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体化的客观发展条件下,城市群一体佬发糕弱其具有 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缝济的协调、肖净发展的作用丽越来越受嗣人们的重 视。中联城市群避予逡燕雯j l 、零东襄蘧鲍中辕照区,楚我黼中嚣邦一个鬟l 要静域枣 群,它的发震对中部蠛起和河南经济的耨飞意义蘸大。西诧,对它的研究也就具有了 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在发展中也器露了很多闷题,研究这然问题及其 产生戆麟瑷势提出薅凌鹣对策,为敬藏决策提供参考,是零文磅突蕊嚣戆疆在。 本文在介绍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割析了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闽趣,从政府公共政策的层蕊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 髹霞,并撬窭了解决豹对策。本文共分五聱分;第一罄努奔绥本文鹃选题姆景、嚣痰 外城市瓣的理论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方法与结论。第二部分论述了城市 群的内涵、基本特征、她位和作用,并谢选择地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为磅究孛壤壤泰婺鬟供参考。第三部分对淫鸯雀袭震孛溅竣零瓣瓣慧罄培援遴行分攒, 综述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定位。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中原城帮群进一步发 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公熬政策的层蕊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闲。第五部 势鬟爨了勰凌上述强题瀚对策。 通道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怒由政府部门相关公 共政策的缺陷和缺失弓l 起的,只有找出这些缺陷和缺失,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健 送孛藤簸索嚣键康、臻澜匏发爨。 关键词:河南省中原城市群问题与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r e g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t yg r o u pi n t e g r a t i o nh a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a t t r a c t e dp e o p l e s e y e sb yi t sf u n c t i o n so fo p t i m i z i n gr e g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a n d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 o r d e r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 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l o c a t e s a tt h em i d d l eo ft h ep l a c ew h e r et oc o n n e c tt h es o u t ha n dn o r t h ,w e s ta n dt h ee a s la n di st h e o n l yc i t yg r o u p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w e s tp a r t 疆c h i n a ,s o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y sa l l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d d l ec h i n a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a n dt h u s ,t h es t u d yo ni ti s i m p o r t a n tt o o d u d n gt h e s ey e a r s ,m a n yp r o b l e m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 g r o u ph a so c c u r r e d ,s t u d y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t h ec a u s e s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s t r a t e g i e sa s r e f e r e n c e s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i st h ea i mo ft h i sa r t i c l e o nt h eb a s eo fi n t r o d u c i n gc o n c e p ta n df u n c t i o no fc i t yg r o u p s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t yg r o u p sb o t hi n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i sa r t i c l ep o i n t so u tt h ep r o 坟e m s e x i s t i n g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 ,a n a l y z e s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p u b l i cp o l i c i e s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s 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c o n t e n t s , s t r u c t u r e s , m e t h o d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fc i t yg r o u p sb o t hi nh o m ea n da b r o a d p a r tt w oi n t r o d u c ec o n c e p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p o s i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c i t yg r o u p s ;c h o o s e s s o m ek e yc i t yg r o u p sb o t hh o m ea n da b r o a d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 | o m a k ei tt h er e f e r e n c eo fs t u d y i n g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 p a r tt h r e ea n a l y z e st h eo v e r a l l c o n d i t i o n so fd e v e l o p i n gc i t y g r o u p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c o n d i t i o n s o r i e n t a t i o n s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r tf o u r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s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o n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a n d a n a l y z e s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u b l i cp o l i c i e s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l a s tp a r t p u t sf o r w a r dt o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t h e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p r o b l e m s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a r t i c l ep o i n t so u tt h a tm o s tp r o b l e m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d d l e 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a r ec a u s e db yt h el i m i t a t i o na n dl a c ko fr e l a t i v ep u b l i cp o l i c i e so f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o n l yw h e nw ef i n do u tt h e s el i m i t a t i o n sa n dl a c ka n de s t a b l i s h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c a n w em a k e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 g r o u ph e a l t h y 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 m i d d l ec h i n ac i t yg r o u p ;p r o b l e m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 u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弱研究成暴。尽我所矮,除文孛已缀掭骧孳l 鼹静内褰羚,本论义不包含任谚蔟健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豹个人和集 体,均已禚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能做作者躲壶斟 罄期:z 啼参年? 9 秀z g 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能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霄关僳警、使用学位论文懿糯定,帮: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痒进行检索,可以采瑙影馥、缩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莨编本学位论文。 零论文属于保密口,凌一年勰密后遥蹋本授权书口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净 指导教师签名: 醐噶 i 嗍日 醐:叫掣月) 1 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 1 绪论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 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 各国各地区的战略选择。作为2 0 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 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当今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许多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中心,例 如以多伦多、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以伦 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和以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城市群。我国的城市群同样发展迅速, 主要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 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宏观上看,城市群可以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促 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并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级,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 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群发展模式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整合和组织 形态,对增强城市群区域的实力和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对城市群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早期以对城市群的理论探讨为主,后来逐步转入研究城 市群的战略规划与构建,并发现了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地区发展不平 衡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进行公共决策提供了很好的 政策参考。 从全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中西部地区,中原 城市群是以郑州为圆心、半径5 0 0 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中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密集、 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 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西部战略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促进它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实施中部崛起的核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崛起”。中原是中部的核心,是整个中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的正、走 的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兴,中部兴,“中部崛起” 始终离不开“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建设不仅能使之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心脏, 而且能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带动河南乃至沿桥和中西部经济的 发展。 其次,是加快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 来,河南经济始终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 不断前移。2 0 0 4 年河南省g d p 总量达8 8 9 5 亿元,列全国第5 位,居中西部1 8 个省、 市、区之酋。但人均g d p 为9 1 7 0 元,在全国的列第1 8 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 欠发达仍是河南最基本的特征,要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 就必须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河南 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研究,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为了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就必须在认清本区域发展优势与问题的基 础上,制定出可行的对策,以指导本区域的发展。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学术界研 究的重点和热点,也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 探讨,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启迪,从而进一步加 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1 2 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 上世纪以来,新的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群逐步成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城市群的研究,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国内外大量的学者对 城市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也由早期的有关概念的探讨、城市群范围 的界定逐渐集中到城市群的特征与功能、形成机制、等级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产 业结构以及城市群规划与协调发展等集体问题的研究上。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1 国外城市群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始于1 8 世纪末,1 9 1 5 年英国学者盖迪斯( p g e d d e s ) 发 表的进化中的城市( c i t i e si ne v o l u t i o n ) 首次运用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预 见性地提出城市将扩散到更大范围内而聚集、连绵形成新的群体形态,使其成为西方 城市科学从分散和互不相关走向综合的奠基人。1 9 2 2 年恩温( r u n w i n ) 进一步提出“卫 星城”理论并广泛付诸于当时大城市调整重组的实践。1 9 3 3 年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 (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 提出了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镇系统化,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群体研究的基础理论。1 9 4 2 年哲夫( z i p f ) 等又对城镇群体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理论研 究,创立了著名的z i p f 定律与z i p f 公式。 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 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1 9 5 0 年邓肯( o d u n c a n ) 在( 大都市与区域) 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 u r b a ns y s t e m ) 的观点。但真正明 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 j e a n g o t t m a n n ) 。他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 就开始城镇群体层次的研究,1 9 5 7 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m e g a l o p o l i s :o r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 s e a h o a r d ( 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提出了 m e g a l o p o l i s 的概念,用以描述美国大西洋沿岸北起波士顿、纽约,南到华盛顿,长达 9 7 0 公里,宽5 0 1 5 0 公里的地带。在这个带内,以纽约为最大核心,日益大城市化, 以致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五个特大城市区已连成了一片。而 m e g a l o p o l i s 一词却一时找不到贴切的中文表达,“都市圈”、“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带”、 “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论文在细致考察了美国东北岸三个世纪以来的城镇发展 后指出:在这一地区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己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而是聚 集了若干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整体【”。从而确 立了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研究模式。1 9 5 5 年法国佩鲁( f p e r r o u x ) 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和“点轴发展理论”,1 9 6 4 年弗里德曼( j f r i e d m a n n ) 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问演化相关模 式,反映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都为城市群研究的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1 2 j 。 7 0 年代后,哈盖特( p h a g g e t t ) 和克里夫( a d c l i f f ) 提出区域城市群空间演化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程模式,枇克西亚迪斯提出了最终将形成世界连绵城市( e c u m u n o p o l i s ) 的观点p l 。小 栋媾氏归纳并强化了城市辩发展过程的3 个概念:大都市选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r e g i o n ) 、 大城市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 、城市他媲带( u r b a n i z e da r e a ) 。 上世纪8 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城市群的研究也有了掰的发展。1 9 9 1 颦瑟曼与魏格绒( k r 。k u n z m a n n s d w e g e n e r ) 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俸纯背景下跨国网络亿皱帝体系豹磷究,认为大城市带实 际上是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作为新的地域空问组织形式,将占据全球经济的核心位 爨。欧盟基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靛嚣瑟,1 9 9 3 年就拜屣跨境豹“欧渊空同发鼹矮望” ( e u r o p e a ns p a t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 规划。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对城市群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 究( 2 0 氆纪5 0 年代前) :由缨鞠关系研究为主( 2 0 世纪6 0 - 7 0 年代) 转自空阕枫露磷究失 主( 2 0 世纪7 0 年代一8 0 年代) ;由传统的区域内祝铡研究转向新经济因素影晌鸵念球范 围机制研究( 2 0 世纪9 0 年代) 【4 】。 1 2 2 蓬建簸帝群捷关群究综述 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缀济对全国经济的核心带动作用日 簸突鑫,露蠛枣群熬疆竞墩是在这令霾圣戆逐淫藏舞麓论赛磅究煞热轰。 1 9 8 3 年丁洪俊、宁越缴以“巨大都市带”的观点引入戈德曼火都市带理论厢,国 内对于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诚研究渐渐开展起来【5 l 。1 9 9 2 年,姚士谋发表的中凰城市 群孛臻确焱滋:“辕枣嚣怒在建域蕊爨内其骞稳当数蘩戆不弱戆壤、类鍪窝等级矮模 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阻一个或两个越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 心,借助子现代化的交通正具和综合运输孵的通达饿,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 惫与发震蓉城零令律之鬻熬内在联系,蔟瓣稳残一令撵霹完整魏缄密集会髂”。警孛还 综合分析了7 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地域结构特征、城市群发展趋势以及中嗣五大 城市群和八个城镇密集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 6 1 。1 9 8 8 年,周一星将我国沿海地区 爨瑷靛与嚣方失黎枣繁秘d e s a k o t a 区域炎叛熬薮鳖城摩群空氡缝缓形式稼受鄂帑袋缝 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i n t e r - l o c k i n gr e g i o n ,简称m i r ) 。他认为m i r 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 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中心城市与其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乡村地域日益走向 一体化,导致大都市区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沿海出现,大都市区在空间上的整合形 成m i r 。王树功、周永章( 2 0 0 3 ) p a 珠江三角洲为例研究了大城市群( 圈) 资源环境一体化 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框架。2 0 0 0 年,薛东前等研究了我国省会 城市职能类型的分离与职能优化配置,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和配置思路,分析了关中城 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确定了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群规模、强化核心 城市为主的措施1 7 1 。2 0 0 3 年张祥建等综合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并对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产业机理作了探讨,认为其中有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转移效应 和产业聚集效应在发生作用嗍。 最近几年出版的关于城市群研究的主要著作当首推姚士谋的中国城市群( 1 9 9 2 , 2 0 0 1 ) 。张宇星运用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对城镇群体空间运作进行了较为抽象的研究。另 外对城市群进行研究的还有许学强、胡华颖( 1 9 8 9 ) 、陈田( 1 9 9 2 ) 、宁越敏( 1 9 9 3 ) 和涂 人猛( 1 9 9 3 ) 等。他们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的几大城镇密集区均进行了一 定的研究工作,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城镇群,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 的研究成果 9 1 。 1 2 3 中原城市群相关研究综述 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提出的较晚,因此,对中原城市群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最近几 年。 2 0 0 4 年,郭文轩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优势和战略地位i l o 】。2 0 0 5 年,苗长虹采 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 化的内在动力机制。2 0 0 4 年,秦耀辰、刘立平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数学模 型以及g i s 方法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 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2 0 0 5 年,王发曾、李治国从时空发展角度出发,综合 分析评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及现状,指出了当前城市群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及对策方案。 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中原城市群,位于 河南省中北部,是以河南省省会郑州为中心,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 顶山、漯河、济源共9 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在加快发展中遇到了 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中笔者运用有关学术成果,在分析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情况,摸清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找出了河南省相关公共政策存在的缺陷和缺失,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促进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供相关政府部门参考。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城市群的理论研究以及 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方法与结论。第二部分论述了城市群的内涵、基本特征、地 位和作用,并有选择地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为研究中原城市群提供 参考。第三部分对河南省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综述了中原城市群的 发展现状、条件和定位。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政府公共政策的层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 的对策。最后是结束语。 1 4 研究方法与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研究的大量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 横向对比的方法,摸清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又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找出了城市 群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公共政策根源,最后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有针 对性的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以其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和中部崛起的实现提 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遇到 了诸多阻力和障碍,而河南省各级政府相关公共政策存在的缺陷和缺失是产生这些阻 力和障碍的重要原因。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新的公共政策弥补原来存在的缺陷和 缺失,才能够解决城市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阻力和障碍,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 展。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城市群发展概述 本章首先论述了城市群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简单介绍目前国际、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的发展状况, 并就目前国际、国内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加以描述,以期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2 1 城市群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2 1 1 城市群的内涵 城市群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存在很多不同的表述。我认为,姚士谋在中国城市 群一书中对城市群的内涵做了较全面的界定:“城市群是在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 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 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 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但我认为,构成城市群的基本空间构架既可能是以一、两个 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城市组成,也可能是由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组成。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高级阶段的城市化。它 是一种开放性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速的信息流转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 得资金、技术、人才集中在城市群,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中心。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区域内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而来的。一般说来,先是 核心城市形成,带动中心城市发展,再扩散辐射,促进周边城镇形成兴起,并进一步 调整各城市之问关系,从而形成大的城市群落的过程。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 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 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城市群的发展,将淡化行政区划色彩, 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以大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及城市的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综合 竞争力。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城市群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 基本特征。 ( 1 ) 地域性。城市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在特定 地域范围”( 薛东前等,2 0 0 0 ) ;“在一定的地缘经济范围内”( 周玲强,2 0 0 0 ) ;“若 干基本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 代合治,1 9 9 8 ) 。 ( 2 ) 群聚性。“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等级规模的城市”( 薛东前等, 2 0 0 0 ) ;“由若干个功能性质互补所组成的城市网络群体”( 周玲强,2 0 0 0 ) 。城市 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 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 3 ) 中心性。“以一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薛东前等,2 0 0 0 ) ;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和依托”( 周玲强,2 0 0 0 ) 。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 这些城市成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 组织和主导作用。中心城市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而城市群既可以是单中心 型,也可以是多中心型。城市群的中心性不仅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体中处于经济活动 的核心,而且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 和支配地立。 ( 4 ) 联系性。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问存 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 性必然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群的重要区 别。 2 2 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群经济是一种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经济。它具有商品经济高聚集特征, 其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集中的金融、商业机构,充足的 生产要素资源供给,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使城市群经济比其他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势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功能,演变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 发展的高能反应堆。此外,城市群的形成有助于区域经济内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并通 过市场的压力敦促城市管理当局改善其经济服务和管理功能,市场与制度的双双完善, 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城市群模式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重大。 城市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 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群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群 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 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 薛东前等,2 0 0 0 ) 。 “国际性城市群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 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 周玲强, 2 0 0 0 ) 。“事实证明,城市群中的人 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行,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围地区扩散,而在 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增值的循环之中”( 张鸿雁, 1 9 9 9 ) 。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形成 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 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 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 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 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 2 ) 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强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京津两个大城市拥有强大的综合 经济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胡建新等,2 0 0 0 ) 。“大 连要通过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辽宁带状城市群的产业结构 和经济结构”( 刘昌阳,1 9 9 8 ) 。“增长极的构建使中心城市有了支撑点、扩散点”( 章 国兴,1 9 9 9 ) 。“构建大西安经济圈,发挥西安在陕西及陆桥经济带上中心城市的作用,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带动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 郭诚,1 9 9 9 ) 。 城市群的辐射力包括两个阶段: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其辐射力表现为单个城市 的扩散,由市区延伸至郊区,核心是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 在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间的各种联系( 人、财、物和信息) 加强,形成区域城 市群的网状辐射,以交通线为纽带。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增强,城市群内部不 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间的联系密度增大( 薛东前等,2 0 0 0 ) 。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 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 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整 体都得到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使各个城市和城市之间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了发展 因此,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理论上看,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 的。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的辐射,也包括城市群整体对其他地 区的辐射。城市群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区域内部的其他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 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接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 从而带动了城市群内该城市和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 3 ) 驱动政府转化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与城市群成长相呼应,区域内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企业迁徙更加容易。于是,企 业、人才、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流向群内更加理想的乐土。在当前的行政体系下, 城市当局有压力去改善其投资环境和管理手段,增加对经济资源的吸引力。随着群内 城市管理者之间磋商协调的增加,示范效应将发挥效果。那些先进的政府管理制度、 服务方式迅速为合作( 竞争) 方所模仿和借鉴。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个 城市群内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1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的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下面分别对其情况加以介绍。 2 3 1 美国城市群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均分布于制造业发达地 区。 ( 1 )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 美国大西洋中部沿岸是最早出现城市群的地区。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 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主要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其间分布的 萨默尔维尔、韦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德福德、纽黑文、帕特森、特伦 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在沿海岸带以6 0 0 多公里长、1 0 0 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 5 大都市和近2 0 0 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巨大的城市群。 ( 2 ) 芝加哥一匹兹堡城市群 美国另一大城市群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西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 岸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该城市群 与东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相连成“丁”字形格局,北部与加拿大的多伦多一蒙特利尔 城市群相邻。 ( 3 ) 圣地亚哥一旧金山城市群 美国第三个城市群位于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向北经洛 杉矶、圣巴巴拉、圣何塞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 美国的波士顿一华盛顿、芝加哥一匹兹堡两大城市群中有2 0 多个1 0 0 万人口以上 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 0 9 6 以上的制造业,构成个特大工业化区域。这地带是美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两个城市群中,许多城市己连成一片。 1 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2 欧洲城市群 欧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 大。由于欧洲是多个独立的国家组成,所以未形成像美国东部沿海那么大规模的城市 群,而是以多个大城市集聚区的形式形成欧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包括: ( 1 ) 英国伦敦一伯明翰一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城市群 这一区域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集中了英国4 个主要大城市和l o 多个 小城镇。 ( 2 ) 巴黎一里昂一勒阿弗尔城市群 这一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城市群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 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 3 ) 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位于荷兰西部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了阿朗斯特丹、鹿特丹和 海牙3 个著名大城市,乌德勒支、哈勒姆、莱登3 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和海滨 旅游胜地,城市之间距离仅有1 0 _ - 2 0 公里。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大城市所具 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 保持整体的统一性相有序性,所以也将这种城市群称为“多中心型”大都市 ( “p o l y c e n t r i ct y p eo fm e t r o p o l i s ) 。 ( 4 ) 莱因一鲁尔城市群 莱因一鲁尔地区是欧洲工业中心,是因工矿业发展起来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这 一城市集聚区在长1 1 6 公里、宽6 7 公里范围内聚集了2 0 多座城市,包括波恩、科隆、 杜塞尔多夫和埃森等总人口达1 0 0 0 多万。 2 3 3 亚洲城市群 继欧美国家城市群和大城市集聚区的迅速形成与发展,环太平洋地区城市化进程 也相应加快,尤其亚洲f 1 本、中国、韩国等国家都出现区域城市化现象和形成城市群 的趋势。其中,日本是亚洲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城市群以东京、名古屋、大阪3 大城市圈为核心,包括横滨、川崎、京都、 神户等大城市,称为东海道大都市群。日本绝大多数工业和工业产品流动集中于这一 城市群内,尤其是大型公司和大型私人企业8 0 以上集中于这一区域。东京、大阪和名 古屋作为日本行政管理、金融、保险业中心,集中了近5 0 的全国人口,是日本城市规 模最大、人口最集中的3 个城市。 2 3 4 国外城市群发展分析 世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 区域经济发展。西方城市群的发展初期是政府为改善原有中心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加而将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围地区扩散,采 用城市群布局方式在地域上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这种城市群具 有独特的集聚优势,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城市群 也会造成国家经济、人口、产业过分集中,并相应带来一系列矛盾和严重后果,主要 表现在区域生态平衡破坏、加剧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大量占用土地等 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开始强调均衡发展,如法国为了控制巴黎地区人口膨 胀、西部地区经济衰落和入口急剧下降的现象,在全国范围确定8 个平衡性大城市来 促进经济在全国的均衡发展;日本为克服太平样沿岸严重的环境污染,重新调整工业 布局,把一些大型工业基地配置到东北,西北地区,以新干线、高速公路和现代通讯 网将其与大城市联系起来。 2 4 国内主要城市群发展历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和加快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上 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 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2 0 0 4 年,三大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已达到4 1 , 其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 3 倍,4 9 倍、1 9 倍。这三大城市群有利的带 动了全国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 1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一些城市群,也在墩府的强力推动和市 场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加快发展,并藏在成为带动隧域经济发展朔参与竞争的壤要力 蠹。 2 4 1 长江黧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渊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建区坟_ 疑宁波、绍兴、舟由3 市,总面积9 9 5 万平方公照,人口7 3 0 0 多万人,共有城市5 5 个,建制镇9 9 8 个,其 孛壹辖市1 令、省辖市l 令、县级蒂4 0 个。长渡三楚渊是孛嚣入露密度最蹇、城镇 数量最多的地区,同时也燎中国经济实力最强、产渡规模最大的三角渊,是中翻最大 的经济核心睡,工农业生产在中国具有熏要地位。念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 ,人口占全 嚣6 2 5 ,避民生产慧毽基全藿1 3 。l 镶。逅年来,长波三楚溯殊继续操持全莺最大豹经 济核心区外,城市发展也罴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即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一批经济实力 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巨型城市群 隽囱发展。 2 4 2 珠江纛角洲城市群 广义豹豫泛三螽澜包掇广东省大熬叛及香港与浚门,慧瑟积鞠4 。5 万孚骞公里, 人口约2 7 0 0 万。如果不计港、澳2 市,整个区域由2 4 个城市组成,包括1 个特大城 市( 广州) 、1 个大城市( 深圳) 以及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番禺、顺德、南海、 赣会,肇获、螽玉、三承簿1 2 令孛等城审窝芯罄、藏纯、缮城、憨麓、秀孚、黎垂、 四会、思平、高明、高要簿1 0 个小城市总面积4 1 6 万平方公飘,人口2 0 0 0 多万。 遮一区域比邻港澳,是中阑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城 泰毒 :速度俊,藩农曼入口魄霆己达鬓4 2 。 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熏的改革开放,迅速推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使得 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高出众国平均水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区域。区域经济的发 震捶送了嚣域肉羲镇翡产囊寝发震,羰漆景霾在丈藏疆肉替鼗乡孝重景麓,城镇职戆鑫 蕴强化,城带化发展进入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 t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4 3 京津鞭城市群 素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借款装修商业大厦合同
- 2025短期用工合同样本模板
- 2025保险授权的代理合同
- 2025化工原料采购的合同协议
- 2025关于设备采购的合同范本
- 2025年煤场弱电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地级储备玉米购销权利合作合同
- 费县历史中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物理火车拐弯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酒店式公寓短期租赁合同
- 5G通信模块设计项目分析方案
- 汽车维修入股协议合同
- 教育家精神课件
- 2026蒙牛「星动力」校园招聘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械行业安全生产考试题库(行业安全规范试卷)
- 民营医院经营管理民营医院经营年度总结
- 艾默生空调技术手册PEX
- 公务员制度教案
- GB/T 7064-2017隐极同步发电机技术要求
- GB/T 40356-2021厨用刀具
- GB/T 304.9-2021关节轴承第9部分:通用技术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