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的市场失灵和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要求财政必须介入 科技事业的发展。积极发挥湖北省财政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不仅是“科教兴鄂” 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发挥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作用的要求,更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构建中央-地方两级创新体系的要求,研究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目前,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主要是通过各类科技计划、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各 种财政补贴等渠道实现的。规模方面,近年来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 一系列相对指标却呈下降趋势。结构方面,财政科技投入占整个社会科技投入的比 重仍然相对较高,财政资金主要流向了科研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财政支持的科研 项目呈现小型化特征。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揭示出一些问题,包括财政科技投 入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财政科技投入市场导向不明确和投入结构不合理。 完善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首先要建立单一规则的投入增长机制,实现科技投入 制度性增长;其次要综合采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第三 要完善公共型科技财政模式,进一步明确科技财政职能定位,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 用;最后还要加强科研资金管理、机构改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关键词: 关键词:科技投入,财政,财政政策,科技财政,湖北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market-failur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public finance, it is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 to concern and involve themselves into the in s the majority of capital is distributed to the institution of research and some ke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objects supported by fiscal input are characterized of the minitype. the status of fiscal inputs into s&t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of interior development of fiscal inputs into s&t have not yet formed, the orientation of market of fiscal input is not very clea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put is to improve the s&t invest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ingle rule on the mechanism of investment firstly and make the institutional increase in s&t investment come true. secondly, adopt various kinds of fiscal policy tools, which includes fiscal income policy and expenditure policy and fully use both of them. third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model of public s&t finance, clarify the function of public s&t finance, display the guide role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lastly,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t funds and expedite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carry on some other necessary reforms. keywords: s&t investment;public finance;fiscal policy;public s&t finance;hubei provinc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品。如果公共品 同时还不具备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 ,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 1我们可以用这个定义来分析科学技术事业的公共品特征。 从基础科学研究看,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基础研究与产 业或商业目标无关,它以增加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产出的知识 品(ideas)一般都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等形式存在,某人享用这些 ideas 并不妨碍其他人也同时享用。所以它们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属于公共品的范畴。 这些 ideas 不能通过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些知识。一旦 它们被公布于众,原始创造者并不能或者十分困难阻止他人利用。因此,基础性科 学研究成果同时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品的范畴。 从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应用 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成果可以被用于产业和商业领域,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应用价值, 其创造者能够从中收回成本甚至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这类科技成果仍然不具备消 费的竞争性,因为这些成果可以同时被众多享用者拥有。但是这类科技成果却能够 通过申请专利或者保守秘密来排除“不支付便消费”的行为,所以它们是典型的公 共品。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增加一个拥有者的边际成本 很小,但是整个社会却能从中获益。所以创造者虽然能够获益,但不是全部获益。 加之创造过程的高风险,理性经纪人也可能采取等待策略,最后的结果是这种对社 会有较强外部经济效应的公共品的提供远远低于社会需求。 总之,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属于纯公共品范畴,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属于 公共品范畴,企业和个体都缺乏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场政府与企业的“智猪博弈”中,企业采取了等待策略,如果政府不采取主动策略, 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具有两个本质属性,即公共性 和公益性。 公共性就是要求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 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这些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 域的事项,政府就成为首要责任人。财政作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必须 介入这些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的强外部性和市场提供的不足说明科技事业正是公共 型财政必须介入的领域。 公益性要求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而不是 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公众,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科技事业关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但它并不符 合市场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以必须由政府财政介入。 1.1.2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介入,并且很早就在国家层次上提 出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2006 年 1 月 9 号,国家科技会议上,党和国家又明 确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最新、 最高的战略思想。 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比较优势, 形成中央地方两级创新体系。湖北省作为中部的大省,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 规模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部地区更具有巨大影响力,是国家“中部崛起” 战略的重要支点。而且,湖北省内科研院所林立,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源丰富, 理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承担重要责任,为构建中央地方两级创新体系做出 贡献。这与促进科技发展,提升湖北经济竞争力,实现 “科教兴鄂”战略目标也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一致的。湖北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促进科技的进步,必须充 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作用。 正是基于此,本文以湖北财政科技投入为研究对象,考察湖北财政科技投入的 现状,并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市做比较,找出问题所在,并试图在借鉴他省与 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给出对策建议,从而对湖北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实现“科教 兴鄂”战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概况研究概况 1.2.1 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研究现状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研究现状 (1)财政科技投入体制研究 朱九田、周莹莹和杨国军(2005)对我国科研资金投入体制的演化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我国科研资金投入体制的变化和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研资金投入实行的是事业拨款制,到了 1982 年形成了“国家基 金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研体制的不断完善,科研资金的投入渠道越来越多,出 现了科研单位创收的投入、科技贷款、风险投资、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等多种 资金投入方式。 奉公(2003)认为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在投入方式和使用上存在诸多弊端,比 如:投入渠道繁杂分散、重过程管理轻目标管理、拨款不能按时到位等。他指出, 目前的科研投入体制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在不同对象间的投入比例分配、科 研机会的公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公共产品类科研 资金投入的拟成果购买制的制度框架,并对比分析了其优越性,进而提出建立科学 事业费、课题制和拟成果购买制三位一体的科研投入体制。 (2)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研究 连燕华(1997)根据科技投入的不同对象,提出科技经费投入有四种基本模式: 项目模式,即科技经费以项目为资助对象和经费的载体进行的投资活动;机构模式, 即科技经费以科研机构为资助对象和经费的载体进行的投资活动;基地模式,即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重大科研设备或科研基地为投资对象或投资的载体进行的投资活动;个人模式,即 以科学家个人为投资对象或投资的载体进行的投资活动。连燕华认为,在优化科技 资源的配置方面,要注意各种投入模式之间的匹配与协调。不同的投入模式有着不 同的功能和目标,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当今科技活动的氛围、 层次、类型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需要多种不同投入模式的有机组合。在注意 不同投入模式之间的匹配、最大和有机组合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同一种投入模式中 不同的具体方式之间的协调。 曲昭仲和孙泽生(2005)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他们将财 政对企业 r&d 的支持方式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模式。直接支持方式采用的 政策工具主要有补贴和政府采购,间接支持方式采用的政策工具有税收激励、科技 溢出和其他政策扶持等手段。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他们得出结论认为, 在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改革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原则和思路:对专有技术和共 性技术研发,努力实现企业自主投资的自激励,摆脱政府财政投入中的信息障碍和 避免道德风险行为,即使予以资助,也应避免采取直接注入方式,可考虑通过优惠 贷款、贴息、出面组织协调等模式来推动地方研发投入的开展;即使通过财政直接 支持手段,也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诱导和强制研发中的强溢出,这与财政资金的 公共性相符,也有助于通过财政科技投入积累地方科技人力资源和最大化科技投入 的产出;适当投入一定资金,结合地方科技优势展开相应的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 究积累人力资本,形成有助于技术开发的前期积累和有利的专有技术的开发,并在 此基础上推动研究成果的外溢。 单薇和肖会敏(2006)认为,科技投融资模式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种主要模 式,即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前者的基本框架是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以指 令性投资计划为主要政策向导;后者以企业为最主要的或基本的投资主体,以市场 机制和市场运作作为调节投资主体的投融资行为为主要依托,以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和法律、信息等间接管理为主要调控手段,是通过市场运作对资源起基础作用的投 融资模式。他们认为,在这两个主要模式之间,也存在一个过渡模式,即政府、企 业双主导型过渡的科技投融资模式,我国科技投融资模式目前正处于这种过渡模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郑文范、杨建军、钱丽丽(2005)认为,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 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我国科技投入由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模式向公共科技财政模式的 转变步伐。他们提出,实现这种模式转变的路径是:明确公共科技财政的分类标准, 转变对 r&d 活动投入模式,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改变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全面 实施课题制核算,增加间接科技投入,加强引导和示范作用,完善预决算管理制度,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提高投入效率。 (3)财政科技投入手段研究 刘蓉(1996)认为税式支出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而放弃征税而给纳税人 带来的经济收益。根据这种观点,税收政策虽然处于“收”线上,但实际上造成了 财政对企业的投入,从而也可以认为是财政的科技投入手段。孙敬水(2002)总结 了国外科技税收政策的基本经验,提出我国科技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重 点补偿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原则、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的原 则、中央法律与地方法规相结合、以中央法律为主的原则、对高新技术企业优惠与 对科技人员优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服务原则、适度支持的原则。孙敬水认为,我 国最应引起重视的就是如何在税制的设计上最大程度地保证税收优惠的有效性,在 科技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研究,政府采购手段 在促进科技发展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政策领域的政府采购称为政府公共技术采 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胡卫(2004)认为政府公共技术采购是创新的政策工 具。他对政府公共技术采购与一般政府采购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政府公共技术采购 分为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并以热泵的公共技术采购为案例,对间接技术采购的流 程优化进行了设计。 黄敬前和高培青(2002)对实现科技成果拍卖的可行性做了分析。对科研成果 采取拍卖的方式,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使科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推 动力量,使前期科研投入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效益。但拍卖是否可行显然受科研成果 类型的影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2.2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研究分析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研究分析 目前对湖北财政科技投入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湖北财政科技投 入现状和对策选择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情况如下: (1) 现存问题研究 李谷成、郑炎成、冯中朝等(2005)考察了湖北省 gerd、fb、gdp 总量变迁, 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 r&d 经费的绝对额虽然在快速上升,但相对地位的 下降充分表明了政府支出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其它方面的大量支出挤出了科技 投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包干”财政的弊端仍然明显,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应当加 强。更进一步,通过对全国与湖北的 gerd 投入总量变迁状况进行回归,他们得出: 湖北财政收入水平的财政支付能力在全国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转移支付能力 不强;就财政支出而言,全国和湖北 gerd 边际投资倾向系数分别为 0.02 和 0.01, 湖北只有全国水平的 1/2;就 gdp 而言,全国和湖北 gerd 边际投资倾向系数分别为 0.003 和 0.001,湖北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1/3。 江国钧、牟发兵(2003)认为,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存在以下特点:投入总量 保持增长但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变化不大、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偏小、财政科技投入的强度不高。他们认 为,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投入增长的机制约束不够, “越位” 、 “缺 位”和“错位”现象亟待解决,科技资金条块分割,使用效益不高,投入管理制度 亟待完善,现行预算科目设置不够科学。 (2)对策研究 李谷成、郑炎成、冯中朝等(2003)提出,促进湖北科技进步,第一要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科技投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走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路子;第二要增加政府研发投入 总额,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使政府科技投资在整个研发经费中的比例保 持在 50%左右,占 gdp 的比重应提高到 0.8%-1.0%;第三要加强官、产、学、研合作, 规范科技投资行为,建立健全全社会多层次的科技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李永周、马军伟(2006)认为, “十一五”期间,要提升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 力,推进湖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经济,关键在于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机制创新。 一要加大政府对 r&d 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二要发展高 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三要健全科技企业贷款 和信贷担保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 江国钧、牟发兵(2003)提出,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 施湖北省“科教兴鄂”战略,湖北财政应建立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这是确立财 政科技投入法定地位的需要,是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是建立符合 wto 规则的投入机制的需要。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本文首先将对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做实证分析,主要从湖北省科技投入 的主渠道、规模变迁和结构构成三方面展开。其中,主渠道介绍湖北省财政科技投 入的主要手段;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包括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主要分析财政科 技投入规模与全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规模以及全省经济总量走势的吻合度;结构分 析从宏观构成结构和微观使用结构两个方面展开,从而考察政府财政在全社会科技 投入中的位置和政府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 其次,对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根据实证 研究中的规模分析,将得出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在量的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 结构分析,将得出政府定位和财政投入结构方面的问题。 接着,针对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湖北省可能的对策选择。 对策选择从三个方面出发,即量的增长、投入工具、职能定位以及引导作用,针对 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 本文综合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 法有:系统方法,即从我国科研投入体制出发,分析湖北的财政科技投入特征;比 较的方法,即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及其他省市的比较和借鉴;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献研究法,即通过查阅科研投入体制、科技运行体制、财政科技投入体制等相关方 面的资料,了解我国和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 2.1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主渠道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主渠道 2.1.1 财政科技投入定义财政科技投入定义 (1)科技投入 对于什么是科技投入,存在两种观点,即狭义的科技投入和广义的科技投入。 比如,吴钰,何国祥认为,科技投入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和个人,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服务和科学技 术普及活动的资金投入,通常的讲科技投入主要是指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 经费资源的社会配置。 2 候德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科技投入既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投入(软投入), 如战略、政策、法制、管理、人才开发与教育等、也包括物质形态的投入(硬投入), 如劳动力、资金等。一般而言,科技投入是后者,即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经费的投 入。 3两种定义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不同在于前者认为 科技投入仅指资金的投入,后者则认为科技投入有更广泛的内容。本文将要讨论的 是财政的科技投入,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狭义定义,仅仅讨论资金投入。 (2)财政科技投入 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内容也存在着争议。最狭义的观点认为,在“收支两条 线”的财政体制下,财政的科技投入仅指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支出,反映在财政预算 上就是财政的科技拨款,指统计年度内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 款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 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是各级财 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 较为广义的观点将国家的减税让利也纳入财政科技投入范畴,如彭鹏和李亚丽 指国家预算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指其他部门的事业费中包括的用于科技方面的部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认为,财政科技投入是指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和相关科技税收政策等方式直接和间接 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经费。 4本文认为,税收优惠是政府放弃了本应纳入国库的资金 而留给企业从事科研活动,实际上也造成了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故应纳入财政 科技投入的范围。除此之外,财政资金还参与了投资基金、科技贷款补贴和担保以 及政府科技产品采购等旨在促进科技发展的活动,它们也形成了财政资金的实际支 出,应被视为财政的科技投入。所以本文所指财政科技投入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 它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相关科技税收政策、投资基金、补贴和 担保、政府采购等方式直接和间接用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经费。 2.1.2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渠道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渠道 各级政府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经费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投入到科技活动中才能实 现它们的职能。目前,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渠道主要包括各类科技计划、科技税收 优惠和各种财政补贴。 (1)各类科技计划 各类科技计划目的性和针对性强,融资渠道广泛,政府资金带动效应明显,各 计划中的财政投入资金可统计、可量化,它们构成了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特别是财 政科技拨款最主要的渠道,这些科技计划包括 6 个部分。 一是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了持续稳定发展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 新能力而设立,分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资金来源包括省科学技术厅拨款、省直部 门匹配资金、国家部委财政支持、市州匹配资金、国外资金、自由资金和其他资金 等,其中政府资金是主体。2002 年到 2005 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投入资金 2939.1 万元,其中政府资金 2049.8 万元,非政府资金合计 889.3 万元。 二是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它以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 实践问题作为研究主攻方向。课题类别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一般自选项目。 重点项目每项资助经费 3 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经费 1 万元,一般自选项目每项 资助经费 1 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三是科技攻关计划。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力量攻克一批能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能带动高新技术发展全局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产品及装 备,为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 位自筹、银行贷款。20022005 年,湖北省总共投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14.00 亿,其 中政府资金 2.32 亿,占 16.6;企事业自有资金 8.4 亿,占 60;银行贷款 2.28 亿,占 16.3%,其他资金(含国外资金及其他资金)1.00 亿,占 7.1%。 四是湖北省科技开发计划。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 划、成果推广计划。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性质单一,全部为企业。其资金 主要来源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资金投入主要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 五是国际合作计划。旨在推进与国外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科 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科技合作,服务于科技进步、 经济建设以及全省的对外开放战略。项目经费按省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管理。 六是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为了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形成产业规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设立。专项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拨款,每年安排一亿元,列 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支持方式分为无偿资 助、贷款贴息两种。 (2)科技税收优惠 湖北省科技税收优惠主要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散见于 一些条例和规定,主要有包括 3 个部分。 一是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有关规定。 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税收优惠的规定包括: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 生额计入生产成本;经省有关部门认可的中试基地建设,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 率,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征用土地给予优惠。凡列入国家、省新产品试制、试产 计划的产品,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对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内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在税收、信贷、进出口 贸易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扶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二是省政府第 60 号令的有关规定。 60 号令即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优惠办法(试行) 对促 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科技税收优惠的规定包括优惠税率、免征所得税、免征营业 税。 优惠税率即高新技术企业自被认定之日起,减按 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出口 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 7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核定,减按 10的税率征收所得 税。 免征所得税即新办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投产 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新办的中外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不 含石油、天然气、贵重金属、稀有金属等开采项目) ,合营期在 10 年以上的,经企 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中外合资经营 或合作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外方把分得的利润继续向企业投资,经营期又不少于 5 年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交纳的所得税;进行技术转让以及 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 年净收入在 30 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 免征营业税即内资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是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 的规定。 “九五”期间,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湖北省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执 行的政策有税收返还、税收减免。 税收返还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自被认定之日起,税务部门先按 33的税率征收 所得税,财政部门按 18的比例返还;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 70以上的, 税务部门按 33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财政部门按 23的比例返还;新办的内资高新 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税务部门按法定税率征收所得税,两年内由财政全额返 还。 税收减免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进行技术转让以 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年净收入在 30 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免征出 口关税(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3)各种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包括对科技贷款的补贴、对科技人员的福利补贴,目前没有统一的补 贴条款内容,零散分布于一些政策性文件和条例,具体投入规模亦难以统计。 例如, 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规定:在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 在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补贴。承 担国家、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攻关项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可给予技术岗位补贴; 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拨款,专项用于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所必要的科学技 术贷款贴息。 2.2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 本文所指财政科技投入乃是最广义的财政科技投入,不仅包括财政的直接拨款, 还包括财政补贴、财政担保、政府采购以及科技税收优惠等内容。但由于统计口径 上的不一致和技术上的困难,湖北省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内容还没有权威的统计 数据,所以本节所指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仅指财政科技拨款规模。 2.2.1 绝对规模绝对规模 表 2.1 反映的是 1997-2005 年湖北财政科技拨款总额情况。1997 年以来,湖北 省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呈连年上升趋势,已由 1997 年的 3.478 亿元增加到了 2005 年 的 11.39 亿元,增加了 2.27 倍,年均增长 15.99%。特别是在 2000 年和 2003 年,分 别增长 27%和 24%,实现了两次“跳跃式”的增长,并且于 2005 年首次突破了十亿 元大关。这期间,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由 13398.2 亿元增加到 52709 亿元, 增加了 2.93 倍,年均增长 18.67%。 同期,全省 gdp 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由 3450.24 亿元增加到了 6520.14 亿 元, 增加了 0.89 倍, 年均增长 8.28%; 全省财政总支出 (按当年价格计算) 由 223.7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亿元增加到了 778.72 亿元,增加 2.48 倍,年均增长 16.87%。可以看出,湖北省财 政科技拨款与全省 gdp 及全省财政总支出的变迁趋势基本吻合,比 gdp 增长略有超 前,比全省财政总支出增长略有落后,反映出近年来科技投入已经引起政府重视, 但可能迫于财政压力,科技支出仍显落后。 表 2.1 1997-2005 年湖北省财政科技拨款、财政总支出和 gdp 总量情况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拨款 (百万元) 347.8 384.5 443.3 561.1 646.5 674.0 837.0 950.0 1139.0 gdp (亿元) 3450.2 3704.2 3858.04276.34662.34831.05401.76310.0 6520.1 财政总支 出(亿元) 223.70 280.12 336.46368.77484.40511.39540.44646.29 778.7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 为了更为准确地比较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与全省 gdp 和财政总支出规模的变迁情 况,本文根据历年湖北统计年鉴所载数据计算了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 gdp 增长率 和财政总支出增长率,它们的变迁情况见图 2.1。 可以看出, gdp 和财政总支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率, 基本保持在 0.1%和 0.2% 之间,但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则呈现较为剧烈的起伏波动,1989 年、2002 年和 2004 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最高的 1996 年则达到了接近 0.4%的增长率。gdp 增长率曲线和 财政总支出增长率曲线的起伏较小,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一致性。财政科技拨款增 长率曲线不但起伏波动剧烈,并且游离于另外两条曲线之外,与 gdp 和财政总支出 增长率一致性不明显。 由此得出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绝对规模的三个特点:首先,湖北省财政科技投 入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平均水平。 其次,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极不稳定,并有负增长 由于缺少相关数据, 此处用财政分项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与科学事业费之和代表财政拨款, 此两项占财政科技 拨款的绝大部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现象出现。最后,整体上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与全省财政总支出和 gdp 规模都呈现 较强的增长趋势,但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增长与全省财政总支出规模和 gdp 规模的增 长相关性不强,增长弹性较差。 2.2.2 相对规模相对规模 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对规模考察财政科技拨款占同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反映政 府财政对科技支持的重视程度。 图 2.2 是 1997-2005 年湖北、浙江、江苏三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的走势图。可以看出,与浙江和江苏相比,湖北省财政科技拨款相对规模呈现两个 特点。 首先是比重严重偏低,长期徘徊在 1.4%左右,并最终由 1997 年的 1.5%下降到 了 2005 年的 1.46%。即便是最高的 2003 年,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只 有 1.55%,而浙江和江苏都长年保持在 3.0%和 2.0%以上; 其次是稳定性较差,波动大,反映出财政科技支出的随意性。江苏省稳定性最 好,财政对科技的支出保持了持久性,浙江省则表现出一路上扬的良好趋势。 图 2.1 19882005 年湖北省财政科技拨款、财政总支出、gdp 增长率变迁图 -0.1 0 0.1 0.2 0.3 0.4 0.5 1988 1989 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 财政总支出增长率 增长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3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次。宏观结构指科技融 资系统内各资金来源比例关系,体现财政科技投入在整个科研经费筹集中所占的比 重,进而反映政府财政投入在整个社会科技投入中的角色扮演。微观结构指财政科 技投入资金在各使用部门、各类型科技活动的分布情况,反映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 方向。 2.3.1 宏观结构分析宏观结构分析 表 2.2 是 2005 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以及资金来源及 其所占比重。从总规模来看,东部地区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中部和西部差别不大, 分别排第二和第三。从资金来源结构看,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东 部地区最低,西部最高;企业资金所占比重正好相反,东部最高,西部最低;金融 机构贷款所占比重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 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虽然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虽然并不高,但企业自筹资金 多,因而总量也多,政府资金很好地发挥了“以小搏大”的作用。西部地区虽然政 府资金所占比重很高,但企业资金和金融贷款都明显不足,因而经费筹集总额也不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浙江浙江 江苏江苏 湖北湖北 图 2.2 1997-2005 年三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高。 科技经费融资的这种宏观局面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是一致 的:东部地区科技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中部次之,西部科技 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表 2.2 2005 年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源及比重 按来源分 地区 科技经费 筹集总额 (万元) 政府资金 (万元) 所占比重 (%) 企业资金 (万元) 所占比重 (%) 金融机构 贷款(万 元) 所占比重 (%) 东部地区 365863177596853 20.76 2481710867.83 1958569 5.35 中部地区 8490358 1918338 22.60 5514430 64.91 527489 6.21 西部地区 7431623 2615368 35.20 4071353 54.78 282337 3.80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科技年度数据 2006-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2005 年) 整理计算得出 图 2.3 是 2005 年湖北科技经费筹集各来源及比重的饼状图, 2005 年湖北省全省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 1629614 万元,其中政府资金 469865 万元,约占 29%,企业 资金 1001181 万元, 约占 62%, 金融机构贷款 39049 万元, 约占 2%, 其他资金 119519 万元,约占 7%。 29%29% 62%62% 2%2% 7%7% 政府资金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企业资金 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贷款 其他其他 图 2.3 2005 年湖北科技经费筹集来源构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湖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不但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 平,还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资金所占比重正好相反,严重低于东部、 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金融贷款严重不足,所占比重比西部平均水平还低,融资作 用甚微。 所以,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宏观结构的特点是:企业资金已经成为科技经费筹 集的最主要来源,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仍然较高,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偏低。 2.3.2 微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 (1)财政科技投入部门情况 表 2.3 反映的是 2005 年湖北省财政分别投入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 和高等学校资金的情况。可见,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是研究与开发机构,占到 了接近 60%,30%的财政投入资金流向了高等学校,只有 5%左右的资金流向了企业。 表 2.3 2005 年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资金流向 财政科技 投入总额 研究与开 发机构 占财政科技 投入的比重 大中型工 业企业 占财政科技 投入的比重 高等学校 占财政科技投 入的比重 469865 272642 58.03% 23655 5.03% 139362 29.66%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科技年度数据 2006计算得出。 财政资金投入的这种分布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是 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这些项目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 业从事科研活动较少,它们的科技活动主要集中于技术开发,具有内在利益驱动性。 (2)财政科技投入各类型科技活动情况 表 2.4 是 2002 至 2005 年湖北省各类型科技活动的投入情况。四年中,湖北省 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4636 项,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类计划合计 安排资金 68.6 亿元,主要流向生产性活动和科技服务。项目安排与资金投入的结构 性矛盾明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些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项目投入强度严重偏低, 而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社会资金的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投入强度最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表 2.4 2002-2005 年各类型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活动类型 投入资金 (千元) 投入项目(项) 投入强度(千元/项) 合 计 6860666 4636 1479.867558 基础研究 43411 1190 36.47983193 应用研究 414756 16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