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ppt_第1页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ppt_第2页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ppt_第3页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ppt_第4页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嫁祸于人(相当于“给”);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考纲规定必考的18虚词,而、乎、何、其、且、所为、焉、也、以、若、因于、与、乃、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体上来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单独作为客观题考查语法,而是文言文翻译中考查。,乃:判断词“是”以:动词“认为”若:动词“如同”所:名词“处所”之:动词“前往”因:动词“沿袭”为:多义动词与:多义动词,文言虚词的特点,1、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2、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3、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4、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高考虚词考题的特点,着眼常见,突出重点立足文中,考测理解既考用法,又考意义学考兼顾,注重迁移不重思维,只重结果,文言虚词复习要旨,须有重点须分虚实须熟例句须善比较须察语境,文言虚词复习要旨,须有重点,考测频率高古今差异大中学教材有自己不熟悉平时常弄错,文言虚词复习要旨,须熟例句,考学兼顾新旧沟通熟记课文温故知新,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纲说明,虚词词性,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例如:公【为我】献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请【以剑】舞。【以资政殿学士】行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而”河水清且涟漪。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一、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把”“凭”“按照”等。(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2、连词,相当于“而”(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3、动词,可译为“认为”“带领”等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解释句中“以”的用法。余船以次俱进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以刀劈狼首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敛赀财以送其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此,用来,凭,带领,用,在,因,把,按照,“而”“又”“而且”“并且”,而,或不译,难点突破,牛刀小试: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不赂者以赂者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前四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后四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难点突破,2、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作师说以贻之。,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二、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2、代词.通“尔”、“你”。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俄而百千人大呼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索引,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民困而不知救(2)敏而好学(3)面山而居(4)温故而知新(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表并列,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罢了”。,难点突破,牛刀小试: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剑阁峥嵘而崔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扣舷而歌之。余扃牖而居。,(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难点突破,【辨析方法】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有则表承接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有则表递进,三、之1、代词:2、助词:3、动词:,18个虚词常见用法:,(1)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2)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4)调整音节或表停顿(音节助词),无实义,(1)结构助词,的;,(2)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到、往(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词),辨析句中“之”的用法,(1)驱之别院(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操蛇之神闻之(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宋何罪之有(6)公将驰之(7)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词,代虫,这样,的,代这件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无义,音节助词,无义,动词,到、往,方法指导,牛刀小试:说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并说明理由。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姜氏何厌之有!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顷之,持一象笏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作宾语)(代词,作宾语)(代词,表指代)(助词,定中间)(助词,表提宾)(助词,主谓间)(助词,凑音节)(助词,凑音节)(动词,到)(动词,到),方法指导,【方法归纳】1、结构关系比较法(分析虚词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或虚词与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前后词语是定中关系助词,表修饰前后词语是主谓关系助词,表取独前后词语是动宾关系助词,表提宾与前面词语是动宾关系动词,表趋向与前面词语是陪衬关系助词,凑音节与后面词语是同位关系代词,表指代与后面词语是定中关系代词,表领属,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2)表反问语气:难道3、语气助词(不译)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18个虚词常见用法:,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其皆出于此乎?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则或咎其欲出者。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吾其还也!,他的,他们的,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表反问,难道。,表期望,一定。,表商量,还是。,自己的,指示代词,那,指示代词,其中的,下列各句中的“其”各是什么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汝其勿悲。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其志不在小。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出则不知其所往。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方法指导,(表婉商,副词)(表婉商,副词)(表推测,副词)(表反问,副词)(表反问,副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五、于1、介词(+宾语)(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可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比”“到”“自”“跟”“同”“给”“由于”等。(2)表被动,译为“被”。2、复音虚词“于是”(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3、通“吁”,语气词,18个虚词常见用法:,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6)业精于勤荒于嬉(7)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被,对,对于,被,于是,从,比,由于,在这,六、为1、介词。、表被动、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表因果,“因为”可译为“替”“给”等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3、动词: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认为,18个虚词常见用法:,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不足为外人道也4、公为我献之5、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6、恐为操所先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做,是,是,呢,向、对,替、给,当、等到,被,为着、为了,七、何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译“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无何译“不久”;何乃译“怎能”,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大王来何操?2、徐公何能及君也?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今日之事何如?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试一试,什么,怎么,多么,以何(凭什么),怎么办,八、乃1、副词(1)“于是”、“就”、(2)表判断,是、就是;(3)却、竟然(4)只、仅2、代词:你的、你、这样;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家祭无忘告乃翁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4、陈涉乃自立为王,试一试,你的,竟然,表判断,是、就是;,“于是”、“就”,九、且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等,18个虚词常见用法:,1、河水清且涟漪。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不出,火且尽。,试一试,表并列,并且,表示递进,尚且,表转折,但是,将、将要,十、若1、动词,像,好像;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3、连词(1)表假设,“如果”“假设”(2)表选择,“或“或者”4、复音词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像那”;若何怎么样;若属你们。,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若夫霪雨霏霏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若入前为寿,试一试,像那,这样,如果,你,十一、所1、助词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为+所,表被动所+以,原因;用来的2、名词,表处所,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一试,表示被动,所+动,原因,用来的,十二、焉1、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2、代词,(1)人称代词“之”(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3、语气助词(在句末),可不译。4、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于是余有叹焉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3、且焉置土石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语气助词,“的样子,哪里,“于之”,人称代词“之”,难点突破,牛刀小试:下列各句中的“焉”有什么作用?判断依据是什么?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盘盘焉,囷囷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是余有叹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青麻头伏焉。姜氏欲之,焉辟害?君何患焉?,(表陈述语气)(形容词尾)(副词词尾)(表陈述语气)(陈述语气)(他,代词)(在这里,兼词)(怎么,代词)(表疑问语气),难点突破,【辨析方法】1、看位置。疑问句首是疑问代词,疑问句末则是疑问语气,句末的动宾短语或不及物动词后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句末及物动词后是代词,句末及物动词后也可能是兼词。2、看呼应。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3、看留删。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十三、因1、副词(+谓)相当于“于是”、“就”等;2、介词(+宾语),有“依靠”、“凭借”、“通过”、“经过”、“由”、“因为”、“趁机”等;3、连词,作“因此”、“所以”;4、动词,相当于“沿袭”。,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趁机,通过,于是,因为,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十四、则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原来是”(2)表假设,如果、那么(3)表转折、让步,“却”“虽然”“倒是”2、量词;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却,就是,就,那么,十五、与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2)替,为(3)和相比2、连词,表并列关系;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1、虽与府吏要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3、王庶几无疾病与4、去时里正与裹头,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跟、同,介词,表并列,连词,同“欤”,替,为,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吾今与汝无言矣!(与妻书)彼皆与我之所同。(逍遥游)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方法指导,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君王与沛公饮。(鸿门宴)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方法指导,方法指导,【方法归纳】2、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表承接、递进、修饰的连词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3、省略成份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省略)前后词语能够省略介词前后词语不能省略连词4、添加成份比较法(看虚词前能否添加其他成分)介词前可以添加(介宾、介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名词、疑问代词)连词前不可添加,十六、乎1语气助词(在句末):(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吾尝疑乎(于)是。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儿寒乎?欲食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方法指导,(表疑问)(表疑问)(表反问)(表反问)(表揣测)(表揣测)(表感叹),十七、也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2)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下列各句中的“也”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徐公何能及君也?谁得而族灭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闻姊家有合子,且何谓合子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毋从俱死也。,方法指导,(表判断)(表肯定)(表陈述)(表反问)(表反问)(表疑问)(表疑问)(表感叹)(表感叹)(表祈使),方法指导,【方法归纳】5、句末标点比较法语气词后是句号表判断、表陈述、表肯定。语气词后是叹号表感叹、表祈使。语气词后是问号表疑问、表反问。6、呼应词语比较法表疑问:“也”与“何”呼应表反问:“也”与“何能”“谁得”,“乎”与“其”“庸”“岂”表推测:“乎”与“其”呼应表感叹:“也”与“何其”呼应,“乎”与形容词呼应表祈使:“也”与“毋”“莫”“勿”等否定副词呼应,十八、者1、“者”字结构,的人(物、事、情况等);2、用在判断句中表提顿,可不译。者也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虽欲言,无可进者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今者项庄拔剑舞4、求人可使报秦者,试一试,“者”字结构,判断句,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语助,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五、词性记忆法,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例子:,【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顷之,烟炎张天真州逐之城门外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又试之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我欲因之梦吴越吾欲之南海,何如,A./B./C./D./,B,2.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成以其小,劣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则或咎其欲出者欲加之罪,其无辞乎,B.C.D.,A,3.与例句中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D.暮春者,春服既成,B,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宋人执而问其以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和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和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D,5.选出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巨是凡人,僻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C.不足为外人道也D.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定)主+状+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一、看语法结构,一、看语法结构,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举些例子,在动词后,作代词;,在“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作动词;,在地点前,作动词。,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三、看特殊标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五、看具体语境,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