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在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进入一个新的融合时期之时,文化产业发展 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形成支柱产业的重要议题。并且,随着文化体制 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成为中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前 景不容忽视。 从理论上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荆州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明确荆州文化产 业发展中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和战略思路,以发展旅游业作为荆州文 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从具体操作来看,通过对荆州概况的介绍、公 共政策的梳理、主要行业发展的描述,分析了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 现状,找出了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要求政府创新政 府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走政府推动与文化企业 市场主体地位结合的道路。 本文正是在此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荆州市实际,提出了加 快发展荆州市文化产业的对策,侧重在文化旅游方面发展文化产业, 以发展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同时加快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主张政府 通过长期的文化消费引导和市场培育,为荆州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 展基础。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人力资本的积累、公共服务的 完善,提高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关键词: 荆州, 文化产业 , 比较优势 ,对策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ii abstract during a new period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abou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pillar industry.and ,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thats also new growth point in small cities, the future c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oretically speak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industry-level selec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upda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 in jinghzou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must determine the value-orientation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trateg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breakthrough in jinghzou cultural industries.realistically speaking,with the broad description of public policy,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jingzhou cultural industry , identified the root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lag ,to innovate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change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coordinate the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o take the way combining government promoting and culture enterprise dominant position in marke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situation in jinghzou ,proposes strategyof jingzhou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put emphasis o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project as a pawn, fostering cultural consumption market, integrating of resources. throug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 the human development, public service ,to improves the speed and e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ngzhou,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 strategy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 方针,指向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双向发展,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的 产业性两者均衡发展,报告同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的重要渠道,是繁荣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 更加明确显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思想,对进行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作出重大调整,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部署,突出了务必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项目推发展尤其是以重大项目带动的战略思想。 2009 年 7 月 2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作为继纺织、轻工等 十个规划之后的又一重大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产业的战略 选择和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在我国各大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文化产业在不同程度上 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但是,我 国毕竟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观念和重视度存在差异,某些地方特 别是中小城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无论在其规模、结构及产业化程度方面,与发 达城市的差距逐渐加大 1。同时,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在其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 困惑,致使其潜力和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如何发现问题,发掘优势? 如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中小城市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己成为全面建设 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对于国内发达城市和同类城市,荆州作为三线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不 同的主体和经济、地理、历史因素,因而其发展路径也是不同的。本文调查研究 了荆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瓶颈,立足于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 1李霞: 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 年 10 月 12 日。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 分析荆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站在政府自身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了荆州地区发展 文化产业的战略和对策,以期通过荆州这样一个中小城市样本的研究,由点及面, 拓展开来,能为我国县、市层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这 个角度来看,无疑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二)现实意义 自“十五”规划中,提出了“文化产业”问题,再到 2003 年开展文化体制改 革试点工作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均充分认识到文化 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视文化产业为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对文 化产业充分重视。荆州处于湖北省关于“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鄂西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当中,荆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006 年出台了荆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规划中突出在 文化娱乐业、文化演艺业、图书发行业、电影业、报刊出版印刷业、文化旅游业 等方面的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扶持, 有效地促进了荆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从整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荆州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因此,要使得荆州文化产业的快速 健康发展,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再结合荆州具体实际,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明确现状,查找问题,有步骤、有目的、有针对性提供发展 对策。 从这一目的看,选择荆州市文化产业研究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探讨,对于 解决与荆楚文化相关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问题,促进荆州文化产业发展,有 着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在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融合时期之时,文化产业发展将是构 建和谐社会和形成支柱产业的重要议题。总体而言,荆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缓慢。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荆州面临相似的社会经济条件: (1)荆州经济增长 缓慢,财政严重不足; (2)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缓慢。 (3)另外还有软件和硬件条件,如文化人才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市 场主体不多。在此,立足于荆州的社会经济,对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完 整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具体的对策。本文希望以 荆州为样本,力图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普遍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二线城市文 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本论文主要借助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对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进 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适合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具体的对 策。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及框架,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采用了理论文献研究、政策文件研究及访谈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解释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是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对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了简 要说明,总结了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对荆州 文化产业主要行业进行了现状研究,为下文的对策提出做出铺垫。 第四部分是借助比较优势理论,对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来源进行了详细 地分析,得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具有人文、政策、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优 势,为提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作出铺垫。 第五部分是荆州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原因分析。主要发现荆州的经济财力不足、 政府投入欠缺、市场培育不强、体制机制不灵活、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支撑 和保障体系不到位等问题。 第六部分是在现状、优势的分析下,结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原因的分析, 具体对荆州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发展对策:首先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 和荆州政府的战略定位和导向,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破冰;然后在比较优势理论 的启发下,以发展重大项目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注重坚持长期的 培育本市的文化消费市场,挖掘文化消费潜力;花大力气对荆州的优势资源进行 整合和发展,同时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部分是结论。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 图 1 本文框架结构 三、创新及不足 三、创新及不足 本文对荆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创新之处主要有: 一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从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找 出荆州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发展滞后的原因。针对情况,提出促进发展的对策。 二是针对荆州市文化体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文化产业体制的思路。主 要体现在首先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遵循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看到文化 产业产业属性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次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实现文化 体制改革的创新。 三是指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发展文化旅游,同时做好支撑体系 绪论 荆州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分析 荆州荆州文化产业 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荆州文化产业发 展的优势分析 促进荆州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的对策 结束语 相关概念和研究 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荆州人民就业和增收,共建和谐社会。 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较晚,在荆州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相关统计资 料极为缺乏,并且得到的统计资料也相当滞后。因此,受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 无法对荆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历史性的考察,难以用数据分析法对荆州文化 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测,实在是一种遗憾。这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 进一步的充实,使这一选题更有意义。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法 (一一)理论文献研究理论文献研究 为了结合整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和研究水平,提出适合荆州的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搜索资料,对相关 概念、理论、现状进行全面介绍,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比较优势 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对荆州优势进行阐述,找准荆州文化产业突破口。 (二二)政策、文件的评述政策、文件的评述 中央、湖北省、荆州市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产业政策 规划、具体实施办法等,为本文提供不少思路。通过对政策的理解,对文化产业 发展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更实际更可行 的结论。 (三三)调研和访谈调研和访谈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政府机构访谈,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政策,访谈共进行了两 次,都是采取座谈形式,时间在为 2010 年 3 月至 4 月,访谈对象包括荆州市宣传 部和荆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6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对文化产业概念的深入把握,是研究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各国 专家学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文习惯的不同,对于文化产业的具体内涵和外延的 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争议,国际国内理论界尚没有严格和统一的界定,主要有 以下几种提法: 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界定。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 ”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文化产业至少包括以下行业:影视业、音像业、广 告业、咨询业、网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2。 二是英国著名学者 justin o connor 对文化产业认定为: “文化产业是指以 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 值。它首先包括了我们称之为的传统艺术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音乐厅、 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 3。 三是 1997 年,美国制定了“北美行业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信息业重新定义 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 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纸业、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而计算机和 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将不再包括在内,被划为制造业下的一个分支。这一重新定义 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信息与文化产品从一般货物生产和服务行业中区分出来,完成 向“信息文化内容产业”转变的过程,显现出新的产业格局。 四是 2003 年 7 月,由中央宣传部领导成立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对 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 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五是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在 2003 年定 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文化业(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 2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研究,2006 年 10 月 11 日。 3 connor.theory and cultural value.oxford:basil blackwell,1992,page1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新兴的外围层文化业(网络文化服 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和“相关层”文化业(文化用品、设备 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三大类。这一分类是我国统计部门代表国家发布 的比较权威的界定,在我国文化产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是中国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 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 本文所使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将引用 2004 年国家统计局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中的文化产业定义,以便下文引用的数据与官方一致。 二、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二、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一)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两大理论派别 1、两大理论派别 依据文化产业的理论思潮,可将其归类为两大类型:悲观主义流派和乐观主 义流派。悲观主义流派对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文化应具有阶层性,且服从 于精英文化。如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积极批判了“文化工业” ,认为大众文化破坏 了文化的真实氛围,是庸俗化和低俗化的象征,文化不应借助于大规模生产的工 业体制。这些观点与地区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和属地性相符。乐观主义流派对大众 文 化 产 业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 新闻出版、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 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8 文化持肯定态度。多元主义学派 h.j.gans 认为大众文化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观, 认为大众文化并无害于社会,可以塑造“多元审美” (aesthetic pluralism)的 价值观。英国社会学家 derek wynne 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比较宽广的范畴,涵盖所 有形式的文化活动,是超越传统所认知的纯艺术文化(fine arts) ,包含了流行 文化(popular culture)形式 4。自 21 世纪开始,文化产业深受后现代消费思潮的 影响,各地都开始借助凸显自身的地方文化特性,通过现象与文化符号营销,争 取全球有限的流动资金。 可见,西方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的“大众化”和“文化阶级性” ,后现代思潮 影响下的消费结构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文化 融合多元样式,具有多元审美观,认为文化产业应注重文化品位的个性化与自主 性以及应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 2、四大演变阶段2、四大演变阶段 在西方,随着时代的演变,文化产业历经福特主义时代,后福特主义时代、后 现代时代和全球化时代。20 世纪 30 年代,文化阶层性瓦解,朝向平民化与大众化 5。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产业结构朝向高科技及服务业,人员需求开始转向高技 术人才及管理人员,城市间开始朝向竞争体系发展 6。后现代时期,由于经济快速 转向,对文化产业提出了要求。北美及西欧城市兴起了以文化政策主导的都市再 生策略,策略通常包括常规性及暂时性的艺术活动、休闲活动、博物馆复合性设 施开发、文化庆典活动及壮观活动事件,这些开发同时伴随着后现代建筑及环境 的开发。21 世纪全球化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跨越国界、疆域和时空,正以 全球化的规模彼此沟通、竞争、对照与冲突着 7,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政策适应全 球经济环境变迁,资本主义全球营销网络建成的现况,以发展符号经济及促进城 市再生为主要策略。 在 21 世纪全球化经济结构下,文化产业已成为极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并在未 4 苑捷: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年第 1 期 5 bassett k.urban culture strategies and urban regeneration:a case study and critiqu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3. 6 friedman,j.being in the world: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m. featherstone global culture. london:sage,1990.pp.311-328. 7郭鉴著: 地方文化产业经营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61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来有不可预测得稳定发展趋势。并且,全球化和地区文化产业不是相对的,是相 互依赖发展的 8。从文化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空间结构,会 随着不同的时代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而发生结构性重组,这对本文研究有引导意 义。 3、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因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民 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在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的作为等,更多是吸取不同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为自己的文化产业政策的 制定做参考, “在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方面走在最前列的并非文化产业最发达的美 国,而是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已经成为众多欧洲议会的 主要议题” 9。这种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被称为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研究。其代表人物安迪c普拉特认为文化产业必然出现一个紧扣的产业链,包 括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四个环节,然后会形成庞大文化产业体系。这一观 点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根据,并最终得到印证。另一方面,英国 伯明翰大学理论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成为学院派。 其代表人物雷蒙威廉姆斯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的观点是文化研究应当 关注整个文化的生产消费过程,不应只关注部分和狭隘的文化,这是文化理论研 究的一个重大进步 10。 (二)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二)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文化产业国家层面研究 1、文化产业国家层面研究 在国家层面上,国内一些学者多从文化产业战略、文化产业政策设计、政府 扶持等角度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张雪峰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策略选择从发展多层次的交化消费模式,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建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运作机制,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调整 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中部经济发 展报告, (2007)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1 页。 9 mc guigan,jim.cultural popul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1992. 10贾斯廷.奥康纳等著: 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 ,参见: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 (2003-2004)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 页。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0 文化产品结构,培育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的创新人才六方面进行探讨。郑元凯在我 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中侧重于从经济结构、国家政策以及经营观 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出发,提出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营观念,力争培育有 竞争力的文化集团企业与文化产业集群方面的策略。郑淑荣在分析了美欧等国发 展文化产业的政府行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即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管理体制坚决推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等。 2、文化产业省级层面研究 2、文化产业省级层面研究 在省级层面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是当今国内研究的重点,属于实例研究范 围内。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但有个别省份提早给予重视,发展的比较迅 速,根据这些先进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进行经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建议。 如李慧、林华、何中华、刘维奇等分别就北京、上海、广东、山西等省份的文化 产业进行归纳 11。另外北京、上海、山东、湖南等地也以文化蓝皮书和论文集的形 式,将自己省内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归纳总结。 3、文化产业市级层面研究 3、文化产业市级层面研究 由于地域范围的缩小,市级层面的研究比省级要更加细致,需要的数据也更 加多,但研究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才能密切结合当地实际。由于 各个地方的地域差别、观念差异、资源分布不同,中小城市的个案研究更应值得 重视。但由于数据统计、发展理念等多种原因,在这一环节研究的比较少。 目前,文化产业研究的焦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的联系; (2)全球竞争环境下的文化企业的发展与经营;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4)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普遍强调的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形势前 瞻。总的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对文化产业 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归纳,实际操作性不强。另外注重对眼前问题的解决, 忽视整体环境的营造和基础性工作的准备。着重宏观层面多,关注微观少,研究 区域和省一级的多,研究县市的少。特别是市区文化产业研究上,不仅缺乏系统 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对文化产业系统而长远发展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11刘维奇: 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 2009 年 10 月第 5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章第三章 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东联武汉,西邻三 峡,南接张家界,北靠武当山。全市国土面积 14 l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76 。辖荆州、沙市两区,公安、监利、江陵三县,松滋、石首、洪湖三市,总人 口 635 万。市区面积 1576 平方公里,122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 65 平方公里,人口 70 万人。境内 78.8%的面积为平原,21.2的面积为丘陵低山区。境内有大小河流 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等千亩以上 湖泊 30 多个,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 3.55 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 积 1.2 万公顷。荆州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荆州城建城历史长达 2600 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 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蔚 为大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荆州文化界开始了 “发展第三产业” ,举办经济实体,成立独立经营单位的尝试。沙市区办起了集体 所有制性质的文化企业单位“文化服务公司” ,经营广告、书店、汽车运输、彩扩、 文艺用品;办起了独立核算的音像管理站、出租音像制品。荆州地区群艺馆也创 办了文化广告服务公司,文化艺术幼儿园以及伊甸园等多样经济实体。荆州区电 影公司改制为银兴电影公司分公司。但直到 2004 年,荆州并未形成文化产业的规 模和取得应有的效益,全市文化系统年经营收入约为 2000 万元,经营项目多为门 面出租,小型文化艺术服务等,仍是一种“以文补文”抓“创收”的局面。 2003 年荆州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05 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实质阶段。相 继建成了广电大楼、报社大楼、凯乐剧院、张居正纪念馆、荆州博物馆、石首博 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扩建整修了一大批文化旅游景点和景区;打造了垄 上行 、 江汉风 、 绝对意外等一批原创品牌;培育、重塑了一批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此外,社会办文化、群众办文化活跃,各类演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2 出队、小剧团、舞蹈培训、书法培训、音乐培训遍布全市。可以看出,荆州文化 建设整体上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严格来说,在 2003 年以前,荆州只有零星 的、散乱的文化经营,而称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也很小,以 2002 年为例,荆州文化、广电、报业系统经营收入只有 8100 万元,占全市 gdp 的 比重很小。当时的文化产业远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 策的落实和某些重点领域的培育,为加快文化和旅游的对接,荆州文化产业也有 起色,整体上已呈现出健康蓬勃的发展态势,初具规模,但与全国其他发达城市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有质的差距。 2009 年 12 月 24 日,荆州市政府与北京华汇企业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 协议书和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协议书 。由此,北京华汇企业投资 18 亿元打 造的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是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0 年将是荆州跨越式发展的开端12。 荆州现有荆州日报 、 荆州晚报 、 江汉商报 、 荆周刊4 家报纸,有新 闻、垄上、精彩三个电视频道,新闻、音乐、汽车三个广播频率,荆州新闻网、 楚网等 5 个新闻网站,湖北楚天金纬、江汉银兴影都、荆视传媒、垄上行新农村 服务公司、东方明珠文化体育公司、古城旅游公司等市场主体。2008 年,荆州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收入 48.52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 3.1%。 二、公共政策 (一)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激励政策 二、公共政策 (一)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激励政策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 需求” 。 2009 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提高 到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体系,充分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 12徐恩宏:荆州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关公文化产业,人民网,2009 年 12 月 26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视,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会 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 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是 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文件。 国家文化部先后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文化 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文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企业给予了各方 面支持。 (二)湖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二)湖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鄂发 200931 号)、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087 号), 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了部署,为文化企业提供税收、市场管理等各个方 面优惠措施,大力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湖北省确立“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用大 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2009 年,湖北省政府与新闻出版总署签署合作协 议,共同促进湖北建设中部地区新闻出版强省。 (三)荆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三)荆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2004 年,荆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 见,扩大市场准入,经营性单位完全市场化运作,公益性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 吸引社会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体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执法体 系,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中介机构,推动成立 文化产业各类行业协会,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荆州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 2010 年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市场 化的思路、产业化的办法,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整合,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旅 游开发。大力引进和培育旅游接待、传媒文博、创意策划、演艺娱乐等市场主体, 加快构建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加强项目策划和招商。” 三、主要行业现状 三、主要行业现状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4 2006 年,荆州市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 值 8860 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11.1%,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为主的“外 围层”实现增加值 7698 万元,占 9.6%,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 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 4.86 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0.4%。 2006 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2.2%,荆州为 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1 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表(2006 年经济普查资料)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表(2006 年经济普查资料) 单位:个、人、万元 法人单 位 数 产业活动 单 位 数 从 业 人 员 营 业 收 入 增加值 合 计(不含个体户) 534 655 21020 293002 65130 合 计(含个体户) 28706 320877 80081 一、文化产业核心层 275 343 6503 78404 8860 (一)新闻服务 6 6 77 976 148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81 105 2301 20285 420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79 120 2571 48306 6188 (四)文化艺术服务 109 112 1554 8837 2104 二、文化产业外围层 113 131 2101 84162 7698 (五)网络文化服务 6 7 42 231 68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58 69 1647 58851 2961 (七)其他文化服务 49 55 412 25080 4669 三、相关文化产业 146 181 12416 130436 48572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 化产品生产 123 137 11625 129849 48447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 化产品销售 23 44 791 587 125 四、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 3698 7686 27875 14951 (资料来源:荆州统计年鉴,2006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如上表所示:从文化产业九大层次看,荆州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兴文化 产业发展薄弱。从荆州五大产业来看: (一)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一)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 荆州市现有荆州日报 、 荆州晚报 、 江汉商报 、 荆州刊等报刊出版 物,报刊年发行总量达 900 万份。2009 年,市新华书店完成销售净收入 1026.45 万元,实现销售利润 39.11 万元。荆州电视台品牌活动春秋垄上行受到中省 领导的多次表彰, 年经营收入达 8000 万元。 广播电视业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清, 同时在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经营方面未达到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水平。 (二)印刷复制业(二)印刷复制业 2009 年,新闻出版行业招商引资 7000 万元,各企业大力优化经济结构,思达 工贸有限公司投资 680 万购进德国高宝大对开双色机 1 台,精彩印务有限公司投 资 130 万元购进山东华光 520 型四色胶印机、折页机等配套设备,大大提升了各 企业和经营单位产业规模的发展。在报刊印刷业方面,提档升级步伐不快,全市 报业一流品牌一直未能实现。 (三)文化艺术服务业(三)文化艺术服务业 随着全市艺术团体深入开展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化步伐,文化艺术服务业获 得了蓬勃发展。荆州市范围内现有专业剧团 8 个,群众演出团体 400 余个。2009 年,全市开展文艺演出 1100 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100 场,荆州在形成丰富 多彩的文娱演艺市场的同时,欠缺高水准和声誉的文化娱乐团体和企业。 (四)互联网文化服务业(四)互联网文化服务业 荆州市互联网文化服务以网吧服务为主,网吧是提供网络文化服务的重要场 所,是网络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全市现有网吧 900 余家,其中投资 额较大的高档网吧有天佳网络会所、109 网络休闲会所、蓝色火焰、新华网城、金 帝网城等多家。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6 (五)文化旅游休闲业(五)文化旅游休闲业 全市中心城区共有休闲娱乐场所 500 余家。全市对游客开放的景区景点有 65 个,其中 4a 级景区 3 个,3a 级景区 1 个,2a 级景区 4 个。全市共有星级饭店 36 家,旅行社 41 家,拥有旅游从业人员 3 万余人,其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 150 多 人,持有导游资格证的 300 多人。全市接待国内旅游 649.78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 入 34.8 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 2.89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628 万美元 13。从下表 可以看出,虽然文化旅游业有发展态势,但一直未有突破,其速度与效益与荆州 市实际价值并不匹配。 2005 年至 2008 年荆州市文化旅游数据统计 年份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海外旅游人数 (人次) 海外旅游收入 (万美元) 2005 387 19.6 21954 868.16 2006 434.05 22.05 23496 751.86 2007 512.56 27.2 27741 982.1 2008 564.02 31.2 28900 812.3 13陈建华: 湖北“两圈一带”战略架构下荆州发展定位的思考 ,载荆州纵横 ,2009 年 3 月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第四章第四章 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和文化产业选择一、比较优势理论和文化产业选择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 素禀赋说” ,是引伸概念,开始用于国际贸易方面,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应用到经 济、管理等领域中。 亚当斯密于 1776 年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即根据各个 国家产品劳动生产率产生的绝对差异决定国与国不同的分工 14。李嘉图赞同亚 当斯密的这种分工观点,并将之继续发展,但其中不同的是,他认为分工的基 础是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15。其实对照上述两种理论,发现都是建立在劳动是 唯一的生产要素,而这种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比这个复杂许多。在多种要素并 存条件下,怎么产生的比较优势呢?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指出要素禀赋差异(包 括其组合差异和丰盈程度差异)是构成国际分工的依据和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发 展体系如下图: 经过这三个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确定的基本观念 是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和确定由生产成本的差异直接决定。而生产成本由多种要 素决定,其中要素禀赋绝对决定生产成本的重要变量,因此,形成比较优势的除 了要素禀赋外,还有产生比较优势的很多原因。 1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 3156 页 15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 页。 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 相对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一俄 林要素禀赋论 荆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8 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价格和其存在数量决定商品生产成本,生产要素价格 取决于市场对该要素的需求与社会和自然对其的供给,生产要素数量则大部分取 决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的需求由社会消费者需求偏好和支付能力决定, 供给由要素禀赋论决定。因此,比较优势的产生除了要素禀赋之外,还有社会消 费和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 比较优势可以脱离要素禀赋的影响,在于它受更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 20 世 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对比较优势的扩大,提出了“竞争优势”概念,他认 为: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并不仅仅取决于该国的要素 察赋情况,更重要是取决于该国的产业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 (生产要素状况、国内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及竞 争者)和两个辅助要素 16。 (二)文化产业选择(二)文化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理论源于 18 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比 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认为优势的来源除了要素禀赋状况,同当地的社会存 量(既存的资本、生产技术、营销、整合等)也存在关系 17。 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可以产生经济效 益,因此这就决定了所有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