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 中文摘要 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 以潘曾沂为中心 中文摘要 清代中期( 尤其是嘉庆、道光两代) ,政局动荡、经济萎靡、自然灾害频发, 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救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迫切压力。伴随着国家救助能 力的逐渐下降,民间慈善趋于兴盛,士绅逐渐成为慈善事业的主导力量。这种情况, 尤以江南地区最具典型。 吴县士绅潘曾沂,是道光朝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善人。他通过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对社区内的贫民积极救助,还依托人际,与其他慈善家共同行善,对江南地区慈善 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以潘曾沂为中心,通过总结其慈善活动、分析其慈善思想,并概括其对以 后的慈善事业所产生的影响,理清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概况,希望 对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江南地区;慈善事业;潘曾沂;丰豫义庄 作者:王伟伟 指导教师:王卫平教授 里芝q 变翌! ! ! 垫! g 竺! 坚竺! ! 虫! 坚翌璺! ! ! g ! 些里¥! 墅蔓垒坠! 堕! t h e c h a r i t yo fj i a n g n a na r e a i nt h em i d d l e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f o c u s e do np a n z e n g y i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d d l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 ,e s p e c i a l l yi n j i a q i n ga n dd a o g u a n ge r a s ,t h e 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sw e r et u r b u l e n t ,a n dt h ee c o n o m ye x p e r i e n c e dd e p r e s s i o n , a n d t h e h a z a r d sh a p p e n e df r e q u e n t l y 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f a c e du pt om o r ea n d1 1 1 0 r es o c i a l l e s c u ep r o b l e m s t h ep o p u l a rc h a d t yr a i s e du pt oac l i m a xw i t h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r e s c u e a b i l i t yb e c a m ed e c l i n e t h eg e n t r yp l a y e d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t h ec h a r i t y , w h i c hw a sq u i t et y p i c a li nj i a n g n a na r e a p a nz e n g y i ,a no u t s t a n d i n gg e n t r yo fj i n g n a na r e ai nd a o g u a n ge r a , c a r r i e do u t v a r i o u sc h a r i t yn o to n l yb yh i so w ne f f o r t s ,b u tc o o p e r a t e dw i t ho t h e rp h i l a n t h r o p i s t s s o h eg a v e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 so nt h ew h o l ec h a d t yo f j i a n g n a n t h ep a p e r ,f o c u s e do np a nz e n g y i ,s u m m a r i z e sh i sc h a r i t ya c t i v i t i e s ,a n a l y z e sh i s p h i l a n t h r o p yt h o u g h t sa n ds u m su pt h ei m p a c t so nt h ef u t u r ec h a r i t yr e s u l t e df r o mh i s a c t i v i t i e s t h u st h ep a p e rg i v e sac l e a ri d e aa b o u tt h ec h a r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i se r aa n d o f f e r sab e n e f i tf o rt h ef u r t h e rs t u d yi nt h ef u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l i a n g n a na r e a , c h a r i t y , p a nz e n g y i ,t h ef e n g y uc h a r i t a b l ee s t a t e n w r i t t e n b y w a n gw e i w e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w a n gw e i p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鹳敬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叁硅焦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墨律枣日期:盘毒:簟:丛 导师签名:2 牛日期:必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菩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绪论 绪论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社会成员的自愿互助和民间社会自发 运营为基本特征。随着近年来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慈善事业史开始受到史学界 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尝试以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著名慈善家潘曾沂为个案,力图 通过个人的慈善活动,透视其所在地域慈善事业的发展概况。 ( 一) 研究缘起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重视社会救济事业,将其视为政府的责任。沿至清代,国家 主持的社会救助制度与民间主持的慈善事业相互补充,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 体系。作为全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清代江南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处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清代中期,尤其是嘉庆、道光两代,由于政治腐败、经 济萎靡等原因,国家的救助能力明显下降。面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自然灾荒的且 渐频繁,社会的救济要求却更加迫切。以此为背景,以士绅为主体的地方有力者所 主持的民间慈善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 二) 学术史回顾 对于清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从上世纪8 0 年代开始,学界已开始予以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是由海外学者开其端绪的。日本学者夫马进对中国善堂善会历史进行 了深入的探研,发表了多篇文章, 1 9 9 7 年,他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汇集出版 为专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日本同朋舍1 9 9 7 年版,中文版为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该书对明清以来慈善组织的出现、演变、分布、运营实态、在城市近代化中 的作用以及慈善事业发展中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众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台 湾学者梁其姿早在1 9 8 4 、1 9 8 6 年就相继发表了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中下游之育婴 堂( 收入台湾“中研院”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1 9 8 4 年)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 活动的兴起( 台北食货第1 5 卷第7 、8 期,1 9 8 6 年) 等论文,对明清时期育婴 堂等慈善机构开始探索。1 9 9 7 年出版的著作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台 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9 7 年;大陆版本有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等) ,系统地考 察了明末至清后期各类慈善组织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还着重探讨了各慈善组织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绪论 的教化功能。上述二位的著作,均是以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为研究重点。 在大陆学界,王卫平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慈善事业研究的论著,如:清代 苏州的慈善事业( 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第3 期)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 事业( 社会学研究1 9 9 8 年l 期) 、清代江南市镇慈善事业( 史林,1 9 9 9 年1 期) 、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 与施晖合写,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 9 9 9 年2 期) 、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江苏社会科学1 9 9 9 年2 期) 、 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 清史研究2 0 0 0 年1 期) 、普济的理想与实践 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 江海学刊2 0 0 0 年1 期) 、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 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与顾国梅合写,中国农史2 0 0 2 年2 l 卷l 期) 、清 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 与黄鸿山合写,中国农史 2 0 0 3 年4 期) 、明清时期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 江海学刊2 0 0 4 年3 期) 、中国 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 与黄鸿山合著,群言 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出版) 等,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的种类、运 作机制等方面迸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勾勒出我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历程,被学界 誉为“大陆研究明清慈善史最富有成果的学者”o 。 通过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我们可对明清江南的慈善事业有较为充分的了解。 但综而视之,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慈善组织的角度着手,而对慈善家的专门研究还相 当薄弱,据笔者所见,只有王卫平对袁黄、台湾学者对余治、朱英对经元善作过专 门的研究o 。所以,关于明清时期的慈善家的研究,可以说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潘曾沂是清代中期江南地区影响最大的慈善家之一。如民国吴县志所云, 潘曾沂是“道光朝吴门第一善人”口。与潘曾沂在江南慈善事业中发挥的作用相应, 学晃已开始关注他的生平和贡献。如王永厚对潘曾沂撰述的农书丰豫庄本书进 行全面介绍,着重探讨其极力推广的区田法。回余新忠对潘曾沂创设的丰豫义庄作 。曾桂林:1 2 0 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3 年0 3 期 。王卫平: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 ( 与马丽台写,安徽史学 2 0 0 6 年第5 期) 、籁进兴: 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 i 争一1 8 7 4 ) 为中心 ,嗣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顶博 士班1 9 9 3 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玉女朱英: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2 0 0 1 年1 期) o 同治苏州府志) 卷8 4 “人物”之“谢元庆”记载到:“道光中,吴门以好善乐施著声远近者首功甫,次 谢慧庭所以在本文中笔者采用潘曾沂为。道光朝吴门第一善人”的说法,后面再引用时不再赘述,特此声 明 。王永厚:( 丰豫庄本书) 研究 ,中国农史 。1 9 9 5 年1 4 卷1 期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祈为中心 绪论 过专门考察:在丰豫庄非潘氏宗族义庄( 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2 期) 一文中, 余新忠指出:“丰豫义庄只是潘曾沂一家捐建、面向邻里的社会救济机构”回;其清 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一苏州丰豫义庄研究( 南开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一文 则就丰豫义庄的创立、义庄与宗族的关系、义庄的创建背景和目的等问题展开了更 加深入的研究。圆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和善与人同明清以来 的慈善与教化二书,对潘曾沂与善书的关系有所涉及。徐茂明研究清代苏州大阜 潘氏时,也注意到潘氏有着“乐善好施的传统”。,并指出:从丰豫义庄的创立开 始,“潘氏的义举善行终于制度化为有组织有保障的行为”。 以上论著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到潘曾沂的慈善活动和思想,但仍有失于宽泛和零 散。王永厚、余新忠的研究以丰豫义庄为限;游子安的着眼点为善书;徐茂明力图 从宗族的层面考察潘氏的慈善传统,对潘曾沂个人的慈善活动亦未作深究。实际上, 潘曾沂在明清江南慈善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上承晚明时期的袁黄和清初的周梦 颜、长洲彭氏,下启晚清时期的余治,在明清江南的慈善家谱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 位置。通过对潘曾沂的个案考察,不但可对清代中期江南慈善事业的运营实态有更 为详实的了解,而且也可以更好的把握明清江南慈善事业的承继与发展过程。 ( 三) 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潘曾沂,是道光时期著名的善人,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学者。 虽然有关他的史料比较零星、分散,收集的难度较大,好在他留下了内容极其丰富 的著述,对本文有关资料的搜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利用的资料有潘曾沂的年 谱、墓志铭、诗文集及他人托潘曾沂之名所作的善书宝卷。我还翻阅了一定数量的 方志、谱牒及各类文集。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潘公免灾救难宝卷( 文中多简称为 潘公宝卷) 是常被人忽略的史料。宝卷过去一般被视作文学作品,但它们的史 料价值也值得我们格外注意,尤其是“善书类宝卷”,还具有类似于善书的道德教 化作用,对研究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潘公宝卷便是这一典型。 o 余新忠:丰豫庄非潘氏宗族义庄 ,中国农史 ,1 9 9 6 年第2 期 。余新忠;清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一苏州丰豫义庄研究1 ,南开学报) ,1 9 9 7 年第3 期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扛南社会( 1 3 6 8 1 9 1 1 ) ,第2 1 6 - 2 1 9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4 版 。徐茂明;e r r 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1 9 1 1 ) ,第2 1 7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4 版 3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 绪论 ( 四) 本文的结构与创瓤 从结构上看,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概况、研究思路等略作交代。 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社会背景。清代中期,伴随着政局的动荡及经济的萎靡,矛 盾丛生、各类社会问题凸现,整个社会救助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迫切压力。而此 时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官方的各类慈善机构走向 衰退,以士绅为主导的民间慈善事业开始涌向高潮。 第二部分分类概述潘曾沂的慈善活动。作为道光时期有名的善人,潘曾沂的慈 善活动涉及面广、救助程度较深。他从宗族内到宗族外,还深入到人们的思想领域, 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开展了慈善活动。 第三部分解析潘曾沂慈善思想的渊源与特点。根据前一部分对潘曾沂慈善活动 的概括,从家族、社区、个人思想等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潘曾沂慈善思想的渊源,并 总结其所特有的诸多特点。 第四部分是总结潘曾沂与江南慈善事业中的关系。通过潘曾沂和江南其他慈善 人物的交往及潘公免灾救难宝卷这本托其名所作的劝善类宝卷来烘托潘曾沂在 整个江南慈善事业中的影响,探讨他在江南慈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透视清朝 中期江南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慈善发展情况。 最后就是本文的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一下潘曾沂一生的慈善活动及慈善思想, 突出其在整个江南慈善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与既存的成果相比,本文可能有如下两点创新之处。其一,本研究的角度较为 新颖,属于尚未有专门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创性。其二,作为清代江南 地区慈善家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对潘曾沂的专门研究,使我们对清代中期江南地区 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4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一、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一、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作为清代中期苏州的著名慈善家,潘曾沂的慈善活动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首 先,潘曾沂从事的慈善活动,是清代中期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 清代中期江南地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慈善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潘曾沂的 慈善活动与前人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所以,在探讨潘曾沂的慈善活动和思想之 前,有必要先对他开展慈善活动的社会背景略作交代。 ( 一) 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概况 包括民间慈善事业在内的传统社会保障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周 礼和管子的记载看,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即已初步形 成,并开始付诸实践。沿至宋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有学者 指出“关于养老慈幼之政,自西汉以下再没有比宋代规模之更宏远、计划之更周密、 设施之更详尽的了”。o 自宋代开始,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传统 社会保障事业更为发达,在全国处于首屈一指的位置。前人的研究显示,在宋代的 江南,各种官营的社会保障机构不但设置时间早,而且种类多、规模大、设施全, 救助对象极为广泛。o 也正是在宋代,民间举办的慈善事业也开始兴起。北宋皇祜二年( 1 0 5 0 年) ,范 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范氏义庄 是我国最早的宗族义庄。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 家。他于1 0 1 5 年中进士,曾历任多处知州、都转运使、经略安抚招讨使、副枢密 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1 0 4 9 年,他在任杭州知州时,捐出自己多年积余的俸禄, 在故乡苏州买田千亩,捐为范氏宗族公产,称作“义庄”。其所得租米供给全体宗 族成员“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范仲淹还亲手指定义庄规矩,对义庄收入的分 配作了安排固。范氏义庄创立后,对保障族人的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末清初时, 顾炎武曾经指出:“至今( 范氏) 裔孙犹守其法,范氏无穷人”密。 范氏义庄的设立,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多有踵行者。清代苏州人顾 。王德毅:束代的养老与慈幼 ,收入庆祝蒋慰慈先生七十荣庆论文集。台北中央图书馆刊特刊1 9 6 8 年 王卫平;明清时期征南地区的民闻慈譬事业,社会学研究x1 9 9 8 年第1 期 可详见范文正公义庄规矩) ,见周鸩度等编著范仲淹史抖新编 ,沈阳出版杜1 9 8 9 年 。顾炎武;日知录) 眷6 。庶民安故财用足” 5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 t 5 一,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震涛在吴门表隐中曾对范氏义庄的影响作过评论:“文正之流泽远矣。数百年 后,闻风兴起者,有若申文定时行,陈文庄仁锡,故三姓之子孙,至今食旧德云。 然而义田义宅,虽创守由范氏,实贤大夫为之兴废而举坠,补弊而救偏。宋南渡时, 以编民豪据而一变。于宋,得提刑何异、郡守郑若荣;于明,得巡抚大理卿胡概、 周文襄忱及郡守况钟,复其田产,免其科籴,宽其赋额,此义庄所以崇德报功,而 千秋俎豆之勿替也。及汤文正莅吴,月吉亲诣范氏义庄,兴至德庙、周忠介祠同垂 祀典,率吴民以礼让忠节,移风易俗,治臻上理焉。而义田义宅之名,吾吴妇孺所 熟悉,而藉藉人口者也。”o 宗族义庄还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清代雍正帝在圣 谕广训中便要求宗族“立家庙以荐熏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庄以赡贫乏,修 族谱以联疏远”9 。 沿至明清时期,政府虽仍然继续提倡并举办社会保障事业,但其规模、设施等 似未必超越宋代。但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民间慈善活动 开始趋向兴盛,这成为明清社会史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尤以江南地区最具 典型。 在明代前期,官方对社会保障事业相当重视。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皇帝积 极重视与倡导,使得养济院( 即孤老院) 、惠民药局等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几乎遍 布全国各地。但官办的社会保障机构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它们在政治清明、社会 安定的年份还能维持正常运营,一旦政治和社会出现动荡,便难以相继。再加上官 办机构都有一定名额限制,并不能满足普遍救济贫民的需要。当政府财政难以承受 时,只好吁请社会力量的帮助。在此背景下,民间慈善事业开始趋向兴盛。以晚明 时期同善会的出现为开端o ,民间举办的各种善会、善堂开始在各地普及,其中又 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 至清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出现了兴盛局面。尤其是清朝中期的乾、嘉、道 三朝,善会、善堂的设立步入了清代的第一个高潮期。不但参与的社会成员广泛, 而且慈善机构的数量多、规模大、财力充足、活动经常o 。这些慈善机构的设立和 运营,得到了以士绅为主体的地方有力者的积极参与,“地方士绅担当了善堂的积 。顾震涛:吴门表隐 第7 7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周振鹅撰集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第2 2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6 年版 毒关于同菩会。可参见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二章。同善会的诞生0 第7 卜1 2 5 页伍跃,杨文 信,张学锋译,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问慈善事业) j 社会学研究 ,1 9 9 8 年第1 期 6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一,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极倡导者、踊跃捐输者和事务管理者的角色”。根据王卫平利用同治苏州府志、 民国吴县志、吴门表隐、桐桥倚棹录等资料进行的统计,清代苏州府的长 洲、元和、吴三县的善堂、善会至少有9 3 个,其中有7 2 个由地方社会创建,占总 数的7 7 ,另外创建者不明的1 2 个善堂中,估计大部分也应该是地方社会所建,可 以说,地方社会即士绅和地方有力者是民间慈善活动的中坚力量。固此外,清代江 南地区义庄的分布也“有集中于城市与市镇的趋势”,其创建者不外乎是“经济情 况较富裕的官员、士绅或商人”9 。 由上可见,在清代中期,士绅己成为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主导力量。而潘曾沂 正是热心善举的江南士绅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一位。 ( 二) 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的凸现 清朝建立后,随着政局的日益稳定,经济也随之发展,一度出现康雍乾的盛世 景象,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 的物质基础。但从乾隆后期开始,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已然减弱,甚至趋于停 滞。与此同时,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 ( 1 ) 人地矛盾加剧 明清两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入口也迅速增长。清代成为中国人 1 :3 急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人口先后突破2 亿、3 亿、4 亿 大关,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势头。o 江南地区作为当时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从明代开始,其人地关系“已趋 紧张”囝,沿至清代,人口急速增加,人地矛盾更为尖锐。以苏州府为例,在明代 及清初三百多年时间里,其人口数没有太大变化,从康熙以后开始迅速增长。明洪 武四年( 1 3 7 1 ) 全府总人口数为1 9 4 7 8 7 1 人,人口密度为2 9 7 8 4 人平方公里;到 嘉庆十五年( 1 8 1 0 ) ,人口总数已达3 1 9 8 4 8 9 人,人口密度为6 2 7 1 5 平方公里;嘉 庆二十五年( 1 8 2 0 ) 的人口总数为5 9 0 8 4 3 5 人,人口密度更达到1 1 5 8 5 2 平方公里。 o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第2 7 2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舨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第2 8 7 - - 2 8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9 版 。刘铮云: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及分布 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 8 - - 3 1 9 7 6 年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1 9 8 2 年第2 期 。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t 中国史研究,1 9 8 4 年第3 期 7 清朝中期江南i 也1 8 :f i 向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一、靖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根据周源和的研究,在清代维持一个人生存的土地数量,即所谓的“饥寒界限” 约为4 亩o ,而嘉庆后期苏州的人均耕地只有1 0 6 亩,已远远低于可以维持社会正 常发展的最低要求。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乾隆年间的苏州地区“人民户口百 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o ,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己相当严重。按照前述人口密度的统计,嘉庆末年的 人口压力更应进一步的加剧。 在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同时,由于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苏 州地区的民众更多关注植桑养蚕的厚利,而不关心传统的粮食生产,故而江南地区 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外地供应,成为全国最为严重的缺粮区。o 一旦发生社会动荡 或自然灾害,江南地区的民众便面l 晦着难以承受的压力,这是清代江南地区一个突 出的社会现象。 ( 2 ) 社会风气败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日渐滋生。影响所及,农民往 往也不乐耕种。道光年间,潘曾沂在段泾桥里试行区田法时,就亲眼目睹当地佃农 不务本业、耽于玩乐的种种情形。他说:“早则农未起,稍迟则尽入茶坊”o ,“民 之情,农之安,莫甚于今日矣,不乐耕种而事兼逐末,为厌农之勤苦,而喜末之闲 散也。酒坊茶肆日多一日,自朝至薯聚谈赌博、游荡无归,遂成风俗,余近年因行 区田法躬在田间,种种情形皆所目击。至乡村开设鸦片烟馆,引诱乡愚则自近年始 也”。此等惰农不念父母妻孥,不畏官府业主,即便官府枷责也无济于事,甚至习 惯成自然,成为世人眼中的“顽佃”,以赖租为能事,以致“愈穷愈惰,愈惰愈穷, 以田产为累人,以耕田为苦事,田价日贱,民生日匮”。o ( 3 ) 自然灾害频发 据洪焕椿统计,自嘉庆九年( 1 8 0 4 ) 至道光五年( 1 8 2 5 ) 的2 0 余年期间,苏 。此数据为王卫平据同治苏州府志 卷1 3 “田赋二“、洪焕春编( n j i 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 有关章节测算, 详见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第4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9 版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1 9 8 2 年第2 期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第4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据周源和的研究, 养活一个人的土地是有限度的,即所谓的“饥寒界限”。在此范围内人口的增长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一 旦超过这个限度,人口的增长便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在某种 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人1 :3 过剩成了一大禁忌 。民国吴县志) 卷5 2 上。风俗” 王卫平:四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第7 7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潘曾沂:东津馆文集 之娄关小志序 ,成丰九年刻本 。潘曾沂:丰豫庄本书) 之佐治私议六条) ,道光间重原刻本 8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一、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问题与慈善救济 州地区连续遭受旱涝灾害。由于水利荒废,涝则无处泄水,旱则无水可蓄,自然 灾害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道光三年( 1 8 2 3 ) 五月,江南普降大雨,昼夜不 息,水涨七八尺,大量田地受灾,甚至水漫街道,淹死无数人畜,酿成重大水灾。 又如道光十年( 1 8 3 0 ) 至道光十四年( 1 8 3 4 ) 间,苏州地区连续四年大水,损失难 以计数。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 ,苏州等地再次爆发特大洪涝,大雨连绵5 0 余天, 为百年所未遇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江南地区的民众生活益形困顿,贫民队 伍急速扩大,为社会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正如林则徐指出的那样:“自道光三 年水灾以来,岁无上稔,十一年又经大水,民力愈见拮据”。曰“自癸未( 道光三年) 以来,民气未复。辛卯、壬辰( 道光十一、十二年) 霪潦为患。今春苦雨,麦仅半 稔。秋来风雨如晦,秀而不实者比比矣。吴中士女业纺织者什九,吉贝之植多余艺 禾。频岁木棉又不登,价数倍于昔。而布缕之值反贱。盖人情先食后衣,岁俭苦饥, 衣虽敝而惮改,为其势然耳! 然而贸布者为之裹足矣,业绩者为之辍机矣,小民生 计之蹙未有甚于今日者也。”o 光绪盛湖志卷3 “灾变”中收录的仲湘己酉纪 实( 按:己酉年即道光5 年,1 8 2 5 年) 诗称:“水利久不讲,恒雨辄损田。我生五 十载,六度水毁年。癸末( 即道光3 年) 灾最甚,今尤甚于前。通衢积数尺,安问陌 与阡。村民屋低小,入户水没肩。庋板强栖息,躅地还蹲天。举炊尽陶甑,十突九 不烟。”收饿殍、瘗浮棺诗则具体描述了灾年苏州周边乡村的凄惨情景:“昨 日收一殍,今日收一殍。中有一人更堪悼,左手持钱右手票,是领官赈回,未及到 家毙中道。尔生无一箪,尔死无一棺。捐瘠在衢路,行人为鼻酸。一身四周木皮薄, 终胜果然委沟壑。从此不识饥与寒,生者何如死者乐”,“五月六日水横流,野田历 乱棺沈( 沉) 浮。有客冒雨身坐舟,募工捞集堆如邱。穷民日夜争摧烧,惨哉骨 觜满地抛。”其情其状,简直惨不忍睹。 这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政府救助和民间慈善事业提 出了新的要求。 。拱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 第1 7 6 条第3 0 1 - - 3 0 3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 明清卷) 第5 3 4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林则徐: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 ,林文忠公政书- 江苏奏稿之卷二,光绪三十二年刊本 。林则徐:( 绘水集) 序 ,云左山房文钞) 卷l ,民国五年( 1 9 1 6 ) 广益书局石印本;来新夏编著林则徐 年谱,第1 2 1 页,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8 1 年版 9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苏州作为文化古城,历来经济繁荣、人文昌盛,除了名垂千古的众多人才外, 声势煊赫、科场鼎盛的名门望族也成为苏州的一大特色,潘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在苏州存在着一商一官两个潘姓世家,其中潘岁可一支靠经商传家,人称“富 潘”;潘世恩一支以诗书传家,世代门第显赫,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 人称“贵潘”,又叫“大阜潘氏”。“贵潘”一支在有清一代共出进士9 人,举人 3 2 人。,尤以状元、乾嘉道咸四朝元老、大学士潘世恩最为著名。潘曾沂就是潘世 恩的长子。 据大阜潘氏支谱记载,大阜潘氏先世从荥阳迁入闽中,唐末黄巢起义时迁 入歙县,十六世祖潘裙( 德辅公,1 3 1 9 - 1 4 0 4 ) 时迁居大阜山南,并创立宗祠,自 此定居,所以人称“大阜潘氏”。经过长期的发展,顺治年间这支潘氏已经成为歙 县著名的望族了。其2 4 世祖潘仲兰( 筠友公,1 6 0 9 - 1 6 7 7 ) 时,在江淮间经营盐业, 开始侨居苏州;2 5 世祖潘景文( 其蔚公,1 6 3 9 - 1 7 0 6 ) 正式居于苏城,成为迁苏后 的始祖。潘景文生有九子,其中长房潘兆鼎( 敷九公,1 6 5 8 1 7 2 4 ) 支人丁最旺、 人才辈出,是苏州大阜潘氏最长盛不衰的一支。而潘兆鼎又有七子,长房潘克顺( 东 白公,1 6 8 2 1 7 1 0 ) 和四房潘暄( 闲斋公,1 6 8 6 - 1 7 5 6 ) 两支绵延不断,其中潘暄 的次子潘冕( 贡湖公,1 7 1 8 1 7 8 0 ) 一支由于科第最盛,成为整个苏辨“贵潘”的 骨干。在有清一代,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积财万千,无过读书”,故此在迁居 苏州后,为求得家族的兴旺发达,潘氏致力于科举。但是接连三代人( 2 6 2 8 世) 都科举不果,家业也因无人料理而日趋败落。至乾隆年间,潘冕独任家族事务,尽 力经营,使族人得以全力应试。其子潘奕隽( 榕皋公,1 7 4 0 1 8 3 0 ) 、潘奕藻( 畏堂 公,1 7 4 4 1 8 1 5 ) 、潘奕基( 云浦公,1 7 4 5 1 8 2 4 ) 先后在童生县试中“文名籍籍”, 潘奕隽、潘奕藻后又先后会试中试,成为潘氏最早的两名进士。在科举有成后,潘 氏正式加入吴县籍,最终完成其土著化的过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中 期潘氏已发展成为苏州著名的科举世家。但潘氏仍然保持着经商的传统,苏州著名 的潘万成酱园便是潘氏家族的产业,苏州酱业公所亦由潘氏领衔创办。此外,由于 历代行善,大阜潘氏还被誉为“积善世家”,成为苏州影响深远的晚清四大家族之 。徐茂明:潘氏历代功名表) ,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 - 1 9 1 1 ) 第1 4 5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版 i o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一。潘曾沂就是大阜潘氏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员。 潘曾沂( 1 7 9 2 - - 1 8 5 2 ) ,原名遵沂,十四岁时改名曾沂,字功甫,因梦前身为 浮渡山僧,所以白号小浮山人,又号春泉、瑟庵,晚年曾自号复生居士。潘曾沂刚 出生时,生母便早亡,因其父潘世恩常年为官在外,他的抚养教育责任便落在祖父 母( 潘奕基夫妇) 身上。潘曾沂六岁入塾,九岁读孟子,嘉庆十七年( 1 8 1 2 年 2 l 岁) 中秀才,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年2 5 岁) 中举人,后因屡试不第,潘世恩为其 报捐内阁中书一职。潘曾沂于道光元年( 1 8 2 1 年3 0 岁) 赴京就任,但他淡于仕途, “居辇下三载,多交布衣而避津要”o ,在此期间加入宣南诗会,与林则徐、梁章钜、 董国华等人相互唱和,往来甚密。道光四年( 1 8 2 4 年3 3 岁) ,以替祖父祝寿为由 乞假南归,从此绝意仕途。次年( 道光五年即1 8 2 5 年3 4 岁) 因患肺病,开始长斋 礼佛,深怀“经纶斯世、利济生人之愿”。 在居乡期间,潘曾沂开始力行善举,成为苏州地方颇有影响的慈善家。从道光 七年捐田2 5 0 0 亩,创建丰豫义庄开始,直到咸丰二年去世为止,潘曾沂一生主持 或参与的善举为数众多,诸如平粜赈济、弛免田租、拟建义塾、收养弃婴、兴修水 利等地方慈善公益事业,均可找到他的身影。鉴于潘曾沂在地方慈善公益事业中发 挥的巨大作用,后人称他为“道光时吴门第一善人”,在地方上确立了一言九鼎的 权威地位。他从道光十四年五月“始闭门不见一客,屏迹不出门庭,一老仆执火炊 爨,一小童应门,余具遣去,过者有闭门相府似深山之语,凡来叩门者视如一 例,尝有旬云:敲门无贵贱,平等心相酬,前后二十年真足以当此十字焉”。 潘曾沂虽闭门谢客,却始终“养疴一室之内,而举念动关民痪”,“俯仰之阎,时 多感叹,每闻时事辄忽忽不乐”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当英国侵略者进扰浙江沿海,苏州一带人心惶惶之际, 为维护地方安定,潘曾沂“特开门以慰众心”,“晓喻邻里,谆劝其各安生业”, 在他的努力下,“人心渐定”o 。咸丰二年,即潘曾沂去世前不久,当听闻太平军 进犯汉阳的消息后,“忧形于色,日夜愁思,寝食几废”,他又打破了自己十多年 来“不与当事通书”的习惯,立即致函江苏巡抚杨文定,“语极剀切”,“言堵防 。潘遵祈等纂大阜潘氏支谱 卷首序,登进录) ,民国潘氏松膀庄增修本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谱,吴门汤晋苑局刊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谱 ,吴门汤晋苑局罚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谱 t 吴门汤晋苑局刊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谱 ,吴门汤晋苑局刊 l l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 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事甚悉”。潘曾沂除亲身参与的慈善活动外,他还曾对苏州地方的其他公益事业 提出各种建议。如撰写佐治私议六条,要求禁止尼姑为妓、端午节竞渡、聚众 赌博等地方恶俗;针对地方重赋的弊病,撰写苏松减赋私议十六条,要求地方 官绅合力,想方设法减轻苏州的赋税负担,时时处处都表达了他对地方慈善事业的 深切关怀。 潘曾沂除了慈善家的身份外,还是清代中期的“吴门七子”之一,是当时有名 的诗作家。他一生留下了多部著作,除东津馆文集、船庵集、功甫小集、 放猿集、桐江集、江山风月集、船庵词合刊等诗文集外,还自撰1 4 , 浮山人年 谱,编有农书丰豫庄本书和地方文献开元寺志。其中尤以丰豫庄本书 著名,该书不仅总结了江南地区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也包括潘曾沂本人主持 丰豫义庄、试行“区种法”的心得体会,同时,他在书中还就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 发表见解、寻求解决之道。正如冯桂芬所评判的:“( 潘曾沂) 所著文集若干卷,一 生慈祥恻隐之怀抱隐然,楮墨间有论漕赋区田数篇,犹东南民命所系,可见诸实用” 毒口 为对潘曾沂一生主持或参与的慈善活动有较为详实的了解,下文拟作分类缕 述: ( 一) 宗族内的善举 大阜潘氏,来自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歙县,崇尚并力行宋明理学的伦理 道德,注重宗族血统;其发迹于义庄的肇始之地苏州,秉承其传统,通过各类举措, 保障宗族内的贫苦者的生计和整个家族的繁荣发展。作为注重宗族血统的大家族成 员,潘曾沂也积极参与宗族内的慈善活动,表达着对家族事务的关心。 潘曾沂自道光四年归乡之后,对宗族事务倾注较多关注。道光九年,潘曾沂奉 父命编修宗谱,“联九派而一之,以唐歙州刺史逢时公为新安始祖,名日大阜潘 氏支谱,稿本粗就寄呈”。,他“纂辑大略,并传志序记等,汇为一编”。,弥 补了潘氏宗谱自顺治八年以来一直无人续修的遗憾,为后人编纂支谱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道光十四年,潘曾沂又捐田2 0 0 亩,以其收入供给族中子弟读书,名日“松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潜 ,吴门汤晋苑局刊 。冯桂芬:显志堂稿) 糟二之潘功甫文集序,光绪二年校邻庐刊本 。潘曾沂:功甫小集卷九,成丰四年潘仪风刻本 。潘承谋、潘家翊纂修:大阜潘氏支谱 附编卷2 义庄规条 第5 页,民嗣十六年潘氏松鳞庄铅印本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 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鳞庄读书田”,全力支持宗族义庄松鳞义庄。至于“族中之贫无力者凡有所 商,( 曾沂) 必竭心力以图之难,屡渎弗厌也,待亲友亦如之”。 ( - - ) 社区。性善举 1 、创建丰豫义庄、教助乡里贫民 义庄本属宗族慈善组织,是宗族用于赈济族人的机构。苏州是义庄的策源地, 北宋皇祜二年( 1 0 5 0 ) 范伸淹在吴县( 今苏州) 设立的范氏义庄,一般被认为是全 国最早的义庄。自此而后,苏州地区设立义庄的举动一直绵延不绝。据范金民统计, 宋、明两代苏州分别设立4 和8 个义庄。但直到清代前期,苏州地区义庄的设立并 不踊跃。乾隆年间,沈德潜曾在临海义庄记中感叹道:“吴门非乏富厚之家, 为祖父者欲子孙长擅其富厚,多积余藏以遗之,而遵祖敬宗皆视为不急之务。为子 孙者惟裘马是好,声色是娱,挥千黄金不惜,其可尽心于祖若父者,锥刀之末,是 靳安望能广其惠于一族“。但从乾隆后期开始,苏州地区设立的义庄数量渐趋增长, 出现一个小高潮( 见表1 ) 。丰豫义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但值得格外注意 的是,苏州潘氏曾先后建立两个义庄,其功能并不相同。 表1 :清代康、雍、乾、嘉、道( 丰豫义庄建立前) 苏州义庄、义田数目统计 数目年代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七年前) 义庄数 4 ( 一1 )1 0 ( 一1 )53 义田亩数 1 3 0 07 8 2 24 3 9 23 0 6 9 义庄均田亩数 4 3 3 3 8 6 9 18 7 8 4 1 0 2 3 0 资料来源:此表参见罗仑主编,范金民、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 明清卷) 第4 0 6 - 页表二十“清代前期苏州义田统计表” 注a :其中的“- - 1 r 即义田亩数未详的义庄个数,故后面的义庄平均田亩数不把它计算在内 注b :从表1 可见丰豫义庄建立前苏州义庄发展的一般规律:逐渐兴起并规模不断扩大,呈良 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从乾隆朝开始出现了一个高潮。 。潘曾沂自撰、潘仪风续修;小浮山人年谱,吴门汤晋苑局刊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庄的发展 ,中国史研究 1 9 9 5 年第1 期,第5 66 8 页 。沈德潜:i 晦海义庄记,民国吴县志 卷3 1 。公署四义庄”第1 3 页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潘曾沂为中心二、潘曾沂的慈善活动 针对族众中贫弱者众多的局面,潘氏二十八世祖潘冕( 1 7 1 8 - 1 7 8 0 ) 时便曾萌 发建立义庄、救助族人的念头,并留有遗愿。随着族人在科举和仕途上的成功,潘 氏家族的经济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义庄建设便被正式被提上日程。二十九世潘奕隽 ( 1 7 4 0 - 1 8 3 0 ) 中进士后开始酝酿建立义庄,其长子潘世璜( 1 7 6 4 1 8 2 4 ) 遗命置田 千亩设义庄以赡贫族,“以成先志”。道光十二年,潘曾沂奉父亲潘世恩之命“捐 田二百亩为贫族子弟读书公产,归入松鳞庄家祠”。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至道光十 一年( 1 8 3 1 ) ,长房潘世璜的二子、即潘曾沂的两个堂弟潘遵祈( 1 8 0 8 - 1 8 9 2 ) 、 潘希甫( 1 8 1 1 - 1 8 5 9 ) 终于建成潘氏松鳞义庄,“以专祭祀而恤宗族”。,专门赈济潘 氏族人。丰豫义庄则由潘曾沂在道光七年捐母两千五百亩建成,“专为里中荒年平 粜以及诸善举之用”。,“捐田积谷,以备乡里不时之需”o ,专门救助乡里贫民。 由此可见,潘氏的松鳞义庄和丰豫义庄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松鳞义庄属于传统意 义上的宗族义庄,而丰豫义庄则与宗族义庄存在很大不同。 丰豫义庄在救助贫民时有如下举措: ( 1 ) 救济灾民 道光十三年,苏州发生特大水灾时,潘曾沂“全免本年田租”,在此后的十余 年中,“统计免收之数不下四五万石”。丰豫义庄“岁小歉辄弛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