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就成为企业,甚至是国家的不变话题。从传 统的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其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创新理念,其核心目的都是 为了维持持续创新。开放式创新是一类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创新领域,其核心 理念是创新源的流入和流出,它以一种更为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眼光看待知识,而放 弃了以往严格掌控知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观念。正因为此,知识转移是开放式创新 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价值的有效途径。知识转移是存在风险的,尤其是 知识产权的转移。因此,知识转移的风险研究对成功进行开放式创新而言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和知识转移风险的来源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放式创新的知识转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表现和实质,以及 探讨其有效控制的措施。文章首先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开放式创新理 念的形成及研究成果,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及对知识转移风险的探讨。接着,在理 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分析所需借鉴的知识转移模型和 知识转移风险来源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开放式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风险,并相应提出一些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知识转移 风险 来源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since schumpeter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is still a focus of enterprises and countries. from closed innovation to open innovation, many notion of innovation are put forward, which aim at keeping sustained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innovation, which core notion is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which is more open and strategic about knowledge. for tha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open innovation is a significant link,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is an activity with risk, especially the transf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risk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of cardin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open innovation. this paper is aim to discussion the course and the sources of risk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open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that, research the risk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ethods of risk control. first, the paper makes a synthesis about the open inno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risk of knowledge transfer according to many literatures. the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 new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and an analytical frame of the sources of risk are put forward to analyze the risk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pen innovation. at las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isk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pen innovation and some measures to avoid these risks.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risk source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21 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其持续发展 的动力,尤其是知识的创新。grant(1996)曾说过“知识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1。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不言而 喻,在企业创新中,知识创新相对其他创新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行业 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 越来越短,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那些持续创造 新知识, 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 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2。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取得成功并获利。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变,一些具 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发现他们并不是总能从其创新中获益。有两种现象在许 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频繁出现:一是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大量积压而不能及时 地通过商业化途径获利,甚至出现积压的创新成果被企业核心成员带离企业而致使 企业丧失获利机会;二是企业无视公司外部同类的创新成果而导致出现“闭门造车” 和重复研发的现象。反观一些行业的新进入者,他们的基础研究能力都比较薄弱, 但依靠着积极有效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成为所在 行业中的佼佼者。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哈佛商学院技术 管理中心主任 henry chesbrough 教授(2003)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出, 这种创新差异的根源是创新模式的不同,是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和现代的开放式 创新模式之间的差异。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只关注公司 内部创新的思维逻辑,把内部和外部创意统一于一个组织结构和系统内,这样一方 面可以激活在封闭式创新中被积压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一些技术,以获取创新利 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来实现企业内部创新并获 利。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成为一个新的创新研究领域。 开放式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一个新趋势,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对国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家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企业 界也充分认识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摸索各种可行的创新方式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同时也强调对外部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这一理念 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掌握开放式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管理 能够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创新避免创新的两难困境,最终增强整个 国家的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间的流动, 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放大创新资源的价值,从而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 争能力。 开放式创新必然意味着大量知识转移活动的产生,而知识能否通畅和迅速地在 创新主体间转移是开放式创新成败的关键。同时,由于知识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 的重要性, “必须考虑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或由此带来的风险” 3。由于开放式 创新概念的提出时间很短,其理论框架还不是很成熟。国内学者对开放式创新的理 论探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于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性研究基本 上还处于一片空白。为此,本文试图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创新 为背景,分析开放式创新企业进行知识转移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控制这些风险 的对策,力图为促进开放式创新主体间良性的知识转移提供理论指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式创新的内涵界定开放式创新的内涵界定 创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 a. schumpeter)于 1912 年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随后,创新逐步被认为是不同企业 不同知识和技能的融合(freeman, 1991; hagedoom simonin,1999) 知识与组织文化的匹配性(kostova,1999) 组 织 结 构 与 组织技能 组织结构(dabidson,1983) 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和交流(hansen,1999; appleyard,1996) 知识传播渠道(gupta gupta sinonin,1999) 员工技能(buckley si appleyard,1996; barkema & vermeulen,1998) 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hofstede,1984) 资料来源: 转引自徐金发, 许强, 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科研管理, 2003 (02) jeffrey l cummings(2001)在其博士论文研发团队间的知识转移一文中通 过研究归纳,认为影响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包括知识情境(知识的特性) 、受体情境 (学习的文化和动机) 、活动情境(转移方式)以及组织距离、制度距离、物理距离、 知识距离和关系距离等相关情境。40 开放式创新模式中,创新的环境相对以往更加开放,在这里可以从组织内情境 和组织外情境两个维度来理解。组织内情境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文化、价值观、战 略、对知识转移的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以及知识转移发生主体间的物理距离、知 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识距离等,组织外情境包括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和产业特征等,这些都将 对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给企业知识转移带来一定的风险。 从组织内情境来看,张克英等(2006)认为知识距离或知识形似性、企业重要员工 的流动频度与知识转移的风险正相关,而企业管理能力(正确选择员工能力、识别 核心知识和竞争力的能力、保护意识提升能力等) 、内部知识产权相关规章制度的规 范性、知识产权管理方法的有效性都与知识转移的风险负相关。41任素宏等(2008) 认为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效果、共享秘密的保护程度与知识转移风险负相关。42丁秀 好等(2008)也认为合作双方的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的风险正相关。43从组织外情 境来看,张克英等(2006)研究认为全球信息化、竞争程度与知识转移的风险正相 关,而知识产权法律健全程度、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 都与知识转移的风险负相关。44何瑞卿等(2007)研究认为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知 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知识转移风险负相关。45丁秀好等(2008)研究认为产业竞争程 度与知识转移的风险负相关,并且也认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知识转移的风险 负相关。46总之,在知识转移的风险来源分析中,情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 度,也是知识转移风险的重要来源。 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知识转移的风险表现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知识转移的风险表现 开放式创新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战略性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和创新源,相对以往的 创新而言,开放式创新中涉及到更广泛和更核心的知识转移,并且参与知识转移的 主体更加多元化,因此,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程度也相对较高。本章将 在前两章的研究分析基础上,以知识转移的风险来源为基础,围绕对知识转移过程 的控制来分析总结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的表现,如图 4.1 所示。 图 4.1 知识转移风险分析框架图 4.1 知识产权转移的风险知识产权转移的风险 由于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知识转移活动更具多样性,在开放式创新中, 知识产权的转移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知识产权本身具有无形性、专有性、 时间性、地域性等特点,决定了知识产权转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知识 转移 情境 转移 方式 知识 源 知识 受体 转移过程控制 获 取 获 取 获 取 获 取 获 取 获 取 3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1 知识产权评估失误的风险知识产权评估失误的风险 知识产权的转移涉及完整的知识产权的转移、部分知识产权的转移和知识使用 权的转移。无论企业转让还是购买知识产权,都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评估问题。 首先是知识产权在企业里的定位问题。对于转让知识产权的企业来说,首先是 确定该知识产权在企业现有商业模式中的运行价值,对于该企业无法实现其价值的 知识产权,才会选择转让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47,给知识产权的评估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做出错误的评估。而转让出去又涉及到 以哪种方式进行转让,是转让完整的知识产权,还是部分知识产权,抑或者只是出 让使用权。这些都涉及到企业可能获得的利益,包括现有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果决 定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知识产权的定价问题。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客观价值,一项新技术的经济 价值是潜在的,直到以某种形式将其商业化后才能具体体现出来。知识产权所具有 的价值也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商业化突进才能体现其真实的价值。因此,评估知识 产权的价值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容易,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 place ware 公司其组建的原因是施乐公司本身的商业模式无法对其交感技术领域拥有的专 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利用。当 place ware 公司开始为它的项目寻找外部资本支持时, 施乐公司基于其已经投入了 500 美元到 600 美元的的研发成本,而将专利转让价格 定在了 80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元,然而风险企业对该项目的评估为 300 万美元。最 后与风险投资家达成的协议显示施乐公司的收入在 30 万美元到 130 万美元之间。风 险投资家对该技术价值的评估与任何知识产权机构对施乐公司的知识产权的评估结 果都要低得多。这是对转移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过于高估的实例,同时也可能出现对 知识产权价值低估的情况。知识产权进行商业化的模式不同,现实价值也会相应改 变,所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定价很难完全一致,同时,由于知识产权转移双方的信 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故意压低价格或太高价格的现象。因此,在知识产权转移过 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合理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因为知识产权转 移主体双方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差距过大而导致合作的破灭。 3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2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足的风险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足的风险 知识产权是要按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类知识,无论是购买,还是出让 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对各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各方所拥有的权利 进行保护。如对于出让的部分知识产权,售出企业还能享有那些权利,购买企业的 权限又有多大,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协议进行确定,并得到法律保护的。但法律的覆 盖范围,以及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程度却是很难保证的。如果知识产权 法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完善,都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的转移出现侵 权风险。 2003年香港政治经济风险顾问公司 (political & economic risk consultancy, ltd., perc)公布了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风险指数,该风险指数综合反映了一国 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法规与政策,政府、企业和科研部门的知识产 权管理水平,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政府有关职能机构的效率等的现状,是衡量一 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重要综合因素指标之一。该指数以最高等级为 10 计算, 等级越趋近于 0,意味着风险越低,排名越佳;而指数等级越接近 10,则代表风险 越大。我国在亚洲 12 国中名列第二高达 9.34,仅略优于首位的印尼,如表 3.1 所示。 在这样一个法律环境下,知识产权的转移很难获得足够的法律保护,可能会导致技 术知识的外泄和侵权的行为。 表 3.1 亚洲 12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风险指数(分) 排位 国家和地区 风险指数 1 新加坡 2.8 2 日本 2.84 3 香港 4.88 4 台湾 5.58 5 韩国 5.88 6 马来西亚 6.43 7 菲律宾 7.42 8 泰国 7.84 9 越南 8.07 10 印度 8.88 11 中国 9.34 12 印度尼西亚 9.92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3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2 知识本身特性的风险知识本身特性的风险 4.2.1 知识破损的风险知识破损的风险 知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保证其完整性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破损 会造成知识整体或部分价值的丧失,增加了创新成果实现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创新 失败的概率,给开放式创新主体带来更多的风险。 首先,知识本身是具有无形性和嵌入性,都是以嵌入人、工具或任务中的方式 进行转移,如管理惯例、管理程序等各种管理知识及产品知识、数据库等生产技术 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实质都是“一套有系统的知识与方法” , 它们嵌入在以上载体中进行转移,这些载体的转移会影响到知识的完整传递,可能 使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不能完整表达,而丧失一部分知识,造成知识转移的失败。并 且,显性知识的在转移过程中,需要经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知识源和知识受体在 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和解码时,都受自己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等的影响,在编 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而导致转移的知识不完整。 其次,开放式创新中转移的知识既会涉及到技术专利等显性知识的转移,也会 涉及到技术诀窍等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并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 粘性、复杂和很难编撰的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征和隐性特征,往往通过隐喻、 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或者通过观察、实践等来转移。但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 转移,都只能表现隐性知识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表现出其全部,尤其是一些高度内 隐的知识,甚至其拥有者都无法准确地对其进行界定。当接收方通过这些表现形式 去学习隐性知识时,往往只能窥测到隐性知识的一个角度,而无法把握住其本质和 全貌。这样,知识转移中的知识破损就无可避免。 再者, 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也会造成转移过程中的知识破损。 模块化是指 “技 术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分别设计并且具有替代性,而不会降低整个技术系统的 完整性,不同企业的技术模块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48。技 术知识的模块化也隐含了转移的知识必须具有可分割性,而这则可能导致技术知识 体系的不完整,从而导致知识破损。 3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2.2 知识外溢的风险知识外溢的风险 知识外溢的风险是指一方所拥有的知识通过某种途径泄漏到其他非授权方的风 险。知识外溢是知识自身的本质特征之一,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出现大量 知识外溢更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而从知识拥有者,尤其是通过 大量投资而获取的知识的拥有者的角度来看,知识外溢带来的可能是因知识资产流 失而导致的投入难以回收、丧失竞争优势等市场风险。企业知识的外溢,一部分是 可预知的知识外溢。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知识分割的困难,知识转移主体间在 共享知识过程中,可能为了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而必然附带转移部分知识源并没有 许可转移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外溢是企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可避免会产生外溢。但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知识外溢。由于知识转移双方频繁的 交往,可能会导致企业敏感知识和信息的无意间外溢。因为知识的外部性及其流动 的无形性,企业很难对转移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进行监控,也就无法预测这种 外溢行为的发生。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性,其转移必须通过师徒方式、头脑风暴 法、实践、体验、观察等非编码化语言方式来进行。当隐性知识发送方的保密措施 不够严格,以及员工的保密意识不强、或者合作创新所需要的隐性知识与其它隐性 知识有很大关联性的时候,隐性知识的接受者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接触隐性知 识发送方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这类知识难以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发送方很难确切知 晓接受者所接受到的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意无意中流失了与合作创新无 关的隐性知识,使得知识发送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 知识发送发所在组织丧失核心竞争力。 4.3 转移主体间的协作风险转移主体间的协作风险 知识转移发生在知识源与知识受体双方之间,二者在知识转移中的协作力度将 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双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不能高度协作,可能会 导致知识的流失,泄露或破损,从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首先会影响双方协作程度的是知识源和知识受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如果有 一方的动机不纯,就可能导致知识的泄露和流失。如在客户或供应商参与的开放式 4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创新中,企业的目的是从客户那里寻求创新思想和知识,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 将自身的核心知识暴露给对方的风险。参与创新的客户或供应商可能为了获得利益 而将企业的知识,或者目前的创新目标和进程外泄给其他企业,甚至是企业的竞争 对手,从而可能给企业的创新带来风险。 其次,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能力也会影响知识转移主 体间的协作能力。在转移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源充当的不仅仅是知识提供者的角色, 还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根据知识受体的特征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分解和编码,以 合适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果知识源的转移能力不强,可能导致知识转移不完全或失 败,最终导致创新的失败。如客户或企业参与的创新中,如果客户或企业向企业转 移知识时转移能力比较弱,就可能导致编码的知识在企业中无法解读,或者转移的 知识不全,影响创新的进程。同时,如果知识受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即使知识源 能够将知识完整的传送到知识接收方,但如果知识受体不能对知识进行解码,同样 也会导致最终转移的知识不全,或导致转移失败,最终导致整个创新的失败。 此外,知识源与知识受体双方的信任程度也会对双方的知识转移协作能力产生 影响。 “双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组织技术知识交流的最重要先行变量”49。信任在 开放式创新的知识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双方建立高度的信任感,知识转移 双方就不会因为害怕对方的投机行为而过于自我保护,彼此更容易共享信息和交流 经验。而如果知识源对知识受体方的信任度比较低,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知识源因 怀疑知识受体在获得技术知识后可能出现投机行为,以致企业核心技术外泄和竞争 优势丧失,因而知识源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会对知识进行过度保护,在转 移过程中可能会刻意地隐匿部分知识,从而导致知识转移的不完整,最终影响整个 知识转移的结果。 4.4 知识平台传播的风险知识平台传播的风险 知识的转移都是通过某个平台转从知识源传播到知识受体方的。在前面列举了 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中知识转移的主要转移方式,这些方式即为知识转移的直接 传播平台,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致使知识转移的不 4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完整或失败,甚至导致知识的泄露和流失。 首先,传播平台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知识转移的不完整,导致知识破损。在 知识转移过程中,不同的转移方式本身是存在知识转移能力的强弱问题。从传播平 台本身的转移能力来看,知识转移的完整传播是存在困难的,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有 很多噪声干扰,使得转移的知识不能保持其全貌。如文档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 都有一个编码的过程,文档所要传达的知识都受到编码者本身拥有的知识体验所影 响,使传播的文本知识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有些情况下,知识是基于一定的情 景而存在的,很难把它用语言文字或图案表示出来,可能会造成知识编码的不足以 及被编码知识带有大量的噪声干扰,最终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与原本所要表达的思想 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知识受体同样会受到自身知识积累和经验等的影响,而导致 接收到的知识与文本传播的知识有一定差异,最终导致转移的知识与接收到的知识 不完全一致或不一致,从而导致知识失真,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其次,每一个传播平台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知识的外泄。在网络 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转移的传播平台更多的转向通讯交流平台。在通讯交流 平台下,知识转移的速度更快,并且所能表达的知识编码形式更为丰富,除了通过 文字表达以外,还能以视频、音频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编码,具有一定的互动 性,能够解决远距离造成的时间浪费和滞后问题。但通讯传播平台的风险系数相对 来说更大。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能的缺陷,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 尤其是电子文本,在由知识拥有者转移到知识接收者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电子邮 件在传送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地址的错误,或系统本身的缺陷而导致文件丢失,甚至 可能被不法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拦截,从而导致知识的外泄。 此外,为了弥补单一平台的局限性,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的转移一般采取多 种转移方式并用的来完成,因此,导致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平台传播会导 致知识转移过程的管理更加困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知识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使用, 使得知识源的知识更多的暴露在知识受体面前,对知识受体而言存在更大的知识产 权风险。 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 知识转移的其他风险知识转移的其他风险 4.5.1 员工流失和监管不力的风险员工流失和监管不力的风险 开放式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主体间都有自己特有的或稀缺的,且互补的知识资源, 这些知识的有效转移要求各创新主体间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这就为创新主体之间 清楚了解对方技术骨干和潜在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渠道和良好的机会。在合作 结束后,合作的一方将可能以高薪等方式掠夺本企业的人才资源,致使企业由于关 键技术人才的流失导致已经积累的技术诀窍等知识产权的流失。在自由市场环境下 员工的流动性是很难控制的问题。虽然很多企业在跟员工签订就业协议时会同时签 订保密协议,以及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到竞争企业工作的协议。但是,开放式创 新的知识转移主体可能是企业的供应商,科研机构,甚至可能是不同行业的合作者。 因此,合作结束后,合作一方仍可能以较高的薪水和职位等方式挖走另一方的人才。 同时,风险投资机构的蓬勃发展,对企业内部从事研发人员并掌握研发成果的员工 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与风险投资机构间的知识转移给予了 员工更多与风险机构的接触和了解,以及给予员工更多参照和经验,更容易促使员 工离职创建新企业,甚至与原来的企业形成竞争局面。总之,企业高素质员工的流 失会导致企业面临严峻的创意流失问题,以及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市场风险,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 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知识型人才的离职和“集体跳槽” 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组织运作,甚至可能致使企业走向灭亡;人才的流失可能会造成 企业知识链断层,影响企业知识的应用。 此外,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主体更加多样化, 知识转移的主体不再仅限于企业内部和合作企业间,还包括客户,供应商,风险机 构以及外部科研机构等,这加大了企业对员工进行知识转移的监管的难度。同时,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频繁的创新创意的流出和流入也导致了企业对员工知识转移 的监控和管理。在这种对员工监管不力很可能造成员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泄露企业 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知识,造成企业知识的流失。 4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2 契约不完备的风险契约不完备的风险 由于个人及组织知识的有限性,在契约签订过程中,可能由于对相关知识的缺 乏而导致在协议条款中忽略了一些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够进行有效保护的条款。据调 查显示, 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条款, 80%是原则性 条款,只有 14%的企业在相关协议中有较详细的知识产权条款,在与国外合作方、 转让方谈判合作或转让项目和拟定知识产权条款时, 有 7%的企业不明白协议中有关 知识产权条款应包括哪些内容,34%的企业不了解该如何确定成果所有权,22%的企 业不知道经济利益的非配比例。50同时,由于开放式创新的复杂性,创新主体间的 契约很难全面涵盖创新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条款。因此,对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可 能发生的有关知识转移以及创新成果的界定以及利益分配,合同条款很难进行明确 规定和监督。创新主体间契约的不完备降低了对参与开放式创新的各参与主体的约 束,会增加知识转移的风险。当出现合同之外涉及企业相关利益的问题出现时,一 些企业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双方共有利益的事情。例如,将创新中的核心 知识和技术泄漏给竞争对手以换取高额报酬,甚者推出原有创新合作方案,加入竞 争对手创新合作中。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转移,协议中很难覆盖到所有需要保护的 内容,协议覆盖面的不全,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产权转让过程中产生摩擦,甚至在交 易结束后出现种种侵权或知识外泄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对知识转移的管理中,企业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可能并 不足以概括知识转移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所有问题,如对哪些知识应当进行保密等; 对知识转移内容的不确切概括;对知识转移的时间控制不合理等,这些也会造成知 识转移管理的困扰,而导致知识的流失,甚至是丧失获得创新成果的先机。 4.5.3 共享文化的风险共享文化的风险 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与知识受体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必然需 要共享文化,包括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主要 体现在企业的组织文化,组织目标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研究表明: “当知识转移双 方在组织文化、组织目标与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愈小时,双方在沟通与互动过程 4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的冲突将愈少”51,而知识转移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破损也将减少。企业的这种价 值观会成为企业员工活动的行为标准,因此,知识源与知识受体间文化上的差异, 必然导致知识转移主体间在行为规范上的不一致,这从而导致双方对待同一知识的 观点不统一,造成知识破损。同时,知识源和知识受体的知识差距也会影响知识转 移的效果,知识差距过小,彼此间的戒备心理就会更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有 意隐藏企业的知识,影响转移效果;而如果知识差距过大,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可 能会产生更多知识摩擦,虽然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可能比较强,但 由于彼此的专业和行业背景不同,可能导致知识受体对转移的知识的理解产生差异, 造成知识的破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或篡改了知识的原貌,最终影响知识转移的 效果。此外,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的无地域性也可能使转移主体间面临不同的社 会文化氛围。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不统 一,甚至有些方面差异比较大,这使得跨区域的知识转移必然面临社会文化方面的 冲突,致使知识源在部分地区丧失某些知识产权。 4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知识转移风险的控制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知识转移风险的控制 由以上对知识转移风险的表现分析可以看出,风险事件发生的结果包括两个方 面:一个是知识的转移无法达到预期的转移效果;一个是转移过程中发生的知识损 失。无论是无法达到预期转移效果,还是产生知识损失,最终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 损失,都是以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标准,这是知识转移风险的本质所在。 转移效果的差异主要是由知识转移活动的管理决定的,只能通过知识转移活动的有 效管理得到一定的控制和规避;而知识损失的风险更多的是一个结果性的概念,知 识转移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其损失的概率和损失的知识量,但在风险管理中, 还可以通过风险分摊来减少知识损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好地控制风险。 总之,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转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既有知识本身的原 因也有转移主体的原因,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参与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主体的 外部原因。要完全避免知识转移的风险是不可能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 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通过提高知识转移能力来尽量减小知识转移效果与预期的差 异和知识损失,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摊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知识损失。 5.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5.1.1 重视企业的知识管理重视企业的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管理。首先,企业必须构建一个知识管理 部门,一方面,对企业内外部相关前沿知识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知识信息的更新 和合理评估知识资产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存储和 管理,对于显性知识,如岗位说明书、生产工艺以及客户档案等,要做好归档管理, 确保员工能够更快接触到所需要的知识,并严防其遗失或损毁,以避免由此造成的 不必要损失;对于隐性知识,也尽可能转化为显性知识予以保存,以避免掌握核心 隐性知识的人员由于岗位调动或离职造成相关知识的丢失。其次,构建知识管理系 统,知识管理系统是用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构 4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建,可以对企业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避免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转移知识的 内容和方法的混乱管理,导致的知识外泄和流失;同时,还可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知 识产权的闲置管理,避免对转移知识产权的评估失误;并且,信息系统的构建给企 业带来一个更为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有利于员工间的沟通,为开放式创新和知识 转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再者,建立强有力的知识评估和监督体系。无论是 知识流入还是知识流出,必须经过知识评估部门严格的评审程序与评审规则,充分 评估知识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同时对于知识的流入和流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从而避免知识转移过程带来的巨大潜在损失。此外,构建内部知识共享平台。例如, 通过“师徒制”和“干中学”等方式,做好关键知识的内部共享,尽量避免关键知 识掌握在个别人手中。 5.1.2 提升员工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管理水平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良好的员工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 还能激励员工创意的产生以及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并能减少员工有意或无意造成的 知识外泄和流失。 首先,要优化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核心知识库,这些核 心知识通常被企业的一部分核心成员所掌握,因此必须将核心人员创造和转移知识 的过程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并设定专门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 激励机制以鼓励员工创造和转移起拥有的关键知识,同时避免因核心员工流失而造 成关键知识的流失。 其次,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构建知识保护培训课程,提 高员工的知识保护意识和能力。企业全体员工都需要树立保护知识的信念,并在正 式或非正式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有意识地防止知识的不当流失。通过培训教导员工认 识到知识流失的严重危害性,以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知识保护内容,提 高员工有效转移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知识吸收能 力,以避免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协作不力而引起的知识转移风险;同时协助关键 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以避免关键知识的流失。 4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2 完善合作契约管理完善合作契约管理 5.2.1 完善合同内容,采用动态合同完善合同内容,采用动态合同 相对完备的契约能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信任度低和逆向选择等引起的知识转移风 险。契约的设计始终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活动根 本无法用一纸契约进行完全覆盖。因而,只能针对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中契约不完 备可能产生的风险,在设计合作协约时尽可能地作如下完善:明确规定那些被指明 为产权的信息,以此防止合作伙伴不正当使用这些信息;明确相互访问、参观等过 程中可以到达的办公、生产区域;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合作成员将所指明的被保护 信息揭露给外部企业;同时也可以签订雇佣协议,在一定时期内不准雇用参与创新 的伙伴企业的成员;明确双方对于合同的贡献、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和创新成果的 共享机制,明确出现不正当获取知识与技术纠纷的处理与补偿方式;提高退出壁垒 等。这些措施都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完善契约可能存在的漏洞。开放式创新的环境是 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环境,签订协议时,很难预料到知识转移过程可能产生的所有 活动以及开放式创新产生的成果,也无法预测所以可能产生的风险。因而,在合同 设计时,如果可能最好采用动态合同,当出现协议外的知识转移或外泄时,可以通 过修缮合同内容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进行保护。 5.2.2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契约的签订只能约定知识转移双方的活动内容,但是不能保证协议双方一定会 按照协议的要求去做,因而,需要对契约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首先,要 对知识转移契约内容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以规避知识流失风险。如通过信息系统 对员工的知识转移行为进行监督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是对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及 工作体验等的监督相对而言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来激发员工的自 我监督。其次,除了监督契约的执行行为外,还要对契约内容的执行效力进行定期 或不定期的检查,以减少知识流失的损失。例如,从与知识受体方的交流中判断其 是否获得了合同以外本企业的知识,对于流失的知识,可以及时进行交涉以挽回损 失。 4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3 合理选择创新的参与主体合理选择创新的参与主体 在开放式创新中,创新的参与主体的选择非常重要,良好的合作伙伴能够避免 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很多风险。sierra(1994)提出了利用 “3c”指导思想 来选择伙伴,即相容性(compatibility) 、接受力(capability)和承诺(commitment) 。 52brouthers 和 wilkinson(1995)则基于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选择伙伴的 “4c” 策略, 即互补的能力 (complementary skills) ; 合作的文化 (cooperative cultures) ; 协调的目标(compatible goals)和相称的风险(commensurate levels of risk) 。53国 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做了研究分析,卢燕、汤建影和 黄瑞华(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合作伙伴的技术实力、资源水平、相容性和知识 产权水平与伙伴选择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度比较大;而且,合 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54 因此,不能孤 立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出最终选 择合作伙伴的标准。 企业的信誉度应该作为首要考虑要素。在创新的参与主体选择过程中,企业需 要对合作方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不仅仅包括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 企业的信誉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合作企业的信誉度越高,在知识转移过程 中,发生企业因为自身利益而盗用企业知识或侵权的可能性也就越少。同时,企业 的信誉度比较高,更容易在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高度的信任关系可以避免 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因为担心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而刻意隐匿部分知识产生的 知识破损风险。因而企业在选择合作创新主体时必须将个人、组织的信誉度作为首 要考虑因素。 其次,合作双方的目标一致性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开放式创新中主体间有合作的 意向必然是因为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