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玛牧特依综合研究 专门史专业 研究生:叶相指导教师:刘复生 玛牧特依之 j 凉l u 彝族f 如蔓字经之勺汉族传统社会,它是彝族 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到教育学、政治学、哲学、,e 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许多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礼会的阶级关 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不可多得的珍贵卉文献。j ,j 牧特依全 文以男性一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j 、l 为线索川 父m 钳彳j 哲 理的尔比概括总结了各个时期应具备的“德”和“仃”,教导人们如何处f = 5 人。玛牧特依不仅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内部人1 j f j 然,人】幻;天系车行为准 则,也是伦理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它影响着彝族人的人啦观,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玛牧特依是彝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和传乐载体。总结了彝族 先民刨建文化的创造经验,反映了彝族先民i m - 牧耕的,i 活力,通j 、v 了彝族 传统家庭的社会结构,其中蕴涵着彝族先哲的生命体验,跃动着l 屯族的, ! 命活 力。在彝族社会,以祖灵信仰为核心的毕摩文化已成为具1 f r 枉会姚范一睫质的 种“势”。玛牧特依作为附着于这种“势”的伦理教化经典,胄扬祖灵信仰、 传授祖制孝义、规范伦理道德是它的终极丰题。 彝族文化经典的书面文学形式以诗歌为卜要形式,它所折则九勺足牛摩群体 的是文化特征、感觉方式、体验方式和思维方,所反映术f j 址集体性质较 强的彝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尚,而0 i 是某个f 1 :家、畴人独特的 个性特征。玛牧特依以美好的诗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它的传统原则是 以道德指导情感。书中在歌颂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优良传统的同时,把 美与丑,诚实与虚伪,公f 与偏私等相互对比,达到了鲜明的岂术效果。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古典解释学等理论1 j 方法对玛牧特依 进行了翻译、分类、文本分析、专题探讨等较为综合的研究,以期对彝族这一 文化经典有一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供几种理解与赏析的角度, 抛砖引玉,求证于方家。 关键词:玛牧特依,彝族传统,文本,综合研究 “m a m u t e y i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m a j o r :s p e c i a l i z e dh i s t o r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y ex i a n g t u t o r :l i uf u s h e n g “m a m u t e y i ”o nl i a n g s h a ny ij u s ta s “s a nz ir i n g1 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o ft h e 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i ti s t h ec l e v e r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t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p e o p l eo fy i ,i n v o l v es u c hal o to fc o n t e n t s a sp e d a g o g y ,p o l i t i c a ls c i e n c e ,p h i l o s o p h y ,p h y s i o l o g y ,p s y c h o l o g y , s o c i o l o g y ,e t h n o l o g y ,e t h i c s ,e t c ,i ti sap r e c i o u s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w i t hr a r er e l a t i o n ,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m o r a l i t y ,f o l k w a y sa n dc u s t o m s o fc l a s se x p l a i n i n ga n c i e n ty is o c i e t yi na na 1 1 一r o u n dw a y i t i sa st h ec l u ei nt h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ts t a g eo f d i f f e r e n ta g e sa n db e h a v i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 “m a m u t e y i ”t h ea 1 1 o n e sl i f ew i t hm a no ff u l lt e x t ,w i t he x q u i s i t ea n dr i c hp h i l o s o p h i c t h e o r ys u m m a r i z ee a c h “g e r m a n y t h a tp e r i o ds h o u l dp o s s e s sa n d “b e h a v i o r s u m m a r i z i n g t e a c hp e o p l eh o wt o c o n d u c to n e s e l fi n s o c i e t yt ot r e a tp e o p l e “m a m u t e y i ”i sn o tm e r e l y p e o p l ea n dn a t u r e i n s i d e y i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o f l i a n g s h a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c o d eo fc o n d u c t ,e t h i c st h o u g h ta n dn o r mo ft h ee t h i c s t o o ,i ti s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y i s o u t l o o ko n1 i f e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t a k e s h a p ea n dd e v e l o pi nt h ee t h i c sv i e w “m a m u t e y i ”f o ry ii m p o r t a n tb e h a v i o u rw a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n o tn a t i o n a la n dc a n ts p r e a dn o tl a s t i n gb o d y i ts u m m a r i z ey if i r s t e s t a b l i s hc r e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o fc u l t u r eo ft h ep e o p l e ,i tr e f l e c tc a n y if i r s to c c u p ylif es t y l ep l o u g h e dt oh e r do ft h ep e o p l em o u n t a i n h a y i n ga d a p t e dt o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y i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t h e l i f ec o n t a i n i n gt h eg r e a tt h i n k e ro ft h ep a s to fy ia m o n gt h e m e x p e r i e n c e s ,l i f ev i g o ro fq u i v e r i n gi n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y is o c i e t y , t a k i n gg r a n d f a t h e r sc l e v e rf a i t ha st h ec o r et oi s i tr u bc u l t u r ei s i th a v es o c i e t ys t a n d a r d i z eak i n do f “t e n d e n c y ”o fn a t u r et ob e c o m e a l r e a d yt of i n i s h “m a m u t e y i ”a sa d h e r i n gt oi tl a s tc l a s s i c sa tt h e e t h i c s e so f “t e n d e n c y ”,a d v o c a t eg r a n d f a t h e rf a i t hn o tc l e v e ro f , n o tt e a c h i n gt h e r ea r e a tg r a n d f a t h e r t h ew r i t t e n1 i t e r a t u r ef o r mw i t hc l a s s i c a lc u l t u r eo fy ir e g a r d s p o e ma st h em a i nf o r m ,i ti st h e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w h a ti t r e f r a c t e di st of i n i s hr u b i n gt h ec o l o n y ,f e e lt h ew a y ,e x p e r i e n c ew a y a n d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 ,i ti sn a t i o n a ls o c i a l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s p i r i t a n da e s t h e t i ca n ds t i l li n t e r e s t i n go f y iw i t hs t r o n g e rc o l l e c t i v e n a t u r et h a tr e f l e c t , b u t n o tt h eu n i q u e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ac e r t a i nw r i t e r p o e t “m a m u t e y i ”b yb r i g h tv e r s e i tl a s tl o f t ym o r a l ss e n t i m e n t ,p r i n c i p l en o t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a td i s c u s s t o l a s te m o t i o n w i t h m o r a l s w h i l ee x t o l l i n gs u c h f i n e t r a d i t i o na s j u s t h o n e s t ,m o d e s t ,u n i v e r s a lf r a t e r n i t y ,e t c i nt h eb o o k ,s u c hm u t u a l c o n t r a s t sa sab e a u t yi sa n du g l y ,h o n e s ta n df a l s e ,j u s ta n dp a r t i a l , h a v er e a c h e dt h ed i s t i n c ta r t i s t i cr e s u l t t h i st e x tu s e sc u l t u r a la n t h r o p o l o g y ,h i s t o r y ,e x p l a i ns t u d y i n g 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o ft o “m a m u t e y i ”g oo nb yt r a n s l a t i n g 。c l a s s i f y i n g t e x ta n a l y s i s , i tp r o b e si n t oe t c t ob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e a r c ht os p e c i a lt o p i c ,e x p e c tt h a tt h e r ei sa no v e r a l la n dd e e p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t h i sc u l t u r ec l a s s i c so fy i ,t h ea u t h o ro f f e r ss e v e r a l k i n d s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 n g l eo fe n j o y m e n to nt h i sb a s i s ,c a s tab r i c k t oa t t r a c tj a d e ,s o l v ei ti nt h ee x p e r t s k e y w o r d :m a m u t e y i ,y i st r a d i t i o n ,t h et e x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e a r c h 广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莉吾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长河中,通过 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最为典型 的就是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社会的主体文化,毕摩文化在强化杜会制度和维护 社会秩序方面有其独特的控制作用。传统宗教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 为提供了道德的制裁,为共同体的平衡所以来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提供了基 础。在彝族社会,以祖灵信仰为核心的毕摩文化已经成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 一种“势”,附着于信仰本身的一切仪典,及其涵括的知识礼节、风俗技艺、 道德风尚、神祗鬼灵都被纳入传统之中,既有原始宗教的,也有世俗的;既包 含心理、情感、意志、态度,也兼及知识、教育、行为准则等等。仪式成为传 授集体意识和民族传统的工具,成为维系家支( 宗族) 群体,沟通人们思想感 情、调适人际关系的手段;体现于经籍文学中训谕诗,则是社会性、历史化的 世俗经验的凝练,是社会生活是指南,其支配精神是传统的、伦理的、人文的, 现世的,加之与祖灵和鬼神力量的结合,并由祭司毕摩施行着有声的“诗教”, 训谕诗便成为彝族社会里宗教在文化控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捷径和方式”。 玛牧特依作为凉山三大经典之一,在大小凉山它以“训世之书”的经 典之名与“创世之书”勒俄特依并驾齐驱,并广为流播,绵延炳焕。它以 彝族古代社会礼俗、社会关系、行为准则、伦理道德以及家支习惯法为中心, 采用箴言的方式,并熔铸了大量的古语训言、格言谚语,进行说理宣教,反映 了彝族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等精神文化的内涵,为彝人世代熏 习熙传。如此浩瀚经典之书,有很多篇章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但对它的整 理研究工作却做得不够。 笔者师从刘复生先生学习西南民族史,对彝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浓厚的兴 趣,在彝族历史渊源、社会风俗方面学到了不少基础知识,尤其是多次鼓励我 在彝文文献方面有所长进。后又拜师西南民院李尼坡教授,学习彝文基础知识 和彝族文化。李老师长期从事彝族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对彝族哲学伦理 学有深入了研究,尤其是长期开展玛牧特依等彝族经典的翻译整理工作, o 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一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1 7 0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在学习期间,也在随李老师翻译整理玛牧特依,并按文化人类学的有 关理论与方法对该经典进行思考。令人痛惜的是,李老师在玛牧特依即将 整理完成开始校稿时病重,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今天,以我浅薄之识继续李 教授未完成的事业,在李老师翻译整理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玛牧特依进行综合研究,作为我硕士阶段的毕业论文。 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玛牧特依进行收集、整理、考察和研究, 相继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 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科学地、系统地将玛 牧特依进行综合研究,尤其是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属空缺阶段。 鉴于当前对这一课题研究工作薄弱性,因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无一字 一句论及早已在彝民族社会中流传并作为伦理道德标准推行了几千年至今仍 有一定影响的彝民族文化的精髓玛牧特依,即使是民族伦理学这 一专著对彝族的伦理道德也少有论及。笔者认为加强对玛牧特依的综合研 究有如下意义: 第一、彝文文献整理研究方法的突破。以往的彝文古籍整理工作,大多是 侧重文本的整理和文字的翻译注解,而对经典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较少。笔者 以为,在整理翻译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是对彝文经典比较深 入的研究,尤其是运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文本研究和社会文化 探讨,在学术上意义重大,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作用也较大。 第二、可以促进彝民族心理学研究,玛牧特依的内容反映了彝民族独 特的心理素质和精神世界,对它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助于加深人们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程度,促进彝族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民族伦理学研究。玛牧特依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所占篇幅最 多,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人伦关系上教导彝人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男女有别等伦常道理。尤其是彝族社会的泛孝思想表现尤为突出。 第四、民族教育学。作为教育经典,玛牧特依是凉山地区历史上重要 的教科书,它以口传的形式在毕摩世家中一代代流传下来,至今仍在影响着不 少家庭的早期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蓝本,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当今 彝族社会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玛牧特依的综合研究,无疑会在 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彝族社会性别研究。强调男女有别,在彝族传统社会是不争的事实。 玛牧特依中有不少关于彝族妇女伦理道德的论述,在日常行为约束、家庭 责任、生产、生育等方面明显表现出男女不平等,“妈妈的一生,是操劳的一 生;女儿的一生,是烦恼的一生;男儿的一生,是快乐的一生”,女性在生活 中、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下。但玛牧特依也反映了彝族社会性别的另一面, 就是对妇女的尊重。“莫看重男人,奠轻视女人,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等。 第六、加强民族间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 第七、继承和弘扬彝族本民族文化,为彝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提供 决策参考。 本课题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以大量详实的文字 材料和通过实她的调查、考察所得的资料,在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导师 的指导下,对玛牧特依进行综合研究。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一切以阐明问题,提高对玛牧特依多角度认识,提供学术参考为 前提,章节的划分按内容的需要有论则长,无论则短,在行文上力求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本课题作为民族经典的综合研究论文,要求研究者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和 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对彝族历史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能够运用现代文化人 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论证。目前,对玛牧特依的研究还很薄弱,可 供笔者参考的文本也较少,公开出版的彝文版有2 种:一是由罗家修先生收集 到的1 4 个版本整理出来的,共有2 3 4 0 余行左右。(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8 5 年出 版) :另一种是李尼波、沙马吉哈编著的勒俄玛牧特依释读,( 四川民族 出版社1 9 9 7 年出版) 。彝汉对照本仅有三种:一种是岭光电先生整理的彝汉文 对照本约6 8 0 行( 中央民院1 9 8 2 年油印) ;一是冯元蔚等先生收集、整理,内 部使用的彝汉文对照本约8 5 0 行( 西南民院1 9 8 7 年铅印) ;还有就是吉宏什万 等编著的彝汉文对照本玛牧特依译注( 云南民族出版社2 0 0 2 年出版) 。研 究论文也是屈指可数。 对彝文经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研究e l 前还是学术界比较薄弱的环 节,笔者做为一名彝族文化的初学者,深知这一课题的难度:首先,玛牧特 依的彝文版我还不能全部读懂,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词典和汉译本对 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有了浅显的认识,因此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玛牧特依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内容的文本分析,至于文献学方面的论述则不是文章的重点。 其次,对玛牧特依广泛流传的大小凉山地区,笔者还缺乏大量的实地 调查,凉山地区仅有几天短暂的逗留印象,因此论述中难免会有片面不准确的 认识,甚至会曲解玛牧特依的本义。 第三,笔者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专业虽为西南民族史,对民族学、人类 学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在运用人类学有 关理论和方法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成熟的观点和论述。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玛牧特依概述 玛牧特依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下的“杰出”产物,集彝族先民的 智慧、知识、经验之大成,是彝族先民人生观、价值取向的总集。在浩如烟海 的彝族历史文献中,有关全面系统强调教育的书,仅此一本,它对凉山彝族传 统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它是一本各彝族各阶层人士都要 了解和学习的书,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性,是凉山彝人的教育经典, 对当今彝族社会仍具有道德品行、行为规范、伦理准绳、人际关系方面的钳制 作用。 一、玛牧特依成书年代及作者考 玛牧特依是流传于川滇大小凉山彝区的一部彝族先民素质教育的经 典。“玛”意为教,“牧”意为做,“特依”意为书或经书,即教( 育人们) 做( 人 和事的) 书。也有的译作玛牡特依,或简称“玛牡”,系彝语读音的不同译 法。还有的叫玛牡威尔,“威尔”意为“言论”。因此,有译作教育经 或教育言论。 关于玛牧特依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阿牛子普。1 9 6 3 年罗家修先生在布拖县乐安公社收集到的译本, 在书末尾书源中注明是兹米阿基的二女儿阿牛子普( 有的叫呷阿牛子4 b ) 所著。 在书源中说阿牛子普被许配给大君主耿依家,因她不愿意,故不去婆家在娘家 从事写作,并且写下了这部玛牧特依。据传兹米阿基是俄木( 乌蒙) 兹, 他生活的时代无据可考。 第二种:阿卡拉惹。民间传说玛牧特依是由古代一名叫阿卡拉惹( 有 的叫巴肯拉惹、阿卡拉子、巴卡拉子) 的人所著。他与施南俄特是同时代的人, 又说写的是施南俄特的生平。施南俄特是古代彝族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时 期的人,施南俄特买父寻父的传说在大、小凉山妇孺皆知。在勒俄特依中 就有记载:相传到买父寻父的“石尔俄特”( g t i 南俄特) 时,姑娘“滋尼施色” 对他说:“娶妻成配偶,只要这样做,生子即可见父亲”。石尔俄特与滋尼施色 结为夫妻并生子见父以后,社会便向父系大家庭过渡。 第三种:阿都尔仆。阿都尔仆是凉山彝族的一位大君主,川滇彝族中曲涅 系的大都是他的后裔。 e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三人中,阿卡拉惹更久远一些,其次是阿牛子普,阿都尔仆生活的时代 最晚,距今也有三十至四十代了,按照彝族每代3 0 年推算,也有干余年时间 了。按照罗家修先生说法,“这三种说法无哪种能够成立,都说明玛牧特依 流传的时问已相当久远”;木乃热啥先生认为:玛牧特依是经历了一个长期 逐步形成的过程,它的成书年代在千年以上是肯定的。 笔者以为目前还不能得出玛牧特依成书千年的结论。按玛牧特依 文学体裁和类型的特点,它的成书年代应该在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彝族经籍 文献的集大成时代。明成化2 1 年,土司安贵荣建永兴寺,在铜钟上镌刻了夷 书九则,并用彝汉文书写了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等作品。清代道光大 定府志卷四十九水西安氏本末的附录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即记 载了当时彝族学者安国泰对彝文文献所作的系统研究:“一名韪书。书籍 有:日:命理,言性理者也;日苴载,记事系事迹书也;日补书,巫祝书也, 日弄恩,雅颂也;日怯杰,风歌也;又有堪舆禄命书”。这是目前已知的汉文 史料较早对彝文文献进行分类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彝文经籍文献已具相当的规 模。正是随着经籍的规模化集成和经书传抄活动的盛行,毕摩经籍文学也有了 相当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定型化的咏史诗、训谕诗、祭祀经诗和送灵经诗的广 泛传播。而作为这一时期训谕诗的经典代表就是玛牧特依。 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确切定论,但从玛牧特依所诠释的内 容以及书中大量运用言简意赅的“尔比”( 有谚语、格言、警句之意) 来叙述和 表达上看,玛牧特依是在丰富的彝族“尔比”的基础上,经一定整理后, 又通过不断地充实和加工而成的。其中又有不少的诗句又形成“尔比”在民间 广泛流传。 二、玛牧特依现存版本及研究状况 玛牧特依的彝文版本众多,目前公开出版的彝文版有2 种:一是由罗 家修先生收集到的1 4 个版本整理出来的,共有2 3 4 0 余行左右。( 四川民族出 版社1 9 8 5 年出版) ;另一种是李尼波、沙马吉哈编著的勒俄玛牧特依释读,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研究【z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9 3 2 1 6 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9 7 年出版) 。彝汉对照本笔者见到的有三种:一种是岭光 电先生整理的彝汉文对照本约6 8 0 行( 中央民院1 9 8 2 年油印) ;一是冯元蔚等 先生收集、整理,内部使用的彝汉文对照本约8 5 0 行( 西南民院1 9 8 7 年铅印) ; 还有就是吉宏什万等编著的彝汉文对照本玛牧特依译注( 云南民族出版社 2 0 0 2 年出版)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正式出版的汉文版或彝汉英对照本,所 以对玛牧特依的研究、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正如木乃热哈先生所言, 在四川彝区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玛牧特依那样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和广泛的 影响,而对玛牧特依的研究却是极为薄弱的,研究文章少,发表在公开报 刊上的文章屈指可数。本文的研究多是以罗家修和冯元蔚的汉译本为底本,而 附录部分则以李尼波先生的彝文版进行整理、翻译的。 三、玛牧特依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玛牧特依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全文以男性一生在 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为线索,用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尔比概括总 结了各个时期应具备的“德”和“行”,教导人们如何处世待人。它的每旬诗 歌里面都包含了较深的思想内涵。集人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和评判 而形成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它把零星、松散的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加以系统化, 然后反作用于社会,为人们所信服,恪守。很多认识、观念最后形成“尔比” 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妇孺皆知,人人通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 玛牧特依不仅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内部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和行为准 则,也的伦理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它影响着彝族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观点内形成与发展。同时玛牧特依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绚丽多彩 的文学作品,是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珍品,是古代彝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其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全书2 3 4 0 多行( 罗家修本) 中有9 5 的 句子都是五言旬。用五个字把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表现的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不能不说玛牧特依的作者具有深刻的概括力和十分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 玛牧特依涉及到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民族学、伦理学等许多内容,是今天全面研究彝族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状况、 阶级状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领域难得的一部古籍。 一、教育 从玛牧特依全书的内容看,其施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对象包 括了彝族社会的各阶层人士。在教育方法上循循善诱,循情入理,以理取胜。 ( 一) 教育内容 玛牧特依从自然规律、生命观、人生观、事业观、知识观、道德观、 成才观、金钱观、命运观以及矛盾二元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教育。玛 牧特依全文以男性一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为线索,用精 美而富有哲理的尔比概括总结了各个时期应具备的“德”和“行”,教导人们 如何处世待人。 ( 二) 教育对象 玛牧特依影响深远,教育对象涉及彝族社会各个阶层,除了对包括 “兹”在内的全体彝族有共同的教育内容外,对兹( 君) 、莫( 臣) 、毕( 祭师) 、 格( 匠) 、卓( 民) 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l 、对“兹”的教育 “一个好的兹,头上白云飞,腰间蜂蝶舞,脚杆栖鸦雀,身旁斑鸠呜; 好兹要勤劳,兹在家中坐,手也拾落物。”“兹暴民将逃,暴虐要失民心,兹坏 不理政,一个坏的兹,处处压迫人,坏兹骑民颈,兹如有坏心,属民不兴旺” 教育兹要注意随时律己,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 、对“莫”的教育 教育“莫”要重视学习,博学多才,只有具备了各种知识,才能辅佐兹 管理好属民,理好政事。“莫如不学习,很难断案辅政,莫识渊又博、莫识来 治事,治事就彻底”。 3 、对“毕”的教育 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没有学习的毕摩,毕摩若不学习,经书诵不通,不能驱鬼医病,只好 啃鸡爪。”就是说毕摩如贪睡懒惰不勤奋,不作斋不能为主人家驱邪降灵,无 人邀请他作斋或作大斋,就只好作点小斋或不作斋,啃啃鸡爪了,慢慢就会无 人问津。 4 、对“格”的教育 “没有不学习的格,格如果不学习,技能学不会,技术提不高,铁锤砸 膝盖。” 5 、对“卓”的教育 “没有不学习的卓,卓如不学习,牛羊不发展,耕种无收获。”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和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教育对于知识的形成 与积累所起的决定作用,强调人们只有通过学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真知。 指出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观中的熏要作用。反复强 调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如“初掌政权的兹,要多听毕和莫的建议;初学办案的 莫,要多学前人办案的经验;初学诵经的毕,要多翻阅历史经书:初学做工的 格,要多看前人的手艺:初学耕牧的卓,要多请教老农牧”。由此可见玛牧 特依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阶层、等级和职业角度入手,指出 必须学好知识,人们才能获得幸福,人的美,人的道德,人的福运之本,在于 知识与智慧。 ( - - ) 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式上,玛牧特依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 玛牧特依循循善诱,循情入理,以理取胜。犹如涓涓细流,沁人心 脾,象一个慈祥的老人对晚辈讲述人生的哲理和经验教训。使昕者浊清自然明, 好坏自然分。如:“后代的人们啊,想不想昕玛木,若要想昕玛木,不 论路途多遥远,都是一条路;不论彝区或汉区,都是公鸡来啼鸣;不论大人或 小孩,都应专心致志来听讲。” 玛牧特依主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功能。它不是靠强制的手段来实行, 而是靠社会舆论、说服、教育和示范。“社会是人类的世界,家庭是母亲的世 界,是亲热温暖的世界,人生以一世为界。”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来阐释人类 社会应该遵循的历史发展轨迹。 q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玛牧特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许多人生哲理。虽然凉山彝族社会 过去缺少系统的教育,但仍然尊重知识,提倡学习。拥有知识文化的毕摩在彝 族社会里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一般群众的尊重。彝族社会尊敬老人 和长辈,也和尊重知识有密切关系,因为老人知识多,懂得许多习惯法和祖辈 相传的规矩。“老人有知识,青年有力气。”玛牧特依讲:“若没有知识, 言谈不超群;若不善管理,就无好牲畜。”同一辈份是家门亲戚,谁懂事,掌 握知识多,谁就受尊敬。过去的“德古苏易”都是由知识渊博,适应社会 伦理评介,有魄力的优秀人才来充当。正因为如此,拥有知识文化的毕摩在彝 族社会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一般群众的尊重。彝族社会尊敬老人和 长辈,也和尊重知识有密切关系,因为老人知识多,动得许多习惯法和祖辈相 传的规矩。 二、哲学 玛牧特依全书充满了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自然规律、社会 发展规律、矛盾论、天命观等方面有较多的论述。 ( 一) 辨证思想。 玛牧特依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辩证法思想。它向人们进行各种内容 教育的同时,指出了事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人们用一分为二的辨证的 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事物。如“莫轻视贫穷者,莫看重富裕者,贫穷可变 富,富裕可变穷。莫轻视衰败者,莫看重兴旺者,衰败者会兴旺,兴旺者会衰 败;莫轻视小孩,莫看重大人,小孩会长大,大人会变老。贫穷与富裕,在于 一头母猪,兴旺与衰败,在于一个妇女”。 ( 二) 矛盾论。 玛牧特依揭示了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的客观规律。它说:“天与地两家,争食云和星,日月来劝解:彝与汉两 家,争夺花翎戴,金银来劝解;主与奴两家,争杀大牛吃,骏马来劝解;亲与 戚两家,争夺粮食吃,牛羊来劝解。”它把世界上,人与人,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民族与民族,乃至天地日月星辰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各种矛盾清楚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勾画了出来。 ( 三) 规律的普遮性。 玛牧特依论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存在形式 和规律。如:“人活一世”“门坎不成圆”就是说人只能活一次,门坎永远都 是直的。它用这样简单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 四) 唯物论。 玛牧特依的很多章节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若要想发展,不 要买骡养”,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揭示了物 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有无不学的兹,没有 不学的兹,若有不学的兹,乱政重治理”,说明无论是君主或是一般平民都是 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时间中积累经验,赞扬了学而知知的唯物主义观点,批 判了生而知知的唯心主义观点。 ( 五) 天命观。 由于古代彝族先民们对周围所发生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对日、月、星、 辰的运转,春、夏、秋、冬、风、雨、雷、电、饥饿、寒冷、猛兽、疾病、洪 水、早死等威胁感到恐惧,认为这是一种无形巨大的神力有意思地支配着,这 种力量超于人类之上,它对人类生命、子嗣都做了安排。如玛牧特依里说 道“兹的命运是金印,格的命运的铁砧,卓的命运是耕种”,把命运归结为上 天的安排与决定。 玛牧特依通俗的语言折射了不少哲学道理,这里不一一列举,它所包 含的哲学思想有其时代性,也有其局限性。我们要以辨证的眼光来分析研究。 三、政治 玛牧特依虽然是一部伦理著作,但也反映出了凉山彝族的政治组织形 态和政治状况。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阐述了古代彝族社会的阶级、阶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分工。 在古代彝族社会,兹是统治阶级,尔是被统治阶级;政权组织的官员分为: 兹、奠、毕、格四种。兹是最高统治者;莫是兹下掌管司法的官员,持有审判 权;毕是专管文书和祭祀的官员,也是政权组织中的重要成员;格是负责并亲 自参加劳动的工匠。此外,就是被统称为“卓”的耕种和放牧者。 ( 二) 提倡平等,反对特权。 “莫看重布谷,莫轻视鹪鹩,布谷是鸟,鹪鹩也是鸟;莫看重兹莫,莫轻 视奴隶,兹莫是人,奴隶也是人。” ( - - )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彝汉来争雄,君主坐牢房;彝汉相械斗,女人戴手铐,男人套脚链”, 战争给彝汉双方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愿望。 ( 四) 统治阶级剥削的本质。 “笃慕的后代,没有无缘无故吃,虎豹无缘无故吃,毕匠无缘无故吃,君 主无缘无故吃。”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剥削奴隶无异于虎豹吃牛羊一样残忍,猛 烈地抨击了旧社会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剥削本质,从而唤起人们奋起反抗。 ( 五) 执政者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 “君主执政差,跨去九片地,平民四处逃,走头又无路;君主会执政,一 心为平民,抗敌能取胜。”君主执政的好坏决定着平民的兴衰成败和社会的发 展。 玛牧特依倡导仁政德治的统治政策,“君主有善心,百姓就兴旺;毕 摩有善心,人丁就发旺,君主凶恶百姓逃。”谏告君主为政以德,不以仁政即 不能平治于百姓,晓之以“水能载舟,水亦覆舟”之理;又云:“遇灾荒主子 奴隶都受苦,遭人祸土司百姓都受苦”,这种社会政治观点与爨文丛刻说 文中所强调的君民一体论同样表现为“仁政”思想:“君民本一体;不是仁 君主,民讼不能清;不是良民拥,君位守不牢;君恩似春露,民命草生然;君 乃民元首,民乃君百体;此乃不相离,一离生命休。”在等级分明、阶级矛盾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激化的彝族古代社会,提出仁政德治的思想观点,有其积极的和进步的意义。 o 四、伦理 玛牧特依可以说是彝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经典之作。它采用大量的古语 训言、格言谚语,内容主要体现了彝族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等 精神文化内涵。主要伦理道德内容分两大块: ( 一) 婚姻家庭伦理道德 凉山彝族的传统婚姻家庭普遍形式是一夫一妻制,通过严格的同族内婚和 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兄弟姐妹间禁婚和姑舅表兄弟姐妹之间优先婚实现 的,并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玛牧特依就有相当篇幅 来讲述婚姻家庭道德。“后代子孙们,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莫要讲等级, 不要看穷富。”告诫后人正确对待婚姻大事,但在彝族传统婚姻中又有不少禁 区。 民族内婚:“黄牛是黄牛,水牛是水牛;绵羊是绵羊,山羊是山羊”。彝族 称本民族为“黄牛”和“绵羊”,将汉等其他民族称为“水牛”和“山羊”n “黄 牛不入水牛圈,水牛不同黄牛牧”,“绵羊不下坝,山羊不和群”。这是对严格 的民族内婚生动而形象的比喻。 等级内婚是指婚姻缔结只能在黑彝与黑彝之间、曲诺与曲诺之间、阿加与 阿加之间以及呷西与呷西之间进行,不同等级之间一般不能缔结婚姻,尤其是 统治者黑彝等级绝对不能与被统治等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通婚,连恋爱、婚外 性关系也完全被禁止。“我与我上婚,我上看轻我;我与我下婚,我下看轻我。” 买卖形式的婚姻。玛牧特依反映了母系制群婚时期生子不见父及私有 制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状况。玛牧特依讲:由于生子不见父,于是石尔俄特 去找父亲,但无法找到。要想找父亲,便要娶妻配偶,只有这样做,生予即可 见父亲。“石尔俄特啊,三年求婚急,却无可娶处”,只好求婚于施色姑娘,“东 。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m 】北京: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1 7 7 1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的表妹,西方的住区,没人嫁女儿,只有娶你了”。但对方索要身价钱,“石 尔俄特啊,返回阀阿拉,就此定身价,坐下的客绘喜礼,住下的客给酒席,新 娘到对送匹黑头马,新娘回时送头黑牯牛”,以此做聘礼,娶了施色来,婚后 生三子,从此凉山彝族便时代因袭着买卖形式的婚姻。 ( 二) 社会伦理道德 1 、文明礼貌尊老爱幼 玛牧特依训诫子孙:“世上的人们,要给子孙立规矩,莫给子孙破规 矩。”“对待姻亲有礼节,姻亲来开亲;对待朋友有礼节,朋友来亲近。”“行 为规范的人,所到之处都体面;言语美的人,所到之处朋友多。”“会处世的 人,敌人也会和为友;不会处世者,亲家也会变仇人。”“莽汉到亲家,亲家 变冤家;贤人到冤家,冤家变朋友;贤女到路旁,良言一路传;蛮女到路旁, 吐痰在路边。”“君子说好话,自知讲礼貌;小人说坏话,自己不知丑。”玛 牧特依阐明了彝族的处世之道在于“礼”,提倡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由此可以窥视彝族人的爱憎观及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鉴别。 彝族对札节的重视,促成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玛牧特依教导子孙:“不 听父言冤走十道沟,不听母言冤走五条澜。”“孝顺的子孙,要为父母行 好。”“父母养儿苦,要照应父母,说话要和气,敬献软食物。”“所有的子 孙。莫顶父母嘴,若顶父母嘴,行为在前面,后悔来不及。”“父下敬荣誉, 母下献福气。”“与老人同行,老人应骑马,自己应走路;与老人同座,老人 应坐上,自己应坐下。”古往今来,彝族人民牢牢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去赡养父 母,提携晚辈,并形成纯朴善良的民风。任何殴打老人和欺侮小孩的行为都被 视为不道德的,要受到舆论和习俗的指责。即使在历史上的冤家械斗中,也是 采取先礼后兵,先派人劝说,若无效再进行械斗;后经德诂苏依劝解,通过通 婚开亲等各种途径言归于好,让冤家变成亲家。其中“礼”起着重要的桥梁作 用。 2 、与人为善忠诚老实 善,代表心地纯洁,对人没有恶意,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玛牧特依 教导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若无善报,没人作好事;恶若无恶报, 恶事将成灾。”“不要做坏事,否则自伤身。黑心人子孙不发达,坏心人 1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代不聪明。” 玛牧特依指出“普”是一种高尚的美,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 以善相处,而不应该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善”和行善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十分强调撒谎欺世的危害性。“妇女撒谎遭议论,姑娘撒谎丧生命,小伙撒 谎不体面。”“君失信君丢脸,臣失信臣失魂,小伙子失信就惹祸。”玛 牧特依主张人生于世,当心地善良,忠诚老实,乐意助人,以善行事,莫做 坏事。吹牛撒谎,即使得逞时,但害人也害己。一旦被人识破庐山真面目, 更为世人所不齿,最终也落得个身败名裂,无颜见人。这在今天也是芸芸众生 当引以为戒的准则。 3 、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玛牧特依提倡团结友爱,强调“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它告诫人 们:“朋友多为好,百友不算多,独敌不算少。”“树上一天敌,招致十天敌: 树上十天敌,招致一生敌。”“钱财只有一天,友谊是一生。”“人们紧盯着 钱财,钱财像流水般消失;人们重视友谊,朋友之情永存。”“莫轻视邻居, 莫重视肉食。”“有人便有财,财富出于人手;宁亏一日之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气预报虚拟制作演播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二中楼宇管理人员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机械设备租赁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招聘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湖北孝感市云梦县楚云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潍坊诸城市恒益燃气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苏南京市江宁医院博士后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上半年江苏徐州市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广东佛山南海农商银行金融科技总监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吉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留置看护男勤务辅警29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7历第一次月考】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黑素细胞基因编辑-洞察及研究
- 男衬衫领的缝制工艺
- 职称若干问题回答
- 英国文化入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科技大学
- 猎人海力布课本剧剧本
- GB/T 17748-2016建筑幕墙用铝塑复合板
-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解读
- 水泥基自流平超平地面施工工艺课件
- 核辐射测量原理-课件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