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pdf_第1页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pdf_第2页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pdf_第3页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pdf_第4页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5 卷第2 期海洋学报v 0 1 3 5 ,N o 2 2 0 1 3 年3 月A C T AO C E A N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M a r ch2 0 1 3 D o i:1 0 3 9 6 9 j is s r l0 2 5 3 4 1 9 3 2 0 1 3 0 2 0 1 2 陈永俊,林龙山,廖运志,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J 。海洋学报,2 0 1 3 ,3 5 ( 2 ) :1 1 3 1 2 5 C h e nY o n g iu n ,L inL o n g s h a n ,L ia oY u n ch ih ,e ta 1 C o m p o s it io no f f is hs p e cie sinB e r in gS e a a n dC h u k ch iS e aa n dit sr e s p o n s e st o ch a n g e so fe co lo g ica le n v ir o n m e n t E J A ct aO ce a n o lo g icaS in ica ( inC h in s e s ) ,2 0 1 3 ,3 5 ( 2 ) :1 1 3 1 2 5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 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陈永俊1 ,林龙山,廖运志2 ,张静3 ,宋普庆1 ,余兴光1 , 吴日升1 ,邵广昭2 ( 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 6 1 0 0 5 ;2 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台北1 1 5 2 9 ;3 集美 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 6 1 0 1 2 ) 摘要:根据第4 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在自令海与楚科奇海进行的鱼类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白令海与 楚科奇海鱼类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特征,探讨了鱼类生物对北极气候快速变 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白令海与楚科奇海两个海域共鉴定鱼类生物1 4 科4 1 种;主要优势种类为粗壮 拟庸鲽( H ip p o g lo s s o id e sr o b u s t u s ) 、北鳕( 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 、短角床杜父鱼( M y o x o ce p h a lu ss co r p iu s ) 、 斑鳍北鲋( L u m p e n u s f a b r icii) 、粗糙钩杜父鱼( A r t e d ie llu ss ca b e r ) ;从适温性来看,冷水性种类最多,有 3 5 种,冷温性种类6 种;从栖息地生态类型来看,底层鱼类、近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分别为3 5 、5 和1 种;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 2 l,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整体多样性水平不高;气候变化引 起部分北极、亚北极海区鱼类出现不同程度的纬向和纵向移动,由此将引起北极渔业资源分布格局的 变化。 关键词:北极;鱼类区系;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响应 中图分类号:P 7 2 ;S 9 3 2 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2 5 3 4 1 9 3 ( 2 0 1 3 ) 0 2 一0 1 1 3 一1 3 1 引言 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 之一 1 _ 2 ,北极海洋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全球变 暖引起的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冻土层融化、海冰减少 等变化,对北极地区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及地球圈层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_ 6 ,而北冰洋海底丰富的油气、 矿产资源以及航道、渔业资源等也已成为各国关注的 焦点 7 - 9 。气候的变化作用于整个北极地区,将对北 冰洋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北极地 区的鱼类资源 10 I 。 白令海位于太平洋的最北端,而楚科奇海是北冰 洋的边缘海,二者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相连通。白令 海东北部大陆架广阔,拥有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 1 1 。,楚 科奇海水体受太平洋入流的影响,其理化特性深刻影 响着北极冰盖的融冰结冰过程 1 2 1 。对于白令海与楚科 奇海鱼类生物种类及渔业资源的研究,国外已有较多 的报道,如对鱼类生物种类组成分析 1 3 叫4 | 、鱼类物种分 收稿日期:2 0 1 2 0 5 1 7 ;修订日期:2 0 1 2 1 2 2 0 。 基金项目:I P Y 中国行动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 G Y H Y - 2 0 1 1 0 5 0 2 2 )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 C H I N A R E 2 0 1 2 0 3 0 5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 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海三科2 0 1 0 0 1 6 )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陈永俊( 1 9 8 9 一) ,男,海南省海E l市人,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多样性研究。E - m a il:ch e n y o n 西u n l9 8 9 1 2 6 co m * 通信作者:林龙山( 1 9 7 4 一) ,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E - m a il:lin ls h 2 0 0 5 1 2 6 co m 1 1 4 海洋学报3 5 卷 布状况 1 5 - - 1 7 及鱼类对北极环境变化的响应 1 8 - - 2 2 3 等,气 候变化引起亚北极地区鱼类分布迁移的现象 1 0 1 6 2 3 - 2 4 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我国对于白令海与楚科奇 海的科学考察与报道较多集中于水文E 2 5 - - 2 7 、大 气2 卜2 引、浮游生物嘞_ 3 1 3 和营养盐 3 2 - - 3 3 3 等领域,而对鱼 类资源的调查与研究相对较少,仅在1 9 9 9 年首次北极 科学考察期间对白令海狭鳕( T h e r a g r ach a lco g r a m m a ) 资源进行过现场声学调查 34 | ,而对我国历次北极考察 海域鱼类种类现场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更是空白。 本文根据第4 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2 0 1 0 年7 月1 日至9 月2 0 日) ,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 ( 5 8 。0 0 0 0 7 5 。1 9 8 0 N ,1 7 6 。1 2 2 4 E 1 5 7 。0 9 5 37 W ) 进 行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白令海与楚科奇海鱼类生 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态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特征 等,对比分析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与北大西洋一东格 陵兰水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情况,探讨了鱼类对北 极气候快速变化的响应等,为进一步探究太平洋扇区 北极和亚北极海域渔业资源、生态系统变化及其与生 态环境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2 材料方法 2 1 站位布设及采样分析方法 中国第4 次北极科学考察鱼类生物现场采样分 法式底拖 三角网 阿氏网 I K M T 网 ,法式底拖 别使用法式底拖网( 宽2 5m ,高0 5r n ,长9m ,囊 网网目1 0r a m ) 、三角网( 宽2 2m ,高0 6 5m ,长 6 5m ,囊网网目2 0r a m ) 和阿氏网( 宽1 6r n ,高 0 5m ,长3m ,囊网网目2 0m m ) 进行底层拖网,使 用I K M T 网( 长9r r l,网口面积4r n 2 ,囊网网目 1 0r a m ) 进行中层拖网,拖网速度一般为3 4k n ;因 调查范围较广,拖网时间视底质情况有变动,一般为 1 0 - 6 0m in ,调查船为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 站位位置根据不同纬度而布设,分布在白令海中央 海盆、白令海大陆坡、白令海大陆架、白令海峡以及 楚科奇海大陆架和楚科奇海大陆坡,各站位拖网水 深分布范围为2 4 6 2 6r n ,各个站位布设及拖网类 型如图1 。渔获物到甲板后,若渔获物总重量在 2 0k g 以下时,全部取样分析;大于2 0k g 时,从中挑 出大型及稀有的标本后,从渔获物中随机取出渔获 物分析样品2 0k g 左右,对分析样品进行分类后,先 进行标本拍照并做好记录,核对无误后及时速冻保 存。鱼类分类系统参考N e ls o n ( 2 0 0 6 ) E 3 5 3 ,鱼类物 种的鉴定参照E n cy clo p e d iao fC a n a d ia nf is h e s ) ) 3 6 和F is h e so fA la s k a ) ) 37 | 。鱼类生物海上取样及室 内分析方法按海洋调查规范第6 部分:海洋生 物调查( G B T 1 2 7 6 3 6 - 2 0 0 7 ) 3 8 进行。 图12 0 1 0 年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和 楚科奇海调查站位布设 水深m 如如如 2 5 7 O 2 5 羹藤凌鬻瀵愁嚣缀瓣鬻囊 O 5 O 5 O 5 O 5 O 9 2 期 陈永俊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1 1 5 软骨鱼纲 C h o n d r ich t h y e s 硬骨鱼纲 O s t e ich t h y e s 鳐形目 R a j if o r m e s 巨口鱼目 S t o m iif o r m e s 鲱形目 C 1 u p e if o r m e s 鳕形目 G a d if o r m e $ 鲈形目 P e r e if o r n le $ 蚰形目 S e o r p a e n if o r m e 8 鳐科R a j id a e 尾棘深海鳐B a t h y r a j ap a r m if e r a 巨口鱼科S t o m iid a e 马康氏蝰鱼C h a u lio d U Sm a co u n i 鲜科C lu 【p e id a e 太平洋鲱C lu p e ap a lla s ii 鳕科G a d id a e 北极鳕A r ct o g a d u sg la cia lis 北鳕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玉筋鱼科A m m o d y t id a e o o O o 六斑玉筋鱼A m m o d y t e sh e x a p t e r u s o 绵衬科Z o a r cid a e 半花裸尉G y m n e lu sh e m if a s cia t u sn 阿氏狼绵村L y co d e sa d o lf i 一 黏狼绵鳍L y co d e sm llt T o $n 枝条狼绵错L y co d e s 加le a r isn 北极狼绵锗L y co d e sp o la r iso 紫斑狼绵谢L y co d e sr a H d “s n 箭狼绵鲥L y co d e sS a g in a r iu s 一 半裸狼绵错L y co d e ss e m in u d u s 一 线鲥科S t ich a e id a e 中间弧线鲥A n is a r ch u sm e d iu sn 四线蛇线鲥E u m e s o g r a m m u sp r a e cis u s o 斑细鲥L e p t o clin u sm a cu la t u sn 斑鳍北鲥L u m p e n u sf a b r icii o 北极单线错S t ich a e u sp u n ct a t u s一 八角鱼科A g o n id a e 北极胶八角鱼U cin ao lH k ii0 杜父鱼科C o t t id a e 大西洋杜父鱼A r t e d ie llu sa t la t it icu s 一 粗糙钩杜父鱼A r t e d ie llu ss ca b e r 一 强棘杜父鱼E n o p h r y sd ice r a u s o 东方裸棘牡父鱼G y m n o ca n t h u st r icu s p is O 横带杂鳞杜父鱼H e m ile p id o t u sp a p ilio o 项棘冰杜父鱼lce lu ss p a t u 缸 。 短角床杜父鱼M y o x o ce p h a lu ss co r p iu s O 平氏绋杜父鱼而g lo p sp in g e li o 圆鳍鱼科C y clo p t e f id a e 眶刺狮子鱼E u m icr o t r e m u so r b is o 棘皮油鱼科H e m it r ip t e r id a e 暗色帆鳍杜父鱼N a u t ich t h y sp r ib ilo v iu s 一 狮子鱼科L ip a r id a e 林氏短吻狮子鱼C a r e p r o ct u sr e in h a r d t i 0 蝌蚪狮子鱼L i加r isf a b r icii 0 细尾狮子鱼L i加r isg ib b u s o 奥霍狮子鱼L i加r iso ch o t e n s is o 格陵兰狮子鱼L ip 口r ist u n ica t a 0 隐棘杜父鱼科P s y ch r o lu t id a e o o o o O o o o o O 极地拟杜父鱼C o t t u n cu lu sm icr o p s U 一 r 瓤o n e ct i目f o 一。鲽誓篓蒜蔓酗 诎,r o b u s t 。, oo 0 。 北爱尔兰双线缫L e p id o p s e t t ap o ly x y s t r a 0 一 U 东白令海刺黄盖鲽L im a n d aa s p e Y a o0 一 黄腹鲽P le u r o n e ct e sq u a d r it u b e r cu la t u s o 一一 马舌鲽R e in h a r d t iu sh ip p o g lo s s o id e s一0 一 注:O 代表有出现,“一”表示未出现。 o 一 一。一 一 一O O o 一 一 一O o o o O O 一 一o o o o O 一 一o o o o o o o 一 一O 1 1 6海洋学报3 5 卷 2 2 数据分析依据 鱼类适温性的分析方法依据田明诚掣3 9 1 的分类 标准,将调查海区鱼类划分为暖水性种( w a r mw a t e r s p e cie s ) 、温水性种( t e m p e r a t ew a t e rs p e cie s ) 及冷水性 种( co ldw a t e rs p e d e s ) ,其中温水性种可分为暖温性 种( w a r mt e m p e r a t es p e cie s ) 与冷温性种( co ldt e m p e r a t es p e d e s ) ,冷水性种可分为亚寒带种( s u b co ldz o n e s p e cie s ) 和寒带种( co ldz o n es p e cie s ) 。依据F r o e s e 掣4 0 3 和W ils o n E 4 1 3 的相关数据,以及参考刘静等m 3 对 黄海鱼类栖息地生态类型的划分,将调查海区鱼类划 分为大陆架底层鱼类( co n t in e n t a l s h e lfd e m e r s a l f is h ) 、大陆架近底层鱼类( co n t in e n t a l s h e lfb e n t h o p e la g icf is h ) 、大陆架中上层鱼类( co n t in e n t a ls h e lfp e la g ie - n e r it icf is h ) 、大洋中上层鱼类( o ce a n ic p e la g ic- n e r it ic f is h ) 及大洋底层鱼类( o ce a n icb a t h y d e m e r s a lf is h ) 。 调查海区鱼类的经济性主要依据F r o e s e 等n0 | ,洄游 性依据w ils o n 4 1 。调查海区及邻近海区鱼类的全球 地理分布资料主要依据F r o e s e 等 4 引,W ils o n E 4 、刘瑞 玉悯和T e t s u j iN a k a b o M 记载。 2 3 数据处理 用物种多样性指数( H 7 ) 、均匀度指数( - 厂7 ) 和物种 丰富度指数( D ) 对该海域鱼类生物多样性进行分 析4 5 46 | 。 其中,物种多样性采用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 指数( H 7 ) ,用于估算群落多样性高低,计算公式为: H 7 = 一P il以 ( 1 ) 均匀度指数采用P ie lo u S 均匀度指数( J7 ) ,它 是通过估计理论上群落的最大S h a n n o n W ie n e r 指 数( H 。) ,然后以群落的实测H 7 对H 。的比率来 获得。 计算公式: J 7 = H 7 I N S ( 2 ) 物种丰富度指数采用M a r g a le f S 物种丰富度指 数( D ) ,它综合了样品中种类数目和丰度的信息,表 示一定动物丰度中的种类数目,其计算公式: D = ( S 一1 ) I N N , ( 3 ) 式中,P 。为第i种渔获物在总尾数中所占的比例,S 为种类数,N 为各个调查站位的渔获物尾数。 3 结果 3 1 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 本次调查从3 6 个站位中捕获到鱼类4 1 种( 共 12 2 6 尾) ,隶属于7 目1 4 科3 1 属( 软骨鱼类1 目1 科 1 属1 种,硬骨鱼类6 目1 3 科3 0 属4 0 种) ,以鼬形目 出现种类最多,为1 7 种( 尾数占3 4 8 ) ,其次为鲈形 目1 4 种( 尾数占2 7 o ) 、鲽形目5 种( 尾数占 2 2 3 ) 、鳕形目2 种( 尾数占1 5 4 ) ,鳐形目、巨口 鱼目、鲱形目各1 种( 尾数占0 5 ) ( 见表1 ) 。 从不同调查站位种类分布来看,S R l2 站位种类 数最多,有1 2 种,其次为B S 0 8 站位,有1 1 种, N B 0 8 、N B 0 9 一N B l0 和B S 0 5 站位也各有1 0 种,最 少的为B 0 7 站位和B B 0 5 站位,仅各有1 种。就不 同海区而言,白令海水域共鉴定出鱼类3 1 种,楚科 奇海水域共鉴定出鱼类2 4 种,两个海区共有种鱼类 有1 4 种,分别为北鳕( 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 、半花裸 鲥( G y m n e lu sh e m if a s cia t u s ) 、北极狼绵鲥( L y co d e s p o la r is ) 、紫斑狼绵鲥( L y co d e sr a r id e n s ) 、中间弧线 鲥( A n is a r ch u sm e d iu s ) 、斑鳍北鲥( L u m p e n u s 知6 一 r icii) 、北极胶八角鱼( U lcin ao lr ik ii) 、强棘杜父鱼 ( E n o p h r y s d ice r a u s ) 、东方裸棘杜父鱼( G y m n o ca n t h u st r icu s p is ) 、短角床杜父鱼( M y o x o ce p h a lu s s co r p iu s ) 、林氏短吻狮子鱼( C a r e p r o ct u sr e in h a r d t i) 、蝌蚪狮子鱼( L ip a r isf a b r icii) 、粗壮拟庸鲽 ( H ip p o g Z o s s o id P sr o b u s t u s ) 和东白令海刺黄盖鲽 ( L im a n d aa s p e r a ) 。 3 2 主要优势种类和空间分布 各鱼种以尾数占总站位渔获物尾数比例和站位 出现率为指标,界定调查海区主要优势种类。结果显 示,在3 6 个调查站位中,各鱼类物种出现站位数1 0 站以上的有7 种,分别为北鳕2 3 站( 出现率6 3 9 ) 、 粗壮拟庸鲽2 0 站( 5 5 6 ) 、东方裸棘杜父鱼1 5 站 ( 4 1 7 ) 、蝌蚪狮子鱼1 5 站( 4 1 7 ) 、北极胶八角鱼 1 3 站( 3 6 1 ) 、东白令海刺黄盖鲽和黄腹鲽( P le u r o n e ct e sq u a d r it u b e r cu la t u s ) 各1 0 站( 2 7 8 ) ,其余种 类出现率均不高于2 5 。 渔获物以粗壮拟庸鲽、北鳕、短角床杜父鱼、斑鳍 北鲥和粗糙钩杜父鱼( A r t e d ie llu ss ca b e r ) 在尾数上占 优势,渔获物数量均占5 以上,分别占1 5 6 、 1 4 6 、1 1 7 、8 2 和5 2 。其中,白令海水域以 粗壮拟庸鲽、斑鳍北鲥、北鳕、枝条狼绵鲥( L y co d e s p a le a r is ) 、东白令海刺黄盖鲽和蝌蚪狮子鱼在尾数上 占优势;楚科奇海水域则以短角床杜父鱼、北鳕、粗糙 钩杜父鱼、半裸狼绵鲥( L y co d e ss e m in u d u s ) 和东方裸 棘杜父鱼在尾数上占优势( 见表2 ) 。 2 期陈永俊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表2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渔获物优势种类 区域优势种尾数比例出现率 总 粗壮拟庸鲽( H ip p o g f o s s o id e s 站 b u s t u $ ) 位北鳕( 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 短角床杜父鱼( M y o r o t e p h a lu s s co r p iu s ) 斑鳍北鲥( L u m p e n u sf a b r icii) 粗糙钩杜父鱼( A r t e d ie llu ss ca b e r ) 白粗壮拟庸鲽( H ip p o g lo s s o id e sn 令 b u s t u s ) 海斑鳍北鲥( L u m p e n u sf a b r icii) 北鳕( 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 枝条狼绵鲥( L y co d e sp a le a r is ) 东白令海刺黄盖鲽( L im a n d aa s p e r a ) 蝌蚪狮子鱼( L ip a r isf a b r icii) 楚 短角床杜父鱼( M y o x o ce p h a lu s 科5 C 0 r p iu s ) 奇 北鳕( B o r e o g a d u ss a id a ) 海 粗糙钩杜父鱼( A 疗耐iP “ss ca b e r ) 半裸狼绵鲥( L y co d e ss e m in u d u s ) 东方裸棘杜父鱼( G y m n o ca n t h u s t r icu s p is ) 注:表示大于5 。 各海域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较为明显,在不同海 区具有不同的优势种。其中,北鳕在总调查站位、白 令海水域以及楚科奇海水域中所占的尾数比例均较 高,且总站位和楚科奇海的出现率排第一,是调查海 区的主要优势物种;粗壮拟庸鲽和斑鳍北鲥在白令海 水域的尾数比例上占优势,短角床杜父鱼和粗糙钩杜 父鱼在楚科奇海水域的尾数比例上占优势。 3 3 生态类型和生态区系特征 3 3 1 适温性和栖息地生态类型 从适温性来看,调查海区鱼类以常年栖息于冷水 水域的冷温性及冷水性种占绝对优势,冷水性种类最 多,有3 5 种,占总鱼种数的8 5 4 ,其中亚寒带种3 1 种,寒带种4 种;其次为温水性种类,冷温性种类有6 种,占1 4 6 ,无暖温性种类,这表明白令海与楚科奇 海海域鱼类区系属于典型的寒带和冷温带特征。从 栖息地生态类型来看,底层鱼类最多,有3 5 种,占 8 5 4 ,其中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共2 9 种,占 7 0 7 ,大洋深水底层鱼类,共6 种,占1 4 7 ;其次 为近底层鱼类,共5 种,占1 2 2 ,其中大陆架浅水近 底层鱼类有3 种,占7 3 ,大洋深水近底层鱼类2 种,占4 9 ;大陆架中上层鱼类1 种,占2 4 。具 洄游习性的鱼类仅5 种,分别为太平洋鲱( C lu p e a p a lla s ii) 、北鳕、六斑玉筋鱼( A m m o d y t e sh e x a p t e r U S ) 、粗壮拟庸鲽及马舌鲽( R e in h a r d t iu sh ip p o g lo s s o id e s ) 。具经济性的鱼类为7 种,分别为太平洋鲱、 北极鳕( A r ct o g a d u sg la cia lis ) 、北鳕、六斑玉筋鱼、东 白令海刺盖鲽、黄腹鲽及马舌鲽( 附录1 ) 。 3 3 2 生态区系特征 将此次调查所得渔获物种类的全球地理分布资 料进行整合,并对比分析出现在白令海与楚科奇海的 种类与中国黄渤海水域、北大西洋一东格陵兰水域和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水域( 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日本 东部海域) 的鱼类种类组成情况,得到不同海区与本 调查出现鱼类的共有种种类数( 图2 ) ,可以看出,仅出 现于楚科奇海水域的种类为3 7 种,而仅出现于白令 海水域的种类为3 3 种,4 1 种鱼类中与黄海、渤海共有 种数量仅为4 种,分别为太平洋鲱、六斑玉筋鱼、东白 令海刺黄盖鲽和马康氏蝰鱼( C h a u lio d u sD T 配I C O I A T I i) , 并且随着由北向南纬度距离的扩大,各海区与白令 海、楚科奇海的共有种数量逐渐减少,但与北大西 洋一东格陵兰海域的共有种却多达2 6 种。由此可以 初步判定,在鱼类区系上,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所处的 北太平洋一北冰洋冷温带一寒带区系与北大西洋一 北冰洋冷温带一寒带区系的区系相近程度较高,而与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冷温带区系的区系相近程度较低, 与中国黄渤海水域的相近程度很低。 熏 籁 熏 霉 ;二- - B H SJ E SJ S0 SB SC SN A G 海区 图2 不同海区鱼类共有种数对比 B H S :黄海、渤海d E S :日本东部海域;J S :日本海;O S :鄂霍次克 海;K S :白令海;C S :楚科奇海;N A G :北大西洋一东格陵兰海域 3 4 多样性特征 根据鱼类尾数组成计算不同站位鱼类生物 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 2 1 8 ,平均为 1 2 1 ;M a r g a le f S 物种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 3 1 1 ,平 6 9 2 7 3 2 8 6 1 9 1 7 7 7 3 3 弱 毖 M o 捣钉均心 w 拍 踮;s n 豫 ”筋加m,O 海洋学报3 5 卷 均为1 4 8 ;P ie lo u S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o 1 ,平均 为0 7 6 。从不同水域来看,白令海水域的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富度水平都较楚科奇海 水域的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富度水 平高,且白令海水域各站位的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 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波动较大。而均匀度水平 则为楚科奇海水域较高,白令海水域较低( 表3 ) 。多 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富度水平整体上呈现的是南高北 低的趋势,且二者的分布显著正相关( 户一o 8 8 9 ,P 0 0 1 ,7 z 一3 6 ) 。 表3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渔获物多样性指数 B S 0 2 B B s S 0 8 0 5 餐麓端 N B 0 8 B N B 0 8 s L 0 9 l8 ; S L 0 6 S L 0 5 S L 0 4 S L 0 3 S L 0 2 S L O l B B 0 5 B B 0 2 B 1 4 B 0 7 0051 1 5 22 530 0 5ll522 53 H tD 图3 各站点多样性指数比对 将不同站点按照不同纬度由南向北进行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 数差异比对( 图3 ) ,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和物 种丰富度指数的高值点出现在B S 0 8 、B S 0 5 、N B 0 9 一 N B I O 和R 0 8 站位,均位于大陆架上,其中B S 0 8 与 B S 0 5 处于白令海峡内,其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 丰富度指数很可能与其作为白令海与楚科奇海唯一 的水交换通道有关。低值点在1 3 0 7 与B B 0 5 两个站 点,仅各捕获1 种鱼类。 4 讨论 4 1 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及多样性特点 4 1 1 种类组成 鱼类种类组成是在不同鱼类种群相互联系及其 所处环境因子的长期综合影响和适应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在环境因子中,水温、盐度及水系影响最 大 4 2 “7 | 。此次调查海区地处北极和亚北极中高纬度 地区,白令海南部与太平洋相通,两者之间的水交换 畅通无阻,白令海夏季表层水温常处于8 以下比, 北白令海陆架夏季底层冷水核心区最低温度多年平 均值是1 6 1 4 8 ;楚科奇海南部通过白令海峡与白 令海相连通,水文特征深受太平洋上层水系的影响, 北部则受北极冰盖融冰结冰低温水的影响,并由弗拉 姆海峡及加拿大群岛间的水道与北大西洋人流水相 通H 。由此,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水域的鱼类种类组 成既有北太平洋鱼类区系和北冰洋鱼类区系的区系 特征,又与北大西洋海区的鱼类区系相关联,构成了 这一海区独特的鱼类种类组成特点。 此次北极科考鱼类种类以蚰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这两个目共有9 科鱼类出现,其中,杜父鱼科与绵鲥 澈黜黜鼢黥 2 期 陈永俊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科鱼类最多,各有8 种,其次线鲥科和狮子鱼科,各有 5 种;其余种类以鲽形目鲽科鱼类种类数居首,为5 种。这与之前俄罗斯与美国在楚科奇海与白令海峡 对底栖鱼类长期观测得出的结果类似嘞 。从适温性 来看,海区以冷水性鱼类占主要优势种,冷水性种类 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多。从生态类型来看,调查海区 鱼类以大陆架底栖性种类居多,这与大部分站位使用 底拖网进行采样有关,大多数种类并无长距离的洄游 特性,存在显著洄游特性的种类多数具有较高经济价 值,如鲱形目的太平洋鲱,鳕形目的北鳕,鲈形目的六 斑玉筋鱼及鲽形目中的东白令海刺黄盖鲽、黄腹鲽和 马舌鲽,经济价值较高的7 种鱼类中,除太平洋鲱、六 斑玉筋鱼和马舌鲽渔获物数量较少以外,北鳕、东白 令海刺黄盖鲽及黄腹鲽渔获物数量比例均较高,经济 性鱼类尾数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 1 6 。 4 1 2 区系特征 此次调查海区渔获物与黄海、渤海共有种类仅为 4 种,占所鉴定鱼类物种数的9 7 6 ,这与之前刘静 等 4 2 3 所得出的白令海与黄海共有种数比例( 8 1 ) 较为接近,4 种同为冷温性种类,其中太平洋鲱 43 】、六 斑玉筋鱼 4 0 和东白令海刺黄盖鲽 4 0 在黄海海域都有 发现,属于近岸冷温性鱼类,经济价值高,是北太平洋 周边国家重要的渔业对象,所在区系为“鄂霍茨克 海一白令海”冷温带区系亚区 43 I ,其发源于北太平洋 西部的寒冷海域 42 I ,在黄海、渤海的出现与黄海中央 深水区受黄海冷水团的控制有一定关系;而马康氏蝰 鱼属于大洋深海性鱼类,其在黄海和东海都有分 布口0 | 。本文研究显示,相对于地理位置更加接近的 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而言,北大西洋一东格陵兰海域 与白令海一楚科奇海海域的鱼类共有种数量最多,多 达2 6 种,而鄂霍次克海仅为2 1 种,而与日本海的共 有种数量仅为1 2 种,这说明,白令海与楚科奇海在种 类组成上更接近于处于同一纬度的北大西洋一东格 陵兰海域,除了纬度上的相似外,出现这种分布格局 更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白令海中央海盆的阻隔,适应于 浅海大陆架生活的底栖性鱼类只能栖息于白令海东 部及北部广大的白令海陆架上,而楚科奇海通过宽广 的北冰洋海底陆架与北大西洋水域相连,鱼类区系相 互交错。且在此次调查的海区中,除了1 3 0 7 站是处于 白令海海盆中以外,其他的站位点都位于大陆架或陆 坡区域。 4 1 3 多样性特点 从调查海域鱼类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和 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布来看,白令海鱼类物种多样性比 楚科奇海的多样性高,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这与王 雪辉等口妇和陈国宝等 5 2 1 对中国各海域鱼类多样性指 数比较后得出的结果一致,即低纬度海域的物种多样 性要高于高纬度海域。对比黄海海域 5 引、日本东北 部海域 54 | 、东北太平洋圣胡安岛海域 5 5 3 和阿拉斯加 湾东南部海域 5 6 3 生物多样性指数( 见表4 ) ,此次调查 海域鱼类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要低于圣胡安 岛、阿拉斯加湾东南海域和黄海海域,但稍高于日本 东北部海域,物种丰富度也较圣胡安岛与黄海海域 低,此外,白令海峡S h a n n o n - W ie n e r 多样性指数 ( 1 6 0 ) 也低于同属于海峡类型的台湾海峡( 2 4 7 ) 47 | 。 由此可见,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海域的多样性水平并 不高。 鱼类生物多样性高低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除了 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外,主要原因在于过渡捕捞, 如我国的黄海与东海海域 4 2 , 4 7 , 5 7 ,由于渔业资源的不 合理开发,多样性指数、渔获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 获量( C P U E ) 呈下降趋势,优质的经济性种类被小型、 低质的鱼类所取代,出现资源衰退的现象,白令海与 楚科奇海3 种主要鳕科经济鱼类同样面I 临着过度捕 捞,资源衰退困境 58 。近年来,环境、气候的变化也 逐渐成为影响海区资源状况的重要因子。白令海东 部陆架区是全球渔业最高产的海区之一 2 1 | ,狭鳕、大 头鳕( G a d u s 僦cr o cP p h a lu s ) 等资源丰富,白令海公海 海域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场所之一 5 ,但是,目前该 区域渔业资源也出现了衰退等问题。为此,美国海洋 渔业署( N M F S ) 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就对东白令海 进行综合性渔业调查并制定总允许渔获量( T A C ) 计 划,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 N P F M C ) 也于2 0 0 8 年 开始每年派出调查船进入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进行 渔业资源调查。 表4 鱼类多样性指数对比 注:“一”表示未调查数据。 4 2 鱼类分布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在对此次鱼类生物全球地理分布资料进行整合 1 2 0 海洋学报3 5 卷 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鱼类的出现站位点有超越之前文 献资料中记录的分布区域的现象,在所搜集到的资料 中显示,林氏短吻狮子鱼、蝌蚪狮子鱼是属于北大西 洋一北冰洋区系的物种,而此次在白令海陆架B 1 4 站 渔获到1 尾林氏短吻狮子鱼,在B 1 4 等1 2 个白令海 站点中渔获到了4 2 尾蝌蚪狮子鱼,两鱼种都极大地 偏离了原本已知的分布区域,而尾棘深海鳐( B a t h y r a j ap a r m if e m ) 原本是属于北太平洋区系的物 种,此次调查,尾棘深海鳐成鱼在靠近圣劳伦斯岛的 北白令海陆架上有所渔获,而在楚科奇海陆坡M 0 6 和M 0 7 站点上却发现了尾棘深海鳐的鱼卵,马舌鲽 的主要分布区是白令海东部陆架区和圣罗伦斯湾,此 次仅在楚科奇海陆坡M 0 7 站点有所发现,在白令海 陆架等其他区域并无发现。这说明原本栖息于北太 平洋或者北冰洋一北大西洋的土著鱼类,由于环境、 气候的改变,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栖息地范围,出现 不同程度的扩散现象。此外,包括马康氏蝰鱼、奥霍 狮子鱼( L ip a r iso ch o t e n s is ) 、北爱尔兰双线鲽( L e p i d o p s e t t a p o ly x y s t r a ) 在内的3 种北太平区系的鱼类物 种和紫斑狼绵鲥、粗壮拟庸鲽在内的2 种北太平洋一 西北冰洋区系的鱼类物种,在此次调查中的渔获地点 都接近其已知地理分布的最北端( 附录2 ) 。 P e r r y 等 6 0 的研究显示了在亚北极北大西洋北 海海域,包括大西洋鳕( G a d u sm o r h u a ) 、欧洲鳎( S o le a s o le a ) 在内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等1 5 种鱼类表现出 了不同程度上的纬向扩散,扩散范围从4 8 4 0 3k m , 其中1 3 种是北向移动,而D u lv y 6 妇等的研究则显示 了包括帆鳞鲆( L e p id o r h o m b u sw h if f t a g o n is ) 等在内 的多种经济性鱼类以平均每年5 5m 左右的速度向 较深的水区内移动,表现出深度上的扩散。M u e t e r 等 2 1 等对白令海陆架区游泳动物的研究则证实了, 在1 9 8 2 - - 2 0 0 6 年期间,白令海陆架区如马舌鲽和粗 壮拟庸鲽在此次调查中有所记录的种类表现出显著 的北移现象,扩散范围分别向北延伸了9 8 和7 6k m , 位移较大的如斑鳍深海鲥( B a t h y m a s t e rs ig n a t u s ) 向 北移动了2 3 7k m ,其中,如雪蟹( C h io n o e ce t e so p ilio ) 、 马舌鲽等6 物种都具有极高经济价值。 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和亚北极海区的影响显著, 而白令海作为北极和亚北极的过渡海区,是气候年代 际变化的重要指示性海域,在过去1 0 0 年内,白令海、 楚科奇海、波弗特海等亚北极海域海表面温度有显著 的升高口 。许多底栖冷温性鱼类因无法适应温度极 低的融冰冷水层,分布范围受海冰的分布所限制,然 而全球暖化使得亚北极海区的水体温度上升,海冰覆 盖面积减少,M u e t e r 等口妇的研究即显示了过去3 0 年,白令海的南部陆架冷水团向北移动了2 3 0k m ,这 就使得原本只能生存于较低纬度范围的鱼类因环境 的改变,也能分布到较高的纬度海区,出现北移的现 象;而冷水性鱼类因海表面温度上升而向温度更低的 深层水域移动,出现深移的现象。这种分布区偏移的 现象同样出现于我国黄海小黄鱼( P s e u d o s cia e n a p o ly a ct is ) 种群,调查资料表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种 群的分布在过去1 0 年间在春季分布区向外海偏移, 而冬季分布区向北部偏移 6 2 _ 6 引,因小黄鱼的产卵场 受黄海冷水团的控制,黄海冷水团的北移使得小黄鱼 的产卵场变大,向北部和外海迁移 6 4 ;此外,某些喜 暖型亚热带或热带鱼类,如蓝圆够( D e ca p t e r u sW t a t “- a d s i) ,开始在我国北方水域频繁出现或定居 65 | 。温 度是鱼类产生各种生理过程的标志性因子 62 | ,温度 的升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生物的正常代谢, 迫使其改变自身的生理过程和生活史策略。 鱼类生物持续性的北向迁移将改变北极地区的 鱼类种类构成,原本生存于北极地区的本地种将很有 可能因亚北极地区的入侵物种而被取代。一般而言, 寒带水域生物的生态幅比低纬度水域的低2 4 倍, 对气候变化响应更为敏感 66 | ,持续性的暖化将对北 极和亚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及渔业资源产生不可逆 转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化对鱼类栖息地范围扩散的 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尚未有定论。本文因调查资料 有限,无法对鱼类栖息地迁移程度在统计学上做准确 性的描述,因此,对北极及亚北极地区海域生物及资 源变化的监测将有助于对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影响程度的了解及对海区渔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致谢:感谢第4 次北极科考期间众多科考队友以及 “雪龙”船全体船员在鱼类采样过程中给予的协助! 参考文献: 1 余兴光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 M 北京:海洋出版社,2 0 1 1 :2 1 5 I - 2 张占海,赵进平,卞林根,等快速变化中的北极海洋环境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1 :2 5 4 3 3 3 2 期陈永俊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1 2 1 3 4 1 5 6 7 8 3 9 1 0 1 1 1 1 2 1 3 1 1 4 1 5 1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1 2 3 1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1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L u b ch e n coJ N O A A sA r ct icv is io na n ds t r a t e g y R U S A ,N a t io n a lO ce a n ica n dA t m o s p h e r icA d m in is t r a t io n ,2 0 1 1 K e d r aM ,W lo d a r s k a K o w a lcz u kM ,W e s la w s k iJMD e ca d a lch a n g einm a cr o b e n t h ies o f tb o t t o mco m m u n it ys t r u ct u r einah ig hA r ct icf io r d ( K o n g s f j o r d e nS v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