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3 屈原列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2.3 屈原列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2.3 屈原列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2.3 屈原列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2.3 屈原列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中,都要做一个有节操的人,都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尊严,不同流合污,不屈己媚人,不向命运低头,用一撇一捺支撑起高洁的一生。综观历史长河,行吟汨罗江畔的诗人那忧思怀国之情,“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那虽殒身不恤的坚毅,人生失意却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无私关怀他人的贝尔曼那火热的爱心,一身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的刚烈无不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响遏行云的生命赞歌,激励、感召着千千万万的人。生命是短暂的,生命也是永恒的。屈原列传是文言文,又属传记范畴,在写作上做到了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的杂文,用叙述的方式,展现烈士的动人事迹;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用抒情的方式,表明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活,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天祥千秋祭是一篇饱含深情、充满哲理的散文。作品以丰富的想象、真切的抒情、精当的议论,刻画出文天祥的高大形象,是小说、诗歌、政论三者的完美结合。,学习建议1.文言文学习,要重点识记文中的重要词句,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重点。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实词的学习,应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虚词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主。2.本单元可以使我们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服务,尤其是屈原、文天祥两例,可证明的话题很多,比如“正直”“爱国”“面对诱惑”“选择”等,因而要下大力气了解人物的生平和典型事例,注意积累运用。3.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屈原列传,他为梦而生,梦尽的那天,他将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是哺育了他的生命,给予了他灵感的故乡。那里,有他景仰的神明,有他效忠的君主,有他挚爱的人民和国家。一旦他离开楚国的大地,他的灵感将会枯竭,如同干涸的河流。他,就是屈原。学习屈原列传,要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本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作者名片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沉入汨罗江的屈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背景指南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义,含义。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皭然泥而不滓“泥”通“涅”,染黑。屈平既绌“绌”通“黜”,指免除官职。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染黑)(2)名词作状语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3)名词的意动用法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以为祖先,即“效法”)(4)动词的使动用法复释去张仪(使离开)(5)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派的人),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形容词用作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5.分古今(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7.积名句(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011湖北高考)(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新课助读,自主梳理,8.记常识离骚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它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袒露性格,塑造了伟大的诗人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地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订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点评:这段写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及被疏远的原因。以“争”“害”“欲夺”“谗”点明屈原被“疏”的原因,说明屈原的正直与奸佞邪曲不相容。以“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显示出楚怀王的反复无常和对人才的践踏。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译文: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切断了他的退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点评:此句看似写怀王的举动,实则写了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怀王客死于秦,是由于怀王的不纳忠言和听信小人之言。作者想借此告诉读者:王听之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这就是楚国众叛亲离,日益衰败的根本原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点评:这段文字,主要是写屈原放逐期间与渔父的一段对话,对话由两问两答组成。渔父的第一次问,表现了对屈原遭遇和命运的不解;屈原的回答,解释了“见放”的原因,更表达了屈原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清醒认识。“混浊”与“清”的对比,突出了屈原的高洁人格;“醉”与“醒”的对比,表现了屈原对国事的清醒认识;一个“独”字,表明了屈原决不妥协的态度。渔父的第二问是反问,含有对屈原行为操守不以为然的意味。渔父的话,代表了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既然无法对抗和改变社会环境,就应当明哲保身,作出妥协。但屈原是决不妥协的,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和两句有力的反诘驳斥了渔父的指责,明确表达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志。作者写屈原与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屈原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充分展示了屈原人格的高洁,强调了他始终不渝的心志和他誓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也深刻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是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示屈原的爱国精神的呢?提示: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王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楚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翻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在本文中,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试分析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是如何完美地结合的。提示: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献地绝齐;割地求和;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汨罗江和屈原死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汨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像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评”“传”结合开新篇屈原列传通篇采用叙议结合、评传结合的手法来写。通观全文,有“传”有“评”,“评”因“传”生,“传”是“评”的基础,而“评”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归纳一下有下面四种:(一)评介式。即采用评论和介绍相结合的方法。文章第一部分作者边介绍边评价,叙多议少。主要是第3段中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进行评介式的议论。作者并没有评论离骚的内容,也没有对其文学价值进行评说,而是重点介绍创作离骚的原因(“盖自怨生也”)和目的(“以刺世事”),进而盛赞屈原“皭然泥而不滓者”的高尚品德,突出屈原“正直”的特点。,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二)结语式。采用先具体叙述事情经过,再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作结的方式来议论。文章第4至8段以叙为主,第9段以议为主,把叙和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写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总结出“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教训,指出“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疏屈平”而导致“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的结论。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衰存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三)转述式。即寓评于叙,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写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一段中,着重叙述屈原“行吟泽畔”时跟渔父的对话。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为坚持真理、保持高节直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这两段对话描写实际上是精辟的议论,既评屈平之志,又抒史公之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四)比照式。从全文来看,屈原的“正道直行”和谗谄奸佞的邪恶欺诈始终形成鲜明对照,在对照中,把是非曲直告诉人们,并让读者去体验正义与邪恶、高洁与污秽、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从局部看,太史公在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时,写他的后来者“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屈原死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此以文体的创始者和后来者对照,以屈原的存与亡对楚国的影响对照,这也是属于寓评于事的议论。,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一个人的战争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三千多年前,一个人在汨罗江边,独自幽幽地吟诵离骚,抒发离别故国的忧愁。面对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故国,他只有身怀巨石,心怀悲痛,纵身跃入滔滔的汨罗江中。这一跃入,便不打算再浮起,就像对于那将要逝去的楚国,一旦爱上,便不再离开。这个人,是屈原。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屈原死了,他的身体沉入了汨罗江的碧水中,他的精神却升上历史的天空,萦绕在人们的心中。他姓屈,可他从来不曾屈服!一切都始于小人的谗言。上官大夫的谗言使对屈原“甚任之”的楚王一怒而疏远了他。子兰的谗言使屈原遭流放。,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谣言止于智者,屈原是智者,楚王却不是,于是,屈原只好在一次又一次的放逐路上回头,满怀幽怨地望一望曾经与他无比亲密的楚王,曾经无比熟悉的郢都。屈原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像他这样正直,所以,张仪与郑袖结党,子兰与上官大夫结党。于是,这些不孤独的人快乐地蚕食着楚国,只剩下孤独的屈原悲伤地面对着楚国,却无能为力。屈原只有一个,后来的宋玉、景差等人都不能与他相比。这些后来人也许在文学方面继承了“骚体赋”的传统,但在精神上,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比屈原高洁。楚国只有一位勇士,他叫屈原。他在进行着一场一个人的战争。这是一场以一己之力保护楚国的战争。很不幸,屈原输了。他可以逃走,可他却要与楚国共存亡,他可以幸存,可他却要以死来保持清洁之身。,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很多年后,我依然听到屈原说:“人们为何要以自己身体的洁净,去接受世间的污浊呢?”他的身躯依然直直地站立着,在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里,只有他一人。此情此景,我仰望着屈原,竟无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中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陷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具有高尚节操者,诚信无欺,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他们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请围绕“气节操守”这一中心,储备写作素材。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于谦)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法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古希腊谚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1898年6月8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离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美文品读,素材积累,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冬天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称道。,在灵魂深处与人物关系中透析屈原的悲剧人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满怀感伤地写出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的悲剧之后,紧接着严肃而简要地叙述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如果我们略微思考一下这紧密相连的两节文字之间的关系,就会觉得,司马迁是有意将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连接到一起,而且几乎是将前者视为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颇为引人深思的。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楚为秦国所灭,并非一个屈原可以逆挽,其时其势,本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诚能以自己的“一家之言”“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看来,屈原的个人悲剧中,已经包含了许多楚国必亡的要素,屈原命运悲剧的深处必然潜隐着楚国悲剧的诸种可能,所以,他在这里用意颇深地将一个无法改变历史走向的诗人的憔悴形象与一个国家最终不堪的命运紧紧连接到一起。,当然,将这两种悲剧紧紧连接到一起,这不只是简单地以叙述次序潜含的结论,同时也是在全文的叙述中渐次展现的基本认识:即在屈原所置身的那个特定的人物关系中,由于灵魂深处的巨大差异,由于性情操守的迥然有别,更由于崇高、智慧与正义还无法战胜卑微、愚昧与邪恶,他便无法回避地要走向悲剧,他所挚爱的国家也势所必然地要被别国吞灭。文中有两处论说非常突出地表达了司马迁的这一基本认识。一处是:“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