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秦边纪略》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秦边纪略》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秦边纪略》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秦边纪略》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秦边纪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秦边纪略是清康熙年间有关陕甘地区的重要史地著作,本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力求在下列问题上有所创获和进展。 第一、笔者赞同秦边纪略的著者为梁份说,只是在具体论证 上略有别于前人。而对于黄燕赞,笔者有不同评价:黄氏自序有问题, 但不是毫无道理。梁份初为黄燕赞门客,因黄燕赞之助“遍历河西地 。 黄燕赞实为此书撰写的最初发起人和部分资料提供者,因此批评黄燕 赞“欺世盗名 未免过重。 第二、关于梁份著书思想及动机。笔者认为梁份既非内藤虎次郎 所言同情噶尔丹,亦非青海师大历史系前言所说属于传统“夏夷 之防”思想,而是“经世致用”的体现。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的角度,把握著者梁份的思想脉络及著书动机。梁份思想与顾炎武、 魏禧、顾祖禹等众多力主“经世致用 的明遗民思想变化轨迹类似, 是在反清无望情况下,转而希望做些实事,以利苍生济后世。梁份“经 世致用 思想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噶尔丹的深入研究。梁份对噶尔丹及 准噶尔部威胁的觉察早于清廷,洞察程度远在清廷之上,对清准关系 发展趋向具有远见卓识。梁份撰秦边纪略实际就是希望借此提醒 清廷注意防范噶尔丹,维护天下稳定,避免因准部入侵再次生灵涂炭。 第三、关于秦边纪略之价值。笔者将乾隆河套志与秦 边纪略做了对比研究,通过乾隆河套志对秦边纪略的大幅 沿用,以证明秦边纪略的重要史料价值。 关键词: 秦边纪略,梁份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q i nb i a nj il u e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a b o u ts h a n x ia n dg a n s ud i s t r i c t si nt h er e i g no fe m p e r o rk a n gx io ft h e q i n gd y n a s t y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i n t e n d st o m a k es o m ef r e s hi d e a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r e s e a r c h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t h e s i sa p p r o v e si nad i f f e r e n tw a yt h eo p i n i o nt h a ta n b i a nj il u ew a sw r i t t e nb yl i a n gf e n h o w e v e r , d i f f e r e n te v a l u a t i o n g i v e nt oh u a n gy a n z a ni st h a tt h o u g ht h e r ea r es o m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t e m e n t s i nh u a n g sa u t o b i o g r a p h i cn o t e ,t h e ya r er e a s o n a b l ei nas e n s e a so n eo f t h ea d h e r e n t so fh u a n gy a n z a n ,l i a n gf e nw a sf i n a n c i a l l ys u p p o r t e dt o t r a v e le v e r yp a r ti nt h ew e s to fy e l l o wr i v e r i nf a c t ,h u a n gy a n z a nw a s o n eo ft h ei n i t i a t o r sf o rt h eb o o ka n do f f e r e dl i a n gs o m ew r i t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u n f a i rt oc r i t i c i z eh u a n gy a n z a nf o rg a i n i n gt h e f a m eo ft h ea u t h o ro fq i nb i a nj il u eb yd e c e i v i n gt h ep u b l i c s e c o n d l y , af l e s hi d e ai sg i v e ni nt h ea s p e c to fl i a n gf e n si d e o l o g y a n dm o t i v a t i o ni nh i sw r i t i n go fo i nb i a nj il u e f r o mt h ea u t h o r sp o i n t o fv i e w ,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b o o ki sn o tt os h o ws y m p a t h yt og e r d a n ,t h e o p i n i o nh e l db yaj a p a n e s eh i s t o r i a nn e i t e n g h u c i l a n g ,o rn o tt oa d v o c a t e t od e f e n d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a g a i n s tt h eo t h e rm i n o r i t i e s ,t h ev i e w p o i n t i n q i a n y a nw r i t t e nb yt h e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o fq i n h a in o r m a l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u n i v e r s i t y , b u tt oe m b o d y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y i nt h et h e s i s l i a n gf e n st h o u g h t sa n dm o t i v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a r ea n a l y z e di nd e t a i li n t h ew a yo fe r ab a c k g r o u n da n do r i g i n so fi d e o l o g y l i a n gf e nc h a n g e d i d e o l o g i c a l l yi nt h es i m i l a rw a ys o m eo t h e ri d e o l o g i s t sd i da tt h ee n do f m i n gd y n a s t ys u c ha sg uy a n w u ,w e ix i ,g uz u y u ,w h oa d v o c a t e d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 o r y w h e nt h e yf o u n di ti m p o s s i b l et oo p p o s eq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yh o p et od os o m e t h i n gp r a c t i c a lt ob e n e f i tp e o p l ea n df u t u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ag o o d c a s ei np o i n ti st h a tl i a n gf e nm a d eag o o ds t u d yo f g e r d a n h eh a dag r e a t f o r e s i g h ta s t ot h et e n d e n c y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q i n ga u t h o r i t i e sa n dz h u n g e rt r i b ea n dh ed e t e c t e dt h et h r e a to f g e r d a na n dz h u n g e rt r i b ee a r l i e ra n di nab r o a d e rs e n s et h a nq i n g a u t h o r i t i e s t h er e a lp u r p o s eo fh i sq i nb i a nj il u ei st ow a mq i n g a u t h o r i t i e sa g a i n s tt h ei n v a s i o no fg e r d a ni no r d e rt os e c u r ep e a c e f u ll i f e o ft h ep e o p l e b e s i d e s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o i nb i a nj tl u ei sr e e v a l u a t e di nt h e t h e s i s i nc o m p a r i s o n ,h et a oz h iw r i t t e ni nt h er e i g no fq i a nl o n g q u o t e dm a n yp a r t sf r o mo i nb i a n 豇l u e 。s ot h a ti tc a nb ee a s i l yp r o v e d t h a to mb i a nj tl u ei sh i g h l yv a l u a b l eh i s t o r i c a l l y k e y w o r d s :q i nb i a nj il u e ,l i a n gf e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兰经玺鏖一日期:汐8 - 年7 月笋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李毅毵导师签名:筒彩剪胄永笋 日期:p 9 年7 月笋日 秦边纪略研究 前言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舆地著作,首当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次则应 为梁份秦边纪略。然读史方舆纪要“详于古而略于今”,秦边纪略则 古“今 皆重。秦边纪略作者梁份博学力行,又结识康熙中期之西北政要, 得以“遍历河西地”。因而其书对当时西北西宁、庄浪、甘州、凉州、肃州、宁 夏、延绥乃至河套地区等边卫的建置沿革、山川地理形势、官制驻军、攻防得 失、风土人情及沿边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活动等情况记载翔实,叙述该赡,读 来晾晾如数掌纹,为当时刘献廷、顾炎武等名士所推崇。书中所记各边堡地理 环境、农畜物产,在今天仍具有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秦边纪略的研究,多注重著者及版本问题的考 订。如,汤中的梁质人年谱以梁份所著怀葛堂文集为主,参考其他著 述及方志,对梁氏“一生之事迹及学问思想之渊源”阐述甚明。日人内藤虎 次郎亦作一梁质人年谱,足见著者的影响。余嘉锡在所著四库提要辨证 中,依据此书诸抄录版本中识语、叙或跋,辅以广阳杂记及艺风堂文 集等前人著述,对此书作者及版本问题考订可谓详细。吴丰培先生的 考一文,对该书的著者及版本之异同也确有灼见,但对书之内容仅是概 而论之。内藤虎次郎在所撰 中之 一文中,在阐述著 者之争基础上,对该书之写本与印本差异做了详尽对照。内藤氏此文已涉及到 对秦边纪略真j 下内容的研究,但仅限嘎尔旦传一文而已,对书中其它 内容未有展述,仅留下“秦边纪略之近疆西夷传及记事中之厄鲁特部落, 多有史料价值,此皆移于异e l 研究”比1 之言,引入期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青海师大历史系在整理出版秦边纪略时作一前言,对该书撰人及版本异 同、成书年代、内容和史料价值、梁份其人和著书动机等情况做了综述,涵盖 面较广,但各部分所叙过简,亦有偏颇之处。迄今,未有对秦边纪略著者 思想及著书动机、内容及史料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者。 本文拟在已有著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补j 下;进而剖析著者思想 及著书动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最后采对比手法,有针对性地对秦 边纪略之史料价值做系统研究。 本文参考书目及资料,官修史书有四库全书总目、清圣祖实录、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华录、清史稿、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等;方志有乾隆河套志、甘肃通 志等;前人著述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刘献廷广阳杂记、李培所辑 灰画集十九卷、章学诚章氏遗书、祁韵士藩部要略、徐松西域水 道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沈曾植蒙古源流笺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秦边纪略等等,还包括所能搜集到的前人有关于秦边纪略的学术 研究成果、学术论文。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些重要文献在本校和呼市地区难于找到,多有不足 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列位师长及同仁指正。 秦边纪略研究 秦边纪略原名西陲今略,是康熙年间记述西北舆地并兼评当时边政的 著作。本文对秦边纪略的研究主要分四部分展开: 一、秦边纪略著者问题之补正 本书问世三百余年来,抄刻诸本多不著撰人姓氏,四库全书总目云:“不 著撰人名氏。书中首卷河州条注,内有西夷部落三十有奇,康熙十四年围卫城 一月,康熙二十二年叉犯卫地之语。又四卷近疆西夷传内载康熙二十四年 祝囊同科尔坤十八部由古北口入觐事则此书为康熙问人所作”。h 1 因而在著者 问题上,众说不一。大体有两种说法:一为梁份,一为黄燕赞。近年来,吴丰培 先生撰 考、青海师大赵盛世先生等整理出版秦边纪略时所作 前言( 以后简称青海师大前言) 均考定此书作者为梁份,论证确凿,理据皆 足以服人,殆成定论。但论证过程比较复杂,亦有偏颇之处。本人充分吸收他们 的研究成果,力争阐述更加简明,同时在对黄燕赞的评价上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主张此书作者为梁份,根据主要是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广阳杂记日: “梁质人留心边事已久,辽( 楚) 人王( 黄) 定山讳燕赞,为河西靖逆侯张 勇中军,与质老相与甚深,质人因之遍历河西地。河西番夷杂沓,靖逆以足病, 诸事皆中军主之,故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杂合之情,皆洞 悉若观火矣。著为一书,凡数十卷,曰西陲今略。历六年之久,寒暑无间, 其书始成。前在都中,遇见其稿,果有用之奇书也。方舆之学,自有专家,近时 若顾景范之方舆纪要,亦为千古绝作然详于古而略于今,以之读史,固大 资识力,而求今e l 之情形,尚须历练也。此书虽止西北一隅,然今日之要务,孰 有更过于此者。在都门匆匆衮衮,无片刻之暇,不得录一通为恨。盖其书规模虽 定,尚未脱稿,涂乙改窜满纸,须余自录,不可假手他人也。地北天南,会合莫 必,每与宗夏言而恨之。壬中之春,余与质人遇于星沙,狭路相逢,而其书在簏。 别来一载有半,质人亦鹿鹿道途,未尝改订一字。余留星沙尚有旬余,趁此光阴, 夜以继e 1 ,了此一愿,则河西四郡,即为我囊中物矣。中略遂奋然下笔,与e l 竟 先后,夜焚膏以继之,经始于辛未二月初一e l ,至二十二日,近疆夷地暨诸夷小 传皆录毕矣。尚有一册,乃西域诸远国及筹边方略,皆质人未定稿也,此则俟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异日。纵有余力,亦不必写,而余书已成全壁,乐何如之! ”h 1 刘献廷与梁份同时代且交谊甚深,自然认得梁份的笔迹,从“涂乙改窜满纸, 须余自录,不可假手他人也”之言看,刘当时所见书稿为梁份亲笔手稿无疑。广 阳杂记为刘献廷排同纂记的笔记,所记梁份撰秦边纪略的过程,情节详细 具体,可视为第一手资料。但“广阳杂记出于宗夏所辑”,崎1 是献廷死后由其 弟子黄宗夏辑录编定而成,而黄宗夏又与梁份交往甚密- 梁份拜谒明十三陵 时即约黄宗夏前往,“容燕胜友仅得六人,期以元旦偕行中略如约者黄宗夏一人 耳。”“图说之成,劳瘁于徒行,忍饥渴,五官并用,手足俱勤者,份得宗夏之助 为多”。1 黄父六十寿辰梁份撰文为之庆,“黄复庵隐君宗夏之父六十,质人作序寿 之”。关系如此密切,难免启人疑窦,令人有徇私之疑。内藤虎次郎即指出:“刘 献廷高足黄宗夏,刘之学术传于黄氏,或此书传布也出自黄手,遂生误如写本所 述”。呻3 幸好梁份怀葛堂文集若干书信,可与刘献廷广阳杂记相互印证。 梁份与熊孝感书记有: 顷有秦游一役,依恋不能别,惆怅至今。份至秦与居停张观察相得甚欢,因 得遍交达官诸名下士。顷一游榆林,纵览河套地,增益所不知。因念向客河西, 妄有记述,与四郡山川险阻,凡耳目所及,即可无疑,其他得之传闻,见于方策, 亦皆可信。然身未游历,所知非真,采摭旧闻,岂无踵讹增伪,缘饰成书之病 此份十年中有不能自信者,至今益疑。更念河西时事,迩来变迁,向所习见,今 有不同,非今昔参观,不足以知得失。拟欲重游,如渔父入桃源,处处识之,箧 中多具楮墨,左图右书,见闻并记,以补向所不逮然轻装策蹇,非百金不足, 用居停主乐成其美,欣然为治装,今方整辔发长安矣。此行自河州,西宁、庄浪、 凉州,甘州、肃州,折而东南,至靖远、宁夏而止,合客岁所游,西秦之边尽是 厶 9 】 矢。 又答刘体元书中云: “此行往还万里,以南方乘舟之人策马五月,登顿劳苦,髀肉尽消。且天西 绝塞,中略其人强半西羌,次土达,次回,次西彝,男女饮食卧起,尽出人意想 外。言语不相通q ,a a - 经河州漾卑川中略所至,人疑以为官,大可笑也。走河湟时, 赉公韩总戎知而晋接,发驰骑前导,所至谨烽堠,千百夫长间佩刀,属弓矢,盘 带拗靴以迎,亟挥之不为止。出长城塞外,则健儿十数骑,握弓刀左右。中略份 4 秦边纪略研究 向在黄定山所,寡闻渺见,未能成书,今观察鲁庵张公为成其美,以所著可信今 传后,召梓人剞劂以传。然微定山发端不至此。”u 州 以上两书,是梁份的亲笔信件,其自述与刘献廷所记完全吻合。第一,梁份 自称“向客河西,妄有记述 ,此即刘献廷广阳杂记所说“辽( 楚) 人王( 黄) 定山讳燕赞,为河西靖逆侯张勇中军,与质老相与甚深,质人因之遍历河西地 , “著为一书,凡数十卷,日西陲今略。 第二,梁份自称“因念向客河西,妄 有记述,与四郡山川险阻,凡耳目所及,即可无疑,其他得之传闻,见于方策, 亦皆可信。然身未游历,所知非真,采摭旧闻,岂无踵讹增伪,缘饰成书之病。 此份十年中有不能自信者,至今益疑。 此与广阳杂记所云“盖其书规模虽 定,尚未脱稿,涂乙改窜满纸,须余自录,不可假手他人也。地北天南,会合莫 必,每与宗夏言而恨之。壬申之春,余与质人遇于星沙,狭路相逢,而其书在簏。 别来一载有半,质人亦鹿鹿道途,未尝改订一字 说法一致。两书信表明梁份一 直是不断地修改并完善秦边纪略,信中游历的地域范围也与秦边纪略所 记地域范围宛合。广阳杂记与两书所记梁份著书过程清楚且相互衔接,形成 完整的证据链条。此外,梁份还提到了刘献廷未能提供的情况:一、梁份再游秦 边。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梁份因“十年中有不能自信者,至今益疑”,为 “补向所不逮,得陕西驿传道张鲁庵资助,重游故地“今昔参观”,“以知得失 。 二、张鲁庵曾资助梁份出版刊行秦边纪略。“今观察鲁庵张公为成其美,以所 著可信今传后,召梓人剞劂以传”,此事也可作为梁份著书的证据。又秦边纪 略书中对各边卫历史建置沿革、历朝边政情况及前代攻防得失记述体现了深厚 的学术功底,也与梁份在怀葛堂文集中体现的学术水平相称。 之后,章学诚章氏遗书刘湘烽传记日:“宁都梁怀葛著秦边纪略, 有书无图,湘烽得图以校其书吻合,疑其梁图。而顾氏方舆纪要颇有龃龉, 湘烽手书合订为秦边纪略异同考六卷。“其他如,乾隆二十年卢镐识语, 道光问姚椿撰通艺阁文集卷五中顾处士祖禹传略,光绪间缪荃孙艺风 堂文集卷七中秦边纪略跋,亦认定梁份为作者。余嘉锡所著四库提要辨 证序录述为:“秦边纪略四卷,不著撰人。今考定为清梁份撰。”u 副其所引 用材料详细且考证严密。清史稿梁份传记:“梁份,字质人,江西南丰人。 中略著有怀葛堂文集十五卷,西陲今略八卷”副 综上,秦边纪略确为梁份所著无疑。只是我们无法区分,今天所看到的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边纪略是康熙二十七年版,还是康熙三十三年梁份再游秦边之后的修订版。 主张秦边纪略作者为黄燕赞的,有黄燕赞西陲今略自序和耐安氏等 人的识语及李培自记。 黄氏西陲今略自序云: 岁在壬戊( 康熙二十一年,1 6 8 2 年) ,奉命来张掖,位虽卑,亲见西陲数千 里事,彷徨于余心,乃夙夜思维,广询博访,冀得一当,以尽介贰职,告无罪于 西陲。癸亥( 康熙二十二年) 稍稍代庖,凡七越月,所摄行西陲事,苟免覆觫。 于是耳目闻见滋益多。甲子( 康熙二十三,1 6 8 4 年) 献岁,始发奋撰次成书, 先内地而后外彝,分为四卷,命曰西陲今略。天下之好空言者,亦莫余若矣 余日遂老朽,且行当量移,苟戮力行间,或复从事西陲,不犹愈于空谈乎! 即不 然有志于治安者取余书考之,不愈于读近代之书乎! 此余著今略之初心也。九州 百世必有知余心者。时康熙二十有三年i n 4 耐安氏识语记日: 秦边纪略乃江右黄君所集也黄君惜忘其名,有心边务,久居秦督佛公 幕府,舆图边报,番土夷情,皆所熟识。犹恐狃于所闻,请于秦督,躬亲阅历。 秦督护以牌符吏役,巡视期年,汇成是纪。洵为今日安边之要策,非为纸上之空 言也,世共珍之。乙亥岁,刘继庄先生来谒学院颜公,假馆于安乐窝。继庄先生 与外父祝棠村老友也,携是纪相示,而外父已作古人,姜子发兄见而录之。余苦 贫病,困居蜗舍,安敢问天下事,而塞外胡笳,长城远戍,万里情况,了然胸目, 庶不作瞎子观场耳。因亦缮写之。时癸未( 康熙四十二年) n 5 1 赵用熙识语云: “蛟湖赵公用熙识日:黄君留心边务,常抱杞忧,嘎尔旦跳梁,既不幸而言 中矣”。1 6 1 李培自记记为: “赵公,今为博野令恕谷大兄同黎友长举在其署,偶言及秦边,赵公出黄 君秦边纪略三卷,大兄喜而借观。培今戊申仲春中浣,往庄供清明祭,见此 而悦之中略培辑灰画集甫毕,只成七册,共十八卷,今再将此纪集为十九、 二十卷”。 从黄氏白序看:此书“撰次成书”乃他本人所为。即就黄氏自序看,黄氏于 康熙二十二年“稍稍代庖”,历时仅“七越月”,二十三年即“撰次成书”。燕赞 6 秦边纪略研究 武将,虽“颇饶作略”,作一自序尚可,怎可能“七越月即成此全面细致之舆 地著作,速度之快,令人难以信服。且秦边纪略叙河西建置沿革、历代边政, 搜罗资料极富,需要极深厚的学力,黄氏“为河西靖逆侯张勇中军,因张勇足 疾而代理西北军务,实难相信黄在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同时,还能有精力掌握如 此丰富的史料,亲笔撰写涉及西宁、河套等其管辖范围外地区的舆地著作。黄氏 称此书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却记载了康熙二十四年西夷祝囊由古北口入觐,豫宴 于芦沟桥事,亦不近情理。 再看耐安氏识语,其纰漏是明显的。耐安氏称“黄君惜忘其名,有心边 务,久居秦督佛公幕府。“秦督佛公”即为佛伦,其任川陕总督是在康熙三十一 年十月甲申,卸任是在康熙三十三年三月乙卯。u 驯这与黄燕赞自序中自己 所说:“岁在壬戌( 康熙二十一年,1 6 8 2 年) ,奉命来张掖 的说法存在时间矛 盾,况黄为“河西靖逆侯张勇中军 ,怎可能“久居秦督佛公幕府。耐安氏又云: “请诸于秦督,躬亲阅历。秦督护以牌符吏役,巡视期年,汇成是纪,这分明 是康熙三十一年以后梁份的经历。从耐安氏识语看,耐安氏并不认识黄燕赞 或梁份其人,也未曾见到黄之自序或梁之著作,更没有看到刘献廷死后由刘之弟 子黄宗夏整理的广阳杂记。耐安氏与刘或系口耳相传,或可能是根据姜子发 之言,误梁份之事为黄燕赞所为。 至于康、雍间赵用熙识语及李培自记。按灰画集刊本,李培自 记是附在赵用熙识语中的。仅说明了李培辑入灰画集的版本是根据赵 用熙版本,此二人抄录版本应与刘献廷拜谒“颜公”时所携,姜子发、耐安氏次 第转录之版本属一系,承袭耐安氏说法不足为奇。 不过,需特别指出的是,黄氏自序尽管有问题,也不是毫无道理。笔者对黄 燕赞有不同评价:黄燕赞原为寿州总戎,康熙二十一年奉调至张掖,任张勇中军, 而张勇自康熙十四年便“节制全秦军务”,驯以平三藩之战功主河西事,权倾一 时。黄至秦时,恰因张勇足疾而代为主事河西。刘献廷广阳杂记即云:“辽 ( 楚) 人王( 黄) 定山讳燕赞,为河西靖逆侯张勇中军,与质老相与甚深,质人 因之遍历河西地”,“靖逆以足病,诸事皆中军主之,黄实为当时河西实权派。 梁份曾积极参与“三藩之乱”,为韩大任乞援于吴三桂,梁份初历秦边,用梁份 自己的话是“向客河西”,实际是作为黄燕赞门客避难秦边。战国以来,有权势 者组织门客写书也是普遍现象,远者如吕氏春秋,清代如毕沅续资治通鉴,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出自门客之手,而著主事者之名。黄燕赞之与西陲今略即属此类。且据梁 份自言:“份向在黄定山所,寡闻渺见,未能成书,今观察鲁庵张公为成其美, 以所著可信今传后,召梓人剞劂以传。然微定山发端不至此”。可见,梁份初游 秦边时,对西北情况也是“寡闻渺见 ,是以门客身份居于“黄定山所 ,因黄燕 赞之助“遍历河西地”,是黄燕赞提供资助及资料使梁份“得悉其山川险要,部 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杂合之情,皆洞悉若观火( 此为刘献廷过誉之词。若干 年后份因张鲁庵资助重游秦边,方能到此境界) ,所以,康熙三十三年重游秦边, 秦边纪略最后定稿时,梁份仍念念不忘“微定山发端不至此。黄燕赞实为 此书最初撰写的发起人和部分资料的提供者。黄固然有掠美之嫌,但批评其“欺 世盗名 未免过重。梁份所言“定山发端”是客观公正的,此也可见梁份之为人。 二、秦边纪略著者思想及著书动机之剖析 关于秦边纪略著者思想及著书动机,探讨者并不多。 同人内藤虎次郎在所撰 中之 一文云:“梁氏的嘎 尔旦传,记载嘎尔旦初年虽详,但未涉及与清朝冲突之中年以后事,故叙述嘎 尔旦势力蒸蒸日上达于全盛之状少有贬词”;对于噶尔丹,“唯梁传叙述其英 姿有生气,可谓不负此朔漠豪杰”;于是认为,“著者不慊于清朝,自对其敌嘎尔 旦有所同情,假此传,著者寄寓了怫郁之情。 乜们 对于内藤氏此观点,青海师大前言即指出,内藤氏“不从全书内容去推 断梁份著书的动机,显然是以偏概全”,“梁份不慊于清朝固是事实,但何至 于同情清朝的敌人才能寄寓怫郁之情一,继而推断日:“梁份一代名士,他总 不至于是一个阿q 式的人物”。比 笔者发现,从内藤氏“秦边纪略之近疆西夷传及记事中之厄鲁特部 落,多有史料价值,此皆移于异同研究”之言看,他确实未对秦边纪略全书 内容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仅是就嘎尔旦传一文去推断梁份思想及著书动机, 局限是明显的。内藤似并不清楚除嘎尔旦传及近疆西夷传据实记述噶尔 月及诸西夷首领“英姿有生气”外,秦边纪略全书鲜明地贯穿了对“西夷 准噶尔部的防范思想: 秦边纪略研究 今天下可患者,独西夷也。西夷之患,必始西陲。2 幻 彼荐食上国之心,包藏祸心而未已也。2 3 3 今河套既受羁縻,而西夷又眈眈欲噬之,则为区画布置,所以保全唇齿者 不可缓也。 上述均为警惕防范之言,何谈同情? 书中对因“西夷准部引起的紧张边情 多有述及: 今西夷达尔加住牧捏工川及南岔滩,部落三十有奇。康熙十四年( 1 6 7 5 年) , 围卫城一月。康熙二十二年( 1 6 8 3 ) 又犯卫地。矧 癸亥年( 康熙二十二年,1 6 8 3 年) 夷目摆代拜彦杀官兵,掳财物,皆边备不 修之故也。2 6 1 摆代拜彦,犯下古城,杀官兵无算,其三十余骑者,无一亡者。2 7 1 甲寅年( 康熙十三年) ,直犯卫城,一日夜乃去,卫兵闭门以守而已。2 8 1 黄城儿康熙十三年,麦力干承滇、黔之乱,借以养马,久假不归,且数 为边患。久之,议复,纷云竞不果。后夷以为固有矣。今其部落住牧。2 9 1 “怀阿尔赖阻甘、凉路,边吏与之对垒而军者,二旬不解。一e l 使命方 往来,出不意发大炮,其马惊不可控,始溃,入大草滩去,戮其老妇一,稚子一, 世所传定羌庙之捷云”。r 3 0 梁份著书基本采用干支纪年,很少用康熙年号,不喜欢清朝是真,但并非就 会因此而同情噶尔丹及准噶尔部。从梁份对准部的防范思想及对准部犯边的记述 看,其意在说明清准边境形势的紧张,提醒清朝当局注意准部的潜在威胁,以早 作准备,防患于未然,无丝毫同情噶尔丹及准部的意味。因此,内藤所云梁份因 “不慊于清朝”而同情噶尔丹是站不住的。 然而,对于梁份思想及著书动机,青海师大前言亦未从全书内容着眼。 前言云:梁份“受传统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汉文化的陶冶最为深刻”,应 从“把维护传统的汉文化当作历史赋予的神圣任务”的角度去理解梁份的思想实 际,据此指出:梁份“一生行事,故国之痛,实即夏夷之防,思想是始终一致的” n 门前言此说办值得商榷。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边纪略书中虽对西夷或己归附的漠南蒙古均称之为“夷,并屡有“限 华夷于一堵者寒垣也”3 别,“封疆以限华夷”3 3 1 之类言论,但全书处处洋溢着的 是对河西形势的忧虑,如: 将来彼番无资于我,跳梁自恣,将生意外之忧,撤藩篱之固,甚非计也。3 4 1 河州庶其无患,而河西、陇右亦籍藩篱之固矣。3 5 1 胜番关稽察出入,以备非常,无容缓也3 6 1 今烽燧不设,以为车书一统乎! m 1 苟通甘州则直出直入,朝发于南,暮宿于北,令众长驱,随所欲为矣。3 8 1 夷之南北往来,戕贼边吏,不严遏绝,不伸挞伐,则长此安穷哉? 啪1 今海流兔之地,岂不密迩,边既不修,兵且过少何耶? 删 在此前提下,作者还提出了大量应对措施,如: 苟相地而置兵,因形而乘障,夷固不能以飞跃,灼灼明矣。4 1 1 然则计将安出? 日驱夷远去,增三堡之戍,拓三堡之城,善之善者也,然其 势有所不能也。撤保安之兵,退守二十四关,以与起台相犄角,则河州西南兵益 而守乃固矣,4 2 1 “日:西宁之重如此,而款之难,计将安出? 日:惟有鉴有明之得失而已一4 3 1 然委孤军于塞外,不如退保于腹中,是在乎因时用变者。1 今城郭之中,华夷杂沓,走险侦谍,庸或有之,则防之宜何如豫也。矧 然今番夷交通,各隘纷如,则置戍以卫民,扼要途而通呼吸,所宜亟也。4 6 3 有明之事往已,今欲为榆林善后计,奈何? 曰惟有因有明以变通而之。一日: 修边堵。中略一日:增屯兵。中略一日:通运道。 “其西山有木,商则采之,不当为国家仓卒军储计耶! ”1 出谋划策之际,梁份书中已用“我”来指代河西,站在清朝的立场之上: 宜夷之盘据滋蔓于河曲,而为我河州患也。侧 l o 秦边纪略研究 合黎乃我雉兔刍荛之地,今我以为绝域,而夷以为交衢。删 北高而南卑,夷俯而入,我仰而防5 1 1 盖虑大草滩之夷,彼处于中,我反居于外也。魄3 夫河套昔与我为仇,今与我为臣,所谓辅车相依者也旧3 基于“我”之立场,梁份视顺治初年的回民反清起义为“作乱”、“反”、“叛 , 视反清者则为“叛党”: 近则一回作乱,乱者四起,岂非因有明之不善,而益之以不善与! 5 4 1 戊子( 顺治五年,1 6 4 8 ) ,回回丁国栋反于凉州,米剌印反于甘州5 5 1 今庚寅( 1 6 5 0 ,顺治七年) ,回子丁国栋叛据凉州城,河西尽起,虽不旋踵, 而祸莫大焉。矧 其地之汉人,则西宁之亡命,回回,则顺治八年之叛党5 7 笔者通过全书内容看,秦边纪略整部书的意旨实际上是维护清朝在河西 地区的统治,完全是为清廷稳固河西统治提供材料及建议,并非传统的“夷夏之 防的思想。前言认为梁份“一生行事,故国之痛,实即夏夷之防,思想是 始终一致”或著书时思想及著书动机仍为“夏夷之防”思想,是立不住脚的。若 梁份“夏夷之防,思想是始终一致”,那么清朝以满族入主中原,即为“夷 也, 梁份为何不“防”,还给人家提供建议呢? 前言又云:“其书在著者梁份而言, 筹边方略才是全书的核心”瞄8 |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倒是内藤虎次郎认为“梁 份一生,是少年入魏叔子之门,中年从军韩大任,尽力反对清朝之举,晚年专意 边事”瞄们有几分贴切,但内滕氏未能对梁份思想及著书动机沿此脉络展述。 笔者认为,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梁份思想渊源的深度,去把握梁份的思想 脉络及著书动机,而不应简单认为梁份是因游历秦边为清朝官员幕客,为顺应幕 主要求而为清廷提供“筹边方略”。 从明亡后明室遗民政治态度的变化历程看:清初,故明诸多士人学子都曾积 极投身抗清活动。顺治朝,黄宗羲在清军渡江时“入四明山结寨自固”旧1 :顾 炎武亦从鲁王抗清。作为明遗民后辈的梁份,亦曾积极反清,从“三藩”之乱时, 其为韩大任走千罩乞援于吴三桂,即可明证。但在复国梦想破灭后,与梁份同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或稍早的诸多明遗民态度均发生变化,他们不得不承认清朝入主中原的既定现 实,但均隐居不仕,不肯与清朝合作。黄宗羲“其后海上倾覆,宗羲无复望,乃 奉母返门里,毕力著述,而四方请业之士渐至矣”,清廷“诏徵博学鸿儒”,“再 辞以免”;康熙十八年修明史“将徵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 ,“又辞之”怕 顾炎武抗清失败后,隐居陕西华阴,“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叉修明史, 大臣争荐之,以死相誓”。2 3 以黄、顾二人为代表的一批明遗民,在匡复之梦破 碎后,坚决不做清朝的官,不事清廷。然需明确指出的是,儒家并非庄老之学, 儒家思想的宗旨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世有所作为,“夷夏之 防”仅是儒家思想之一。复国无望前提下,这些明遗民虽不当官,但要做事,诸 人均以实学为要,力主“经世致用。黄宗羲著述“皆经世大政”,清修明史,“宗 羲虽不赴徵,而史局大议必咨之”旧1 。黄宗羲子黄百家由徐乾学延入明史 馆,成史志数种。黄宗羲虽未亲自参与明史编撰,明史之成得黄宗羲之 益多矣,盖其认为明虽亡不可以无史以留后世。顾炎武亦“讲求经世之学”嗍1 , 一生著述甚丰并多为世人所传扬。这些明遗民在反清无望之下,秉承“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之主导意志,希望通过做些实事,服务社会以利于黎民,济苍生以利 于后世。 同样,梁份的老师“易堂魏禧的态度即同于黄、顾二人:“明亡,号哭不 食,剪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所 创“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惭1 而“与宁都魏禧 为兄弟交一硒1 的顾祖禹同属“有志于用世者”。6 7 1 祖禹遭时不幸,无可表见于 世,亦惟有掇拾遗一i :1 ,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旧1 为撰读史方舆纪 要,“穷饿妻子之不惜”,“心周行大地九万里之内外”,最终成书“以诏告天下 万世”。旧1 梁份挚友刘献廷也“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以及边塞关要财赋军器之 属,旁而歧黄者流,以及释道之言,无不留心。 u ”1 “故处士生平,志在利济天 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1 此皆是与梁份同时代之明遗民。 作为禧之弟子、“继庄同志”的梁份,其思想办不应出上述诸人之外。按汤 中梁质人年谱,梁份生于“明崇祯十四年辛巳”,少年从师宁都“易掌”魏禧, 秦边纪略研究 虽然受“易堂 诸多孤忠于故明之士的影响,思想上“明遗民 化,积极参加反 清活动,但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死,三藩之乱依次平;康熙二十二年,梁份客居 秦边之时,持故明发冠的台湾郑氏降,清朝完成统一,国势蒸蒸日上,时代背景 发生巨大转变,反清遂不复可为。在反清彻底无望之时,梁份早年所受的教育就 主导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梁份“少从彭士望,魏禧游,讲经世之学”h 副,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甚深,“年十五六,则视举子业良不足学,地俯首二三年,取巍科如芥拾,即位 极人臣,非异人事”u 副,强调躬亲力行,力主实学,认为“凡书可闭户而著, 惟地舆必身至其地” 7 4 j ,“尝只身游万里,西尽武威、张掖,南极黔、滇,遍历 赵、秦、晋、齐、魏之墟,览山川形势, 文”。m 3 在满夷”入主中原既成事实, 访古今成败得失,遐荒轶事,一发之于 西北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部势力却又日 趋膨胀,对中原虎视眈眈,对内地的和平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鉴于元朝 之勃兴、土木之惊变,梁份深恐“西夷”将取代满“夷”入主中原,这从全书通 篇对“西夷准噶尔部的防范思想即可印证。于是,梁份默认了满清的入主,希 望清廷能够遏制准噶尔部,“阻寇之入阃域”h 引、“保边圉如金城“阳。、以巩“藩 篱之固” 7 8 j ,维护天下稳定,避免因准噶尔部入侵再次造成生灵涂炭,这或是 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梁份著秦边纪略,j 下是“经世致用 思想 的体现,属儒家“入世 思想的自然要求。 三、噶尔丹研究梁份“经世致用思想之集中体现 梁份“经世致用”思想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噶尔丹的深入研究。在“经世 目的指引下,梁份躬亲力行,实地走访并与河西守将密切交流,因而对噶尔丹及 准噶尔部的洞察程度远在清廷之上,对清准关系发展趋向具有远见卓识。 秦边纪略中嘎尔旦传是清准战争爆发以前,清朝一方关于噶尔丹早 年事迹记载最为详备的一篇传记。梁份日:“嘎尔旦生而神异”。出生之前,“嘎 尔旦母梦身毒僧,言寄灵,及有身,多异征,金山时时有五彩云气”。梁份记噶 尔月起事神勇:其收拢僧格部众时“夜忽见火光千百,远远从东方来,皆大惊,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群起勒马持满以待。比至,则嘎尔旦,手捉一枪,众审视惊喜,下马罗拜以为神”。 败七清汗时,“嘎尔旦独 _ - l i 先,跃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身不 著一矢”,“遇七清汗,入其军,手缚之,左右皆走散,莫敢当,皆大惊异以为神, 弃弓矢,下马趋拜降”。7 9 1 此类神话当源于准部的传闻,梁份如实记载这些传闻,渲染噶尔丹的神异, 意在指出噶尔丹非等闲之辈,乃强敌,不可不防。 梁份叙噶尔丹统一准部后,“招徕归附,礼谋臣,相土宜,课耕牧。修明法 令,信赏罚,治战攻器械”。“资用极备,不取给远方,乃悉精巧,精坚其器械。 作下连环琐琐甲,轻便如衣。射可穿,则杀工匠。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 枪,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 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成慑服。升“西北邻国,称黄台吉者有六七部,尽擒其名 王,收其兵。东则土鲁番、哈密诸国,尽蚕食之,所过无强敌坚城。又檄塞下诸 夷,诸夷咸顿首称臣,献琛恐后。”3 点明了噶尔丹能力极强,准部武备充实, 实力强大。继而梁份明确指出噶尔丹垂涎喀尔喀之心:“卜失克兔汗事( 视) 西 北诸国,唯喀尔喀为大,称汗久,莫与之京”,“及噶尔丹盛,顾易视北方。耻与 并为雄长,有远攻之心,而日简练部落”随1 3 梁份着重记述了噶尔丹窥伺中原的意图,表现有三: 第一,三藩之乱时,“是时诸夏有滇、黔变,秦、蜀间蜂起,嘎尔丹谋所向” 呻刳,为达赖喇嘛所止。第二,噶尔丹接受谋臣建议,仿效成吉思汗乃为近攻 , 先统一内部。“其谋臣曰:立国有根本,攻取有先后,不可紊也。李克用之先世, 发迹金山,根本不立,遂不能成大事。我太祖初兴灭国四十,奄有四方,然后促 夏持金,混一称尊。,嘎尔旦善其言,乃为近攻计”呻1 。第三,噶尔丹时刻不忘 引诱准部进攻中原:“以织金大蟒、立蟒刺绣诸彩色。噶尔丹皆罗列露文绣于 外,引诸台吉及各夷来视之”,“示以中国之美”m 1 ,以激励部下进取中原的斗 志,亦可见其谋略之深。 从全书记述看,梁份著书时,噶尔月已积极将势力伸入秦边,西北沿边蒙古 部落多为其羽翼。 “今扇马营城为索囊王建儿台吉及绰力兔合首气台吉住牧,此二部乃真西夷 也,其他沿边者皆北夷,而臣伏于西夷之嘎尔旦焉。惭。 1 4 秦边纪略研究 “况今日贺兰之夷,已满数千,有虎噬之心,有方张之势,而且发纵有人 彼虽恋栈山后,未敢凭陵,过计者咸谓,发速祸小,发迟祸大,天祚宁夏,幸而 斯言之不中乎。贺兰之夷,祝囊、劳藏、巴绰气克气等部落三千余。发纵者,噶 尔旦部落三十余万,自称博硕克图汗。犄角之夷,绰力库合首气、王建儿台吉、 憨顿,麦力干黄台吉等。一蚓 “祝囊特附嘎尔旦,亦以奴隶待河套,欲并山旦、古禄之众。 8 7 3 梁份明确指出了秦边蒙古诸部祝囊、劳藏、巴绰气克气、绰力库合首气台 吉、王建儿台吉、憨顿、麦力干黄台吉等人皆已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噶尔丹的控制。 而他们又向邻近的番族扩张势力,当时沿边番族已多为其附庸: 今诸番分纳各夷添巴,不纳中国荼马,已判然为夷属。矧 南川口况今西夷孔炽,而申中各族纳其添巴。粕1 大通河脑之黑番五家,其目日:汪东尔加,今纳夷添巴。1 岔口堡,熟番六族俱纳麦力干添巴。9 1 1 河脑,黑番就牧河干者,依我字下,今顿首于夷之庭不暇焉。魄1 可可口,黑番住牧于口,恒就食于安远,岁纳税于西夷。啪1 另据该书近疆西夷传所叙,诸“西夷 首领办均是“英姿有生气 ,对 中原虎视眈眈: 劳藏掠红崖,杀游击,欲进取高台,日:“中国内乱,可乘势取河西地。洲1 初闻大同姜镶变,延、庆间群起应,平西王吴三桂相与持西安,平凉间。麦 力干乃纠合各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