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孔子这位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在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 留下了层出不穷的争论。尤其是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上,聚讼最多。人们往往认为 其迂阔不实,刁i 足以用来实际操作。实际上,孔予既没有关注政治生活中的权力 运作模式,也没有在理论上给出其政治思想可欲的证据;而只是从人的完成的角 度提出了个人德行修养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拟先从孔子的志向出发,揭示了他对理想生存状态的 精神诉求。其次,在此诉求的激励下,孔子是如何重新定义“政治”,如何使政 治活动从“正人”变为“正己”。以至于“政”在孔子的眼中变成一条以“仁” “知勇”等品德来修炼自己以成圣的路径,而不是人们传统理解的政治统治 或者政治治理。同时,“为政”也不一定非得与“地位”紧密相关,主要的是与 个人的心性、品质有关。再次,本文还细致地论述了“为政以德”思想的其他核 心概念,如“仁治”、“礼治”、“利”、“教化”与“无为”等。在接下来的部分, 则是指出了德治的承担者理想人格。 最后,基于我们对于孔子思想考察视角的变化,本文指出许多政治取向的概 念易于让人产生误解,难以用来逼近孔子的原意。例如,用“治理”和“统治” 都不足以理解孔子的思想。实际上,人们往往忽视孔子在伦理道德上的追求,而 从政治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是否可操作性,这种思维模式的后果是使我们越来越 远离孔子。 关键词:孔子为政德治仁治礼治 a b 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u s ,ag r e a tt h i n k e r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l e f tu sal o t o fi n v a l u a b l e m e n t a lt r e a s u r e sa sw e l la se n d l e s sd e b a t e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h i sp o l i t i c s p e o p l et 1 1 i n ki t m o r e p e d a n t i ct h a np r a c t i c a b l e i nf a c t ,c o n f u c i u s d i dn o ta t t a c ht o om u c hc o n c e r nt o r e a l p o l i t i k ,n o rg i v e e v i d e n c et ot h e d e s i r a b i l i t y o fh i s t h e o r y i n v i e wo ft h e c o m p l e t i o no f m a n k i n dh ep o i n t e do u t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o n e sc u l t i v a t i o ni nm o r a l i t y i no r d e rt oa r t i c u l a t et h ev i e w p o i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d i s c u s s e st h ed e s i r e so f c o n f u c i u sa n dd i s c l o s e sa l li d e a ll i v i n ge s t a t ei nh i sm i n d ,n e x t ,i nt h eu r g eo ft h e s e w i s h e s ,c o n f u c i u sr e d e f i n e dt h ew o r d p o l i t i c s t h a t s h i f t s f r o m r e c t i f yo t h e r s t o r e c t i 毋o n e s e l f t h u s ,i nt h ee y e so fc o n f u c i u s ,p o l i t i c s lm e a n s a p a t ht ob eas a g e w h on e e d st od e c o r a t eh i m s e l fw i t hg o o dv i r t u e ss u c ha sb e n e v o l e n c e ,w i s d o m , b r a v e r y , a n d e t c a l lt h e s ea r en o tc o n s i d e r e di nt h ew a y o f m a n a g i n g o rg o v e r n i n gt h e m a s s 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 p o l i t i c s d o e sn o tn e c e s s a r i l ya d h e r et oo n e s p o s i t i o n ,b u t i nr e l a t i o nt oo n e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sa n dd h a r m a a n dt h e n ,t h i sa r t i c l es y s t e m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ss e v e r a lo t h e rc o r en o t i o n so f7 m o r a lp o l i t i c s s u c ha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r e i g n l , c o u r t e s y r e i g n ,r b e n e f i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 a c t i o n la n d s oo n 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c t i o n , s e v e r a l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s u i t a b l ef o rc o n f u c i a n p o l k i c sa r ea l s op r e s e n t e d l a s t ,b a s e do nt h es h i f t i n go fw a y st od e c i p h e rc o n f u c i u s i d e o l o g y , s e v e r a l p o l i t i c s o r i e n t e dc o n c e p t i o n sa r ea n a l y s e dd i s c r i m i n a t i n g l y t h e s ec o n c e p t i o n sa r e i n c o m p e t e n to rm i s l e a d i n gi ns t u d y i n gc o n f u c i u s st h e o r y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w o r d s r e i g n a n d g o v e r n a n c e a r en o ts u i t a b l et og r a s pt h eo r i g i nm e a n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c t u a l l yp e o p l e t e n dt oi g n o r et h em o r a l o r i e n t e dm e t h o d i nc o n c e i v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t o p a y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o fh i st h e o r y t h i st h o u g h t w a yw i l l f i n a l l yr e s u l t e di nc o n f u s i o n s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 ;d op o l i t i c s ;m o r a l p o l i t i c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r e i g n ( r e n z h i ) c o u r t e s y r e i g n ( l i z h i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引言 儒家思想不仅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还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其极 具特色的“德治”思想曾因为与极权主义的紧密纠缠而饱受攻击。为了追本溯源, 全面理解儒家的政治思想,有必要先从孔子这位儒学的创始人开始。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理论界不断探讨的主题。可是在如何认识孔子“为 政以德”思想的问题上总是聚讼不已,莫衷一是。誉之者称其为中华思想文化之 精髓;毁之者称其迂阔不实,阻滞中国现代化的罪魁;守中者往往对它褒贬参半, 持两端而望。不过,这三种评论者都有着共识,那就是试图将其与专制政治剥离 开来,并意欲调和这些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种种冲突和不适。 值此众说纷纭之际,仔细辨析,不难发现:研究方法、视角上的差异以及文 本选择等因素是争论产生的原因。而这也构成了孔子研究中的陷阱。首先,有些 讨论没有能够做到概念上的细分,忽视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可能犯了 多宏论、少详解、大而无当的错误。其次,没有注意到儒家思想原典和作为统治 思想的儒家思想以及在具体政策措施中体现的儒家思想这三者之间存在的重大 差异,而将异化之后的思想作为孑l 子的原意加以讨论。再次,没有能够注意到儒 家思想的体系完整性,取其所喜,弃其所恶,做些寻章摘旬的研究,这样的后果 往往是窥豹于一斑,失之真切。复次,忽视了思想本身所处之环境,以及个体思 想本身的成熟变化过程。最后,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典籍由于年代久远而出现资 料“不足徵”的情况。正是这些研究孔子思想的可能误区,使得研究孔子等先秦 思想成为一条“畏途”,稍有不慎,就有贻笑方家、受人诟病之险。 因此,为了尽可能绕过这些陷阱,更好地逼近孔子思想的原意,笔者首先对 文本进行适当的筛选。论语性“、左传、孟子中孔子的言论最为可信, 其次取礼记、易经“、春秋公羊、谷梁传,至于孑l 子家语、韩 诗外传、说苑等书则为不可轻信,不能用来作为主要证据,仅用来作为旁证。 同时,我们在解读先秦儒家经典时,往往重视其态度、偏好,而忽略了背景 悼”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政治”一词在i l 子那里 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含义。“政治”成为了追求道德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p “有人认为“论语”一名始于汉代,先秦时为孔子一书,但有些证据不力。参见赵纪彬: 导言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3 年页4 9 。另外,崔述认为论 语每章之末多有语句窜入、季氏以下五篇,尤多非孔氏遗书。见崔述:洙泗考信录卷四。但是其 疑古太甚,颇受后来人指责。若是连论语都有所怀疑,则几无研究孔子之书r 。 撙”亦有人认为易传非孔子之言。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孔子五十学易辨”条,商务印书馆, 2 0 0 1 页1 7 一1 8 。但是大部分学者皆认为易经中的系辞乃孔子所写。笔者从众。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以及体现在问题意识中的智慧和气质。陈来先生指出:“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 首要的是关注此种思想体系的诸元素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提出,如何获得发 展,这些元素如何经由文化的历史演进而演化,以及此种思想的气质与取向与文 化传统的关联。“1 此气质与取向实际上可以从“文化基因”的传承中体现出来。 因此,在思想史的框架下理解孔子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所“述”了什么,所“作” 了什么,以及后来儒家对于孔子学说的修正和变异。 最后,本文拟对某些比较流行的且易于误导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辨析,指出这 些易于混淆的概念并不有助于我们把握孔子的思想。人们往往使用这些概念来批 判和赞扬自己心中的孔子,而不是事实上、历史上的孔子。本文试图主要从论 语出发来把握和逼近孑l 子的原貌。 要完整的理解孔于的为政思想,就需要理清整个“为政”思想体系的诸元素。 诸如,孔子的理想、为政的内容、为政的行为者以及“为政以德”的原因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对一些加在孔子头上的批判和指责作些辩护。 1 、孔子之志 孔子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的驱使下才提出他的为政思想呢? 他坚持“修己 以安百姓”性“式的内敛性道德设定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完美理念而作出的 呢?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探讨孔子的理想。 从儒家经典看来,孔子的理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其一,从个人追求上讲。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怀之。”86 1 这种人际间的和谐也成为孔子个人追求的一部分。孔子曾 自言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雌7 1 孔子就是要成君子之道,修身 且惠施于人。 其二,从生存体验上讲。孔子弟子各言其志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 注”孔子肯定了这种在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社会中,体验到自然与人的和谐。 【拄邮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一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6 年3 月,页1 5 。 【仕1 1 论语宪问1 4 4 2 【洼6 1 论语公冶k 5 2 7 【性7 】论语述而7 6 一 啡q 论语先进n 2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其三,从社会制度上讲,孔子对恢复周代的礼仪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子日: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历来的学者对于孔子“从周”的理解 差异不大,多认为是从周的“礼”,因为“周礼”损益二代之礼,“”3 有“文”。 需要指出的是,周礼的涵盖范围相当广,绝非简单的礼仪、礼节所能概括,它所 承担的功能也相当多,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包括在周礼之中。另外, 孔予还以久不梦见周公为衰。子日:“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他同时也以“为东周”来自喻其为政的能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雌 “1 他对文王时所建立的“文”的充分认同,即使在受到匡人威迫之时,也首先想 到了文王的制度。“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不得与于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8 ”。后来,孔子成为鲁国国老时, 季孙欲以田赋,特请教孔子,孔子不回答。却私谓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 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 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 行,又何访焉? ”“1 这同样表现了他对不行周公之典却厚敛于民的季氏的不满。 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周代的礼、贤人表现的憧憬之情。这种向往体现了孔子 对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构想。 其四,从理想社会上讲。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对理想的社会的描 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 也。言偃在侧,日: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 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阵9 】论语八佾3 1 4 水1 们论语为政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一。 【拄1 1 1 论语述而7 5 惟1 铷论语阳货1 7 4 i 挂却论语子罕9 5 【佳“1 左传裒公十年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 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1 5 历来的儒家学者和为政者对于孔子的大同小康理想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大 同、小康理想也成为衡量政治成效的一个高标。马振铎先生还提出了为政的三个 层次说:“无为而治”、“为政以德”、“宽猛相济”是孔子“为政”之道的历史嬗 变过程。相对应地,他将大同理想对应于无为而治;将小康理想对应于为政以德、 以礼治国;再次在实际上只能做到“宽猛相济”。性”3 其五,对于圣人尧舜禹的向往:“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脏”3 “大哉!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 巍乎,其有成功也,焕然其有文章。”“”1 后来的孟子则更是对尧舜的敬佩到了 无以复加的地步,言必称尧舜。溢美之辞不一而足。 从上面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理想的多层次性。他认为,在个人修养 上要做到人际间的和谐;而在生存境遇和感受上,他愿意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 由。在社会制度的选择上,他对周的礼乐制度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政治理想 上,孔子则希望出现贤明圣哲作为政治领导人。而这些圣人必定是有位的。“故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1 2 、孔子“为政”思想 孔子自言,“人道政为大。”性2 “实现上述这些理想的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政 治运作。因为,政治运作本身也是个人道德成熟、德行修养加深的一个必要前提。 因此,孔子在“为政”、求仕上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史书上记载孔子周游列国、 芝:! 马振铎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页1 4 2 1 5 1 i “1 7 】论语泰伯8 1 8 。 1 8 3 1 论语泰伯8 1 9 耻1 9 礼记中庸 i “2 “礼记裒公问 和康惮举多以獬聪觜论勤耦黼勋纛瓣 一一一一一 的_蠹。弛配慧黯翳毯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嚣虢蒜 l 扎子翦;识有做巍耩麓嘴 机;!;至燃碑晰越必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甚至欲为叛臣之臣以推行他的理想政治就是明显的证据。“”3 当然这种对于从政 的急切渴望并没有使他放弃他的理想行“君子之道”。 欲解读孔子的“为政”思想,首先需要分析孔子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上、 或者他是怎样规范这个概念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的独特性 和连续性。 2 1 “政”的涵义。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政”在孔子前后的意义变化。通过翻阅康熙字典 可以查出“政”的古意。洪范“2 “:“农用八政。”当时的八政是指食、货、 把、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这一整套治国、管理民众的机构。又礼王制: “五十不从力政。”注:“力政,城道之役也。”左传桓公二年:“政以正民。” 由此可见,“政”的原始意义是“正民”、治理约束民众。 孔子弟子也是将“政”看成与为邦有关。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可见当时之人亦认为“为政”是在国家、 邦国层面的活动,而不是在私人层面的行为。 实际上,就连孔子有时也将“政”理解为“正民”、管理民众。左传昭公 二十年,子产去世不久,其予因多宽贷于人,导致盗贼孳生,而后不得己采用猛 政。孔子就称赞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2 “由此可见此“政”的含义当与民有关。 政的对象是民,民是政的受体。 然而,当鲁国重臣季康子问政时,孑l 子却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瞄2 ”另外一次是哀公问:“何谓为政? ”孔子对日:“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洼2 。 从这两处解释可见孔子是将“政”与道德修养“正”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政” 即在于修身正己。说文:“政者,正也。”释名:“政,正也。”当是取孔子之 意。 【挂2 l 】见史记孔子世家 畔丑1 金景芳古史论集页l 7 6 1 8 0 、李学勤集页3 7 0 皆破除了疑古主义,认为洪范为周初作品。 哔2 论语学而1 1 0 忙2 q 左传昭公二叶。年。 障2 5 】论语颜渊l 2 1 7 啡m 1 礼记哀公问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孔子为什么有时候将“政”释为“正己”,有时却将“政”释为“正民”、治 理民众呢,这种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孔子思想演变的结果。孔子称赞子产的儿 子使用猛政来纠正以前太过宽贷而导致民众轻慢的问题,也就是把民众看作“政” 的实施对象的时候,孔子才刚过3 0 岁。“”而另外两处将“政”与为政者自身 道德修养紧密关联是发生在孔子的晚年言论中。在季康子问政时孔子大于6 8 岁8 2 ;哀公问政,也是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的事情。这种对“政”的治理对象 和指向性上发生的细微变化是不是与孔子道德精纯、学问贯通的历程有关呢? 一 个可能的解释是:在为学初期,他没能摆脱前人对于“政”的传统看法,从而把 “政”解释为管理民众:可是在后期,当他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为政以德的思想 体系之后,他便赋予了“政”以新的含义。“” 思想上的转变突出体现在孔子纠正冉子对“政”的认识上。冉子退朝。子日: “何晏也? ”对日:“有政。”子日:“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删他认为冉子所参与的季氏家朝并不是“政”事,而仅仅是季氏关于聚敛的事 情,不能称为其心目中的“政”。这种单纯管理民众、收取赋敛而不修身养德的 活动是不能称为“政”的。甚至在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 ”时,子日:“书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 他提出 只要能进行道德修养也能算是“为政”。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孝、悌,能够“施于 有政”,也是种“为政”的形式,从而将“为政”与政治权位分离开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将“政”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从而 提出了“政”是需要“反求诸身”,而不是“加诸他人”的纯粹管理行为;是正 己以服人,而不是正人以利己。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 身,如正人何? ”雌3 ”这也是他提出先“正己”而非先“正入”的理由。 孔子的对于“为政”独特理解改变了以往的那种把民众当作客体、由上丽下 【洼玎1 参阅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年7 月页1 0 。同时据史记和左 传知,子产卒于孔子3 0 岁的时候。 【往2 8 1 孔子6 8 岁时,季康子招孔子,孔子返鲁被聘为国老。而之前十几年,孔子都在其他国家,季康子并 未主事。 肚2 9 1 参见周生春等论孔子为学的历程及其思想的演变哲学研究2 0 0 3 年第6 期页3 l 一3 5 。该文 指出了孔子一生中的思想演变过程。 【仕3 0 】论语子路1 3 1 4 【眭”论语为政2 2 l 。刘宝楠认为“于”与“於”有别,而将此句断为:子日:“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见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页 6 6 p 2 1 论语子路1 3 1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的管理、控制的途径,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微观道德个体的“正己” 修身道路上来。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为政”思想不再只是政府这一层面的问题。 它是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政府等各个层面的整体动态过程,而道德修养则 作为主要的线索贯穿其中。这种“为政”思想更多的是关注微观个体的活动,尽 管这种活动不是像经济学那样纯粹从“经济人”的角度来分析个人行为,而是从 人的自身道德完善出发来分析人的行为。源于道德人的分析方式与源于经济人的 分析方式产生的巨大差异也给我们比较中西文明提供了一条路径。 当然,中国文化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使得它的侧重点在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和谐。而这种人文关怀的气质、文化基因却成为五四以来人们所声讨的鹄的。 可是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被绝对地放在统治地位上。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要求 决定了现实与理想的相互斗争和妥协。任何一元主义的论调都是危险的。当世界 文明收敛为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进化的前提条件。 孔子将“政”解释为正己,从而使得道德得以进入政治的层次,进而为“为 政以德”的思想提供了切入点。政治道德化的端倪也随之显现出来。这种倾向本 身在给他的思想提供了向现代性转化的可能途径的同时,也为它带来了被滥用和 异化的危险。 2 2 为政的纲领 在礼记中庸篇,孔子提出了他著名的“为政”纲领: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 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 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 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3 3 1 孔子认为,政之兴与政之亡关键在于人。因为就算制度完备,并且明确写在 “方策”上面,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来实行,那也只能算是白纸而已。故而为政在 人,这并不是指人治的意思,就算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中,没有认真执行法律的人, m ”礼记中庸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也是不行的。既然为政在人,可是应该以什么来作为取人的标准昵? 那就是以德取人。智、仁、勇被称为达德。“知”以知人举贤为能,仁以亲 亲为大。有子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德行主要是用来处理君臣、 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五类关系的。天下之达道就体现在处理这些关系上面 了。亲亲、尊贤是礼的产生源头。孔子的为政思想实际上就是将仁、智、勇、礼 等品质的具体展开过程。 值得澄清的是,“有德者不必为王,为王者必有美德”却不是孔子的看法。 在孔子的言论中,找不到一句关于有位者一定有德的论述,他认为当时的从政者 多是“斗宵小人”,对于君主同样没有先天的道德高尚的设定。他的关于君主的 道德劝勉也说明这一点。不可否认,他追求的是智慧与道德集于一身的圣人,但 是没有哪一个君主已经被先验的决定了道德品质。 2 3 为政的内容德 既然孔子将“政”理解为“正己”,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问,需要修炼 那些品质才算是正己呢? 怎样获得这些品质昵? 基于此,孔子明确地提出了德政 的思想。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性3 ”( 亦有人将此 句理解为“德治”的根源,不过,“德政”一词更为确切。为了方便理解,我们 沿用“德治”一词。) 孔子的道德伦理框架也可以在这一点上加以展开。 首先,上古之德有那些内容? 现在的古文字学家认为“德”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早已有了。另外,在古字 典里,广韵德韵:“德,德行,惠,古文。”说文:“惠,外得于人,内得 于己也,从直,从心。”这说明德是本于心的,可以分化为行为和心理这两个层 次,进而衍生出德行与德性。 在远古的氏族、部落的群体生活中,社会秩序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传统和习俗 的支持,个人品质、道德的观念还没有分化出来。只有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之后, 人们才建立起了一套关于个人行为、个性的褒贬观念,在群体生活中,勇敢、智 慧、仁爱等观念也得以确立。然而,将德的观念与政治、习俗、宗教关联起来却 是在后来。 雌3 哪论语学而1 2 l 柜3 l 论语为政2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上古之德是建立在“天命”的基础之上的,而影响“天命”变化的重要因素 则是“民”。除开一些宗教因素,一些聪明的领导者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天命的影 响。有人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国家,却因不体恤民众而被西周代替。 西周的统治者充分意识到了民意对于天命的强烈影响。尚书泰誓:“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体现在天命观中的宗教色彩就 逐渐淡化,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因此,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统治者就需要做到“爱 民”“惠民”“保民”“安民”,而不是激起民变,从而尊崇天命,维护一个好的统 治。可见,上古之德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上进行考虑的,其价值则是在政治领域 中建立起来的,多表现为政治德行、君主之德,它们用于处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 系。如,“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 俊德以柔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 这说明其“明 德”是有政治目的性的,是用于“柔九族”,“平章百姓”的。领袖的政治合法性 是靠他的才与德共同建构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获得天命。如,“天命有德”“ 3 7 】 陈来先生精辟地指出,“早期中国文化体现的另一特点是对德的重视。近代 以来已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类型的文化,就其主导的精神气质而言, 中华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与最明显的局限都与它的作为主导倾向的伦理品格有关。 在中国上古时代已经显露出文化的这种偏好,正是基于这种偏好而发展为文化精 神。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已形成德感的基因,在大传统的形态上,对事物的 道德评价格外重视,显示出德感文化的醒目色彩。而早期德感的表现,常常集中 在政治领域的民的问题上,民意即人民的要求被规定为一切政治的终极合法 性,对民意的关注极大影响了西周的天命观,使得民意成了西周人的历史中的 上帝的主要内涵。西周文化所造就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是后来儒家思想得以 产生的源泉和基体。”【注蚓 其次,孔子对德的认识。 首先,孔子思想的开创性体现在:通过对仁、德的进一步阐述逐渐淡化了德 的政治取向,使“德”从维护政治统治转变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德”也就不仅 【眭3 6 1 尚书尧典 【往3 7 1 尚书皋陶谟 忙圳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一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6 年3 月页8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仅被要求为有位者、贵族的品质了,其他的人也要修身以德。仁作为德的主要品 质,在i l 子那里首次成为超越生死的终级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彖身以成仁。”仁、德成为j 个人追求的目的,而不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和附属品。 “苟志于仁,无恶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8 道二:仁与不仁。” “1 同时,孔子的弟子又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 这些都说明“仁”、“德”不再只是有位者的品质,而是每一个志于道的士都应 该修得的。孟子则更加明白无误地宣言,每一个人都有成圣成仁的潜力。 其次,孔子阐述的德的内涵则相当的广泛。孔予日:“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 性”1 即说明德是行为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德言盛,礼言恭”。m “1 故孔子屡言崇德、盛德。“中庸”作为儒学的特殊思维方式也被孔子称为至德。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性“3 另外,“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8 可见“德”的含义绝非品德、品性之类的词所能概括,它还包括了在追求这 些伦理品质的行为中所体现的能力和潜能。 现在就以智、仁、勇三者作为例子来阐释孔子对于“德”的理解。孔子曾总 结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 又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4 ”孔子的所谓君子之道,将“知仁“勇” 囊括在里面。而这三种品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先就“知”( 智) 与“仁”的关系而言。孔子评价令尹子文“清矣”、“未知, 焉得仁? ”,评价崔子“忠矣”、“未知,焉得仁? ”“”3 说明一个人“清”、“忠” 但是没有“知”是不可以称为仁的。这样可以推出,“知”是认识、达到仁的前 提条件。不过,我们可以再仔细分辨一下。孔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 得知! ”4 ”1 表明“知”是能够认识仁、以仁为目标的智慧,“知”是不断权衡的 衅 】论语里仁b4 4 【琏删论语- 卫灵公1 5 1 3 1 “4 1 孟子离娄上 【垃4 2 1 论语泰伯8 - 7 拄4 3 】论语颜镧1 2 2 1 啡4 邮易经系辞上第八章 1 4 4 s 论语雍也6 2 9 p 2 4 6 论语颜渊1 2 1 0 84 7 1 礼记中庸 【注4 8 论语宪问4 2 8 啡4 9 i 论语公冶长。按,胡适将“未知,焉得仁? ”断句为“未知焉得仁”,将“知释为“知道”。 参见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页6 0 1 。因其没有给出证据,笔者赞 同多数注家所注之意。 件蚰1 论语里仁4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一种能力,而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因此才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说法。“1 。 一个“安”字突出了仁者安于仁,不改变初衷,不计较利益得失的泰然之情;一 个“利”字则显示了智耆对于“仁”的精明把握、不断考量、权衡利益的智慧和 能力。因而,才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的说法。“”1 “静”对应于“安”,“动”对应于“利”、权衡;都足以说明智者、 仁者对待仁的态度。另外,“知者不惑”,“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陆“1 亦是表 明“知”是一种能够甄别、衡量的智慧。 再就“勇”与“仁”的关系而言。子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 无勇也。”“义,即宜也。孔子以遵道为宜,以遵道为义,而道则是指君子之 道、天之道。其内容仍是“修道以仁”。故而可以推出勇这种品质乃是坚持不懈 “修道以仁”的坚韧和毅力。勇是实施仁所需的品质。子日:“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呲“3 冯友兰先生根据此 句得出“仁”包含了“勇”“1 。这是值得商榷的。“仁者”不同于“仁”,一个 是品质的承载者,一个是品质。因此,“仁”不必包含“勇”;“仁者必有勇”是 指,要获得“仁”必须先有“勇”,而并非就说明了“仁”包含了“勇”。“勇” 和“知”一样,都是认识“仁”、达到“仁”的一种先决条件,而不必是“仁” 的品质中的一种。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知”是一种体现在认识、选择上的智慧,特别是在 内在道德修养上,表现为择“仁”而处的睿智:“勇”是一种体现在对美好、正 确东西的执着追求中的能力;“仁”则是“知”“勇”选择和追求的目标。古代的 儒家学者进而总结为:“仁者体仁、智者利仁、勇者强仁”。其依据是,“或安而 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瞄”1 。从知、仁、勇都被孔子称为德可以看 出,孔子的关于德的理解就不仅仅是指伦理品质,还将获得这些品质所需的能力、 潜能、方法包括在德的内涵之中。 就德的这些品质在政治上的表现来看。“知”是“知人”、选贤能。如,有一 啡5 1 】论语里仁4 2 “2 】论语雍也6 2 3 啡5 ”论语卫灵公1 5 8 ”论语为政2 2 4 障5 司论语宪问1 4 4 障5 6 1 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匕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 0 0 0 年页6 2 1 4 5 7 礼记中庸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次( 樊迟) 问“知”。子e l :“知人。”樊迟未达。予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樊迟退,见子夏日:“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日:“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 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又如,子日:“先有司, 赦小过,举贤才。”“5 ”这些都说明孔子认为举贤任贤为“知”,“知”的作用是 保证仁者得其位,得以实行风化之政。“勇”则是为政者积极为政、不懈怠、忠 于其事的保证。如,子张问政,子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无倦”“忠” 皆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要求当政的人。子路问政。子日:“先之,劳之。”请益。日: “无倦。”“1 至于“仁”在政治上的表现,那就主要是惠民、爱民。因此,在 子张问孔子如何为政时,孔子回答只要摒弃了“四恶”、遵从“五美”就可以为 政了。四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 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五美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 而不骄:威而不猛。”啵“使民如承大祭”性6 ”、爱民、薄赋敛也是孔子对于 为政者的要求。 至于“果”“达艺”这些品质虽然还没有达到“仁”的水平,但是却可以 从政了。“6 ”不过这些从政者只能算是具臣而已,并不能算是孔子心目中的仁者 治国。在下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具体阐述孔子理想中的为政学说。 3 、为政的具体展开一仁、礼之治 孔子积极提倡修身以仁,他对于德治的理解其实是以德治身,以德化民。这 种反躬自身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将为政看成品质的修炼过程而非单纯管理民众 唯5 叫论语- 颜渊1 2 2 2 。实际上,子夏误解了孔子的意思。孔子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乃是 希望通过举贤才,使贤才风化、影响不直的人,从而使“枉者直”。而不是如子夏所理解的那样,通过举贤 才使得不仁者远。一个是健“枉者直”,一个是使“不仁者远”,境界高j 氐清晰可分。子夏忽视了孔子对于 人格影响力的作用,而这正是孔子德治思想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其实,子夏的这种性格和理解方式 也可以从子张批评子夏看出。论语子张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于张。子张日:“子夏云何? ”对日: “子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据之。子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面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 大贤与t 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孔于也曾谓子夏:“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r ( 论语雍也) 又曾说,“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皆言子夏器小,而无以风化他人。 畔如j 论语子路1 3 2 【疰曲l 论语颧渊1 2 1 4 【莅“】论语子路1 3 l 【炷叫论语尧日2 0 2 【往酊j 论语颜渊1 2 2 畦叫论语雍也6 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日:“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日:“赐 也可使政也与? ”日:“赐也达i 于从政乎何有? ”e l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日:“求也艺,于从政乎何 有? ”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孔予“为政”思想研究 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关注点也重点放在其道德伦理思想的独特性上面。 既然“仁”是比“知”和“勇”更内在的品质,要正确理解“为政以德”中 “德”就需要首先把握近乎全德之称的“仁”。 3 1 仁治 首先,我们可以从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中看出“仁”在古代的含义。子产不 毁乡校,允许庶人议政。仲尼日:“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8 ”3 这种仁即是爱民、惠民、不伤民之意。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卒,仲尼闻 之,出涕日:“古之遗爱也。”或问子产,子日:“惠人也。”“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8 “ 子产死于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子产之仁体现在他是“惠人”,不刻薄待人。它实 际上来源于周的“天命观”。它要统治阶层柔性管理民众,因为如果不这样作, 就可能“天命”发生移动,统治崩溃。这种仁的思想只是从管理、统治的角度进 行考虑的,还没有能够像孔子晚期那样给予了仁以内在的意义,使得仁成为人自 身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一种治理的工具。早期的仁主要是指“克己复礼”。孔子 日:“古也有志,克己复礼日仁。”“”1 当时的领导者把将治理好民众视为仁、视 为知礼。 成中英先生也指出,“仁”之一字早见于周书,它是王者之德,它的内涵是 “保命”“安民”与“惠民”,因为只有这样一个王者才能守其“天命”,维持其 统治者的地位。在这一意义上,“仁”之为德,可视为一种工具理性。但是到孔 子,“仁”却成为任何一个人内涵德能力,而且是任何人应该做人的原则。只有 “仁”是内涵于人的能力,孔子才说“我欲仁,斯仁至矣。”雌5 ”仁能够欲仁而 仁至当然还与人能对仁的价值自觉而且能够自由的选择“仁”的态度和行为有关。 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度的观察。但仁的价值却在使人与社会得到“安”与“和”。 7 0 人的向上追求的精神需求和相应的精神能力必须在现实的人的社会中获得 1 t6 5 1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6 6 1 论语宪问1 4 9 “6 7 1 论语公冶长5 1 7 时6 8 】左传昭公十二年 “6 9 1 论语述而7 3 0 。 o 町成中荚: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源与重建载国际儒学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编,1 9 9 6 年,第 1 2 4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子“为政”思想研究 提升。“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这种自觉性以及身体力行的能力如果行 于社会,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和谐和安宁,社会的模范和集体的表率能给其他社 会成员起到相当好的示范作用。孔子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陆7 2 1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 “这便是孔子内具仁心,力行仁行以求当时 为国者的行为出发的改造以及社会安和的写照。如此仁不但内化于人一e l , ,而且形 成了目的的理性的基础。它不只是王者之德,还应成为每个个人的为人之德。孔 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8 7 ”民是不能离开“仁”来生活的。社会的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企业安全员培训课件
- 民法总则相关课件
- 初中生中考试题及答案
- 财务室职责考试题及答案
- 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探析
- 民族风少女课件教学
- 网络热词新质生产力解析
- 新华社新质生产力要素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6章 假设检验
- 新质生产力十问十答
-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处理
- 铁路货运信息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中建八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口袋书~基础、主体结构、装饰分册》
- 智能矿山技术在硬岩铀矿山的应用实例与挑战
-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课件教学
- 2025静脉输液规范
- 大学英语 专升本 课件 第十节 定语从句
- 瑜伽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切口妊娠介入治疗
- 2024年高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