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幸福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传统的幸福理论主要包括感性主义、理性主义与 基督教神学三个方面,而现代幸福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国外学者提出多种理论对此加以阐述,主要包括:目标 理论、期望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适应和应对理论等。 根据这些理论确定高校教师群体幸福指数评价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然后根据数学模 型确定该群体幸福人群所占总的成数,分析不幸福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供高校管 理者为建设和谐校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行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幸福指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本文根据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研 究的需要,先阐述幸福指数的基本概念,幸福指数研究的现状以及高校幸福指数评 价的意义,寻找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客观测试和主观自我评价数据,运用 spss13.0 软 件进行分析,最后测试出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具体数据,从性别、年龄、职务、高 校类型等角度,深入剖析不同高校教师群体幸福感的现状。 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进行分析,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手段, 建立以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最后提出提高当代高校教 师幸福感受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幸福感;幸福指数体系 ii abstract the happy theory most comes from the ancient greece at the beginning, the traditional happy theory mainly includes the perceptual principle, the rationalism and the christianity theology three aspects, but the modern happy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psychology, the sociology and the economic domain. the influence individual happy hearts factor are many, the overseas scholar proposed that many kinds of theories perform to elaborate regarding this, mainly includes: the goal theory, the expectancy theory, the society compare the theory, the personality - environment function to discuss, to adapt and deal with the theor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se theory determination university teacher community happy index appraisals each target and the parameter, then according to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termined that this community happy crowd accounts for the total round number, analyzes basic reason which is unhappy produces, may for the university superintend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ampus, to stimulate teachers work ferv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carries on the decision-making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the happy index, is worth entire society paying attention together.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 “the happy index” the research need, elaborated the first happy indexs basic concept, the happy index researchs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happy index appraisals significance, seeks for the university teacher happy index appraisal the theory basis, establishes the scienc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in 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 happy indexs objective test and the subjective self-appraisal data, carry on the analysis using the spss 13.0 software, last test university teacher happy index concrete data, from angles and so on sex, age, duty, university type, thorough analysis different university teacher community happy heart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 happy index, take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s the method, establishes take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happy index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finally proposed that enhances countermeasure whic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 feel happily.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happy index; happy heart; happy index syste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定量分析和绩效评估这两门课 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就开始思考我自己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 感究竟有多强,也开始考量这一职业群体的幸福指数有多大。常常和一些老师聊天、 交流,慢慢地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尽管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在自己的科 研领域里得心应手;尽管现在的工资水平相对 10 年已经提高了近 4 倍,但从他们的 言语中,大多对高等教育的现状表现出不满,更有些许表现出一种“无奈”。作为一 个从教 10 余年的教育工作者,亲眼目睹了这 10 余年来,由于政府的投入加大,社 会重视的程度的提高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而带来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可为什么还 有这样不和谐的声音呢?我思考了很久,一直想寻找答案。因此想选一个有关高校 教师幸福指数评价的课题作为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 幸福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传统的幸福理论主要包括感性主义、理性主义与 基督教神学三个方面,而现代幸福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国外学者提出多种理论对此加以阐述,主要包括:目标 理论、期望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适应和应对理论等。 根据这些理论确定高校教师群体幸福指数评价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然后根据数学模 型确定该群体幸福人群所占总的成数,分析不幸福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供高校管 理者为建设和谐校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行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高校在社会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中担当起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良好的工作 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业绩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的三 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幸 福指数,有利处理好教师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 此研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界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来探究我国高校教 师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而测算出我国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一次尝试。 对于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 2 (1)有利于探索和构建我国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估理论体系 我国在 gnp(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1)评估方面已取得一定的 研究成果,但对单一群体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幸福指数的研究没有系统的评估理论和 方法。借鉴国民幸福指数评估和居民幸福度的测度方面的相关成果,结合高校教师 的特点,以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为评估客体,探索并拓展构建有效单一群体的评价体 系,客观评价高校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优度理论体系。 (2)有利于掌握高校教师整体的幸福状况 掌握高等教育行业群体的整体幸福状况,能够为国家在制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的重大决策时提供参考。有学者认为,密切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 有助于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们幸福三者的协调统一。因此,衡量一个社会 和谐发展重要标准是: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广 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 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衡量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生活质量,符合社会和谐发展和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有利于完善高校评估体系 高等学校的管理引进幸福指数的评价是完善高校评估体系的需要。高等学校的 评价通常可以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个方面来测度,经济效应在对待从事公共事 业的教育来说是次要的,因为它的经济效应是长远的,很难做出短期评估。其主要 方面是社会效应,而社会效应中,对于该群体的幸福指数的测量又是整个国民幸福 指数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从某个侧面去反映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高等教育事业 的发展状况。 (4)有利于推动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检测高校教师群体精神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现代 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并获得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日益 突出,精神健康已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幸福问题已不单纯限 于个人生活品质的范围之内,还将影响到个体的职业发展以及所在组织的人力资源 管理和绩效水平。因此,对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进行测量与分析,有助于提升 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改善幸福感受,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进而从整体上推动高等教育行业的和谐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源自 1958 年“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概念的提出。生活质 1 吴明霞.30 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3 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体验,它包括个人对于一生遭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 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体会。此概念提出后,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 科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逐步分化为两大研究取向: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和主观生活质 量研究。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侧重于对人的态度、期望、感受、欲望、价值等方面的 考察,着眼于人们的幸福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经了三个阶段: 描述性 研究阶(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80 年初期),研究重心在资源分类和人口统计项目上。 研究者只是将类人群的幸福感进行了简单的量,并描述了相应的幸福感水平。理论 建构阶段(20世纪80代中期90年代),创建了许多于swb的心理理论模型,并且细致 地研究、验证、解释 swb 的型。实证性研究阶段(20 世界 90 年代至今),研究重点 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幸福感,探讨提出人们幸福感的方法2。 (1) 描述性研究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研究者主要是对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 行简单测量,并描述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研究者的测量对象主要是老 年人、学生、修女、精神病人、囚犯等等。研究主要是以描述性为主,进行单项目 测试,采用的量表比较简单,而且大多测试没有进行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在 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进行测试,即人口统计学变量, 如年龄、性别、婚姻等。测试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影响 是非常有限的。campbell 等人研究发现,上述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解释率不足 20%。andrews 和 withey 的测试结果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变化的影响 程度仅为 8 %。 ar -gyle 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解释 15%的主观幸福感变异3。 (2) 理论构建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在分析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和内部影响因素时, 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关于 swb 的心理理论模型, 如人格理论、 适应理论、 目标理论、 期望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地解释和分析。 人格理论模型假定,人格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类型的研 究,该结论得到了反复论证。costa 等人对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 于人格特质, 而且根据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到 10 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heady 和 wearing 认为,突发事件和环境变化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格特质具 有更大的影响。diener 等人研究发现,自尊心强、自控能力高、内部协调性好的人, 2 陈惠雄,刘国珍.幸福指数研究概述j.财经论丛,2005,(3). 3 美莱斯利.耶基斯.工作并幸福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普遍感觉更加幸福4。 适应理论模型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强烈反应逐渐减弱。 研究发现,一般而言,重大事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时效性仅为 3 个月。因此,尽管 收入剧增,但是山于人们逐渐适应了增加的收入水平,致使主观幸福水平没有发生 显著的变化。 目标理论模型认为,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人们 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当一个人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 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而与金钱、外貌、职称等外在目标相比, 亲和力、领导力、友谊等内在价值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期望值理论认为,期望值与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期望值过 高将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而期望值过低会使人厌烦。而且,追求期望值的过程比 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期望的内容则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史加重要。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比较过程中更加容易提升或者降低幸福感。倘若人 们感觉比他人或者以往生活得更好,就会感到更加幸福;否则相反。一般而言,向上 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而向下比较会提高幸福感。 (3) 实证性研究阶段 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入实证性研究阶段,研究者们运用多种方 法测量主观幸福感,如昨日重现法、追踪调查法、环境瞬间评估技术等等,计算幸 福指数,分析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差异、形成原因,并且努力探讨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 感5。 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ronald inglehart负责 的世界价值研究结构(the world values survey,简称 wvs)公布的。该指数是通过对受 访者的答案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出的。82 个国家幸福指数的排名结果显示,最富裕的国 家美国,幸福感并非最强,仅排第 15 位;而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各和墨西哥 却高居榜首。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是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比国外晚了将近 30 年。 前阶段,国内学者大量引进国外理论和量表,广泛吸收其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测量工 具,并应用于实际。他们主要对老年人、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幸福状况进行小规模的 调查研究,分析同类人群、不同类别人群的幸福差异,以及造成幸福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学者在沿用国外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进行主观幸福 4 王怀明,冯文武.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3,(9). 5 diener e, fujita f.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5):926-935. 5 感的本土化研究,编制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幸福指数,分析不同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 感的影响。 邢占军等人考察了几种常用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情况, 认为除情感平衡量表外,中国人幸福感量表、总体满意度量表和删改后的夏普量表,对 于测量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6。 在充分吸收相关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他们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提出了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 标体系。 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幸福收入之谜”,奚恺元教授同瞭望东方周刊合 作,对中国 10 大城市居民的幸福度进行直接测量,证明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对幸福的促 进作用是逐渐减小的;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 如健康、婚姻、人际关系等等。 而田国强等学者从定量性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模型来解释幸福收入之谜。他们构 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假定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将攀比理论和“忽 视变量”理论的基本思想相统一,整合到理论模型当中,利用帕雷托最优概念来进行分 析。研究表明,存在一个与非物质初始禀赋正相关的临界收入水平,当收入未达到临界 水平时,增加收入能够提高社会的幸福度;当收入达到或超过临界水平时,增加收入反 而会降低总体幸福水平,导致帕雷托无效的配置结果。 1.2.3 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关 swb 的研究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继不丹王国最早提出国民 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简称 gnh)之后,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已从国家 政策层面着手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英国惠灵顿公学更加开设了“幸福课程”,然而,目 前的研究尚且存在很多问题7。 (1)整体而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尚未系统化,研究角度不够宽广,其概念没有统 一,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也各不相同。 (2)对特定群体的调查和研究不够,特别是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的研究还没有。 过往的研究范围过于宽乏,因而其科学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提高。 6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7 刘祥胜,李香兰.国有学校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学校教育,2005,(12). 6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是运用我国幸福指数评价研究的已有成果及国民幸福评价理论、指标 和方法体系,针对高校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研究我国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估的 依据、原则和方法,并基于长、株、潭高校调查的结果构建我国高校教师幸福指数 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评估模型。 1.3.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 1 章:绪论。主要分析论文研究的意义,在述评国内外幸福指数评价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 2 章:幸福指数体系的基本理论概述。首先幸福指数的内涵、主要内容及价 值定位;然后概述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的目标、内涵及特点;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论述高校教 师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的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 点,研究了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指标体系优化处 理的方式方法。 第 3 章:长、株、潭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数据搜集。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 结合第 2 章的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修改传统量表,选择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调查 报告。 第 4 章: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利用。基于长、株、潭高校调查的结果构建高校教 师幸福指数评价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根据评估模型来分析调查结果,探求提高高校 教师幸福感的方法。 1.3.3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应用当前国内外已有的国民幸福指数评价理论和方法, 结合高校教师这一特定对象的特点,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 社会调查、 数据分析归纳、 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 的过程中注意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 研究相结合。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我国,幸福指数的评价的研究主要对快乐感受进行量化的研究,对幸福感受 7 的测试,包括相应问题的客观测试和测试对象的主观自我评价两部分,这其中有一 部分是以建立新的评价模型为中心来开展的,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文章的核心。而 研究评价标准和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虽然也是创新点,但将多元线性回归决策方法 应用于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受的评价中来,那才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可贵创新点。 8 第 2 章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的理论框架 2.1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概述 2.1.1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内涵 幸福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传统的幸福理论主要包括感性主义、理性主义与 基督教神学三个方面,而现代幸福指数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 领域。“幸福指数”又称主观幸福感,它表征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程度和心 态健康程度。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个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 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国外对此领域的研究比较丰富和深入,而国内的 过往研究,除了对基本人群(如城市居民)的普查外,大多以特殊年龄段人群为研究对 象,尤其多见于对青少年及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本研究以特殊工作群体 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探测影响其快乐感受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为科 学管理知识分子群体提供参考依据。 2.1.2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的理论基础 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对此加以阐释,主 要包括:目标理论、期望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适应和 应对理论等 (1)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其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 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 成功与否,明显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 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能增加。即 只有目标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收、助人、 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 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8 (2)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这一标准就是个 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强,反之则弱。但过高的期望值对个 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 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在 8 李贵成.幸福指数:发展价值观的新境界j.求实,2008,(02). 9 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研究表明,对实现内 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 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期望值并非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 好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 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9。 (3)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 则感到幸福。在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 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感到不幸的人,则总是作向上 比较,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心理状态中。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人们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以及需要层次的多样化,人们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加之 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veenhoven 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主观幸福 感既有类似特质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 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 的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说人格因素 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人格 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景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了直接的主效应。 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diener 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 型,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景从而增加 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 (5)适应和应对理论 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helson 对适应的解释是:对重 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 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 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而应对则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 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应对策略的人, 其主观幸福水平较高。 9 张莉.幸福指数:发展价值观的新境界j.理论导刊,2008,(02). 10 2.2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指标的建立 2.2.1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构成要素 (1)成就感10 “快乐工作”会让高校教师感受到成就感。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追求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 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实际上,这种自我实现体现的就是成就感。 (2)成长感 “自我提升”会让高校教师感受到成长感。成长感是高校教师学习的动力,通过 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也为高校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创造力和 高校的竞争力。良好的育人机制,为高校的发展也积蓄了人力资源。 (3)归属感 “组织承诺”会让高校教师感受到归属感。归属感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校教师对自 己的学校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回到学校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的感觉一样,每一个教师 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教师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下,努力工作,发挥最大的主 观能动性,处处为学校着想,教师以学校的发展壮大为己任。 2.2.2 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经济学中幸福是可以度量的,相应地在工作中人们的幸福程度也是可以度量 的。因此我们可以选取与高校教师幸福相关度较大的关键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并加以量化,在确定相应权重的基础上建立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模型,以此来分析计算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大小。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调查指标的选取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影 响高校教师幸福工作的各项因素,从三个维度全面考虑带给高校教师幸福的各项指 标,把握全局与重点。 (2)独立性原则 指标在同一层次上相互独立,没有交叉。 一般来说指标体系由多个层次(3 至 4 个) 构成,要求同一层上的指标不能存在重叠或因果关系。 (3)科学性原则 纳入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调查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要 10 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j.理论前沿,2008,(02). 11 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 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5)通用性原则 设立的指标从内容到形式,能够适合于所有的高校教师类型,有足够的代表性,不 能仅仅使用或反映个别高校教师的幸福度,因此要选择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内容,要 保证指标具有可接受性,形式具有普遍性。 (6) 可量化、可比较原则 可量化就是设置的指标能用数量来进行描述,通过数量的变化反映事物发展变 化的趋势和进程;可比较就是指标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事物的变 化程度和差异。不可量化、不可比较就难以有效地对教师幸福程度和教师生活质量 状况进行很好的监测,也无法做到从数量上对教师幸福度进行客观的描述。 2.2.3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11 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原则,从成就感、成长感和归属感三个维度 选取了 16 个分项指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然后细化各指标,组成量表。 (1)成就感(a) 满意而公平的薪资水平(a1) 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薪资水平首先满足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是每个人生存的 基础,同时,薪资水平又是高校教师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因此,如果一个高校教师对学校 的贡献不能用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来表达,幸福将无从谈起。此外,薪资水平必须满足 相对公平,这里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两个方面。高校教师只有感受到所获薪酬是 非常公平的才会产生幸福工作的最初动力。 良好的工作环境(a2) 科学研究表明,办公环境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心情和工作效率,其影响因素包 括空间的大小和布局、办公家具的舒适性、色彩的搭配、采光、通风及清洁情况等 等。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氛围下工作是每个高校教师所希望的,在优越舒适的 工作环境下工作,高校教师的心情自然愉悦。另外环境还包括校园环境。 管理规范且管理水平高(a3) 规范是公平的前提,大家都使一把尺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才做有所乐,乐此不 疲。可见,只有高校教师自身的基本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幸福工作的基础。此 外,一个部门或者学校必须要有一个管理层来领导并指导其运作,这个管理层的能力 11 李庆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03). 12 将直接决定这个团队整体的执行能力和发展前途。 如果管理层的水平不能得到高校教师 的信服,整个部门或学校的执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高校教师的工作也就无幸福可言。 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a4) 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是幸福工作的催化剂。据有关方面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都希 望能够每天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可见明确的工作职责可以使工作者在工作中更 加塌实和安心。另外,还有很多调查者表示,希望学校的制度或者学校的发展策略有 了什么大的变化,大家基本知道是怎么回事,显然大家对于知情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 高。因此,明确的分工、透明的制度本身就是对高校教师的最大尊重。 有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a5)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资本,高校 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成为最重要的财富。 管理者应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 能和智慧的舞台,任由高校教师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干。当学校为教师提供了最能发挥其 潜力的位置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得到最好的能力发展。这样对管理者怀着知遇之恩的高 校教师自然会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在学校内幸福地工作,为学校创造更大的财富。 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a6) 如果一个学校效益可观,充满活力,如日中天,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就有点光彩夺 目,这个学校的高校教师走出去就会让人羡慕,在这种学校环境中工作的高校教师会 因自己是该学校的一员感到自豪幸福,对学校形象会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 促使高校教师为了维护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更加努力工作。 (2)成长感(b) 能够学到新的本领(b1) 高校教师在为学校努力工作的同时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很多 人在选择学校时都愿意选择管理体制规范,注重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学校。在这样的学 校里,管理者不会让自己的教师松散下去,教师不但能有更好的机会去进行科研和教学, 而且还能更好地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能学到东西,学会做人,才是对高校教师最大的关心。 良好的教育培训制度(b2) 人才是创造财富的财富,谁拥有了一流人才,谁就能捷足先登成为成功者。而教育 培训是学校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则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 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当教师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自身职业竞争力, 将变得更加自信,乐于在学校中工作与学校一同成长。可见良好的教育培训制度是高 校教师幸福工作的重要保障。 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前景(b3) 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对学校前景的认同,是高校教师能够幸福工作的重要因素。实 际上,如果高校教师对学校的前景产生悲观,如果高校教师没有留在学校发展的愿望 13 和动力,产生的后果无外乎离开或者消极的观望。 有效的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机制(b4) 很多学校,当学校一旦出现岗位空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先从外部调派,而不考虑 从内部提拔。事实上,这对高校教师的打击相当大,当高校教师觉得学校缺少发展空间 的同时,也就缺少了向上的动力,这样既不利于激励高校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在团队里 营造竞争氛围。因此有效的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指数的 重要因素,是幸福工作的推动力。 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b5) 有无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是高校教师能否幸福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大的发 展空间,会给高校教师以希望和动力,使其在学校安心幸福工作。而没有发展的空间, 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很难激起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更无法让他们安心的为 学校工作。所以学校若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他们则很愿意留在学 校中幸福的工作。 (3)归属感(c) 受到尊重(c1) 学校管理理论自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一个再也没有变的主题,就是对人的尊重。 这是一种重要回归对人性的回归,也是对学校管理的根本回归。尊重人格,尊重高 校教师的自身价值、尊严、权利、利益,是取得教育管理成功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 使高校教师幸福工作化为现实,也才能使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 一句空。 学校上下有效的沟通(c2) 让高校教师幸福工作,顺畅的沟通是必要的。只有高校教师有机会参与各种重大 问题的讨论,其才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依令行事的老师,从而使高校教 师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和管理理念,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出其更大的 工作热情。这样,学校的决策能够迅速讨论并执行,高校教师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 值和幸福工作的含义。 学校管理的人性化(c3) 对于管理者来说,领导的权威并非来自他的职务或官衔,而在于他履行领导职责 时的态度。僵硬死板的管理态度只会让高校教师感到厌倦,无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学校更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无尊卑之分,彼此信 赖,注重情感调节与人性化管理,要营造“家的温馨”让高校教师心头温暖起来,从而使 他们工作起来更幸福。 在组织中有安全感(c4)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外界对人的各种刺激,将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将会 14 影响到人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到个人在组织中的绩效。对于那些符合组织要求的高 校教师,如果组织能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途径,表示组织对他们的认同,他们将产生 一种职业安全感。这时高校教师会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高校教师在安全感非常好 的工作环境下,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个良好的预期,更加会看重自己长期职业素养 的提升,从而能激发自己的全部潜能,投入工作。 认同校园文化(c5) 学校文化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如果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向心力,其结果是可 想而知的,必然造成高校教师“身在操营,心在汉”的状态,高校教师自己不开心,学校也 没有发挥到每个高校教师的积极能动性,更不能达到人尽其材的作用。如果高校教师 认同校园的文化,那么他们愿意将在学校中幸福、专注、忘我地工作,唤起心中潜藏的 活力、热情、能力和创造力。 2.3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块 12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就可以建立相应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模型,其模型架构如下 图所示。 图 2.1 幸福指数评价指标结构图 12 王怀明,冯文武.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3,(9). 教师快乐综合指数 h 成就感 a 成长感 b归属感 c 满 意 而 公 平 的 薪 资 水 平 a1 良 好 的 工 作 环 境 a2 学 校 管 理 规 范 且 管 理 水 平 了 解 自 己 的 职 责 所 在 a4 有 充 分 发 挥 才 能 的 平 台 a5 具 有 良 好 的 组 织 形 象 a6 能 学 到 的 新 专 业 知 识 b1 良 好 的 教 育 培 训 制 度 b2 感 受 到 的 学 校 的 发 展 前 景 有 效 的 发 现 和 选 拔 人 才 制 较 大 的 职 业 发 展 空 间 b5 受 到 尊 重 c1 学 校 上 下 有 效 的 沟 通 c2 学 校 管 理 的 人 性 化 c3 在 组 织 中 有 安 全 感 c4 认 同 校 园 文 化 c5 15 第 3 章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评价数据收集 (长、株、潭高校抽样调查) 3.1 长、株、潭高校调查 3.1.1 数据来源 在分析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时,其数据的来源大致是四个方面: (1)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库; (2)长、株、潭高校网站; (3)有关期刊、报刊等出版发行物; (4)对长、株、潭高校的抽样调查。 其中主要的数据来源是实地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按高校不同类别利用判断抽 样方式抽出各高校,根据学校的性质,分别抽出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 学、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然后利用配额抽样分配样本。利用随机抽样法对 4 所高校 的老师进行实地调查。 高等学校教师“幸福指数”研究自 2007 年 10 月启动至今,共历时半年。在长、 株、潭范围内进行随机取样。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和有效,问卷基本采取直接发 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1400 份,回收问卷 1234 份,回收率 达 88.1%。 3.1.2 研究内容和数据 研究是根据问卷设计核心指标的 3 个部分进行,其中把个人基本信息、成长感、 成就感和归属感融合在一起。 (1)个人基本信息部分 问卷所反映的基本信息(n 为数量,%为占总量的百分比): 个人特征高校教师个人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健康状况可以从表 3-1 中得知: 性别结构:女性 425 人,占 35.3%,男性 779 人,占 64.7%。 年龄结构:以 3140 岁、4150 岁两个年龄层为主,共占 69.8%;青年和老年 分别占 15.9%, 14.2%.年龄结构比较符合当今高校教师的正态分布。 学历结构:以硕士为主体,共 652 人,占 54%。其次为本科及以下,共 379 人, 占 31.4%;博士比例最小,共 176 人,占 14.5%。 健康状况: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很少看病者超过半数,占 50.8%。有时看 病者占 42.1%;身体状况很差、看病频率较高者仅占 7.1%。 16 家庭特征从表 i 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的家庭状况整体良好。 婚姻状况:已婚者为绝大多数,占 82.7% ;其次为未婚者,占 12.8%;其他情况 为少数,共占 3.2%。 配偶状况:健康方面,配偶健康总体状况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