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试论张栻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从本体论、中和问题、仁之说等方面考 察张械和朱熹哲学思想上的差异性,并由此而透视出二者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章绪论:阐释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简要回顾了既往关于朱张哲学思 想差异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论文撰写的方法与史料的取材与整理。 第二章本体之歧:主要以张杭为中心阐述了朱张二人在太极动静,道器 先后等问题上的认识不同点,并由天道降及人道,又介绍了二者在理、心、性等 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的不同理解,太极与道、性与理只是侧重点不同,心则 是根本的分歧。 第三章中和之辩:主要以朱熹为中心论述了朱张二人在未发已发问题上 的不同认识,并由此产生了了二者在工夫修养方法上的不同态度,最终前者达成 一致,后者分歧依然存在。 第四章仁之缴纷:主要从朱熹和张枝的互动中探讨了朱张二人关于仁的 内涵和外延以及求仁的方法存有的不同看法,最终二者经过辩难达到最大程度的 共识。 第五章结语:总结了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主要内容,简要阐明了二者形 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并说明二者思想同大于异,求异是为了彰显一种具有生命力 的学问之道。 关键词:朱熹张拭思想分歧 a t r yo nd i f f e r e n t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b e t w e e nz h a n g s h ia n dz h ux i a b s t r a c t a d o p t i n g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s i n t ot h ep h i l o s o p h y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z h ux ia n dz h a n gs h im a i n l y f r o ma s p e c to fo n t o l o g y , z h o n g - h ei s s u e ,a n dt h et h e o r yo fj e n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 s e et h ee x c h a n g e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w om e n 。st h o u g h t s , c h a p t e r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s h o w st h eo r i g i n so ft h ep a p e rt o p i c w r i t i n g , w i t hab r i e f r e v i e wo f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yo nt h i ss u b j e c t b e s i d e s ,t h em e t h o d s o f p a p e rw i t t i n ga n d t h er e s o u r c e sc o l l e c t i n ga n da r r a n g e m e n ta r ei n c l u d e d c h a p t e r i i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o n t o l o g y :t h i sc h a p t e rt a k e sz h a n gs h i 嬲t h e c e n t e r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t h et o p i co ft a i j im o v eo rn o ta n dt a o & q i w h i c hi sf i r s t ,a sw e l la s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l i ,x i n ,n a t u r ea n d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f r o mn a t u r a ll a wt oh u m a n i t y s p e c i a le m p h a s i sp o i n ti sj u s tl a i do n t a i j i ,n a t u r ea n dl i ,b u tx i n i st h er a d i c a ld i s a g r e e m e n t c h a p t e r l l lt h ed e b a t eo bz h o n g - h ei s s u e :t h i sc h a p t e rr e v o l v e sa r o u n dz h u x i t oa n a l y z et h e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 so nt o p i c so f ”h a sn o ts e n ta n dh a ss e n t ”a n dt h e t h e o r yo f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 i nt h ee n d ,t h e r ei s l i t t l ea g r e e m e n ta st ot h el a t t e r , b u tt h e f o r m e ri sa l i k e c h a p t e r l vt h ed i s p u t ea b o u tt h et h e o r yo fj e n :t i f f sc h a p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 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w i t hr e g a r dt on o to n l y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e x t e n s i o no fj e nb u t a l s ot h ew a yt og e tj e nf r o mt w om e n si n t e r a c t i o n f i n a l l y , l e yh a v et h ec o m m o n v i e w st ot h eg r e a t e s te x t e n tb yd i s p u t i n g c h a p t e rv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p h i l o s o p h y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z h ux ia n dz h a n gs h ii ss u m m e du pi nt h i sc h a p t e rw i t hab r i e f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t h i sv a r i a t i o n a n di t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h ei d e n t i c a li d e ai sm o r et h a nt h ed i v e r s e t h e p u r p o s eo f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t w o st h o u g h t si st om a n i f e s tt h ev i t a l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 o f t h er o a d k e y w o r d :z h ux i ;z h a n gs h i ;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它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彭幺撅戢 硝年占月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彳蓉穷蛾 剔程轹狮 日期:力神年易月4 日 日期:瑚劬月争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 张杭( 11 3 3 11 8 0 ) ,字敬夫,又字钦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宋汉州绵竹( 今 四川绵竹) 人。朱熹( 11 3 0 1 2 0 0 )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 ( 今属江西) 。二人同属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并与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并 称“东南三贤”,或日“乾淳三先生。浙东事功学派另一代表人物陈亮曾说: “乾道间东莱吕伯恭( 吕祖谦) ,新安朱元晦( 朱熹) 及荆州( 张械) 鼎立,为 一代学者宗师。”。宋史道学传还将朱张并列一传。两人在学术上相互辩 论问难,颇为相得,并共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张拭 二人不仅学问精深,而且地位相当。 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朱熹而非张枝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学者 对前者的研究是蔚为大观,对后者的探讨则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其一,张拭英 年早逝( 年仅4 8 岁) ,其思想尚未进一步演绎成型;其二,张拭思想论著大部散 佚,而所存著作皆由朱熹删定,故其思想后人难以窥其全貌。即便提及张杭,- 也 只是研究朱熹的需要,并非直接以张杖作为研究对象,由此而造成了张枝及其思 想的匿而不彰。尽管如此,朱子却对张杭的评价相当高,黄宗羲援引其言日:“朱 子生平相与切磋得力者,东莱象山南轩数人而已,东莱则言其杂,象山则言其禅, 惟於南轩,为所佩服,一则日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 一则日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表,近读其语,不觉胸中洒然,诚可 叹服。”。继而张枝去后,朱熹十分惋惜说道:“使敬夫不死,则其学之所至, 言之所及,又岂予之所得而知哉! 朱子对张杖如此推崇,足见张枝在理学中的 重要地位。 事实上,张拭的理学思想颇具特色,他既继承其师胡宏的性本论思想,又高 ( 宋) 陈亮:陈亮集卷2 1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3 2 2 页。 (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卷五十,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6 3 5 页。 张拭:张南轩先生文集朱序,中华书局,第2 页 试论张拭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扬心的作用与本体地位。这使得其既不同于朱子的理本论思想,又不同于象山的 心本论思想,较之其师则更具有正宗的理学思想意味。黄宗羲评价说:“南轩之 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然而不幸的是它被后世学者 认定为一种调和朱陆思想的无特色和不成体系的附庸之物。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全祖望言:“南轩似明道,晦庵似伊川回,董真卿亦言:“南轩与朱子为友,而 立说不苟同”。 全谢山很精炼的概括了朱张二人的思想异同,董季真则认为,张 拭与朱熹本就是二说。因此如何重新认识张杭以及“如何简别张、朱思想之差异, 是摆在学术界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理解朱张思想之异,既有助于明 晰朱熹成为集诸儒之大成者的成长历程,也有助于定位张杭在理学上的重大贡 献,名实归位,并由此品味和赏析博学鸿儒者之间思想交流的心理体验,进而为 后世学者提供一种在思想文化上友好切磋和学习的模本。 较之以往对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研究成果,本文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 一,从研究角度上说,本文并不是从湖湘学派与朱子学派的整体差异中考察二者的 思想差异,而是单就朱熹与张拭二人的思想而言,从全体到个体,缩小了外延,更 精确简练;其二,从研究内容上说,本文是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朱张二者哲学思想差 异,而不是单就某一方面论述,从部分到整体,扩大了内涵,更深厚广博。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迄今为止,较之于朱陆哲学思想异同研究,比较完整的有关朱张哲学思想差 异的研究成果可谓微乎其微,多数则以章节或片段的形式存于专著或学术论文之 中。较为完整的论述则只有两本专著( 实际上只是一本,两者内容相差无几,只 不过前者重个体之差,后者重学派之异) :陈谷嘉的张杭与湖湘学派研究 和 朱汉民、陈谷嘉合著的湖湘学派源流 前者重视张枝和朱熹的个体思想差异, (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南轩学案 卷五十,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6 3 5 贞。 (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粱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卷五十,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6 0 9 页。 张拭:南轩易说跋。 王丽梅:张拭哲学思想研究,湘潭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 0 0 1 年,第2 页。 陈谷嘉:张拭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第l 版。 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j l ;版社,1 9 9 2 年4 月第l 版。 2 第一章绪论 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一是本体论上的分歧和争辩,二是中和之辩,三是仁 说之辩。该书对于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把握层次清晰,论述精当,然而不足之处 在于过于简略,相关思想的论述不够深厚。( 详见该书第九章湖湘学派与朱熹闽 学第1 4 8 页一1 5 7 页) 后者重视朱子学派和湖湘学派的整体思想差异,也从三个 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在心性论上的论辩,二是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论辩,三是关 于仁说的论辩,主要是就学派论争来考察朱张思想的差异,其内容除少量论述到 非朱张的内容外,其它基本上与前书同。( 详见该书第十章湖湘学派与中国思想 文化第一节第3 8 9 页一4 0 4 页) ;2 0 0 4 年由朱汉民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岳麓书院学术文库湖湘文化研究系列中的湖湘学派史论有关朱张哲学 思想差异的研究基本上与湖湘学派源流相同,故不专说。论文则有潘富恩的 论“东南三贤”理学思想之异同,但其文大要是就同字而论,其异则小, 且用粗线条勾勒三者的思想异同,未及深厚。 其他著述则就某一方面来论述朱张哲学思想差异,或专论其本体之异,或专 论其心性论,或专论其仁说之争。就本体而言,张立文主编的中国哲学范畴精 粹丛书中的心固论述了张拭与朱熹心论的区别,该书认为张拭的观点是其 既把心作为认识主体,也把心视为宇宙本体,朱熹则只把心限制在认识论的范畴, 理_ 才是宇宙本体。( 该章节实则由蔡方鹿撰写) 同样是该丛书中的理则认为 。朱熹强调天理的客观性质,张拭则以天理为本体与主体的合一。”( 该章节实 则由蔡方鹿撰写) 就心性论即中和问题而言,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 2 4 9 2 5 7 页) ,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中的心性论 ,束景南的朱子大专中的第七、 八两章 ,均从朱熹的角度出发,以其思想转变为基本线索,比较全面完整的反 映与张械及湖湘学派在未发、已发问题和工夫论问题上的争辩磨合的过程。直接 以二者争辩为主题研究的则有鲍希福的张拭朱熹论心性。,该文从未发与已 发问题和仁说为切入点,较为清晰地阐述了朱张二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并相 潘富恩:论“东南三贤”理学思想之异同,片肃社会科学,1 9 9 1 年第5 期。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从书之心,中国人民人学小版社。1 9 9 3 年1 1 月第1 版,第2 0 9 页。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之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l o 月第l 版,第1 6 0 页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 上) ,广西师范大学i 版社,2 0 0 5 年第l 版。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1 版。 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4 月第1 版。 鲍希福:张拭朱熹论心性,中国哲学史,1 9 9 3 年第2 期。 试论张拭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互辩难。王丽梅的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一张杭与朱熹交涉论辩管窥,此篇 则从张拭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张杖在与朱子相互问辨的过程中,其工夫理论不断 成长发展并最终成熟的过程。间接的则有金春峰的中和新旧说剖析固,孙利 的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 ,王丽梅的张杭早期 工夫论考,蔡介裕的朱熹与湖湘学者论辩“涵养察识先后”之探讨 ,张 立文的未发已发论之纵贯朱子参究未发已发论之挫折、转变和影响 , 蔡仁厚的朱子的工夫论等。 就仁说而言,直接以二者争辩为主题研究的则有蔡方鹿的朱熹和张拭关于 仁的讨论固,该文从仁与爱、仁与心、仁与公、仁与义礼智四者的关系入手, 全面的反映了朱张二人在仁上的不同见解,深化了对仁的认识与理解。陈来的朱 子哲学研究中第七章附仁说之辩 ,林宏星的上达体悟与下学穷理一朱 子、南轩“仁说之辩 所表达的工夫方向 ,田浩( 美) :朱熹与张枝 论仁u 等。间接的则有张燕清的朱熹仁学的三重意蕴垤,金春峰的朱熹 剖析1 3 ,苏铉盛( 韩) 的张拭早期仁学思想考1 49 蔡方鹿的张拭与 宋代理学垢,曾小明、肖勇明的张枝仁学的发展1 6 等。 从学界对于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要么以朱熹为主( 较 多) ,要么以张拭为主( 较少) ,都未能直接切入二者思想差异的研究。为此,笔 者拟直击其分歧,就二者哲学思想的差异专门论述。 王丽梅: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一张拭与朱熹交涉论辩管窥,孔子研究2 0 0 6 年第4 期 金春峰:中和新i n 说剖析,中州学刊,1 9 9 5 年第5 期。 孙利:朱熹从“中和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王丽梅:张拭早期- t 夫论考,社会科学家,2 0 0 6 年第1 期。 蔡介裕:朱熹与湖湘学者论辩“涵养察识先后”之探讨,文藻学报,2 0 0 0 年第1 4 期。 张立文:t 未发已发论之纵贯朱子参究未发已发论之挫折、转变和影响,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上 册)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1 9 9 3 年 蔡仁厚:朱子的t 犬论,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上册)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1 9 9 3 年 蔡方鹿: 朱熹和张拭关于仁的讨论, ,2 0 0 7 年第4 期。 1 3 金奋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7 页注释2 关于太极的发端,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即张说,张岱年先生认为,“太极”一词始于易传,庄子的 “在太极之先”是对于“易有太极”的反命题。( 参见张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三联 h 版社1 9 8 2 年 版,第2 4 页) ;- - a p 陈说,陈鼓应先生认为,“太极”乃庄子首创,易传 中的。太极”取自于庄子。 ( 参见陈著老庄新论,中华书局香港1 9 9 1 年版,第1 9 6 页) 王丽梅:张拭哲学思想研究,湘潭大学优秀硕上学位论文。2 0 0 1 年,第1 6 页。 6 第二章本体之歧 第一节太极与道 张杖对周敦颐的太极说十分推崇,说:“某尝考先生之言,渊源精粹,实自 得于心。而其妙乃在太极一图,穷二级之所根,极万化之所行,而明主静之为本, 以见圣人之所以立人极,而君子之所当修者。 又说:“惟先生崛起于千载之后, 独得微旨于残编断简之中,推本太极,以及乎阴阳五行之流布,人物之所以生化。 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至善。万理有其宗,万物循其则。” 张拭认为,太 极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世界存在的根据。“极乃枢极之义,圣人于 易时特名日太极二字,盖示人以根抵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日易有太极而体 用一源可见矣”,“易也者,生生之妙也,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太极混 沦,生化之根,阖辟二气,枢纽群动,惟物由乎其间而莫之知 ,“太极动而二 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者矣。 从以上引文可以得知,张杭继承了濂溪之太极思想,太极涵具动静之相,赋 有流行之义,具有能动性和创生性。太极静则是太极之理所当然,是一种事实存 有。即太极是绝对的静止,作为理之体而呈现本来的显像,从而映射理的高度、 深度与广度,所谓“太极混沦,生化之根即是如此。太极动则是太极之理所以 然,是一种价值存有。即太极是相对的运动,是一种动而不动,行而不行的大写 意体,作为理之用而呈现内在的隐像,所谓“阖辟二气,枢纽群动”即是如此。 正如张拭所说的一种混沌的表象,从而抽象出孕育万事万物的生化之根,是发展 的动态系统,并由此而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从而印证从物理到生命进而到伦 理的理学文化发展方向。因而,张拭的太极观至为明晰:太极自身有动静,即体 即用,体用一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太极之蕴软! 有太极而体用一源可见 矣。 朱子则不然,他认为太极自身没有动静,动静的只是气,即是说动静应该是 张拭:张南轩先生文集濂溪周先生祠堂记韶州卷四,中华书局,第7 3 页。 张拭:张南轩先生文集南康车新立濂溪祠记卷四,中华书局,第”页。 张拭:南轩全集卷十九。 张拭:答吴晦叔,南轩文集卷十九。 张拭:张楠轩先生文集扩斋集卷四,中华书局,第7 8 页。 张拭:张南轩先生文集存斋记卷四,中华书局,第8 0 页。 张拭:答吴晦叔,南轩文集卷十九。 7 试论张拭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阴阳二气的动静,太极则是阴阳二气动静的根据。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云: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 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 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观而观之,则冲穆无朕,而动 静阴阳之理已悉具其中矣。这里的天命流行,并非指太极流行,而是阴阳二气流 行。“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回,而理是不动的,所谓“冲穆无朕 即是如此。朱子 要自圆其说则必然为其分解,所以谈到太极动静,那只能是气之动静,而理则随 气而动。又说:“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 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者也。盖谓太极含动静 则可( 自注:以本体而言也) ,谓太极有动静则可( 自注:以流行而言也) ,若谓 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 朱子在这里非常明确的指出所以动静之理是所谓太极,作为本体之太极而 言,太极蕴含动静之理,作为流行之“太极”而言,并非是太极流行,而是气之 流行,气之静自有气之静之理,气之动自有气之动之理,所以,太极即是动静之 理。在这里,朱子对太极作出了严格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形而下之气动,形 而上之太极则静。朱熹后来对太极动静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阳动阴静,非 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 相似。”显然,这里的阳动阴静就是阴阳动静,而不是太极动静,太极只是搭在 阴阳二气上而相对运动。能够运动的阴阳二气与自身不能运动的太极犹如人跨在 马上奔跑,人即太极是没有动的,马即阴阳二气则是动的,即太极是处于静止状 态。类似的说法也很多,譬如,“问: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者所趁之机。太极 只是理,理不可以以动静言,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理寓于气,不能无动 静。所乘之机,乘,如乘载之乘,气动静者乃乘载在气上,不觉动了静,静了又 动。先生日:然。 又云:“先生太极图解云,动静者所乘之机也。盖太极 是理,形而上者:阴阳是气,形而下者。然理无形,而气却有迹。气既有动静, 朱熹在谈论太极之动时,话语有时比较含混:但从另一方面说,他对太极之体( 道体) 是静的观点,却 是给予明确的否定。例如在评价张拭所持“太极之体至静”的看法时便是如此。见向世陵:理气性心 之间一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6 3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 9 8 g 年版,第2 页 答杨子直一,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7 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7 0 页。 第一二章本体之歧 则所载之理亦安得谓之无动静? 先生因云:某向来分别得这般所在,今心力 短,便是这般所在都说不到。”又云:“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 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 之一出一入,人亦以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 以上论断可以清晰看到朱子的太极动静思想,即太极自身不能动,动静只能 是阴阳二气。所谓“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 静,但动静非太极耳。 因此,朱熹批评张杖云:“理如何动静? 有形则有动静, 太极无形,恐不可以以动静言。南轩云太极不能无动静,未达其意”。 “盖何莫而不由于太极,何莫而不具于太极,是其本之一也。然太极则有二 气五行氤氲交感其变不齐,故其发现于人物者,其气察各异而有之不同也。虽有 万之不同而其本之一者,亦未尝不各具于气察之内。” 张杖认为,万事力物具源 于太极,太极是本一,而无其他。关于这一点,在论述“无极而太极”的时候表 现得十分突出,他认为“此语只作一句玩味,无极而太极存焉,太极本无极也, 若日自无生有,则是析为二体矣。 从形态上说,二者在究级状态或者临界状态 下可以互相转化,是一种融融状态,即所谓“太极混沌 。从概念上说“无极 和“太极”只是同一宇宙本体的不同表述而已,无极而太极就是无极之极,就是 太极,这只是一种语言把玩,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宇宙本体。所以,无极即是太 极,太极即是无极。由此可以看出,张枝彻底的太极一元论者,他坚持太极是宇 宙万物的本体,无极是同义表述,二者是同一的。 而朱熹则陷入了太极本体意识的二元性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提出“太极只 是一个理字,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谓 万物”。,“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 而“盍有实理,则有是天;有是实理, 则有是地。如无实理,则便没这天,也没这地,凡物都是如此 。又说:“圣人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8 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6 7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6 9 页。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张拭:孟子说卷六。 张拭:答彭子寿,南轩文集卷三十一。 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6 4 4 册,第1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网,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7 5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5 6 7 页。 9 试论张拭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 到这里更没处去,理之极至者也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太极是宇宙万事万 物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是世界生成的总根源,强调太极是天地万物的化生源泉, “统是一个大源,由体达用,从微至著”。 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太极只是一个气 ,并认为“阴阳者造化之本” 。 显然,这里气是占主导地位的,具有本体意义。又说“天地造化,四序流行,而 其实不过于一阴一阳而已 ,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 磨去,磨得急了,便结成一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 。 朱子认为气之“磨来磨去 是天地形成的原因,而其运动发展也只不过是“一 阴一阳而已”。并且强调说“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尔,以其流行 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 也”。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 基于以上 认识,朱熹充分说明了气是宇宙万物生化之本的思想观念,一本乃是气,而后“生 出许多万物而已”。所以他总结为“天只是一元之气” ,“天只是一个大底物”。 朱熹试图在理气的对立统一关系上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但囿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和士大夫阶层思想观念的偏执,气本论逐渐趋向弱化,而强化伦理道德的理本论, 如此,则留下了本体二元矛盾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还存有太极具有“总一分 式的二重性层次思想。“太极, 只是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川2 ,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 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 。这即是说既有总的太极,也有分的太极,总的时 候,是一个太极,而分的时候,则是个个具有太极,“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6 6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7 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予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7 2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三,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l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7 3 5 页 朱熹:玉山讲义上,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6 页。 周易奉义卷一。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0 7 页 ii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页。 1 2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页。 1 3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4 0 9 页。 l o 第二章本体之歧 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 极”圆。即是总体之太极总摄分体之太极,已有太极离析的倾向。 至于对“无极而太极”的理解,朱子更是迥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 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日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 虽然朱子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但他把“无极”之无解释为“无声无 臭一、“无方所、“无形状” ,而太极则是根柢。这样,本体则有两体即“无极” 和“太极”。“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 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 。朱子认为本体是实有的道理,然无形无迹, “有”与“无截然分开。他明确指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 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万化之根”。这表示无极有定性之义,而太极则有定量之义。本体可称 之为“无极”,对本体以质的规定性;也可称之为“太极 ,对本体以量的实体性, 以免沦为“空寂”。然而,“太极 和“无极”都是形而上之属性,并非有着与“道 和“器”相似的可比性,朱子终究是将宇宙本体析为二体,这与始终坚持太极一 元论的张拭是相异的。 如果说张拭论述“极”时具有艺术性的抽象,那么他在论述道器关系的时候 则表现得更加具体。他说:“形而上日道,形而下日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 。 即道与器虽然有形而上下之分,但它们却是一体的,二者是统一的。“道不离形, 特形而上者也,器异于道以形而下者也。试以天地论之,阴阳者形而上者也,至 于弯窿磅礴者乃形而下者欤,离形以求道则失之恍惚而不可象,此老庄所谓道也, 非易之所谓道也。易之论道器特以一形上下而言之也 o 。道不能离开器 而自道,器也不能离开道而自器,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否则,只能陷入 老庄之道的恍惚而不能想象的境地,而佛教的法空则是“跳漏畔庚,而无据之大 略也,非邪而何? ,“信夫子之妄而不察夫理之实,于是鬼神之说流于空虚,而 周敦颐:周敦颐集太极图说解,岳麓书社,2 0 0 2 年版,第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4 0 9 页。 周敦颐:周敦颐集太极图说解,岳麓书社,2 0 0 2 年版,第4 页 答陆九渊第一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3 6 5 2 3 6 6 页 张拭:泰伯篇,论语解卷四。 张拭:南轩易说卷一 试论张拭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所为交于幽明者,皆失其理”。他利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来把握道器关系,但是 其基础却是器先而道后。“道虽非器,礼乐刑赏是治天下之道也。礼虽非玉也, 必托于甲兵,必寓于鞭朴;赏本扬善也,必表之以旃常,必铭于钟鼎。是故形而 上者之道托于器而后行,形而下者之器得其道而无弊圆。在这里,张拭显然认 为器在道之先,道在器后行。也即有行有象的物质在先,而抽象的规律在后。礼 乐、刑罚、奖赏是托于玉帛、甲兵、钟鼎等物体上的,离开了具体的器,也就没 有了所谓的道。所以,张杖既讲器先道后,道寓于器中,又说道器不离,道器一 体。“圣人悟易于心,觉易于性,在道不泥于无,在器不堕于有,微妙 并观,有无一致 。这与其师胡宏“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 的思想是一致的。 张拭的这种器先道后的观点与朱熹道本器末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 朱子太极本体二元的矛盾性一样,他在论及道时亦是如此,一方面,他认为道与 器不相离,是统一的。“道未尝离乎器,道亦只是器之理” ,“须知器即道,道 即气,莫离道而言器可也 。还认为道寓于器中,道器同一。“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o ,“愚谓道器之名虽异。 然其实一物也 ,“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道在物中,物亦在道中,二者互 相包涵,浑然一体。另一方面,道与器是对立的。道为形而上,器为形而下。道 不是器,但是蕴含器之理;器也并非道,是道的表现形式。道为本,器为末。“夫 谓道无本末者,非无本末也有本末而一以贯之之谓也。施即道与器是本质与现象、 本体与表象的关系。 因此,朱熹和张拭虽同视太极及道为世界万是万事之本体,然前者形而上观 念甚重,上下限制严格,并试图升华形而上之理为太极之根本,为理之宗,而后 者则并无严格限制,从形而上、形而下两个方面来论证太极的本根性和统一性, 一方面,形而上的道能够从形而下的器引申出来并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另一方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9 7 0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4 0 4 页。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 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4 9 6 页。 朱熹:杂学辩苏黄门老子解。 朱熹:杂学辩苏式易解。 朱熹:论语或问卷八。 1 2 页 第局韩 瓦 中 鼽 一 j 搴 后 盯 说 均 冲 , 鬼 局 编 书 所 华 爽 中 周 , 题 一 。卷 集一一, 文卷卷言 生,知 先说说 轩易易集 南轩轩宏 张南南胡拭杖拭宏张张张胡 第二章本体之歧 面,形而下的器能够从形而上的道中衍生出来并使之具有立体性和整体性,这样 形而上和形而下皆本于太极,太极是一元的、绝对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生存 和发展的根本。 第二节心性与理 作为理学的传承者与创生者,朱张二人在宇宙本体论上并无重大原则上的分 歧,但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朱熹以理为核心,构筑了中国哲学史上最 缜密的理本论哲学。他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是以理为存在的根据。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理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理在万物产生前即有,而万物消亡 之后,理仍然存在,它是超越时空的终极之体。“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续, 便是理。 “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认为,理即条续,是一种规律、法则,是理顺错综纷杂之万物的依据。理 既是“天下万物”之“所当然 ,又是“天下万物之“所以然”,即是说,理兼 顾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客观存在和其产生、发展之根据的双重因素,理即是本 体,是天道全部。“所谓理( 太极、道、天理) ,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 南轩论理则与朱子不同,虽然他也把理视为宇宙的本原,“所谓天者,理而 已。” “天者,安天理也。 并认为理“流行无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 “世有先后,理无古今 ,看似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实际上理只是万物之 所以然,而非万物之所当然,也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症医学科ARDS病患呼吸机应用管理手册
- 预防医学科疫苗接种管理方案
- 康复医学科脊柱损伤康复治疗培训指南
- 2025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通关题库(附答案)
- 2020-2025年公用设备工程师之专业知识(动力专业)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
- 2025年农业产业合作经营合同
- 2025流动资产交易合同
- 2025建筑工地PIR夹芯保温板安装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共同协商土地开发合同模板
- 员工薪酬管理方案
- 115个低风险病种ICD-10(2019 v2.0)编码表、专科医院单病种(术种)目录
- 创新创业基础(石河子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GB/T 8814-1998门、窗框用硬聚氯乙烯(PVC)型材
- GB/T 1770-2008涂膜、腻子膜打磨性测定法
- GA 576-2005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 高中数学《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教学探索》课件
-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案)
- 道路运输企业岗位安全责任清单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6 数学广场-编码 ▏沪教版 (共32张PPT)
-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汇总(完整版)
- 中国民航飞行员英语PEPEC900句带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