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IT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摘摘 要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商业、经济 领域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企业之间面临的 竞争更加复杂、剧烈,企业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企业自身 的经营和管理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而对于信息技术能力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简称 it 能力)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it 的商业价值以及更好的推行 it 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开展信息化 实践。 虽然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国内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很不 成熟,对于 it 能力的内涵及其维度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尚属于探索性的研究。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企业进入了全新的市场,面对激烈 的竞争压力,企业不能仅仅依赖自身力量来构建 it 能力,随着企业 it 需求的增加,与客 户和供应商网络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 it 外包服务的发展,企业的 it 应用也呈现了多元 化的应用模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从 it 应用模式多元化角度出发,并基于资源基础理 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对 it 资源、it 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了重新探索,将 it 能力分为 it 应用能力、it 协同管理能力和 it 外联能力,其中引入的 it 外联能力从供应商、顾客和 it 外包角度进行测度,从企业外部扩展性地构建了 it 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 化 it 应用模式下的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从实证角度对模型以及相关研 究假设进行了验证。 通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了 it 应用能力和 it 协同管理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 it 能力因子,虽然 it 外联能力较前两者而言显著 水平相对弱些,但 it 外联能力也表现出 0.1%水平的显著,可见,it 外联能力也是不容忽 视的重要 it 能力因子。此外,本文还从企业行业和规模影响方面,就 it 能力因子对企业 绩效的作用效力进行了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的正向相关关系在高度 it 关联企业和一般 it 关联企业中比在中度关联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it 能力与企业绩 效的正向相关关系在中小型企业中比在大型企业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同时,it 能力各因子 在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中呈现出大小不一的影响效力。总之,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模 型的合理性和大部分分项假设,为今后的进一步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企业的信息化实践都提 供了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it 资源,it 能力,it 外包,企业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i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gun to penetrate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e survival conditions of the enterprises have also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and the competitions among enterprises are more complex and intense. so if the enterprises wa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they need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nterprises ow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hile the study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referred to as it capabilities) will help the enterprises better known and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 business value and better carry ou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 in the enterprise,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enterprises to launch the information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som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also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but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is still immature, and they have not reached agreement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imensions for it capabilities, so they can still be considered exploratory study. however, with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thinking, the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new markets.now, facing with the intense competitive pressure, enterprise can not rely solely on their own strength to build it capacities.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rporate it, the closer connection with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through networkin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t outsourcing services, it applications of the enterprises also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mode. due to this consideration, this theism from the diversify perspectives of the it application mode carries out a dimension re-exploration to the constitutions of it resources and it capabilities based on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competency-based theory of enterprise, and we divided it capabilities into it application abilities, i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and it outreach capabilities. among them the introduced outreach capacities are measu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it suppliers, customers, and it outsourcing, and it extendly builds the it capacities from external part of the enterprises. then on this basis we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s for diversify it application mode, and we prove the mod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hypothesis from the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data by us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showed that the it application capacity and i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become the key it capabilities factors which impact firm performances. althoug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it outreach capabilities is some weaker than the previous two factors, the it outreach capabilities also show a significant level of 0.1%. so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t outreach capacity is also one of important it capabilities factors not being overlooked. in addition, this theism from the impact of sectors and the scales of enterprise also carries out the related analy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t capacities factors on the firm performa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related correlation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high it-related or the general it-related enterprise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 the medium it-related enterprises, and the positive related correlation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small or the medium enterprises is more evident than in the large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various factors of it capabiliti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or different sizes of enterprises also show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in short,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confirm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and most of sub-assumptions, which will provides a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business practi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it resources, it capabilities, it outsourcing, firm performanc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随着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成为当代企业所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中国众多企业积极投资于信息化建设,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被不可逆转的历史推 向了市场大潮的浪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1, 不少企业取 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人们发现事实上大量的 it 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即产生 it 生 产率悖论,出现了“it 黑洞”2,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下有效利用 it 投 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管理问 题。 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正在成为多数企业的一项最大宗的投资。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企业投 入巨大, 实际效果却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信息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 优势,并不在于个别的具有创新性的 it 应用,关键在于企业内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果一个企业仅仅 对 it 而不是对 it 能力进行投资的话,那么它所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硬件、软件及其所提供的服务,而忽 视了影响信息技术能力的信息化非技术因素,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工作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3。可见,it 本身并不是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而是信息与管理技术以及补充资源等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地位以及 企业绩效4。大量的事实证明,企业只有通过强化组织的 it 能力,才能使企业的 it 投入转化为持续的 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it 与组织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比想象的更为复杂,更加微妙。但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 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兴趣,而现有的研究文献表明,人们更多的从有形资产角度定义 it 能力。显然, 在 it 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认识有明显的缺陷, 所以, 对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鉴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的实际情况,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从 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模式的视角,重新探索了企业 it 资源和 it 能力的构成维度,在此基础上,试 图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也能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企业 的 it 投资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1-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已有文献中关于 it 资源、it 能力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成果,运用 it 能 力这一概念,着力探讨影响企业绩效的 it 能力因素,以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为基础,从 现有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模式视角, 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模型, 提出研究变量假设关系, 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解决 it 生产力矛盾 (指大量的 it 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 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就是说在 it 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 进而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实践 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而使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更加有效、业务流程更加完善、增加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以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脚步。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企业 it 投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问题,因为决策影响了 it 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以及 it 能力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进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以及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从 it 能力这一 概念出发,来研究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有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 it 投资决策。基于此,本文将主要 章节内容概况如下: 第一章 绪论。首先阐述了论文的课题背景,提出了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论文研究的意义; 其次对研究的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最后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本章首先介绍了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并通过两 种理论的比较分析, 指出有必要对定义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的 it 资源和 it 能力进行区分, 以便更好的 解释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 it 的商业价值;借此在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对 it 资源、it 能力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相关文献进行了概述、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三章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理论构建。 本章主要在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基 础上,从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模式的视角重新界定了 it 资源的分类和 it 能力的构成维度(其中 it 能力的构成维度中引入了“企业依托 it 外包的能力”这一测量因子,进而从企业外部角度弥补了 it 能力的缺口) ,并基于 it 资源与 it 能力的基本理论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概念模型,突出强调 it 能力因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 it 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依此提出 it 能力因素的 相关研究假设。 第四章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设计。在第三章提出的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模型 的基础上,以中国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运用 spss 统计软件 对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科学性进行了各分量表和总体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五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本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企业绩效的 it 能力因 素( 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 it 能力)进行实证统计分析,验证研究模型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假 设,识别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 it 能力因素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来 自企业外部,并深入剖析 it 能力各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力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各章关系:各章关系: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工作主要为第三章概念模型的提出做出理论和现实的铺垫, 第四章工 作主要为了保证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 说明和概念模型有关的数据处理以及假设检验的结果, 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 在该章将对本文的结论和 关键发现进行总结, 并对本文的研究贡献进行评述, 同时对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今后进 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检讨和前瞻。 由此得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图 1.1 论文研究框架 fig.1.1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企业 it 能力进行拓展研究。 1.文献分析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方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 it 资源、it 能力及其与企业绩效的相关 文献,通过比较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 模式的视角重新探讨 it 资源的分类和 it 能力的构成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理论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2.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进行 it 投资的企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收集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有 关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假设的 合理性。 1-3-2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利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 相结合,对企业 it 能力进行拓展研究,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并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问题 假设。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第四章第四章 实实证证分析分析设计设计 第五章第五章 sem 分析与结果讨分析与结果讨论论 第六章第六章 总总结与展结与展望望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二章第二章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第三章第三章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4 图 1.2 技术路线示意图 fig.1.2 technical roadmap 1-4 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1.从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模式视角重新探索 it 资源分类和 it 能力构成维度。本文在参阅大量 国内外文献,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从现代企业多元 化 it 应用模式的视角重新探索 it 资源和 it 能力构成要素,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与完善;并从 来自企业内外部角度对 it 能力进行划分(如引入 it 外联能力) ,这一点弥补了以往文献仅研究其中一 方面的缺陷。对 it 能力构成维度进行更详细、深层次的划分也为后来研究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2.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模型中体现出来自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 it 能力构成因 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补充和改进前人单一研究来自企业内部 it 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这 是本文与前人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实证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研究模型中体现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假设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假设的合理性。识别不同的 it 能力因素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的 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关键 it 能力因素。 文献回顾与资料整理:资源基础理 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及 it 能力 相关理论准备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 关系研究 应用文献分析方法研究二手资料 构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理论模型并提出假设 问卷设计与完善 问卷发放与回收 描述性统计分析 信度与效度检验 sem 验证性分析 结果分析与讨论 整理研究结论完成论文 实实 证证 检检 验验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研究综述 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系统的引入已经渗透到组织的各个部门 和业务流程中,同时影响了企业的目标、运作方式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单靠信息系统的引入并 不能保证企业绩效的提高, 只有根植于对企业 it 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才能使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需要, 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5。因此,必须对 it 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进行透彻的理解和系统分析,才能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理论基础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1 理论基础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是超额利润的来源, 也是提高企业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根 本动力6。该理论提出了资源的差异性(企业可能会拥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和资源的稳定 性(差异可能会持久的存在)7,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在具有价值、创新和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企业 才会占有领先地位。 同时,运用 rbt 对于企业绩效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单独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对企业绩效有显著 的影响8。然而,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将只会为其带来暂时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保护它 的资源不被复制、转移和替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持。相反,如果企业的这种资源 被复制、转移和替代,企业将失去在同行业中有力的竞争优势。 同样,对于 it 投资而言,企业通过引入信息系统、it 技术等 it 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企业 绩效的提高,但是如果同行业竞争者也复制类似的 it 投资,这种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 如何保持这种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管理者和众多学者寻求的管理答案。 为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源基础理论还留下了一个问题尚未回答:企业是由各种不同的资源组成, 但如果没有人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静态的资源能单独形成实际的生产力吗? 2-1-2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1-2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开始热衷于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研究,尽管汇集 在企业能力基础理论这面旗帜下的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概念各不相同,分析问题的框架和角度互有差异, 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回答了资源基础理论留下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 资源基础论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 义为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而实 际上, 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 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9。 因此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包括: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动用能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6 力开拓市场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 特别是企业多角 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9。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将研究的视角从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转向企业内部的能力来 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变化的、不连续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培育面对市场变革能及时做出迅速反 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创造并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的源泉。 综上所述,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有效补充,并为我们进一步解释 it 生产率悖 论 (指大量的 it 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就是说在 it 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 然联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企业拥有更好的资源,但企业更缺少能够有效利用这种资源的能力,这 种能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全面具备的, 而是在竞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要构建企业能力就要让竞争过 程充分展开10。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对企业正确制定 it 战略,有效进行 it 投资具有重要启示。 2-1-3 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关系 2-1-3 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关系 描述资源特性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描述能力特性的企业能力基础理论都是为了回答 “企业如何获取和 保持竞争优势”这个基本问题,这构成了两种理论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意味着两种理论在有关假设和分 析方法上会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11,12。 两种理论相同点具体体现为: 描述资源特性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描述能力特性的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都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 理论观点。这两种理论都从影响企业的投入产出的关键要素出发,来寻找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且,两者 都强调异质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13。 但是, 两种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有明显差异, 描述资源特性的资源基础理论以静态的有形或无形资产 为研究对象,而描述能力特性的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则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动态的过程或行为。 两种理论差异具体体现为: 描述资源特性的资源基础理论以企业的资源为研究对象, 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这些资源 有一个显著特征, 它们可以通过某种交易方式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而描述能力特性的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认为能力存在于组织和组织的业务流程中,是企业特有的、难以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只能在组织内部培 育14。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对资源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了资产、知识、能力和组织流程,但偏向于能力研 究的学者还是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框架下,突出能力在获取竞争优势中的核心作用15,16。 为此,部分学者对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区分。 grant 17认为,资源是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生产过程的输入,企业的资源包括资本装备、员工技能、 专利、品牌、财务等等。但通常,生产活动需要多种资源的协调。能力是企业应用这些资源来完成某项 任务或活动的能力。 虽然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来源, 但是, 能力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要创造竞争优势, 需要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以形成组织的能力。能力是基于信息的、专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的过程,能力 通常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经过复杂的交互才能形成。 在 day18研究的基础上,ozsomer & geneturk19区分资源和能力。他们认为,能力将资源捆绑在企 业中,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力是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组织行动的可重复模式。能力很难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 能力深深地嵌入在组织的惯例和实践中。 能力不能被交易, 也很难被模仿, 因此, 能力是组织独特的、可重复的行动,能力通过调用资源来提高企业绩效。 wade & hulland20认为资产是指企业在创造、生产、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的 有形的、无形的东西,而能力是指在为市场创造、生产、提供产品的过程中行为的可重复的模式21。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描述资源特性的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为研究对象,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控 制或拥有的、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来满足人类需求的所有投入要素,是企业拥有的资产。而描述能力 特性的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以能力为研究对象,认为能力是企业调用和部署资源的能力,是一个过程,体 现了企业如何去利用。企业能力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在资源获取后,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资源 的具体配置时,才能产生经济利润,才能带动企业绩效的提高22。 可见, 比较两种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之间的差异以及企业竞争优势 的形成机理14。因此,有必要对定义在资源基础理论上的 it 资源和定义在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上的 it 能力进行区分,以便更好地解释 it 应用在企业中的商业价值,以及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2 it 资源与 it 能力的研究综述 2-2 it 资源与 it 能力的研究综述 信息系统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绩效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寻找 it 应用的战略机 会、进行 it 创新以及利用先动者优势外,关键在于企业内生的战略信息技术能力23。目前,信息系统 应用的战略决策多数是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外界环境出发, 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而资源 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更多地关注于企业自身的性质。 综合两种理论的观点, 分为对资源研究和能力研究两部分。 资源和能力常被认为是企业参与竞争的 基本要素,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而企业能力则不仅是资源集合或资源束,更是人与 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的互动关系。资源可以在市场中通过交易获取,而能力则是在企 业内部形成的。为此,很多学者从企业内部出发,从 it 资源和 it 能力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为企 业创造最佳绩效。 2-2-1 it 资源研究综述 2-2-1 it 资源研究综述 mata7区别了五类可能成为创造或维持竞争优势的 it 资源,分别是(1)以 it 为基础的顾客转换 成本; (2)it 投资; (3)it 专有技术; (4)it 技术技能; (5)it 管理技能等。结果发现仅 it 管理性 技能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它只能为公司形成短暂的优势或同等的竞争条件。 ross24将公司 it 资源分为可重用的技术库(技术资产)和 it 技能(人力资产),以及公司 it 管理者和 业务部门管理者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关系资产),指出这三者的相互结合影响了公司部署 it,以达到 战略目标的能力。 bharadwaj25则认为企业的 it 资源包括 it 基础设施、it 人力资源以及 it 使用的无形资源(如顾客 忠诚度、知识管理与组织协同),其中每项个别的 it 资源都表现出不易获得与不易模仿特性,所以要通 过 it 来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有效组织、整合企业的 it 资源,建立组织的 it 能力。 grant17则将资源和能力进行了明确的区别: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tangible) 、无形的(intangible)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8 和以人力为基础的(personnel-based)三种,他认为资源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公司建立竞争优势是通过 对资源的部署而对资源进行调动、配置和部署从而创建了组织能力。 国内学者张嵩26综合国外学者关于资源的分类方法,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关键资源可分类为 以下几个层次:一是由实体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要件组成的有形资源;二是由 it 管理技能与 it 技术 技能组成的嵌入的 it 人力资源的技能;三是由嵌入的组织学习、客户导向等业务资源组成的嵌入关系 组织资源。 2-2-2 it 能力研究综述 2-2-2 it 能力研究综述 有关 it 能力的提法在文献中没有详细而统一的定义,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结果。 美国学者 ross24认为,it 能力是控制与 it 相关的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 it 实施影响经营 目标的能力。因此,企业的 it 能力依赖于其人力、技术和关系资产的状态。美国学者 mulligan27以金 融服务产业为研究对象,区分了 it 能力的三个层次,它们是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和企业管理,这三个 层次与 4 种 it 属性(集成、系统范围、系统定位、可访问性)的不同等级相对应。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 通过识别 it 能力的关键属性而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分类,寻找任务信息技术之间的适配性。king28 认为 it 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devaraj 和 kohli29在 一项纵向研究中也得出,it 的实际应用水平是一个解释技术对绩效影响的重要变量。因此,很多研究 者将 it 能力的定义侧重于 it 在企业内的实际应用水平。 但是,部分研究发现单纯的 it 运用并不能提高企业绩效,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为了解释这一现 象,很多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内部的 it 运用。 bharadwaj25认为it能力是组织将it资源及其他资源以组合或同列的方式进行调动和配置的能力, 即 it 能力是调用和部署基于 it 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要同其他的资源和能力相结合。并将 it 能力分 为:it 基础设施、it 人力资源以及 it 无形资产。tippins 和 sohi30将 it 能力定义为在动态环境下,公 司内部在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 it 处理信息上达到的程度。具体来说 it 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it 对象、it 知识和 it 运作。it 对象代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相关硬件、软件和系统支持人员。it 知识指 的是公司对 it 对象(如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相关技术知识的拥有程度。 it 运作是指公司对 it 管理市场 和顾客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为了研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如何利用 it 能力提高企业绩效,rai, patnayakuni & seth31提出了 it 集成能力的概念, 即核心企业利用 it 基础设施跨过企业的边界进行高速 率传输供应链信息的能力。 国内学者张嵩、 黄立平26从资源的角度出发, 认为 it 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 it 资源从而获取 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并将 it 能力归结为三类能力:配置与整合的能力、学习能力、it 再配 置能力。程金林、石金涛32将企业的 it 能力定义为建立在 it 胜任力基础上的企业灵敏性。并将 it 能 力定义为两个部分组成:it 胜任力和灵敏性。况志军33认为 it 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是一个组织建立 和执行 it 相关的惯例,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利用组织内部资源设计、获取、发布和维护 it 有关的 系统,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殷国鹏、陈禹34认为 it 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it 技术资源、it 互补资源、it 软性能力,并共同决定 it 能力的建立、培育。 可以看出,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 it 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协调和整合角度来构建 it 能力,以获取竞争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优势。因此,it 能力不是人们直观感受上的一种技术能力或是单纯的技术应用水平,因为单单从有形 的技术构面来研究 it 能力,对于今天网络时代的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企业 it 能力的研究应当从企 业与信息技术交互作用的角度展开,而作用点就在于企业的 it 资源。但现有对 it 资源、it 能力分类 研究划分的类型过多,并且缺乏系统性,对企业的实践指导性不强。随着企业自身 it 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及 it 外包服务的发展, 有必要从现有现代企业多元化 it 应用模式视角重新探索 it 资源和 it 能力的 内涵以及构成要素。 2-3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术界首先从 it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it 研究者将 it 与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认为 it 影响 企业战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市场快速变化”已经成了经营领域的标志性特征。学者们35由此认为,组 织如何有效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对组织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 及模糊性成了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 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有助于更有效的实 现组织目标。大多文献强调 it 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然而,研究学者们对于 it 带来的竞争优势可否 持续这一问题尚存争议。大多学者主张 it 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因为能力是企业目的性整合与运用 有价值资源的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有形资产发挥着报酬递减的效能,而能力与无形资产发挥着可能 的报酬递增效能36。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经常会依赖于企业能力高水平的配置37以及无形资产的合理 运用 38。能力通常是企业绩效最关键的驱动力39。 上述观点也与人们的直观感受相符。比如,mata、fuerst 和 barney7认为 it 作为一种高度有序化 的资源,如果正确利用,定能带来竞争优势。波特40在获得麦肯锡奖的论文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 (战略与互联网)中,从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it)对企业竞争方式的积极影响, (1)整合价 值链; (2)改变产业结构; (3)改变产品,培育出新的业务。 然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 it 由于容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复制而很难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有些学 者从更高角度提出了一新概念信息技术(it)能力。 ross,beath 和 good-hue24指出 it 本身的先进性并不能为一个企业带来成功,而企业的成功源自 于其 it 能力,即企业形成了一种运用 it 去捕捉稍纵即逝商业机会的能力。 king28指出,it 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一样重要,因此管理人员在对新的软硬件进行 投资的同时应当仔细考虑在 it 规划等方面的投资, 强调 it 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 流程实现的。 bharadwaj25采用 grant 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构建了三类关键的 it 资源:it 基础设 施、嵌入的 it 人力资源及嵌入的、需以 it 促成的无形资源,并阐述了它们与企业形成信息技术能力以 提高绩效的关系。 teo & ranganathan41认为it技术资源以及互补的人力资源和互补的it业务资源一起可以为企业带 来超级利润。 ravichandran & lertwongsatien42使用资源观来解释 it 资源、it 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的基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10 本假设是:it 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是通过有效支持和加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产生的。该研究开发了 it 资 源、1t 能力、1t 支持核心能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并通过对美国的 129 家企业的调查验 证了该模型。研究发现 it 人力资源、it 基础设施以及 it 关系资源有助于形成 1t 能力(包括:it 规划 能力、 it 开发能力、 1t 运作和 it 支持能力), it 能力有助于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 市场访问能力、 集成能力以及功能实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与市场绩效。 ray,muhanna & barney4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it 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和 it 花费都不能解释企业间 的绩效差异,只有共享知识的水平才能解释企业间的绩效差异。 国内学者程金林、石金涛32通过理论分析认为:it 与其他组织资源相互融合产生的企业的 it 能力 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竞争行动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变量。 组织学习作为一种动态能力 缓冲了企业 it 能力与竞争行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后来,任迎伟,何杰,张宁俊44对中国企业进行研 究认为,组织结构有机化程度与 it 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的 it 能力与组织效益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对 it 能力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内窥镜与显微镜融合技术发展现状及市场应用前景报告
- 2025-2030共享经济平台信用体系建设与风险管理评估
- 2025-2030全球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潜力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2025-2030免漆门行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机遇报告
- 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案与实施路径
- 高级电工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 大型综合体机电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 文化传媒公司创意策划执行方案
-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规划指南
- 煤炭企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与实施报告
- 古希腊史诗与戏剧课件
- 腹股沟疝修补术护理查房
- 创伤应急预案演练脚本(2篇)
- 信息运维服务管理规范标准
- 新教材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 2025年数字化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报告
- 2025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附目录)
-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促进秸秆饲料化营养价值提升的机制研究
- 全科医学进修汇报
- 六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三基培训及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