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摘摘摘摘 要要要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高科技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地改变市场竞争的激 烈和技术创新的加速使得当今高科技企业暴露在高度的不确定性环境中面对生存和发展的 压力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单靠传统竞争的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的优势合作成为一种 战略选择战略联盟正是顺应这种竞争态势的转变而兴起一般认为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是 指在两个或多个高科技企业在共同的战略诉求下结成的一种以契约或非契约协议为纽带具 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合作关系竞争和合作的相互嬗变导演了丰富多彩的联盟形式如 r then, it demonstrated that business system, especially in high-tech industries, was fully sufficient to be a complex system 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new structures beyond the hierarchy of independent enterprises would emergestrategic alliance was just one of them; then, it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emergence, which implied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high-tech strategic alliances. in micro formation mechanism, focusing on interests during the game playing, it studied the interests generation game and interests distribution game. in interests generation game, it fou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 formation of alliance and between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r risk of r in interests distribution game, it compared several classical interests allocation patterns and concluded that different alliances should adopt different interests distribution patterns to form. abstract v chapter 7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and results, as well as the limits of this thesis. then it gave a future prospective to the objects that worthy of farther study in the form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key words: high-tech companies,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mechanism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 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郭 健 日期 2006 年 1 月 20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不保密不保密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郭健 指导教师签名徐飞 日期 2006 年 1 月 20 日 日期 2006 年 1 月 20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世界技术和经济的格局中高科技企业间缔结战略联盟的趋势正受到强力的推动1战 略联盟作为企业组织关系的一种制度创新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工 具这种联盟现象的大规模兴起和联盟重要性的日益增加有其深刻而长久的历史技术和经济 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认识到仅依靠自身的资 源和能力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特别是 90 年代 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彻底改变了高科技企业的竞争环境2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 变的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并随时随地暴露于不确定性中增长和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高 科技公司为适应这种新的竞争态势纷纷开始对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由单纯的对立竞 争开始走向大规模和高层次的合作竞争战略联盟就是这种合作竞争的产物之一战略联盟作 为一种企业组织关系和形式的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任何一种现象定有其存在的驱动力量和形成机制尽管高科技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 多样演化复杂多变但其背后的主导逻辑却可能存在清晰而深刻的规律如同牛顿的万有引 力定律解释了低速环境下天体的运动现象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了看似烦杂的物种演化规律一 样对高科技企业间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除了对企业层面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从而为联 盟的成功构建和有效管理提供支持外也不该忽视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这种现象做更深入地 思考以寻求支配这一现象出现和演化的更为一般和普遍的规律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 成机理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 首先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是高科技企业的实践要求战略联盟作为现 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形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加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 的重要方式之一被认为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预言 20 世纪 90 年代是战略联盟的时代事实正是如此根据美国博咨艾伦咨询公司的研究 仅在 1995 和 1996 年两年间 国际间的各种经济联盟就有 1.5 万起 其中 75是公司间的联盟 并且通过对 500 多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参与战略联盟的企业其收益要比没有参与这类联盟 的企业平均高出 40 3 即使考虑到参与联盟的企业本来可能就拥有较高的收益水平这个数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2 字也是让人惊喜的它直接显示了联盟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联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联盟 的高价值背后是其令人不安的高失败率根据统计联盟的失败率高达 5060 4 如此之 高的失败率让很多渴望尝试联盟的企业望而却步因此战略联盟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潜 在风险使得研究其形成机理寻找构建联盟的成功规律成为高科技企业联盟实践的迫切要求 其次研究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是丰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在要求自从战略管理 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就形成了众多门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结构 学派等等这些学派或者从外部环境推演企业战略的构架或者从企业内部能力寻找战略的内 涵但总的来说其建立的假设都是以竞争为基调然而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企业间已经远 远超越了竞争这一单调的关系虚拟组织网络化企业以及产业链集群等新的企业形态和企业 间关系的出现说明商业气候已逐渐从冷酷的竞争向多赢的竞合过渡企业间的关系由单纯的 竞争向着复杂的竞合关系转变给管理学界提出了新的命题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竞合关系的 典型代表无疑具有学术上的挖掘价值 再次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自身步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地 位是否能实现提升关系到我国高科技企业在未来世界高科技经济版图中的位置战略联盟作为 一种工具 如运用恰当 可以帮助我国高科技企业迅速和低成本地实现企业实力和地位的提高 实现从产业链的低价值端向高价值端的漂移为未来的竞争赢得筹码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目前对战略联盟研究的文献主题大多集中于对联盟的定义和分类形成动因形成过程以 及个别联盟的成功建立因素等方面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 从研究角度来看已有的对战略联盟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的文章大多运用经济管理领域的已有理 论对联盟的形成做出解释并运用博弈模型和实证分析等方法论证相关观点 从国外来看arino 和 torre1988parkhr1993认为联盟形成的研究中重点应从如 何建立合作协议转向如何有效地对联盟关系进行动态管理5gulati 1995ring 和 van de ven 1994则提示注重对联盟的过程进行管理kogut1998对联合企业的生命周期做出了分 析认为联合企业要经历创造制度化和衰亡三个阶段而 van de ven 和 walker1984从 交换结构理论引出一个不通的发展过程 认为联盟不会制度化 而是会动态成长 zajac 和 olsen 1993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提出联盟的组织化过程他们认为联盟的形成首先会经历一个 初始化阶段主要是协议的签订等然后是运行阶段主要按照协议或约定的规则进行价值创 造活动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联盟对期望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整newman1995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3 从联盟建立的具体过程分析提出了由谈判计划执行所组成的形成阶段judth n whipple 和 robert frankel1998系统地对联盟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把企业战略过程和运营三者 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联盟形成模型在此模型中不通的阶段战略 过程和运营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操作还有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联盟的形成给出了解释 karl morasch2000提出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几个公司在竞争中形成一个或多个 联盟的利益关系指出联盟对市场的影响以及联盟企业数量与竞争的关系6mortoni kamien eitan 和 isreal zang1992对共同研发的联盟进行了利益结构的分析得出了建立竞争性研 发合作的公司增加了均衡价格产生了更高的生产者剩余这些研究为高科技联盟形成机理中 的利益博弈分析提供了借鉴 国内来看简兆权李垣1998利用博弈论的相关模型阐述了联盟的形成机理说明联 盟是一种非零和博弈7史占中2001从联盟的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方面解释了联盟的 形成机理认为联盟所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共生经济以及技术联盟的聚 合效应学习效应和集群效应会促使联盟的建立8朱泽徐金发等人2000分析了联盟的 设想协议协调投资巩固等阶段企业的主要活动与经理角色的变化宋卫斌等人提出了 一个动态决策模型对联盟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评价9赵昌平2003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线对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成进行了利益博弈分析协同分析等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联盟的形成机 理 总观国内外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对联盟形成的某个方面 做出了一定解释这些研究对联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联盟的形成不仅仅是 过程的完成更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过程的细节性关注往往忽视了真正导致联 盟形成的主导力量和主导逻辑往往也缺少一个系统而比较完善的对联盟形成机理的解释框 架不能清楚地从微观阐释出联盟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另外已有文献对联盟形成机 理的论述几乎全部集中在企业层面虽然有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联盟形成从宏观上看可能是一 种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但也仅仅将诸多宏观因素作为动因加以阐述而并没有将其真正纳入 形成机理的框架形成一种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解释的宏观视角对现象的解释不应该 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应该努力寻找背后支配它的更一般规律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虽然当今战略联盟的概念最广泛地被应用于商业领域但无论是战略还是联盟这两个基本 元素都有着极为渊远和广泛的出处战略最先出自军事而联盟则来自社会和国家关系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4 联盟的概念和现象在生物界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存在基础比如生物界中广泛 存在着共生和依存的物种关系人类社会中的国家关系等这提示我们其他科学领域的许多 思想和理论都可以借鉴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战略联盟的内涵和逻辑 本文将在对概念重新界定的基础上首先考察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趋势和现状在 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与联盟形成相关的诸多命题然后寻找解释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 的理论基础之后在归类总结了联盟形成的诸多动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 盟的形成机理从超越企业层面的宏观形成机理和企业层面的微观形成机理两个层面进行了阐 述以期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解框架并依此框架对联盟的形成机理做出初步的解释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多学科的思想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逻辑阐述与事实论 证相结合 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包括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文献综 述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界定和分类从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相关概念和分类进 行了重新界定 第三章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特征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 了总结并提出联盟形成的诸多命题 第四章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介绍了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 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各理论对形成机理研究的价值 第五章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在评述已有动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 的动因分析模型并运用其对形成动因进行了分类解释 第六章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 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七章全文总结和展望再次阐明本论文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并展望后续研究 1.4 主要创新点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第一 提出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分层界定的观点 为认识和研究联盟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归类提炼了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诸多动因根据动因在空间耦合时间演变 以及偶然性方面的特性提出一个包含外生动因内生动因和催生动因的分析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5 第三引入一个分层的逻辑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高科技企业战略的形成机 理从微观形成机理中寻找到了支持宏观形成机理的模拟结果验证了逻辑的一致性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6 第二章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界定和分类 2.1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界定 我们将首先对高科技企业和战略联盟分别给出界定其中对战略联盟的界定将引入分层的 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界定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这一概念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 研究是在这些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2.1.1 分层界定的视角 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 对高科技产业的定义并无统一的标准因其随时间与经济和科技能力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高科技产业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给予界定从质的观点看根 据赵文璋1999的研究整理10高科技产业大多涉及跨领域的先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 前瞻性初期风险高成长阶段高利润成长爆发力强2国际竞争激烈分工细密产业 内交易比例高产业集群普遍3高资本密集具有显著的市场进入规模性与结构性障碍 4高技术密集研发经费投入高产业间技术转移须具备承接能力产业内具有技术差距 梯度5知识导向注重知识产权和智力财产的保护6速度导向市场切入时机影响企 业未来地位7产品具有高度挥发性产品生命周期短长期价格具有超跌现象从量的观 点看高科技产业中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总产值或销售额的比重科技人员占总雇员的 比重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美国劳工局以产业中科技人员数/总人员数比研发经费/ 总销售额比两者均大于全体产业平均值两倍以上者为高科技产业又如 boretsky1982则以 研发经费占总收入 10以上或产业内之从业人员中有 10以上为自然科学工程以及技术专 家者为高科技产业11为利于研究的方便和符合日常的认知本文所界定的高科技企业为符 合以上任何一种界定特征的企业 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战略联盟 对战略联盟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战略联盟最早由美国 dec 总裁 j hopland 和 管理学家 p nigel 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各自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下表列示了一些比较有影 响力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7 表 1-1 关于战略联盟定义的观点 定义者定义者定义者定义者定义和阐述定义和阐述定义和阐述定义和阐述 culpan1993跨国公司间为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签订的多种合作安排协议包括 许可证合资r&d 联盟合作营销以及双方贸易协议等 michael porter1997企业间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合作 形式联盟的方式包括技术许可证生产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合资 企业等 teece1999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在互相承诺和信任的基础上为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包括排他性购买协议排他性生 产技术成果互换r&d 合作共同营销 salahuddin1988企业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为创造更大价值而形成共同战略目标并进行 合作的特殊关系 bryan borys和david b jemison1989 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资源的联合组织可以是企业兼并收购 合资经营许可协议的产物 susan narod1998为实现特定的公司目标有两个或者更多企业参与的商业联盟其未 必是独立的法定实体 weimer knill modic 和 potter1988 通过最大限度的利用合伙人的资源优势迅速打入国际市场的工具 chridtopber clarkt 和 kieron brennan 1988 公司为谋取长期利益而设计的全球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harrgan1985风险利益共享的契约协议不创立独立的公司不同于合资公司 张爱玲1994为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结 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生命周期有限非股权型的契约和协议 姚群峰1997互相竞争的企业通过签订协议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主要有合资企 业和在某个特定的经营环节进行的短期协议 秦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特定事业或职能部门之 间处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风险的考虑为 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享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 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 络组织 史占中2001企业间通过战略性合作形成的一种协作性的竞争组织担合作各方 仍保持其经营的独立性 由于对战略联盟概念的界定直接影响到本文后续对其形成机理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这一 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重新思考通过对以上定义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几乎所有的文献都 是从微观层面对战略联盟进行界定的即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 本文基本认同这种界定但同时将这种基于关系的定义界定为微观层面的定义而与此同时 下文将提出基于结构的宏观层面的界定 宏观层面界定的逻辑在于这个世界是分层的12例如一个人可以被层分到原子原子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8 成分子分子组成细胞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人体不同 层面的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定义一件事物时就该考虑到它的上下层系统比如 界定一个分子时可以说它代表了一些原子的不同化学键组合也可以认为它是在原子层次之 上的某种结构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作分子这样作的好处是既可以从整体上研究某种结构的 行为又不会忽视对这种结构做进一步剖析探索其微观机制 在对战略联盟进行界定时我们也尝试到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界定依据分层的概 念可以给出战略联盟的两种界定微观上战略联盟是企业间一种特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合 作关系宏观上战略联盟是在企业组织层次之上的一种涌现的结构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作 战略联盟之所以做出分层的界定是下文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所需微观 的界定和宏观的界定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切入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 在对高科技产业和战略联盟做出界定之后我们继而界定凡是有 高科技企业参与的战略联盟都属于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这里既包括全部由高科技企业建立的 联盟也包括由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建立的联盟 2.1.2 分层界定的意义 由于分层界定的观点很比较少见在此初步阐述一下本文微观界定和宏观界定的意义 首先从微观的界定来看从关系的角度界定联盟主要考虑联盟这种存在形式的模糊性 从广义上讲企业之间有多种合作关系如最基本的商品交易算是一次性的合作关系而成立 合资子公司则是一种亲密程度很高的合作关系另外还有联合研发品牌共享渠道共享供 应链关系融资支持集群等都可算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利用企业关系坐标轴可以大概看出 战略联盟这种特殊的企业合作关系在众多种企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见图 2-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9 合作关系的正式化程度 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持久性 低高 弱/短 强/长 商品交易 联合营销联合营销联合营销联合营销 品牌共享品牌共享品牌共享品牌共享 技术转让 联合研发联合研发联合研发联合研发 债权融资支持 策略合作 集群 股权融资支持 合资子公司 渠道共享渠道共享渠道共享渠道共享 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关系 图 2-1 企业合作关系图 figure 2-1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nies 上图中加深显示的合作方式为可能的战略联盟形式从关系视角可以看到联盟与企业一样 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界定porter 认为联盟是企业间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 程度的长期合作形式这是公认比较恰当而精练的界定了但它仍不能包括所有形式的联盟 比如某些联盟并不被设计为长期存在而是完成某个特定的战略行动后就解散了同时porter 的界定也会将一些直觉上与联盟有很大差别的组织形式包含进来比如卡特尔界定难以精确 或许源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模糊和不确定属性这是从以关系为基础的微观层面界定可以得出的 结论由于关系这个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和外延的无限大对战略联盟寻求精确的定义也是徒劳 的本文将联盟的界定确定在关系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一方面考虑到联盟本身的属性另一方 面也为下文借住企业间关系的交互作用讨论联盟的形成给出基础 至于宏观的界定几乎没有人尝试过依照宏观界定战略联盟是企业层次之上的一种结 构这样的界定非常抽象因为战略联盟兴起的时间不长对它的尝试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人们很少将联盟作为一个企业层次之上的存在对其行为进行研究自然也不会从这一层次上进 行界定正如天文学上在弄明白地球和太阳谁绕谁转之前不会有人对太阳系的结构进行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0 一样但宏观的界定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是必要的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现实中的联盟 数量越来越多其在商业世界广泛存在按照人们传统的定义习惯如果一种现象或一种结构 足够稳定因而存在时间较久例如一个分子或者其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出现的频率很高 数量很多如雨滴我们就为其定义一名称而这一名称往往是宏观上的例如我们会把分 子称作分子而不会称作一组原子和原子键的组合联盟出现的普遍性和经常性已经值 得人们对它的宏观含义进行认识了2事物形成的微观机理与宏观机理往往具有不同的特 征例如雨滴的形成从微观上可以解释为大气中水蒸汽的凝结而从宏观上则是综合了温度 地形大气等多总因素相互作用后的降雨过程如果单纯从企业层面的利益博弈角度研究联盟 的形成往往会忽视决定或制约联盟出现的更根本力量 然而无论界定怎样不统一都没有妨碍现实中战略联盟的一个个建立也没有妨碍大量研 究文献的一篇篇出炉战略联盟是否有一个终极界定并不是特别重要在此提出对战略联盟进 行分层界定是为了为下文阐述其形成机理稍作铺垫 2.2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分类 目前已有的分类大多是对战略联盟的分类而针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分类的文献研究比 较少基于此我们将首先参考战略联盟的分类然后结合高科技产业的特征在以关系为基 础的微观界定层面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进行尝试性的分类以下列举了关于战略联盟分类的 几个代表性观点 1 按照产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产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产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产业价值链环节分类m.e.porter 在按照企业间在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合作将 战略联盟划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13纵向联盟为在产业价值链中承担不同环节从事 互补性活动的企业之间结成的联盟横向联盟为在产业价值链中承担相同环节从事竞争 性活动的企业之间结成的联盟之后g hamel 和 c k prahalad 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基 础上也将战略联盟分为类似的垂直联盟和水平联盟由于这种分类源自经济学中的纵向 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因此逻辑简洁而清晰对理解联盟的形成动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2 按照企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企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企业价值链环节分类按照企业价值链环节分类美国 nrc 组织根据企业在 r&d生产供给和销售等各价值 链阶段的合作将战略联盟分为研究开发阶段战略联盟包括许可证协议交换许可正合同 技术交换技术人员交流计划共同研究开发以及以获得技术为目的的投资生产制造 阶段战略联盟包括 oem 委托定制辅助制造合同零部件标准协定产品的组装和检 验协定销售阶段战略联盟包括销售代理协定合作营销以及全面性战略联盟包 括产品结构调整联合分担风险这种划分方法同样清晰它弥补了按照产业价值链划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1 分所存在的盲区比如来自两个产业的高科技公司间的联合研发就不能当作纵向或者横向 联盟 3 按照联盟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范围分类按照联盟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范围分类按照联盟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范围分类按照联盟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范围分类bernard l simonin 把战略联盟划分为非正式合 作契约性协议合资股权参与国际联合五种形式14非正式合作是指联盟伙伴之间 不签订合作契约和协议只是以技术交流信心共享等松散形式进行的合作契约性协议 指联盟企业间达成某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协议这种联盟对双方的约束力较大合资是 联盟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新的独立实体共同承担和分享合资企业的风险和收益股权参与 指联盟伙伴相互持股但并不控股的合作国际联合指不同国家的公司为分担高风险技术的 开发而形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模糊但其依据联盟关系这一主线进行分类还 是比较符合联盟的内在属性的姚群峰也做了相似的划分认为联盟可分为股权式战略联 盟包括创建实体型相互持股型和契约式战略联盟虚拟合作型他将一般的非合 作关系排除到战略联盟之外这样使得联盟更具有战略意义 4 按照联盟特征的多维分类按照联盟特征的多维分类按照联盟特征的多维分类按照联盟特征的多维分类david.fanlkner 根据合作范围股权和合作人数量提出划分战略 联盟的三维模式按照三维模式联盟分为集中型与复杂型合资型与合作型双伙伴型 与财团型15这种分类方法认识到了联盟的形式多样和特征众多的事实为联盟的划分提 供了多样的视角 不通类型的战略联盟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此处对联盟的分类将考虑配合下文对 形成机理的研究以上对战略联盟的划分并没有专门针对高科技企业但也为高科技企业 战略联盟的划分提供了一些思路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具有一般战略联盟的通性也具有 因内植了高科技产业的内在特征而具备的特性高科技产业本身具有高技术密集和高风险 收益的特点其与一般产业的关键性成功因素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在高科技产业内部价 值链技术和市场是最基础的成功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将从功能的角度将高科技企业战 略联盟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价值链战略联盟研发战略联盟市场战略联盟和特殊目的战 略联盟这样的分类不具备完备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但却最能突显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中 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几种形式下表列示了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 表 2-2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分类 联盟类型联盟类型联盟类型联盟类型联盟诉求联盟诉求联盟诉求联盟诉求典型形式典型形式典型形式典型形式 价值链战略联盟协同产业价值链获得规模经 济或者范围经济 产业链集群供应链联盟等 研发战略联盟获得前瞻性技术合作研发技术风险分担等 市场战略俩盟取得提升或巩固市场地位合作营销市场进入等 特殊目的战略联盟实现各种战略性目标技术封锁标准联盟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2 第三章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特征 以下是与联盟形成相关的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通过对事实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对高科技企 业战略联盟形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得出涉及联盟形成机理的诸 多命题 3.1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数量特征 3.1.1 联盟趋势持续高涨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公司间需要建立一定的跨组织合作关系16evan 1966warren1967但那时公司还没有认识到战略联盟的巨大优势公司之间结成联盟仅 仅是为了进入外国市场或者是绕过政府管制17contractor and lorange 1988 hamel 等 1986 haklisch1989即便在技术甚为关键的高科技领域也很少形成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战略 联盟18duysters, 1996那时的公司认为通过并购或者联盟形式从外部获得先进技术是难 以实现的也不是必要的结果联盟的形成在 20 世纪 70 年代前一直处于一种沉睡状态以 技术联盟为例如图 3-1 中所示20 世纪 70 年代前每年形成的企业间技术战略联盟的数量基 本都在 50 个以下很不活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份 图 3-1 每年新形成的技术战略联盟世界范围 1970-1996 来源merit-cati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3 figure 3-1 number of newly established technology strategic alliance (1970-1996) source: merit-cati 而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和 80 年代初期这种沉闷的态势开始转变公司开始意识到 与其它公司甚至竞争对手合作也可以创造价值同时联盟的动因也多样化起来越来越多的 公司发现利用联盟可以分担研发成本可以获得 know-how 知识或是可以缩短进入市场的 时间duysters, 199680 年代大部分时期除了个别年份新形成的技术联盟数量每年都大 幅度增加到 80 年代末期每年形成新的技术联盟的数量达到 600 个是 70 年代初期的近 20 倍这种情景类似于生物学上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这段时期有什么力量导演着战略联盟形 成这种强劲的走势是值得研究的 8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初期的两三年新形成的技术联盟数量有所下滑这是公司对以往 战略联盟高失败率的一次反思企业开始注意合作的成本和风险联盟内在的不稳定性kok 和 wildeman1997dacin 等191997brouthers 等201997douma211994bleeke 和 ernst1993以及联盟管理和控制的复杂和困难使得企业放慢了联盟的脚步同时在对联盟 伙伴的选择上也更加谨慎wildeman 和 erens221996另外从全球宏观经济发展来看这 段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萧条阶段日本刚开始步入一场如今看来的长久萧条欧美公司则忙与 内部整合和组织再造然而这种下降是暂时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研发成本的攀升技术更新 速度的加快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很快使得技术联盟再次获得欢迎 到 90 年代中期新的技术战略联盟又经历一次大爆发5 年时间从每年产生 400 个急增 到近 800 个这次联盟联盟数量的跳跃式攀升可能跟 90 年代的知识经济逐渐显现出对企业运 作模式的影响相关同时值得提到的是 90 年代中后期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难以把握 即使旗舰般的大型高科技公司也明显感受到这种振荡对自身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能很明显 地感受到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受强大的宏观力量的支配 3.1.2 一对矛盾高失败率与高形成率 战略联盟的光环下有一块很大的阴影那就是高失败率尽管联盟似乎意味着一种双赢或 者多赢的合作它可以利用联盟伙伴的资源获得新兴技术共享联盟伙伴的市场开发能力 短期内学习联盟伙伴的各种技巧spekman1996等等但与这种多方面的收益想伴随的却 是联盟的高失败率根据研究和统计联盟的失败率高达 50brouthers 等1997douma 1994bleeke 和 ernst1993到 60spekman 等1996kok 和 wildeman1997dacin 等1997 为什么如此高的失败率企业对建立战略联盟还是有如此高涨的热情按照常理如果一 件事情的成功率很低那么尝试者的数目该是越来越少为什么联盟的双高高形成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4 和高失败率会一直共存 有些学者对此问题给出了些解释他们认为联盟的高失败率被夸大和渲染了bleeke 和 ernst 发现尽管 2/3 的跨国联盟在建立后的一两年内会遇上严重的管理或财务问题但很多 联盟都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们总结出只有 33的被调查联盟承认彻底失败即每一个参与 联盟的伙伴都认为他们没有从联盟中得到一点收益51的联盟是成功的每一个参与联盟的 企业都从中获得了收益而剩下的 16的联盟中只有部分企业从联盟中获得了收益所以 如果严格的定义联盟的成功是指所有参与联盟的企业都从中获益那么联盟的失败率是 49 pekar 和 allio1994对联盟失败率的态度也不是那么悲观23通过对投资银行的调查他们 比较了联盟和并购的失败率发现并购的失败率是 50而被调查的企业中仅有 40认为联 盟失败了lorange 和 roos1993也通过比较一般企业和联盟的存活率认为联盟的失败率 并不超过一般企业的失败率同时他们也为这种高失败率提供了一种普通的解释即任何新的 商业计划和项目都是很难顺利成功的联盟的高失败率有一些内植因素比如新技术和产品开 发的高失败率新事业建立的高失败率新市场开发的高失败率等 这些解释或许能淡化一下联盟的高失败率但无论如何联盟的失败率都高达 50对这 种高失败率的原因学者们也做了大量研究下表是从能搜索到的文献中总结出的作者提到的 联盟失败原因的统计 表 3-1 战略联盟失败的归因 联盟失败的原因联盟失败的原因联盟失败的原因联盟失败的原因提到并分析过此原因的作提到并分析过此原因的作提到并分析过此原因的作提到并分析过此原因的作 者数目者数目者数目者数目 所占百分比所占百分比所占百分比所占百分比 目标/战略不一致 814.29% 伙伴/伙伴关系不协调 610.71% 强-弱联合/弱-弱联合 610.71% 文化国家文化/企业文化难以融合 47.14% 信任不够 47.14% 联盟决定的非理性 47.14% 地理/运作障碍 47.14% 个人原因如高层管理人员离职 47.14% 承诺没能兑现 47.14% 期望和时间压力 47.14% 未预见到的联盟演化 47.14% 利益分配不对称 23.57% 复杂而难以管理 11.79% 不平等的学习 11.79% 财务危机 00.00% 从上表中提到的导致联盟失败的因素来看许多是在联盟创建初期就埋下的苦种而且这 部分也是学者们投票最高的几项联盟失败原因比如战略目标的不一致伙伴不协调联合模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5 式的错误选择联盟决定的非理性地理和运作障碍等对这些因素的评估不当使得联盟本身 就建立在一种不稳定或者低效的演化通道中这说明联盟的成败与否是与其形成初期的诸多选 择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的尽管文献中并没有看到严格从数量关系角度证明这种正相关性的 研究但从以上简单的数量统计中可以看到此点以上联盟失败的原因中与联盟形成相关的就 占超过 50 这说明联盟的形成可以在很大部分上解释联盟的高失败率这点也很容易理解联盟的 演变过程是高度路径依赖的前期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当下联盟的运行并影响未来联盟的绩 效事件协议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思想合作的气氛等因素都会对后期联盟的运行产生塑 造作用这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路径受企业诞生初期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一个道理这种路径 依赖的特性也使得对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特别有意义因为初始状态的影响是贯穿整个联盟 演变过程并且可能直接决定最终状态的 3.2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形态特征 3.2.1 非股权性质联盟的流行 技术联盟数量攀升的同时联盟的方式也更灵活和多样合资公司和股权形式的联盟数量 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非股权形式的联盟已经占到了压倒性多数85 这说明在合作的数量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开始注重合作方式的选择 而企业倾向于选择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见图 3-2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6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年份 图 3-2 股权形式协议在所有企业间合作协议的比例来源 merit-cati figure 3-2 proportion of equity agreements in all cooperation agreements 这种趋势的变化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明显高科技产业越来越短的技术和产品周期使得企业 必须保持一种灵活性的能力反应灵敏并且行动迅速这样才能应对快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稍 瞬即逝的技术机会非股权联盟显然比股权联盟更适合这种对灵活性的要求这种形式的联盟 使得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和迅速地从对一种技术的研发切换到对另一种技术的研发24obleros 和 macdonald1988因此许多高科技公司广泛采用了非股权形式的技术联盟 3.2.2 多边和网络联盟的盛行 传统的联盟主要是双边联盟这比较易于达成一致的战略目标也比较容易进行控制但 20 世纪 90 年代后多边联盟和联盟网络开始占据主导现在一个跨国公司可能同时管理着 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战略联盟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不同目的可以在不同部门或多个战略业务单 元结成多个战略联盟如图 3-3 所示philips 与 sony 建有 16 个联盟而且与其它企业也建有 多个联盟 这使得传统意义上企业间单纯清晰的竞争关系或者合作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很多企业可能 在某个联盟中是合作伙伴而在另一个联盟中却是扮演相互竞争的角色根据一份 kpmg 的 研究报告今天(1996 年)大约一半以上的联盟中合作企业是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7 024681012141618 sony matsushita ibm siemens ag at&t motorola sgs-thomson electronics compression labs thomsom sa 联盟数量 图 3-3 philips 的主要联盟伙伴来源 公共资源 figure 3-3 major strategic partners of philips source: public 这种多边和网络式的合作关系无疑增加了联盟复杂性对联盟成败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的 一致性更难协调同时利益分配冲突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联盟解散的风险因此也相对更高了 但即便如此多变联盟和联盟网络还是香象渡河般成为了当今联盟的主要形态或许这已并不 是单个企业的行为结果企业在其自身之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更高层的结构即联盟网络联盟 网络将改变以往的竞争行为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将逐渐由联盟网络间的竞争所替代 3.3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分布特征 3.3.1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产业分布 战略联盟的形成受产业特点影响besanko d25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产业分布做了一 次实证统计如表 3-2 所示 表 3-2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产业分布 产业产业产业产业联盟比例联盟比例联盟比例联盟比例 汽车业23.7 航空航天业19.0 通讯业17.3 计算机业14.0 其他电气业23.0 某些产业的内在结构特征和演化方式特别适合联盟优势的发挥或者特别能够促使企业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研究 18 用联盟的方式虽然根据上表不能判断到底是怎么的行业特征导致了产业内联盟的倾向但可 以发现联盟形成比例较高的行业大多具有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规模经济显著进入资金和壁垒 高以及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特征 3.3.2 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国家分布 由于各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和技术结构的水平对国内高科技企业在联 盟意愿和联盟能力上也存在显著的影响rajneesh narula 和 john hagedoorn 考察了高科技企 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分布格局发现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战略联盟主要集中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三者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盟数量占据了世界联盟数量的 94.6其中 美国与欧洲的高科技联盟占了 25.8%欧洲与日本的高科技联盟占了 10.1日本和美国的高 科技联盟占了 8.4 26 战略联盟在国家间的不均匀分布形态说明决定联盟形成的宏观条件的 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技术经济结构以及国家内高科技企业的规模技术能力和综 合能力对联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表 3-3 显示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国家宏观经济和技术结构 之间的简单统计关系可以看到国家的市场规模可用人口数表示和公司实力可用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