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焦爱华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焦爱华 指导教师签名:刘 霞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人文环境 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人文环境质量的好坏影响到人们生 活质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已普遍 为人们所关注,人居环境的人文内涵建设通过物质与社会空间的人文 重塑,引导人的行为趋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经过 18 年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境外投资者、经营者、居住者多元聚集的 区域形态。国际社区建设尤其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 的关注。 浦东新区自开发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形成人居条件、人居 环境的现状,结合各区域发展国际社区的基础和潜力及现有人口结 构,特别是境外人士居住的结构,初步提出在浦东推进建设滨江、碧 云、联洋花木和东方世纪(唐镇) 、张江等五个国际社区。但是现 今浦东国际社区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与不断增加 的外籍人口和他们的生活需求等人文环境还不相适应。如何进一步做 好这方面的工作,成为浦东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论文调查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目前发展状况,分析浦东国 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 建设的建议和对策;论文从实证调查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浦东碧云和联 洋两个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在肯定其成效的同时,运 用实证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论文以公共治理、新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社区管理等理论提出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应借鉴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研究提出了浦 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提出具体建议,指出建立健全 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管理的水平、探索灵活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竞争力、加强国际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政府 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议,并针对浦东五大国际社区自身特点,提出了 相应对策。 关键词: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政府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2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reflection on quality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pudong international districts in shanghai cultural reflection on quality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pudong international districts in shanghai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conomy and acceleraten of urb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has drawn more attention the culture quality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will influence peoples spirits directly taking pudong international dstricts district in as the cas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ltural quality problems,such as,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nd management on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t present,and also discussed orientation the basic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in this districtfurther,some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ultural quality of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ultural quality; pudong international dstricts district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一节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已普遍为人们所关注。 事实上,就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不 仅包括自然生态和人工环境系统,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系统与两者的有机整 合。纵观现代城市发展,特别是从我国发达地区一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实 践来看,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第 二步是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环境极大改善;而第三步则必将是文化的大规模建 设,实现人文精神的高扬。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更应该 注重以人文视野审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品质问题,要通过物质与社会空间的人 文重塑,引导人们的行为趋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经过 18 年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境外投资者、经营者、居住者 多元聚集的区域。自 1985 年第一个涉外高级公寓金浦花园建成使用以来, 至 2004 年已有涉外小区 45 个,住有外籍人士(持居住证)共 12000 余人,涉及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洋居民”的不断增多,反映出浦东正朝着现代化的国际型 城区迈进。浦东的无限商机和勃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来到这片热 土创业、生活和观光。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在浦东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士,已从 原来的 8000 余人上升到 2 万多人。眼下,每天进出浦东的各类外籍商务人员多 达 2 万到 3 万人次,每年来浦东旅游观光的境外游客高达 55 万人次 。 开放度和外籍人口的居住密度,是衡量国际都市的主要指标之一。经过 18 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已初步形成了境外投资者、经营者、工作者、居住者多元聚 集的环境和氛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数百幢高档写字楼,是海外人士出入最频 繁、最集中的地方。与这一区域相匹配的适宜外籍人士居住的生活小区,如林克 斯休闲居住区、碧云国际社区和汤臣高尔夫别墅区聚集了众多的“洋居民” 。陆 家嘴仁恒滨江园的业主来自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则汇聚了来 自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户境外人士家庭。 新区自开发开放以来住宅建设至今所形成的人居条件、人居环境,结合各 区域发展国际社区的基础和潜力及现有人口结构,特别是境外人士居住的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5 初步提出在浦东推进建设滨江、碧云、联洋花木和东方世纪(唐镇) 、张江等 五个国际社区。针对五个社区现有条件,目前滨江、联洋花木、碧云三块以建 设局为主重点推进,东方世纪、张江二块以发展计划局为主,抓紧做好前期准备 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浦东新区指导出台关于促进国际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 若干意见 ,指出了国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方向,明确了政府加强引导、精心指 导、依法推进、帮助解决特殊困难的职能定位。 近年来,公安、民政部门在国际社区的治安管理、居委会选举等方面进行 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由于涉外小区分散,规模和设施相对滞 后,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与不断增加的外籍人口和他们的生 活需求等人文环境还不相适应。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成为浦东改革开 放所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第二节 相关背景研究 第二节 相关背景研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社区方面的研究 一般而言,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起源于西欧,发展于美国,流行于西方发达 国家,并逐步传播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区研究自世纪年代起,由西方引进社 区概念和实证研究方法之后,才慢慢地发展起来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系 统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从共同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定义社区是指那些有着 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随后,齐美尔从社会互动的理 论以及社会自理学的角度对于都市社区进行了研究(齐美尔,1897) 。马克斯韦 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解释社区,他把社区定义为聚落和居民点,把都市社区定 义为商业交易性的聚居地。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把社区概念引入 美国后,社区的概念被逐步从制度、要素、内部结构、地域等角度进行研究。其 中以帕克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碑或多或少明确地限 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 , “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 集” 。 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社会学概论中提出“社区是若干社会 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陶铁 袁秉达、孟临:社区论m,北京中国纺织人学出版社,2000 年,第 40 页。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52 页。 帕克等著 宋峻岭等译 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63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6 胜指出,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的 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 。 另外,社会学家依据不同的要素对社区进行分类,国内 学者在社区研究中依据居住方式的差异,通常把社区分为两大类,即农村社区和 城市社区等。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社区,但其中都涉及到人口、地域、心理素质 与人际互动关系等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因此,从构成社区的客观 要素出发,社区可以界定为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拥有某种互动关系、地 方特征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心理,且彼此依存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所形成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各类研究社区发展的专家理论中可以看出社区的本质理念 是一致的,即一个高度发达、民主、开放,人际关系和谐共生、居民安居乐业的 社区。 (二)城市社区文化方面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社区文化的形态之 一,既是“城市社区”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特定的 社会文化现象。由于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社区文化定义的丰富性。国 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社区文化进行定义。学者奚从清从广义狭义的角度 提出“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 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 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 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 美国学者凯西布斯从文化活动的角度提出“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文化 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活动、课堂学习、剧院演出、节日庆典、挽救 失足青少年教育、环境美化、文物保护和旅游等。 ” 文化系统论的代表学者龚贻洲指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 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 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 ” 学者阎志民从群众文化的层面指出“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反映, 是地域性的群众文化。 社区文化体现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 道德评价和感情色彩, 它一经产生并被社区居民认同,便对社区内的居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规 范作用是法律约束所难以达到和不可替代的。 ” 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 34 页。 张玉枝著: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年,第 193 页。 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m,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29 页。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9 期。 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252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7 学者于显洋从强调文化的精神层面指出“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 现形态,它反映出城市社区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 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着该社区居民价值观的人工 环境、习俗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社区精神,即社区居民在长期的 社会交往和各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下逐步形成 并不断完善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 ” 综合上述观点,学者们很多关注城市社区文化,认为城市社区文化是社会文 化的缩小,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涵盖着社区的一切现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但从现有查到文献来看,学界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国际社区方面的研究,这也 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讨国际社区的国内外 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界定国际社 区的概念与特征、人文环境的概念与特征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浦东国 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分为浦东国际社区的发展历史和浦 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现状调查分析。最后一章针对现状调查的的问题提出有针对 性的对策与建议。 三、研究意义 国际社区是人的聚集地,是生活在一定地域里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 社会的细胞,它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载体,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条件。 “和谐社会”力求使社会结构平衡、社会功能整合均匀,社会各主体之间 形成有机团结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落实到国际社区之中, 一个良性互动、 组织化的和谐国际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正因为国际社区与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客观 上需要通过加快国际社区建设和发展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落实宏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并成为行政机制、 市场机制有力的补充。 这样, 城市社会发展通过国际社区层面的具体化,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以形成社会的 良性和持久地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是基础,而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具 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城市国际社区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城市和谐国际社 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28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8 区人文环境建设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是凝聚城市社区居民的强大力 量,对城市社区的整合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和谐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使受 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和经济地位不同的社区居民融为整体,使社区居民的团 结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互助意识得到加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能够提高社区居 民的思想觉悟,美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协作与交流沟通中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研究城市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有助于提高国 际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居民的审美情趣、提高居民的身体 素质、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城市国际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城市 和谐建设效果。城市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 高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这构成了 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四、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浦东国际社区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取得第 一手资料,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目前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哪些问 题,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是本研究的一大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9 第二章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区、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 国际社区、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是研究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三个核 心的概念,也是任何关于社区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的阐释对研究的深度 和针对性至关重要。 一、社区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系统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从共同价值取向角 度对社区定义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 随后,齐美尔从社会互动的理论以及社会自理学的角度对于都市社区进行了研究 (齐美尔,1897) 。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解释社区,他把社区定义 为聚落和居民点,把都市社区定义为商业交易性的聚居地。20 世纪 20 年代,美 国芝加哥学派在把社区概念引入美国后,社区的概念被逐步从制度、要素、内部 结构、地域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以帕克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区是” 占据在一块碑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 , ”一个社区不仅仅是 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 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社会学概论中提出”社区是若干社会 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陶铁 胜指出,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的 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 。 另外,社会学家依据不同的要素对社区进行分类,国内 学者在社区研究中依据居住方式的差异,通常把社区分为两大类,即农村社区和 城市社区等。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社区,但其中都涉及到人口、地域、心理素质 与人际互动关系等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学者黎熙元提出社区的四 个要素是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情感观念。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52 页。 帕克等著 宋峻岭等译 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63 页。 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 34 页。 张玉枝著: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0 (1)地域空间 社区存在于特定空间。社区这种空间的特定性是由所选定的研究群体成员的 空间分布所决定的。社区研究所关注的空间往往是一个特定范围的地域。但确定 社区的边界比较困难。因为,一方面从事社区研究的学者受到人力、物力和技术 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把研究的地域范围定得太宽;另一方面,只要所选的社区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种社区进行的研究同样能使我们对社会的某一方面取得 科学的认识,因而也没有必要把社区研究的地域范围定得太宽。另外,由于社会 现象的高度复杂性,也不宜把社区研究的地域范围定得太宽。总之,社区的地域 界线没有严格的限制,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实际可能可大可小,原则是不宜太大, 这正是社区研究的特点之一。 (2)人口 在社区研究中提到的人口往往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数 量是指一个社区内人口的多少;构成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分布则是 指社区人口及他们的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同时还包括人口密度等问 题。 (3)制度结构 社区的制度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将 社区视为一个社会单位,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所构 成的,这些群体和组织一般包括家庭、邻里、生产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党政机 关、学校和医院等,有的社区内还会有一些群众团体。社区社会学家研究社区的 结构,就是研究社区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4)情感观念 社区是由个人、群体和组织所构成的。个人长时间生活于相对稳定的亲属、 邻里关系群体及社区组织当中,容易学习和遵守社区的共同规范,并对社区产生 认同和归属的情感。 涂尔干认为,集体对个人的行为和观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换句话说,个人 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 在集体生活中学习、 形成和强化的。 社区往往包含了部分个人的基本社会连带(包括家庭和亲族)和部分次级社会连 带(包括邻里、朋友和社区组织成员) 。 社区的情感观念要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 感。个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之中。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与别人结成各 种社会关系(如血缘、业缘关系等) ;社区中又包含各种与个人生活相关的要素 如环境、设施等,这些关系和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自我 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人们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们为自己社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或为自己社区的落后感到羞耻。他们都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1 希望自己的社区能变得更加繁荣,以期能在本社区中长期生活下去,而不愿意迁 移到别的社区去。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社区的归属感。 二、社区文化 文化与社区不能分割。我们不能脱离文化而空谈社区,社区的基本结构所包 括的人与人的互动、人群结合或分化方式都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碰撞,而是受一 种特定的因素所制约的。这种特定的因素就是文化。 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中重要的一面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关于社区文化,我国 社会学家吴文藻认为: “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民所形成 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 神的环境的总成绩。这样的文化可以分为四方面:第一,物质文化,是适应 物质环境的结果;第二,象征文化,或称“语言文字” ,系表示动作或传递思想 的媒介;第三,社会文化,亦简称为“社会组织” ,其作用在于调适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乃应付社会环境的结果;第四,精神文化,有时仅称为“宗教” ,其实 还有美术、科学与哲学也必须包括在内,因为他们同在应付精神环境的产品。精 神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晶,是与各个特殊的文化系统相别的枢纽精神文化因为 文化的重心,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文化其他方面如物质文化、象征文化、社会 文化交互作用、互相维系的。 ”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从功能的角度考察,文化包括经济、教 育、政治、法律秩序、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及娱乐等八个方面。美国社会学 家桑德斯则认为,社区的文化“包括在他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 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 。 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对相同民族或社区的成员来说,文化犹如本能之于动 物,都是共有的,大部分的文化行为也像本能一样,不必经过思考,凭潜意识就 可作出。这是由于,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社区的文化(如观念、 规范等)储存到大脑,成为文化密码,这些密码可直接指挥人的行为,正如动物 受本能支配一样 但文化与本能的区别是:本能是天生的,而文化是习得的。 三、社区发展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 吴文藻论文化表格j社会学界,1938, (10) :219 桑德斯社区论m94-9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2 社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研究社区发展的理论 模式为更好的治理和服务于社区起着积极的作用。 按 1960 年联合国发表的社区与有关服务 ( “community and related servies” )一文 中所述认为,社区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专指人 民与政府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把这些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 合为一体,使社区人民能够对国家的进步有充分贡献的一种过程。 学者黎熙元认为,社区发展是社会行动过程在社区中的具体化。它是人类有 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具体社区中,将社区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根据社 区的共同需求,协调社区中各种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 步骤,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从而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主要有系统模式 (system model) 、均衡发展模式(balanced development model)和问题解决 模式(problem-solving model)。 (一)系统模式 研究系统模式的社会学家把社会系统当做一个功能性的实体,一个社区也可 看做一个系统。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帕森斯、霍曼斯和戴维斯等人提出系 统平衡(system equilibum)的概念,把系统平衡作为社会系统运行的目标或理 论境界。系统在平衡的状态时,系统内部各单位互动关系十分良好,没有冲突与 紧张,各部门的功能也发挥良好。 系统模式的核心概念包括:第一,一个系统有一定的范围,其范围内应包括 多个互有关系的子系统和单位;第二,一个系统有其特有的目标与规范;第三, 系统内含有角色、地位及阶层结构的性质;第四,系统内容包括奖惩的制度;第 五,一个社区系统所包括的重要子系统有地方的、家庭民族的、非正式组织的、 正式组织的、宗教的、教育的、政府的、卫生的、图书馆及新闻、大众传媒方面 等。 为使一个社区的结构保持平衡,社区发展的设计或行动者要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对来自系统外的冲击力和对社区的影响力有深入了解,并能做出适当的阻 止、保护、修改和适应的计划和行动。第二,对系统内一部门的变迁与其他部门 变迁的相互关系要有深入认识,并于变迁发生的时候能设法维护原来各部门之间 的平衡性或顺应发展趋势推向新的系统平衡状态。 (二)均衡发展模式 社区发展的目标有两个,一为经济发展,一为社会发展,这两者缺一不可。 economic and social: u.n.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24th session, appendage item 4, 20th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iton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to the council, annexe, 1956, p.14.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1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3 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而社会进步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世界 各国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运用于一 个小社区之中,即将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看做一个变迁过程的两个方面,实行均 衡发展。相反,在一个社区中,如果经济发展太快,而社会发展迟缓,两者差距 越来越大,势必产生文化失调现象,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均衡发展模式的社区发展理论着重于以下几个概念:第一,社区的结构不断 发生变迁,而变迁的方向都朝着引导性的目标;第二,所谓发展的目标是指向更 进步、更成长、更成熟、更丰富并更有成就感;第三,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 时间性及可辨别的状态性;第四,发展的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直线向前、螺旋 式推进、定期摆动前进、或趋向专门化或特殊化的形态;第五,促进发展的因素 包括一般自然的力量、社区外在环境的冲击力、社区内部的紧张因素;第六,社 区或社会系统的发展效果因为各自发展潜力的不同而显出差异性。 (三)问题解决模式 社区设计人员与社区发展的实际工作人员常用这一理论模式处理社区发展 的事务。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认问题性质; (2)建立 与问题有关的处理结构; (3)研究解决问题的种种政策或方案,并对这些适用的 政策和方案进行挑选; (4)提出并实施可以达到目标的方案; (5)对方案的实施 进行监督和检查。 对这一理论模式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确认社区发展中问题的性质和确定合 适的解决政策这两个步骤上。要把所要确认的问题放在整个社区系统中加以确 认,并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解决的策略,这样才能照顾到整个社区系统的平衡。 以上三种理论模式不能绝对地分出优劣来,只能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哪一 种较好,或者也可以把三种理论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在使用一种理论模式的时候 必须顾及其他,目的在于实现社区的均衡发展,使社区功能更为完善,各方面水 平更加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改善。 第二节 国际社区与人文环境概念界定 一、国际社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perlman and gurin, a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laning, new york , london, sydney, toronto: t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72, p.58.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4 (一)(一)国际社区涵义 目前,关于国际社区的讨论在业界比较多,但在学界很少能看到相关研究。 在业界,关于国际社区的定义,业内并无统一标准,各种阐释可归纳为四个标准: 其一为领先的开发技术水平,核心在于优秀设计、优质建造两个方面,也包括规 模面积等数量指标和环境、建筑质量、规划设计、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质 量指标;其二:丰富多元的人文生活,有别于普通住宅社区的人文状况,通过空 间营造,带来人们交往的便利。通过完善的服务模式,以及独特社区文化的建设, 给人们带来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居住氛围; 其三: 可支付的社会经济原则: “国际社区”大都是高品质住宅区,但不是所谓的富人居住区, “国际人文居住 标准”也不是富人的居住标准, “国际社区”的魅力在于,不同国籍不同层面和 背景的人,拥有共生的和谐的公共空间;其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国际社区开 发企业应以城市营造的高度开发自身项目,以城市、经济、环境等综合协调人居 环境发展为目的,以最小的损耗实现最大的效益,其核心概念是关注未来与资源 的保护,创造循环经济节约性社区。 纵观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国际社区是以城市居住区为基础,以开放型城 区为依托,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集中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融合亲和的区域 文化,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国际社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统的城市居住 区由满足人类低层次居住、安全、就业的需要向满足人类高层次社会生活、娱乐、 实现自我的需要发展;二是传统的城市居住区由本地居民生活为主向接纳国内外 各种人士的转变。 (二)国际社区特征 目前各方说法可以归纳认为国际社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领先性: 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包含国际化的规划设计理念、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环保节 能技术材料运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多元性:丰富的资源体系,包含 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包容性:和谐的存在方式,包含国际化、 强调沟通和交流的社区生活,以人性化为基础要求,建立功能性、文化性、艺术 性、自然性、生活性极度和谐的社区模式。 我分析归纳后认为,国际社区的建设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体特 征如下: 一是生态化。所谓生态化是指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 心,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家园和生活方式为目标。生态化建设的内涵主要 是两个方面:一是天、地、水等硬环境建设,追求绿化亲近于人,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二是人对环境的态度即生态意识,这是核心特征,只有当国际社区的居 引自: 引自: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5 民自觉爱护环境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 文化。 二是人文化。国际社区建设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即不仅要提高 住宅品质,还要在小区建设“绿、静、美、安”的环境;不仅要在物业管理上提 供亲情物业的优质服务,还要满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如建筑绿色生态 环境,在能源环境系统、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绿色建材系统等方面进行高 科技含量的建设与完善。加强社区建设,使入住居民有一个温馨的家园。人文化 又是自然化和艺术化的有机统一。我们的住宅小区设计就既要在自然性上下功 夫,做好小区内的自然设计,让小区内的花草树木“小自然”与小区外的林地绿 化“大自然”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 认同感、归属感,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邻里交往、教育、文化、体育活动、自助 性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思想和情 感尽快融入到新的社区环境中,建造起一个新的精神家园。 三是科技化。国际社区是科技的先行者,在科技兴业上发挥示范、表率和 辐射作用,以住宅质量为核心,推进房地产的科技化,规范设计质量(容积率、 建筑外观) ,提高营造质量(设计、施工、建造中的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 , 提高设备质量(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林、环保的技术与建材) ,提高环境 质量(绿化之外,还有商业、服务业、交通设施、社会保障系统的现代化) ,提 高管理的服务质量(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及科技手段运用) 。科技化将成为国际社 区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科技的 创新与应用,实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目的。 总之,国际社区的建设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要体现出海纳百川 的气势。首要符合本地区特色,充分体现中国景观艺术小中见大的意境,同时 要借鉴国内外新的建筑、设计手法和意境,因借巧循,不拘泥于形式,在此基础 上构筑一个建筑精良、环境优雅、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国际品质居住社区。 (三)国际社区的指标特征 衡量国际社区的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指标;二是软件指标。 (1)硬件指标。第一,建设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社区楼盘,总户数上千, 以区别于一些商业地产中的高档住宅项目;第二,社区配套形成“国际化品牌商 业圈” 、 “融合地方人文特色的休闲购物广场”和“生活必备的医疗、教育、交通、 银行、通讯等配套” ;第三,园林规划设计具备国际化水准,突出“以人文本” 思想,充分考虑到业主生活的便捷、舒适和享乐;第四,居住人群来自五湖四海, 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外国人、中国人在这个社区交融,体验不同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6 不同教育背景带来的异域文化交流。 (2)软件指标。第一,文化建设充分考虑居住人群年龄结构、文化教育背 景等人文因素,物业管理者针对性提供服务和从事社区文化建设。比如,为社区 业主提供家庭运动计划、终身学习计划、安全居住计划等个性文化服务。第二, 物业服务与国外先进的物业管理接轨。第三,在本社区形成和倡导一种健康、积 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居家环境的楷模。 具体而言,国际社区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空气质量, 各项环境指标都符合 iso14000 国际环境标准;要有花园、有小溪、有假山等景 点,环境优美,满足国际社区的休闲需要;国际社区要有国际性的人口构成;国 际社区还要有满足国际化的配套设施,如游泳馆、小型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保 龄球馆等,提供国际化的娱乐需求;要有星级酒店、国际特色餐饮、有国内外众 多物品的国际化大超市,方便不同生活习惯的多种国际人士消费、购物、休闲; 要有国际级学校;国际极医疗机构,保障业主健康;国际时尚社区文化娱乐中心, 如影视中心、文化酒吧等,引领文化潮流;自由兑换的银行,和多币种消费的店 铺,共享无国界的生活乐趣;社区内文字用多国语言规划等等。国际社区既有中 国本土的城市风格,也有西方文明的传统特征;既有适合国内居民生活购物、出 行、医疗、娱乐等诸多便利条件,也有适合国际人士要求的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 之前的所有教育条件,以及家政、交流、商务、宗教等诸多便利条件;既有交通 资源与景观资源兼备、地段优越,又具有足够的升值空间和投资价值。 二、人文环境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很多学者认为,人文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且都是对人类及所有生 物生存的这个地球而言的。自然环境是指天然而成的环境,是地球这一自然存在 经长期演进后所形成的对所有生物而言的生存环境,而人类也正是这一自然界长 期演进的产物。当人类又经过了长期的进化或演进,创造了有别于其它动物行为 结果的“文化”以后,这些被人类创造的“文化”存在,就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环 境,这一新环境就是人类文化环境,简称“人文环境” 。当然,人类所创造的“文 化” ,也就成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本质的标志性存在。 本论文所定义的人文环境概念就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 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 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灵魂的集合。它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创造 引自: 引自: 谢阳举: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7 的非自然因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人文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 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是一种抽象的软环境。人文环境指社会背景、 民族、文化素质等非物质的因素是将人文理念具体化为环境形态,以直观和感人 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情绪与心理状态,人们生活于其中,让人感受 到:其中的美好、其中的善良和关照和其中的召唤和推力。营造人文环境是开拓 人文价值、实现奥运理念最形象、最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 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或者说,人文环境这个称谓,体现了人们对生 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 本论文研究的人文环境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行为的结果,二是行为链。 行为结果包括物质性、 精神性和管理性的三种行为状态, 形成三种人文环境。 “物质性”又包括文物古迹、山川园林、建筑群落、宾馆、商厦、交通、站台、 绿地、公园、场馆、器具、设施、店铺、茶馆、酒店、街巷等等,无一不是人们 当初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就把某种人文精神及其结构形式渗透于其中,成为人们喜 欢的空间; “精神性”又包括风俗、习性、情趣、性格、语言、学术、艺术、时 尚、绘画、戏曲、传播、广告、教育等诸如此类精神现象,表现城市的生存方式 与人文特点; “管理性”包括政府关于环境的制度规定和各项法规,管理性环境 是一种强制力量,体现制度对市民环境行为的约束与监督,是一种制度环境,是 保护居住社区环境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三种形态的人文环境,不可相互替代, 但是, 它们可以相互溶入和相互制约, 共同显现一个居住社区环境的个性与品质。 另一个人文环境层次是行为链。行为链可以是以个体为原点向外延伸的样 式,即:身体家庭伙伴、朋友地域(社区)、单位公众场所城市整体。 三种行为形态与多重行为链交错,构成每个市民的生活环境,在每个层面上,市 民的环境行为都在自知自觉或不知不觉地保护或破坏物质的、精神的、管理的环 境。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必须给以珍爱与保护。对环境的 珍爱与保护,也就合乎行为逻辑地从身体动作开始,只有每个人从自己的言语举 止开始,每时每地为身边环境增添文明,才有换来真实意义上的城市美好环境。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依据公共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提高政府在浦东国际社区人文 环境建设上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公共治理和社区人文建设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浦东国际社区人文环境发展对策研究 18 (一)理论基础 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 和操作,长期以来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物相关的 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上世纪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