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户 七s t r a c t -一 .-叫-一一一- 目 -一.一, 一一户 ab s tr a c t t h a n k s 乡 v i n g , i s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a p p ro b a t i o n f ro m t h e h e a rt f o r t h e b o o n a n d f a v o r t h e n a t u r e ,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 o t h e r s g i v i n g t o u s , a n d a k i n d 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e m o t i o n a n d b e h a v i o r w i t h s i n ce r e r e p a y . b e i n g b u i l d i n g a s o c i a l i s m 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 i t s v e ry i m p o r t a n t t o s t r e n 脚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s tu d e n t, g u id in g th e u n iv e rs ity s tu d e n ts k n o w in g t h e b o o n h o p e s to r e p a y a n d tu r n in g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o r e p a y ,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d i a p a s o n o f p e r s o n a n d p e r s o n , p e r s o n a n d s o c i e ty , p e r s o n a n d n a t u r e .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u n iv e r s i ty s t u d e n t s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v i e w c o m p l e t e l y a n d r e a l l y , t h i s p a p e r c a r r i e s o n a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v i e w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5 6 5 s t u d e n t s f r o m t h r e e u n iv e r s i t i e s c o m i n g f ro m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e a n d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w i t h t h e o n e s e l f w r i t e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o n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 e m o t i o n a n d w i ll 血e e l e v e l s .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v i e w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i ty s t u d e n t s i s a c t i v e l y h e a d i n g u p t o t a ll y . b u t a l s o h a v e p a r t s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e x is t t h e d e v i a t i o n i n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a n d b e h a v i o r o n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 t h e f a c to r s w h i c h i n fl u e n ce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v i e w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i n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e x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 u c h . f a m i l y , s c h o o l , s o c i e ty . t h i s p a p e r t h i n g t h a t c o n d u c t i n g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奴 t he u n iv e r s i ty s t u d e n t , w e m u s t f o c u s o n t h e s t u d e n t s o f p h y s i c a l a n d m e n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e s ta b l i s h i n g r e a li s t i c g o a l s o f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 s e t t i n g 叩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a l o d e m e a r , v a l u i n g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n g f u n c t io n o f s c h o o l , f a m i l y a n d s o c ie t y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e ff e c t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i n g s y s t e m o f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 t h e t h a n k s g i v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学位论文 独创 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指导 下进行的 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 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 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写 过的 研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it 通i ki i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 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41 3 a j签 字 日 期 : 7-年 月 it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 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 入有关数据 库 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 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彬分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气 冬 艺 签 字 日 期 : ?ln 7 年, p i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 签 字 日 期 : 刁 年 月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引 言 中 华民 族自古以 来就有感恩的 优良 传 统,感 恩教育一直渗透 在中国 传统文 化里, 如很早就有 “ 乌鸦有反哺之思,羊 羔有跪乳之德” 和 “ 知 恩图 报”的古 训; 文人墨客也有 “ 谁言 寸草心, 报得三 春晖”的 佳句;民间更 有 “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 “ 吃水不忘打 井人”的 处 世信 条。 感恩不仅是人之所以 为人的重要 道德基石, 也是社会秩序良 性运行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 顺利发展离不 开 感思,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 开感恩, 要想二者 顺利开展下去,我 们必 须加强全社会的 感恩教育, 特别是大 学生这样一支未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中 坚力 t, 更应是我们关注的 焦点。 培养大 学生正确的感恩 观, 是培养大学生树 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具备健康人格,立志 成才、 回报社 会必不 可少的 重要环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 题中之愈。 如何正确认 识和把 握当前的时代特征,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的感思意识,直面大学生感恩教育存 在 的 问 题 , 客 观 曳 ilk 地 分 析 其 原 因 , 积 极 探 索 加 强 大 学 生 感 思 教 育 的 方 式 和 方 法,提高感思教育的实效,是当前迫切擂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我国的感恩教育研究还比较薄弱, 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认为当 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对大学生感恩观现状的调查研究也比较少。本文试图在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从知、 情、 愈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了 解目 前中国大学生 感恩 观的现 状, 分析影响 大学生感恩观的因素,探讨感恩的内 涵、 愈义和价 值, 研究在中国大 学生中开 展感思教 育的内容、 途径、 方法 和手段, 为我国 大 学生感恩教育 提供切实可行 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建议。 第i 章 感思的理论 探讨 第1 章 感恩的 理论探讨 1 . 1感恩的涵义 感恩 ( 英文单词 为t h a n k s g i v i n g ) .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 对别人所 给的帮助表示 感激” ; 牛津字典 所给的 解释是 “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 感激呈现 出来且回 馈给他人” 。 总之, 感恩就 是对自 然、 社会 和他人给自 己的 恩惠和帮助 由 衷的 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 一种认识、情感和 行为。 1 . 1 . 1感恩源千人的社会性 马 克思 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是马 克思主义关 于人的本质理论的 核心内 容和经 典表述, 是对人的 本质的科学论断. 一个人降生于 人世间, 必然要置身于 一定 的社会关系中,正是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使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掌握一定的杜会文 化、生产技能,能参与 社会活动, 扮演和履行 社会角色 的 真正愈义的人。 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更加密切,尤其在社 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向现代化的 不断发展 意味着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 加深。 市场经济实行的是由 社会作为杠杆的资源优 化配置, 竞争激烈, 人与人 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大强化。正确理 解、把握人的本质, 认识 人的 社会 性, 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任 何个体都必须以 一定的社 会及其关 系作为自己 存在的前提。人从母体中分离出 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只有 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体的存在才是可能的, 只有在社会的 基础上, 人才有发展 的可能。 社会向个人提供其成长的 条 件、施 展才华的舞台 和空间,离开了 社会,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空话。感恩是人的 社会性的具体体 现。 深刻认识人的社会属性,把握人与社会的 正确关系,就会把自 己 放到社会 大背景下考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 仅只考虑自 己, 还会考虑社会, 考虑 他人, 并自 觉地将感恩情怀的培养作为自 己 人生发展的需要.感恩的 精神体现 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 之间的 相互融合,与 人的社 会性的 本质是 一致的。 “ 恩 情是连 结人与 人之间的 一个良 好的纽带, 更是 连结 大到 国与国、 地 区 与 地 区, 小 到 家 庭 与 家 庭、 人 与 人 , 进 而 支 撑 起一 个 社 会”。 . 由 于 恩 情 的 存 。马 克 思 、 思 格 斯 : 马 克 思 恩 格斯 选 集 , 人 民 出 版 杜 , 1 9 7 2 年, 第1 卷 1 8 页. 。马克思、思格斯: 马克 思恩格斯全 集,人民出 版社, 1 9 7 1 年,第4 6 吞,1 9 6 页。 第 i 章 感恩的理论探讨 在, 我们不能 只为自 己 考虑。 一个人有感恩之心说明 这个人对自 己与他 人和社 会的 关系有着正常的 认识, 报恩则是在这种正 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 种社 会责任 感。 没有社会成 员的 感恩和报思,很难想象这 样的 社会能够正常 发展 下去. 2感思是一种美德 哲学家认为 美德是选择自 身美好或高贵事 物和避免卑 劣事 物的 心理倾向 。 感恩,是人性中一个重要的美德。感恩,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不是对 自 然界的盲目 崇拜,也不是对长辈的 绝对服从, 不是庸 俗的 私情义气, 不是离 开原则 不分是 非的对所有人的感 谢, 更不是等价交换的 商业化行为,而是一 种 真诚朴 质的思 想感情。感恩是发自 内 心, 对于万事万 物的 感激之情和感恩 之举, 它 一般 超出 应尽的义务范围和 程度, 是人们选择自 身美 好的 一种心理倾向, 也 从 根本 上反映了 人 们对善的追求, 是利于他人、利于 社会和利于自己 的。 它可 以是物 质上的 ,也 可以 是梢神 上的, 但精神上的感恩 是至高境界的感思, 物质 上的感 思只不过 是精神 上的感 思的 一种外在表 现。 感思有一种回报的成 分, 但 不计较等价交换,感恩注重的是 “ 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的精神期壑。感 思不仅仅是为了 报思,因 为有些恩情是我们无 法回 报的 ,唯有 用心灵去感动、 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感的人。从人格上来说,感思者和被感思者是 平等的 ,只不过出 于各种原因 前者的 某种擂 要产生医缺的时候 后者给予前者援 助。 3感恩是一种资任愈识 对于 大学生 来说, 感恩愈识不仅仅是 一种传统美德,更 是一种贵任惫 识, 是 大 学 生 社会 贵 任 感 的 一 种 体 现 . 贵 任 意 识 是 个 体 对 角 色 职 责 的自 我 意 识 及自 觉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贵任。责任意识产生的根基 源于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 人的生 存和发 展必须依 靠社会发 展和别人的劳动,社 会发展也离不开每 个人的 共同努 力, 他才 可能 产生 全面的 责任感, 也才 会把产 生的全面的责 任感外化为 行 动。 我们学会 感恩, 就是要 感激他人和社会对我 们所施的恩惠并设 法报答, 因为自 己 接受了 恩惠而 要对他人和社会更加负贵 任。 在感恩中 去对待周围的 人 和 事, 并不是要 在付出 与得到 之间做等价交换, 而是要更懂 得尊重和珍惜,并 第i 章 感恩的 理论 探讨 从中 认识到 每个人的 社会责 任,只有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 付出, 有了 感恩之 心, 才会觉 得自己 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4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 感恩是 从 “ 感” 到 “ 恩.的心 理过程, 这一过 程是人的 认知、情感、意志 相统一的心 理活动过程。 认知是个体 对周围 事物的理 解、 周围 事物对自己 的意 义与 作用的 想法和观点以 及对周围事 物所做出的反 应。 人的情感和意志都要受 到认知的调 解和支配,感恩认 知就是 个体对有恩于自 己的 人和事物的了 解、 领 会和认可, 也就是知恩, 是感恩的 初始阶段。 仅有 认知是 不 够的, 人的 情感 假 如 对他人的 帮助没有经历认同的 过程,就无法在内 心深处达到报恩的彼 岸,因 此还要在情感上对所得到的思惠 产生 认同的 情感。 情感是人 对外界客 观事 物的 态度的内 心体脸,对感思的情 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并转 化为 感思意志, 成 为 感恩行为 产生的内 驱力。意 志是 有意识地确立目 的, 调节 和支 配行为, 主耍 功能是引导个体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付诸实现。感恩的行为就是受感恩的愈志 支配的行为,表现为 一个人感 恩的语言、行动和习惯。 概括起来感恩包括 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 认识和了 解自 身所获得的 恩 惠和方便,并 在内心里 产生 认可; 二 是情感层次, 在认知 基础上, 衍生出 一种 愉悦、温暖和幸 福的 情感,从 而转化为一种自 觉的 感思意识, 一种回 报思情的 冲动;三是实践 层次, 将感恩 的惫识 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 报恩乃至施思的行 为, 并形成习惯,即回 报恩 情、 乐警 好施、 甘于奉献等。 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5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 体需要而 产生的 心理 体验。外界事物 符合 主体的需要, 就会引 起积极的 情感体 验, 否则 便会引 起消极的 情绪体验。当人 处 于积极的情感体验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 于助人,勇 于承担责任: 在消极的情 感体验状态下, 人看问 题容易悲 观, 徽于 追求,更 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渴望 获得他人的 认可, 这是人类共同的情 感孺 求。 心存感恩会带给人一种积极的 情感体验。当 我们为他人付出时, 会感 到一 种心 理的 满足和愉悦, 并渴望得到公 正客观的评价, 如果 不被承认, 我们的 心 理必 然会 显现出 一种挫折感. 很可能 对再次 实施这种付出 流露 抵触情绪。 感恩 第 1 章 感恩的理论探讨 意味 着感思者对对方 行为的 肯定, 让施思的人体验到情 感上的 满足和快乐,这 种积 极的 情感会强化 施恩者的 类似动机, 做出 更加积极的 行动。 感恩者也会产 生 温暖、 被爱、美好 和幸 福的情感,并促使他做出善意的 举动。感恩,可以让 这种积极的情感在施 恩者与 受恩者之间产生良 性的循环。 如果你学 着在生活中 寻找 可以 感恩的事情,你就 会发现你的正向 情感逐渐得到 增强, 你在生活中就 会越来越平和、满足、快乐。 6正确感思观的内涵 感思是人们对他 人所给予自己 的恩惠 表示感谢并设 法报答, 感恩观就是人 们对于感思这种行为的 看法和态度。由 于感恩观的不同, 感思的内 容 和结果也 会有所不同 ,正确的 感恩观应该包括以 下这几点: 第一, 正确的感思 方式。感 思不 是哥儿 们义气, 要在力 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 许可的 范围内 。不能因为对 某 些人的 感恩而损容了 他人或社会公众的 利益, 知 思图 报既可以 在力所能及和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 转而由 人及人,报答和帮助他 人和社会公众。 这对于施恩 者 而言, 无疑就 是最大的 报答;第二,正当 的施助 心态。 芸芸众生都在以 不同 的方 式实现着个人的 理想价值和人生幸福,乐普好 施和回 报意识无 疑将是实 现 这些人生追求的催化 剂。由 此, 我们对别人施以 援手只是为了帮 助别 人更好地 实现其理想价值,追 求到属于他的人生幸福。然而, 我们既要帮 助孺要帮助的 人,同时 也要知道, 不管箱 助了 别人多少, 也不要总 记在心里、挂 在嘴 边,期 望别 人的 回报;第三, 适度的感恩行为。 既要住得 知恩图 报又不必因为 他人思 重于自己 而时时处处 思索报思,把报恩变成个人的 终生负景;第四, 感谢帮助 自己 的 人, 理解不帮 助自 己 的人。 能布助自己 是基 于其美好心灵 及其力 所能 及, 而 对于不能帮助自 己的人, 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 而不能因求助 不得而记 恨于 心. 1 . 2感恩的内 容 传统观念中感思 就是孝顺父母,报答老师的培 育之恩, 其实 感恩有着更丰 富的内 容,包 括热爱 祖国、 敬畏自 然、珍爱生命、 孝顺父母、 薄敬师长、 关爱 他人等等。 父母对我 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 教育之恩,领导 对我们有知 遇之恩, 社会对我们 有关爱 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 护之恩, 大自 然对我们有滋 养之恩 一 感恩的对象包括很多: 第 1 章 感恩的理论探讨 个体: 父母、 老师、 朋友、陌生 人 群体:集体、 社会、 祖国 产刁t物 物然 然自 自非 感恩生命物 非生命物 1 . 1 . 1感恩父母 “ 百善孝为先” ,感恩首先 应该感恩父母. 父母给了 我们宝贵的生 命,又费 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 给予我 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 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 把我们带到人间, 感恩父母的 支持, 感恩父母 的 鼓励, 感思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傲人 之本。 2感恩老师与朋友 感思师长在我国 有 着优良 的 传统, 孔子曾说 过: “ 弟子入则 孝,出 则梯” 。 惫思是, 在家里要孝顺 父母, 在社会上 要薄敬老 师。 老师传授 我们知 识,教我 们做人, 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 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 育之恩。而朋友给我们艳 助与关怀, 不仅和我们同尝甘 甜,而且能够和 我们共担苦难, 我们也要 报答朋 友的 恩情和付出 ,感思朋 友的信 任和情谊。 1 . 1 . 3感思各行各业的服务者 中国 传统的 感恩愈识建立在 血缘亲情的基 础之上, 其负面结果就是中国人 的 感思意识由 里向 外 ( 家 人到外 人) 、由近及远 ( 熟 人到陌生人)地逐 渐减弱。 但是 作为社会中 的一个个体,我 们时时刻刻受恩于各 行各业的服务者为我们提 供的 各种帮助和方便, 我 们应该 感思每一个为我 们的 生活提供了 方 便的 人. 4感恩祖国与社会 我们的祖国 拥有大好河山 、丰富的资源,为我们 个人的 发展提供 越来 越充 分的 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 设, 我们的祖国更 加繁荣 富强, 我们今天生活日 渐富裕, 教育不断发展, 大学生 能够步入高等学 府继续深 造, 拥有繁花似锦的 前程,首先要感恩的是我们的祖国。 作为个体的 社会成员, 我们都 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都需要从这个大环境里 获得一定的生 存条 件和发 第 i 幸 感恩的理论探讨 展 机 会 , 也 就是 说 , 社 会 有恩 于 我 们 每 个 人. 社 会中 的 每 一 个 体 就 像 一 粒粒 种 子, 不断 从社会 的土壤中汲取水 分、 营养。社会和祖国 给予我们和 谐安定的良 好环境,我们 自 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祖国。- 5感恩大自然 大自 然为人 类提供了生存的资 源和空间。 太阳是 我们地球的能量 之源,水 和空气是我们生 存的 必播,植物 和动物是我们食物的 主要来源,这些我们都应 该 感恩。 从人类走 过的 历程来看,我 们始终依赖着大自 然慷慨的馈赠,可以说, 感恩自 然是人类生 存的 基础, 和谐社 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还有人与自 然之间 的和谐。 作为 未来和谐社会的 建设者, 大学生 们应该恤得感恩自 然、薄 ! 自 然,树立环境保护愈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3感恩的意义 1 . 3 . 1 感思是 构建 和谙 杜会的 基础 我 们所要构建的和 谐社会, 是一个民主 法制、公平正 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 有序、 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感 思的精 神体现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爱、 人与社会、自 然之间 的相互融 合, 与建 立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本 质要求是 一致的。 人之所以 优于一 般动物, 就在于 人有感情, 有 道德, 有伦理, 有同情之心, 有感恩之 情。 人如果缺失了感 恩的特质 , 就失却了人 基本的 道德和良 知。即便是 动物, 也 有一 些反哺 本能。 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 抱怨和仇恨,多些宽厚和 友善;只 有学会 感思, 才会对生 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 心, 对工作报以 敬 愈,对社会予以回 报。 人人感 恩, 这个 杜会就能最终形 成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 然的和谐 相处。 我国改 革发展已 进入关键时期, 社会结 构的变化、 利益 关系的多元化往 往使得 人更多 关注的是 物质生活的丰富, 忘记了 精神的充实, 强化感恩的意识 , 有助于形 成 “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社会 气氛, 减少人们对 一分一毫得失的 斤斤计 较, 减少 对自 然的无限度的索取。 充分发挥感恩在社会生 活中的协调作用, 可以大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3 . 2感恩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古人造字是极具智葱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深刻的含义。 . 就 “ 人字来说, 第1 章 感恩的理论 探讨 一撇一捺, 相互支撑, 揭示了 人与人 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 来自 不 同 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大 学生们在一 起学习 和生活, 无疑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如果大家不能相互谅解、 相互关心, 必然会导致这 样或那样的矛盾, 造成人际 关系的 紧张。 如果大学 生能以 一颗感 恩的心去感谢别人为自己 所做的 一切, 会 用尊重、友爱、理解的 态度与 人相处, 能分享、接受 和给予爱和友谊; 就能 体 谅别人,宽容 他人的不 足, 学习 他人 的长处,逐步克 服自 己的缺点, 能与他人 同心协力,乐于助人。这无疑能促进美好人际交往氛围的形成。 1 . 3 . 3感恩有利干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对生活时时怀有一 份感恩的 心情, 就能使自己 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信 念。 高考中常出 现有些 学生因 未能考 入心仪的大学 而终日 抱怨、虚度时日 。如 果这些学生能换个角 度思考问 题,怀 着一颗感恩的 心,感谢学 校的录取,感谢 父母的 养育之思,感谢 老师的 辛勤培 育, 就会换一 种心态, 抓紧时间、 抓住机 会努力学习, 有所收获, 而不 至于陷 入自 怨自 艾的 泥沼,导 致恶性循环。感恩 教育能够培养大 学生奋 发向 上、 积极 进取的生活态 度, 有助于学生们明了父母 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 及国 家和社会对 他们的眷顾,更 好地审 视自己、 认识自己 、 发愤图 强, 激发学生挑 战困难的勇 气, 进而获取前 进的 动力. 1 . 3 . 4感恩 有利千 提离 大学生的 杜会 竟争力 现在社会上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 不少人认为别 人都是阻 力,成功是自 己奋_ 斗的结果: 而没 有成功 的人则 往往怨 天尤人, 更是 很少想到别人的好处。竞争 的社会靠单枪匹马是很 难成功的,一 个人的 成功必 然有亲 情、友情、爱情、杜 会资源的支持。 值得感 恩的 人受人们 欢迎, 人 们愿 意与 他再次 合作。成功以 后 值得回报社会的人, 会形成良 好的社 会舆论,让 他的 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会 促成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而不 懂感恩的 人觉得别人帮 他是 应该的,不思回报, 别人就不愿意再与他合 作, 他也很难 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 2章 感恩教育的理论探讨 第2 章 感恩教育的理论探讨 2 . 1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教育 就是 教育者运用一定的 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 者有目 的、有 步骤地实施的知 思、 感恩、 报恩和施恩的 教育。 感恩并非与生 俱来的 天性,它 需要教育来点 拨和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好, 逐渐养成感 恩的心 态和习 惯, 使感恩成为大学生们自 觉的思 维意识 和行为习 惯, 作为个人 个 性品 质的 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 进而外化为 感恩的 行为。 2 . 1 . 1感恩 教育 是一 种情感教育 感思教育与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有所不同, 科 学知识的传授更多是 理性的、 逻辑的, 而感恩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 也是一种情感活 动。 感 恩教育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 理服人,以 情感 人, 让学生们的知、 情、 愈、 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 我完善。教育者要细心地引 导学生去捕捉渗进在日 常生 活中的 恩惠, 翔助学生 挖掘出这些大大小小恩惠的 价值。 这样做,既能 培养学 生 对 生 活的 感 受 能 力 , 又 能 唤 起储 存 于 大 脑 的 情 绪 记 忆, 调 动 起 丰富 的 情 感一 要想使感恩成为人的品质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孺 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 和熏陶, 激发同 学们产生心灵的 共鸣, 促使学生对自己 所 受的恩惠 产生深 刻的 情感体验, 使之在情感上受到激发和启迪。 2 . 1 . 2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 德, 感思教育 不仅要向大学生 传授相关 知识, 激发其情感, 更重要的是要使 之养成 相应的品 德和行为习 惯。 感恩教育 使人性向 善、 脚襟开 阔, 唤起自 身的美 德。 感恩教 育遵循道德品 质形 成 和发展 规律, 提高大学生的 道德认识,实行 对感恩的 道德要求的 认同, 并把这种道德 认识升华为道德 情感 和道德惫志 形 成坚定的 道德信念, 进而将道德信 念养成良 好的 道德习惯, 形 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 1 . 3感思 教育 是生命 教育的 盆要组 成部分 感恩教育教 会人珍惜生命、 茸重生命, 能够完 善人的 精神生 命。感恩 教育 应当从教 会学生 尊重生命开始,教育学生以 感恩的 心态对待生命, 珍借和热爱 第2 章 感 恩教育的 理论探讨 自己 、 他人 所有的生命乃至自 然界。有了对生命的感 恩之情, 人才会快乐而坚 强的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有了对生 命的感恩之 情, 我们才会爱护和 珍惜他 人和自 己的生命,而不是轻贱和残踏他 人和自 己的生 命; 有了 对生命的 感恩之情, 才会珍惜有限的生命, 尊重自己 、 他人、 社会、自 然, 在自己 与他 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 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 意义。 2 . 2感恩教育的实施 感恩是一 种心理活动,它体 现在人的知、 情、愈、 信、 行相统一的心理活 动过 程。感思教育 应切入学生个体心理 世界,强 化他 们的 感恩心理。 2 . 2 . 1教会学生识恩、知恩 现代心 理学告 诉我们,一个 人对世界、对 人生 有怎 样的 认识, 便会有怎样 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思、知思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 识到 他们所获 得的 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 然的。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 生们 捕捉生 活中 得到的恩惠,启发帮助学生发 掘这些恩惠的 价值所在,让学生 能对身 边的人、 事和物心存感激。 大而言之, 祖国的 培养、 社会的氛围、大自 然的赐 予;小 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 朋友的 帮助,点点滴滴都是 我们 所受的恩惠, 我们的成长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再强也离不开别人的 帮助, 对他人 所给予自己 的思惠即使再小也应 感思 在心。 2 . 2 . 2教育 学生知恩 之后应当 谢恩 有人错 误地以为感谢别人太虚伪,只要心 里记住别人的好就可以了。 其实, 出自 真心的感谢没有人会拒绝。 我们对待别人 给予的 希助和恩情,应该 把感 思 的话说出来。不 仅是为了表示感谢. 更是一种 心的 交流, 在这样的交 流中, 我 们会感到世界因为 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 得格外 美好。 感恩教育 应该让 大学生 在 知思的基础上, 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 感情,引发学生的共 鸣, 激发 学生的 感恩情感, 进而产生谢恩的冲动 和行为。 2 . 2 . 3教会学生报恩 识恩、知恩之后,应当以 诚意和实际行动 给予回 报, 报恩的形式 不是单一 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可以 是物质的感 思,也 可以 是精神的感 思。从 大学生 还 第 z章 感思教育的理论探讨 是 消费者的角度来 看,感恩 应以 精神为主. 另外, 要让大 学生们知 道,并非报 大 思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 对父母的 点滴孝行、对 老师的 细小帮助、对 他人的看 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 报恩的 表现。 2 . 3 . 4教育学 生施恩不 图报 施恩不图报是感恩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 报, 还要施恩不图报, 应当抱着博爱、 宽容的心态去翔助身 边那 些需要帮助的人, 施思是人的高级情 感的需要, 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施思的前 提是不 图报的, 否则, 施恩者就不 会心情愉快地去 箱助别人了。 只有达到了 施 恩不图 报的境界, 才能真正地拥有 为人民 服务、为 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 献身的 信念和品 格。 2 . 3感恩教育的特点 要提高 感思教 育的 效果性, 不能像传 授理论知 识一样灌 物, 必须遵循感恩 教育的特点。笔者 认为 感思教育有以 下四个 特点: 所 2 . 3 . 1感恩教育其有开放性 感恩教 育要想 取得实 效, 只靠学校单方 面努力 还难以 成 功, 需要得到家长、 社 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 配合才可能 有效。 感恩教育 不应只局限 在课堂上老师的 言 传身教,更应注愈在现实生活中, 尤其是家庭、 杜会教育 力f的 整合 上。 2 . 3 . 2感恩教育具有规律性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 解大学生的 心理发展规律, 分析他们的心 理特点, 探索 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 特征的 教育方法。 感思教育的方 式也要因 人而 异,研究不同 人格特征和接受水 平的同 学所适合的不同的 教育方 法,找出 规律 性,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 2 . 3 . 3感恩教育具有平等性 平等性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 视的因 素, 它要求 教育者做到尊 重学生, 一视 同 仁. 马克 思 说: “ 只能 用 爱 来 交 换 爱 , 只 能 用 信 任 来 交 换 信 任 ” . 。 就 是 说 在 感恩过程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 仅是思想上的 交流,而且是 情感上的 交 .马克思: ( 1 3 4 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t 1 a “年4 - . 月) , 马克 思思格 斯全集 , 人民出 版社, 1 97 9 年, 第 4 2卷,第 1 1 2页. 1 1 第 z 章 感恩教育的理论探讨 流, 双方互相 尊重, 感情才相通,内 心深处才能产生 共鸣,学 生才会 真正 地得 到感恩教育。 2 . 3 . 4感思 教育具有 情感 性 感恩教育是 情感 教育,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 做到贴 近学生的 情感, 避免空洞、 枯 燥的说 教。 通过情感教 育, 切入学生个体 心理世界,激发 个体心 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感 恩事 件深刻的 情感体验,强化他 们感 思心理,发 展和 升 华他们的道德情感。 第3 章 中西方感恩观的比较 第3 章 中 西方感恩观的比较 感恩是一 种普遍存在于 人类社会中的 行为 规范, 也是任何文化 公认的 基本 道德准则. 关于感恩的 思想和教育贯穿于中 西方传统 文化中 ,但是由 于中 西方 文化不同 ,中 西方的 感恩观也有所不同。 3 . 1摇家的感恩观 孺家文 化在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占 主流地位, 中国 传统的 感恩文化主要也是 来自 于孺 家。 孺家文化的感恩观 着重 体现在 “ 忠、 孝、节、 义” 上。 第一, 李为报亲恩。 孝是孺家 精神的根本性观念。在擂 家看来,对个人 而 言 ,最大的 恩情英过于父母给予自 己 生命。 是父母给予自 己 血肉 之躯并把自 己 带到世上 来的 ,父母无疑是自 己最 大的 思人。 父母之思还 包括父母在日 常 生活 中 所费的 心血和所做的操劳,因而 对父母之恩的报答在数t 和时间上都是 无限 的, 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 孝之 始也. 立 身行 道, 扬名后世,以 显父母, 牵之终也, 。擂家文 化认 为从爱惜身 体发肤到 扬名 天下, 都是为报父母之思, 要孝敬父母,子女还要 做到孝而无违, 接受父 母对自 己 婚姻的安排,满足父 母早抱孙子的愿望, “ 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第二, 忠为报君恩。福家文 化在注重孝的同时, 认为“ 天下 之本在国, 国 之本 在家” , 由家庭而家族, 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 社会, 进而构成国 家, 这种家 国同 构、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 代社会生活的 最深层。 相应的家 庭生 活中 “ 孝” 的 道德信念也 延伸到社会组织中, 衍生出 “ 君为臣纲” , 孝道 转化为 治国 之道, 使 君臣 如父子,这样感恩意识 也就随之渗透到 政治领 域。 做臣民的 一定要忠, 以 报君王的宠爱。孺家文化中 忠君已 成为 人的内 在心理需求, 转化为一种信 仰。 第三, 节为报夫思。 三纲 五常中 就有 “ 夫为妻纲” , 妻子平时“ 女为悦己者 容气 感谢丈夫 对自 己的欣赏 之恩; 关键时 刻要为 丈夫守节 保贞, “ 饿死事小, 失 节事大” ,节是对丈 夫保 护、 收容 之恩的 报答。 “ 一日 夫妻百日 恩” , 在孺家文 化中 ,夫妻 之间的 情更多的 是恩情, 而不是个体间的 两性 相吸、 平等 互爱的 美 好情感,将 报恩的 规范 渗透到本是自 由 平等的爱情生活中. 第四, 义为报友思。 生活在伦 理人际关系中的中国 人, 除政治上的 君臣 关 系、家 庭中 的父子 夫妇关系外, 还有社会上的朋友关系。 “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 第 第3章 中西方感恩观的比较 一 重 要 的 社 会 生 活 , 亲 戚邻 里 朋 友 是 中 国 人 第 二 重 要的 社 会 生 活 ” . 。 儒 家 强 调 “ 见利思义” 、 “ 先义而 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耻” , 对朋友要讲究 信誉, 不背 叛朋友,不见 利忘义, 必要时为 朋友两肋插刀, 这是对朋友信任 之恩的回 报, 即 使是朋友分道扬 镶, 也应先 报答他对自己 的恩惠, 否则便是忘 恩负 义的 小人。 可见,在儒家 看来, 义与不义, 关键 在于能否知思必报. 忠、孝、节、义的 表现形 式虽有差异, 但我们可以发 现其内 在核心都是含 有感恩的, 都是以双方 之间的 恩情为 基础的。儒家文化极其强调 “ 感恩” 美德, 甚至把 “ 软”的 感恩 意识逐 渐转化为 “ 硬,的规章制度加以强力 推行, “ 君要臣 死, 臣不得不 死” 。 儒家的 感恩意识建立在 情感性的心理原则 上, 表现了 一定的 民 主性和人道主 义, 但是在封建社会,这种 质朴的 感恩观念 被统治 阶级所利用, 感恩不再是出于 血缘亲 情的自 觉自 愿,而是由外在的封建道德规范 所施加的政 抬强制措施. 君王 对臣民的统 治成了 一种高商在上的恩赐,臣民 对君王的献身 与忠诚是一种卑 躬屈 膝的回报。 父权扩展为治权, 治权又带上 父权的色彩, 这 是一个感思意识 硬化 行为规范的 过程,其目 的是以 君主的绝 对权利来维护社会 的整体秩序,恩 情不 仅是个体间自 然的感 情,而且是君臣主 从的 职贵,由 薄卑 地位规定, 这就 造成了 人格的 不平等.感恩意识的过于强化也引 发了 中国 特有 的 悲 情, 恩 情越大, 应尽的义 务也就 越多,甚至用自己 的财 产、 生命或牺牲无 辜者主动服从 思人的意 志及其利益的播要。 由 于借家的 感思愈 识的强 化建立 在对人 情极为深刻理 解的 基础上,所以 尽 一管 以 感 思 为 内 核的 忠 孝节 义带 来了 种 种 危 害 , 如 扼 杀了 人 的 个 性 自 由 , 人 们 仍 能 够始终如一的 信守。 随 着封建制度的消 亡,忠孝观念的封 建内 容当然应当剔 除, 传统的感思中的愚 忠、愚 拳, 都是必须 抛弃的东西。 但是, 忠孝作为感恩 的表达形式本身却是不能抛弃的。 3 . 2佛教的 感恩观 感恩从佛教来说是由于结 缘。 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 所谓 “ 缘起” ,就 是互相依存, 和合共生。佛 教认为 世间的一 切,无不产生自 因与 缘的结合,万 物是相互依存、 互为因 果的。 一个人生在这 个世界上,就 佛法来说是有大因 缘 的. 在这世界 上大家彼 此相处, 能够 在认识 之中都是有缘的, 假如过去在因果 . 梁漱汉:中国文 化要义,李 林出 版杜, 1 9 8 7 , 招1 2 页。 第3章 中西方感恩观的比较 轮回当 中毫无关系, 就不会碰面而认识,也更 不会有所谓的怨亲问 题。 在佛家 看来夫妻、儿女也好,怨 家也好, 都是来报恩结缘的. 佛法是从这个 观点来 报 恩的, 强调要本 着众生曾 经是 我的父母,曾经 生养过我,曾经于我 有恩的 想法, 时时 对他们怀着深深的 感恩之心, 并要用各种 方法使他们脱离苦难。 这就是佛 家 报恩及感恩的含义。 对于思的 看法,比 起孺家由 上对下的施恩观 念, 佛教更强调相互间的 感恩 与 报恩。 佛教 提倡敬侍 “ 三福田” ,即 恭敬佛法 僧 “ 敬田” , 报答父母 师长 “ 思 田” , 怜悯贫者病苦 “ 悲田” ; 强调报“ 四重思” ,即 报答 “ 父母恩、众 生恩、国 土恩、 三宝思” 。 从报恩 来看,一 个人来到世闯 ,首 先是父母的生养哺 育,才能 长大成 人。因 此, 要 “ 报父母思即 。 有了 这种观 念, 就会有和睦的家庭、 孝顺的 儿女. 我们的 衣食住行, 无不 来自 众生 之因, 我们每 天的劳动都是对众生的 报 答。 有了 “ 报 众生 思开 的思想,才会 有人与 人的平等 观念, 才会互相关爱。 “ 报 国 土思” ,就是 要爱国 ,报答生养我们的国 家. 对佛 教来说, 佛、法、 僧三宝使 人们取得智份、 证得菩 提、获 得解脱,因 此, 三宝之 恩不可不报。 佛教还把生 命状态分为两 种,即 有情众生与无 情众生, 凡是有情识的,如 人与 动物等,都叫 有情众生。没有情 识的, 如植物乃 至宇宙山 河大地,都叫无 情众生。佛教对 无情众生的态 度,与对 待有情众生的 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佛教 并不因 为花草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