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研.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j - |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一1 e t 期:迎;生:兰i 日期:型笠盟2 弓 清代前中期江南光功名下层 人社会生活探研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在中国科举时代,无功名下层士人占士人群体总数的绝大部分,也是士人群 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学术研究的关怀、关注。本文具体研究清 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的三个个案姚廷遴( 1 6 2 8 1 6 9 7 以后) 、沈复 ( 1 7 6 3 一1 8 3 5 以后) 、顾震涛( 1 7 9 0 一1 8 4 0 以后) 。主要通过他们各自撰写的历 年记、浮生六记、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包括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的具体状况;归纳其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姚廷遴是“现实”生活型, 沈复是“艺术”生活型,顾震涛是“三不朽”生活型:综合分析这三种类型的社 会生活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其中呈现的特点,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无 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的整体社会生活面貌。 关键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弱势群体;姚廷遴;沈复;顾震涛 作者:吴琛瑜 指导教师:吴建华 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l 。人礼会生活探研英文提要 s t u d i e so nt h es o c i a ll i f eo fl o w e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i t h o u tr e c o r d o fs c h o o l i n gi nj i a n g n a na r e a d u r i n g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 s t a g e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 f o c u s e do ny a ot i n g l i n ,s h e n f ua n dg uz h e n t a o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w a ss e tu p ,t h el o w e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i t h o u t r e c o r do fs c h o o l i n gw e r et h em o s tp a r ta n dt h ew e a k e n e dg r o u pi n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h e i r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s h o u l db ec o n c e m e d t l l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do nt h r e eo ft h e mi n j i a n g n a na r e ad u r i n g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s t a g e s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y a ot i n g l i nw a sb o m i n l 6 2 8a n dd i e da f t e r1 6 9 7 ,s h e n f uw a sb o r ni n1 7 6 3a n dd i e da f t e r1 8 3 5 ,g uz h e n t a o w a sb o r ni n1 7 9 0a n dd i e da f t e r18 4 0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y a o sl i n i a n j i , s h e n s f u s h e n g l i u o a n dg u sw u m e n b i a o y i n , t h i s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 i rd e t a i l e d s o c i a ll i f ec o n d i t i o n st h a tw e r ei n c l u d i n gt h e i rm a t e r i a ll i f ea n dm e n t a l1 i f c 1 1 l i sa r t i c l e s u m m e du pt h r e et y p e so ft h e i rs o c i a ll i f e ,w h i c hw e r et h er e a l i s t i cl i f eo fy a o ,t h e a r t i s t i cl i f eo fs h e n ,t h eu n d y i n go fv i r t u e ,w r i t i n g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g u t h e n a n a l y z e dt h ec o m m o n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i rs o c i a ll i f e ,t h ef e a t u r e so f t h e i rs o c i a ll i f ea n ds oo n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et h r e ee x a m p l e s ,w et r i e dt ol o o ki n t o t h es o c i a ll i f eo ft h i sw e a k e n e dg r o u pi nj i a l l g n a na r e ad u r i n g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 s t a g e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l o w e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s o c i a ll i f e ,t h ew e a k e n e dg r o u p y a ot i n g l i n ,s h e n f l l ,g u z h e n t a o w r i t t e nb y :w uc h e n ”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uj i a n h u a 浦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 j 人社会生活探+ l j 绪论 一、本课题几个概念的界定 ( 一) 科举时代的士、士人、下层士人 士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所变化。殷商、西周的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 秋的士则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即指以读书为业之辈,也指骁勇善战的武人。秦汉 以后士逐渐成为读书人或从事各种文化事业的人的通称,从最低层的贵族转化为 最高级的庶民。这时士不再是无根的游士,而是身处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的士大夫 行列,“仕”成为士的固定职位。担任官职的士人可以称为士或士大夫。隋唐科举 制度建立后,“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成为众多读书人的读书目标。 同时,隋唐以后的社会中也存在从事文化事业,却不以科举为目标的读书人。明 清时期,江南地区因科举失败或其它原因没能继续学业的读书人很多,他们大多 靠拥有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谋生。 科举时代,只要是读过书的人,无论是否取得功名,都可以称为士人。本文 研讨的士人指的是文士。士人按照是否求得功名可以分为士与准士:士是求得功 名者,是狭义的士人;准士是未求得功名的读书人,是广义的士人。士人的核心 是取得功名的士,外沿是未取得功名的准士。 明清时期的士人,根据在士人结构中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上层士人和下层士人。 上层士人包括进士与举人;下层人或低级士人,不仅包括生监阶层( 生员、监 生和贡生) 1 ,也包括无科举功名的读书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清代前中期 江南下层士人中无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无功名读书人在理论上还有取得功名进入仕途的可能,所以称他们是准士。 未取得功名,令他们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与取得功名的生监阶层有着质的差别。 明清时期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许多无功名读书人,因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 在文化创作、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社 会地位、社会威望也随之提高。社会对他们的士人身份是认可的,而他们自己也 以士人的各方面标准来看待自己。所以他们也是士人,是处在士人群体底层、下 层士人群体边缘的士人。 l :跃生浒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成,南开学报,1 9 8 9 年l 期。 l 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f 人 i :会生活探l i j f绪论 本文上述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略如下图所示: ,进士 r _ _ r 士( 狭义) 举人 ,i 圭墨兰尘 科举时代j 取得功名l 生监( 生员、监生、贡生) 的士人 阿五1 的士人 卜l f 层士人 f l 准士( 广义) :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 j 本文研究的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都是无功名的下层士人。他们分别生活 在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年间,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年间,和清代中期偏后的 嘉庆、道光年间,总之属于清代前期、中期的时间范围。他们的出生地、主要的 生活居住地是江南地区的上海和苏州等地。所以他们就是清代前中期江南地区无 功名的下层士人。 ( 二) 无功名下层士人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是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包括 了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物质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首要的和 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类从事其他生活活动的基础;同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是 物质生活资料( 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 的 消费。精神生活也包括了科学、哲学、伦理、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民俗、 教育、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 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1 。 中国古代大多数士人并不是物质生产资料的直接生产者。他们的物质生活以 消费为主,精神生活则包括创作与消费两方面。本文研究姚廷遴、沈复、顾震涛 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他们各自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物质生活状况,以及精神 生活中的创作与消费活动等内容。 二、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士人有群体和个体之分。因为士人在中国历史社会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对它 的研究很重视。单就科举制下的士人群体研究而言,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 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2 和中国绅士的收入( 中国绅士) 续篇二 l 中固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社会生活”条,第3 2 卜3 2 i 页,中囡大酉科争书出版社,1 9 9 1 年1 2 月版。 2 张仲礼中田绅i :关于j e 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荧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 9 5 5 年英文版 二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1 年中文版。 清代前中朗江南无功名下层【:人礼会生活1 a i j f绪论 书是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开创之作。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科举成功士人群体的数量、 地区分布、人才质量、社会生活、社会功能等方面。譬如,上层士人群体研究与 个案研究的成果都非常丰富,群体研究如吴建华、吴仁安等的庶吉士研究,范金 民、李琳琦、吴建华等的进士、状元研究2 等;个案研究的成果更是不胜枚举。 下层士人中对生监阶层的群体研究有:王跃生的科举人口、生监研究3 ,陈宝 良对明代生员的研究4 ,徐林对明代中后期江南贫士的研究5 ,刘晓东对明代士人生 存状态的研究6 等。生监阶层的个案研究也很多,如李庆的诸生顾千里研究7 ,稻烟 耕郎的附生顾禄研究8 等。对下层士人中无功名者的研究,主要为个案研究,如 沈复等。限于资料,对无功名下层士人进行群体研究,目前尚未开始。 就本文涉及的姚廷遴、沈复、顾震涛的研究状况而言,研究是不平衡的。 研究沈复和浮生六记的较多,多从文学角度进行论述。俞平伯于1 9 2 3 年 对浮生六记进行校点、重印,他非常推崇这部小品文字的写作方法,“求之不 必得,不求可自得”9 ,还整理了浮生六记年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旧一书 中,对沈复妻子陈芸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沈复夫妇享受大自然的艺术生活赞叹不 已。 1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 续篇,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 9 6 2 年英文版,美国格 林伍德出版社1 9 8 1 年英文再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1 年中文版。 2 庶吉士研究有:吴建华清代庶吉士群体简析,社会科学辑刊1 9 9 4 年4 期;吴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 述论史林1 9 9 7 年4 期;邹长清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2 期等。进 士、状元研究有: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 9 9 7 年2 期; 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历史档案1 9 9 7 年4 期;李琳琦明 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固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1 期:吴建华状元的命运, 1 6 4 4 1 9 1 1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史专辑1 9 8 9 年,清代徽州状元,徽学通讯1 3 - 1 4 期增卷,1 9 8 9 年,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 9 9 4 年l 期,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功能, 苏州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明清江南人才与人口文化教育素质,徐采石主编:吴文化论坛2 0 0 0 年卷,第3 0 1 3 1 7 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0 年版,等。 3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社会功能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 9 8 8 年4 期,清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 成,南开学报1 9 8 9 年l 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人口研究1 9 8 9 年3 期,等。 4 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史学集刊2 0 0 1 年2 期明代生员层社会生活之真面相浙 江学刊2 0 0 1 年3 期。 5 徐林明中后期狂士的社会交往生活与江南士林风气,北方论丛2 0 0 4 年2 期,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贫 士的社会交往生活,史学集刊2 0 0 4 年3 期,等。 6 刘晓东叫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2 年版,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东北师范大学 学报2 0 0 1 年1 期,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史学集刊2 0 0 1 年3 期,世 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两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5 期r 科举危机 1 j 晚州【人社会的分化,山东大学学报2 0 0 2 年2 期,“地位相1 孛”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 下的叫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 0 0 3 年2 期。 7 李庆顾千里研究上海古籍l 版社,1 9 8 9 年7 月版。j e 它研究论义有古梭顾千坐研究,东南文化 1 9 9 4 年4 期等。 8 1 稻姗耕一邮顾禄年谱,前续刊于中圈文学研究第八期,发刊年月不详,续编刊于中国诗文论 风第二集1 9 8 3 年6 月刊。 9 俞、f 们重刊浮生六记序,浮生六记附录 ”林语誊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经典名善3 , :,人民文学版祉,1 9 8 0 年版。 台北:台兰义化j 1 版社1 9 8 6 年4 月版。 济代前中期江南无助名下层i 。人扎会生活嫌1 i j f绪论 1 9 4 4 年叶德均在古今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沈三白与石琢堂。、再谈沈 三白2 二文。李乔沈三白师爷生涯考略( 浮生六记) 发隐l 一文,对沈复 的师爷生涯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归纳出沈复的师爷交游圈。江慰庐关于( 浮生 六记) 作者沈复四事4 一文,考证了沈复游历琉球的时间与真相。他晚年久客江 苏如皋作幕友,他的卒年,以及他的书画创作,共四件事,对沈复游历琉球的时 间与真相提出了新观点。 姚廷遴的历年记被一些学者当做明末清初江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引 用。如日本岸本美绪根据历年记分析了姚廷遴个人的经济生活,同时对姚廷 遴的家族、家庭情况进行整理5 。肖卫华根据历年记研究明清交替时期上海“望 族”的兴衰情况6 。 顾震涛的吴门表隐是研究苏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经常引用的部方 志资料,但对顾震涛的研究因限于资料,尚未开始。 将这三人综合起来,作为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的社会生活的 案例加以研究,本文尚属首创。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途径 在中国从隋到清朝的科举时代,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无疑是社会上最低级别 的知识人群。就清代来看,据王跃生研究,道光以前的生( 员) 监( 生) 人数大 致有1 2 7 万,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1 ,由此可知,无功名的“准士”数量会更 大。生监阶层加上“准士”,构成了士人金字塔的底部“下层士人”群体。下 层士人在人数上占士人总数的绝大部分,其中无功名读书人又是众中之众,是士 人群体、下层士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对这个无功名下层群体的记载和留传 下来的资料很少,所以迄今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还没开始。然而,这些无功名 下层士人也是值得学术研究关注、关怀的。本文要研讨的就是清代科举制下江南 无功名下层士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具体来说,对这个群体进行大规模研究的资料条件尚不成熟,目前我们只能 从个案研究出发。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的三个个案姚廷 古今第3 9 期1 9 4 4 年,上海古今i i 版社编行( 1 9 4 2 年3 月创刊) 。 2 古今第4 0 期1 9 4 4 年。 1 清史研究1 9 9 5 年3 期。 4 汕头人学学报1 9 9 5 年1 】1 月。 5 【| i 】岸奉羹绪( 仂年记) 所见清初地方社会的生活,东京史学杂志第9 5 编第6 母1 9 8 6 年。 6 肖耻1 # 论l _ 青交替时期忙海“望族”的兴衰:以( 历年记) 为例理论月刊2 0 0 4 年4 期。 7 f 跃生精代“生临”的人数计量及韭社会构j j 兑。 4 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1 :人| i ;| = 会生活探研绪论 遴( 1 6 2 8 1 6 9 7 以后) 、沈复( 1 7 6 3 1 8 3 5 以后) 、顾震涛( 1 7 9 0 一1 8 4 0 以后) 。 主要通过他们留在历年记2 、浮生六记3 、吴门表隐4 里的文字资料,获 取他们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展开研探。研究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对姚廷遴、沈复、顾震涛的成长阶段、主要生活环境、社会生活( 物 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基本状态,以及他们逐渐形成的生活观加以叙述、分析。 个体的社会生活状态是即时的,也是连续的。个体的自身成长、生活环境变 动等因素会使其经历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故个体的社会生活状态受到时空变化 的限制,依附于个体成长的过程。本文三个个体所显示的清代江南无功名下层士 人群体的个体成长阶段与个体社会生活状态演变的对应关系,可归纳为下表: 表1个体成长过程与个体社会生活状态演变的对应关系 个体成长阶段 幼年、青少年 青年、中年中年以后 主要生活环境演变以家庭为主以社会为主以家庭为主 个体心态成长演变依赖 独立 成熟 物质生活依赖独立稳定 个体社会 生活状态 精神生活接受教育 丰富( 创作、信仰、社交等) ,形 总结人生 演变 成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接受命运 演变分期依赖期独立成长期稳定期 与个体成长三阶段相对应的社会生活演变也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依赖期,独 立成长期和稳定期。这三个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回归家庭 的过程。三个时期的划分主要以经济为准,辅之以心理变化。依赖期,个体处在 幼年及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以家庭或家族为主,在物质生活和心理上依赖长辈, 并且通过接受家庭教育,获得文化知识与文化技能,因此家庭、家族长辈对个体 影响很大,甚至规划了个体今后的人生道路。独立成长期,个体因在经济上一般 姚廷遴没有入库学习,并一直以此为憾。历年记第1 3 页:( 十三岁时) “从瞿先生读书,学生皆成 材者,唯有韩雨泰及朱修可与余年齿相若情义相投,意气相台。今二发俱入学,余不肖,及今犹恨也。” 顾震涛称自己“秉性下愚,由来失学”( 吴门表隐例言) 沈复称自己“少年失学”( 浮生六记第1 页) 。在( 清) 饯国祥国朝三邑诸生谱( 光绪丙午f 1 9 0 6 年捌本) 中,没有记录顾震涛与沈复所以可以 推断顾震涛与沈复都足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2 姚廷遴历年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史料丛编奉,1 9 6 2 年版。 沈复浮生六记的版本很多,本文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7 月的版本。 4 顾震涛吴门表隐,江苏古籍 土j 版社根据并州| 弹物馆藏道光年间的荆奉,于1 9 8 6 年由什兰经等人点校出 版后_ i l 版。本文参考江苏古籍j j j 版社1 9 9 9 年的版奉。井通过苏州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潘 圣一枚钞本,以及苏州博物馆藏渍道光f 二年( 1 8 3 2 ) 钞奉,对江南:古籍“ 版社1 9 9 9 年版中一些错误之处 进行了校正。 请代前中期江南无助名下层卜人社会生活探研绪论 必须自立,步入社会,生活环境也演变为以社会为主,在物质生活上有收入来源, 养家糊口,甚至可以自足,同时其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仅进行创作,而且 也有了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并逐渐形成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到中晚年 的稳定期,个体不仅在心念上成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状态上也趋于稳定。 本文讨论的姚廷遴、沈复、顾震涛的社会生活状况,主要是指他们在独立成 长期的社会生活状态,这是个体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一般也是个体最易于出成就、 获得社会影响的阶段,最值得加以研究。在他们的独立成长期,姚廷遴的物质生 活处于温饱线上,精神生活讲求实际;沈复的物质生活在温饱线附近徘徊,精神 生活追求“艺术化”;顾震涛的物质生活也在温饱线上下波动,精神生活追求传统 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三不朽”的至高境界。 其次,归纳姚廷遴、沈复、顾震涛的社会生活所体现出来的清代江南无功名 下层士人群体社会生活的类型。 通过上文的叙述与分析,将三人在独立成长期逐渐形成的生活观作为划分标 准,我们得知,姚廷遴、沈复和顾震涛三人在独立成长期的社会生活是三种不同 的类型,即姚廷遴是“现实”生活型,沈复是“艺术”生活型,顾震涛是“三不 朽”生活型。“现实”生活型,指在生活观上讲求实际,关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艺术”生活型,指在生活观上追求艺术化,讲究生活的情趣,更关注生活中的 小细节。“三不朽”生活型,指在生活观上追求古人的“三不朽”境界,“品”、“行” 兼修。从这三种社会生活的类型,多少可以管窥清代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社 会生活的一些状况。 再次,对姚廷遴、沈复、顾震涛三个个案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以及表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而揭示清代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社 会生活的一些特点。 对无功名下层士人而言,当他们在经济上能够独立时,他们在内心期望与现 实物质生活状况上就开始不断出现矛盾与冲突。科举时代,读书人如果没有进入 仕途,就意味着不能拥有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可以通过从农、经商、为幕、 坐馆等手段,来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问题:可他们仍处在士人底层,却又和 农工商等普通民众有所不同。他们有知识,有思想,物质生活现状和作为知识人 所拥有的理想时时处于冲突中,个人和社会也处处发生着矛盾。他们面临活生生 的现实生存、生活压力,同时忍受着社会、家庭、个人更高的社会角色的期待, 因此也忍受着精神的压力。在双重压力下,他们拥有不同内涵的精神生活。 清代前中期江南尤功名下层| :人 ! = 会生活探研 这个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有矛盾与冲突的阶段,在他们的人生中可能持 续很长的时问。在此阶段罩,他们不断调整自我心理,进而缓解这些矛盾与冲突, 并逐渐形成、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最后,分析姚廷遴、沈复、顾震涛社会生活类型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从 而努力阐释清代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背景变动的关系。 由于三人生活的时间范围是清代顺治到道光年间,这个时期的江南地区,无 论人们的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化,在全国都很突出。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 大背景,笔者尝试从三人身上归纳出社会生活对不同时期无功名下层士人带来的 共同影响,即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精神生活的质量非常重要,是他们获得士人 身份认可,确立他们在家族、地方上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社会资本、社会地位 的关键所在。所处时代的不同,使他们在取得成功即获得身份认同、确立社 会角色,获得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方面有着难易程度的差别。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学( 社会生活、社会化) 、社会文化( 文 化资本、社会资本) 等理论,以社会文化史的视野1 ,通过个案分析、比较研究、 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将姚廷遴、沈复和顾震涛三个个案联系起来进行群体研究, 归纳三个个案社会生活的类型,这是本文的突破之处。综合分析三个个案社会生 活所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出的初步特点,阐释清代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群 体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背景变动的关系,则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从明末清初的姚廷遴,到清代中叶鼎盛时期的沈复,再到清代开始衰落时期 的顾震涛,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个体。由于个案研究的局限,我们无法展开 说明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究竟对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且 也无法再现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整体社会生活状态的原貌。姚廷遴、沈复、顾震 涛只是无功名下层士人中的三个个案,或者可以视为时隐时现连接的群体之线, 而在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中,还有由其他生活观形成的下层士人类型,如出世为 僧者、堕落违法者等,但他们的社会生活无论在具体状况、演变过程,还是其他 个性上,都会与本文中叙述归纳的内容有所不同。无论如何,本文的三个个案总 是其中的类型,透露出清代江南和全国无功名下层士人群体的生活信息。 社会文化史足刷社会生活的研究紧密相连的考察的足生活中的文化陆i 素文化所反映的生活,意识受生 活的影响及儿反作用(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第7 8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版) 。本文的 探讨正属十社会文化史的范畴,系通过前人撰写的文字资料束r 斛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分析他们物质生 活0 精神生活的关系。 7 精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l 一人 _ | = 会生活探研 第一帝 第一章姚廷遴的社会生活 不如人意的物质生活与“现实型”的精神生活 一、姚廷遴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 ( 一) 姚廷遴的家族与家庭环境 姚廷遴,字纯如,上海人,生于明崇祯元年( 1 6 2 8 ) ,基本生活在清代顺治、 康熙年间,主要活动在上海县城、南汇周浦镇一带。据历年记1 记载,康熙三 十六年( 1 6 9 7 ) 姚廷遴仍然在世,时年七十。 历年记中姚廷遴依据家谱对自己的家世进行了介绍。先祖本是浙江慈溪 籍,十一世祖姚额开始迁居上海。八世祖姚谏,为明代太医院御医,侍宣宗英宗 两朝。高祖姚一祥,由太学生授江西临江府知事,后迁九江知事。曾祖姚继禄, 业儒。祖父姚永丰( 1 5 5 6 1 6 2 9 ) ,叔祖姚永济( 1 5 6 3 1 6 5 9 ) 。祖父号明宇, 先学医,后复儒,以开馆为业,设帐二十四年,有生徒三百多人,一生清贫,著 书十二卷。叔祖号通所,三十六岁高中进士( 万历二十六年,1 5 9 8 年,三甲5 7 名) 2 ,九十七岁病逝。父亲姚崇明( 1 6 0 6 1 6 4 0 ) ,名寿,字信甫,家中排行最小, 三十五岁时病逝。姚廷遴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3 。 姚廷遴小时侯,他父亲非常注重他的学习情况。六岁时请了浙江赵新台做他 的启蒙老师,教授大学。九岁时他跟从蔡淡然读孟子。十岁时他跟从余姚 杨虞卿家的黄先生读书,但因黄先生比赵先生严厉,于是他说服了父亲仍旧跟随 赵先生读书。十一岁时他跟随元之伯家的姚先生读诗经。十二岁时他父亲将长 桥的陆先生请来在家开馆,教授诗经,讲解四书。因为父亲的去世,姚廷 遴一度中断学业,虽此后在叔祖家念书,可反而“任情放荡,顽梗异常”4 。 此外,他父亲在周浦镇的经商经历也留给他深刻印象。当时姚廷遴九岁,父 1 历年记记载r 从祟祯正年( 1 6 2 8 ) 到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 ) 姚廷遴的所见所闻。其中崇祯元年到康熙二 _ 六年( 1 6 8 7 ) 的六卜年内容是历年记的主体部分康熙二十七年( 1 6 8 8 ) 到康熙三十六年的内容构 成r 一卷续记,另有拾遗一卷。 2 米保炯、谢沛霖叫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 3 7 9 页,一h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瓶。拨历年记中记 载姚水济死于顺治十六年( 1 6 5 9 ) ,享年9 7 岁,吖推测他生于嘉靖叫l 二年( 1 5 6 3 ) 。万历二十六年姚永济 中进: i i 寸为三十六岁。 1 姚廷递一脉世系和姚廷遴的家庭成员关系,可见岸奉荧绪历年记) 所见清初地方社会的生活一文“姚 氏略系幽”。 4 历年记第1 6 页。 r 清代前中j l i j 江南无功名下堪卜人朴会生活探研 第一帝 亲带领全家移住周浦镇外祖父家的新宅内,并在当地做起了大米生意,贱买贵卖。 “周浦之地,风俗虽嚣然,动用食物皆贱,较之城内大不相同,门头交际又少, 更可以做商意。假如一客载米至,一时无售主,行家来寻,必贱其价而籴,明日 有主,必增其价而粜,总不论货物,大约此法”。 姚廷遴父亲去世后,他的叔祖负责教导他。从他十三岁到三十二岁,他叔祖 在经济和心理上给予他许多帮助。等姚廷遴长大后,他叔祖也非常看重他,很多 事情都与他商量,对他的意见也十分重视。比如说他二十四岁时,他叔祖找他帮 忙管理拆陈市安桥楼房事;三十二岁时,他叔祖自知不久人世,与他商量自己死 后的安排事宜等。 历年记中姚廷遴对自己母亲的记载不多,可从他十三岁时,他父亲去世 后,他母亲带着他和他的兄弟寄人篱下,并将他们抚养长大。他母亲死后,他用 文字表达了对她的挚爱和感激之情:“呜呼,痛哉! 吁嗟母亲兮罔极之恩。育我抚 我兮爱惜弥殷,念之望之兮祈我高腾。愧余不肖兮有负母心,早年丧父兮双影孤 形。祖母构隙兮忍气吞声,培植三子兮历尽艰辛。翼得成人兮郁志可伸,东西县 隔兮甘旨未曾。胡天不苇兮遽赴幽冥,号天长恸兮无复遗音”2 。 姚廷遴父亲的言传身教给姚廷遴留下了深刻记忆。他母亲则主要担负他小时 候的养育工作。他叔祖在他父亲死后不仅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也成为他心理上的 支柱。从历年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姚廷遴对这三位长辈的感情不一般。姚 廷遴十分怀念在长辈们关爱中成长的岁月。 另外,姚廷遴的祖母的影响也很大。祖母为了遗产不顾亲情多次为难姚廷遴 一家,具体会在下文提及。简言之,姚廷遴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里缺乏一个可以 支撑的主心骨,又因祖母的缘故而纷争不断,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令他缺乏安全感。 ( 二) 姚廷遴成长过程的三个时期 姚廷遴的成长是逐步由家庭、家族走向社会的过程。他的眼界也随着人生阅 历的增加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国家与天下。笔者根据历年记,把姚廷遴 的成长过程初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一岁至十七岁( 明崇祯元年,1 6 2 8 年崇祯十七年,1 6 4 4 年) 。 这个时期姚廷遴的生活范围限于家庭、家族,所遭遇的挫折和坎坷多是家族 成员问的是是非非。他父亲的早逝,祖母的刁难,国家的变故令他从小懂事,也 1 j :j j 年记第7 页。 2 j j j 年记第5 4 5 5 负 清代前中 1 日江南尤功名下层1 人 l :会生活探研第一章 促使他尽早在经济上独立,承担家庭的重任。 姚廷遴出生于官宦之家,可在他祖父和父亲过世后,他的亲祖母却经常与他 家作对,这在他心里留下阴影。 先是姚廷遴两岁时,他祖父去世,祖母与姚廷遴的父辈们争夺祖父的遗产。 崇祯三年( 1 6 3 0 ) ,他祖父去世没多久,祖母就将他祖父遗留下来的细软之物托给 姚廷遴的二姑父李公繁及家人陈胜等,尽数“窝藏寄顿”,并把田房及家人的文契 付之一炬。亏有知情者告诉姚廷遴父亲,于是他父亲会同他大伯、二伯去管帐黄 文家进行追查,追出“十分之二三”。在祖父遗产问题上,祖母与姚廷遴一家的关 系恶化,也使姚廷遴的父亲经常为此劳心,间接导致他父亲的早逝。 姚廷遴十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他祖母先请他大伯、二伯来分他父亲的遗产, 还让他二姑父把厅内的衣橱、台桌都搬到她自己那里。最后他大伯、二伯作主,“分 膳田十五亩于祖母,其余悉母亲管业”1 。 在姚廷遴家里,即使是一家至亲骨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难以琢磨。 少年时的家庭经历,让姚廷遴在自家内部领略了“人心叵测”的世态。也许这对 姚廷遴而言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让他在步入社会后,面对更难预料的人际关系, 可以有更强的适应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时期:十八岁至四十五岁左右( 清顺治二年,1 6 4 5 年康熙十一年, 1 6 7 2 年左右) 。 这个时期是姚廷遴的独立成长期,他开始学习经济独立并逐渐形成生活观。 他逐步踏入社会,眼界也从自己的家庭扩展到了地方社会与国家。 顺治元年到顺治三年( 1 6 4 6 ) ,姚廷遴经历了崇祯帝缢死、明朝灭亡、清兵南 下、南明灭亡,即改朝换代的一系列变故。 短短三年时间加速了他自立的过程。他第一笔生意是这么做的:顺治二年, 十八岁的姚廷遴为做生意筹集资金,因此时元祥伯为避兵燹,要购不动产,于是 姚廷遴将东乡舍内的田房卖给元祥伯,得到一百二十两银子,与家人沈月到苏州 买回腌猪肉,在十二月十八日开始在居住地卖出,几日内就卖完了。第二年钱价 大贱,姚廷遴急忙用船将收来的布运到苏州,仍换了腌猪肉回来。可是这次没有 前一年那么顺利,这批肉一直卖到五月份都没有卖光,只好匆忙卖给了徽州人。 他这次的腌猪肉生意没有赚到多少钱,因为“初任生意,初任家事,动用颇大, 清代前中期江南光助名下层l 人 i :会生活株卅第一章 生活竞少,不半年而费六十余金”,令他“思无措处”。正巧此时舅舅有一问米店, 各种器具齐备,姚廷遴便借柬开米店。因为他与他外祖父有些不和,所以做得挺 好的米店生意不到一年便停止了。这几年做生意的经历姚廷遴记载得非常详细, 可见他对此印象深刻。 二十一岁时,姚廷遴因尝到种田丰收的好处,决定租种田地。在八月时迁到 东乡居住,种棉花和稻,还种豆、紫苏、芝麻等,在经商同时又多了一项经济来 源。二十二岁时叔祖出资帮助姚廷遴定了亲,并在他二十五岁时做主入赘谈家。 由于父亲早丧,姚廷遴许多事情都是他叔祖出面解决,可惟独入赘谈家这件事让 姚廷遴心中不满。“余此时因想父亲早丧,叔祖与先祖同胞兄弟,只我一孙从幼抚 养,不为娶妇归家,反将我赘入他家。自此出门,断不思返也”2 。 出于种种考虑,老家人商议后建议让姚廷遴去衙门做事,- - , e j 可以熟悉衙门 人面,- - n 可以熟悉法律条例,日后也可去做幕僚,收入比开馆授徒强的多。三 十岁时,他就进入官府做事,拜徐翰远为师,学习律例,但后来没能当上师爷, 却在上海县衙里担任了十五年吏役,先后在刑房、兵房、工房等任书吏。 姚廷遴四十一岁时,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自撰年谱的形式完成历年记 的前四十一年部分。大约在此时,他正逐渐形成着讲求实际的生活观。 第三时期:四十六岁至七十岁以后( 康熙十二年,1 6 7 3 年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 年以后) 。 这个时期,姚廷遴的社会生活逐步稳定,虽不在官府中做事,但对官府、地 方、国家的大小事件仍非常关心。 离开县衙后,姚廷遴更多地在家务农,或在家开馆,但仍关注官府征粮、催 银等关系国计民生之事,并将其记录在历年记中。“五十知天命”,他曾对自 己的人生气运有过抱怨,写恨诗云:“廿年一枕甚支离,回首邯郸事事非。涉世徒 劳心上计,生儿唯供眼中痴。已知豺虎无恩爱,未若鲲鹏有远期。极目风烟吹鬓 老,觉来无限恨难追”。他这么多年来一事无成,婚姻、工作都不尽如人意,“虽 气运之盛衰,亦人事之得失耳”3 。 进入花甲之年后,他对人生的感悟便如此实在:“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 1 历年记第2 7 2 8 页。 2 肼年记第3 4 页。 3 历年记第8 4 页。 清代前中期江南尤上j j 名下层j 。人社会生活探研第一幸 康健,不为不寿”,但求得世间太平,身体健康,便心满意足了。 二、历年记体现姚廷遴的社会生活 历年记记载的大小事件包括家事、国事与天下事。家事是姚廷遴家庭、 家族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如家庭、家族成员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亲属| 1 j 的人际关系,家庭中的收入来源和开支情况等。国事是国家的军事、政事等。天 下事包括各种灾害、社会上的奇闻轶事和各种社会景观等。此外,历年记也向 我们展示了姚廷遴个人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状况,留下了可供 取材分析的清代前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 一) 姚廷遴不如人意的物质生活 姚廷遴小时侯定过几门亲,定亲对象的家境均还不错。如姚廷遴六岁时与二 十二保黄家湾黄宅定亲,当时他的岳父不仅许诺奁田二百亩,而且还给他廿金, 盛款宴待他。姚廷遴十二岁时,“十月二十六日与母舅定东门外殷宅亲,殷系崇明 籍,侨居海上已三代矣。业有沙船几只,开贩柴行生理,家甚厚”。姚廷遴十六岁 时,“八月议三十保何宅亲。何住江桥之西南,地名王家庵,有竹园百亩。因役重 差烦,欲将竹园六十亩送于叔祖”2 。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姚廷遴定亲对象的 家境如此,可以推断他自家的家境情况不差。 姚廷遴家中的经济支柱( 祖父与父亲) 先后去世,加上家庭内部为了财产引 发的各种纷争,使姚廷遴家的经济情况大不如前。姚廷遴祖父过世后,他祖母烧 毁了田房、家人文契,还侵吞了他祖父遗下的大部分财物。姚廷遴父亲生病的时 候,叔祖就安慰姚廷遴与他母亲说:“汝等放心,今我归家,凡应动用者,皆我支 应,不必忧虑也”。还将人参一大包,以及在任上时的调理丸药参膏一瓶与十两银 子一起给了姚廷遴母亲,还送了十只火腿和茶食藕粉等食物。叔祖对父亲说:“汝 因家乏用,多忧多虑,遂成此病。今我归家,件件在我,还汝做小财主耳”3 。于 此看,当时姚廷遴家还是家底殷实的。 他父亲死后,家中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为给他父亲办丧事,他母亲花了很 多钱,还在清理他父亲的当票时发现“共典银九十五两”。可他的祖母却还想着他 父亲的遗产,想尽办法获得了其中十五亩的膳田。 o 埘年记第1 0 7 页。 2 历年记第6 、9 、1 7 页。 3 历年记第1 0 贝。 精代前中期江南无上j 名下层l :a 札会生活探研 第一幸 叔祖得知姚廷遴父亲病故的消息后,随即发银四十两给管帐黄文,又请西宅 定庵叔祖来同去买寿具,备办殡殓之物,并对姚廷遴母子说:“汝等不必忧,有我 在,不妨耳”。因为叔祖的多次支持,加上父亲留下的少数遗产,姚廷遴家的曰 子还是勉强支撑了下来。 即使在社会动荡时,姚廷遴家仍能保持相对正常的生活,原因之一是家中有 剩余的口粮。当时崇祯十五年( 1 6 4 2 ) 的饥荒,令老百姓食不果腹,“更有可惨者, 卖诸可食之物,稍随意即被人抢去。买者亦然,在手捏不坚牢,即被人夺去如飞。 余此时幸有陈米数担及豆麦数石,日逐动用”2 。又有叔祖随时给予的物质上的关 照,在姚廷遴尚未自己经商赚钱以前,他家的基本生存还是可以保障的。 作为家中长男,姚廷遴十八岁开始初任家事。他父亲经过商,他的外伯祖在 府城东关外开典铺,他母舅在周浦开米店,做生意的经验借鉴自是不少。 姚廷遴十九岁到三十岁期间,靠做些小生意和种田收租获取一些利润,还有 他叔祖时常的经济支持,但这样的收入来源并不稳定。做生意要担风险,如顺治 六年( 1 6 4 9 ) 五月,“其时米价每石三两五钱,食物俱贵。余一家数口俱坐食,兼 之种稻十二亩,花豆数亩。排牛车约费二十金,件件雇人,即插秧一节,亦费几 两。及至收成时,俱已秀出,多被蛀虫咬死。花豆歉收。当头二十余金,欠债五 十余金,渐觉狼狈矣! ”种田亦是靠天吃饭,如顺治八年( 1 6 5 1 ) 十二月“往朱泾 买米。叔祖银百两,二伯母七十两,共籴米百石,往来二十日,交卸外,只存斛 e l 米担余,可见生意亦难做”3 。 叔祖家的经济状况经过朝代更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改朝换代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社会变动,“富且贱,贱且贵”。顺治元年叔祖家遭劫,“数千人搬运三昼夜不 停”。等到姚廷遴去看时,“惟见满地沉香、速香、玉簪、玉杯、牙箬、京墨等物, 大堆皆员领衣服之类,系彼所弃之物而不取者也。后楼之下,石青、石绿、朱砂、 雄黄、珈南、色玉之类,又彼不识而倾之满地者也。总之一家内遭数千人乱抢, 百号船装载,三昼夜不停,余剩者还有论换之货,其富可知矣”4 。 三十岁时姚廷遴开始吏役生涯。原本准备作幕僚,后来却在基层官府做了十 1 j :i j 年记第1 l 页。 2 历年记第1 4 页。 3 历年记第 2 、3 4 页。 4 撕年记第2 1 2 2 负。 清代前中j i l j 江南尤功名下层1 + 人社会生活探研 第一章 五年书吏1 。他对这工作并不满意,“自此沦落十五年,后悔无及”2 ,但因收入稳 定,直到四十五岁才离开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