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 诸儒鸣道集) 述评勘误表 注:以下是本论文的勘误表。行数以该段或该注起始 j :数为计数。 贞1 7 第4 段第1 行:“横柒先生语录”应改为“横渠先生语录” 页1 7 第4 段第1 2 行:“横渠先生经学理窟”应改为“横渠先生经学理窟” 页2 1 第4 段第2 行:“l 卜l 兴小历”j 越改为“中兴小纪” 页2 5 第3 段第5 行:“万世之明暗所关”麻改为“万世之明暗所系” 页2 7 第1 段第1 行:“独司马召实耳”应改为“司马君实尔” 页2 7 第3 段第3 行一4 行:“( 1 0 7 7 1 0 7 3 ) ”应改为“( 1 0 7 3 1 0 7 7 ) ” 页2 8 注8 4 第3 行:“王德誉”应改为“王德毅” 页2 8 注8 6 第2 行:“浸润同久,”应改为“浸润f 久。” 页2 8 注9 0 第2 行:“置真定府潞州”应改为“知真定府潞州” 页2 8 注9 0 第3 行:“三年除名勒停陕州羁管”应改为“三年除名勒停峡州羁管” 页3 4 第3 段第2 行:“桧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汕朝政”应改为“桧恐其议 己,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 页3 5 第2 段第4 行:“并令国子监搜寻各件”应改为“名件” 页4 4 第2 2 行:“次附东见录”应改为“次附东见录” 页7 8 注2 9 4 倒数第1 行:“无由表裹洞然”“裹”的应改为“里” 页8 5 第8 段第3 行:“张就成”应改为“张九成” 页9 6 第8 段第7 行:“湖湘”后“、”应删除 页9 8 第6 段第1 行:“从宋六子在宋六子到宋五子的一条路线e ”应删除“从宋 六子”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簦主整日期:之塑 釜6 目l g 目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簦主畿 导师签名:作者签名: 盆亟配 导师签名: 竺i 邋眺碰蛐蚧 诸儒鸣道集述评 摘要 本论文的主旨,是研究诸儒鸣道集这部宋人自己编选的道学丛书。诸 儒鸣道集作为上海图书馆的珍藏资料,首先在于它为今人保存了不少比现存宋 代文献年代更早更可靠的语录版本。但是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为研究宋代道 学发展初期的原始面貌打开了一扇窗户。本论文以分析诸儒鸣道集的文本为 主,展开三方面论述,并获得相关论点如下。 第一,诸儒鸣道集收录的一批道学家,从师承交游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络方面,一则透露出道学在发展时期多元化的特性,二则显示出宋代道学团体以 学术活动为表现方式,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立足于这个特点,本论文的 研究取得两方面进展,一则根据北宋时代的禁书资料,结合南宋时代的“庆元党 禁”,发掘出诸儒鸣道集可能的流传不畅的缘故。二则通过诸儒呜道集 提供的道学家名单,清理对这批道学家“道学”与“非道学”的身份评判,从而 修正较为狭隘的道学定义,为这批道学家在当时的道学地位正名。 第二,围绕金代学者李纯甫对诸儒鸣道集的回应,经由分析李纯甫对这 批道学家辟佛的批评,了解北宋道学时期,佛教对道学的影响。并从李纯甫的“中 国心学”、“西方名教”着手,推衍诸儒鸣道集这部语录集在南宋“心学” 发生时期,可能的学派倾向与学说传承。这或许能提供丰富补充学界关于道学的 心性性理发展演变的见解。 第三, 诸儒鸣道集的“道学学谱”,不同于以往程朱学派的道统谱系, 最重要在于提供了司马光学派在南宋道学时期的道学开山地位的证明。在两宋学 术演变史中,关于“宋六子”到“宋五子”的一段历史脉络。至今没有很好的说 明,诸儒鸣道集提供的第一手的本证资料,反映出一个情况,那就是朱熹对 早期道学谱系所做的修正。那以后,在学术竞争的过程中,被朱熹抽离掉的道学 家,在后世道学发展及学者的研究中,这些道学家就渐渐被忽略和遗忘。诸儒 鸣道集保留这些道学家的重要文献,某种程度上还原了道学早期的原貌,进而 突显了重新评价司马光学派道学定位的价值。本论文引入历史资料,尝试对这个 问题做出历史的解释。 关键词:诸儒鸣道集,语录,禁书,司马光,朱熹 中图分类号:k 0 6 4 诸儒鸣道集述评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b j e c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z h ur um i n gd a nj i ,t h em o r a l i s m c o l l e c t i o nc o m p i l e db ys o n gp e o p l e z h ur um i n gd a oj ii st r e a s u r e di nt h es h a n g h a il i b r a r y n ev a l u eo ft h i sc o l l e c t i o ni st h a ti tk e e p s5 0 m em o r a l i s t i cb o o k so fq u o t a t i o n sw h o s ee d i t i o n sa r e e v e nm o r ee a r l ya n dc r e d i b l et h a nm a n ye x t a n td o c u m e n t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w h a t sm o r e ,i to p e n s aw i n d o wt os t u d yt h eo r i g i n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s e e d t i m eo fm o r a l i s m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c u s e so nt h eo r i g i n a lt e x t so fz h ur um i n gd a oj i ,d i s c u s s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w h i c h c a n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ef i r s t 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m o r a l i s t sc o l l e c t e db yt h ez h ur um i n gd a nj i r e v e a l st h em u l t i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m o r a l i s mi ni t ss e e d t i m e i ta l s or e v e a l st h a tt h em o r a l i s m g r o u p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c t i v e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sw i t ht h eo b v i o u sw a yo f a c a d e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r e s e a r c hm a k e sp r o g r e s si nt w oa s p e c t sb a s e do nt h i sp o i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o f f i c i a l l y b a n n e db o o k so fn o r t h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q i n g y u a nd a n gj i n ”o f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i y ,t o d i s c l o s et h ep o s s i b l ec a u s e sf o rt h el i m i t e ds p r e a do fz h ur um i n gd a oj i ;a n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m o r a l i s t sl i s tp r o v i d e db yz h ur um i n gd a oj i , t od e f i n et h es t a t u so ft h em o r a l i s t sw i t h “m o r a l i s m ”o r ”n o n - m o r a l i s m ”i no r d e rt or e v i s e t h en a r r o wd e f m i t i o no f “m o r a l i s m ”a n d e s t a b l i s ht h e i rp o s i t i o n sa tt h a tt i m e t h es e c o n d , b a s e d0 1 1t h er e s p o n s et oz h ur um i n gd a oj ib yl ic h u n f u t h es c h o l a ro fj i n d y n a s t y ,a n a l y z i n gh i sc r i t i c i s m so nt h ea n t i b u d d h at h e o r i e sb yt h em o r a l i s t s ,t or e a l i z e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b u d d h i s mu p o nt h em o r a l i s mi nn o r t hs 0 n gd y n a s t y ;b a s e do nt h e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a n d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o fl o g i cb yl ic h u n f u ,t od e d u c et h ep o s s i b l e i n c l i n ea n da c a d e m i ci n h e r i t a n c eo fz h ur um i n gd a oj id u r i n gt h es e e d t i m eo fm i n di ns o u t h s o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m i g h tr e p l e n i s ht h ev i e w sf o r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m o r a l i s m n e t h i r d ,t h em o r a l s mp e d i g r e ep r o v i d e db yz h ur um i n gd a oj id i f f e r sf r o mt h ef o r m e r p e d i g r e ep r o v i d e db yc h e r tz h up a r t y , a n dv a l u a b l yo f f e r sp r o o f f o rt h ec r e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s i m a g u a n gp a r t yi nt h em o r a l i s mh i s t o r yo f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o ft w o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u pt on o w ,t h e r e r en os u f f i c i e n te l u c i d a t i o n sc o n c e r n i n gt h ee v o l u t i o n f r o mt h e “s i xm o r a l i s t so fs o n g t o f i v em o r a l i s t so fs o n g n ef i r s th a n do r i g i n a ld a t a p r o v i d e db yz h ur um i n gd a oj ir e f l e c tt h a tz h ux ih a dm a d ec o r r e c t i o n si nt h ee a r l ym o r a l i s m p e d i g r c e f r o mt h e no n , t h em o r a l i s t so m i t t e db yz h ux i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o m p e t i t i o nh a db e e n g r a d u a l l yi g n o r e da n df o r g o t t e ni nt h el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 s e a r c h z h ur um i n gd a oj ir e s e r v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d o c u m e n t so ft h e s em o r a l i s t s r e s t o r e da n o r i g i n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m o r a l i s mi ni t ss e e d t i m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r e - v a l u e dt h ep o s i t i o no fs im a g n a n g p a r t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r a l i s m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m p o r t st h eh i s t o r yd a t aa n dt r i e st op r o v i d eah i s t o r i c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0 nt h i s p r o b l e m k e yw o r d : z h ur um i n gd a oj i ,q u o t a t i o n s ,b a n n e db o o k s ,s i m a 9 u a n g ,z h u x i 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k 0 6 5 考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l 期。 3 日| 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页1 7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 4 陈来: 略论诸儒呜道集,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 诸儒鸣道集述评 用朱熹高宗二十九年( 1 1 5 9 ) 编订的谢上蔡先生语录,但是没有采用乾道四 年( 1 1 6 8 ) 完成的程氏遗书,据此判定诸儒鸣道集成书于高宗二十九年 ( 1 1 5 9 ) 到孝宗乾道四年( 1 1 6 8 ) 之间。陈来的立论有其深厚学养和敏锐洞见支 持。 顾廷龙对诸儒鸣道集的考订,将时间系于孝宗王朝,顾能亲见多种珍稀 版本、稿本,结合南宋一段历史来看,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鉴于目前为止关于诸儒鸣道集的研究仍然有深入开发余地,于是本论文 选择在顾廷龙考证的基础上继续一个诸儒鸣道集的文本考察工作。 关于宋学大量的论著从各种角度涉及到北宋道学发生期的背景研究。这些研 究对本论文都有宝贵的启迪作用。 近年较重要的论著中,关长龙先生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对宋代道学 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富有卓识的论述良多。 刘子健撰写的中国转向内在一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c h i n a t u r n i n g i n w a r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p o l i t i c a l c h a n g e si nt h ee a r l yt w e l f t hc e n t u r y ) 一书,略述道 学的源流延续与在十二世纪前期的异军突起,至十三世纪中期取得官方正统学术 地位的过程,并以赵鼎的个案显示道学的优点与局限,最后讨论道学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文化转向内在。刘认为道学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越到后期,道学 体系日益趋向完善,但这些趋力并非来自外在刺激,而是道学系统本身的进展, 最后道学与专制政治互相依存,形成巨大的精神怪物,使中国文化故步自封,必 须透过打倒道学思想与专制政治,才能使中国文化新生。 关于宋代政治史与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目前最新而且对于两者相互关系探讨 最深入的专著,首推余英时在2 0 0 3 年出版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 文化的研究。本书把朱熹的道学或道学放在政治史的背景下讨论,藉由对历史 世界的叙述,突显出朱熹的政治关切、政治主张、政治理想,进而呈现当时士大 夫群体的政治文化。有别于一般重视朱熹的“思想世界”,此书将注意力转向朱 熹所生活、所参与的“历史世界”,将朱熹研究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该书对道学文献的解读和发明,对于重新理解宋代道学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 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难得的是,余英时虽然在政治解读方面多所发明, 但并非以此为唯一正确的取径,正如绪说中所说:“我仅仅强调道学系统中有必 须通过政治解读才能澄清的部分,但并不是将全部道学都化约为政治问题”。5 对 笔者的研究更具意义的是余英时立足翔实的宋代历史文化资料,其对朱熹时代道 学家们与政治的互动与影响的解读,恰恰与朱维铮先生关于南宋朱熹确立道统时 期的某些重要历史解读不谋而合。 5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绪言)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4 。 8 诸儒鸣道集述评 第三节关于本文的若干说明 举凡研究涉及到两宋学术,“道”、“道统”、“道学”、“理学”、“儒 学”、“经学”、“宋学”等相关名词是绕不过去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名词概念 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前后或许相继或许革新,都必定是环环相 扣的,要了解一个哲学问题或名词概念,必须从其发展过程去掌握,否则恐有断 章取义或不知所以的麻烦。所以本文先期做一简单记述,以便为以下论文的展开 做一个铺垫。 就本章的写作范围,着重需要辩明的概念主要还是“道学”和“理学”。回 顾历来对于“道学”一词的理解,以及建构在此一理解之上所作的定义,便会发 现到“道学”名词常识化的过程中,其实仍然存有相当可供讨论的空问,而这样 的议题自宋代以降,被不断地提出和讨论,却始终未有完善之结论出现。 在诸儒鸣道集文本研究当中也同样出现了名词处理的问题,“道学”一 词所代表之意义,必定是建构在对这些名词所作之理解上,所以在论文开端,首 先检视宋代的“道学”。 钱穆在其朱子学提纲当中,将“理学”理解为是后起,在“理学”发展 之前所存在的学术被称作为“新儒”。除了说出“理学”是在“道学”发展当中 的一支脉以外,对于在“理学”名词发展之前的部份也作出了理解和处理。依照 钱穆的说法,宋代理学发展以前的阶段称之为“新儒学”,便于和宋以前的汉唐 时期的旧儒作一分隔。由钱穆的话可以看出,他是将“理学”纳入在儒学之中, 并非是完全等同的替换关系。在这里“理学”在宋代似乎不只是被当作为学派的 名称,更是代表了宋代一部份所承继的儒学传统。 余英时使用了更为细致的分别法。细分宋代学术为“新儒学”、“道学”与 “理学”三端,认为三者均应当含括在宋学之下。7 美国汉学家田浩,在其朱 熹的思维世界一书中也提出了他对于“道学”的看法。和陈来所理解的“道学” 不同,田浩所认为的“道学”在范围上大于“理学”。他所持的主张与钱穆在基 本上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现在所称由程朱所发展起来的“理学”,并不能 等同于“道学”。但是不同于钱穆的是,田浩将“道学”带入到“道学”之中作 更细部的划分,田浩认为“道学”当中的一支是为“道学”,而“道学”比程朱 所代表的“理学”更为广泛。8 张立文在其宋明理学研究指出“理学”一词,是整个儒家的“道统”, 而不只是宋代学派的名称。在宋代的强调其“理学”时,只是要强调其上承于儒 6 参见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2 0 0 2 。 7 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 0 0 4 。 3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 序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 9 诸儒呜道集述评 家的“道统”,并非是其所自创。在历史的演变过程来考察,应当是“理学”包 括“道学”和“心学”。9 至少在南宋时,已有认为“道学”为北宋迄今儒家所宗之学术,这代表一种 经由官方所认可并且建构的学术名词。”也就是说学术风气由北宋发展到南宋宁 宗时,已经形成一种由官方所认可,并且昭明的学术,而这学术是建立在以“道 学”为代表,并且以程颐作为学术之重心,将“道学”视为宋儒所宗的学术。但 “道学”到底指什么呢? 宋史道学传中对于道学下了一个定义:“道学之 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文 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 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朝使五三 圣人之道昭名于无穷。1 李心传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可见“道学”之名并非是在原始儒 家发展期间就被用以称呼其学,但道学传也并未否认“道学”内涵的存在, 虽然宋史中并未对于“道学”建构出一完整系谱,但其概举文王、周公、孔 子等的行道功绩作为“圣人之道”,以此“圣人之道”的学问为“道学”,则系 谱显然也是建构在这些圣人之上。”李心传在道命录中也使用了“道学”之 名,可见“道学”一词至少在道命录问世之前即己成为学术之称呼而出现在 宋代学界当中。 在道命录中另外记载了二程在宋英宗治平年间开始发扬“道学”一事。 但此处所举出之“道学”一词,另外引发出关于学术视角的问题。余英时提出, 李心传在道命录中所提出的“道学”,是以政治发展的角度去写作。因此“道 学”在由“圣人之道”转变为由官方所钦定时,已经使得原本“道学”的范围变 得狭隘化了。“所以“道学”的原貌应该不止于李心传所记录的“钦定的道学”, 更应当包括更为全面和广泛性的“道学”,以期能返回到“圣人之道”的“道学” 当中。反推回宋代,其自身在谈论“道学”之观念时,并不会局限于道命录 中所展现之观点,而会有许多不同于道命录当中所切入“道学”的角度来讨 论“道学”。 9 参见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 1 0 嘉定十有七年月正元e l ,皇帝御大庆殿,朝百官诏尚书都省日:”朕惟伊川先生,绍明道学,为宋儒宗。” 李心传:道命录序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8 1 。 程颐于元祜二年四月又上太皇太后书中:”陛下圣虑高明,不喜浅近,亦将勉思义理,不敢任其卑俗之 见,惧获鄙于圣鉴矣。诚如是,则将见道学日明,至言日讲,弊风日革。为益孰大于此? ”伊川文集卷 2 ,二程集 “脱脱:宋史卷4 2 7 ,宋史1 8 6 ,( 道学传) 中华书局标点本。 1 2 李心传:道命录序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8 1 。李一i i , 传,字徽之,宋孝宗乾道三年一理宗淳祜三年 ( 1 1 6 6 一1 2 4 3 ) 。 ”脱脱:宋史卷4 2 7 ,宋史1 8 6 ,( 道学传) ,中华书局标点本。 1 4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页1 7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 1 0 诸儒鸣道集述评 宁宗之所以会公开宣示“道学”之名,除代表认同其存在之事实外,更是承 认其在学术上之地位,及对于政府社会所造成之影响力。因此除了余英时所申论 之政治统治考量以外,至少代表在南宋时期以“道学”为标举之学派,已经在学 界形成一定规模和势力,而如此之规模足以形成学术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学 术,甚至获得官方政治上的认可。 那么在“道学”之外,宋人如何认识“理学”呢? 陆九渊提出:“秦、汉以 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他在文 中提出了“本朝理学”一词,显见在南宋时期,除了有前文所称的“道学”一词 以外,尚有对其当世学术自称其学为“理学”的情况。而陆九渊在此以“理学” 和“本朝”一词作连接,显然不是专指程朱一脉的学术。似乎可以理解为“理学” 为宋朝所专有的学术之一。 明清理学大胜,论著浩瀚,经过学人选择性的习惯使用,明清以降成为指称 宋代以来形成的哲学主流的专名,“理学”渐渐成为一个具有学术蕴涵的概念。 而“道学”更多出现于历史考订的论述。对此,当代学人还有更多研究和发明。 姜广辉的宋代道学定名缘起一文的解释广为引用。这部分关于两宋学术名词 概念的补充,牵涉到对两宋学术史的认识的问题,不能一笔带过,但限于论文研 究范围,此处不作展开讨论。 关于道学究竟是怎样- - i 学问这个课题,借着各位先进的研究,本论文的论 述可以有一个较完善的认识起点,道学是门奠基于历代士子与先圣传统的互动关 系上的特殊学问,倾向诠说先贤话语而不独立论说己见的学问,经由道学家践履 道德的层面开掘仁心识度,揭明“道”的至理。在宋代印本文化及书籍广泛阅读 之下,透过融合儒家经典的传统诠释和理解再创造,宋儒建构出新的儒家思维, 之中亦或混淆及颠覆典籍的意义,附合古今传世文献藉此发明自己的学说。简而 言之,道学是宋代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自宋代以迄清末深影响国人思想意 识的一种学术。对于“道学”的定义上在大致可分为两种,也就是广义和狭义两 部份。广义可以看作是对于有宋一代学术所作的一种统称。狭义的解释则是专指 宋代当中的其中一门学问。而不同的理解就会造成不同的学术划分。钱穆界定道 学的核心关怀是:“针对释老而求发扬孔子之大道与儒学之正统”其时对于这个 关怀能有所启发、对应与突破的,就可以视为道学中人。 鉴于历史事实是,北宋时期只有“道学”概念,没有“理学”概念。而本论 文研讨的诸儒鸣道集所录诸贤横跨南北宋的,但多数属于北宋。是以本论文 决定文中论述统一采用“道学”之称。其内涵则沿袭钱穆道学核心关怀的厘定。 除“道学”概念之外,本文尚有两宋转型的观点需要厘清。历史研究的主要 坫陆九渊:陆九渊集卷1 ,( 与李省干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 1 1 诸儒鸣道集述评 功能之一,在于“通古今之变”,而这个“变”字,却也正是历史本身的最大特 性。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史学观点中一般多将唐宋并称。各类史书中也称“宋承唐 制”,无论具体所指,但都是强调一个朝代更替之间的传统连续性。在近代研究 中,中外都已有人注意到,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间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变化。因 而有“唐宋变革”这个说法。 “唐宋变革论”公认是由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日本内藤湖南首先提出的。”现 代美国学界对唐宋变革的讨论相对集中在宋史。一九七四年,美国宋史研究的开 创者刘子健出版了中国转向内在一书。”该书集中讨论了南北宋之间的转型。 他从文学、经学、政治团体等领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中国在南宋开始逐步转 向内在,士大夫对自身的关注成为主题。这一研究将美国学界讨论唐宋变革问题 的基本领域奠定在研究社会,思想等方面。此外,他认为唐宋变革的划分线在南 北宋之间。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不应当将宋代作为“近代初期”。而相 反,应当将宋代作为中国官僚社会最为发达的时代。这奠定了后来的“唐宋变革” 的时段划分格局。 “唐宋变革”或“唐宋转折”的解释上,中外不同的史学流派之间有很多分 歧,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上展开的宋代学术讨论,海内外的课 题和科研成果甚为丰硕。笔者倾向于历史在北宋、南宋之际发生重要转折的史观。 南宋以降,“北宋五子”传世的重要的道学著作多经朱熹亲手编订,如谢 上蔡先生语录三卷,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西铭解义一卷, 太极图说解一卷,通书解四十卷,程氏外书十二卷。”尽管朱熹作 为道学家对这批道统的传承者的重要文本的修订,可能会在新的研究过程中被证 实其价值意义,但现在的研究者直接阅读到和朱熹手订文本不同的这一批道学家 的资料,对这一批作品原始面目能进行仔细检讨,对于理解早期道学的发展史无 疑十分必要。诸儒鸣道集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可能。 在厘清这一问题时,需讨论到诸儒鸣道集思想学说问题,而这不仅必须 涉及北宋一代大儒的义理思想,且必须将他们做一精密的异同比较,如此一来, 问题层面牵涉甚广,恐非笔者所能掌控,故在此一方面不得不有所取舍,即本论 文所进行诸儒鸣道集的述评,将紧扣文本进行,意即本论文实着重探讨诸 儒鸣道集是怎样一本道学书籍。因为想要辨明诸儒鸣道集的思想学说,是 必须立基在此一研究上的。 但在分析诸儒语录,尤其是道学评价时,又无可避免地会涉及诠释者与被诠 1 6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来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1 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 ”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一一阿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 竭王懋藏、何忠礼点校,朱熹年谱,附录三著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 1 2 诸儒鸣道集述评 释者之间意义的差距问题。这一部份笔者需要随文说明,然而若欲真切地理解被 诠释者的原义,最可靠的方法唯有回到被诠释者的原典材料中始能得到充分的文 献证明。可是如此一来,笔者就必须随文论证书中诸儒其本身的义理内涵,这一 部份恐怕也非本研究论文所能承担。故笔者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地改用当代研究 成果来取代被诠释者的义理内涵之论证。不过在笔者对当代研究观点的选择、采 用中也表现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程度与基本看法。总而言之,本论文所进行 的是一初步的研究,着重探讨诸儒鸣道集的文本,这一点必须特别在此声明。 本研究致力于就保存至今的书写文献,找出可以进一步深究的问题,探讨其 学术思想的内涵,同时,从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和问题的认识中,逐步形成某些 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而在研究撰写的过程中,笔者需要随时警惕的是过分 执着于繁琐细节的考虑迷失思考的立足点,从而造成思维理路混淆不清。 研究的起点,是借助现有目录工具书,利用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古籍 善本典藏。对诸儒鸣道集所收集的各家、各作品的现存传世藏本作一个全盘 浏览。对这些版本的集结成书和流传有了一个基本概念后,进入十二家道学家的 个人资料的整理。这方面文献的考证、校对,道学家年谱、作品系年,时代政治、 文化背景等种种资料的掌握,都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采用的相关文献还包含他人 所记之当时各位道学家的交游情况,或后代对各位道学家的评论,可辅助以全方 位解读诸儒鸣道集辑录之十二家道学家和所录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全面勾 勒出北宋道学初期原貌。 目录书、工具书的编纂、总集和汇编,是一种浩大工程。先进以传统重视朴 学考证的功夫汇集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成果,在版本、校勘、辑佚上下功夫并出版, 为后学提供宝贵的入门指南。因而充分利用现成的文献整理的成果,合理使用各 类工具书目录书,对研究者而言,如同奠下稳定的根基,方便做进一步的发掘工 作。 诸儒鸣道集收录的十二家书凡十五种语录中,江公望的江民表心性说、 刘子晕的崇安圣传论赖诸儒鸣道集方得以传世。刘安世的元城先生语 录、谭录、道护录虽传世,但并无完本。其它各种虽有传世本,但孤 本秘籍可供校勘者良多。 就入手的初步文献整理校勘工作来看,从文献的记载及诸儒鸣道集保存 至今的文本及其它文字记录,虽然缺乏本证难于勾勒一条清晰的版本刊定结集线 索,但仍能在周详的资料背景上大致推断其成书的基本要件。 本研究论证的路线是经由文本勘比梳理入手,主轴是文本和意义两条线路。 本论文较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通过诸儒鸣道集所录诸家语录版本的面世 时段与刊印流传等背景,通过材料排比分梳,把成书时间推断限定在一个较合理 诸儒鸣道集述评 范围内。方法则以历史文献及资料分析法为主,以诸儒呜道集相关的两宋现 存之文献资料作为分析研究的范畴,引述的文献资料主要着重在南宋诸儒鸣道 集结集前后一段时期,目的在于研究诸儒鸣道集的文本意义。 理论的参照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学与政治密切相关。朱维铮先生在政治解读 方面多所发明,其“学随术变”的洞见,在宋代学术史研究领域具有不同寻常的 指导意义。对宋代学术史的研究一向以哲学、思想的取径为主流,但缺乏了外部 政治文化环境的整全,往往使研究走向哲学史的单一途径。朱维铮先生阐发的“学 随术变”,严格界定了“学”与“术”的不同,指出长期以来统治者所采之统治 理论乃“术”非“学”,凸显出经学史上,政治环境对学术演变的关键性的影响。 本研究试图参照朱维铮先生的“学随术变”的理论,透视诸儒鸣道集所提供 的道谱在后世经朱熹手演变缘饰的一段历史。 在探究诸儒鸣道集所提供的道学谱系的开山人物司马光如何在后世地位 不显时,笔者把朱熹一系对于道学谱系的建构与排他努力当作背景考察,以诸 儒鸣道集为主要研究文献,再以其它相关史料、文献记载为旁证和参考资料, 搜集与议题相关的文献记载以作为补充,排比梳理分析归纳,以求掌握历史变动 与学术演变结合而形成的宋代经验,探析诸儒鸣道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嬗 变情形,探讨其对道学演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诸儒鸣道集所提供的庞大的道学人物、道学思想、道学流派、道学演 变的资料群面前,论文的每个取材和研究切入点都需要一个贯通的逻辑联系和背 景说明。学术研究是手段,是工具,而非目的。因此,从方法论的立场而言,学 术研究主要是彰显研究对象的特质,阐释思想的系统,说明研究的方法演进,以 及分析研究对象的各项背景因素等。在诸儒鸣道集研究工作中,笔者做了很 多旁触零散的研究,看起来跟论题没有什么系统的联系,但置于整个论题大背景 下仍然有其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的话,正是这些零碎资料的积累和解读形 成了本研究对于诸儒鸣道集提供的一个道学时期全貌的看法。 在厘清文本与意义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有几点现今尚无法克服的问题存 在:由于诸儒鸣道集参与编选的姓名不见著录,本证无法入手:由于诸儒 鸣道集成书前后其收录的各家语录众多,无法将所有版本的关系作厘清。这些 版本的各期传世本内容的渐变完全可以构成全新的版本的演进史,计有缺毁的版 本、无传世本,或传世本刊本纷繁庞杂的不同情况。关于收录的道学家,北宋四 子资料的整理工程过于浩大。江公望以言官见诸史册,潘植事迹分散于史传与方 志中,以致于他们在那个时代参与道学运动的过程无从细考。而版本的校勘工作 虽无穷尽,亦不能建构出一完整的由诸儒鸣道集发掘出的宋代学术演变系谱。 1 4 诸儒鸣道集述评 在研究开始之初,笔者对于文献学考订将获成果是抱着高度期许的。但随着 研究工作的开展,囿于第一手资料的缺失,研究数度限于困顿境地。经过反复研 读资料,笔者在部分考订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调和一个关于诸儒鸣道集所反映 的时代道学风貌的研究,不论诸儒鸣道集是在什么样的学术背景下,出于什 么样的动机攒集这一系列人物的集子,这样一部书的存在,确实能够表达宋代道 学转折时期整体面貌的真实一角。 道学在宋代如此盛行,但是当时时代的人到底如何看待道学,包括道学人物 和道学作品? 这一点也许是本论文最具有启发性的视点。研究古代学术,不能置 原典典籍于不顾,但是开掘文本的意义,大可以走不同的路径以丰富一个时代的 思想文化记忆。诸儒鸣道集的攒集无疑是反映出那个时代关于道学学说的某 种看法。分析理解这样一本丛刊在被编选之际,究竟被视为何种丛书;而丛书面 世,当时人得见者,会如何看待这一部书的学术面貌? 笔者的研究与其说是在分 析两宋学术演变史,毋宁说是在开掘学术在一个时代发生影响的真实层面。 在章节安排上,本文采用每一单元问题表述后都集合总结说明的方式。即综 述前面部分的材料引述,分析所引述材料的缘由和想要说明的问题,并介绍这部 分材料相关论述与整个研究的有机联系。希望通过这种写作安排,能把笔者在诸 儒鸣道集史料研究工作中的一点积累和偶得全面地展示出来,尤冀望能把笔者 解读资料中的难点疑点尽可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道学学说近年来有许多新的研究,同时也取得许多新的成果;有的成果是从 新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取得的,有的则是对以前的批判进行再认识而取得的,再认 识的结果,并不是一味否定以前的论述,而是达到一种更科学的批判、更新的启 发。笔者期盼,透过这一点一滴的努力,能使道学的发展多元原貌再现。 鉴于直接的本证资料寥若晨星,而与论题相关联的论文、著作、文献则浩繁 无边,囿于目前条件的特定限制,台港海外的一些资料始终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得。 而对该论题的研究,非对两宋政治文化有一个通盘的了解不能入手探讨,本研究 穷一人之力必然无法展示出诸儒鸣道集文本及意义的全部精华。虽然如此, 藉诸儒鸣道集的琐碎考订,依然能为研究者提供关于版本著录编选的一些资 料并解读其中投射的学术意义,以作为后来研究者的铺路石。 t 诸儒鸣道集述评 第一章成书情况 诸儒鸣道集语录收集至张九成收尾。张九成卒于绍兴二十九年( 1 1 5 9 ) 1 9 据语录一般于学者身后编辑,所以丛书辑录不可能早于这个时间。此外端平二 年( 1 2 3 5 ) 知绍兴府事的黄壮猷得到诸儒鸣道集的版刻,2 0 这时已经“板腐 字漫”,表明版刻的时间已经很长。顾廷龙亲见刻本,指出“慎”字缺笔,“悖” 字不避。刻工为孝宗时期浙江一带良工。2 1 关于诸儒鸣道集,目前的本证资 料就限于此。 诸儒鸣道集因为编选者不著,时间考订尤为重要。同时由于本证的缺乏, 考订必须引入旁证进行。以旁证考订的方法不外乎将论及诸儒鸣道集相关内 容的诸史料信息汇合而观之,再从中探寻蛛丝马迹。在反复的阅读后,将这些纷 杂的材料加以拆散跟分类,继之,尝试着把这些看似分散的众多观点或看法,藉 由个人的理解力之发挥或推论。此与文献材料成反比,若文献不足证或收集工夫 有所不足,则此一不稳定因素将相对地提高。从中寻找出一观点与另一观点彼此 的相互关联性,尽量读出所有文献材料传达的信息,且相互关联起来,最后把所 有的观点再加以重新的安排与定位,使每一观点都处于一个与前、后说法相互呼 应的位置,因而便可以从中发现一通贯诸观点之脉络,由此脉络乃可能提炼出相 对可靠的文献证据。 第一节诸儒鸣道集成书时间考察 根据版本考证,顾廷龙初步判定诸儒鸣道集成书于孝宗年间2 2 。顾廷龙 致力于版本校勘学功力扎实,加之得亲见古籍版本甚多,其考定当有严谨的版本 学依据。 本章节将在此基础上,采取文献考证法和比较研究法,就诸儒作品的不同版 本、版刻图录、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以及版本学、图书文献史、出版史、历史 文献学等通论性与专论性著作、期刊论文等参考资料,对文献和实物逐一搜罗考 订,进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把诸儒鸣道集刊成时间限定在一个较合理范 围。以资下一步展开讨论。 ”脱脱:宋史卷3 7 4 ,张九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 啭宋建炎四年( 1 1 3 0 ) 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本。 2 1 侠名:诸儒呜道集, 弁言) ,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 9 9 2 。 芷佚名:诸儒呜道集, 弁言) ,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 9 9 2 。 1 6 诸儒鸣道集述评 ( 一) 著录资料梳证 目前可见目录书中,诸儒鸣道集记载最早即在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中。较早一些的目录学家晁公武,其郡斋读书志里没有记载。晁公武生于北 宋崇宁四年( 1 1 0 5 ) ,卒于淳熙十年( 1 1 8 0 ) 。2 3 而稍后的陈振孙大约生活在1 1 8 3 年至1 2 6 2 年之间。2 4 正常情况下,著录线索提示的诸儒鸣道集见诸于藏书 家的时代晚于十二世纪八十年代。 南宋道学选本近思录提供了一个资料:朱熹、吕祖谦编订的近思录。 其引用书目中所列“横渠先生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 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2 5 在诸家著录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著录的张载著作有:横渠春秋说 一卷、信闻记、横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书十卷、张横渠的崇文 集十卷。没有经学理窟,但是有一条不知归类何人的理窟的记载:“理 窟二卷,右题日金华先生,未详何人,为程张之学者。”拍 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及后志所载,有横渠先生语录三卷、横 渠先生经学理窟一卷、横渠易说十卷。2 7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易说三卷、理窟一卷、正蒙书 十卷、祭礼一卷。砑 诸儒鸣道集所收录张载作品则为:横渠正蒙八卷、横渠经学理窟 五卷、横渠语录三卷。这是目前可见横渠经学理窟最早的版本了,后世 张子全书曾据此校勘补订。2 9 据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 1 0 7 4 ) 张载五十五岁,弟戬四十五岁。经学理 窟在扶风贤山寺完成,后学几度将贤山寺改为“贤山书院”。3 0 那么张载经 学理窟出现是在北宋神宗时期。但其刊刻流传的时间并不清楚。” 罄晁公武( 宋) :郡斋读书志卷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芜湖凤鸣控股集团及其子公司选调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电投集团国家核电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南充临江东方发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安全教育培训资料课件
-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课件
- 固定可摘义齿课件
- 地磅安全记录培训课件
-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课件
- 回族安全培训班课件
- 异博定治疗方案
- GB/T 5008.2-2023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产品品种规格和端子尺寸、标记
- Unit3+Understanding+ideas+The+New+Age+of+Invention外研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
- 锻造操作机安全检查表模版
- 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
- 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验收记录表
- GA 1814.2-2023铁路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旅客列车
- 个人养老保险重复缴费退费申请表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说明书1
- JJF 1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 GA/T 1788.3-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3部分:安全交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