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研究.pdf_第1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研究.pdf_第2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研究.pdf_第3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研究.pdf_第4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对传统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突破,是 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也丰富了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对提高我国的档 案管理水平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历史档案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最为真实的原始记 录,既具凭证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和情报价值,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具有 重要的文物价值,被确定为永久保管是其价值使然,实施分级管理更是必要。 1999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在为历史档案分级管理提供 了法规依据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外虽然很少有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文章和著作。但是目前美国、英国、 加拿大等国建设特藏历史档案的实践就可以看作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雏形,国 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分析,有失深度和广度。本文旨在通过对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历史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馆 藏档案质量,最终实现历史档案社会效益最大化。 文章首先阐述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必要性、意义和范围,并从鉴定的原则 与方法、整理保管的要求等方面,将其与传统的历史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 析;然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层次进行研究,前 者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相关机构分类与职能以及分级管理统一平台构建,后者 在确定分级鉴定的原则、依据和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历史档案分级管理工作 的组织及审查程序;最后分析探讨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技术依托、 人员保障和评价机制等问题,以期确保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的实现。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明确了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范畴,并比较分析 了与传统历史档案管理的区别;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次研究了历史档案的 分级管理,探讨了国家层面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统一平台的构建;探讨了历史档 案分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化、一致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历史档案;分级管理;分级鉴定;管理体系 ii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o the archives for permanent custody,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as well as a new act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archives, enriches the work in appraising value of archives, and also plays a revolutionary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archives management. as the most reliable original evidence for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historical archives are self-evident to be identified as permanent custody for their historical value and information value.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historical archives also have important heritage value, so it is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to put them in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law for files and document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reedited in 1999, provides a legal guarantee as well as proposes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lthough few foreign articles and books on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have been published abroad, the practices on setting up special archival repository for historical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canada and other countri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udiment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domestic researches focus primarily on micro-level analysis, lacking depth and breadth. through a systemic study on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the all and the one, to improve the superiority and quality of archives holdings, and to maximize the social benefits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ultimately. at first, this article expatiates the necessity, the significances and the area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rchives appraisal, and the requirement of archival arrangement and custody by comparin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odel with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hen studies on two level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from both macroscopical and microcosmic level, the former including macroscop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constructing unified platform for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while the later discussing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ork and censoring procedures on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gist and methods of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appraisal; analyzes iii and discusse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echnical support, personnel security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other issues about it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articles main innovations are: confirming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researching two level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robing into a unified platform of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discussing relevant issues in building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generally, and especially, presenting the reifier, consistency and authority of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historical archiv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historical archives;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syste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目前保存在 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的重要历史档案就有 1200 余万卷(册), 上至唐代下至民 国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保存。 1这些档案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但由 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档案文献破损、虫蛀、霉变、纸张酸化现象比较严重,有 的甚至有损毁的危险。对我国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濒临危境的状况,我们应当 有更清醒、深刻的认识,以寻求抢救这些珍贵档案文献的有效办法。党和国家 对这些档案文献的抢救工作十分重视,拨专款进行抢救,各档案馆也为此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抢救工作卓有成效。然而,各级档案馆在使用抢 救经费时依然感到捉襟见肘。因此,对如何抢救、保管、利用历史档案,实现 对历史档案的有效管理是我国档案部门、文物部门乃至整个世界急需共同解决 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国档案部门、文物部门乃至整个世界都在积极寻求、实 施有效的抢救措施和方法。 1999 年 5 月 5 日国务院批准修订,同年 6 月 7 日国家档案局第 5 号令重新 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三条 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 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这就为馆藏永久档案实行分级管 理提供了法规依据,有利于加强对国家重要珍贵档案的监管力度,便于国家和 民族珍贵文献遗产的安全保护。 2 国家档案局于 2000 年正式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1 年,国 家档案局组织成立了该工程的国家咨询委员会, 2002年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各地档案部门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和申报工作,目前已申报档案文献 98 件、组。 这项工程的实施,对于抢救国家重点档案、实行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 分级管理、配合“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在 2001 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要制 订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级标准与管理办法。在 2006 年国家档案 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档案安全保管与保护 工作”中,“建立国家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制度,加强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的 保护工作。完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制度,对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实行分级 管理”。 4尽管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但对永久保管档案实行分级管 2 理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即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各 个时期的历史档案作为永久保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级管理和保护也 是新实施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契机。因此,通过合理的价值等级标准和 损坏等级标准对历史档案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等级的历史档案进行侧重不同 的保管与保护将成为今后历史档案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市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我国最早开始 酝酿并建立了档案特藏室,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和办法,随后,天津市、辽 宁省、安徽省、湖北省、青岛市等档案馆也在建立特藏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和尝试。国家档案局在 2001 年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明确提出: “各 级国家档案馆尤其是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可以尝试建立档案特藏室,将特别珍 贵、重要的档案集中保管,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对重点档案实施特殊保管 和提供利用。” 6特藏档案室作为一个一级或二级档案的荟萃地,不仅是目前 国家档案馆切实加强珍贵档案文献保护的有效举措,也为国家档案馆切实加强 珍贵档案分级鉴定,探索档案分级管理模式提供了实验舞台,不仅在理论上为 档案分级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也有效地推进了档案分级管理的实践。 2002 年 10 月 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 “博物馆、 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7档案分级制度的提 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博系统的文物分级管理制度。而中国古代(特别是明 代以前)流存至今的纸质档案一般都具有或超过同时代文物的价值。近代以来 的档案虽然数量较多,但某些档案同样也具有文物的特性,其价值并不亚于同 时代的文物。因此,对历史档案进行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从某种意义上 说,也是档案部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履行保护 文物义务的措施之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对传统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突破,是 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也丰富了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对提高我国的档 案管理水平具有变革性意义。 历史档案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最为真实的原始记录, 既具有凭证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和情报价值,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具有重要的 文物价值,被确定为永久保管是其价值使然,实施分级管理更有必要。1999 年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在为历史档案分级管理提供了法规 依据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规定和要求。 目前,永久保管档案分级管理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尚未出台,有必要对 3 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资借鉴。本文就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 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档案划分等级、实行分级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以弥补 国内目前研究的不足, 旨在为档案管理部门制定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技术策略、 组织方案等提供实践指导,符合新形势下历史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有利于在人 力、物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好的维护珍贵历史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终使 历史档案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3 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尚未见专门的法律法规提出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要求,所以很难检索 到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但是,针对性地分级区别管理馆藏档案,是合理配置 有限的档案管理资源的有效举措,也符合世界范围内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管理 的发展趋势。 目前建设特藏历史档案的实践就可以看作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雏形, 美国、 英国、加拿大、荷兰、斯洛文尼亚等许多国家档案馆都对涉及国家机密的档案、 珍贵档案及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档案专门设立了档案特藏室。 8 国家档案局刘爱民撰写国外的档案特藏室 9一文,重点介绍了当前美 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斯洛文尼亚等国特藏室,特别是特藏档案的保管情 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朱琪撰写民国档案分级鉴定的构想与对策 10一文, 提出档案分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分级鉴定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重点介绍了 美国、韩国等国家重视鉴定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 情况。 郑言华在关于档案分级管理 11一文中阐述了分级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 并指出真正实施分级管理应开展的具体工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王光越撰写的档案等级划分问题刍议 12一文分析 了近年“档案定级标准”的立项研究的得失,较全面地提出档案等级划分相关 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冯蓉、陈晓敏分别撰写的、试论民国档案分级管 理模式的创新 13、对民国档案分级鉴定标准的理性思考14,均针对民国 档案的分级管理和鉴定展开分析。 上海市档案馆周燕萍先后撰写了论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分级鉴定的必要 性 15、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分级鉴定的原则、标准与途径16两篇文章论 述了档案分级鉴定的必要性和原则、标准与途径。 可见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档案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和意义;抓住了档案价值判定这一核心问题,把档案价值作为划分档案等级的 4 依据;部分文章还涉及了档案价值鉴定组织、鉴定程序、分级保护等相关内容。 但目前国内关于档案分级管理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且主要侧重于分析档 案分级管理的必要性、意义,或以档案分级鉴定为重点探讨其理论依据、原则 及难点等问题等几方面。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内容欠全面,有失深度。大多论述档案分级管理的必要性、意义 以及档案分级鉴定的原则等较为浅显的、纯理论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分级管 理的实现,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有部分谈及实施分级管理存在的 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但其中论述的鉴定原则、标准与方法主要涉及民国档案 部分,其他历史档案涉及较少。 (2)研究层次较为单一,多注重微观层面的分析。对国家层面的管理体系 关注不够,对分级管理的宏观环境缺乏分析和考量,也没有关注分级管理相关 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一致性和具体化问题。 (3)研究人员多为档案实际工作者,鲜有理论工作者。由于分级标准尚未 出台,历史档案分级管理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开展,所谓分级管理的“实践者” 事实上也没有多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和分享;由于缺乏理论工作者的 积极参与,现有研究所得结论有失偏颇自然在所难免,其理论指导意义也就有 限。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对历史档案分级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阐述历史档案分级管 理的范围、必要性和意义,并从鉴定的原则与方法、整理保管的要求等方面, 将其与传统的历史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面对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层次进行研究,前者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相关机构分 类与职能以及分级管理统一平台构建,后者在确定分级鉴定的原则、依据和方 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实现条件、工作的组织及审查程序; 最后分析探讨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技术依托、人员保障和评价机 制等问题,以期确保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的实现。 本文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与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相关文献的收集,掌握当 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系统研究了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有关问题,以此为 基础寻找本文研究的突破点。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对历史档案传统管理模式与分级管理模式进行分 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3)系统方法。运用系统方法对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层次问题展开研究。 5 第 2 章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概述 2.1 问题的引入与界定 历史档案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价值不言而喻。由于其形成时间相对较久远, 且保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如何利用目前有限的物质资料,保护好历史档案是一 项重要的课题,而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之一。 2.1.1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有利于馆藏历史档案的优化组合,凸显其价值。 同时,通过“去粗取精”、“分清玉石”,为馆藏历史档案科学管理和安全保 管奠定基础,可以使不同价值等级的历史档案得到相应级次的保护,从而最大 限度地延长珍贵历史档案的寿命。 17因此,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十分必 要的。具体来说: 第一,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 法的必然要求。1999 年 6 月 7 日,国家档案局以第 5 号令重新发布经国务院 批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18(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 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这是首次将档案分级管理制 度写进了档案行政法规,用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在 2001 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要制订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 案分级标准与管理办法。可见对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各个时期的历史档案作为永久 保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级管理和保护也是新实施办法提出的新 要求和新契机。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历史档案分级管理体系正是贯彻新 实施办法的必然要求。 19 第二,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也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的需要。2002 年 10 月 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及“历史 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 等”属国家文物,受国家保护。并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 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 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 6 规定了档案部门对于保护文物的义务。由于“文物是与档案在内涵上最为接 近的概念(事物) 20”,“档案,尤其是重要的档案,因其既有原始记录作 用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作用,可看作是文物。”因而,各级国家档案馆有必 要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区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 具有文物属性的档案划分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 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21 第三,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树立档案价值理念的必然要求。长期 以来,各级国家档案馆在档案保管中均以期限来判断档案的重要程度。在立卷 归档时确定保管期限和进馆时确定具体范围等工作中,基本都是按照永久、长 期、短期的方法操作的。这种对档案采取期限划分的落脚点是档案的保存年限, 只能反映档案的保存期限和对这一期限产生影响作用的利用时限,而并非档案 自身的价值。譬如,永久保管的档案是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主体部分, 数量浩大,被统一列入永久保管范围的不同档案个体,在重要程度、珍贵程度、 稀有程度和史料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历史档案,由于 受“片纸只字、不得销毁”观念的束缚,档案价值的差别更大。传统的期限划 分法,对馆藏永久档案实行无差异的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永久档案的价值差 异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导致档案馆有限的资源只能平均使用,不利于馆 藏永久档案分门别类地重点保管和保护。对馆藏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有利 于将历史档案保管中的期限概念转变为价值概念,有利于摸清馆藏珍贵历史档 案的“家底”,确定其应有的“贵族身份”。 22 第四,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保护珍贵历史档案的客观要求。作为 一个历史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档案资源尤为丰富。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各方面的条件还相对不足,这严重制约着档案馆库建设和设备购置等相关 保护工作的投资,馆藏历史档案数量和相关投资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目前的 档案鉴定方法主要是鉴定档案的保管年限,因此对于各级档案馆馆藏的历史档 案而言,确定其永久保管之后就很难突出保管和保护的重点。目前各级档案馆 馆藏历史档案仍是玉石同室、待遇同等,不利于珍贵历史档案的有效保护。在 日常历史档案管理工作中,除了一两件镇馆之宝外,对绝大多数的历史档案往 往只能平均分配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这就必 然加剧海量馆藏历史档案和有限保护资源的矛盾,对历史档案的长久保存和重 点保护极为不利。只有科学、可行地制定等级划分标准,构建历史档案分级保 护体系,才能在日后的历史档案保护工作中有所侧重,更加合理地利用和配置 有限的保护资源。 23如一级历史档案的保管保护条件可优于其他级别历史档案, 平时可重点检查一级历史档案,遇到突发性灾害,也可先抢救一级历史档案, 7 以确保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安全。 第五,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是依法管理档案、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 内在要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档 案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也相应制 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档案法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法治档却由于传统管 理模式的制约和缺乏明确的标准尺度而不能充分有效发挥其作用。在传统的管 理模式中,一些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未充分明确其馆藏历史档案在国家档案财 富中所处的价值地位和所具有的价值内涵,甚至有些收藏保管着明显具有国宝 价值档案的档案馆和工作人员,并未意识到自身责任重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和档案馆没有明确这些岗位的责任制度, 没有对这类档案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因而在馆藏档案中,不乏有一部分经济价值很高的档案,一些犯罪分子不惜铤 而走险盗窃这些档案或监守自盗,以换取高额的经济回报,但在现行的管理模 式中,很难对这些行为进行具体的定性或定量 24。因此,当出现某些重要历史 档案附属标识(如信封、邮票、照片、图表、戳记等)脱落、遗失乃至被剪等 问题时,无从查起、无法还原。 25甚至当发现偷窃行为时,因历史档案未划分 等级,故无法按不同等级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依据,执法部门对当事人的处 理,也只能比照永久档案统一标准来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惩罚一方面不能有 效遏制档案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也使档案执法显得非常无奈。大量档案违 法案件的产生,说明依法加强历史档案的管理就非常有必要对历史档案实行分 级管理。 26 2.1.2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意义 档案法实施办法提出的分级管理办法是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 是对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对 提高我国的档案管理水平具有变革性意义。以馆藏历史档案为对象,对其进行 分级管理,按其价值大小、珍贵程度、载体形式、完整状况等进行必要的梳理 十分重要。对中央级历史档案危害性而言,偌大的综合档案馆保存着几十、上 百万的历史档案,如果档案馆工作人员对所保管的历史档案在国家档案财富中 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具有的价值含量,没有明确的了解、清醒认识及详细的记 录,也就如同一个家庭主妇不了解自己的家底一样,势必是十分危险的。因此, 对历史档案的等级划分、区别级次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具体来说: 第一,有利于提高馆藏质量,提高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可以发现和 弥补在某个业务工作环节上的不足,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予以补救。 第二,有利于对珍贵历史档案的保护和应付突发事件。在错综复杂,瞬息 8 万变的社会生活中,天灾人祸在所难免,如将馆藏档案进行有序的等级划分和 编排,一旦碰到突发事件,抢救工作就会井然有序,不至于措手不及,有利于 使损失降到最低点。 第三,有利于对重点历史档案的修复,实施科学的管理。将有限的人力、 物力、财力用于集中抢救那些重要的、珍贵的、保存价值高的历史档案,在抢 救整理历史档案过程中,合理确定编目的顺序、缩微的先后、编研的选材以及 保护的重点,自觉的与高级次的档案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联系起来,从而既使珍 贵历史档案得到特殊保护和利用,又有利于节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 第四,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人员对珍贵历史档案自觉保护的意 识,方便历史档案管理人员对馆藏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准确掌握现状与重点, 尽可能为利用者提供详实、准确、可靠的档案资料,以最优质地服务,满足社 会需求。 27同时,还有利于发挥馆藏优势,提高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可以发 现和弥补在某个业务工作环节上的不足,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 第五,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的高低是 衡量工作成败,左右部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工作也不例外。随着我国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档案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 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直面市场, 算好经济这本帐。只有增强价值意识,对历史档案进一步进行价值分析,确定 历史档案价值等级,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 大的产出。 28 总而言之,对历史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无疑会带来许多方便和安全保证,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3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范围 从文献的角度来说,历史档案记载了大量第一手历史信息,对历史研究, 特别是对历代政府机构的政务活动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史料价值。从档案自身 的角度来说,其载体、字迹所蕴含的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如不同的纸 张材料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档案形成时期的科技条件、社会经济情 况及其地理条件,这对历史档案形成时期的相关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有重要的 意义。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历史档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情报价值; 而对于特殊时代的特殊档案,其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和情报价值,还有相当重要 的文物价值,是人类记忆和文明的延续。 29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是指将历史档案分为一、二、三级管理。有学者提出,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利用价值的历史档 案为一级历史档案;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社会意义和地方性 9 利用价值的历史档案为二级历史档案;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且具有局部利用价值的历史档案为三级历史档案。 30这种划分,应该说还是有 一定的道理的。 本文所研究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范围是: (1)从档案形成时间来说,是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 档案,包括历代封建王朝档案、民国档案以及革命政权档案; (2) 从档案信息的载体形态来说, 指包括甲骨档案、 金石档案、 简牍档案、 缣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在内的各种类型档案; (3)从档案的保管单位来说,包括各级国家档案馆、各专门档案馆所保管 的上述时间范围和载体的档案,其中以拥有大量属于永久保管档案的历史档案 馆为主。 2.2 两种模式的差异性比较 历史档案的分级管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档案价值进行再区分 或者说再鉴定,采取不同措施对不同级别档案予以相应的保护。因此,两种管 理模式在鉴定的原则与依据、方法和手段、整理加工的要求、提供利用的方式 上都有区别。 2.2.1 鉴定的原则与依据不同 档案分级鉴定是传统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内容的延伸,因此必须遵循鉴定档 案价值总的原则:“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 的、效益的观点判定档案的价值”。 31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中,主要通过档 案保管期限的长短来显示档案价值的大小,档案保管期限所显示的意义,主要 是档案可供利用的不同价值,或者说,档案可供利用的时间价值。目前,我国 各级国家档案馆针对历史档案相对贫乏的现状,均已将其列入永久保管范围, 并普遍执行着历史档案片纸只字不得销毁的原则。而历史档案分级鉴定所显示 的,不仅仅是历史档案利用价值的,还包括历史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价值及 其价值的大小,其目的是通过鉴定以确定历史档案的不同等级。显而易见,历 史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评价并不能完全等同。由此决定了历史档案分 级鉴定原则的特殊性。 (1) 价值原则。 档案价值, 是指档案与人们对它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从理论上讲,档案本身所记载的内容,直接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种价值取决于档案客体属性及其满足利用者需要的程度,是客观存在的。如 何剔除种种假象,真正把握档案内容的重要程度和内在价值呢?一般可从以下 10 几方面考虑:一是档案形成时间的特殊性。凡是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形成 的档案,因对揭开历史的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价值的珍贵程度是无庸 置疑的;二是档案形成者身份的特殊性。档案形成者身份的重要程度,有时往 往决定了档案内容的重要性。凡是反映著名人物思想、生平活动轨迹的原始文 献,均应是珍贵档案的重要候选对象。如领袖人物的手稿、书信等,其价值突 显,应作为一级档案保管;三是档案内容所反映或涉及的对象的特殊性。凡是 档案内容反映的对象具有国家意义、社会意义和民族意义的,应定为一级档案; 具有行业意义、地区意义的,应定为二级档案;具有机关意义的,应定为三级 档案。价值原则是档案分级鉴定中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32 当然,档案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档案价值实为档案 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档案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 日常工作查考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三个方面。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档 案分级鉴定更侧重于从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角度来判定历史档 案的价值大小。所谓史料价值就是可以作为历史凭证、载入史册的价值。所谓 文物收藏价值是指历史档案具有文物性质的纪念价值和欣赏价值。档案馆在进 行历史档案分级鉴定时,必须根据所收藏历史档案的年代和构成,从史料价值 和文物收藏价值角度出发,既要考虑社会的利用需要,又要具体分析历史档案 本身所具有的全部价值,综合判断历史档案的价值。 (2)等级原则。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 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虽然档案分等级管理涉及档案工作的方方 面面,包括档案全宗的保管、档案馆库房条件、档案的执法等工作,但区分档 案价值等级,即档案的分级鉴定是实践档案分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决定 了档案分级鉴定必须明确地把档案价值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摒弃“特别重 要”、“重要”等过于含糊、抽象的词语,为档案分级管理付诸于实践提供可 能。 33 档案定级,是在对档案价值进行判断和鉴别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的档案 分为不同的等级,它通过对档案不同等级的确定,显示了档案不同的价值和不 同的珍贵程度,由此为采取有区别的保管措施提供了可能。在传统的档案管理 制度中,档案价值大小的等级序列,主要通过档案保管期限来显示,即档案保 管期限越长,其价值越高,保管期限越短,其价值越低。尽管各级档案馆一般 都把历史档案列入永久保管范围,但定为永久保管的历史档案也并不一定就同 珍贵划上等号,因为判断历史档案是否珍贵,除了可供利用的时间长短外,还 有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历史档案通过定级所显示的,不仅仅是历史档案利用价 值方面的区别,还包括历史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价值的区别,包括内容价值 11 和外形价值,包括历史档案价值的延伸部分,包括档案在历史说明和印证历史 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包括其形态特征的罕见程度,等等。总之,它不单纯以 可供利用的时间长短为转移。因此,历史档案定级鉴定,完全不同于档案保管 期限鉴定。后者在于通过鉴定来判断和确定档案利用价值存在的时间性,前者 则重在判断和确定档案自身价值及其延伸价值的重要程度。 34 2.2.2 鉴定的方法与手段不同 如前所述,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中,档案价值大小的等级序列,主要通 过档案保管期限来显示,即档案保管期限越长,其价值越高,保管期限越短, 其价值越低。档案定级鉴定,完全不同于档案保管期限鉴定。后者在于通过鉴 定来判断和确定档案利用价值存在的时间性,前者则重在判断和确定档案自身 价值及其延伸价值的重要程度。概括地说、档案定级鉴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 有关的原则和标准,对档案自身价值及其延伸价值的大小进行鉴别和判断,以 确定其珍贵和非珍贵程度。 35 在具体鉴定时,案卷标题能够确切反映档案内容成分,采用间接鉴定的方 法,直接从标题上明确做出等级划分进行间接鉴定,不需再翻看案卷或文件内 容,这样既可以保证鉴定质量,又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 质量低劣的案卷目录,案卷标题不能明确反映其内容,就必须采用直接鉴定法, 逐件逐页地阅读和审查文件的内容,来确定其案卷档案的等级。 36 总之,档案分级鉴定不同于传统的保管期限鉴定和销毁鉴定,要使珍贵的 历史档案最先被发掘出来,以便对其采取非常规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手段,对不 同级别的档案采取不同程度的整理、编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吸取与之 相应的文物鉴定等级的经验,结合档案自身的特点, 采取划分价值等级的特殊鉴定 方法,制定区分档案价值等级标准。 37 2.2.3 整理与保管的要求不同 档案分级是对传统档案实体整理模式的一种突破。现有的历史档案实体整 理与保管是从维护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方便查找利用出发的,而分级管理是 为了确定重点、区别对待。在一个档案馆中同一等级的历史档案散布在不同的 全宗案卷中,而同一全宗甚至同一案卷都可能出现不同等级的历史档案,这将 给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历史档案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打破现有的历史档案实 体排放规律,对同一等级的历史档案集中保存管理,将会破坏现有的历史档案 保管体系,给查找带来不便。分级管理的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对更为珍贵、更具 价值的历史档案进行保护和利用, 有些珍贵历史档案可能要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仍然放在原有存放地是不可能的,集中起来放在珍品库更为妥当。当然,也可 12 以在维护现有历史档案保管体系的基础上,对较为珍贵的一、二级历史档案可 再加保护装具,并加特殊标识,同时编制相应的检索工具,甚至可以制作备份, 以复制件提供利用。 38 分级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管和保护历史档案,尽可 能地延长其寿命。传统管理中,由于经费有限,难以对所有的历史档案采取有 效的保护技术。实行分级管理,可以分级别、有重点的对一级档案实行有效的 保护。根据不同等级的修复规范对不同损坏程度的历史档案采取不同的修复方 法,达到不同的修复效果;同时,根据特殊的预防性保护规范对高价值量的历 史档案给予更科学合理的保管方式和保存环境, 从而有效预防档案病害的发生。 如:对档案原件进行除酸、修裱、修复工作等。对于需要单独保存的,载体不 同、规格不一的一级历史档案,应选择不同的装具,建立单独的库房等。因此, 分级管理中,应对一、二级历史档案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如:一、二级历史 档案登记表、一、二级历史档案保护状态动态表等(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可只建 立一级历史档案管理档案)。对于需要单独存放的单份一级历史档案,可将复 制件放回原卷宗位置,并在案卷目录中注明,而整卷抽出的原存放地一般以代 卷卡的形式进行标识。对于没有把一级历史档案全部复制过的档案馆来说,一 级历史档案将优先得到数字化或缩微处理,并计划下一步有重点地制作高标准 仿真复制件。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中国银行合作,圆满完成了馆藏民国时 期中国银行档案的扫描、光盘刻录等工作。 39 2.2.4 提供利用的方式不同 实行分级管理,加强对重要、珍贵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其最终目的还是为 了充分挖掘一、二级历史档案的价值,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但是考虑到这 部分历史档案中,有的是孤本,有的破损严重,一旦损毁,将无法弥补,因此 对这部分属开放的一级历史档案应通过复印、缩微、仿真复制、载体转换等方 法制作复制件,有了复制件的历史档案原则上在利用过程中不提供原件。同时, 应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 40 当然,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有利于缓和这一矛盾。但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在维护历史档案实体安全的基础上, 要保证历史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完整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数字化过程的轻重缓急,做到级别高 的、使用频率大的在先,级别低的、利用率小的在后。 13 第 3 章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层次研究 3.1 宏观层面的历史档案分级管理 国家层面的历史档案分级管理需要对其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宏观 环境入手分析,明确相关机构分类和职能,并建立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统一平台。 3.1.1 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宏观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 的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 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41,狭义的社会环境仅指其中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舆论。本文 取其后者,认为影响历史档案分级管理的社会环境主要有社会对历史档案的需 求、认识以及对历史档案管理工作的看法和支持力度。 社会对历史档案的需求和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历史档 案需求的间接性,历史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往往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遥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