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外资参股下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而这些问 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靠银行自身来解决,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与资源。西方发 达国家的银行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建立了完善地公司治理结构,积累了丰富的银 行经验,因此,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真的就能改善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率吗? 本文用五大部分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总结国内外研究,并提出研究思 路。其次,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回顾了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历程,并分析引 入外资相关各方的战略动机所在。接下来,总结中外各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的经验, 分析其成败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然后 介绍了 dea 评价模型的方法。最后,采用 dea 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商 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的效率变化, 评价 2002 年2006 年外资参股对中国商业 银行效率的影响,并对评价结果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外资参股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国 内银行理性并慎重的选择合适战略投资者,在限制外资控制中国银行业的同时,发 挥引入外资的积极作用,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政策决策者 和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加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商业银行 外资参股 效率评价 dea 计量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existing to affec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yet these problems can not completely be resolved by banks themselves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y need the help of external forces and resources. the banks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experienced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rich experience in bank management. so the admission of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may be a good attempt. will the entry of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re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five parts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first part,summing up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y and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recalled the history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nd study the strategic motivation of all related parties. in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paper collect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 of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 the banking sector, analysi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se case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observa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e forth part introduce the dea evaluation method. at last, through a dea model analysis and linear regression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chang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before and after the entry of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and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foreign shareholding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during 2002 to 2006. the outcome of the evalu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foreign shareholding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one hand, domestic banks can carry on the rational and careful selection of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and guide the foreign capital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without losing 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 makers and supervising department to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foreign shareholding; efficiency evaluation; dea method; econometric analysi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自 1996 年 10 月中国光大银行首次引入外资以来,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大 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大股东行列中都有外资的身影。因此,对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 行的效率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从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出发,进而对 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1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 2006 年 12 月 11 日,我国宣布对外资银行开放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并取消 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 2007 年 5 月 25 日,我国再次向符合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开放人民币银行卡业务。2008 年 3 月 28 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对外 资控股中资银行的比例限制,境外金融机构或可取得境内中资银行控制权。随着时 间的推移,中国金融市场将逐步全面对外开放,拥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 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在转轨经济的背景之下,中国商业银行积弊已深,突出表现在不良资产比重过 高、不良资产数额巨大,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金融脆 弱性程度很高,爆发银行危机以致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尚难纾解。因此,面对国际 竞争,银行业改革主要是商业银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在 2004 年、2005 年进行了股份制 改造,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于 2005 年、2006 年在香港成功上市。以国有法人 为控股股东,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上市等产权多元化措施是改革的主要思路,如 2005 年中国建设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央汇金公司以市净率 1.15 倍向美国银行转 让 1942.3 亿股,淡马锡通过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 1.19 倍 的市净率入股建行,但代表国家的中央汇金公司仍然是中国建设银行的绝对控股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东。总体看来上市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者主要是国家,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 几乎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引入外资的初衷是:在确保国家对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控制权的基础上,积极引 进外资,学习先进经验和经营机制,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但很多实证经验表明, 外资参股并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关于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案例研究1 2印证了这种担忧的必要性。 过去对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外资参股问题本身,大多采用案例分 析的研究方法,很少将外资参股问题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更缺乏 从实证角度分析引入外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仍在继续,城市商业银行纷纷上市,中国农业银 行的重组和上市也正在进行之中。因此,选题研究外资参股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 股权变革及其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拟研究的目标为: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分析外资参股对 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探索影响发生作用的机制,并研究其“净效应”,为商业银 行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1.2 相关文献回顾 外资参股银行在国外早有先例,中东欧国家银行改革吸引了众多的西方学者进 行研究,且中东欧国家在转轨之前与我国的背景相似,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银 行业引入外资也经历了十数年,国内学者对该领域提供了较多研究贡献。接下来本 文将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主要集中研究东欧、俄罗斯等转轨经济国家银行业改革的效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hasan 和 marton (2003) 用随机边界分析 (sfa) 方法分析了匈牙利银行业 1993 1998 年的数据,发现效率高的外国控股银行创造了好的经营环境,促使整个银行系 统更有效率。jemric 和 vujcic(2002)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克罗地亚 1995 2000 年做的研究表明, 外资银行和新建银行更有效率。 grigorian 和 manole(2002)分析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 17 个转型经济在 1995 1998 年的数据,发现外资控股银行(持有超过 30%的股份)更有效率;yildirim and philippatos (2002) 分析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 12 个转型经济在 19932000 年的数据, 发现外资控股的银行(持有多数股份)成本效率更高但盈利效率较低,后者或许是 因为接管银行的巨额改造费用削减了利润。 bolin、hasan 和 wachtel(2005)用随机边界分析法(sfa)对保加利亚、捷克、 克罗地亚、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 6 个较典型的转型经济进行比较,这 6 个国家 至 2002 年超过 75%的银行资产为外国所控制。作者统计了这 6 个国家 67 家大银行 (如在各自国家资产处于前 10 名) 在 19942002 年的 451 个观察数据 (主要是 1997 年后的数据,19941997 年的不到 20%) 。样本银行被分成外资新建(指跨国银行 的分行, 占 24.4%)、国内新建(16.6%)、国有(27.7%)和私有化银行(由原国有 银行私有化而来,31.3%)四类,其中由战略投资者控制的银行占总样本的 23%(不 含外资新建银行),私有化银行类别中 74%由一个战略投资者控股,这一数据不同 国家有所区别(对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和波兰超过了 80%,匈牙利是 72%,罗马尼 亚推动时间较晚也有 50%,捷克是在凭证化基础上后来再对外资出售的,有 43%)。 研究结果表明,在盈利指标、成本控制和经营指标方面,外资新建银行的表现最好, 其次是私有化银行和国内新建银行,国有银行的各方面指标都不佳。 bolin、hasan 和 wachtel(2005)的另一项研究使用 19962000 年的数据, 对 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 11 个东欧转型经济做了分析,包括 225 家银行的 856 个观察数据。他们将外资控股定义为外资持有多数股份即绝对控股,并把外资控 股银行区分为由一个战略投资者控股的银行和多个外资联合控股的银行。研究发现: (1) 国有股权相对国内私有股权并不存在有统计显著性的负效应, 因此对于转型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济, 私有产权本身并不能保证银行效率。(2)外资控股银行在成本驱动效率较利润 驱动效率更高;另外,外资控股银行,尤其是由一个战略投资者控股的银行,经规 模调整后较国内私有银行取得更多的存款和贷款, 提供了更好的服务。(3)经规模 调整后,政府控股银行较外资控股银行取得较少的存款和贷款,以及较高的非利息 支出,显然这些仍待私有化的银行比已经私有化的银行(外资控股私有化)效率低。 (4)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银行盈利效率有正面影响, 表明这些投资者在重组前 国有银行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abarbanell 和 bolin(1997)在研究波兰第一次银行改革是发现,没有证据表明 战略投资者在国有银行的小比例参股会改进银行绩效。如果政府仍保持很大的股份, 即使将剩余的很大股份卖给私人甚至战略投资者,仍不能有效改善银行绩效,这是 因为外国战略投资者不能控制银行,它就没有动力为银行引进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 政府仍有继续干预银行经营的动力和空间;股份相当的股东之间可能彼此争斗,管 理层成为内部控制人。 综上所述, 国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用 abel 和 siklos (2004) 的话概括就是: “在 转型经济体中, 似乎除了让外国银行掌控国内市场外, 没有别的选择”。 1.2.2 国内研究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王志鹏和李子 奈(2003)采用最新的 2000 年的 500 个工业行业的企业数据,对外资影响我国工业 企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进行了经验分析,并着重讨论了外资产生的外溢效应。主要结 论有:外资参股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外溢效应更多地表现在行业内部 而非一省内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同行业的外资企业,国内企业的威胁 很小;外资对我国企业的总体影响为正,且该效应超过了企业因自身规模扩大而带 来的好处。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部分学者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利大于弊。如:许国平等(2006)从对我国银行 业改革思路的反思出发,分析银监会设定的战略投资者的五个标准,并结合实证研 究,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利于银行的持续改革与制度创新,有利于在资本市场成 功筹资与上市,对于降低改革成本、尽快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玲玲,李西新(2006)基于随机边界成本函数首次实证研究了中国主要商业银行 及其战略投资者的成本无效率水平。实证结果发现,虽然在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和战 略投资者的成本效率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但是战略投资者的成本管理水 平普遍较高,有前者学习和借鉴的空间;从成本无效率变化的趋势看,中国国有和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在逐年改善,与战略投资者的成本效率有收敛的趋势。 尹继红(2006)采用 dea 方法对四家外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变化进行了分 析。认为,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尽快真正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治理制 度,使地方政府不再干预或较少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的 一条捷径。许国平、葛蓉蓉、何兴达(2006)针对就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及境 外上市进程中出现的国有银行股权“贱卖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和定价机制分 析,论证了国有银行股权转让所取得的经济收益和制度收益,并从需求、投资偏好、 供给和均衡价格形成等角度证明了股权转让价格的合理性。 部分学者持否定观点。如:彭志忠,张娜(2007)从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25%的股权约束及国有商业银行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 不能从根本上完善国内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多数学者倾向于综合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分析外资参股的动机,探索 外资参股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李松涛(200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外资参股目标选择策略的有四大因素: 中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不良资产的比例;中资银行机构网点的市场渗透 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业务领域的互补性。何自云(2006)认为规则文化是外资入股 后银行治理的关键。我国银行业目前大量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其根本性意义在于, 帮助中国商业银行确立一整套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规则体系。戴志敏、曹菡盈 (2007)将外资参股国内银行与国际生产折衷论联系起来,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具备了所有权优势(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内部化优势 (内部交易优势)和投资区位优势这三大要素,就可以进行国际投资,银行业参股 与并购也是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中的一种投资方式,因此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 投资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也是跨国金融业务的必要条件,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金 融机构的所有权竞争优势就在于其拥有的先进的专利技术、巨大的品牌效应、丰富 的管理技能,我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应在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并采 取有效应对措施,扩大外资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积极影响,控制消极影响。刘煜辉 (2007)认为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看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价值、特许权价 值和国家价值,指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笔“风险极小、收益极大”的买卖, 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外资参股银行成功及失败的案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指出中国 商业银行的改革应注重自身体制的改革,以股份制为手段合理引进并恰当使用外资。 戴志敏、夏琳斌(2007)以建设银行 ipo 为例,对外资银行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的价 值做了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不仅要考虑净资产,更要考虑其无形资产 和品牌价值;建设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转让的股权价格偏低”,指出国家应牢 牢掌握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建议在引进外资参股的同时,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国 有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革。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倾向于从国外相关案例中寻找中国银行改革的良方。 吴志峰(2006)描述了东欧和俄罗斯银行改革的历程,展现了东欧国家第一次、 第二次银行改革的情况。东欧国家在第一次银行改革中保持了国有控股权,但并没 有提高经营绩效,第二次银行改革后银行绩效得到普遍的提升;但导致超过 75%的 银行资产被外资控制。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继续保持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引进 战略投资者作为小股东并不能建立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也不会有效改善经营业绩; 而外国战略投资者控股银行后能够显著提高银行业绩,但国家也丧失了银行控股权, 似乎在现有的改革路线中改善绩效与保持银行控股权二者不可兼得。因此,中国如 果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则应借鉴招商银行模式,建立国内大型 企业法人持股的治理结构。项卫星,王达(2006)关于东欧五国,李石凯关于中东 欧八国(2006)以及李文浩(2007)关于捷克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陈宁(2006)对墨西哥 1991 年2003 年依靠内资的私有化改革阶段和依靠外资 的自由化改革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首先,与引进国内投资者相比, 引入境外投资者更有利于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监管层必须关注引入境外投 资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商业银行引资重组不能以受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 最后,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重组成功的基础。 李国重(2007)总结了韩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改革经验:首先,革新董 事会成员及首席执行官遴选机制;其次,充分提高非执行董事在银行治理中的权能; 再次,系统建设以审计委员会为关键要素的银行内控体系;第四,分层设定风险管 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第五,积极发挥银行业的市场规范作用;第六,加强信息披 露要求并建立市场自律机制。 1.2.3 小结 从前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到,国外关于外资参股银行的效率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并形成了一套体系,国内关于外国银行改革的相关案例研究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特别是已开始出现将外国案例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这些都对本文的研 究有很大的帮助。不过,总的来讲,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一,尽管在 前面的文献中,考虑外资参股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概念已有所涉及,但是定 量的研究很少,而且已有的定量研究也就是用 dea 方法比较四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 外资前后的经营效率对比,没有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相关结论缺乏说服力;第二,目前涉及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 分析和观点,缺乏理论支撑,较多的从国外案例角度分析利弊,研究深度不够;第 三,对外资参股银行的相关研究对银行乃至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把握不足,很多 研究脱离实际。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节针对其研究空白,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研 究思路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收集并研究国内外关于外资参股商业银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把握国内外 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研究热点和动向、发展趋势,为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理 论模型奠定基础。 2)收集并研究国内外银行业外资参股案例,综合分析其背景、历程、成果,总 结其成败经验,尽量用数据证明观点。考虑各种案例之间的联系性,并将案例背景 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相比较,全面分析案例在中国的适用性。 3)以公开的宏观数据和银行公布数据为基础,采用 dea 方法,分析我国商业 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的效率变化。 4)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引进战略投资者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是否具 有显著性。从定量的角度评价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来,外资参股对 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效率影响的“净效应”是否为正,且其影响是否具有显著性。 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利弊,并提出扬其“长” 避其“短”的策略和方法,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提供参考。 1.3.2 创新点 综合分析国内外银行引入外资的案例,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实际相结合;采用 dea 和计量模型方法,定量分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现状及动机研究 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已有十二年的历程。本章将深入分析本文的关 键词“外资参股”和“中国商业银行”。首先,详细阐述了中国银行业的一般特征, 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特征;其次,介绍了中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现状;最后,对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和各方战略动机进行了研究。 2.1 银行业的一般特征 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区别于工商业企业的基本特征在于其金融中介 作用和独特的资本结构。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着从储蓄者手中吸纳存 款,然后转而贷给其它人和企业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高财务杠杆是其发挥市场中介 作用的必然要求,但这也必然会导致银行股东自有资本只会在总资产中占有很低份 额的结果。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稳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在 8%以上,这就意味 着,在一家资本充足率为 8%的稳健银行里,银行的股东实际上是在用自己 8 元钱的 资产支配着债权人 92 元的资产。 如果说金融是整个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银行业就是金融业的核心。其扮演金 融中介作用,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流畅运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金融中介的特点使银行业具有特有的脆弱性和传染性。当某家商业银行出现流 动性问题时,信任危机就会在存款人之间迅速传播,甚至出现挤兑现象。容易波及 其他银行(包括稳健银行),局部危机有可能演化成系统危机。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 济危机和 90 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的崩溃是导致危机积重难返的主要 原因之一。 金融中介的特点也会导致银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资金的 来源对象(储户等)和资金使用对象(企业、证券等)的数量都很多,业务零碎而 繁杂,仅仅依靠财务报表等公开披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绝大多数债权人在专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能力上的限制,使其无法有效的理解“信息”。因此,银行业是一个相对不透明或 者说黑洞的特殊企业,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高杠杆的资本结构可能会导致银行业经营的高风险性和委托代理问题。从债券 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债权人才是银行运营资产的主要提供者,他们应该是银行最重 要的利益相关者,在银行的公司治理中扮演着与股东至少同样重要的角色。但由于 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因素,限制了债权人发挥作用。一方面,绝大多数债权人在专 业能力、信息占有量以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其无法有效参与到银行的管理中。另一 方面,由于银行的债权人储户人数众多,即使他们不存在以上限制,也会由于 “搭便车”心理,而不愿积极介入银行的公司治理中,从而产生集体博弈的困境。 从股东和经理层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有“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会不讲节约只讲 效率”的倾向。因此,无论是由股东主导的银行,还是经理层实际控制着的银行,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偏爱高风险活动,追求高收益。综上所述,缺乏债务人外部 约束的银行,经营风险性要显著高于一般工商业企业。 基于银行业的重要性、脆弱性、传染性、信息不对称性、高风险性以及委托代 理问题等,各国普遍实行银行监管制度。有效的银行监管通过微观规制监控银行的 经营活动,有助于控制银行机构从事高风险的业务活动,可以减少银行股东以及经 理层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另外,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业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以保证债权人利益,防止挤兑发生,维系金融体系稳定。 银行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可以部分校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先天缺 陷,但是这种干预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影响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正常运转效率。 监管者对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变现在银行监管职能与公司控制 权市场的角色冲突上。 在工商企业中,经营不善者会受到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惩戒,并购、接管机制会 撤换原来的管理层。然而,这一套外部治理机制却较少对商业银行起作用。因为银 行业具有特有的脆弱性和传染性,当某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容易波及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他银行(包括稳健银行),局部危机有可能演化成系统危机。所以,为防范金融风 险,消除储户的恐慌心理,中央银行和(或)监管者会对之进行救助。 中央银行和(或)监管者的救助措施,如央行的最后贷款人政策等安全网制度 给银行公司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直接排斥了资本市场的作用,使外部治理 机制中的控制权市场无法有效约束问题银行。由于问题银行感觉不到公司控制权市 场中敌意接管、并购活动的威胁,容易诱发银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更为严重的是, 央行和(或)监管者的监管政策常常是宽容性的,这样就容易出现银行监管与公司 控制权及市场双实效,产生外部约束或治理的真空。另一方面,央行和(或)监管 者对问题银行的救助政策弱化了市场的破产机制。对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来说,如 果资不抵债就会被破产清算。市场推出机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铁律。然而这 一规律往往不能适用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由于银行也在国民经济中 的重要性以及该行业特有的脆弱性和传染性,使得行业中出现了有名的“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管理。这样,对于规模很大的商业银行来说,市场约束的最后一道 防线破产机制随即成为空谈。从某种程度上讲,“大而不倒”的惯例确实有助 于银行监管者稳定金融市场,但这种做法也会保护有问题的大银行,弱化市场应有 的约束机制。因为这些银行会以自身的重要性为筹码,诱迫监管者为自己提供保护 措施。 银行业的一般特征如图 2-1 所示。 金融中介资本结构 重要性传染性脆弱性 信息 不对称 委托代理 问题 高风险 银行监管 存款保险 制度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 效 率 问 题 图 2-1 银行业的一般特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2 中国银行业的特征 前文论述的银行业特点,也是我国银行业的特点,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具有其 自身的特点。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追求政治目标。在中国银行业, 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政 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何自立,2006),其追求的主要是政治目 标(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很难相信,政府控制的那些商业银行会放弃 政治目标。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庞大的关 联方网络。在我国,政府同时还代理国家控制相当规模的国有企业,追求经济目标 (追求直接的经济利润以及资产保值增值)。这些国有企业除了和其他企业一样追 求自身经济利润以外,还要承担更多的宏观责任,如就业问题、地区差距问题等等。 另外,国有企业都有着共同的控制者政府,它们之间构成了最大规模的“关联方” 网络。从中国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的历程来看,其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大部 分不良资产也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 再次,中国银行业的社会信用问题。因为现有商业银行的前身大部分为国有银 行,其持续成长历程中,社会公众对它们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种信任是一 种基于国家信用的绝对信任,既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一笔巨大财富。这种信任远远超出了国外储户对银行的信任关系或契约关系,因为 后者只是一种对经济、法律制度和游戏规则的信任。在中国银行业的公司制改造中, 随着其它成分投资者的进入,国有资本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股权比例的变化必然会 引起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也可能会发生微妙 的变化。 第四,中国银行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近十年来, 国家对四大国有银行实施了剥离不良资产、重新注资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表明政府不会对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掉以轻心。然而,这种政策导向也会诱发国有 银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进行政策逃离。例如,有了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就会让 银行产生第二次、三次不良资产剥离的预期。同样,在中央财政完成对四大国有银 行注资的举措后,人们会猜想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次。中国银行历史演进的事实印证 了人们的这种想法并非是空穴来风,原有预期的兑现会进一步强化银行经营者的政 策预期。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后,由国有股控股的新银行依然会存在这种政策预期和 进行政策套利的投机倾向。在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有股东希望借引入其他股东之 际,明晰产权,完善治理机制,提高经营水平。但应注意到,其他股东也希望能搭 乘国有股东的政策“便车”,攫取市场竞争中所不能获得之利益。因为在国有银行 股份制改革后,“大而不倒”惯例依然适用,国有背景依然存在。只要不能完全避 免政策对这些“国有”背景大银行的特殊扶持政策,原有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就不能 彻底解决对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的公司效率。 最后,我国垄断有余、竞争不足的银行市场格局,使单独的产权改革难以从根 本上完成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造。对于原政府控制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来说, 促进竞争和产权改革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 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离不开产品 (或 服务)市场的约束。可以说,没有健全的市场约束机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商业银 行公司治理机制。鉴于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前者或者更重 要。近几年来,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的进入,已经大大提高了银行 业的竞争度,从而强化了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约束,但是,这种竞争毕竟是有限的, 并没有真正改变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2.3 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现状 表 2-1 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现状 国内银行 时间 战略投资者 参股金额 持股比例(%) 2005-10 美国高盛集团 25.8 亿美元 7.00% 2005-10 德国安联集团 10 亿美元 2.50% 工商银行 2005-10 美国运通公司 2 亿美元 0.50% 2005-08 英国苏格兰银行 30.48 亿美元 9.61% 2005-08 淡马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 15.24 亿美元 4.80% 2005-09 瑞银集团 5 亿美元 1.55% 中国银行 2005-10 亚洲开发银行 7374 万美元 0.23% 2005-08 美国银行 25 亿美元 9.00% 建设银行 2005-08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富登金融 14.66 亿美元 5.10 中信银行 2006-11 西班牙毕尔巴鄂维茨卡亚对外银行 (bbav) 5.01 亿欧元 5.00% 花旗集团 7.15 亿美元 20.00% 广发银行 2006-11 ibm 1.69 亿美元 4.74% 2006-04 德意志银行 13.06 亿人民币 7.02% 2006-04 德意志银行控股卢森堡股份 5.36 亿人民币 2.88% 2006-04 萨尔奥彭海姆银行 7.59 亿人民币 4.08% 华夏银行 2006-04 新加坡磐石基金 1.25 亿人民币 6.88% 交通银行 2004-08 英国汇丰银行 17.47 亿美元 19.9% 深发展 2004-05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 1.53 亿人民币 17.89% 香港恒生银行 17.26 亿人民币 15.98% 国际金融公司 4.32 亿人民币 4.00% 兴业银行 2004-04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 5.39 亿人民币 5.00% 浦发银行 2003-09 花旗集团 7200 万美元 4.62% 民生银行 2004-11 淡马锡 1.1 亿美元 4.55% 光大银行 1996-10 亚洲开发银行 1.6 亿人民币 3.29% 资料来源:从各大银行、金融、新闻网站资料收集整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大中小商 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 资者热潮。1996 年亚洲银行入股光大银行,拉开了外资入股我国银行业的大幕。中 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现状如表 2-1 所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1999 年,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简称 ifc)入股当时的上海商业银行 (现称上海银行) 。 2001 年, 亚洲开发银行 (简称 adb) 入股南京商业银行, 到 2001 年 12 月底,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分别参股上海银行 8%和 3%,国际金融公 司将股份由 5%增持至 7%;2002 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西安市商 业银行。2003 年 1 月,花旗集团宣布投资近 6 亿元人民币,首期取得上海浦东发展 银行 5%的股份,并有进一步增持股份的权利;紧接着,国际金融公司、淡马锡控股 有限公司、香港恒生银行等纷纷进入。2004 年 1 月,香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6 月汇丰入股交通银行。2004 年 8 月,从汇丰银行投资 144.61 亿元入股交通银行,占 交通银行 19.9%的股权开始,以后新桥投资、荷兰国际集团、澳洲联邦银行等都以第 一大股东的面貌出现,占股比例提高。2004 年年底,渣打银行宣布已与天津第一家 民营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达成入股协议,渣打将通过购买渤海银行 19.99%的股权成 为该行第二大股东。2004 年 12 月,深圳发展银行新董事会诞生,其中七人具有新东 家新桥集团的背景。新任董事长是在中国银行业享有盛名的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 询(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蓝德彰(john langlois)。这是外资首次控股中国的商业银 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从入股已经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到入股尚在筹备中股份制银行,几乎在所有的股份制银行中都看得到外资的身影。 2005 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达到了新的高潮: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战略投资 与合作最终协议,美国银行首期投资 25 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建行股份,最终持 有股权可达到 19.9%,创下了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最大单笔投资的新记录。 2005 年 3 月,荷兰最大的银行荷兰商业银行会同 ifc 对北京银行(原名北京商业银 行)购入后者接近 25%比例股权。4 月,澳大利亚最大的零售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 也以大约 8000 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杭州城市商业银行 19.9%股权。高盛、安联和运通 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购入了工行 10%的股权。2006 年初,苏格兰皇家银行正 式入股了中行, 10 月 17 日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等 3 家境外投资者正式签署股份转 让协议。2006 年 11 月 16 日,广发行与花旗牵头的国际投资者团队出资 242.67 亿元 人民币,认购广发行约 85.6%的股份。2007 年,一批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申请 得到批准。ifc、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摩根史丹利、花旗银行、新加坡华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银行、德国 d.e.g 投资集团、荷兰银行都在积极参股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 中小银行。 中国对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政策也在不断地放松。2003 年 12 月 8 日,银 监会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单个外资机构入 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从原来的 15提高到 20。 2008 年 3 月 27 日,中国银监会 在其网站发布了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这份意见稿中,最 引人注目的就是取消了对外资控股中资银行的比例限制,境外金融机构或可取得境 内中资银行控制权。若意见稿能够通过,中国银行业将完全向外资开放,一场争夺 银行控制权的资本大战将拉开帷幕。截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 政策限制如表 2-2 所示。 表 2-2 2007 年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政策限制 类别 外商独资银行 中外合资银行 外国银行分行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10 亿元人民币可以等值的 自由兑抽换货币 10 亿元人民币可以等值的 自由兑抽换货币 - 营运资金(最低限额) 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 1 亿元人民币可以等值的 自由兑换货币 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 1 亿元人民币可以等值的 自由兑换货币 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 2 亿元人民币可以等值的 自由兑换货币 吸收公众存款 没有限制 没有限制 每笔不少于 100 万元人民 币的定期存款 从事银行卡业务 允许 允许 不允许 资料来源: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2003.12.31) 、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2006.12.11) 2.4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分析 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认真分析我国银行和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维修的修理类别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机械加工技术-机械类-装备制造大类
- 蔬菜产品知识培训心得课件
- 《沟通从心开始 做情绪的主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四年级下册鲁画版
- 活动三 个人护眼计划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四年级下册-沪科黔科版
- 音乐合成与MIDI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第6课 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川教版
- 中考模拟往年试卷及答案
- 2025年1月土建施工员模拟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蒸馏法测定水分课件
- 2025年七年级数学秋季开学摸底考(人教版山东专用)含答案
- (2025秋新修订)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意外伤害急救常识及绷带包扎法课件
-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 客舱广播词的基本知识
- 砌筑砂浆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表
- 金坛区苏科版五年级上册劳动《10木笔筒》课件
- 天然药物分离和提纯天然产物化学资料绪论
- 柴油供货合同范本模板
- 陈琴《经典素读课程分层教学》
- 年高校辅导员培训ppt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