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火学硕 学位论文 汉代伏氏与经学研究 中文摘要 “儒士 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儒士”作为政治和 文化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西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儒学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并逐渐发展成为经学。随着经学 在学术的发展,经学的传授由注重“师法”转而注重“家法”。及至东汉,各家 又分别以“家法”传授,家学大抵先在父子兄弟间相传授,然后传授弟子。因此,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家学是贯穿家族文化传统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家学累世 相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即史籍所载之“传父业 ,“修父业”。其传授虽时有 间断,但基本上能延续数代,形成经学世家。在通经致仕的汉代,广大士人为了 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积极入仕,通经与入仕相结合,累 世经学逐渐地发展成为累世公卿,由此形成了若干经学世家。汉代伏氏自秦博士 伏胜,迄于孝献皇后伏寿,经两汉,历十六世,约四百三十余年。自始祖伏生起, 累世经学,代为帝师,位至宰辅,世卿世禄皇室贵戚。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与 其后世所传齐诗“伏氏之学 ,都在两汉学术史及后世的儒学研究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文章第一章概述伏氏家族事迹。介绍伏姓起源,追溯其姓氏历史以及两汉伏 氏世系,兼论伏氏家族所处齐鲁之地学术文化氛围及伏氏与两汉政治的渊源,其 家族成员累世经学,位至宰辅,有东武“伏不斗 之称。本章介绍代表人物的政 治经历和贡献并同时阐释了伏氏家族消亡的过程和原因。 秦汉之际的伏生是东武伏氏发展成为经学世家高门大族的关键人物。伏生精 通尚书,曾任秦博士,伏生于秦术乱世保护文化典籍,以所学尚书教授 齐鲁之间,开创今文尚书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做出巨大贡献。文章第 二章对伏生个人生平经历及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尚书大传进行研究阐释的同时 对今文尚书在汉代的师承流传情况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伏氏家族后代延续了伏生传经授业的传统,世传齐诗伏氏之学,出现了 一批闻名于当世的学者,本文对其著作及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文章也 介绍了两汉诗特别是齐诗发展状况及学术特点。以上为第三章内容。 文章最后对伏氏家族累世经学并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累世经学从而 成为经学世家包括政治文化两个发面,官吏队伍的儒学化、经学化,既是汉代最 高统治集团借助儒家经学来统一思想,加强思想统治的一个重要步骤,又是儒学 广泛传播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由于政治利益的诱惑,传授、研习儒家经 典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经学迅速繁盛起来。同时封建君主的个人提倡,政治力 量与经学的联姻。汉代选官制度以及君主帝王的个人学术偏好是其政治原因,经 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其文化主线。 本文从东武伏氏家学发展史与两汉经学发展相互关系入手,重点探讨东武伏 氏的家学发展状况以及其历经两汉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伏氏家 学在两汉经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及两汉经学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 东武伏氏;伏生;尚书;齐诗 分类号:k 2 0 3 山东师范人学顾i :学位论文 ar e s e a r c ho nf uf a m i l ya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h a n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1 1 1 ef uf a m i l yo fh a nd y n a s t i e s f r o mf u s h e n gw h ow a s ”b o s h i ”o fq i nd y n a s t y , t of u s h o uw h ow a st h eq u e e no fe m p e r o rh a n x i a n ,t o t a l l ya b o u t4 3 0y e a r s f u s h e n g w a st h er e s p e c t e dm a s t e ro f ”t h eb o o ko fd o c u m e n t s ”m e a n w h i l e h i so f f s p r i n gw e r e t h er e s p e c t e dm a s t e r so f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e s p e c i a l l yc o l l e c t e db yq ii n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o ft h ef uf a m i l yo f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ou s e d t ol i v ei n q i l ur e g i o n f uf a m i l yw h ow a sr e g a r d e da s ”f u b u d o u ”p l a y e da 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so fe a s th a l l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 , w ec a n 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m a s t e r y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t h ek e yf a c t o rf o rt h ef u f a m i l y u p r i g h ta n dr e p u t a t i o ne n s u r e dt h a tt h ef uf a m i l yd e v e l o p e ds u c c e s s i v e l y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f a m i l ya n dt h em a r r i a g e ,w h i c hw e r et h ek e yf a c t o r sf o rt h eg r e a t o n e st ok e e p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s t a t u sd u r i n gh a nd y n a s t i e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a r t i c l ep o r t r a y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f uf a m i l y 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f o rt h ef uf a m i l y , f u s h e n gw a st h ec f i t i c a lf i g u r e d u r i n gt h eh a nd y n a s t y h em a s t e r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f i e l do f ”t h e b o o ko fd o c u m e n t s ”,h ew a st h e ”b o s h i ”o fq i nd y n a s t y , d u r i n gt h ew a r , f u s h e n g p r o t e c t e dt h eb o o k sa n dt a u g h t ”t h eb o o ko fd o c u m e n t s ”,h eh a dt h o u s a n d so f s t u d e n t s ,w h oc o l l e c t e dt h eb o o k ”t h ec o m m e n t a r yo ft h eb o o ko fd o c u m e n t s ”、h i c hc o n t a i n e dm a n yc o n t e n t s b u tt h ew o r d so f ”t h eb o o ko fd o c u m e n t s ”a r e o b s c u r e t h e r ew e r eh i g h e r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s f u s h e n g so f f s p r i n g w e r et h er e s p e c t e dm a s t e r so f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e s p e c i a l l yc o l l e c t e db yq ij n 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w ec o m e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c o n t i n u i t yo f f uf a m i l ya sa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f a m i l yd e p e n d e do n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a s p e c t s p o l i t i c a l a s p e c t sw e r et h ee m p e r o rf o n d n e s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i sp r o m o t e d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e s c o n t i n u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h a n d y n a s t ye l e c t e do f f i c i a l sa d v o c a t e ds t u d y i n g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i sm a d es y s t e m p r e p a r a t i o n sf o rt h ec o n f u c i a i lc l a s s i c s c u l t u r ea s p e c tw e r et h a t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e s f l o u r i s h i n gi nh a nd y n a s t i e s ,a n dw a si n c r e a s i n gc l o s e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s i t w a st h ec u l t u r el i n eo ft h ec o n t i n u i t yo ff uf a m i l ya sa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e sf a m i l y k e y w o r d s :f uf a m i l yi nd o n g w u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b o o k o fd o c u m e n t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c l a s s i f i e dn u m b e r :k 2 0 3 2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卞孽承矽 新擀铆绷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撞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卞矛匆 签字日期:2 0 0 夕年牛月y 日 导师擀知竹绸 签字日期:2 0 0 7 年酽月矽日 山东师范人学硕j j 学位论文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导论 “儒士 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儒士 作为政治和文 化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学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并逐渐发展成为经学。随着经学在学 术的发展,经学的传授由注重“师法”转而注重“家法”。及至东汉,各家又分 别以“家法”传授,家学大抵先在父子兄弟间相传授,然后传授弟子。因此,在 汉代尤其是东汉,家学是贯穿家族文化传统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家学累世相 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即史籍所载之“传父业”,“修父业 。其传授虽时有间 断,但基本上能延续数代,形成经学世家。在通经致仕的汉代,广大士人为了实 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积极入仕,通经与入仕相结合,累世 经学逐渐地发展成为累世公卿,由此形成了若干经学世家。赵翼廿二史札记 云:“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 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东武伏氏始自 秦博士伏胜,迄于孝献皇后伏寿,经两汉,历十六世,约四百三十余年。自始祖 伏生起,累世经学,代为帝师,位至宰辅,世卿世禄,皇室贵戚。伏生所传尚 书与其后世所传齐诗“伏氏之学,都在两汉学术史及后世的儒学研究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东武伏氏家学发展史与两汉经学发展相互关系入手,重 点探讨东武伏氏的家学发展状况以及其历经两汉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 上揭示伏氏家学在两汉经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及两汉经学发展的特点。 ( 二) 学术史综述 东武伏氏家族所传尚书与齐诗是汉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 经学发展的历史是本文写作的重要文化背景。研究两汉经学史的著作主要有张涛 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本书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对经学与汉代社会的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山东师范人学顾i :学位论文 相互关系及自身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儒家经学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情 况,考察了易、书、诗、礼( 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 及 其三传) 和论语、孝经等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 各主要学派的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世 人心态等各方面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汉代通经致用、以经治国的现象及其 社会历史根源和影响,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了汉代经学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对 了解整个汉代的经学发展史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此外,还有金春峰著汉代 思想史( 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从历史学与哲学的角度, 对汉代的各种学术思想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该书以时间为经,以各种思想之间关 系为纬,主论经学,兼顾黄老,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汉代思想全貌,利于我们在总 体上把握汉代经学发展的脉络。另外,还有台湾学者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 徐 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汤其领著汉代经学略论( 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4 年第6 期) 等。 关于汉代世家大族的研究,总体看来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汉代经学世家 的产生、发展及其与汉代社会关系的宏观分析上以及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的研究 之上。其研究对象及所处时代背景虽然与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存在差别,但是其研 究方法仍对本文的研究有借鉴之处。其中侧重宏观分析的主要有:于迎春著秦 汉士史( 于迎春,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书中指出,“世家”不是汉代始 有的新概念,孟子滕文公下日:“仲子,齐之世家也。 所谓“世 ,是指父 传位于子。( 礼记礼运) “世家,谓世世有禄秩之家也 。( 汉书食货志下) 。 汉代的世家大族不仅规模大、有势力,而且其成员世代任官为吏,甚至是较高级 的官吏。在通经入仕的时代,“累世经学 是造就“累世公卿的重要文化因素, 两者的逻辑关系是明豁而又几乎是必然的。随着士人阶层规模的扩大,且其经术 学问与仕位紧密关联,东汉时期的大宗族显现出浓厚的文化伦理色彩。他们之所 以为世所重,与其持久不辍的家学传统和身行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杨建宏在试论汉代经学地主的形成轨迹及其原因( 船山学刊2 0 0 0 年 第2 期) 一文中,对经学地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由经学入仕,由入仕而求 财这样一个过程而形成的地主称为经学地主,他们是一支新兴的、以儒家文化为 根基的、知识型的地主。文中分析了经学地主形成的轨迹,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 2 山东师范入学硕f j 学位论文 阶段:其中武帝独尊儒术之前是经学地主的萌芽孕育期;武昭宣三帝统治时代, 治国思想经历了独尊儒术到阳儒阴法的转变,此为经学地主形成过程中的顿挫阶 段;直到元成之世统治思想根本转向了经学,经学地主作为一个特殊的地主阶层 最终形成。综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经学地主的形成,与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 立、地主阶级自身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化和知识阶层官僚化都密切相关。此 外,还有马彪著试论汉代的儒宗地主( 中国史研究,1 9 8 8 年第4 期) ,杨 德民著两汉士族地主兴起初探从士族地主兴起看汉代社会性质( 北京师 院学报,1 9 8 3 年第l 期) ,李元论经学与西汉时代的知识分子( 北方论丛, 2 0 0 3 年第6 期) ,张涛经学与汉代士人心态( 山东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等。 从文化角度对汉代名门望族个案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马 力群两汉时代弘农杨氏研究(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 ,文章集中 探讨了东汉时期关中世家大族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杨震的政治活动,以及弘农杨 氏在两汉的发展状况。由此总结出,深厚的儒学修养是杨氏得以子孙相继高居政 治要津的关键因素。正身行事、保持名节,是弘农杨氏得以在东汉中后期政治上 延续不绝的保证,另一方面,族大宗强( 表现而非因素) 、联姻结亲等这些魏晋 南北朝门阀士族得以保持其政治与社会影响的因素,在东汉并不是成为全国性名 门的必要条件,而注重个人修养与士人气节才是世家大族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因 素。 对东武伏氏家族的研究主要有 清 陈蜚声所著伏乘( 陈蜚声,十笏园丛 刊本1 9 2 5 年版) ,该书共十九卷,现存十一卷,依次对伏胜的生平、伏氏世系、 伏氏子孙所封官职、今文尚书传经世系、伏氏的渊源、伏氏家族迁徙地、伏氏孔 庙祭祀、所存伏胜图像及所在地、姿态、伏氏子孙的著述、以及伏胜后世所立博 士等进行考证,为全面研究伏氏家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清乾隆诸城县 志,(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 ,清道光章丘县志人物志方外,清光绪 增修诸城县志,崂山县志大事记汉,( 青岛出版社1 9 9 0 年版) ,都有关 于伏氏家族的记述。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秦汉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版,第2 4 8 - 2 5 5 页) ,把伏氏事迹编入列传,并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介绍。韩玉德 著以经学兴,以国戚亡、汉伏胜家族兴亡史略,叙述两汉东武伏氏家族基 3 l 厶东师范人学硕l j 学位论文 本发展过程,并对伏胜所传尚书以及伏胜后代所传齐诗( 伏氏之学) 的 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揭示了伏氏在东汉末年败亡的原因以及过程。黄开国 著简论伏生与( 大传)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0 年第2 期) 通过前人尤 其是清代经学家陈寿祺的尚书大传辑校本以及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阐 述伏生的某些思想,为西汉前期儒学的研讨提供了补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三) 本文的创新与难点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将汉代经学世家东武伏氏家族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政治方面考察伏氏 家族兴衰的同时,着重立足于从文化视角进行研究伏氏,重点探讨东武伏氏的家 学发展状况以及其历经两汉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伏氏家学在两 汉经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及两汉经学发展的特点。 ( 二) 、本文的难点 本文写作的难点在于:第一,结合东武伏氏家族的生存时代,对其家族文化 进行分析,从中体现汉代经学发展的特点,不仅要熟知两汉思想文化史以及经学 发展史,还要对两汉政治史、社会史有全面的了解;第二,对东武伏氏家族文化 研究不是单纯了解不同时期的伏氏人物,就事兴论,而是应该构建于一定理论之 上,使人物的活动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第三,目前,伏氏家族成员所著著作大 多已佚,仅存部分又多久远,史料相对不足。 ( 四) 相关界定 汉代伏氏即东武伏氏,自济南伏胜六世孙伏儒始,至汉献帝皇后伏寿止,共 传有1 l 世,加上济南5 世,共传1 6 世,经西、东两汉,历时4 0 0 余载。本文为 了保证文章的完整性将济南伏氏统归入东武伏氏范畴。 4 山东师范大学硕i 二学位论文 一、汉代伏氏概述 汉代东武伏氏始自秦博士伏胜,迄于孝献皇后伏寿,经两汉,历十六世,约 四百三十余年。自始祖伏生起,累世经学,代为帝师,位至宰辅,世卿世禄,皇 室贵戚。伏生所传尚书与其后世所传齐诗“伏氏之学,对两汉经学的发 展及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一家历两汉四百年,亦儒学之最久者 也。 ( 一) 伏氏的姓氏来源与汉代伏氏世系 伏姓历史久远,据元和姓纂记载,“伏,风姓,伏羲之后。伏氏望出太原、 高阳、平昌。其传说先祖伏羲,伏羲其名始见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 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 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在中国 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吴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赋予了伏羲多重含义。首先,认为伏羲氏是创世之神,淮南 子精神记载“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芰漠闵,鸿蒙鸿洞, 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 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 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这里的“二神 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 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 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 始。伏羲被赋予“人类的始祖”这一头衔。除此之外,伏羲对中华民族的功业贡 献还体现在:他观察天地自然,洞悉其中规律,创制了八卦,以八种简单却寓义 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白虎通义云:“伏羲仰观象于天,俯 察发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伏 羲。此外,“作结绳而为网,以佃( 田) 以渔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 罟,用于捕鱼打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伏戏,三皇也,能伏牛 国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 5 山东师范人学硕j j 学位论文 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羲也 。伏羲教民驯养野兽,成为先民驯养家畜的由来。 另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 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 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 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将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 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创制古代历法等。 关于伏姓远古始祖伏羲的传说在此不再赘述,关于东武伏氏有据可考的先 祖,据颜氏家训集解书证篇: 张揖云:“虑,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虑,今伏。 而皇甫谧 云:“伏羲或谓之宓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虑字从产,宓字从 , 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虑为宓,而帝王世纪因更立名耳。何以验之? 孔子弟子虑子贱,为单父宰,即虑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 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日: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 是知虑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圆 郑樵通志、赵彦卫云麓漫钞也认为不齐为伏羲后。据此可知东武伏 氏先祖伏生的祖先当属:l f - 七十二贤之一宓不齐。关于宓不齐其人其事,据 史记载: 宓不齐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谓“子贱君子哉! 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日:“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 孔子日:“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宓不齐师从孔子,为鲁国的单父宰。单父,据宋人罗泌路史载:“单父 为舜师单卷所居故称单父。 即今山东荷泽单县。宰,“宰者,官也。 为殷 商设置的官职,最初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掌王 家内外事务,又在王左右参预政务。春秋时各国均设置,多称为“太宰 。太宰 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古代卿大夫之家臣也称“宰 ,地方县邑长 官亦称“宰。单父宰,就是单父地区的地方官。宓不齐著有宓子十六篇, 。 唐 成幺英:庄子补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国t a 雨j 器:颜氏家训集解书j 下篇,北京中 仁书局,1 9 9 3 年版,第4 0 8 页。 清 孙诒 止,刷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 6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义 同时有其弟子所撰记载宓不齐言行的书景子三篇。史载他是指导教化治理国 家的历史名人。孔子认为他尊君、守礼、有孝悌之德,遵守天命,能以仁德服人, 感叹“子贱君子哉! 同时,孔子也肯定了他的治国才能,认为“惜哉不齐所治 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汉代东武伏氏始自秦博士伏胜,迄于孝献皇后伏寿,经两汉,共十六世,关 于伏氏世系,自伏胜后,其二世名阙,伏胜之女名羲娥,卫宏古文尚书序 载:“伏生年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是其女传言教错,是为今文之学。 史记儒 林列传、汉书儒林传均有记载。三世名阙,仅汉书儒林传载:“而 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 四世名阙,五世伏孺,“武帝时,客授东武, 因家焉。”伏氏家族大约此时迁居东武,东武伏氏由此得名。六世、七世名阙。 八世伏理,字游君,“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守 固九世伏凤、伏湛、伏黯。十世伏 湛子伏隆,伏翕,伏咸。伏黯子伏恭。十一世翕子光,隆子援。十二世光子晨。 十三世晨子无忌。十四世无忌子质。十五世质子完,十六世完子典。 ! ( 二) 汉代伏氏所处的地理和文化环境 据史记记载,伏氏先祖宓不齐为鲁国单父宰。据此可以推断,伏氏先祖 宓不齐是鲁国人,并且担任单父的地方官。鲁,公元前1 0 4 3 年建国,为周初分 封时赐予周公旦的封地,实际由其子伯禽治理,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有今山 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史记货殖列传称:“邹、鲁 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 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与有海滨之利的齐、燕不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 鲁地,拘谨、守礼的民风,亦最易彬彬儒风的形成与保持。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 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 ,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 如周”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崇礼、重礼,礼在鲁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 往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 搏节、退让以明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二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_ 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书列传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7 山东师范人学颀i :学位论文 鲁闵公年间,齐欲伐鲁,齐公问仲孙湫日:“鲁可取呼? 仲孙湫说:“不可。 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 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圆由此可见,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汉书地 理志:“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日: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近正 也。濒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长老不自安,与少者相 让。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 际,孟子、苟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又有“及高皇帝 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 乐之国哉? 回 伏氏先祖的迁居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正如陈蜚声伏乘所记载:“伏氏先 世之由陈而鲁,由鲁而齐,其详既不得闻而,先儒( 伏生) 则周之齐人也。”又史 记载:“伏生者,济南人也。”所谓济南,春秋战国时属齐地,秦代属济北郡, 称历下邑。汉初,设济南郡。齐国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国家,有很长的海岸线。尚 书禹贡日:“海、岱惟青州”, 青州就是后来的齐地和齐国。尔雅释地 日“齐有海隅”,史记货殖列传日“齐带山海” 。史记齐太公世家 记载:“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 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 洋洋 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齐文化很强的兼容性。齐国沿 海,开发程度比较高,对外来文化能够兼收并蓄,齐文化中先后容纳了儒家、法家、 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兵家、方技、术士等百家之学,成为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天下谈客,坐聚于齐,临淄、稷下之徒,车雷鸣,袂云摩。 管子云:“不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便是对齐文化特点的准确概括。 邹平县志记载:“其( 伏生) 故里在今县治东北十八里蕾口镇,乃汉梁 。杨天字:礼记译注卷一曲礼上,1 二海卜海古籍 l 版社,2 0 0 7 年版。 国李梦生:左传闵公元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汉 班固:汉书卷- - a 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西 汉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西 汉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5 1 页。 o 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6 1 5 页。 汉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六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妨 汉 司马迁: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清 黎翔风: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 8 山东师范人学颁f :学位论义 邹故治。 史记儒林列传记述:“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 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 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圆 “( 伏) 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 汉书地理志载: “琅邪郡,秦置。莽日填夷。属徐州。 下辖东武、海曲、朱虚、诸、姑幕、琊 邪、平昌、东莞、箕等地。东武,新莽又名祥善,“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 青州府志记载,东汉时,琅邪国属徐州部。下辖东武、琅邪、东莞、莒、 安东、姑幕、诸等地。琅邪东武即伏氏家族所居之地。汉代之琅邪地区是郡国中 辖县最多的一个地区。西汉时辖数十县,郡治东武。东汉属琅邪国,治开阳。汉 之琅邪郡,地处东南沿海,秦未兵乱中原,琅邪地区因远离秦之政治中心而相对 安宁。此时名家大儒多避乱至此。因而此地区成为终汉一代的重要文化学术中心。 从汉书儒林传看,不仅琅邪本地涌现了许多经学世家,而且许多当世名儒 也到这一带设馆授徒。 谚 在易学方面,周丑子家授琅邪东武孙虞子乘,子乘又授田何子装,子装 由齐田徙杜陵,授琅邪东武王同子中,王同还著易传二篇大行于世。易 学的大师还有莒县衡胡、承宫。琅邪鲁伯、邴丹、曼容,琅邪诸县人梁丘贺之易 学师从于京房。京房是当时名儒淄川杨何的弟子。汉代的易学有专门的京氏 之学,为一个学派。琅邪王璜平中亦精习易学,名显当世。 嗲 诗学方面,习毛诗的有琅邪人王璜。王璜精于易学和毛诗。 习鲁诗的琅邪人有浮丘伯和王扶。王扶因此官至泗水中尉。习齐诗者有 辕固、师丹、皮容、匡衡等。这些习齐诗者“皆至大官 。习韩诗的有 琅邪王吉。王吉师从蔡谊,蔡谊师从赵子,赵子师从韩婴。蔡谊弟子尚有食子公, 王吉为昌邑王中尉,食生为博士。王吉又传弟子淄川长孙顺,长孙顺被拜为博士。 “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徒众尤盛。 春秋经方面,继胡毋生之后的琅邪人中有王中。王中又授同郡公孙文、 o 山东省邹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平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o 汉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二六伏侯朱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伏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版。 固 汉 班固: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北京中华书局,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 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书列传第十六伏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版。 汉 班崮: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五十八赵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9 山东师范人学顾f :学位论义 东门云。疏广授琅邪人管路,泠丰授弟子琅邪人左咸。左咸“徒众尤盛”。琅邪 人贡禹曾从师于赢公,这些琅邪人皆习公羊春秋。与胡毋生同业的董仲舒晚 年也“归教于齐,齐言春秋者宗事之。习毅梁春秋者有琅邪不其人房 风,在毂梁春秋学中专有“房氏之学。 在礼学方面,琅邪地区的徐良直接师从戴德延君,并以此拜为“博士、 州牧、郡守,家世传业。”所以琅邪地区多习大戴礼学,史称有“大戴徐氏 学。” 鄢邪地区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及深厚的经学底蕴为汉代经学发展提供了优 良的土壤和环境,由此,伏氏之学发端,并蓬勃发展连绵数十代,成为名噪一时 的“显学”。 ( 三) 累世经学至累世公卿,东武“伏不斗 东武伏氏先祖伏胜,曾为秦博士。焚书坑儒时逃回故里,壁藏尚书,四 处流亡,秦亡汉立,以所藏尚书教授于齐鲁之间,孝文帝时,征召能够讲授 尚书的博学之士,此时伏胜已年老不能行,孝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从伏生学 习尚书,伏生所传授即为“今文尚书”。 伏胜五世孙伏孺,是武帝时在东武授经的名儒。八世孙伏理,字游君,汉 书儒林传载:“( 匡) 衡授琅邪师丹、伏理旃君、颍川满昌君都。君都为詹事, 理高密太傅,家世传业。丹大司空,自有传。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 学。” 伏理师从匡衡受齐诗,著名于世,颇有影响,世称“匡伏之学 。伏理 后以诗授汉成帝,又为高密王( 刘宽) 太傅。伏胜九世孙伏湛、伏黯,同 为当世名儒,股肱之臣。从伏湛始,伏氏家族为东汉的建立以及光武帝开拓安定 局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累世经学发展成为累世公卿。家族命运也与东汉王朝 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 伏湛,字惠公,史载“湛性孝友,少传父业,以齐诗教授数百人 。汉 国 汉 班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孟卿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圆 汉 班同: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五- 八后苍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汉 班同;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i 二:“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虑劭曰:“师, 训也。傅,覆也。保,养也。”师古凹:“傅,相也”盖参天子,坐麻汉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 名。 1 0 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义 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经过五次升迁,王莽时,担任绣衣执法,受命监 察大奸,后升任后队属正。固更始帝登位,任用伏湛为平原太守( 郡治今山东平 原县南) 。“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一谷 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 从此全家都食粗米,把节省下来的 粮食及俸禄,全部拿出来赈济乡里,一时到他家寄食的百余家。平原郡府中有一 门下督,身强力壮,力劝伏湛起兵。伏湛怕他惑众闹事,断然斩之,悬首城门示 众,于是吏民信服,人心大定,平原全郡得以保全,避免一场兵火之灾。 东汉初建,局势很不稳定,外部面临着农民起义攻城掠地、群雄割据等巨大 的压力。内部面临王朝新建国库空虚,内政杂乱无章,亟待恢复整顿。光武帝知 晓伏湛是名儒重臣,征拜他为尚书,主管机要并主持恢复西汉各项原有的章程制 度以稳定大局。此时大司徒邓禹正西征关中,无暇顾及内政。光武帝认为以伏湛 的才能完全可以胜任宰相,又拜伏湛为司值,代行大司徒事。光武帝车驾每次外 出征战,伏湛常留守京都,总揽朝政。建武三年,伏湛代邓禹为大司徒,受封 “阳都侯 。 面对纷扰复杂的政局,伏湛凭借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他的远 见卓识。当时彭宠渔阳反叛,攻陷蓟,自立为燕王。光武帝要亲自征伐,伏湛上 书谏阻: “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 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日: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 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德,以伐崇庸。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所以重人命, 俟时而动,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 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今京师空 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 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 国 南朝宋 范哗:后汉书卷二六 卷二虞夏传,载续修阴库伞书第五十五册,上海i :海古籍 i ;版 社,第7 1 0 7 1 3 页。 3 2 山东师范人学顾i j 学位论文 乃浮然招乐兴于大鹿之野。报事还归。二年,然乃作大唐之歌。歌者三年,昭然 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义。招为宾客,而雍为主人。始奏肆夏,纳以 孝成。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进赞日:“尚考大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 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 “十有五祀,祀者贰尸。 圆 宗庙祭祀中,在“宾 与“主”的区分上尤为明显,宾入奏招乐,主入 则奏雍乐。所谓“主 乃当时主天子政事之人。如尧让位与舜,则舜为主人, 尧为宾。后舜禅于禹,则禹为主人,舜为宾。祭礼开始,代表先祖之“尸”,入 庙时,奏以肆夏,荐献时,则奏孝成,足见祭仪之严肃、繁琐。 在祭成人的仪式中必有尸。尸,代死者受祭之人,谓之尸。男者,以其孙或 孙辈为尸。女者,必异姓,以其孙辈妇为尸。祭祀男性祖先立男尸,祭祀女性祖 先立女尸,是男女别尸。祭祀之时对“尸的服装要求也十分严格。有“尸服卒 者之上服”、“士之尸服玄端,士妻之尸服宵衣。之说,可知尸服非随意穿着。 “唯四月,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孟津之上。乃告于司徒、司马、司空诸 节:亢才! 予无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小子。予受先公,戮力赏罚, 以定厥功,明于先祖之遗。太子发升于舟,中流,白鱼入于舟,王跪,取出俟 以燎。荤公咸日:休哉! 堋 古之帝王凡举事,必先行祭祀之礼,或祈神或求福。武王伐纣,“上祭于毕 , 即为征伐前之祭礼。关于“毕”,有两解:其一认为“毕,文王墓地名也 ,其 二以为“毕 乃毕星。史记周本纪索隐按:“文云上祭于毕,则毕,天 星之名。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星也。武王上祭于“毕 ,应指祭主军事之毕 星,而非祭文王于其墓地。 “天子有事,诸侯皆侍,尊卑之义。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侍于 宾奠,然后燕私。宗室,大宗子之家也。礼志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大宗,继祢 为小宗。宾僚友助祭者。燕私者何也? 祭已而与族人饮也。宗子燕族人于堂,宗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