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私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自春秋时期兴起后,就以其强大的生 命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至汉代更进入一个全面兴盛时期。官学未立时, 私学独自承担着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官学建立后,则与官学互相补充、互相促 进,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两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统治者重视人才,这为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私学也兴盛一时。两汉私学的教育内容已经 由“博而杂”逐渐向“精而博”转变,并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今古文经学的斗争情 况;教育程度也有了明显的层次划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大致有三个阶段, 即启蒙教育的蒙养阶段、初读经书阶段、专经研习阶段;教育方法上出现了独特 的“次相授受”等。可以说,汉代私学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 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力图利用传世文献与部分出土文献,通过分析私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以及对这一时期著名教育家的评述,以期客观地看待私学的作用和弊端,并探讨 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私学教育情况作用和影响 a b s t r a c t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w a sak i n do fi m p o r t a n tf o r r ni n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s i n c et h er i s eo fp r i v a t es c h o o li n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i t h a sa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e x i s t i n gi nv a r i e ss t a g e s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a c h i e v e da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g ei nt h er o u n d w h e n 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d i d n te s t a b l i s h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u n d e r t o o kt h es o c i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 p r o g r a m so ni t so w n a f t e ro f f i c i a ls c h o o le s t a b l i s h e d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s t u d i e da n d p r o m o t e de a c ho t h e rw i t hi t ,a n dm a d eu pac o m p l e t e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a t h e r ew e r er e l a t i v ep o l i t i c a ls t a b i l i t y , e c o n o m i cp r o s p e r i t ya n dt h ew i s er u l e r si n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s ec o n d i t i o n sp r o v i d e dag o o ds p a c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tt h i sp o i n t ,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t h r i v e d , t o o t h ee d u c a t i o n c o n t e n to fp r i v a t es c h o o lh a d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f r o m w i d e s p r e a da n d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 t o s p e c i f i c i t ya n dw i d e s p r e a d a n dm o r ea n dm o r er e f l e c t e d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t r u g g l eb e t w e e n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a n dn e wl e a r n i n g t h ee d u c a t i o n l e v e lh a do b v i o u sd i v i d e sf r o me a r l yc h i l d h o o dt oa d u l te d u c a t i o n i th a dg e n e r a l l y t h r e es t a g e sw h i c hw e r et h es t a g eo fi n i t i a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 , t h es t a g eo fe a r l yr e a d i n g b o o k , t h es t a g eo fs t u d y i n gs p e c i a lb o o k t h e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h a do n eu n i q u e “s u b - p h r a s er e c e i v e s e t c i tc a l lb es a i d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h a d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r o g r e s si na l la s p e c t so fe d u c a t i o nc o n t e n t ,e d u c a t i o nf o r m , 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 s ,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e t c a n d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 st ot h e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u t i l i z et h e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w h i c hw e r e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 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s o m eu n e a r t h e dl i t e r a t u r e s ,a n a l y s i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n dc o m m e n t st h ef a m o u se d u c a t o r si nt h ep e r i o d t h e n , e x p e c t st oo b j e c t i v e l yl o o ka tt h er o l e sa n dd e f e c t so fp r i v a t es c h o o la n d d i s c u s s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p r i v a t es c h o o li n t h i sp e r i o dm a d es o m e i m p a c t so ns o c i e t ya n d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e d u c a t i o n ;r o l e sa n di m p a c t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兰j 生葫 日 期:堡1 垒皇且! ! 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鲴童面 日 期:垫一生篁虽f ! 刖舀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组织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 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传统 文化教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值得认真研究。纵观以往学术界的研究,在中国 古代官学制度方面相对较多、较深,而在私学方面则相对较少。国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曾达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政治上的相对稳定,经济上的繁荣昌盛,统治者的求贤若渴,为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自春秋时期兴起的私学,历经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秦朝的禁而不绝,至汉代更达到兴盛阶段。这一时期,私学在教育内 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对后世亦产生了重 大影响,值得认真关注。探讨汉代私学的发展,对当前私立学校应该如何适应现 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无启迪。 目前,涉及汉代私学的专著主要有陈东原的中国教育史( 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版) 和沈灌群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 。 前者用较大篇幅对汉代私学教育做了介绍和分析,引用的材料也较为丰富,不足 之处是对教育思想的关注太少;后者则在两汉部分着重评述了董仲舒、王充的教 育理论及教育方法,惟对两汉私学尚缺乏系统论述。孟宪承等编的中国古代教 育史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6 1 年版) 和程舜英编的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主要是以原始材料为主,适当收入一些后代 学者的成果,从文字和书籍、书馆和书师、私学等方面,对汉代教育的有关材料 进行梳理。此外,还有毛礼锐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9 年版) 、杨荣春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毛礼锐 等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舨) 、李桂林主编的中国 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吴霓的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晋文的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广州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等,对汉代私学也有所研究。 详情参见郝建平1 2 0 世纪以来汉代教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5 年第6 期。 l 关于两汉私学的论文,主要有陈东原的汉代之私学教育( 学风第5 卷 第2 期,1 9 3 5 年) 、朱子方的汉代私学之盛衰及其学风( 东方杂志第4 3 卷第9 期,1 9 4 7 年) 、张鹤泉的东汉时代的私学( 秦汉史论丛第5 辑) 、 刘良群的论汉代的私学( 争鸣1 9 9 2 年第5 期) 、胡青的试论汉代的家庭 家族教育( 秦汉史论丛第6 辑) 、李军的论秦汉时期的私学( 上海社会 科学学院学术季刊1 9 9 3 年第3 期) 、梁嘉顺的中国私学的发展与反思( 学 术问题研究2 0 0 6 年第1 期) 、肖士民的论汉代学校教育( 唐都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柳玉东、遂爱英的 讲经图) 与汉代教师地位( 南都学坛1 9 9 6 年第4 期) 、周永卫的两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唐都学刊2 0 0 0 年第 l 期) 、李辉的试论汉代私学教育的作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和王素琴的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其中,张鹤泉的论述较全面,分析了东汉私学的兴办阶层、类型、 招生特点、师生关系等,认为私学的类型有两种,即蒙学教育、明经教育,这点 和粱嘉顺相同。梁嘉顺指出,汉代私学是按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分阶段进行,有 蒙养阶段、专经阶段;而肖士民说私学发展有书馆一乡塾一精舍上下相互衔接。 可见,对初读经书阶段还存在争议。柳玉东、逯爱英从已出土的汉画讲经图 谈起,认为汉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私学相当发达。周永卫认为, 两汉私学的盛况几乎可与百家争鸣相媲美;而李辉则高度评价了私学在发展教育 事业、促进科技发展、传承古代文化诸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一些问题 仍存在分歧。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注意将文献资料与出土资料相 结合,拟分三部分评述汉代私学的兴盛。第一部分界定私学的概念,分析私学产 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与意义;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私学在汉代的全面发展,并讨 论汉代私学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著 名私学大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第三部分分析汉代私学的主要作用、弊端和 影响。 笔者力图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评述,以期客观地看待汉代私学在教育内容、 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存在的缺点和弊端,同时探讨 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私学的产生 一、私学概念的界定 要分析私学是如何产生的,就需要对私学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广义上来说, 不是由政府主持创办,而且不纳入国家学校制度之内的教学活动都应属于私学的 范畴。但是,在探讨私学产生的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也正是这些 观点的不同,从而引起了私学概念的不同界定。 关于私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是否以孔子为创始人这个核心问题的分 歧,大体上有三种看法:( 1 ) “私学起源于孔子所办的私学。”如于盛庭等先生持 这种看法。( 2 ) “先秦私人讲学之风,不始于孔子。”如王越等先生认为,孔子之 前,就出现了邓析主持的讲学活动,而孔子同一时代的少正卯也曾聚徒讲学。( 3 ) “孔子不一定首创私学,但这个问题无考证的必要。”如孙叔平先生认为,大凡时 代风气,开辟者都不止一人。o 由此即产生了两种对私学概念的界定:一是特指 作为显学的孔子私学,二是泛指与官学相对应的私人讲学。而笔者认为,凡不由 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 包括社会团体) 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实际都应当属于私学的范畴。它既包括在固定教 育场所产生之前的游行四方的私人讲学,又包括以一个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人学 派,当然也包括与官学对应的、有固定教育场所的正式的私学学校。 二、私学的产生及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教育以及学术思想的发轫期。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一定的办学形式,亦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或生产 关系。在夏、商、西周时期,由于“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是三位 一体的系统 ,因而在办学形式上只能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1 、私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据吕氏春秋记载,郑国邓析最早创办私学。稍后, 详情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敦育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于盛庭关于孔子首创私学的问题,第2 2 8 页;王越论先秦私人讲学之风,不始自孔子,第 2 1 3 页。孙叔平( 由学在官府到学下私人是历史的进步,教育研究,1 9 8 0 年第4 期。 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l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2 6 页 3 鲁国的少正卯和孔子、墨翟等人,也都曾创办私学。究其原因,这首先是与当时 的生产发展和政治斗争有关。春秋初期,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技术逐渐得到推广, 水利灌溉事业也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垦荒提供了有力条件。 中下层贵族和自由民竞相开垦荒地,因此私田数量不断增加。其结果,就是井田 制开始瓦解,奴隶身份获得改变,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私有化也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弃阳圃而随文学者,邑 之半”o 的景况,新的“士”阶层应运而生。当时各阶级、阶层都从本阶级、本 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故迫切需要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人 才。 其次,官学衰弱,学术文化下移,是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春秋末期,王权 倾颓,诸侯势盛,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教育上,即表现为官学废弛,“天 子失官,学在四夷”国。司马迁曾言: 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 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自 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0 指出平王东迂,曾导致许多文化典籍散失。春秋以来,史官大多流落各地,如世 代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晋国,以后又分散到卫、赵、秦诸国。同时,还有一些 文化官吏和百工,带着原来秘藏于宫廷的典籍、文化、礼器、乐器逃亡到四面八 方。据论语微子记载:“太师挚适齐,亚饭千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 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兆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入于海。”为了维持 生计,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专门靠传授知识为生的“士”,从而打破了“学 在官府”的格局,使得学术文化下移,进入民间。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的危 机日益深重,统治者根本无力顾及各类学校的教育。周大夫原伯就曾经直言不讳 “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厩不学,则苟而可。”回。而“周室东迂,庠序 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泮富,郑子 产之不毁乡校二事”。周代的官学几乎完全没落而崩溃了,正如毛诗子衿序 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9 0 页。 左传昭公十七年,岳麓书杜1 9 8 8 年版t 第3 2 3 页-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 9 5 9 年舨,第3 2 8 5 - - 3 2 8 6 页。 左传昭公十八年,岳麓书杜1 9 8 8 年版,第3 2 5 页 转引自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4 页。 4 所言:“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o 与此同时,贵胄子弟日益 堕落,对文化知识也失去兴趣。而士阶层的出现和倔起,更为兴办私学创造了人 员条件。“士”原为平民阶级,到春秋时期,由于贵族、平民、工商的身份都在 变化,部分庶民子弟上升为士,原来在官学中受过“六艺”教育的一些贵族下降 为平民,终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阶层。由于“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母,“士” 遂成为被竞相争取的对象,“养士”之风盛行。又由于利益和立场不同,在他们 之中即形成许多学术派别,并纷纷聚徒讲学。私学由此产生。 2 、私学的发展 私学产生后,迅速发展。前揭少正卯就是一例。据王充论衡记载:“少 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固可见少正卯讲学影 响之大。至儒墨两大学派产生之后,便成为支配当时学术思想的主流,所谓“世 之显学,儒、墨也”固。 在孔、墨两家私学中,孔丘的儒家私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占有更重 要的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尤其孔子教育有方,以培养德行为重心,其弟子学成 之后,“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教育原则,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又订正六经作为教材,为保存和传 播我国古代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问难、 讨论为主,创造了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各学派均有 影响。相传墨翟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o ;后来的法家学说之集大 成者韩非,早年也就学于儒家门下。孔子是儒家私学的创立人和集大成者,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始传薪者。柳诒徵先生曾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丈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 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 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桶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清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自左传之终,以至六国称王,凡一百三十三年。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阃。” 汉 王充:论衡卷十六讲瑞,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2 5 6 页 韩非子 卷十九显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s 8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1 6 页 杨树达论语疏证卷十五卫灵公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1 6 页。 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3 5 页 5 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 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故虽老子与孔子同生于春秋之时,同为中国之大哲, 而其影响于全国国民,则老犹远逊于孔,其他诸子,更不可以并论。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圆,其弟子也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子夏居西河讲学,弟子 多达3 0 0 余人。以后的孟子、苟子,更是一代宗师,“孟子、苟卿之列,成遵夫 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 墨翟创办的私学,在当时仅次于孔丘。据墨子记载,墨翟有“弟子禽滑 离等三百人”o 。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纪律严明,弟子们把为义战而 死视为理所当然之事。淮南子云:“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还踵。” 由于墨翟是小私有者出身,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因而非 常重视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墨家私学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除涉及哲学、 逻辑学外,还包容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许多方面,主要记录在 墨子一书中,是孔门及其他私学所不能相比的。 3 、百家争鸣中的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百家争鸣,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社会 土壤。在纷乱的时局中,官学几乎毁坏殆尽,因而私学基本上成为文化教育继承、 发展、更薪的主流。 战国时期流行的学派。按西汉司马谈的说法,分为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 ,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在 百家争鸣中,各种学派互相批评,互相影响,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互相争辩,形 成支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稷下之学”。 所谓“稷”,指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齐国在稷门下所设的学校称 “稷下之学”,亦称稷下学宫。齐国是当时的东方强国,经济繁荣,素有养士之风。 统治者深知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稷下学宫就在这样的政治需要下应运而 生。公元前4 世纪6 0 年代,齐桓公陈侯午“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 柳诒擞:t 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8 年舨,第2 3 1 页。 韩非子卷十九显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5 8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1 6 页 墨子卷十三公输,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0 9 页 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2 4 页。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白序,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8 8 - 3 2 8 9 页。 6 人而尊宠之”,距今已2 3 0 0 多年,与古希腊柏拉图在雅典创立“逍遥学院”时 间不相上下o 。 稷下学宫创立后,历经桓公、威公、宣王、愍王、襄王,建王六代,历时约 1 5 0 年。到齐威王和齐宣王时,各派学者,如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兵家、 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汇集在稷下讨论学术,所养学士达数千人,规模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著名的学者孟轲、苟况、淳于髡、慎到、田骈、接予、季 真、环渊、驺衍等人,都曾率弟子游学于稷下。至愍王( 公元前3 0 0 一前2 8 4 年) 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臻于极盛。但愍王为政昏庸,一意孤行,“诸儒谏不从,各 分散,慎到捷子( 接予) 亡去,田骈如薛,而孙( 苟) 卿适楚”。稷下学由盛 转衰。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 一个标志。它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各家私学组成。稷下学富综合发 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兼容并包、来去 自由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尊师重道、学习生活、课余交游、行为规范 等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常规准则,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三、私学教育产生的意义 先秦时期是中国私学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一经产生即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各派私学的发展、争鸣,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建立。不仅各派私 学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苟子、管子、老子、庄子、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包含了大量有关教育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时期私学的兴盛,成就了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如劝学、弟子职、大 学、中庸等,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这一时期私学的产生、发展,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是一种特殊的教 育单位,是传授某种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的单位。学派的创办者几乎都是思 【东汉 徐斡:中论卷下亡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4 页上。 荚 李约瑟称赞稷下学宫说:“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这一书院和柏拉图在雅典所创建的学院时期 相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科学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2 0 0 页。 汉 桓宽撰 盐铁论卷三论儒,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l 页。 7 想家,他们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教师。因此,招收的学生越多,开办的私学规 模越大,自己所创立的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就会显出强大的优势,为当权者重视。 第二,各家私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或表现在教师授课,或表现在学 生招收,或表现在教学内容,彼此间差别很大。独特性是学派的本质,也是学派 的生命。如“老聃贵柔,孔予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 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回。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尚没有固定场所。教师到处游学,如孔子“适卫,主 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颜刻为仆,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 树下。适郑,与弟子相失”o 。 第四,私学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年龄限制。只要对私学内容有兴趣,均可 入学受教,上至老翁,下至幼童,来者不拒,只要缴纳一定的学费即可。学生的 身份也对入学受教没有影响,无论官员,还是平民,抑或商人、贱民。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如孔门私学“学而优则 仕”固的缄条,便激发了众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使入仕为宦逐渐成为求学的 目标。又如法家私学,也通过争鸣使法家主张为统治者所接纳,并使得其师徒纷 纷被尊为各诸侯国的座上宾。 私学的产生和勃兴,是中国学校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其一,私学冲破了商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桎梏,使我国古代文化得到 传播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下移”的运动。其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入 。 办学的传统,培养人才为其专门职能,至此学校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完成了独 立化的过程。其三,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对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四,私学的出现使教师成为 独立的社会职业,并开始形成亦士亦仕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吕氏春秋卷十七慎势,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舨,第1 5 0 页 史记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9 1 9 页一1 9 2 1 页。 杨树达论语疏证,卷十九子张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9 5 页。 8 第二章两汉私学的兴盛 汉代,私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秦汉之际至汉武帝元朔五年( 公 元前1 2 4 年,正式确定官学制度) 八九十年问,教育事业几乎全赖私学维持。官 学制度确立后,私学教育不仅未见削弱,反而更加发展,官学和私学出现互相补 充、相互促进的并存发展局面。 一、汉朝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处于非正统地位的学派常常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机会,甚至受 到残酷镇压,私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受殃及。 l 、秦朝焚书坑儒,禁私学 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帝国。在统一全国的过程 中,法家曾做出重大贡献。战国时期,秦孝公就任用法家人物商鞅进行变法。而 商鞅的文化教育政策,主要就是禁绝各派私学,如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o 、 “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国的主张。之后,韩非子又进一步提出“无 书筒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秦朝建立后,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于维护统治非常不利,故必然要 选择一种政治思想定位一尊,法家则当然地占据了这一地位,而其他私学即遭到 无情打击。如丞相李斯就明确主张:“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 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 当世,惑乱黔首。”回他攻击儒家不问实际、专学古人,将儒家诸生斥为诽谤现实、 惑乱百姓、贬低皇权的罪魁。李斯还进一步提出: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 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以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 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 韩非子卷四和氏。上海古籍出版社 9 8 9 年版,第3 5 页。 商君书卷五定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8 3 页。 韩非子卷十九五蠹,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5 6 页。 史记 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5 4 页- - 2 5 5 页。 9 成乎下禁之便。 明确主张禁止私学。且所禁私学,已非儒家- - f - j ,而是法家之外的整个百家之学。 鉴于私学横议,均源于各学派著述流传,故禁私学的首要措施,就是销毁这 些带来混乱根源的书籍。史载李斯又再度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 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此即所谓“焚书”。这完全是以政治秩序来取代文化教育秩序,违反了社会发展 的规律。其实,焚书只是一种表面的手段,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禁书,达到封闭 各家各派,即各家私学的目的。秦始皇的这一措施,必然遭到各私学学派的抵抗, 矛盾就此产生。所以焚书之后一年,便发生了残暴的坑儒之事,对私学是又一次 非常沉重的打击。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无疑是一次浩劫。但高压并 不能禁绝私学,即如儒学,就有伏生、叔孙通、羊子、颜芝、高堂伯、吴公、穆 生、鲍白令之、陆贾、陈余、浮丘生、韩婴等见诸史籍。陈胜起义爆发后,秦二 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国,亦可证明。 2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文化宽松政策 汉代初年,百端待举。为了恢复发展经济,使社会走向安定,汉初的统治者 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如汉书 云:“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上( 高祖) 于是 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到惠帝、吕后 时,统治者进一步强调与民休息。“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蠹,人欲长幼 养老。萧( 何) 、曹( 参) 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特别是 文帝和景帝时期,他们更是不余遗力地贯彻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汉初 统治者也开始实行文化宽松政策,对私学教育逐渐重视。惠帝四年( 公元前1 9 1 以上皆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中华书局1 9 5 9 年敝,第2 5 5 页。 史记卷九十九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7 2 0 页。 东汉 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1 2 7 页。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i 0 9 7 页 1 0 年) ,正式“除挟书律” ,“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o ,这就为私学的发展提 供了比较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 二、汉朝私学教育发展的概况 秦始皇奉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但私学没有也不可能被完全禁绝,许多学者 尤其儒生隐匿民问,继续以私学教育转相传授。西汉建立后,在相对宽松的文化 政策引导下,私学便迅速得到发展。 1 、汉初私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汉朝建立后,文化教育事业主要依赖私人教学维持,在秦时被压制的私学得 以大量恢复。汉初文化教育的复兴,主要归功于当时的私学大师。秦末动乱,文 教失修,只有私学大师收徒教学,才得以继续传承文化。仅就儒学而言,如传授 诗经的申公,“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 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又如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 学征,待诏博士。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回。儒家经典之一的 尚书,也是由私学大师伏生保存、流传下来的。“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 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其求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 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固 文景之世,政清治平,隐贤逸材相继复出。这些人多是长年在民间从事私人 教学颇有成绩者。儒家经籍的诗、易、春秋就是由私学大师在民间传授, 后来这些大师均被封为搏士。如韩婴,燕人,在燕、赵一带授诗和易。 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 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 辕固生,“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o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 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固。 汉书卷二息帝纪,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9 0 页。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7 01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申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2 0 一3 1 2 1 页。 史记卷九十九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7 2 0 页、2 7 2 1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伏生,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2 4 - 3 1 2 5 页。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韩婴,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6 1 3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辕固生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2 2 页、3 1 2 4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胡毋生,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2 8 页。 1 i 西汉前期,由于统治者崇尚黄老,故私学传授并不仅限于儒学,传习黄、老 的稻学也比较兴盛。如“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岔。 故曹参为齐丞相,“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 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 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圆。还有田叔“学黄老术于乐钜 公”o ,汲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国,直不疑“事文帝。学老 子言”固等。 除了儒学和黄老,法家、杂家、纵横家、律历等私学也比较兴盛。如韩安国, “尝受韩子、杂说邹田生所” ;田蚧,“孝景晚节,蚧益贵幸,为中大夫。辩 有口,学盘盂诸书”o ;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西;张苍,“自秦时为柱下 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回等。 西汉前期,各家私学兴盛,有似于先秦百家私学的复苏。所不同者,这一时 期的私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统治者所用。值得注意的是,朝廷当时所立博士7 0 余人,如贾谊、辕固、胡毋生、董仲舒等,这些博士多收徒授学,但其教授生徒 却并非政府所规定的职责,所谓“自授其徒,其徒自愿受业,朝廷未尝有选用之 法,郡国亦无选送之例”固也。因此他们的教育活动实际仍属于私学范畴。 2 、由各家私学兴盛到儒学私学化的转交 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蓄积已经丰富,为了实现有为政治,加强皇权和反击匈 奴,就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如果再继续兼采百家,易招致混乱,况且 黄老无为之治也不利于长期统治。汉书武帝纪载: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9 = - 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 卫) 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4 3 6 页。 汉书卷三十九营参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0 1 b 页。 汉书卷三十七田叔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9 8 1 页。 汉书卷五十汲黯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3 1 6 页。 汉书卷四十六直不疑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2 0 2 - - 2 2 0 3 页。 汉书卷五十二韩安国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3 9 4 页。 汉书卷五十二田蚧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3 7 7 - - 2 3 7 8 页。往s i 盂廉日:。孔甲盘盂 二十六篇,杂家书,蒹儒墨名法者也。” 汉书卷六十四上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舨,第2 7 9 8 页。 汉书卷四十二张苍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0 9 4 页。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郡国乡党之学,浙扛古籍出版社1 9 5 5 年版,第4 3 0 页中。 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此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正式成为统治 阶级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汉武帝元朔五年( 公元前1 2 4 年) ,始设太学,官学制度正式建立。元朔五 年“夏六月,诏日: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 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 者益广”o 。自汉武帝始,儒家经籍正式成为士人攻读的主要书籍和学校教育的 基本教材。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学习方式等,都是以适应儒家经籍 的教育内容来制订的,诚如班固所言:“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 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教育已经儒学化了。 而儒学的私学化,则主要体现为,儒家经典几乎完全由私学大师掌握。虽然 一些大师被征召为博士或被任命为官吏,但他们作为掌握儒家经典的权威,最初 来自于私学是不容置疑的。汉代的太学,实际上是在私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韦贤,“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 博士”固;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固:疏广,“明春秋,家居教 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 。 官学建立后,私学非但没有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繁荣。尤 其西汉后期,私人教学更加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官学名额有限,如太学最初仅有 名额5 0 人,且地方官学未得到发展,故私学颇受学生青睐。 3 、东汉私学教育的繁荣 东汉时期,私学更加繁荣。据居汉书儒林列传论记载,私学教育发 展到东汉,已经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 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 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5 5 1 5 6 页。 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7 1 1 7 2 页。 i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序,中华书局1 9 6 2 年敝,第3 5 8 9 页。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1 0 7 页 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滨湖学校测试题目及答案
- 高中三国演义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加强高风险区域和人群监测力度
-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 绿化修剪的申请报告(3篇)
- 楼层扩建申请报告范文(3篇)
- 留级申请报告初二(3篇)
- 争当家务小能手课件
- Desloratadine-d5-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 《中外美术史》课件1中外美术史.1(原始社会)
-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刺梨产品之养生有维系列简介共26页课件
- MPA、公务员必修课《公共政策》课件: 政策制定
- 大学物理高斯定理课件-英文版
- 船舶与海上设备设施起重2008年4月1日生效
- 公司收购协议书范本
- 配电网一次设备
- 井下作业施工检查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