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教学思路.doc_第1页
新闻单元教学思路.doc_第2页
新闻单元教学思路.doc_第3页
新闻单元教学思路.doc_第4页
新闻单元教学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新闻”单元的视野中备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单元教学的构思:本课属于教材中的新闻单元,有四篇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定位为“特写”)报告文学包身工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本单元有多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先读其他几篇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复习、巩固新闻知识之后,熟悉了一般新闻的常规样式后,再来读本文。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属于新闻文体的“变式”。只有掌握了“常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变式”。还可以做此处理:让学生自己找一篇“标准”的新闻(或自认为不错的新闻);教师找一篇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或解放事件的1945年的新闻,与本文作对比。如果不做任何铺垫和准备,如果没有单元意识,就本文读本文,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意图的茫然。作为单元教学的设计,单元内的一组文章都可以处理成新闻知识的例文。当然,本文也可以处理成定篇,但定篇的解读也一定少不了形式的鉴赏,没有新闻知识的准备,就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对本文的全面解读,很容易止于对内容的大概了解、对部分语句的揣摩而已,不足以教出定篇的味道。课文教学,要突显文本自身的特点,不能把所有文章都教得千篇一律。就本文而言,我想抓住“新闻”二字做文章。这是因为:一、课文本来就是新闻名作;二、本文题目又自称“没有新闻”(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三、本文乍一看来,的确不“像”人们常见的新闻。课前的学生调研:(1)学生在初中学过哪些新闻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有毛泽东的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他们对新闻有哪些了解?他们印象中的新闻是什么样子?(2)学生对“奥斯维辛”有些什么了解?看过哪些二战集中营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初中教材中,也有这类的课文)语文知识的研究:对于新闻,高中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即“什么是新闻”与“怎样读新闻”)?(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再退一步,先看看我们教师对新闻又有哪些认识?(教师的语文知识)新闻的基本特点:内容上:真实、及时(时效性)、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形式上:比较短小、倒金字塔结构、五“w”要素怎样阅读新闻?一般而言,阅读新闻不需要逐字逐句地鉴赏,只需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另外,要善于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批判性阅读;再深一层,是能领会新闻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或意识形态(比如:说了什么,不说什么,大说特说还是一略而过,乃至放在什么版面、什么时段)。这三点,也就是阅读新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但我们的教材中,很少有提供上述训练的合用的新闻作品。本文,不适合在新闻的形式方面展开教学,也不适用于训练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所以,打算在新闻内容的三个特点展开。(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教学重点:始终抓住“新闻”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复习新闻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本文别具一格的特点,懂得新闻深层的价值(社会关怀)。教学难点:(1)怎样照顾学生与时代背景的隔膜,缩小心理距离?(2)学生对含蓄文字的感悟鉴赏能力不足,对一些难句的理解和体会,需要不少时间和铺垫。(3)这节课又不能上成德育课、历史课,怎样把内容理解、情感教育与新闻知识结合好?教学目标:1赏析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本文成为新闻史名篇的原因,受到反法西斯教育:增强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定篇)2通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新闻的变式,懂得优秀新闻永恒的价值在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良知,以及对司空见惯现象的敏锐的感知与捕捉能力。(例文)3在研读过程中,继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1)品味语言文字,用心体会内涵;(2)鉴赏优秀作品,不仅理解内容,而且关注形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问题是带领学生有序而深入地研读课文的线索。一节课的流程顺畅、环节清晰而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思维被激活,关键在问题的设计。如果要简化头绪,可设计两个问题:1.本文是不是新闻?如果不是,为什么?如果是,它和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同时指向内容理解和形式把握。提问的目的: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2.本文作为新闻史上的名篇,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力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也同时指向内容与形式)教学基本环节:1导语(2分钟):我们从预习中得知了什么?提问学生(1分钟)。教师:了解了奥斯威辛;知道了这是新闻史的名篇。二战与集中营题材的作品很多,为什么这篇成为名作了呢?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导语的价值,一是拉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情境,激起阅读欲望。三是摸学情。2默读(3分钟):准备谈阅读感受,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感到有味道、值得深入揣摩的语句。(如果发现学生预习不足,对课文不熟悉,就压缩时间)除了自由发言,还要指名提问,关注后进生(任何人只要认真读,都会有感受,有问题)。3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概要板书。谁能回答问题就先回答。(10分钟)。以上环节(1015分钟)的目的是:(1)让学生亲熟文本,培养用心读书的习惯,而不是让多媒体材料先声夺人。(2)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生的感受和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3)侧重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后面的环节,则要侧重形式的鉴赏)4学生如果读不出来含义,或者对文章的情感体会不深,不要紧,这很正常。阅读需要背景,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切。现在播放一段图片资料(3分钟),再来谈谈你对文本的理解。第2次谈理解(2分钟)。共5分钟。5刚才是同学们提问,现在我提出问题: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这些问题如果在第一个环节已经被学生提及,就作为总结强化)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是教师根据个人的阅读感受、解读思路与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如何处理好完成预设与随机生成的关系,真是一个教学难点!问题一:题目叫“没有什么新闻”,文章乍一看也不像新闻,但从注释中我们又知道这是新闻名篇;那么,(1)作者说的“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含义?(2)你认为本文到底是不是一篇新闻?此问题不好一下子解决,可以暂时悬置,通过下面的问题再一步步展开。(3)你认为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复习、巩固新闻知识)学生自由谈,教师最后明确:内容方面:(1)真实;(2)及时;(3)有意义的事件。形式方面:(1)突出事件,以叙述为主,很少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2)语言直白,很少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语句。内容方面:新闻都是记事的,本文有没有事情?如果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些事被作者称为“没有什么新闻”,那他为什么又要写下来?明确:有,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出于一种非写不可的冲动。(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形式方面: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明确:突出参观者的主观感受,忽略具体的路线和客观的物件。本文作为新闻的变式,其独特在于:没有突出事件的经过,而是突出印象和感受;问题二:文章重点既然在感受,那就挑出描写参观者感受的句子,体会参观者的心情,再说说这些语句又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心情?问题三:本文成为新闻名作,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发散性问题。比如:开头结尾的场景对比,比如标题的新颖夺目,比如文中营造的强烈反差)此问题导向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鉴赏(开头结尾,雏菊花,姑娘的照片,祷告);归结到一点:新闻的永恒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于记者的社会良知!(普利策的引言之后,学生齐读第6段,烘托气氛)6最后5分钟:第3次谈感受和理解(递进到理性层面:本文的深入阅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课后作业:奥斯威辛新闻变式的赏析。要求:500字。注意:结合“新闻”的文体特点来谈;可以和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教学反思:在两个班试教,均没有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仅仅涉及作品内容和语句的理解,没来得及在“新闻”知识上展开讨论和提升。对于学生的调研、学情的把握,我所疏忽的是:(1)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特别是当我执着于追问本文是否新闻时,学生反应漠然,用本班老师的话说,就是“管它是不是新闻,爱是不是”。这再次启思: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学生自然产生的?又怎样使教师理解的深度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兴趣?(2)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文本理解与感悟能力欠缺,也就是说对这样的作品“没有感觉”,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这时候,是教师径直抛出问题,还是想办法让学生谈感受?而他们连感受也无从谈起时,又怎么办?(3)用多媒体材料创设情境,的确能很快感染学生,但我又不想让音像材料先于文字,剥夺了直面文本的挑战。莫非,面对这样的文本、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让音像材料先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从课程目标、文本特点的角度考虑,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时间情况。比如本文,研究新闻的变式与价值,固然是深刻的;但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包括新闻知识的基础和文本感受能力的基础,课时又有限,是否应该简化我的教学目标呢?是否仅仅读懂本文,获得一些感受,就可以了呢?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比如提问:新闻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新闻,大多数学生竟一片茫然,这也要反思在前几节课上,有关新闻的知识,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教师是已经明确告知学生了,但为什么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记住?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死记知识要点,而不是从生活中阅读报刊的经验出发,真正使他们理解新闻的特点),还是时间紧张,对这一知识只能蜻蜓点水,来不及深入领会?这一现象,让我深入思考单元教学的问题。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