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3 内容摘要 2003 年 12 月, 河北省政府出于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提出 “一 线两厢”发展思路,描绘了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新的路线图。2006 年 11 月,河北省七 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核心战略,从而使河北经济发展 战略实现了由内陆经济逐步向沿海经济重心的转变。 河北省位于我国经济区划中的东部 地区, 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处于东部地区中的后列位置, 且经济差距正日益增大。 “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人力资本为切入点,通过横截面数据,比较河北省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存在 的差异性,并探寻其形成机制,从而为河北省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提供相应对策。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河北省人力资本存量的绝对水 平比较丰裕,而相对水平较为贫乏;人力资本质量的总体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 平,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的比例偏大,中等尤其是高等教育严重缺乏。第二,根据聚类 统计分析,将东部地区分为两个类型区域,第一类型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 辖市,其余属于第二类型区域,其中河北省与江苏省人力资本状况最为相似。通过与第 一类型区域纵向和与江苏省横向的比较分析可知, 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强度和结构的不 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和人 力资本效率低下是造成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第三,针对以上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加大 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力资 本形成的制度创新;加强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 区域差异性 形成机制 对策建议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4 abstract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inner developing disciplines of hebei provinces regional economy, the government of hebei province brought forward a plan of “one line and two strips” in december, 2003, which describes the blueprint to build up an economical powerful province. in november, 2006, the seven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hebei province established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 coastal economical powerful province”, which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al conversion from developing inland economy to coastland economy. hebei province lies in the eas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zone, but it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alls behind of other provinces in this zone and the gap is growing larger. the theory of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s that human resource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result in the ga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s and some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data, 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capitals between hebei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in east china, tri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and suggests some strategies that can help accumulating the human capitals and attracting more investments. there are thre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firs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the human resources of hebei province are now absolutely rich when compared with itself, but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are under the average of that of east china.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three-level education system occupies the main part, while the intermediate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high level education are in deficiency.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ies statistic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gions concerning human resources , one is the region of big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tianjin, and the others belong to the second type, among which hebei province has quite similar human resources as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bei and the first type and jiangsu (the second type) respectivel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t amount of investment made to human resources, the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y, the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5 differences in government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he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s are the main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gap. third,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hebei province needs to invest more on human capitals,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the policies on the innovation of human capitals, try to allocate human capitals more reasonably and make full use of all the strategies on human capitals. key words:human capital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c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董彩哲 日期: 2007 年 12 月 1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 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 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董彩哲 日期: 2007 年 12 月 1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本声明的版权归河北经贸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9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1 选题的背景 选题背景有三,一是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提出;二是河北 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增大; 三是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日 益显著。 (1)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 济区划的基本框架发生了多次变更。总体而论,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 4 次大的变动,即由沿海和内地二分法到“一、二、三线地区” 三分法的转化;沿海和 内地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变化,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法之间的变化 1。 国家早在进行改革开放、发展沿海城市的时候,河北省因属于内地区域,并没有享 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近年国家制定了中部崛起的诸多优惠政策,河北省又因归属为东 部地区而错失良机。 温家宝总理在 200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 提法,其中东部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 南共 10 个省市,该区域既包含了经济发展较好的直辖市,也包含了改革开放较早的沿 海省市和经济特区。这一区域划分不仅明确了河北省在全国经济区域中的位置,而且也 为其发展的目标定位提供了参照对象。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河北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逐步发展 的变迁历程。过去河北一直把内陆经济作为发展的主体和重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发生了变化。 2003 年 12 月底, 河北省委、 省政府基于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鲜明地提出“一线两厢”区域发展新思路。即立足于发展水平、产业优势、区位条件和 1 刘锋.关于“十一五”规划区域划分的思考.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10 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将全省分为“一线”(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 “南厢”(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和“北厢”(承德、张家口)三类地区,以优势 产业为主线,分类指导,加快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强者更强,弱者变强。该发 展思路描绘了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新的路线图,为河北未来赶超东部先进省份,立下了 一块坚固的基石。 2006 年 11 月,中共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 强省”的口号,这个口号如今已经成为河北省的核心发展战略。对河北而言,这是一个 “具有革命性因素”的新战略,它意味着一种“更开放、更积极、更有追求”的“河北 意识”。对河北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七次党代会的表述是“一线带动、两厢并进、突 破沿海、协调联动、整体腾飞”,其中的突破口是“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这也是沿 海强省战略中的首要基础。但具有东部区位的河北,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东部 10 个沿海 省份的盆底。现在强调“沿海强省”,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争取达到名副其实的东 部水平,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在经济运行质量上也进入强省行列。 (2)河北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增大 众所周知,在国家“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政策指引下,东部地区的经济普遍得到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 年东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0%,但是在经 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也越来越显著。1952 年,河北省人均 gdp 全国 排名第 9 位,高于福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五个省份。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 落后于江苏和广东,依旧高于浙江、山东和福建。但到 2005 年,河北省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为 14782 元,只高于开放较晚的海南省。另外,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每人每年的 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河北省的指标值同样只高于海南省。 同样都在发展,为什么结果却相差甚远?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的有利环境下,河 北省如何抓住机遇, 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不仅拉大了贫富差距的 程度,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而且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不协调。 (3)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自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其理论进行完善的同时,并选择多 区域、跨区域进行实证论证,最后,学者们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反复论证均可说明经济增 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累积的结果,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判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计算人力资本水平增长 在经济增长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即贡献率。曹晓东认为,我国人力资本在总投资中所占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11 的份额和在 gdp 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由 1978 年的 9.42%和 4.41%下降至 8.47%和 4.32%; 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提高,1953-1978 年贡献率为 1.01%,1978-1995 年为 2.39%, 平均增加了 1.38 个百分点。 人力资本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下降与贡献 度及收益率增长共存的现象,说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与日俱增,其重要性 正在逐步加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贡献因素 2。 康建英等通过数据分析得出:1989-1998 年河北省人力资本对 gdp 年平均增长速 度的贡献率不足 5%,1999-2002 年人力资本贡献率为 6.77%,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随 着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人力资本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更明显的作用 3。 这与董彩哲在其论文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即 1991-2004 年间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大于 1978-1990 年间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4。 如何抓住机遇, 缩小河北省与其他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呢?比较河北省与 其他东部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并且探寻人力资本区域差异形成机制尤为重要。本 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选题和研究。 1.1.2 选题的意义 1.1.2 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理论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又完善于西方,在西方,经过反复的实践 证明了它的伟大之处; 而在东方、 在发展中国家, 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寻它的发展之路, 以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正确的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现 象,即使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显著。比如,2005 年,我省物质资本的投入为人力资本的 投入的 24 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内涵 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便需要人力资本理论的正确引导。 (2)选题的现实意义 与东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些令人深思的地方。2005 年东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0%,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 经济非均衡发展也越来越显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为河北省的 3.5 倍,即 河北省与东部区域的其他省市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 曹晓冬.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评估及实现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2,10:p43 3 康建英,等.人力资本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 34:p38 4 董彩哲.河北省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9:p15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12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已充分表明: 人力资本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 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基 础,而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要把河北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发展强省的奋斗目 标,以唐山、秦皇岛、沧州等重要城市为代表的龙头建设已拉开了发展的序幕,国家和 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其发展。通过搜集资料显示,唐山、秦皇岛和沧州虽然经 济发展较强,但是人力资本水平却处于河北省的后列位置。研究表明,要为龙头经济发 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并且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势头, 需要的却是人力资本积累和投 资的充足与提高。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进行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地方 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形成速度,以便为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强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本文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提下, 比较河北省与东部地区其他省市人力资本区域差异 的基础上,探寻人力资本区域差异形成机制,从而为河北省在人力资本发展方面提出对 策建议,以弥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和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本”内涵及相关理论和研究 成果;第三章通过搜集数据,设置人力资本差异性指标体系,并运用聚类统计分析方法 将东部地区分为两个类型区域,从而对河北省的人力资本状况作了很好的定位;第四章 根据前一章的分析结果, 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了河北省与东部地区其他 省市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第五章给出了河北省在今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 中的一些具体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和比较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根据本文的研究视角,设置了一套比较完 整的测度人力资本差异性的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比较了东部区域人力资本的总体状 况;另外,文章通过利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统计分析,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了 定量分析,根据聚类谱系图,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状况在东部地区中作了初步定位,这为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13 河北省今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提出具体发展对策。 1.2.2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框架 图 1.1 论文研究的思路框架图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指利用文献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统计资料文献研究 是其中的一类, 它一般是利用官方和半官方的统计资料所做的探索性研究 5。 本文就是以 5 林聚忍,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p128-136 论文主体 河北省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 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 探寻人力资本差异性的形成机制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 河北省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对策 论文结论 论文结论和展望 1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2国内人力资本研究成 果 理论依据 1 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提 出 2 河北省与东部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增大 3 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研究背景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 中国劳动力统 计年鉴以及东部各省市*省(市)统计年鉴或*省(市)经济年鉴 、 *省(市)教 育统计年鉴 、 *省(市)劳动力统计年鉴为原始统计资料,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得出论文结论。 1.3.2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1.3.2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论文写作需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探索其规律性,因此定性分析方 法是基础,本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回顾以及对人力资本区域差 异比较中的描述等进行了定性分析。但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本论文对人力资本区域 差异性比较、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性形成机制等也采用了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如对人力 资本区域差异性指标体系中数据的聚类分析, 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性形成机制中的比较分 析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使论文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1.3.3 比较研究方法 1.3.3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比较, 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6。比较研究方法也是本文的另一主 要研究方法,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广、发 展潜力之大,世人有目共睹。河北省虽处于该区域中,但是和其他省市在发展速度、发 展规模、发展潜力方面差距较大,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可知,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性是形成 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河北省与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 区域差异性,挖掘经济发展差距之根源。 1.4 创新之处 1.4.1 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置 1.4.1 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置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视角,设置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该指 标体系包括 2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和 14 个三级指标,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该 指标体系规范了人力资本差异的表征维度,利用客观的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在教育、技 能和开发、健康、迁移和人力资本效能方面的人力资本水平,例如增加了从业人口拥有 的职业介绍机构数和人力资本生产率指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力资本的特征和本质。 6 林聚忍,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p151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15 另外,教育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作者重加笔墨,从总体、结构和配置等多方 面选取了多项指标。 1.4.2 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状况在东部地区中作了初步定位 1.4.2 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状况在东部地区中作了初步定位 文章通过利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统计分析, 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 析,根据聚类谱系图,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状况在东部地区中作了初步定位。分析结果将 东部地区 10 个省市分为两个大类,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为第一类型,其余 7 个省 市属于第二类型。其中第二类型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河北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一小 类;福建省、海南省和浙江省为一小类;广东省独自为一小类。 从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位于东部地区中的前列,广 东省次列之,接下来为福建省、浙江省和海南省,最后为江苏省、河北省和山东省。河 北省在东部地区中的定位表明, 不论是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 还是在人力资本质量方面, 河北省的人力资本状况均处于后列位置,这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1.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该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以及本文的 基本研究思路和主体框架结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选题背景有三,一是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提出;二 是河北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增大; 三是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的 作用日益显著。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来指导实践; 现实价值在于为河北省建 设沿海经济发展强省提供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的相应对策。 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比较研究方法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测度指标的设置和为河北省人力资本状况在 东部地区中作了初步的定位。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16 第 2 章 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指由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技能、健康等,并 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 就其价值形态来说, 人力资本表现在教育、 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就其实体形态来说,人力资本表现为凝结在人体之 中的知识、技能、能力、健康以及其他质量因素的总合。 人力资本理论溯及到 18 世纪的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 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兴起于 60、70 年代,进一步完善于 80 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于 80 年代末传入我国,90 年代开始盛行,国内学者在传播和研究人 力资本理论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取得了许多独特而重要的成果,这对今后 人力资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自 80 年代达到发展顶峰后,理论的创新停滞不前,仍有部分内容尚 未得到完全释解,其作用机理、价值衡量、投资收益率等许多影响个人、企业和政府人 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也有待完善。 2.1 人力资本内涵及相关理论述评 2.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1)国外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人力资本”概念是由欧文费雪在 1906 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 最先明确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直到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西 奥多w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 “人 力资本”概念才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舒尔茨认为: “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 识,但是,这些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 的结果,在西方社会这种资本比传统资本(物质资本)快的多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增 长完全可能是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这些大家且不很清楚。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17 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本)明显的例证。 ” 7从这一段 话中可以看出,舒尔茨所指的人力资本,是人们通过慎重投资而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 识。舒尔茨论述的人力资本包括五个方面: (1)医疗和保健; (2)在职人员培训; (3) 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 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 (5)个人和家庭适用于交换就业机会 的迁移等。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 验分析 (1964 年)中较为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他认为“对于人力的资本 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 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 ” 8并指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 和消费的投资均为人力资本投资。 另外, 贝克尔进一步将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 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价值,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 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 后来,还有许多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例如,萨洛(1970)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 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 ”mm麦塔(1976)则认为: “人力资本可以宽泛地定义 为: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 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 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 ” 9 (2)国内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在我国,许多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本问题时也给其以各种不同的定义,例如,李忠民 认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 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 10他强调了人力资本作为价值范畴的特性。他将人力资 本划分为一般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与另 一学者李玲的观点一致 11。 李建民则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别给人力资本下了定义。认为“对于个体,人力资 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 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7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p1 8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1 9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42 10 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p30 11 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p19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18 对于群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 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 ” 12 李宝元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 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 和技能极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 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 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 13它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和它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 “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特征。 李玉江等人在区域人力资本研究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保 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获取等方式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能 力和水平的总和。其内涵是:其一,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表现在人身上;其二,人力 资本是后天获取的,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投资才能得到;其三,人力资本投资能增加未来 的收益。 ” 14 比较上述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内容 为核心进行定义,二是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进行定义。前者详细指出了人力资本的 成分和内容,但需对其作用和效应做进一步解释;后者按人力资本的作用和功效给出定 义,但无法使使用者直接用于问题的讨论,需要对人力资本的成分和内容作出界定。 笔者认为: 个体人力资本是由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 能力、 技能、 健康等,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总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技能、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并能在 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 2.1.2 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述评 2.1.2 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述评 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 它是伴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而发展 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从不同角度对 人的知识和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5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sr沃尔什 发表了人力资本观 ,从个人教育经费和个人收益比较中,计算出了教育的经济收益, 阐述了初期的人力资本观。 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当推加里s贝克尔和 12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42 13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 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23-24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19 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 而形成的,体现在人身上的是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体现在货币形态上 的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它将人力资本分为医疗保健、在 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五大类。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贡献远比物力资本、劳动者数量增加重要的多,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口素质越高,就越有可能导致人均 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学家们发现的大量迹象表明,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 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其次,人力资本还会导致其它物力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它可 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技术操作的工艺水平,增进物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人 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亦可直接推动物力资本的不断更新。相反, “人的能力没有 与物力资本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所以,仅仅增加某些非人力资源, 资本吸收率必然低下,这并不奇怪。 ” 15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贝克尔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又一位杰出贡献者,是人力资本理论基本架构的创立者。 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与经济分析 (1960)已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 经典之作。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 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 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 用。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以人力资本收入确定劳动收入分配关系, 使人力资本研究数字化、精细化,为人力资本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 ,因此 于 199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稍后,美国经济学家 ef丹尼森对经济增长中各种主要因素的研究,为舒尔茨的 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丹尼森通过 1962 年和 1967 年的研究表明:在 1929-1957 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 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丹尼森还对影响总体经济增长贡献的 5 个因素进行了排序, 位居首位的是技术创新和管 理、组织改进,即“知识进展” ,占美国经济增长的 31%,超过劳动力、资本的作用。他 说: “由于知识成倍于生产的发展,它能从既定资源数量提高产出知识进展是最大 和最基本的原因。 ” 16 舒尔茨、贝克尔等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涵 及形成途径,但其理论仍然未能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内生变量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15 王忠明.人的暴力-新经济、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另类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报社,2000.p13-14 16 ef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核算 1929-1969m.布鲁金斯研究所,1974.p79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20 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十分淡薄,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多集中在“知识效应”方 面,对“外部效应” 、 “外溢效应”关注不够。 20 世纪年代以来, 随着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 “新经济增长理论” 在西方国家的出现, 人力资本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并进入了发展与完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 pm罗 默在 1986 年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新 思想(以专利数量衡量)四个方面,在 1990 年又建立了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 究与开发 (r&d) 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 把技术进步作为总生产函数的一个变量 17。 1988 年 re卢卡斯建立了“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 ,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 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18。 2.2 有关人力资本测度的研究 自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来,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 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深化, 从理论创新到实证研究,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使人们对人力资本问题认识得更加透 彻。 然而, 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还是给予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性研究, 首先涉及到人力资本水平的测度问题,包括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的测度。 由于人力资本衡量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本的测度成为人力资本研究中的一个难 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测度方法。集我国近年人口研究之大成的人口理论教程 中,用指标描述法来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指标涵盖了教育、科研和健康等多方面。 19但由于同时使用了正、负两种指标,使得很难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用以衡量人力资本 的存量。舒尔茨则采用间接估计的方法衡量了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儿童质量存量的变化 以及教育、健康方面质量存量的变化。这种间接估计的方法只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人力资 本的变化情况,而不能测量出总存量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全面 性、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设置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指 标模型。 17 romer.p.m.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theory of long run growth and in the modern business cycle theor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p269-332 18 lucas.r.e. 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p4-42 19 刘树成.美国“新经济”j .新经济,2000,3-4:p73-75 基于东部区域定位的河北省人力资本差异性比较研究 21 闫淑敏在对已有人力资本存量测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了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 教育、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因素,测度了西部人力资本的存量。其中,反 映教育方面的因素由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两部分构成, 正规教育的指标选取了从业人员 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在职培训的指标选取了职工技术培训系数和农民技术培训系数。反 映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因素由专利拥有量系数和科技人员拥有量系数两项指标构成。 反映 人力资本健康方面的因素时,选择了预期寿命和婴儿存活率两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较 全面地测度某个地区的人力资本丰裕程度,尤其是在职教育指标的选取,更丰富和教育 思想的内涵。但是,衡量正规教育水平的指标只是表明了教育的结构情况,并没有反映 教育总体情况的指标。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授们为了更好的测度人力资本存量, 选取反 映教育方面、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反映教育方面 的因素由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两部分构成, 正规教育的指标选取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 度系数,在职培训的指标选取了职工技术培训系数;反映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因素由专利 拥有量系数和科技人员拥有量指标构成; 反映人力资本健康方面的因素由预期寿命和婴 儿存活率两项指标构成。 这一模型的优点是, 统计指标所用的数据的取得相对比较容易, 计算结果比较客观。缺点是不够直观,不能使人直观地看到人力资本价值或市场价格的 绝对值。 2.3 国内区域人力资本研究的重要成果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也进行了研究,除对国外人力资 本理论进行介绍和阐释外,许多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 人力资本的作用与功能、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人力 资本的形成与区域差异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在区域人力资 本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一些研究特别是近年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证研究已经达到 了一定的深度,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实践意义。 区域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技能、健康等个体人力资 本构成因素的整合,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区域经济发展一直 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也一直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22 丛敏(2002)认为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不平衡分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层次的人 力资本存量和投资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分布; 二是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投资具有 不同的层次和结构 20;赖德胜(1997)也证明了人力资本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深 层次原因 21;而周亚等人(2004)采用扩展后的基尼系数研究,却认为中国人力资本总量 在省份之间的分布基本平均,只有很小的分布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各省份间人 力资本总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