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范成大民俗诗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范成大民俗诗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范成大民俗诗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范成大民俗诗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范成大民俗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范成大存世诗作一千九百多首,其中大部分都反映了南宋各地的民俗风情,内 容涉及衣食住行、行旅交通、农业生产、宗教信仰、民歌谚语、旅游等民俗学研究的 各个方面。本文选取了范成大诗中与民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农业生产民俗、信仰祭 祀民俗和旅游风尚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范成大民俗诗的特色。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农业生产民俗。对范成大诗中涉及到的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品种、 农业谚语及蚕业习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信仰祭祀民俗。选取了在宋代民众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人们 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灶神、社神和二郎神作为研究对象,生动展现了宋人祭神时的活 动和场景。 第三部分:旅游风俗。宋代是一个旅游业非常发达的时代,旅游资源丰富,旅游 者构成广泛,从上到下都形成了一种旅游风气。本章对范成大比较熟悉的苏州和巴蜀 地区的旅游活动进行了梳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精神面貌。 第四部分:范成大民俗诗的特色。对其民俗诗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范成大 的民俗诗文化志录意识强、反映了南宋社会矛盾且非常关注岁时节日民俗。 关键词关键词: 范成大 南宋 民俗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chengdafan kept more than 1,900 poems in the world. most of which are reflect the folklor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covering basic necessities, transport, agriculture, religion, folk proverbs, tourism and other areas of folk. this article has been sel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lklore, folk beliefs and worship practices, tourism folklore of chengda fan s poem which close link to peples lif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the folk poetrys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da fa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i: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lklore. this chapter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farming methods, crop varieties, proverbs and sericulture folk of chengda fans poem, carried out a more detailed presentation, reflected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song dynasty. part ii: belief in folk ritual. selected the kitchen god, land god and erlang god as research object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show the scene and activities to worship god of the people in song dynasty. part iii: tourism customs. tourism is a highly developed industy in song dynasy ,there have developed a tourism culture from top to bottom because so mu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so many tourists.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select ba-shu and suzhou areas that chengda fan more familiar with as study objects. throuout coming the tourism activities, it reflects peoples spiri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some aspect. part iv: the folk poetrys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da fan.this chapter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to the the folk poetry s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da fan.there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 the strong sense of cultu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attention on festival folklore. keywords: chengda fan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lk poetry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 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日, 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九月初五日(11261193) ,年六十八岁。成大天资聪颖,年 十二即遍读经史,十四已能文词。二十九岁始中进士,一生仕途得意,曾四任疆吏大 臣,西至广西、东至明州、南至巴蜀、北至建康。官至参知政事,封吴郡公,文笔生 动,经历广博,所到之地无不登高揽胜,吟咏成文。对各地的风土民情、山川土宜、 民生疾苦多所了解,黄震黄氏日抄说他: “游踪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 览啸咏,为士歆羡。 ” 1范成大自己在吴船录中也不无骄傲地记叙了他的游踪之广, 历时之长, “向在桂林时,默默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亦可谓游子。 ” 2这种漫 游极大的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展了他的胸襟,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素 材。他一生著作颇丰,现存作品有石湖三录揽辔录 骖鸾录 吴船录和桂海 虞衡志 梅谱 菊谱以及石湖居士诗集 吴郡志 ,另外范成大的文集现已无 法见其原貌,仅有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 (中华书局,1983 年版)可见其文章 风采。 在众多的文学创作中,范诗的成就为最高,其诗风格博采众家之长,又能独成一 格。他于前代诗人,几乎无所不学,大抵魏晋陶渊明;六朝鲍谢;唐代李杜、刘白、 张王;中晚温李、皮陆;北宋欧梅、苏黄,皆下过功夫。此外韩愈、杜牧、王安石、 陈与义等大家也都对他有一定的影响。粗略说来歌行古风,摄神太白;山川行旅取径 老杜;七律极有樊川英爽俊逸之风;时得武功细腻旖旎之格;乐府力追王仲初逋峭之 姿;绝句,颇擅刘梦得竹枝之调。因此在宋诗中最能摆脱江西诗派,饶有唐韵,卓然 成为南宋一大名家。 然而,尽管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宋代诗人们在古典文学方面取得了不朽的成绩,但 1 (宋)黄震: 黄氏日抄卷 67,第 708 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635 页 。 2 (宋)范成大: 吴船录 ,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22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是学者们囿于成见,似乎不太看好宋诗。唐诗的辉煌壮丽,使宋诗的光彩黯然失色; 宋词的卓越成就又使人们远离宋诗,在夹缝中生存的宋诗的价值亟待人们去发掘。所 幸,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宋诗,或从文学角度或从史学角度都有所成就,但 是研究热度显然还需进一步加强,重文学轻史地是对宋诗研究的一大缺陷,从民俗学 角度探讨宋诗就更显不足。 对于范成大进行研究的著作,目前有台湾学者张剑霞的范成大研究 (台湾学 生书局,1985 年出版) 、湛之的范成大杨万里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 孔凡礼的范成大年谱 (济南齐鲁书社,1985 年版) 、于北山的范成大年谱 (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 ;对范诗研究的著作有周汝昌选注的范成大诗选 (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版) ,顾志兴主编的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 1991 年版) 。对范成大诗进行研究的论文多从文学角度入手,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范成大 晚年所做的四时田园杂兴 、 腊月村田乐府等,或从中探讨范成大的爱国、爱民 思想,或从中分析范诗的风格及艺术特征等。对范成大的民俗内容虽有探讨,但是其 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笔者今欲通过精读范石湖集 ,全面收集其中的民俗诗,对其进行整理归纳、 概括分析, 进而对范诗中所反映的物质生产民俗, 信仰祭祀民俗和旅游风俗进行解析, 以期深入、细致地从某些侧面透视南宋社会生活的的相关面貌。 1.2 前人研究成果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范成大与同时代的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南宋中兴四大家” 。其文学作品中 诗歌成就尤高,时人言范诗: “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已更传诵”3可见当时他诗名 之高,传诵之广。今其存世之诗一千九百多首,涉及面相当广阔,内容相当丰富,大 致可将其分为爱国诗、爱民诗、田园诗和山川行旅诗等。 目前对范诗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有周汝昌的范成大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和顾志兴主编的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巴蜀书社,1991 年版) 。周著选 取范诗 320 多首,范围涉及爱国诗、爱民诗、山川行旅诗以及田园诗、写景诗等几乎 3(宋) 陆游: 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 14范待制诗集序 ,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第 7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各种类型,各个阶段的诗,全面了反映诗人各个阶段诗歌的风貌。该书一改旧式笺注 纯粹罗列出处和来历的做法,大胆在注中酌量引用一些有关的诗句或其他材料,又给 某些风俗习惯等做了较具体的说明,这对读者全面深入理解范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 用。顾著选取范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70 余首,其中以田园诗、爱国诗和纪游诗为主, 对范诗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说抓住了 范诗的精髓,多发前人所未发。二著对后人研究范诗均有参考价值。 四时田园杂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论文有 20 多篇,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 一类是从田园诗的文学内涵入手, 指出范成大用最多的笔墨、 最真实的语言, 客观完整的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全貌, 其中既有秀美的田园风光, 又有农家生活的率真, 更能看到官府对百姓的剥削,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总之一个目的,他们都是要通 过分析这类诗来说明范成大对农民关注最多, 最能反映民生疾苦, 最同情、 爱惜农民, 且反映了作者的爱民思想。这类作品很多如张金亮范成大和他的田园诗 ( 青海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年 02 期) 、陈秋枫略说范成大的田园诗 ( 昭 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 年 02 期) 、赵荷香带着泥土和血汗气息的诗歌读范 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 名作欣赏2005 年 06 期) 、廖柏昂简论范成大咏农诗 ( 江汉大学学报1997 年 10 月)等。另一类则多将范成大田园诗与前代田园诗进 行比较、分析、评论,探讨范成大诗在风格特色、艺术特征、表现手法、思想价值等 方面对前人的超越和贡献。 如鄢彬兰的 论范成大田园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湘 南学院学报2006 年 06 期) 、黎远方论陶渊明、王孟、范成大田园诗的异同 ( 桂 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 04 期) 、王宝琴范成大田园诗论析 ( 青海师 专学报2004 年第 3 期) 、康丽云范成大农家诗艺术论 ( 农业考古2006 年 06 期) ,其中鄢彬兰的论范成大田园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 湘南学院学报2006 第 6 期)是这类论文的姣姣者,其学术价值尤高。该文对范成大的田园诗进行了最为 深入的研究,认为范成大的田园诗深刻体现了其情系于民的爱民思想,反映的内容比 以往更深刻、更广阔;在形式上范成大把新乐府、竹枝词巧妙地与田园诗结合起来, 改造并提高了传统田园诗并赋予它新的内容、 新的生命; 艺术风格上他吸取众家之长, 以清新温润精雅为主要特色;从审美价值方面看,范诗突破了前人反映生活面狭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抒写个人哀乐和描摹景物为主的风格,把歌咏民生疾苦作为自己主要的职责。苗菁、 张丽华试论范成大诗的艺术特色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年 04 期) 从总体上对范诗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认为范成大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一样在诗歌 创作上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他没有囿于江西诗派的篱笆,而是迅速走向了独立 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使金诗、纪行诗是学者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这方面的研究虽不如田园诗丰富, 但仍有一些作品值得一提。徐立范成大纪行诗文简论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2 年 05 期)将记录范成大行迹的石湖三录揽辔录 、 骖鸾录 、 吴船 录与作者抚北、使南、帅西所作的诗歌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认为范成大的纪游诗文 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地理学价值。徐新国范成大山川旅行 诗艺术论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年 06 期)则从艺术特征上对范成大 的行旅诗进行了分析, 认为范成大的山川行旅诗以纪实为诗, 再现了百姓的苦难生活,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诗博采众长、造境奇险、语言清新、以奇伟瑰丽的风格在 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齐海棠论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 ( 语文学刊2006 第 3 期)将范成大出使金国纪行诗分为:缅怀英雄以激励自身、萧瑟之景现悲伤心绪、同 情百姓见爱民情深三类,认为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忠于国家、爱民如 子方面,且其表达委婉含蓄。 少数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对范成大的诗进行了探讨。王利华范成大诗所见的吴中 农业习俗 ( 中国农史1995 年第 14 卷第 2 期)以石湖居士诗集为基础结合其 他文献记载,对南宋时吴中粮食、蚕业、园艺、畜牧等物质生产及与农业相关的丰富 多彩的带有地域色彩的吴中风俗习惯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生动的论述。王骧蜀江流水 贯吴城范成大诗中的巴蜀风物 (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2 期) 就范成大诗中有关描述巴蜀风土的部分做了简要介绍,主要是山川地理与民俗风情。 周原四时田园杂兴与苏州的岁时民俗 ( 社科纵横2004 年 8 月)探讨了四时 田园杂兴六十首所反映的苏州地区的岁时民俗,详细介绍了苏州寒食节、七夕节、 中秋节和冬至节等时令的民俗风情。 此外张学忠、易军论范成大及其地理诗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001 年 4 月)认为最能展现范成大诗创作个性与特色的不是田园诗,而是他的地理 诗,认为范成大的地理诗军事价值高,是研究古今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 张金花从范成大诗歌看南宋商贸活动与商人生活 ( 江海学刊2004 年第 5 期) 以诗证史,对范成大涉商诗歌做了史学解读,再现了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村商品 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不同阶层商人生活境况的差异。重庆师范大学刘薇 2007 年硕士论 文范成大酬赠诗研究从人们很少关注的酬赠诗入手,总结了该类诗的内容、形式 以及创作历程并由此探讨了范氏丰富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情怀;探讨了范成大诗歌内 容走出江西诗派的行迹,诗歌艺术发展的演变以及一种清逸雅健的独立风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 目前学界对范诗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田园诗、 爱国诗和山川纪行诗上, 对地理诗和民俗诗的关注严重不足。由于范成大本人对农村的爱好和对农民的感情, 他特别注意农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再加上他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他一生遍游中国,审知 四方风俗,其诗集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民俗学内容,因此,在前人基础上更深入地挖 掘他的民俗诗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至今已成为现代人文科学中 的一门重要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民俗学和文艺学发生了交 叉,文艺民俗学应运而生。 文学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民俗对文学的影响来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 惯为该民族文学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只要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民俗事项就必然 会进入文学作品当中,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而在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民俗心里, 民俗文化、民俗观念以及由它所形成的文化系统又会对文学家、作家、艺术家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文学家、艺术家独有的风格。反之文学作品对民俗的继承和 发扬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作品以其特殊的形式记载着各种风俗,在时间和空 间的传播过程中,以一定的风俗事物与风俗观念去感染人、熏陶人,使得一定的风俗 能世代相沿和传承。 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离不开民俗,要了解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民俗,也不能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从历史文学作品中寻求具体生动的形象资料。在我国古典文学的画廊中,诗歌是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其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 俗学资源。发掘其中的民俗因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深入地体验当时 的社会生活,进而更好的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 范成大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民俗学内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商业交通、岁时节令、 民间谚语、旅游等各各方面,全面反映了南宋社会生活。因此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范诗 也就非常必要, 它为我们认识南宋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提供了一个重 要窗口。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选取了范成大诗歌中与民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 农业生产民俗、 信仰祭祀民俗和旅游风俗作为研究对象并初步探讨了范成大民俗诗的 特色。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农业生产民俗。对范成大诗中所涉及的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品种、 农业谚语和蚕业习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民众的生产生活 状况。 第二部分:信仰祭祀民俗。以当时在民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灶神、社神和二郎 神作为研究对象,生动展现了宋人祭祀神灵的活动和场景。 第三部分:旅游风俗。对范成大比较熟悉的苏州和巴蜀地区的旅游活动进行了梳 理,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南宋人的精神风貌。 第四部分:范成大民俗诗的特色。对范成大民俗诗的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 范成大的民俗诗文化志录意识强、反映了南宋社会矛盾,并且对岁时节日民俗关注较 多。 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精读范石湖集 的基础上,以“诗文互证”和“诗史互证”的方法解析范成大的民俗诗。在史料的选 取上以范石湖集为主兼顾范成大其他作品,同时参阅了同时代人相关著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 宋代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宋代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部门。除少数偏远地区、山区 以及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还停留在原始农业阶段外, 其他广大地区的农业都有长足的发 展,在耕作技术和农业器具方面都有所改进。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比较发达而又人 多地少的长江下游地区,复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麦稻两熟制逐步普及,精耕细作的 技术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与此配套的农业器具也分工日益精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 平的提高,农业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较好的地区,农业产量一般亩产达到 两石上下,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六七石。农作物品 种也有所增加,如抗旱力强的占城稻。4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蚕桑业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北宋时全国二十五路之一的 两浙路向政府缴纳的绢占了全国总数的 1/4,太湖流域在两宋时期始终是全国的桑 蚕业中心。如此发达的蚕桑业使当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蚕业习俗。 范成大对南宋各地的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了解,对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 工具和生产过程大都不惜笔墨详细记述。 而这些生产劳作方式和过程长期积累逐渐转 变成为民俗。本章即以范成大的家乡苏州为主的农业生产民俗为重点谈论对象。 2.1 江南发达地区的精耕细作江南发达地区的精耕细作 宋代农业在承袭前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出现了一些新的 生产习俗。范成大的家乡苏州所处的太湖流域,是南宋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水稻产 量全国居首,亩产高达六七石,以至当时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北宋史 官范祖禹说的更为精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5如此发达的农业生产正是当地人 民辛勤劳作的结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一套包括选种、播种、灌 溉、收获等在内的完善的生产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农耕习俗。 4 参阅漆侠: 宋代经济史上,第一编第四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73-181 页。 5(元)脱脱: 宋史卷 337范祖禹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第 1079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择吉浸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临之际,大地解冻,万物复苏,正是 种植水稻的关键时刻。农家选择良辰吉日,开始打开藏种的稻包、浸谷并准备播种。 吉日一般要选在正月初四之后, 传说上天述职的众神在正月初四这一天回到大地的各 个岗位上,农民在这天之后选择吉日浸种,就能得到神的保佑。范诗“吉日初开种稻 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6反映的正是苏州地区农 村浸种以及选择吉日开蒲包的劳动民俗。由于这一生产习俗的科学性,直至清朝民众 们还一直沿用,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四记载: “布谷鸣时,农功兴作。 吴农于是择谷种每亩以一斗,用蒲包之,绳缚之,陂塘浸之,或盖瓦盎盛之,昼 浸夜收,凡数日,自五六日至七八日,名曰浸种。芽茁二三分,候天晴明,撒布田间, 盖以稻秸灰。 ”7 (2)披絮插秧 农历五月上旬,江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梅霖倾泻、淫雨连绵、 寒气依旧袭人。这时农民忙于移秧插田,又重新穿上棉衣投入到劳作中, “披絮插秧” 也就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农俗景观。范成大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 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8 范成大的另一首诗也反映了这一场景,“五月江吴麦秀寒。披絮移秧尚衣单,稻根科 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9其中“麦秀寒”即指初夏麦子扬花吐穗时短暂的阴 寒。 (3)刈麦插禾 步入南宋时期,麦作在南方的长足发展,使得原来农业景观较为 单一南方地区,出现了稻、麦两种景观,尤其是在阴历四五月份交替时麦子收割,水 稻移栽的季节。“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早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 6(宋)范成大: 范石湖集卷 27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373 页。 7(清)袁景澜: 吴郡岁华纪丽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146 页。 8范石湖集卷 26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 ,第 369 页。 9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第 37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食麨”10这首诗中反映了小麦当时在吴中地区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形成了具有革命 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稻麦两熟制,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也有记载“吴郡地沃而 物多,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11 (4) 踏车击水 水稻生产与水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许多稻作民俗皆与水有关。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天旱缺水,便须以水车车水,全家大小,日夜不停。龙骨水 车(即翻车)是宋代普遍使用的车水工具,由大龙头、窄长型车厢、龙骨叶子、小龙 头和水车架子组成。车水时由四至六人分两边脚踏水车车水。苏轼在无锡道中赋水 车中曾述其形制功用: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 水绿针抽稻芽。 ”12。龙骨水车不但可用于临水地段,倘有足够的车水劳力,其所汲之 水竟可达到 3 丈以上的高旱之田。范成大有诗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 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13 (5) 晒场打谷 经过艰辛的农业劳作, 人们把稻子收割回来, 望着金灿灿的稻谷, 村民们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刈稻完毕并不意味农民就可以休息了,人们又将 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禾场上光滑如镜,斗志昂扬的村民们为了赶在下雨之前把稻 子打完,连枷击稻之声,彻夜达旦,响彻云霄: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到天明。”14“连枷”是中国古代出现较早,又比较流行 的一种脱粒工具。其特征是由数条竹片用麻绳扎出头部,用一横木为轴,轴与长柄相 连,通过甩动头部扑打稻禾达到脱粒的目的。 (5)冬舂米 腊月是老百姓一年之中最为繁忙的一个月,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 十首中就写到了吴中百姓在腊月里舂米、祭灶、逛灯市、分口数粥、照田蚕等十件 事。与前述刈稻完毕直接打稻不同的是,有些农家是把秋收后晒好的稻子堆在各家门 前的专用土台上,盖上防雨的东西,到农闲时再脱粒,一般在春节前后,冬舂行即说 此。舂米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乡村农民冬季的一项最重要的农事活动,它关系到老百 10范石湖集卷 11刈麦行 ,第 139 页。 11(宋)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9 页。 12(宋)苏轼: 苏轼全集卷 6无锡道中赋水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29 页。 13范石湖集卷 27右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第 374 页。 14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八,第 37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姓一年的生计,因此农民尤为重视。吴中地区民风淳朴,民心团结,到了腊月舂米的 季节,往往是左邻右舍都帮忙,男女老少齐动手,气氛非常热烈,有诗为证: 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去年薄收饭不足,今年顿顿炊白玉; 春耕有种夏有粮,接到明年秋刈熟。邻叟来观还叹嗟,贫人一饱不可赊; 官租私债纷如麻,有米冬舂能几家!15 诗中提到“碓”、 “杵” 、 “筛”、 “箕” 都是当时的舂米工具,其中“碓”、 “杵” 是脱粒工具,“筛”、“箕”是清除糠杂的工具。“碓”是一种较为省力的舂米工具,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不用手而用足,谓之碓。”16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把“杵” 安放在可用脚踏的横臂上,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杵”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的工具, 舂米时,每排站男女若干,持杵舂米,并辅以很强的节奏感,“运杵成风雷动地”正 是这一场面的生动描绘。“百斛只费三日忙”说明当时舂米的效率还比较高,一百斛 稻米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舂完。舂米完毕人们立即把晶莹如雪的稻米装到“土仓 瓦龛(当时的储藏工具)”中,明年的种子和粮食也不用发愁了,想到这些人们脸上 充满了笑容。 然而在南宋统治者和官府的层层剥削之下却很少有人能够在春节之前还 有米可舂的 “邻叟来观还叹嗟, 贫人一饱不可赊; 官租私债纷如麻, 有米冬舂能几家! ” 。 2.2 西南地区的刀耕火种西南地区的刀耕火种 与江南发达地区精耕细作不同的是,在西南一些边远地区,还继续残留着原始社 会刀耕火种的耕作习俗,张淏云谷杂记曰:“沅湘间多山,农家唯植粟。且多在 冈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侍其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则所收必 倍,盖史所谓刀耕火种也。” 17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瑶人所居,无田可耕,惟恃山 畲,刀耕火种,造锗为业”18。川东鄂西地区也有此俗:“川峡四路与内地不同,刀 15范石湖集卷 30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 ,第 410 页。 16 ( 汉 ) 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452 页。 17(宋)张淏: 云谷杂记 ,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60-61 页。 18(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 115,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340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耕火种,民食常不足,至种芋充饥。”19范成大经过峡区时看到了这种耕作方式,并 将村民烧畲的整个过程和夔州一带居民的生活状况做了记录。 具体方法是在初春时节 先将山上的众多树木用畲刀砍除,等到快要播种的时候,观察好天象,在天气转阴下 雨的前一天把树木杂草烧成灰烬,以作肥料。降雨之后,就在参拌了灰烬的热土里下 种。这样的庄稼一般可以获得好的收成。如果没有雨则可能颗粒无收。范成大的劳 畲耕诗对这一耕种方式介绍颇为详细: 峡农生甚艰,斫畲大山巅。赤埴无土膏,三刀财一田。 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 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饼饵了长夏,更迟秋粟繁。 税亩不什一,遗秉得餍餐。何曾识粳稻,扪腹尝果然。20 2.3 农业产品农业产品 (1)粮食作物 随着北人南迁,南北农业技术交流的扩大和新的粮食品种的引进,粮食品种日益 丰富。范成大的家乡吴中以水稻种植为主,既有早晚稻之分,又有粳稻、糯稻和籼稻 之别,品种繁多,质量优异。对此范成大在劳畲耕诗中夸耀道: 我知吴农事,请为峡农言。吴田黑壤腴,吴米玉粒鲜。 长腰匏犀瘦,齐头珠颗圆。红莲胜雕胡,香子馥秋兰。 或收虞舜余,或自占城传。早籼与晚,滥吹甑甗间。21 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吴中所栽种的长腰稻、齐头白、红莲稻、香子稻、舜王稻、 占城稻和稏、早籼等八个不同品种。范成大还对这些品种做了简要说明: “长腰米, 狭长,亦名箭子;齐头白,圆净如珠;红莲,色微赤;香子亦名九里香,斗米入数合 作饭,芳香满案;舜王稻,焦头无须,俗传瞽瞍烧种以与之;占城种来自海南;稏、 秈禾价最贱;以上皆吴中米品也” 。 22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占城稻,它是北宋时期从越南 19(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14,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5221 页。 20范石湖集卷 16劳畲耕 ,第 217 页。 21范石湖集卷 16劳畲耕 ,第 217 页。 22范石湖集卷 16劳畲耕 ,第 21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引进的,这种品种稻长而无芒,对土壤要求不高,且生产周期短,从插秧到收获仅需 100 天,更短的只需 60 天左右,而传统的粳稻则需 140160 天。它的引进在我国农 业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为我国南方推行两季稻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占城稻 对土质要求不高, 此后在中国南北方得到普遍的推广, 今天北方很多地方种植的旱稻, 就是这类品种。明邱浚撰大学衍义补对宋代引进占城稻有过很高的评价:“宋太 宗招江南之民种诸谷,江北之民种秔稻。真宗取占城稻种散诸民间今世江南之民 皆杂莳诸谷,江北之民也皆种秔稻。昔之秔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早禾焉。二帝之功 及民远矣。” 23 大小麦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从范成大的诗“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 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稻熟天。” 24可以看出大小麦在当时民众生活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丰歉甚至关系到全家一年的生计,因此“田家”才把大小麦 的丰收称作“小丰年”。 (2)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的种植在南宋也相当发达,范成大在它的诗中多有涉及,就蔬菜而言, 仅四时田园杂兴中就咏及当地常见品种如菘菜、芥菜、荠菜、水芹、莼菜、菱、 藕、瓜、竹笋等多种。其中菘菜更是范成大的家乡吴中常年栽种的当家品种,品质优 良、滋味香浓,备受吴人喜爱。“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 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 25在诗人看来老百姓自己种的菘菜品质鲜嫩、营养丰富、甘甜 如蜜藕,远比富贵人家的大鱼大肉要香的多。当然如此鲜美的菜类在市场上也可以买 到,“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26” 就提到了在市场上比较紧俏的菘菜和芥菜。 菱的生产在江南地区独具特色,吴中菱角,品种不一,所产甚多。甚至有人专门 以采菱为生,范成大在诗中对他们的生活有详细的介绍: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 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27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采菱户的生 23(明)邱浚: 大学衍义补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年,第 135 页。 24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第 374 页。 25范石湖集卷 27右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第 376 页。 26范石湖集卷 27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二,第 373 页。 27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一,37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活境况十分凄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采菱户的出现说明菱的生产在当地居民生活 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时的水果更为丰富。吴中的果品,以梅、橘、桃、李、杏、樱桃、板栗为美, 一年四季,佳果不断,正所谓“桃杏满村春似锦” 、28“梅子金黄杏子肥” 29。夔州 地区的水果也很丰富“荔子天凉未肯红” 、 “枇杷压枝杏子肥”30。当时水果不仅品种 多,而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梨以北方为上,名品有语儿梨、凤栖梨、金凤梨等, 最佳者当属内丘鹅梨。范成大曾多次称赞, “梨枣从来数內丘,大宁河畔果园稠” 31 、 “內丘鹅梨为天下第一” 。十月出汗后的鹅梨滋味最佳“汗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 久老尤荣。园翁指似还三笑,曾供翁身见太平”32。 柑橘种植以南方为盛。 苏州太湖洞庭山一带种橘历史悠久, 所产柑橘果大、 味美、 汁多,为世所称誉。当地百姓多以种橘为业,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33就是对该 地家家种橘的真实写照。江西隆兴府也是“桔园甚多” ,34尤其城南赣江沿岸“悉是橘 林,翠樾照水,行终日不绝” 。35四川果州(今四川南充)号称橘乡,诗云: “霜后秋 香干树橘,果山仙果透天香,处处圆金树树黄。 ”36 2.4 农业谚语农业谚语 农业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力的统一。为准确预测阴晴、冷暖、水旱、丰歉 等气象和农业的前景,中国古代农民积累和形成了气象占测的系统经验,其中很多都 被人们归纳为口诀韵语式的农谚。明王鏊姑苏志卷十三风俗云: “农既专力, 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旸雨之变,潦暵丰歉之 28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372 页。 29范石湖集卷 27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第 374 页。 30范石湖集卷 16夔州竹枝词九首 ,第 220 页。 31范石湖集卷 12大宁河 ,第 152 页。 32范石湖集卷 12內丘鹅梨 ,第 152 页。 33(宋)范仲淹著; (清)范能浚编,薛正興校點: 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 5苏州十咏 ,北京:凤凰 出版社,2004 年,第 89 页。 34范石湖集卷 13清湘道中桔园甚多 ,162 页。 35(宋)范成大: 骖鸾录 ,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49 页。 36(宋)王象之撰: 舆地纪胜卷 156,中华书局, 1992 年,第 450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 ”37在范成大的诗中对农谚多有反映, 以下择要谈之: (1)上巳蛙鸣,无水灾 江南水稻之乡以三月上巳日蛙叫来占卜水旱灾害,蛙声 不断是丰年之兆。诗人范成大即据此推断家乡吴中的丰收状况: “湔裙水满绿萍洲, 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诗下自注“吴下以上巳蛙鸣, 则知无水灾” 。 38 既然没有水灾也就意味着稻田的丰收。青蛙又叫田鸡,因此这种 习俗又叫田鸡报。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 “田鸡报”条载: “田鸡报,旧时民间岁时占 验习俗。流行于江南地区。指在清明时节,以田鸡(青蛙)的叫声来预兆旱涝丰歉, 谓午前叫则涝,高处的田地丰收,午后叫则旱,低处的田地丰收。 ”39又清嘉录田 鸡报条: “ (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年,谓之田鸡报。谚云: 田 鸡叫拉(在)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 。40 (2)甲子无云万事宜 在中国古代农村,甲子日的阴晴备受关注。唐张鷟朝野 佥载记曰: “俚谚云: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 头生耳;冬雨甲子,飞雪千里。 ”41其中“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指秋季甲子日若有 雨,则会导致连阴,庄稼难熟易烂,严重影响收成,所以秋季甲子日占阴晴是一种非 常受重视的民俗。范成大右秋日田园杂兴其六云: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 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 42该诗写出了农民期盼秋日甲子晴朗以 便赶紧收稻、打谷、装仓的心情。大诗人陆游也有类似记载: “今日甲子晴,秋稼始 可言。老农喜相觅,随事具鸡豚。 ” 43这首诗表现了人们看到秋天甲子日天气晴朗时相 互庆贺,并打算摆宴庆祝的心情。 (3)秋孛鹿,损万斛 立秋之日的天气,对于水稻的丰歉也非常重要。由于水稻 的后期生长都在此时,水稻的收获也在秋季完成,所以异常的天气状况,常常使水稻 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乃至颗粒无收。吴农以立秋日天气晴朗为吉,若这天有雷鸣则为 37(明)王鏊: 姑苏志卷 13风俗 ,第 493 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89 页。 38范石湖集卷 27右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四,373 页。 39 乔继堂、朱瑞平主编: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41 页。 40(清)顾禄: 清嘉录卷 3田鸡报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56 页 。 41(唐)张鷟著,赵守俨点校: 朝野佥载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19 页。 42范石湖集卷 27右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第 375 页。 43 陆游: 陆放翁全集卷 15甲子晴 ,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第 25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凶兆,就会出现“秋日雷鸣稻堆小”44的境况。范成大秋雷叹序文中写道:“吴 谚云秋孛鹿,损万斛 ” 。其诗对吴地农民在立秋日这一天遭遇雷鸣后的不满心情进 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縠。汰哉丰隆无籍在,政用此时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