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社会网络及个体自适应对知识合作的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知识开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找到有效的途径 促进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有效的共享和整合成为企业的首要难题,知识密不可分地 嵌入在个体,而个体又紧密的嵌入在社会网络当中,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受到他们 在网络中的位置和网络嵌入性的影响。社会网络的研究仅仅从结构的观点来研究成 员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态度显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社会网络的研究应该注 重员工的所得与所失之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研究在社会网络对知识合作的影 响过程中是否个体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对能力和价值观进行调整以完成个体的自适 应,并探讨了知识员工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合作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员工在此过 程中产生的合作满意度和角色负荷。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 究假设和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1)结构嵌入与关 系嵌入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且作用机制不同,前者是直接影响,而后 者通过能力自适应对其产生间接影响;(2)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更多 是通过能力自适应,而不是价值自适应;(3)自适应的两个维度对知识合作效能各 个方面的影响发挥的影响不同,能力自适应相对于价值观自适应来说对知识合作效 能产生更大的影响;(4)社会网络对知识合作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 高的角色负荷。 关键词关键词:知识;社会网络;个体自适应;知识合作效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ts necessary for enterprise finding a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 among the employees with entering into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which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as knowledg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which embedded in organization, employees behavior is depended on their locations and tie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 in a large extent. the viewpoint which analysed employees behavior and attitude only through structural apparently ignored peoples initiative.in addition, some academic researchers suggested research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lance of members cost and income.in this context,this paper conduct a research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network on the knowledge cooperation and whether the individual will play to their enthusiasm for their own ability and value to complete the full adjustment of the adaption. and it will discuss whether the employeescooperation satisfaction and role lode will be affected expect the resource got from the social network. after reviewed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social network, individual adaption and knowledge cooperation from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this paper conduct a series of research hypotheses and a theoretical model.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of respondents and the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firstly, structure embedded and relations embedded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knowledg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the former one is direct effect and the latter produc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capacity adaption.secondly, relation embedded have impact on knowledg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capacity adaption but not value adaption.thirdly,two dimension of adaption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knowledg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which capacity adaption have greater impact compared with value adaption. fourthly, social network not only bring positive effect to knowledge cooperation behavior, but also high role load. key words: knowledge; social network; individual adaption; knowledg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以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本论文属于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社会网络嵌入视角的团队知识整合机 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06010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独特的知识资产已成为成功企业的核心资产,由高 效的知识共享促进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来源。企业的管 理层为了促进雇员之间的知识管理行为,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 的激励机制,基于知识管理行为的难以量化、测量、鉴定等特征,奖励机制并没有 获得应有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学者们试图将社会网络的观 点引入知识管理领域,研究显示,除了正式的互动网络以外,个人在企业中的非真 实网络,与个人的绩效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brass,1981,1992,2004)。由于知识密 不可分地嵌入在个体(baumard,1999 ; blackler,2000),而个体又紧密的嵌入在社会 网络当中,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受到他们在网络中的位置和网络嵌入性的影响(龙 静, 2006),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观察知识和流程背后隐藏的成员之间的社 会关系。 社会网络对知识管理行为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表现 在当前对社会网络与知识管理行为的国内研究中,还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 而缺乏实证研究,而且就社会网络对知识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国内的 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局限于将国外已有的研究进行解释,缺乏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下考虑这种社会网络的作用的差异性。很多学者支持社会网络对知识管理行为 的直接影响作用,认为现有的网络关系和结构既决定了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忽略 了在其中员工个体的积极主动作用,即在社会网络与知识管理活动二者之间可能存 在发挥中介作用的社会因素。换而言之,社会网络是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索的主要 平台和路径,而社会网络又被各个组织所分隔,每个行为主体既生活在复杂的社会 网络中又生活在特定组织的双重环境中,所以,主体间知识行为就受到社会网络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组织的双重约束(王平,2006)。社会网络显然能给员工带来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但 是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求证:当员 工积极的运用现在的社会网络进行自我的调整,使得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趋同, 使得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升,才能进一步促进员工绩效的提高。 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是知识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odell osterlohjanczak,2004),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知识的螺 旋式上升(nanoka,1991)。社会网络的存在为成员提供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环境, 成员可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关系和位置优势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国内外也有 很多学者已经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探讨成员的知识管理行为,然而正如 brass(2004) 所提出的:对社会网络与成员绩效的正向影响研究已经趋于饱和,更多的研究需要 放在社会网络效益的平衡上,即如何在获得社会网络对成员带来工作上的益处的同 时,处理可能存在的成本。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收益(知识共享和整合、合作满意度) 与成本(角色负荷)两个方面分析社会网络带来的正反两个效应。 1.2 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首先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其中包括社会网络、个体自适应和知识合作效 能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现有的研究推导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 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网络对员工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本文拟从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关 系维度和结构维度来分析其对员工的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 (2)社会网络对个体自适应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将关注员工的自适应过程, 包括价值观和工作能力两个方面的自适应,并研究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是如何影响 员工的自适应。 (3)在社会网络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中,个体自适应的中介效应。即检验个 体自适应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上述三个问题形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研 究假设、与经验数据验证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3 创新之处创新之处 基于文献的研究和实践意义的分析,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构架,认为本研究的创 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其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以往社会网络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发现高中心性和强关系将有利于知识管理。学者们都在寻找 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社会网络关系和结构,但是缺乏对此种社会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的相关研究。维持强关系和高中心性将加重个体的角色负担,影响个体之间的合作 满意度,因此本文试图研究社会网络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这也正好印证了 brass (2004)通过对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总结时所提出的研究发展趋势,即从 社会网络的绝对效应(社会关系有利于知识转移的直接影响)向相对效应(例如,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进行转化。 (2)将个体自适应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社会网络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我们 知道社会网络的主要元素除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者间连接的途径,还包括形 成这种结构和关系的行动者。在知识合作的同时,会影响个体之间的合作满意度和 角色负荷,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个 体,受到组织个体自适应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知识的吸收,二 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同质化。也就是说员工在自适应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对自己的工 作技能和价值观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抵消知识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高的角色负荷 和较低的合作满意度。 (3)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了其对个体自适应的影响。以往对个体自适应的影 响研究中,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一是组织层面的组织社会化策略对自适应 过程的影响,二是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策略和信息寻找策略对自适应的影响。而本 研究试图从社会网络的观点出发,分析在已有的社会网络的背景下,员工如何利用 社会网络已有的位置和结构来加强自适应进程。而且以往个体自适应的相关研究关 注的角色仅仅是新员工,个体自适应却是一个贯穿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这也 与现实社会强调员工终生学习(life learning)是一致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经验研究为基本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并构建整个研究的研究框架。设计调查问卷,为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尽量采用 国内外研究已经使用过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量表,对武汉市的科研团队进行实地调 查研究,并进行进一步的问卷信效度检验以及数据分析。主要分析工具包括 spss 软 件和 ucinet 软件。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所示: (1) 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是基于本研究的目的,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寻、收集、阅 读及整理的过程,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的总结和梳理,推导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假设 及构建出研究框架,本研究中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献综述部 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阅读和总结梳 理,对现有的研究方法、结论及理论进展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二、研究假设的提 出和研究框架的构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 拓展推导出本文主要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2) 经验研究方法 经验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问卷的设计部分:为了保证问卷设计 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已有研究的成熟量表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并对湖 北省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了调研,对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二是数据分析:运用了 ucinet 软件对社会网络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运用 spss 软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相 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基于本研究的目的,对本研究的各个步骤进行合理指导的框架。本 文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图图 1.1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文的结构安排本文的结构安排 本文的内容安排与逻辑思路归纳如下: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社会背景,以及产生此研究的主要原 因。并简要的说明了研究的具体内容,同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回顾了社会网络、个体自适应 和知识合作效能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程序。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建立研 究构架。随后对问卷设计、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变量的测量进行说明,提出了问卷 调查的抽样方法。 文章结构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程序 规范研究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规范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收集。首先对样本资料和问卷回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检 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通过回归分析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首先对统计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然后 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阐述了研究不足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 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综述 2.1 社会网络综述社会网络综述 2.1.1 社会网络的定义和内涵社会网络的定义和内涵 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中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的另一种社会结构观点。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社会网络成为社会科学中一套成 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边燕杰,1999)。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发展时期可以追溯到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一个多学科领域,社会网络起源于多种传统学科,包括研 究个体对社会结构的个体感知的心理学,强调社会关系的人类学,提供运算法则的 数学(scott,2000)。 社会网络研究最初起源于人类学者在探讨人类互动关系时,发现以角色、地位 为焦点的结构功能论,并不能如实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乃发展出社会网络 的概念。人类学家 barnes(1954)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的学者,他在对挪威渔村进 行社会结构研究时发现:从正式社会结构的层面(社会阶级、职业、地位等),无 法了解整个渔村的社会结构;反之,以友谊、亲属及邻居之关系基础为主,所形成 的宗教、生活区位、联谊等非正式、私人性互动网络,才是重要层面,也才能看出 整个渔村社会的实际运作状况。到了 1960 年代后期,社会网络概念被多数研究者接 受,并运用于各相关社会科学的探讨(wasserman borgatti putnam,1995; waskovan maanen,1976;ostroff ,1993;gruman,2006)。这种观点强调的 是成员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1979 年 van maanenmannen,1979;louis,1980;allen,1990;morrison,1993;crow 1995)对组织社会化的定义都是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这派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员工的 角色转换与适应过程。mannen(1979)称组织社会化是个体获得社会知识和必要技 能以承担组织角色的过程。louis(1980)将组织社会化定义为使个体理解承担组织 角色或成为组织一份子所需的价值观、能力、期望行为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个体学 习其在组织角色内所呈现之行为与态度的过程。 (3)基于群体参照理论的观点 群体参照理论认为参照群体是个体拿他们与自己作比较的一组社会人群,这种 比较对个人而言非常重要,会对个体的行为、价值观、态度等产生影响。支持这一 观点的学者 (light,1985;ronit ,2000;vianen,2000) 认为组织社会化主要是员工对群体 规范的认同和内化的过程。ronit(2000)指出组织社会化即个体认同组织规范、文 化和内化的持续过程。 (4)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的精神、心理和思想是人作为有机体同他的生存环境,特 别是社会生活环境进行互动的结果, 这种互动过程的媒介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 (mead 1934)。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定义组织社会化的学者认为组织社会化主要是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交互影响(schein,971;bauer,1998;cable,2001)。schein(1971)提出组织 社会化是一个组织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ronit(1998)提出 组织社会化即指新人与组织内部人员及组织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 (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定义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 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 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schein,1968;thomas,1998;irene,2002)都将社会交换理 论作为定义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认为组织社会化即指新人通过学习以换取完全 成员资格、获得期望及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通过上述的总结分析和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我们研究的个体自适应就取自于 组织社会化,下面我们将对个体自适应进行如下定义和解释。个体自适应是指个体 为了适应所在组织,通过学习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和工作技能,使得自己与组 织更加匹配的过程。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个体自适应的对象: 个体自适应过程在员工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生。是组织内部的员工适应工作环境 变革和组织角色的一种调试(adjustment)过程;(2)个体自适应的过程:个体自适应 是个体的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进而了解组织价 值观、获得所需要的工作技能;(3)员工在个体自适应过程中的地位:在个体自适 应过程中,员工扮演主动的角色,他们会通过不断的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主动收集 有关组织的信息以加速自己适应组织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在组织现有的社会网络中, 员工将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关系去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和工作技能,使得个体 更加适应于组织;(4)个体自适应的结果:在自适应的过程中,员工不断的对自身 的价值观和工作技能进行调整,提高自身在工作上和价值观上与组织的匹配程度, 这种自适应的过程将会影响员工的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员工流失率等态 度和行为。 2.2.2 个体自适应的过程个体自适应的过程 学者们认为在个体自适应的过程中员工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员工会 通过信息寻找行为来寻找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一方面增加对工作的了解和弥补原有 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减低面临新环境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感(morrison,1993; ashford miller powell,1985;ashfordschein,1988);而员工更愿意向同事寻找规范信 息,在看待组织的视角上同事和自己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所以在寻找社会性的 信息的时候员工更倾向于向同事寻求帮助(morrison,1993a),也就是说在看待组织的 价值观等社会性信息上员工认为从同事处寻找到的信息更加准确。 显然不同的来源会带来不同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以往的学者要区分同事和上 司两种信息源的原因。在任务和组织内容上,上司和同事提供了相同程度的信息; 而上司提供了明显高于同事的角色内容;同事提供了明显高于上司的团队信息内容 (ostroff ostroffostroff miller 1996 关于组织对个人所需承担的角色和期 望方面的信息 规范信息 morrison 1993 关于组织认同的行为和态度方面的信 息 关系信息 miller 关于同事和如何在工作团队中处事方 面的信息 组织信息 morrison ostroff miller 关于其他人如何看待和评价个人的工 作表现方面的信息 反馈 相关 的信 息 社会反馈 morrison 1993; 关于个人的非任务行为被其他人接受 的程度方面的信息 (3)信息寻求的方式 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情景因素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发展的变化,员工寻求 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员工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观察 (monitoring)和询问(inquiry)(ashfordburt,1992;monge brown tyre moreland,1996)有影响显著。 borgattifraynewerbel * p0.05; * p0.01; * p0.001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将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一是控制变量对知识共享 和知识整合行为的影响,控制变量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知识整合行 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年龄与知识整合行为之间的回归系数是-0.303(p0.05),这说 明了年龄越大,知识整合的能力降低。工作年限与知识整合行为之间的回归系数是 0.446(p0.01),说明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员工将更好的理解自身的知识,有利于 其对自身的知识进行良好的整合。 二是中心性对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行为的影响,从数据不难看出,中心性与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6 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而与知识整合的关系显著,反馈中心性与知识整合的回归 系数是0.186(p0.05),情感中心性与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是0.177(p0.05)。这 说明了网络嵌入更多的是给成员提供了机会,知识共享更多的强调的是员工的共享 意愿,所以网络嵌入不会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而提供的机会将使得员工具备 了知识整合的基础,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整合。 表表 4.12 网络嵌入性与合作满意度、角色负荷的回归结果网络嵌入性与合作满意度、角色负荷的回归结果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 角色负荷角色负荷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模型模型 3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4 性别 0.084 0.120 年龄 -0.028 -0.039 学历 -0.023 0.229* 地位 -0.137 -0.172* 控制变量 工作年限 0.132 0.069 反馈中心性 0.020 0.175* 0.121 中心性 情感中心性 0.031 0.187* 0.141 2 r 0.040 0.000 0.001 0.048 0.031 0.035 0.108 调整后的 2 r 0.007 -0.006-0.0060.035 0.024 0.029 0.077 f 0.816 0.822 0.821 0.703 0.707 0.706 0.688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首先分析控制变量对合作满意度和角色负荷的影响,控制变量对合作满意度没 有影响,而部分控制变量与角色负荷回归系数显著。学历与员工感知到的角色负荷 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29(p0.05),这说明员工学历越高,可能需要承担的任务也 会随之加大,从而感知到的角色负荷也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卷调查过程中, 低学历的员工从事的是机械生产的任务,而高学历的员工主要集中在研发团队,这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高学历的员工会感知到更大的角色负荷;地位与角色负荷之间的 回归系数是-0.172(p0.05),说明了地位越高,个人与组织之间更加融合,并且个 人能力也略胜一筹,从而降低了员工感知到的角色负荷。 其次网络嵌入与合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与角色负荷的回归系数较为 显著。 反馈中心性 (回归系数0.175, p0.05) 和情感中心性 (回归系数为0.187,p0.05) 均与角色负荷之间正向相关,这表明了当个人的中心性高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7 间和精力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从而加重了个体感知到的角色负荷,而同 事消弱了彼此之间的合作满意度。 4.7.2 关系嵌入性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分析关系嵌入性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分析 表表 4.13 关系嵌入性与知识合作效能回归结果关系嵌入性与知识合作效能回归结果 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行为 知识整合行为知识整合行为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 角色负荷角色负荷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关系 强弱 0.097 0.153 0.131 0.105 外向 规模 0.194 * 0.194 * 0.215 * -0.028 内向 规模 0.162 * 0.186 * 0.117 0.239 * 2 r 0.009 0.038 0.026 0.024 0.0380.0350.0170.0460.0140.011 0.001 0.057 调整 后 2 r 0.003 0.031 0.020 0.017 0.0310.0280.0110.0400.0070.004 -0.006 0.051 f 0.478 0.471 0.474 0.576 0.5720.5730.8150.8030.8160.714 0.718 0.698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不难看出,关系强弱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系数均不显 著,而关系的规模对知识合作效能之间呈现出较高的显著相关性。外向关系规模与 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整合行为的回归系数都是是0.194(p0.05),证明与两者之间 都是正向相关;与合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是0.215(p0.01);与角色负荷的相关系 数是-0.028虽然不显著, 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个体与越多的人建立关系, 且这种关 系的建立是出于自身的意愿,将会提高与员工之间合作的满意度,从而感知到的角 色负荷降低。相反来说内向关系规模与角色负荷出现了很大的显著相关性,相关系 数在0.01水平上达到了0.239,这正好解释了当越多的人来寻找成员,这种关系的建 立是出于第二方而非个体本身将使个体感知到较大的角色负荷,同时内向规模与知 识共享(回归系数为0.162,p0.05)和知识整合(回归系数为0.186,p0.05)之间也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8 现正向相关性。 4.7.3 个体自适应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分析个体自适应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分析 表表 4.14 个体自适应与知识合作效能的回归结果个体自适应与知识合作效能的回归结果 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行为 知识整合行为知识整合行为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 角色负荷角色负荷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1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价值观 自适应 0.164* 0.149* 0.065 0.096 -0.186* 能力 自适应 0.487* 0.481* 0.489* 0.339* 0.123 2 r 0.027 0.237 0.258 0.0040.253 0.0090.115 0.035 0.015 调整后 的 2 r 0.020 0.232 0.248 -0.0030.243 0.0030.109 0.028 0.009 f 0.475 0.420 0.416 0.5830.505 0.8020.773 0.705 0.713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价值观自适应和能力自适应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的对比来看,能力自适应 与知识合作效能之间的回归系数明显更大,即回归关系更为显著。能力自适应对知 识共享行为的解释力度达到了23.2%(回归系数为0.487,p0.001),对知识整合的解 释力度达到了24.3%(回归系数为0.481,p0.001),都达到了很好的解释效果,即说 明了能力自适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成员的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行为;与合作满意 度的相关系数为0.339 (p0.001),也说明了能力的提高使得个体之间能更好的理 解团队之间的共同知识从而提高合作满意度。价值观自适应与知识共享的回归系数 是0.164(p0.05),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而与角色负荷之间的回 归系数是-0.186 (p0.0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员工与团队融合得越融洽将使得 其减低感知到的角色负荷。 4.7.4 关系嵌入性与个体自适应之间的回归分析关系嵌入性与个体自适应之间的回归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9 表表 4.15 网络嵌入、关系嵌入性与价值观自适应的回归结果网络嵌入、关系嵌入性与价值观自适应的回归结果 价值观自适应价值观自适应 模型模型 1模型模型 2模型模型 3模型模型 4模型模型 4 模型模型 5 模型模型 6 性别 0.040 年龄 0.010 学历 -0.039 地位 0.107 控制变量 工作年限 0.002 反馈中心性 0.018 网络嵌入 情感中心性 0.021 关系强弱 -0.043 外向关系规模 0.097 0.167+关系嵌入 内向关系规模 -0.065 -0.146 2 r 0.014 0.000 0.000 0.002 0.009 0.004 0.026 调整后的 2 r -0.021-0.006-0.006-0.0050.003 -0.002 0.012 f 0.506 0.502 0.502 0.502 0.500 0.501 0.497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网络嵌入和关系嵌入与价值观自适应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也就是说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对个体的价值观自适应之间的影响甚微。 表表 4.16 网络嵌入、关系嵌入性与能力自适应的回归结果网络嵌入、关系嵌入性与能力自适应的回归结果 能力自适应能力自适应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模型模型 3模型模型 4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3 性别 0.116 年龄 -0.147 学历 -0.040 地位 -0.185* 控制 变量 工作年限 0.166 反馈中心性 0.004 网络 嵌入 情感中心性 0.015 关系强弱 0.184* 外向关系规模 0.315* 0.231* 关系 嵌入 内向关系规模 0.286* 0.175* 2 r 0.073 0.0000.0000.0340.099 0.082 0.123 调整后的 2 r 0.041 -0.007-0.0070.0270.093 0.076 0.111 f 0.613 0.6280.6280.6170.596 0.602 0.590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0 与上表中价值观自适应对比,社会网络对能力自适应的相关系数较为显著,且 关系嵌入与能力自适应的回归均较为显著,关系强弱(相关系数为0.184,p0.05)、 外向规模(相关系数为0.315,p0.001)、内向规模(相关系数为0.286,p0.001) 均与能力自适应之间正向相关,另一方面网络嵌入与能力自适应的相关并不显著。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网络对能力自适应的影响大于对价值观自适应的影响; 二是关系嵌入对能力自适应的影响大于网络嵌入的影响。这两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将 在下章中作出详细解释。 4.7.5 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检验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检验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在中介效应的验证部分只需分析能力自适应在关 系规模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中是否产生了中介作用,我们将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 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对知识合作效能的每个变量进行分析。 表表 4.17 关系嵌入性、知识共享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关系嵌入性、知识共享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 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行为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4 模型模型 5 外向关系规模 0.194* 0.045 关系 内向关系规模 0.162* 0.025 个体自适应 能力自适应 0.487* 0.473* 0.480* 2 r 0.038 0.026 0.237 0.239 0.238 调整后的 2 r 0.031 0.020 0.232 0.229 0.228 f 0.471 0.474 0.420 0.420 0.421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中不难看出,在外向关系规模和内向关系规模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过程 中,能力自适应均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加入能力自适应进入模型以后,外向关 系规模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194,(p0.05)降低到了0.045(不显著), 且解释力度由原来的3.1%增加到了22.9%。同理,加入能力自适应进入模型以后, 内向关系规模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162(p0.05) 降低到了0.025(不显著) , 且解释力度由原来的2.0%增加到了2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1 表表 4.18 关系嵌入性、知识整合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关系嵌入性、知识整合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 知识整合行为知识整合行为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4 模型模型 5 外向关系规模 0.194* 0.040 关系 内向关系规模 0.186* 0.047 个体自适应 能力自适应 0.501* 0.489* 0.488* 2 r 0.038 0.035 0.251 0.253 0.253 调整后的 2 r 0.031 0.028 0.246 0.243 0.243 f 0.572 0.573 0.504 0.505 0.505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中不难看出,在外向关系规模和内向关系规模对知识整合行为的影响过程 中,能力自适应均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加入能力自适应进入模型以后,外向关 系规模对知识整合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194(p0.05)降低到了0.040(不显著),且 解释力度由原来的3.1%增加到了24.3%。同理,加入能力自适应进入模型以后,内 向关系规模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186(p0.05) 降低到了0.047(不显著) , 且解释力度由原来的2.8%增加到了24.3%。 表表 4.19 关系嵌入性、合作满意度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关系嵌入性、合作满意度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模型模型 4 外向关系规模 0.215* 0.120 关系 内向关系规模 0.117 个体自适应 能力自适应 0.339* 0.302* 2 r 0.046 0.014 0.115 0.128 调整后的 2 r 0.040 0.007 0.109 0.116 f 0.803 0.816 0.773 0.770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中不难看出,在外向关系规模对合作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能力自适应均 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加入能力自适应进入模型以后,外向关系规模对合作满意 度的回归系数由0.215(p0.01)降低到了0.120(不显著),且解释力度由原来的 4.0%增加到了11.6%。而外向中心性对合作满意度之间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所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2 不再进行下一步的中介检验。 表表 4.20 关系嵌入性、角色负荷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关系嵌入性、角色负荷及能力自适应的中介效应验证 角色负荷角色负荷 模型模型 1 模型模型 2 模型模型 3 外向关系规模 -0.028 关系 内向关系规模 0.239* 个体自适应 能力自适应 0.123 2 r 0.001 0.057 0.015 调整后的 2 r -0.006 0.051 0.009 f 0.718 0.698 0.713 注:+ p0.10; *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中易得能力自适应对角色负荷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所以不在进行进一步 的中介效应检验。 4.8 假设的验证结果假设的验证结果 通过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过程,本研究提出的6个假设,其中5个得到部 分证实;1个没有得到证实。具体的内容如下所示: 假设一部分得到验证,关系强弱对知识合作效能的影响没有得到验证,而关系 规模对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兰州眼科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环境分析报告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细分需求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房地产企业财务稳健性与风险控制策略深度报告
- 2025年安徽钱营孜发电有限公司社会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二级人事代理合同6篇
- 2025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有限公司见习生招募30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黄山市祁门县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才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居住房屋租赁合同(15篇)
- 2025年度哈尔滨“丁香人才周”(春季)事业单位引才招聘134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书记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 GB/T 17219-202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及水处理材料卫生安全评价
- 出差工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少先队大队委笔试试卷及答案
- 证券业反洗钱培训课件
- GJB3165A-2020航空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规范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退换货方案及措施
- 2025年食药监局考试题库
- 密室逃脱消防应急预案
-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高工咨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