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先秦道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自两汉以来,儒道两家的学说双刃并峙, 交光互辉,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自老子提出“道”这个哲学范畴之后道 家学派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庄子的道学,一个是黄老道学。前者将老子哲 学的“循道无为 发展道极至,变成了虚隐无为的人生境界哲学;后者则将老子 的御国之术发展成了政治理论。而文子的道的思想体系,则是由老子道家向黄老 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本文正是选取了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这三个重要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文子道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思想个案的 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先秦道家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道家思想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 究现状。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本体、规律、应用、修 道方法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老子,庄子和庄子学派,文子“道”的思想。关于本体 意义的道,老子首次提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就是“道”,“道 虽是无形无相的但 却是实在的物质本体;庄子和庄子学派虽然认为“道一是宇宙本体万物本原,但 却否认道的物质性;文子继承了老子本体意义上“道 的思想,进一步用“气一 来说明道的物质性,使“道 的形象更加充实饱满。在规律“道”方面,老子认 为“道”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但这个规律是高高在上、存在万物之外来 运作万物的;庄子关于意义上的“道几乎没有谈及,认为万物的发展变化是万 物自身的原因,而庄子学派则在老子规律“道 的基础上,结合了庄子“万物白 化的思想,把“道由外在规律内化成为存在万物自身之中并支配其变化发展 的规律:文子也继承了老子关于规律“道”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 为万物各自变化发展的规律的“理 ,而“道 则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规 律,“道 和“理”之间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道的应用方面,老子主要 讲如何利用“道”进行治国处世;庄子和庄子学派虽也主张利用“道”来治国处 世但更注重“道 在人的认识观方面及精神状态方面的应用,提出从“道 高度 出发“齐一万物 的认识论,和追求心灵悠游自在的“道“的境界。而文子则侧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一 i! i i i i f i l li i 鲁曼鼍蔓皇置皇皇 重于“道”在治国为政方面的应用,并且设计出了一套“以道统摄仁义礼法”的 治国模式。在修道方法上,老子主张从清静寡欲,恢复本性方面来修道治身,而 庄子在修道方面更注重修道天赋的“圣人之才,认为这是决定人们能否修道成 功进入道境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同时主张心灵清虚、物我皆忘进行修道。而庄子 学派与老子类似认为减少欲望,去除智巧是修道的主要方法;文子在主张寡欲和 清净的修道方法,又提出“形气神”兼修和“慎言、慎独”的修道方法。本文第 五部分是结语,总结上文简要说明老子,庄子,文子“道”的思想及其对后世道 家思想发展的影响。 4 关键词:老庄,文子,道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a o i s m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s i n c e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c o n f u c i a na n dd o c t r i n eh a v eb e e nt w od o u b l e - e d g e d ,e a c h o ft h e mh a sb e e nm a k i n gg r e a tp r o g r e s s ,t h e yh a v eb e e nc o n s t i t u t i n gt h ec o r eo f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s i n c el a o z ip u tf o r w a r dt h e ”t a o ”,a n dt a o i s ts c h o o lo f t h o u g h tg o e sa l o n gt w od i r e c t i o n sa f t e rh i m :o n ei sz h u a n g z i st a os t u d y , a n t h o e ri s h u a n g l a ot a os t u d y t h ef o r m e rg r e a t l yd e v e l o p e d ”i n a c t i o nm e t h o d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o fl a oz ia n dt u r n e di ti n t oav i r t u a la n di m p l i c i t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 ;t h el a t t e rh a s m a d el a o z i sm a n a g e m e n to fn a t i o nb e c o m eap o l i t i c a la n d s y s t e m i ct h e o r y w e n z i st a ni sam e s n ep r o g r e s sb e t w e e nl a o z ia n dh u a n g l a o t a o i n o r d e rt og r a s p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p r e - q i nt a o i s mf r o mt h e o v e r a l l a n da n dg r a s pi t si m p a c to n t h e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a o i s t t h o u g h t , t h i sa r t i c l ei ss e l e c t s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a o i s t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f o rt h es t u d yi n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 :l a o z i , z h u a n g z i ,t h ew e n z if o ra n a l y s i n g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o ft h em a i nt o p i c so ft h i s a r t i c l et h a td i s c u s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e s e a r c h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f r o mt h e s e c o n dp a r tt ot h ef o u r t hp a r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a r ed i s c u s s e ds e p a r a t e l yl a o z i ,z h u a n gz i a n dz h u a n gz is c h o o l ,w e n z io f ”t a o ”o ft h ei d e am a i n l yf r o mt h en o u m e n o n ,t h el a w ,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r e l i g i o u sm e t h o d sa r c s i n c el a o z im a d et h eu n i v e r s e ,a l lt h i n g s p r i m i t i v eo n t o l o g yi st h e 什t a o ”,牲t a o ”i st h ei n v i s i b l eb u ti th a st h em a t e r i a lb o d y ; z h u a n gz ia n dz h u a n gz is c h o o l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 ”l a w s ”o ft h eu n i v e r s ea r e a l l o n t o l o g i c a lp r i m i t i v e ,b u tt h e yd e n i e dt h em a t e r i a l t a o ;w e n z ia c c e d e ”t a o ”o f t h e i d e aa n df u r t h e r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 ”g a s ”i st h e “t a o ”a tt h el a wo f t a o ”i sc o n c e r n e d , l a o z it h i n kt h e 秘t a o “i st h el a w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 ,b u tt h el a w sa r ea b o v ea l l t h i n g s ,t a oo p e r a t e a l lt h et h i n g s ;z h u a n g z id i dn o tm e n t i o nt ot h ed i s c i p l i n a r yt a o , a l lt h i n g sc h a n g ei sf o rt h e i ro w nr e a s o n s ,a n dz h u a n g z is c h o o l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a n , b a s e do n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z h u a n g z i ”e v e r y t h i n gs i n c e ”a n dl a o z i si d e ao ft h e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a o ”,t h e ym a k eo u t s i d ed a o i n s i d ea l lt h i n g sa n dd o m i n a t ea l lc h a n g e so ft h e s e t h i n g s w e n z ia l s oi n h e r i t e dt h ed i s c i p l i n a r yd a o ,a n do nt h i sb a s i sh eh a da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a w so fa l lt h i n g s ,a n d t a o ”i st h el a w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 ”t a o ”a n d ”r e a s o n a l ea m o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g e n e r a l i t ya n ds p e c i f i c i t y a t t h ea p p li c a t i o n so ft h et a o ,l a o z im a i n l yt a l ka b o u th o wt om a k eu s eo ft h e ”l a w s ”o f l i f ef o rt h ec o u n t r y ;z h u a n gz ia n dz h u a n gz is c h o o l ,a l t h o u g ha l s oa d v o c a t st h eu s e o f ”t a o ”t ot h ec o u n t r yb u tt h e ym o r ee m p h a s eo n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a of o r e p i s t e m o l o g ya n dp s y c h o s i s t h e yc l a i mt h a t ”l e t sa l lo n e ”e p i s t e m o l o g yf r o mt h e ”r o a d ”h i g hp o i n t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s p i r i t u a ls e l f - f r e e d o m ”t a o ”o ft h er e a l m w e n z i f o c u s e s0 1 1t h e ”l a w s ”g o v e r n i n gt h ec o u n t r yf o r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t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 a n dh ed e s i g n e d as e to f ”t a od o m i n a t i n gv i r t u ea n de t i q u e t t e ”m o d e lo fg o v e r n i n g t h ec o u n t r y i nt h el e a r n i n gm e t h o d s ,l a o z is u g g e s taq u i e tf e wd e s i r e s ,r e s t o r et h e n a t u r e ,z h u a n g z is u g g e s t st h a te n d o w m e n tw i l lh a v e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t h i s e n d o w m e n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e n t e rt h et a oc o n d i t i o n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t h i n kt h a tt h e f o r g e t i n go fa l lt h i n g sa n dk e e p i n gc a l ma n dk o s h e rh e a r t z h u a n gz is c h o o lb e l i e v e s t h a tt h ed e s i r et or e d u c e ,r e m o v ew i s e n e s sa r et h ep r i m a r ym e a n so fl e a r n i n gt a o ; w e n z ir e g a r dt h a tf e wd e s i r e s ,c l e a nh e a r ta l ei m p o r t a n tm e t h o d s ,a n dl e a r n i n gt a o f r o mi n t e r i o ra n de x t e r i o r ,r e t i c e n c e p a r tv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 t h i sp a r t s u m m a r y sa b o v ec o n t e n ta n dd e s c r i p tb r i e f l yl a o z i ,z h u a n g z i ,w e n z i s ”t a o ”o f t h o u g h t a n di t si m p a c to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t a o i s tt h o u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6 k e y w o r d s :l a oz ia n dz h u a n g ,w e n z i ,t a o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x 论文作者签名:醚 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玺l 导师签 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皇曼皇曼曼曼曼曼皇曼量皇量詈曼寡曼鼍曼量皇量皇量i i , i , e l i - 曼曼曼鼍皇曼曼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意义 道家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同儒家思想一道参与 了民族思想文化的构成,与儒家注重人事、伦理规范,而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哲 学 相比,道家学说典型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自老子提出“道”, 就把人思考及想象的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人、社会与自然,把宇宙万 物都置于“道这样一个系统中来加以认识,进而主张人与自然万物均需以“道 为准则。为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奠定了基础。老子之后,道家哲学内 部又分裂成为唯物和唯心两大派别,而这两大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庄子和文 子。庄子所代表的唯心派别否定“道一的物资性,指出道虽然为万物之源但却是 无有的,非物资性的。这派后经汉魏何晏、王弼等人加以发挥,从唯心主义观点 理解老子的道。而文子这一派则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的思想, 并在百家争鸣中,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在道的思想中融合了“仁义礼法等 思想。以稷下道家,荀子,韩非,以及两汉的贾谊、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就 是沿着文子这条线路理解和发挥老子的“道”的思想的。而且战国中期兴起至汉 初盛行的“黄老之学 ,也渊源于文子。所以说通过对老子、庄子、文子道的思 想个案性的考察可以全面的再现和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具体 的把握道家哲学的理论意蕴,也将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深化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理 解。以往学术界对于老庄的研究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养生方面立论。而对文子 的研究过去一向认为中国哲学史上没有这个人,文子这本书也被认为是伪书。 因此研究多集中在对该书真伪、成书时间等方面,而对文子的思想研究方面研究 涉及很少。直到1 9 7 3 年河北汉墓出土了文子残简,研究者才开始对该书思 想关注程度才逐渐提高。但由于人们研究的对象仍多限于今本文子,所以许 多说法仍尚有商榷之处。笔者试图通过本文从“道 作为宇宙本原,规律,修道 方法等方面对三者的“道”的思想进行比较和研究,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 理。研究和梳理关于“道”和“德的关系,及道的应用思想。使读者更能全面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了解老子庄子和文予关于“道”的思想发展和演变,以便更好的把握道家思想 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更好地理解先秦两汉期间道家思想的流变,诸子思想的融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老庄“道”的思想的研究在哲学发展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的热点 领域,在理论和资料两个方面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嘉道年间的魏源及曾 国藩等致力于研究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的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1 9 世纪末的 谭嗣同,严复等学者受国内政治环境和西学思潮的影响,着重论述了老庄等道家 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五四时期的梁启超,胡适等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的广大视野上,阐发了道家思想在构建文化发展道路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现代关 于老庄等道家思想研究突出表现在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等新道家学派研究上, “当代新道家学派主要是从“道”作为一种至高境界上研究老庄及后来道家思 想。如冯友兰的融合儒道思想“极高明而道中庸 道的境界;金岳霖的“道最高 境界”等研究。而近来对于老子道的思想研究,出现了与经济学、社会学、气功 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趋向。如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元极功法一书认为老 子的道是中国古典气功理论的支柱,并从气功学角度研究了道和德的关系:道是 真身、德是肉体,肉体长生,真身永存。对于庄子道的思想研究,国内学者杨国 荣庄子的思想世界一书对庄子道的思想研究提供一个新视点。他认为庄子道 的思想两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对人的深沉的关切,内在人道意识及道冥同万物的 特性;与此同时国外对庄子道思想研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如 吴光明和美国学者爱莲心则把庄子道的思想做了细致的剖析指出:庄子的道是一 种指引人们心灵转化,从梦到觉,从低境界道高境界跃迁的方式,是一种改变个 性和看法的经验。而对于文子道思想研究,由于多年来受文子伪书论的影响 对于文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书真伪、成书时间上。七八十年代随着河北汉墓的 出土及改革开放,文子道的思想研究虽出现了新局面,但对于其道的思想研究专 著仍是甚少,学术论文也是风毛麟角,多是散见于哲学史专著及道教发展史的专 著中。其中王利器的文子疏义、李定生和徐慧君的文子要诠及葛刚岩的 ( 文子) 成书及其思想这几本书不失为研究文子道思想的流哲学作品。但 学术界对与老庄文三者思想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于文子道的思想研究方面仍有 待加强。笔者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希望在这些方面给以加强。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老子道的思想 道一词出现较早,但最初是道路,法则的意思。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 由老子首创的,他通过新的方法构建起一个思维开阔,范畴众多,具有鲜明哲学 思辨色彩的道的思想体系。从此,中国出现一个重要学派即道家学派。“道 不 仅是老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不仅赋予道形而上的 意义,而且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实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意义上。 在老子中,“道字前后共出现7 2 次,但在不同的章句中,道却有不同 的含义,概括起来,老子的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是宇宙本质万物的本体; 道是一种规律; 道是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典范,: 道是一种心灵境界; 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 一) 本体道的特征 实存本体意义上的道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超 越一切具体有形的存在,是万物之所生的总原理。作为宇宙本源和万物本体的 “道 有以下特征:“ 第一,道是无有的统一体:道虽然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 不得,但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道,绝非空无所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 。这说明道不仅有形象,有实物,而且有信息可见,是具有物资性的实存, 是无有的统一体。 第二,道体虚无,其用无穷。“道盅,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 毋蒋锡昌:老子校诂二十一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4 2 1 4 7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即道体虚状,但它作用无穷,蕴藏无尽的 创造力,是万物的根源。 第三,道浑然一体的气状特征。老子并未明确表示道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气体, 但是老子里多处描写,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气体状态。他说:“视之不见, 名日微;听之不闻,名日希;抿之不得,名日夷。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 不嗷,其下不昧,寻寻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 惚恍。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这说明道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始无终, 不别上下,无分明暗,浑然一体的。这些特征描述足以让我们隐约体会到道的气 体状态。而此后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更说明了道是浑然一体的气体,而这 种浑然一体的气体含有两种自然之气即阴阳二气。列子天瑞篇:“一者,形 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说明“一”是一种气体。淮南子 在讲宇宙发生程序时说,在还没有天地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 起分化,清轻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冯友兰也表明“一 是种阴阳二气 开始分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气体。 而在老子的书中,道通常与“一 互用,因 此道是具有气状的特征。 第四,道是无始无终,超越时空无限存在,独立不改,唯一常存,变动不居 的;同时也是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万物之母,它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为我 们的感官无法把握。 ( 二) 道与万物的关系 作为本源和本体的道是如何体现的呢? 关于这点老子主要是从道与万物的 关系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道创生万物: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万物都源于道,为道所生。“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 日道”。o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回蒋锡昌;老子校诂四章,成都吉籍小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7 3 3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十四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7 6 - 8 3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二十五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6 5 页 固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二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7 8 2 8 0 页 杨伯俊:列子集释,龙门联合书局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5 页 转引自王辛:老子新编译解,辽宁古籍:i 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6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6 6 - 1 6 8 页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述了道生万物的过程。道是万 物原质,“一 是种混然一体的气体,“二”是混沌气体分化成的阴阳之气。“三 阴阳二气结合成的和气。正是阴阳这两种气体相互氤氲,交感,激荡,产生了和 气,进而生化出天地万物。 第二,道是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 这说明万物因道而得以存在。“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本原之道在创生万物之后,并没有消逝消亡, 而是很自然发生一次角色转变,由本原成为本体,即成为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 依据,即是“德”。关于这点冯友兰讲的也很清楚,他说:从人和物这一方面说, 这个东西是他们所得于道的,所以成为“德 。 通过“德”这个中介,超越的道 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将其德性转化为了万物属性,即是万物的本性,是万物得 以生存的依据。如陈鼓应所说:混一的道,在创生活动中内化于万物,成为万 物的属性,这就是“德 。 所以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鬼,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一。o 万物蓬勃成长,都是“道 的 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二规律之道 道在老子哲学中也指支配客观世界或现实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春 秋时期,道已经具有规律、法则之义,而老子对道作为“规律进行了更系统的、 详尽的阐述。在老子看来道的规律主要是“反 和“顺应自然 。 ( 一)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也” 。老子认为道自身运动的规律就是“反一,可以理解为“返 回、循环扫。“有无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强之日道 回蒋锡昌:老子校诂六章,成都古籍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8 - 4 0 页 回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二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7 8 - 2 8 0 页 电蒋锡昌:老子校诂三十九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5 2 页 固蒋锡昌: 老子校诂三十四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2 3 、2 2 4 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2 8 页 够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3 4 页 。蒋锡昌: 老子校诂五十一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1 6 - 3 1 8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6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对这段话解释时说:反作 “返”。老子在描述道的运动规律时,除了用“反 这个字之外,还用了个“周 行”这个词,说道的运动是周行而不殆的。“周行”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的生 生不息的运动状态,和“反”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看出道的运动是“循 环往复”的。而当道作用于万物时,万物运动变化也依循这个规律,即是万物的 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即:道生万物,万物死灭后又复归于道。 万物一生一灭就是道循环作用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 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纷纷万物,最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本根就是 一种虚静的状态。除了这层意思外,“反”还指:对立的事物双方是相反相成, 相互转化的。而当这个规律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他 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说明美和恶 是相反相成的,正是美衬托出了恶,反之亦然。“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 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曲全、枉正、洼盈、敝新、少多是相互转化的。“福 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孰知其极,其无止也。刀 世事尽如福祸相因一 般,对立而又相互转化,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况中反复交变着,而且这种反复 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止无尽。 ( 二)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就是说道的运动以“自然 为法,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 自然。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 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o 道作用于万物时则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对于万 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状态去发展,而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 发展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至于万物都不知道这是道的作用。所以说“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 。 “无为 即是对万物不有,不持,不宰;“无不为 即是长之, 蒋锡吕:老子校诂二十五章,成都古籍f l l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6 6 - 1 6 8 页 。蒋锡吕:老子校诂,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7 0 页 蒋锡吕:老子校诂十六章,成都占籍f i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0 1 1 0 4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二章,成都占籍f l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2 页 蒋锡吕:老子校诂二十二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5 0 1 5 1 页 睁蒋锡吕:老子校诂五十八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5 7 页 。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老序论集,齐鲁书社i f j 版社1 9 8 7 年,第醯页 国蒋锡昌:老子校诂三十七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4 0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之,宰之,毒之,养之,覆之。正是任万物自生,让万物以自己本然的状态自 由呈现,才无物不生。道正是以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创生发展万物,万 物才自宾无所遗,才被万物尊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 的价值就表现为自然无为,自然的价值和意义则表现为任万物生长发育,和谐有 序,道是人和自然界万物之所创生之源,也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本。自然既是道的 存在作用状态,也是它创造生命的原则,这个原则对人来说就是“无为 。 因 此老子的“自然 不是个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与道,与圣人、与万物密切相关的 普遍性概念和价值。老子的道法自然,排除了外界人为和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 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发展。道的这种特有的规律使“万物 自生”成为万物直接呈现的状态。以道法自然为特点,老子建立了道家学派“自 然哲学静,此后道家都以“自然思想为基点,并自始至终贯穿这种基本思想, 且受制于这种思想。 此外,老子说:搿天之道,不争善胜,不言善应,不召而自来,缉然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持之盈之,不如其己损而锐之功成,名逐,身退, 天之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 这些道也具有规律的意思。了解自然规律就是 知“常一。“知常日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就是说 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一切事物。 三道的应用 老子言道的目的不是为解说道的本身,而是通过对“道”的特征说明为人的 存在和社会构建寻找合理模式。老子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 依然是由人生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道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 顿之地。因此老子构建的“道 的思想体系是为了“推天道以明人事 。注重的 是道的在“治国处世一上的应用。 。老子根据道作用于各物时,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抽象出一系列为人类所体验, 回蒋锡昌: 老子校诂五十一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1 7 页 罾蒙培元: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道家文化研究,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页 锄蒋锡昌: 老子校诂七十三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3 0 、4 3 1 页 回蒋锡昌: 老子校诂九章,成都占籍 i 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9 页 蒋锡吕;老子校诂八十一章,成都古籍f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6 8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十四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4 ,8 5 页 o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前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3 3 7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效法的实践准则,为人们的治国处世提供依据。政治上,他劝导统治者以道治 国,顺其自然,不放肆妄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一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 。以道治国具体来说:首 先,顺自然而无为。老子思想当中“自然无为”的思想几乎都是从政治立场上阐 发的。老子认为当时的统治者专制靡侈、妄自作为,结果导致了人民的困苦灾难, 而道作用于万物时“自然无为,万物却能生机勃勃的发展。因此他提出统治者 应该行“无为”之政。他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逐,百姓皆谓:我自然”。说 明政府的责职只在辅助人民,以不扰民为宗旨,让百姓感觉不到政府力量的存在, 功成事逐之后,反而觉得是自我发展的结果。圣人治理国家只需为百姓的生存发 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而不是放肆妄为。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世代,人民仅知 有一君之名目而已,除此之外,无所知之。“太上,下知有之。”这里政府只是 服务于人民的机构。其次,行不言之教。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 希言就是统治者不可有为,不可随意施加政令扰民。为政扰民, 政令苛烦,就犹如暴风骤雨,必不能持久。“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明治理大国好 像烹饪小鱼一样。蒋锡昌说:“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 无为,为之则民伤”。因此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道,天下稀及之,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第三,慈。为政者要慈爱百姓,体察百姓的困 苦。老子目击了战争的惨烈给人民带来的难以想象的灾难,为此提出“慈”的观 念。并把慈作为统治者治国三宝之一。“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 即慈爱用于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用于守卫就能巩固。天要建立谁, 就用慈爱来护卫他。老子对人类的深切慈爱之情正是其“无为 政治思想中人道 主义的自然流露。圣人行事,依循自然而不强作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 各呈己态,生机勃勃,圣人仅仅从旁辅助,任凭各自生命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因 此可见老子“无为自然乃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并非什么事 。蒋锡昌:老子校诂三十七章,成都古籍 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4 0 页 圆蒋锡昌:老子校诂三十二章,成都占籍_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1 4 、2 1 5 页 白蒋锡昌:老子校诂十七章,成都古籍f 1 5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l l 、1 1 2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十七章,成都占籍f l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0 6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二十三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5 5 、1 5 6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六十章,成都占籍f b 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6 8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f f 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6 9 页 蒋锡吕:老子校诂二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3 页 衄蒋锡昌:老子校诂 六十七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1 2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皇鲁ii 曼i 曼皇曼皇皇曼皇曼皇量曼皇曼曼皇皇曼曼曼曼皇皇 也不做。老子无为之思想主要侧重于改造主体生存社会环境,重在治民,治天下, 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最大动机和目的在于发挥其无为思 想。自然无为治国的思想消解了统治者的专断行为,使人民有了最大程度的自主 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按照这思想,老子勾勒描述了一个大道流行 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守柔处弱,处下不争,致虚守静。关于这些论述老子多从人生层面着手,试 图找出人合理的生存方式。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圆,道在创生、作用于万物的 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细微柔弱状态。老子最善于用直观的自然物的特性来比喻 道的性格。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且从不争功,默默 无闻,处于众人之所恶,最适合用于形容道的性格和功德。他在书中关于水的描 述并不少见,其中一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 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老子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就 是水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比的上它的。运用到人生方面“人之生也 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回,这说明刚强是走向衰 亡的,柔弱东西则充满者生机。因此老子的柔弱是含有无比坚韧不屈的性格的。 处下不争,“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善下之 也;故能成百谷王。 。说明道为天下万物之母,江海为百谷之王,皆因它们具 有善下的品格。而老子的“不争 不是逃离尘世,隐居山林;而是不与人争夺功 利,一种功成而不居、功成名逐而退身的谦退精神。“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 言而善应。 。道正是以“不争 的方式实现了其主宰万物的作用。而作为万物 之首的人也应体悟天道,不争处下,为而不争”。即使用到国与国之间,小国欲 图自存,须以谦下为怀,大国统一天下,也应以柔弱为上,天下才能归之。因此, 老子说“大邦以下小邦,则取于大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 虚静是老子描述道体时最常用的词语,“寂兮若晦,廖兮若无止,一 “道盅, 而用之不盈” 。说明道是虚空的,但其作用是无穷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回黄焊: 老庄无为思想之比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 0 0 7 年第5 期 国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6 6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七十八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5 1 、4 5 2 、4 5 3 页 鲫蒋锡昌:老子校诂七十六章,成都古籍i i 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4 0 、4 4 2 页 蒋锡昌: 老子校诂六十六章,成都占籍h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0 1 页 昀蒋锡昌: 老子校诂七十三章,成都占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3 0 页 。蒋锡昌:老子校诂六十一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7 5 页 。蒋锡昌: 老子校诂二十章,成都古籍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2 2 页 呦蒋锡昌:老子校诂四章,成都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i i i ;=i i 鼍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量皇曼曼鲁舅曼鼍量皇曼皇量鼍皇皇曼皇鼍曼量曼曼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 纷纭万物,最 终都会归根回到其本原处,本原处是一种静的状态。因此老子要求人们要“致虚 极,守静督”只有这样才能“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其复” 从万物生长中,观察 到其往复循环的道理,才能更好的把握万物。用于为政上,统治者守静也很重要。 “清静为天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好静而民自正 , 但老子所 说的静,并非呆然不动,裹足不前,更不是像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滞的状态,乃是 “静中有动,动中寓静”。 知足,贵身。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行,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 罪过没有比欲望过多更大的了,祸患没有在大于不知足,灾 难没有比贪得无止更惨痛的了,因此知道满足才会永远满足。书中甚至用虎,甲 兵来比喻“欲望 ,欲望是伤生之具,伐性之斧,欲望太多,贪得无厌都是自 触虎角,自履虎尾,自投兵刃,自至死地。因此老子要求人们要知足,知止。然 而人们为了实现欲望却把生命置之度外。为此老子提出“贵身”的思想,“名与 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于亡孰病? ” 名声与生命那个亲? 生命与财货那个重 要? 得到与亡身那个有害? 常人多轻身而殉于名利,贪得而不管安危。老子告诫 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