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清初以来湖南从一个边远的“蛮夷”之区,一跃而成清朝粮仓,有两个 历史现象尤为引人注目:第一,湖南成为清代重要米谷输出地,生产的粮食 不仅保证省内需求,而且供应江浙、广东等省需求;第二,湖南人才群体出 现,成为支撑晚清政局的主体力量。 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往往影响着社会的总体环境变化趋势。在传统农 业社会中,农业仍是主体,土地是最重要农业生产资料,是人们占有财富的 主要体现和增值财富的主要源泉。湖南人口增长,带动了土地不断开发。湖 南向社会提供大量米谷,米谷贸易给湖南带来巨大财富,促进湖南人文环境 发展。湖湘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一批官员和士绅,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保证 地方政治清明运转。 随着湖南人口持续增加,湖南在清中后期面临强大人口压力,环境发生 很大变化。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庞大人口需求,土地兼并就会愈演愈烈,大 量自耕农加入流民队伍。地方政府和宗族却抑制族众外溢,一起抵抗流民的 侵扰,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湖南人文环境陷入严重危机。 湖南尽管在农业的发展上采用“杂五谷,以备伤害”多种种植方式,并 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采取多种经营,多样化消费,但是无法缓解巨大人口 压力。湖南一不重商贾,二是湖南商业的发展也比不上当时的江南。当人口 存在巨大压力时,农业发展已是瓶颈,而商业又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 就业渠道,湖南农民仍然以最艰辛的劳动投入和低水平的消费要求,以达到 相对稳定的农产品收获量。于是 “与水争地”和“与林争地”就成为清代湖 南必然选择。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所造成的后果,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森林 和动物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道淤塞;湖泊数量和容量下降,从而 引起水旱灾害连绵不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致使清代湖南区域经 济逐步下降。 关键词:清代;湖南;人口;环境 ii abstract since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hunan was from a remote area of minority to the granary of qing dynasty , there are two particularly eye-catching historical phenomenon: first, hunan become a main field of rice in qing dynasty, its production of rice supported people of hunan province besides the supply of area of jiang zhe, guangdong province ; second, there a talent pool in hunan, which are the main force to support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uncil. change of population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often affects the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of hunan. in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agri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he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the main expression wealth of people possession and the main sources of wealth of value. land was being developed with hunan population s growth. hunan supported large rice to the market, the trade in rice bring tremendous wealth to hunan, it made the environment of hunan humane more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of hunan background cultivated the large number of officials and gentry, good political qualities of theirs guaranteed political integrity for the local operation. as the population of continues to grow, hunan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faced strong pressure of population, th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limited land can not meet the huge demand,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will be intensifi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joined in the procession of displaced persons. local government and ethnic clan has inhibited the public ,repeled the harassment of displaced persons with the public,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not to be violated. environment of hunan human felt into a serious crisi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nan adopted kinds of miscellaneous grain for injury multiple cropping patterns. and promoted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rice, developed a variety of business, took diversification of consumption, but hunan still has to face population pressures. first hunan was customary to business. secong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lagged far behind jiangnan. when there is a huge population press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roped into a bottle neck, the commercial did not support the surplus agricultural iii labor for employment. farmers in hunan input the most difficult labor and low levels of consumer demand in order to achieve a relatively stable agricultural harvest. so the struggle for land with water and forests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hunan in the qing dynasty. such predatory exploitation endangered the bal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ecological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forests and animals reduced; increased soil erosion. lake road leading to the blockage; number and capacity of lakes decline, which led to continuous floods and droughts;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uffered huge losses, resul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cline of hunan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qing dynasty; hunan; population; environment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人口生产总是处于一种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双向交流的过程。土地、 人口、政事,国家三宝。有土地,然后有人口,有人口,然后有政事。 1.1.1 理论层面上看,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必须认真 研究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必然是属于自 然的一部分。环境概念的提出不是要建立一种模式,而是它具有一定的预见 力。它可以使我们看到历史的变迁过程,也可以看到过程的内部矛盾某 些现象改变了,而另外一些没有变化。 所谓人口,就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 人的总称。它既是组成社会的基本条件,又时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 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不在追逐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影响 社会环境。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资源,人口和环境 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发展。 清代湖南人口与土地关系;人类活动对清代湖南地理环境变迁;自然灾 害对人类社会危害程度;地理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与湖南社会 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与湖南人性格;如此等等,不枚胜举。当然,我不可能 对这些问题都作详尽回答,上例只是表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而这 些都与人类自身利益攸关,必须认真研究。研究历史上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问题,可以为今天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1.2 实践层面上看,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 的问题 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作为人类的对立面存在。 只要有人存在,环境作为人类的共同体存在才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历史从 某种意义上说是环境变化的历史。 要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口,同样必须考察这种人口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2 环境。因为人是现实的、自然的,它必须有着某一时代的烙印(包括自然的) 。 历史上湖南人口的变动、湘江流域变迁、洞庭湖变化、历史动植物变迁、湘 西开发、历史气候变迁等,都通过人口、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来。历史是结构 的历史,整体的历史,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其自然背景 则是历史上人口与环境的变迁。 人类走入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利用、开发 环境的工具和能力加强,人口迅速增加,物质消费大大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 时期,这使得人类与环境密切程度更甚以前,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更加错宗 复杂,出现许多新问题,对人类影响更深,更需关注,因而人口与环境研究 更是必要和紧迫的。 1.1.3 清代湖南人口与环境研究,对湖南社会发展史研究而言,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 区域研究成为现阶段史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两湖的区域史的著作 很多,硕果丰盛。而对湖南的经济、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研究却很少, 有限的成果又被包裹在两湖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之中。这种研究的负面 效果,就是把湖南社会史的特殊性冲淡、掩盖。 湖南在清以前都名不经传,在历代统治者眼中是“蛮夷之地” ,但在清代 取得很大发展,与同时代的湖北相比,更有可圈可点。湖南一跃而成为清朝 的粮仓,湖湘文化更是满天灿烂。钱基博先生赞曰: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此时湖南出现了一批又一批驰骋宇内的济时经世 人物,主要有:魏源、汤鹏、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宋 教仁、陈天华、蔡锷、章士钊、刘揆一、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这些 人物对近代与后世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要解读这种现象:重要一点就 是要研究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文化,新的士人风气,新 的格局的形成,如果“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 从它的背后社会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考察。即从人口与环境等社会大 众日常生活关系探讨,展示人口与环境相互关系,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社 会历史运动的必然规律和基本趋向,以便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2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1.2.1 两湖地区中湖南研究 国内学者通常把两湖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加以研究,而总是把湖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3 为重点研究对象, 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报刊杂志上。 有关研究如张健民: “湖 广熟,天下足”论述 , 中国农史1987 年第 4 期;张国雄: 明清时期两 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2 期; “湖广熟, 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 , 中国农史1994 年第 3 期;张国雄: “湖广熟, 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 , 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3 年第 4 期;张 国雄: “湖广熟,天下足”补证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 1 期;张 家炎: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从“苏湖 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 中国农史1996 年 第 3 期;龚胜生: 论“湖广熟,天下足” , 农业考古1995 年第 1 期。谭天星 : 清前期 两湖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 中国农史1988 年第 4 期, 清前期两 湖粮食产量问题探讨 , 中国农史 1987 年第 3 期, 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试探 , 农业研究 ,1990 年第 9 辑;谭天星: 清前期两湖农 村的租佃关系与民风中国农史 1992 年第 3 期。这些学者都从两湖农业成因 和地位的角度阐述,而对人口与环境研究涉及甚少。 1.2.2 整体湖南作为研究对象 王继平的晚清湖南史 ,作者从晚清湖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 面考察晚清湖南社会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突出湖南历史特色。刘泱泱近 代湖南社会变迁 ,该书梳理研究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变迁,建 置、人口民族、外来势力、商品经济、近代工业、阶级、家庭衣食住行、风 俗礼仪、宗教信仰等 10 项涵盖近代湖南社会变迁的全貌。作者着眼于变迁, 源流兼顾,重在探源,并简略概述其以后发展。张朋园中国近现代化区域 研湖南 ,文中作者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着手,探讨湖南的早期现 代化展状况,作者认为湖南现代化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这些变迁大多尚 在萌芽初期,相去现代化的理想尚远。彭先国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湘文 化 ,作者主要从会党与士人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从社会史角度重新审视湖湘 文化。考察湖湘文化载体的变化,说明湖湘文化是移民文化传播的一个典型。 这些专著立足于从近代湖南宏观方面探讨湖南整个社会的变迁,体现大而全 的优点,而对于湖南某些具体历史现象未作深一步探究。 1.2.3 湖南局部与分层作为研究对象 梅莉: 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 , 中国农史1991 年 第 2 期;王国斌: 18 世纪湖南的粮食市场与粮食供给 , 求索1990 年第 3 期;方行清代前期湖南农民卖粮所得释例 ,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 年 第 4 期; 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 , 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 李华清代湖南农村的稻谷生产及其商品化 ,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 4 年 10 月 13、14 期合刊;王国斌, 十八世纪湖南粮食市场与粮食供给 ;钟 永宁试论十八世纪湘米输出的可行性问题 ;蒋建平、柳思维清代湖南形 成米谷贸易货源地问题试的浅探 , 求索1983 年第 4 期,等等。这些局部 与分层研究能够加深对以上某领域认识,却很少探讨人口,环境在其中扮演 的作用。 1.3 论文基本结构和创新 1.3.1 论文基本结构 人口与环境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它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 反映着和加剧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本文的要旨就是对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 口)与客体(环境)关系进行研究。从土地、经济、人文政治、自然等社会 的主要方面来探讨与主体(人)的关系。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是本论文的主题。 文章的结构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叙述论文的学术背景,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价值。 第二章讨论清代湖南人口和土地发展状况及关系。人口是社会与国家的 原料,是文化与财富的生产者,所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 题、教育文化问题,必须从人口入手; 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人类自 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从生态环境摄取资源,而土地是传统社会首要且 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鉴于这个原因,把人地关系放在第二章阐述。 第三章探讨经济环境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的第一需要, 以维持人类自身存在。只有人类存在,才能有人类历史进程。 第四章主要论述人口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除了人还要过经 济生活外,还必须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第五章论述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从自然摄取生存物 质,人类才能存在,人类社会才能存在,才有人文环境存在。人口发展和社 会经济发展然离不开一定自然环境,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因而把它的研 究放在第五章。 1.3.2 论文的价值 近些年许多学者比较热衷湖湘文化研究,大多学者都从历史人物和历史 事件着手,而从社会史角度探讨清代湖南人口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和作用少 有涉及,更无系统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我以为,政治史和精英史 许仕谦: 中国人口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75 页。 5 研究固然是一条通往正统的阳光大道,但不起眼的民间社会和社会生活往往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脱离日常的民间社会和社会 生活,不论社会变革的最终爆发形式和烈度如何,事实上它的爆发力量和变 动趋向,早在社会生活的一般进程中缓慢聚积着和体现着。 本论文从人口与环境矛盾关系中,着力探讨清代湖南人口与环境关系, 也是本论文题眼。论文主要阐述清代湖南人口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作 用,用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清代湖南环境中的经济、政治、自然等日常生活与 人口的关系,揭示出社会现象内在联系,以及社会发展中所产生多种问题, 尤其是人们以前留意不多或触及不到的问题,加深对湖南社会发展历史的研 究。同时,以这种方法探索,不仅可以在湖南社会发展史探讨方面填补空白, 同时也能拓宽湖南社会发展史研究领域。这就是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6 第二章 清代湖南人地关系 人口和耕地是农业经济的两项重要指标,他们的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影 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指的 是人类与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但是,历史农业地理中的人地关系, 主要是指人口和耕地之间的关系。 2.1 清代湖南人口数量与分布 湖南自古就为“化外”之邦,苗瑶之地,人们畏其多瘴,不敢前来定居, 从汉朝到明末千余年间,湖南仍是地广人稀,传统农业尚未完全开发。经过 战争的洗礼,湖南社会生产处于崩溃边缘。为了恢复社会统治基础,清政府 作出了一定让步,以缓和社会矛盾。湖南经历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社 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一跃而为当时人口大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应带动湖南 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因地域性而表现不同特点。 2.1.1 清代湖南人口数量发展特点 一般认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间的清朝载籍是可信的。乾隆四十 一年以前,由于战乱影响,人口数据可信度不高,只能是估计数据,滋将清 代湖南人口数据如下: 明隆庆年 (1572) 1916965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1064824 康熙五十年 (1711) 1550595 乾隆七年 (1742) 8445179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14989777 乾隆五十六年 (1791) 16556000 嘉庆十七年 (1812) 18652507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18929000 道光十年 (1830) 19535000 道光二十年 (1840) 19891000 道光三十年 (1850) 20614000 咸丰八年 (1858) 20841000 同治九年 (1870) 20998000 光绪六年 (1880) 21002000 7 光绪十六年 (1890) 21008000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21174000 宣统二年 (1910) 23403000 滋将清代湖南人口的年均递增率如下: 16851711 14.56 17111742 56.2 17421776 17.06 17761791 6.65 17911812 5.69 18121820 1.84 18201830 3.09 18301840 1.87 18401850 3.58 18501858 1.37 18581870 0.02 18801890 0.98 18981910 8.38 16851910 13.83 隆庆六年数见万历湖广总志 ; 顺治十八年、康熙二四、五十年数系采用雍正大清会典和 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丁数和万历湖广总志各省口丁比的积;乾隆七年数见罗振玉清初史 料丛编下册,乾隆四一年数见皇朝文献通考 ;余见全汉升清代的人口变动一文之附录和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转引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6 年版,第 10 页。 据此,可以看出清代湖南人口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和特点。 (一)人口呈负增长(15721685) 湖南人口从明隆庆六年 190 多万下降到康熙二十四年的 100 多万人。呈 负增长,平均每年减 7.53%。这时清朝地方政权还没有完全控制湖南,清统 治者此时的中心问题就是稳定统治,而对人口等民生问题无暇顾及,地方政 府上报朝廷人口数字肯定存在虚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战争是这一时 期主流,大批人口在战争中死亡或迁徙。明末清初,湖南烽火连绵数载,以 致“残毁瓦砾,荆榛千里,如一青嶙,白骨所在皆然” 。 湖南当时有“弥望 千里,绝无人烟”之说。 如长沙县亦谓“旷土漫衍,人星廖落” 。这样的 嘉庆(十五年本) 善化县志 ,卷 19祥灾 ,第 5-10 页。 嘉庆(十五年本) 长沙县志 ,卷 17祥灾 ,第 69 页。 刘馀谟,“恳荒兴屯疏”, 皇朝经世文编 ,卷 43。 8 记述,地方志中犹多,不可胜举。传统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 (二)湖南人口增长最快时期(16851776) 到康熙五十年,湖南人口恢复到明隆庆六年的人口,传统农业也得以恢 复。 从康熙五十年至乾隆七年, 湖南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年均增长率达到 56.2 。从 1742 年到 1776 年,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放缓,年均增长率仍高达 17.02 。如此高的增长率,显然有大量外地移民迁入。张国雄在对两湖人口构成 的研究后认为,两湖氏族中江西籍占 60-70,在两湖中,湖南自古地广 人稀,移入湖南人口要比移入湖北多 。尤其是清初湖北汉口大堤溃决,垸 民纷纷南奔湖南,为安置这些流民,湖南政府准需他们在洞庭湖滨开垦垸田。 不仅湖北“南来垦民日众” ,就连福建、两广,江西等地 贫民也不远千里而 来,这股移民浪潮持续到雍正后期。大量外省人口的移入,无疑加速其人口 的增长。 湘赣边境的攸县等地,也成为移民落脚点。湖南人口在外来移民 和人口自然增长的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快速增长。 (三)人口增长较快时期(17761812) 湖南人口年增长率维持在 6.655.69,人口增长势头明显放缓。湖 南内地平原和河谷盆地在人口承载量上已达到饱和, 人口压力逐渐发生作用, 人口开始向边远山区挺进。 (四)人口增长缓慢时期(1812-1858) 湖南人口长期以来增长之势已达到“强弩”之末,年增长率约为 2.37。 这期间,湖南几乎没有增加载籍耕地,人口压力效应表现极为明显。湖南腹 地大量剩余人口流向边缘山区,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迅速被引进山区,湖 南山区开发进入黄金时期。由于粗暴和无序的垦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 地效益下降,导致湖南人口外流,故而人口增长率偏低。 (五)人口增长停滞时期(18581898) 该时期发生震惊中外太平天国运动。它在湖南停留时间不长,但对湖南 人口破坏大;湘军的兴起,使得湖南由原先清朝粮库变为清朝兵库,湘军转 战半个中国,其中部分湘军落籍外省;安徽和江浙一带是主战场争,人口损 失极大,接受大批湖南移民。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湖南人口增长在该阶段处停 滞。 (六)人口增长较快时期(1898-1910) 该时期湖南人口增长率达 8.38,可能因为接受大批湖北移民。 张国雄: 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研究 , 文献1994 年第 1 期。 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 页。 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6 页。 9 2.1.2 湖南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湖南省东南四三面环山向北敞开马鞍形状盆地,山区、丘陵占全省 70%。 清代湖南人口主要聚集于长沙府、衡州府、宝庆府、岳州府、常德府、永州 府。现将清代湖南各府州人口密度表(人/平方公里)列出,以供参考。 表 2.1 清代湖南各府州人口密度表 (人/平方公里) 年代 府别 土地面积(平 方公里) 隆庆六年 公 元 1572 年 康熙五十 公 元 1711 年 乾隆四九 公 元 1784 年 嘉庆二五 公 元 1820 年 长沙府 42673 10.0 5.1 49.3 100.5 宝庆府 21362 10.4 10.4 32.6 76.0 岳州府 11223 13.8 4.5 55.5 158.4 常德府 11183 12.9 12.0 65.5 109.1 衡州府 16686 12.8 25.1 65.1 139.1 永州府 25039 5.7 5.4 36.3 65.1 辰州府 16471 7.1 38 28.0 62.8 沅州府 9494 4.0 2.8 27.0 62.6 永顺府 13762 14.7 46.7 澧州 16523 7.8 2.8 38.7 62.6 郴州 12378 7.6 5.3 46.7 80.6 靖州 9792 9.1 6.3 33.7 62.1 桂阳州 7035 20.8 14.4 68.2 109.9 人口资料见上表,土地面积资料出处湖南省志地理志所载各县市土地面积统计相加所得。 说明:上表政区以乾隆四十九年为准,凤凰、乾州、永绥、晃州四厅嘉庆二十五年的人口密度 为 43,34,23,38.转引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表 2.2 清代湖南各府州人口表(万) 人口平均递增率() 年代 府州 隆庆 六年 1572 康熙 五十 1711 乾隆 四九 1784 嘉庆 二五 1820 光绪 三四 1908 1572- 1711 1711- 1784 1784- 1820 长沙府 42.7 21.7 210.5 429.0 4.8531.60 19.97 万历湖广总志记载隆庆六年各州县的户、口、丁数,清代政区不同于明代,表中人口数是以乾隆四十九年 政区为准。 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各府的“原额人丁数”乘以隆庆六年相应府州的口丁比。 系乾隆大清一统志所载各府州“原额人丁”和“滋生人丁”之和。户部清册载湖南乾隆四十八年人口为 15676488,比一统志四十九年数多出 657.8 万。 系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各府的“滋生人丁”数,实为总人口数,政区与乾隆四十九年不同者作相同处理。 如凤凰、乾州、永绥三厅并入辰州府内。 10 宝庆府 22.1 22.3 69.7 162.4 0.04 15.75 23.80 岳州府 15.5 5.0 62.3 177.8 8.0535.08 29.55 常德府 14.5 13.4 73.3 122.0 0.5223.50 14.27 衡州府 21.3 41.8 108.5 232.1 4.88 13.15 21.34 永州府 14.2 13.6 90.9 163.0 0.3226.41 16.36 辰州府 11.7 6.3 46.1 103.5 4.42 27.61 22.70 沅州府 3.8 2.7 25.6 59.5 2.4231.32 23.64 永顺府 20.2 64.3 21.26 澧州 12.9 4.6 63.9 103.4 7.3536.63 13.44 郴州 9.4 6.6 57.8 99.7 2.5830.20 15.26 靖州 8.9 6.2 33.0 60.8 2.5623.13 17.17 桂阳州 14.6 10.1 48.0 77.3 0.53 21.51 13.35 湖南省 192 155 910 1855 1.5224.63 19.98 资料来源:万历湖广总志 ,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 。转引自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 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湖南人口在 1711 年 155 万,1784 年 910 万,1820 年 1855 万,同时期以 上六府人口之和分别占全省总人口数的 76%、57.1%、69.3%。1711 年人口密 度最高的是衡州府(约为 25.01 人)最低为沅州府(约 2.8 人) 。随着垸田的 开发,外地人口的迁移,人口有所变化,1820 年人口密度最高为岳州府(约 158.4 人) ,最低为永顺府(约 46.7 人) 。由于湖南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 不同,其人口发展速度和分布密度表现很大差异。现选取清代湖南三个典型 地区加以说明: (一)湖南腹地地区 长沙府很早就得到开发,是清代一个重要的产量区,在明末清初的战争 中破坏极大,康熙五十年的人口数几乎仅是明末隆庆六年的一半。史载长沙 府“无岁不被焚杀,无地不为战场” ,又遭灾荒,以致“白骨盈道,蓬蒿满城, 村不见一庐舍,路不见一行人” 。 战争结束后,湖南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由 于自然和历史优越性,长沙府人口发展极块,康熙五十年到乾隆四十九年, 人口几乎翻了十倍,人口平均增率约达 31.6,增加速度惊人,一直到嘉庆 二十五年(1820) ,递增率仍约为 19.97,原因是大规模开发垸田,引起大 量人口迁入。此后,该地区人口压力在乾隆期间发生效应,过度围湖造田, 造成水旱频繁,土地报酬规律递减,过剩人口开始流向本省山区和外省,人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顺治四年八月湖广巡按张懋揭贴,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1 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湖南边鄙山区 清代辰州府位于湖南西部地区,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人口损失较大, “叠遭蹂跞,农业久废,四野荆蒿” 。 明末隆庆六年的人口数约为 11.7 万人, 到康熙五十年(1711) ,人口约为 6.3 万余人。此后,该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康熙五十年到乾隆四十九年,人口平均年递增率约达 27.61,乾隆四十九 年到嘉庆二十五年人口平均年递增率约达 22.7。辰州府的南部地区在乾隆 时被分设沅州府,嘉庆年间又将辰州府所属的凤凰、乾州、永绥三厅升为直 隶厅,这些新政区的设立,说明辰州府在乾隆年间成为腹地人口减压区。 (三)改土归流地区 湘西永顺府人口主要增长与改土归流后的乾嘉时期。该府人口主要是外 来移民的机械增长, 而吸引移民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大量荒地和科赋的轻薄。 该地区在改土归流后,“各处游民十百为群, 扶老携幼, 络绎不绝至永顺各县” 开垦田地。 乾隆四十九年永顺府人口约为 20.2 万人,到嘉庆二十五年人口 激增到 64.3 万人。这些增加人口大部分是外来移民。桑植县“土籍”人口只 占全县人口的 40%,而来自外地的“客籍”人口竟占 60%。 总之,清代湖南人口多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及湘中丘陵区域,西部及南部 山区人口较少。人口密度有平原向丘陵、山地依次递减。但分布并不十分悬 殊。洞庭湖平原是湖南最富庶的区域,但人口并不集中。人口呈平均分布的 现象是农业社会的特色。 衡山县志载: “衡民自城市而外,聚处者少,一 区不过数家,一家一苑,不成村落” 。 “按衡农居平原沃壤者十之四,居水涯 者十之三,居山间者亦十之三” 。 巴陵县“土人居室如巢,水田束山腰,如 环,如梯级;鸡犬农桑虽一致,而村落则多聚少散,烟火不为比邻” 。 衡山 和巴陵本县清代湖南农业最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他县更是如此。 2.2 清代湖南土地恢复与开发 湖南人口从清初一百多万人增加到清末二千多万,增加绝对数是十分巨 大的。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反映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社会中, 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 土地无疑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财产。 湖南在平定 “三 藩之乱”后,进入一个和平安定社会。经过康雍两朝的开发,湖南清初被抛 荒耕地已全部恢复并有所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 ,湖南人均耕地 4.48 顺治八年七月一日沈永忠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 11 册,第 189 折;第 17 册,第 728 折。 同治桑植县志卷 2赋役志 。 衡阳县志 (光绪元年本) ,卷 20风俗 ,第 4 页。 巴陵县志 (同治十一年本) ,卷 39风俗 ,第 45-46 页。 12 亩,至雍正二年(1724)则急增为 9.38 亩。 此后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传 统滨湖地区已经无开垦之地,剩余人口向山区挺进。湖南的土地垦殖在空间 上呈现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的拓展过程;即“与水争田”和即“与林 争田” 。 2.2.1 “与水争地” 湖南的垸田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这类土地经常淤积,土壤肥沃, 极易开垦。垸田主要包括岳州、澧州、常德、长沙诸府州的部分州县。华容、 安乡在明代已有较多的垸田,其余州县垸田极少,大部分荒滩都是“历代多 弃置不问” , 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查地亩时,仍然是“一望芦荻飘 飘,概曰洞庭积水之汊”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 有利于垸田发展的措施,使湖区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垸田开发成 本极少,当年就能受益,吸引大量的人口移入,成为清初接受剩余人口压力 的缓冲区。乾隆间湖区的开发又掀起高潮,垸田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明代。 据道光洞庭湖志记载: “自康熙年间许民各就滩荒筑围垦田,数十年来, 凡稍高至低,无不筑成田。湖滨堤完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 ” 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持续围垦,长沙、岳州、澧州、常德四府“堤垸多 者五六十,少者三四十,每垸大者六七十里,小者亦二三十里。 ” 环绕洞庭 湖周围的园田多达五百余区。至清末,洞庭湖平原垸田数量达一千余区,面 积五百多万亩。 垸田又分官垸,民垸和私垸三种。官民垸是合理开发的,私垸则系违法 乱垦,主要沿江滨湖河地区的未垦州滩上进行。清代私垸不仅没有被取缔, 反而成为湖河滩区土地开发的主要形式。 清初垸田既不多,筑堤也不甚高,其水口很宽,漫水入湖之地亦最广。 每五川骤涨,由陆入湖,土人谓之: “漫水不过三日,少不过一二日” ,而水 退甚速,不惟田庐幸保无伤,河身亦得借水刷沙,不致淤浅;而淤泥漫陆, 反得积淤成腴。但自康熙五十五年修筑“阳由” 、 “孟姜”等九大官垸,情形 就发生变化, “官垸堤身比民垸堤身要高,民垸堤身亦不得不高,而无垸者不 得不筑” ,大大刺激了垸田改造。不到几年工夫,湖区凡高阜可成田亩之处都 已先后垦成垸田,官垸,民垸绵亘相望,往日受水之区多为筑垸之地。 这 张国雄: 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之考察 , 中国农史1993 第 3 期。 梅莉: 洞庭湖区莞田的兴盛于湖南粮食的输出 , 中国农史.1993 年第 3 期。 道光洞庭湖志卷 4,转自汪家伦明清长江中下游完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 , 中国农史1991 年第 2 期。 高宗实录卷 289,第 4 页。 湖南水电局: 认识洞庭湖,改造洞庭湖 。 谭作刚: 清代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清政府的对策 , 中国农史1985 年第 4 期。 乾隆湖南通志卷 12堤堰引澧州水道图说 。 13 些垸田原为受水之区,筑围成堤后,受水之区缩小,水患频繁发生。湖南官 员屡次禁止增筑新垸,但利益所在,自难杜绝修筑。垸田开发并非毫无代价, 洞庭湖呈现“新旧堤堰参伍错综,拭目邀望,如星罗,如棋布,如蝌蚪蜿蜒, 如碧蜿团圆” 景观,使得泻洪能力极大减弱,出现“乐岁则谷米如冈岭, 凶岁则田庐成泽国” 。 2.2.2 “与林争地” 湖南地区山势较高,土层较薄,肥力容易流失,以旱地为主。其耕作方 式多为刀耕火种。该区地广人稀,开发较晚。随着湖区因为开垦饱和而逐渐 成为人口压力发生区,大量人口涌向山区,开始与林争地的土地垦殖活动。 乾隆七年(1742 年)七月,清政府下诏湖南开垦荒地,水田在一亩以下,旱 地在两亩以下者免科。 “其余峰岭湖泽之隙,不成段者,听民栽树种蔬,并免 开科” 。 这些条例除对平原、河滩等传统耕作区进一步开垦利用零星土地起 了一定作用外,更促进了山区土地开垦。清代湖南山区的开发,无论从广度 和深度来说,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开垦河谷盆地、丘陵冈 地,许多深山密箐,陡坡崎岖禁止亦开垦种地。衡州一带的黄墨岭“极高峻, 回复半曰方度” ,尽管如此,岭上已被垦殖成田。范成大过黄墨岭曾写道: “谓 非人所寰,居然见锄犁,山农如木客,上下寰羽以飞。 ” 清代更是大规模垦 山,湘中地区出现“凡山头地角稍有开垦者无可辟” , “迩来山谷日辟” , “山 顶皆田”的现象。 湘东山地更高,但也多伐木砍荆开垦种植,如众多闽、 粤等省棚民在攸县开垦, “结庐山上,垦种几遍。 ” 随后人口滋生,更向山 区纵深发展。乾隆桂东县志卷 2 称:桂东“四面皆山,除耕陇谷外,即 高山斩木芟荆植豆菽,播包粟,梁糁以补其不逮。举目四望者蓊荫而蒙茸者, 今则濯之而童秃矣。 ” 在湘西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废弛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陈规, 大量汉人潜入了该地区,湘西山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乾隆年间湘西山区 开发全面展开,开山辟地掀起了高潮。乾隆期间,在湘西永顺、龙山、保靖、 桑植等县普遍出现汉民侵占苗民之地现象,尽管政府多有禁地令,却仍不断 发生。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苗民土地不断被侵占,以致苗民占有土地越来 越少,并导致了乾隆六十年的苗民起义。苗地被侵占,虽然对苗民是不公平 的,但无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过去,湘西少数民族田地多,一般采用刀耕 火种,汉民的涌入,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水平起了促进作用。移民涌入, 光绪湘阴县志卷 7风俗 。 高宗实录卷 63。 范成大: 骖鸾录 , 石湖诗集卷 13。 同治祁阳县志卷 22 风俗 。 同治攸县志 卷 54 艺文 。 14 又使得大量的林地、荒地被开垦为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湘西山区在乾隆三十 年(1765)已是“生齿繁盛,居民稠密,地植多倍蓰于十年前” 。 湘西北 部的安化县,嘉庆年间“生齿日繁,食多不足,凡包谷、荞麦、粟之类可资 人者,无不勤于耕种,邑种真无旷土”了。 随着山区开发的加剧,许多州 府厅县的新设也就成为必然,雍乾时期是湖南设立山区州县最多时期,它增 设了永顺、桑植、龙山、保靖、永绥、永定、安福、清泉县。 随着农业移民向山区的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行考试题及答案
- 尼尔斯考试题及答案
- 爱情考试题及答案
- 曾国藩考试题及答案
- 中华传统文化(山西管理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
- 2025年智慧社区电气安装工程服务协议
- 2025版食堂员工培训及福利保障合同范本
- 2025版桁架租赁及临时仓储服务合同
- 2025年抖音网红直播广告合作合同样本
- GB/T 18103-2022实木复合地板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设计《第7单元练习》课课练(含答案)
- YS/T 231-2015钨精矿
- JJF 1851-2020α谱仪校准规范
- GB/T 15166.4-1994交流高压熔断器通用试验方法
- GA/T 848-2009爆破作业单位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安全评价导则
- 九三学社入社申请书模板(最新版)
- 教师培训课件怎样做好教学“六认真”
-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课件
-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 国家赔偿法完整版教学ppt课件全套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