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规范化_第1页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_第2页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_第3页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_第4页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题 目目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 学学 生生 吴家尧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朱丽 讲师 年年 级级 2011 级级 专专 业业 汉语言文学 二级学院二级学院 文史学院 邯郸学院文史学院 2015 年 5 月 郑重声明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 朱丽 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 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I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 摘 要 本文以新闻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新闻是直接面对大众的媒体,不论是 报纸、广播、电视哪种方式,在语言上都应当客观准确,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 术的发展,新闻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不规范的现象。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找出新闻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第二部分揭示出现这些 现象的原因,从主观的角度和客观的角度对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举出 解决新闻语言不规范的措施;第四部分,写出新闻语言规范化进程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新闻语言 规范化 传媒 II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ews language Wu Jiayao Directed by Zhu L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news language probl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news is directly in the face of mass media, both newspapers, radio, television, what kind of way,Should b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in the language, bu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lso can appear many non-standard phenomen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find the news language is not standard phenomenon; The second part reveals the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from the Angle of subjective Angle and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cause of these phenomena. The third part, point to solve the news language non-standard measures; The fourth part, the news language meaning and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news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media III 目目 录录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新闻语言的规范化. 摘要摘要. AbstractAbstract. 前言前言.1 1 1 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语言的特点 .2 1.1 客观性、具体性 .2 1.2 准确性、真实性 .2 1.3 简练性 .3 2 2 新闻语言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新闻语言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3 2.1 词汇方面 .3 2.2 语法方面 .4 3 3 新闻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新闻语言不规范的原因 .6 4 4 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措施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措施 .6 4.1 词汇方面 .7 4.2 语法方面 .8 5 5 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意义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8 6 6 结语结语 .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1 致谢致谢.11 1 前前 言言 著名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 要。 ”可见,语言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是什么?两个人在一起车祸中受伤。这算不算新闻?在有些地方,它是新闻; 在其他地方则不是。 “新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术语,对不同的人它有不同的含义。今天 称之为新闻的事件在明天不一定成为新闻,一个地区的新闻在另一个地区并不一定是新 闻。新闻是信息,当今媒体所从事的是一种信息产业。 新闻的作用是作为媒介来传播信息,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新闻的主要形式, 人都要看新闻,几乎每一天都会接触到新闻,所以,新闻会影响到很多人,成千上万的 受众都是新闻语言传播的对象。所以新闻语言的运用规范与否,影响着媒体传播信息的 实际效果,并且能够显现出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所以,新闻语言的使用必须规范。 但是,近几年来不遵守语言规范化的媒体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几乎涉及到各类媒 体,甚至不少方言区都在各自的地域办起了方言广播和方言电视,有的还用方言播报新 闻。国家要想发展和强大,就必须要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因此,针对新闻语言所进 行的规范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是新闻传媒必须要坚持的方向。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术界也开始了对新闻语言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苏伟 的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和汝炳荣的新闻语言的规范与创新表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新闻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对新闻语言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对 新闻语言的规范化进行的研究并不十分全面,比如董再琴的谈新闻语言的规范化和 房泰安的论新闻语言的规范化 ,提出的不规范现象太少,不具有代表性,还有高丹的 浅谈新闻语言及其规范应用共同存在的不足点就是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措施是从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所谈的,不具备语言学方面的专业性。房泰安在他的论新闻语言的 规范化里说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如果语言文字不标准、不规范, 人们就无法准确地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因此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要遵守语言的规范。 新闻媒体作为语言主要的传播者更应该遵守语言的规范化。才能更好地表述事实,传播 新闻信息。高丹发表的浅谈新闻语言及其规范应用里面谈到新闻语言的规范化直接 影响着人们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在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这些语言文字,这就 需要制定这样一套标准来规范这些新闻语言。王智群的报刊语言规范化 ,林纲的网 络新闻语言的系统解读 ,李洪源的论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等分别从各种新闻媒体的 角度研究了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在专业性上,高艳晓的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杨茂 荣的论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化也是值得学习的。 2 1 新闻语言的特点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新闻语言以及它的规范使用的问题,而新闻语言是什么呢?就是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直白的看 出新闻语言具体是一种什么语言。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更多的是在文学 作品中出现,文学中的语言主要是感性的,有时候在需要的场景里是抽象的,虚幻的。 比如莫言的作品中,有些人物与事件是虚构出来的,而新闻语言是理性的,是客观具体 的,它就是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新闻语言自身的特点包括以下三点: 1.1 客观性、具体性 新闻语言要客观具体,而具体不是空洞,不是概括,更不是抽象。它是由新闻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的,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具体, 应该少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时间、 具体的地点、具体的经过,也要求具体现场的细节描写等。 1.2 准确性、真实性 新闻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语言运用不 准确而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新闻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是由 语言的准确性来支撑的,因此准确性成为新闻语言的首要追求目标。新闻语言的明了, 看起来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往往做不好,常常自己以为能明确,而读者、听众却云里 雾里,主观与客观相脱离。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力求明确、具体,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比如说:“事实基本 属实” 、 “基本上解决了”等,就不够准确明了。又如“取得了显著成效” 、 “有很大进步” 、 “发生了喜人的变化”等,这些说法,都较含糊,最好少用、不用。写新闻稿件时,要 尽量不用“不久前” 、 “长期以来” 、 “经过几小时努力” 、 “短短几天内”等语句代替可以 表明的具体时间;尽量少用“一些” 、 “不少” 、 “无数” 、 “许多”等代替可以具体地表明 的程度,等等。还有“最近”这样的词也要少一些,能说几月几日就不要用“最近”来 打马虎眼。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3 1.3 简练性 新闻之所以称为新闻,就是因为它发生的快,所以要求新闻语言简练,而且要迅速 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必须要精选事实,不要添油加醋,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都交代 清楚,还要保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直接叙述事情本身,不要做过多的解释。一条 新闻要只报道一件事实,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 2 新闻语言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新闻要求准确迅速,当新闻发生的时候,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导致语言在被使用 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也会导致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就 像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职业规范来约束其从业者,确保行业有效、高效运行一样,与 语言打交道的新闻人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用语规范,这不仅限于文字的表述方式,也包括 报道语言的组织模式、行文方式等架构语言的过程。遵守相应的新闻语言操作规范,不 仅是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则,更是社会对享有话语权的媒体天然的约束。但也有个别新闻 人,仅仅把目光聚焦于对话语权的使用,却忽略了对过度膨胀的权力加以约束,造成“语 言腐败”。新闻语言在使用方面的不规范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词汇方面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发现,新闻语言的不规范问题大部分都是出在词汇方面,词 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词汇方面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用词不当。语言词汇中没有的词语,把几个语素和词生拉硬扯拼在一起,造成模糊 含混、艰难费解。这样的词语都使句子在生活中存在歧义和费解。例如:在2000年7月22 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这是不懂诗经“七月流火,九月 授衣”诗句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使用“莘莘学子”这一集合名词时加上 了量词“一位”;用“空穴来风”来表示没有根据的事情。这些词汇都是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 使用起来极其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词乱用。方言词必须在它应该出现的时候才能被使用,比如现在不少方言区都 在各自的地域办起了方言广播和方言电视,有的还用方言播报新闻。但是,在不应该使 用方言词的时候使用的话,我认为这样会让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偏差,严重 4 影响了新闻语言的规范。例如: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用到 一般只有北京人才会使用的方言词“发小”,而我国其他地区的人可能会在理解上产生困难, 这就是在新闻中使用方言词的弊端。在四川华西都市报中有这样一条新闻,题目是 女生教室内被强迫脱光上衣拍照,其中有这样一段前言:夜色下的大学校园,一条 黑影悄悄咪咪闪进教室,摸到一名上自习的女生身后冷森森的对她说:“莫闹!乖乖给我 走!”这不是啥子悬龙门阵哦,也不是著名烂片梅花档案里的什么恐怖镜头,而是3月 13日真真实实发生在成都某高校的一幕。昨天记者听说,那个侮辱女大学生的色狼胡某 没跑脱,遭公安机关刑拘了。在这样间断的文字中,出现了七处典型方言,有“悄悄咪咪”、 “闪进”、“摸”、“莫闹”、“啥子”、“跑脱”、“遭”。新闻报道本是严肃正规的,但是在报道 中却出现诸多不严肃不正规的语言是十分不合适的。 滥用网络用词。网络新闻中像“90 后” 、 “顶” (支持) 、 “偶” (我) 、 “稀饭” (喜欢) 、 “有木有” 、 “坑爹” 、 “土豪” 、 “神马” 、 “浮云”等等网络流行的词语经常被拿来使用, 这些词语表面上看非常新颖,吸引年轻的受众,实际上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是非常不规范 的,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某报 2014 年 8 月 1 日的题为两“90 后”被判刑均初 中文化程度的报道,主要内容是:当日上午 9 时 30 分,曾在地铁 5 号线喷洒催泪喷雾 剂而造成踩踏事件的两名“90 后”青年,分别因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窝藏罪在荔湾区法院一审开庭被审理。这篇报道对两名青少年使用“90 后” “初中文化” 这两个标签进行定位,是对他们的不公正评价,这种使用没有做到新闻语言的公平客观 标准,对读者也没有一个客观的引导。 滥用简称。中央电视台在 1998 年 3 月 10 日的一条新闻中将“非公有制经济”说成 “非公经济” ,这样显得极不正式又不清楚。又如,1998 年 3 月 29 日的中央电视台新 闻联播节目中提到了“公务员检务办” ,从头到尾观众都没理解到底是什么部门。 滥用外文,乱用音译词。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当前我国从 个人到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对英语的推崇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地步,使青少年心目中 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情感受到严重的冲击。并且在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 充满淫秽、暴力色彩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严重污染汉语生态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 青少年身心健康。例如,广告词中出现“妈妈,我是不是很反斗?”这是十分不合适的。 2.2 语法方面 语法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和大量发行的、影响很大的报刊中, 由于语法使用得不规范,致使病句、错句的类型屡见不鲜。这些语法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媒体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度等等。在语法方面,常 见的不规范现象有以下几种: 5 第一,词性辨析错误。一些新闻在运用词语的时候,在部分情况下容易在名词、动 词、形容词几类实词当中产生混淆。2015 年 1 月 1 日,在北京晚报的第 19 版上面某 条新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样的显派,外地人或许觉得发笑,但可以说,这种类似 于败落大户人家的心态却顽固地潜藏于西安人的意识里。 ”其中,有个很明显的错误,就 是“觉得”这个词语,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感觉,感觉怎么样,一般情况下搭配形 容词。比方说觉得好看、觉得高兴、觉得幸福等等。另一个意思就是相当于“认为” ,但 是语气比“认为”要轻,后面要接短句子。例如:我觉得早就应该这样做了。而在北 京晚报的这段文字里, “觉得”后面搭配的是“发笑” , “发笑”是动词,将它改成“好 笑”或者“可笑”就可以了。 第二,搭配不当。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 当以及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搭配不当。在 1993 年 6 月 11 日的人民日报 中有这样一段新闻:“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 被广为流传。 ”这是很明显的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一压缩,意思变成了“母牛被流传” , 应该是“母牛的故事被流传”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1998 年 3 月 10 日的中央电视 台新闻联播播出一句“打击刑事犯罪和执法监督”等等。搭配不当是一种发生频率极高 的语病,可是却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三,代词指代不明。代词指代不明分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指代不明,如“此” 、 “这”等;另一个是人称代词指代不明,如“自己” 、 “他(她) ”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播音部主编播音与主持第三十一期的监听组指出,在 2000 年 1 月 24 日的生活早 报节目中, 米卢坚持主张多找强队交锋是来自报纸的稿件, “米卢蒂诺维奇在接受 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的初衷没有任何变化。 ”我认为应该把“本报”删掉,或者说明到 底是什么报纸。 第四,成分缺失。主要有这些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 分。 山东电视台曾经有“金士明杯”这样一个节目,在某期提到“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很多 很多劳动” 。在这个句子中,并列关系里缺少谓语成分。还有,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第四届金话筒奖”评奖节目今日有约时,播出这样一段话:“你患的是乳癌,作 为女性,我想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 ,联系了上下文之后,人们就会知道,应该说明 一下此处想要说明的是“作为这么年轻的女性” 。 第五,成分多余。主要由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修饰语多余和虚词多余 组成。1998 年 3 月 6 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特别是老职工和特别困难的职 工,要给予特殊的照顾” ,在这里, “特别是”就属于成分多余了,这三个字应该删掉。 另外,在海南电视台的拣回失去已久的财富:无形资产节目中,最后说到“这就是 本期节目的真正话题” ,其中, “真正”是不需要加的。成分多余现象无形中让新闻丧失 6 了它的简洁性和语言的凝练性。 3 新闻语言不规范的原因 新闻传媒要求自己刊发的稿件必须真实直接,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含糊其词,不能 准确反映客观的词句就不能使用。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讲求快速、高效,倾向于使用 尽量少的的语言形式传达尽量多的内容,简称由此应运而生。使用简称有四个原则,其 中一个原则是:意义的明确性,它要求简称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要让受众准确地把握 具体所指。简称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有歧义,而“非公经济”的指代范围极其不清,到 底是“非公有制经济”还是除了“国有制经济”外的一切经济形式?人们不得而知。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发展比较快,大量方言词汇涌入普通话中,虽然丰富了汉语的表 达能力,但也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那些流行地域狭窄、构词理据不足的方言词汇特别 容易造成歧义,引起人们的误解;追求新奇,忽视外来词的不同和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 用;网络用语的不规范;误解词义造成误用词语;为追求描写的生动,忽视真实性,随 意使用方言词 新中国历史上,汉语规范化有过两次大的整改,可是前后整改都存在大量相异现象, 在现有的工具书中由于依据不同,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一些记者、编辑没有系统的 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缺乏这方面的修养。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汉字的书写 笔画和顺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没有被予以重视,并且,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工作 也有很大难度。 4 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措施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凝聚和鼓舞全国人民的巨大 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程度是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因而新闻语言的规范化也就显得相当重要。如今经济 文化全球化飞速发展,使得新闻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中介,国家与国家、集体与集体甚 至个人与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媒体,当新闻语言出现词语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问题 时,会对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人文素养以及整体素质产生巨大的负能量,从而影响经 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在新闻语言的规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文字、词汇和 语法的标准。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这一规范标准,让广大群众了解规范标准,从 7 宏观上进行规范教育,具体有以下措施: 4.1 词汇方面 词汇是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化首先反映在词汇里,所以 词汇的规范工作是重中之重。词汇方面的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异形词。一要继续整理一些亟需规范的常用异形词(如“唯一惟一” 、 “做出作 出” 、 “交代交待” ) 。二要进一步明确构成批量异形词的那些能产性较强的成词语素的 分工问题(如“做作、定订、分份、像相” ) ,找出可以类推的规律或原则。三 要着手对音同义近形异的大量“准异形词” (如“词典辞典、年轻年青、汇聚会聚、 考察考查” )进行整理,提出正确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外来词和方言词。像这种问题,就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在普通话中已有对应词的就 用普通话的词语。对中文环境下加入外文、外文缩写等,翻译界早就有约定俗成的方法, 可以参照执行,每一种语言之间都会互相吸收,互相借鉴,那么,在中文环境下,对外 来的词语,能译成汉语的就译成汉语,如果译出来的结果有多个的话那么久强制性的用 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基地组织头目拉丹,之前的译词既有拉丹,又有拉登,后来为 了规范,统一译成拉丹了,这就是考虑到了新闻语言的统一规范,也是语言规范化的要 求。 新词语的规范原则是一种合乎规律的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其实新词语跟生物差不 多,适应得了新环境,你就能生存下来,如果适应不了,那就只能灭亡。新词语主要是 由术语、缩略语、外来词组成的。对于术语来说,只要做到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就可以 由专业术语转化为通用语言;对于缩略语来说,只要增加使用频率,从而使大众认可度 高,就可以认为是规范的;对于外来词来说,每一个具有独特含义的外来词都能够被大 众接受,从而被正确的使用。总之,只要做到了让新词语具有群众基础,有生命力和存 在的价值,就能更多的被规范运用。 4.2 语法方面 大多数新闻语言中的语法使用的还是挺规范的。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有些语法在运 用上有别于日常用语的变异形式,以及那些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规律的用法,应当根据 规范化的要求,逐一解决,改善新闻语言的环境。 在语法规范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三项原则。习性原则、理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1习 性原则是指在汉语语法规范化的过程中要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在语法领域中,语 1 邹韶华 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 语言文字运用 2004 年 01 期 8 言习惯、语言事实是第一位的。但是这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语言习惯,而是多数人 的语言习惯,多数人都使用、都承认的语言事实。因此,习性原则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原 则。这一原则是比较客观的,它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运用的实际状况。理性原则是指对某 种语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看它是否合乎逻辑和事理,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判断某种语言 现象是否合乎规范。理性原则如果能很好地与习性原则结合起来,就能得出比较科学的 语法规范的结论。这也就是说理性原则能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判;历史性原则 是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汉语语法现象。语法是变化着的,而运用历史性原则能够 帮助我们正确地评价某些语法现象是否合乎规范。 5 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语言能精确而有效地表达一个民族任何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因 此,这种语言是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而新闻语言更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规格高 标准语言,它标志着现代汉民族以致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 新闻语言的示范作用很大。报纸或杂志,发行量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份,会 影响到成千上万的人,广播电视语言的受众更加广泛。经过媒体传播的新词语、新用法, 流行很快。新闻语言规范使用,在全社会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而不规范的语言扩散也 很快。我们在日常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出现语言或者文本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也不会 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新闻语言一旦出现不规范,即便是只有几个错别字,也会造成很 不好的影响。如果出错很频繁的话,那些无法分辨出错别字的受众就会以为媒体上面的 用法是准确的,以后在自己使用的时候就会继续沿用错误的用法。本来应当作为传播知 识的媒介却成为误导受众的源头,那么它原来的影响力越大,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越 大。所以,新闻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规范新闻语言有利于净化我们自己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对外交流,提升民族 形象。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语言都很混乱那么在对外沟通交流上面也会出现问题。文 字越规范才越容易传播;其次,有利于保护汉语资源。南怀瑾曾说过:“现代学生都不 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中国语言都过不了关,在对古代文化无知的情况下,切断了 与几千年形成的文明成果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不能浪费自己如此优秀的 文化资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发展, 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比如说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语言,更新 的速度很快,从前两年的“神马都是浮云”到现在的“人艰不拆” 、 “累觉不爱” ,可以发 现,活跃在焦点的这些语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属于很难被大众所接收的信 息,原因就在于这些语言是不规范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主流的。而对于我们来说,在 9 使用语言这个问题上,明显感觉到有一个变化是,我们跟语言文字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 借助手机或者是电脑这些新型的电子设备。在键盘上打字会很方便,它会使我们不再去 对每个字都锱铢必较,但是,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对语言文字本该拥有的掌控能力, 所以,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会把我们从错误的路上拉回来。 6 结 语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新闻语言对人们的日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