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_第1页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_第2页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_第3页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_第4页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摩 学c 丕据 2 0 1 0 , 2 6 ( 2 2 ) : 3 4 4 3 4 9 Chi ne s e Agr i c u l t ur a l S c i e nc e Bul l e t i n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 的地理分布 、 多样性及其利用 刘本 英 , 孙雪梅 , 宋维希 , 蒋会兵 , 矣 兵 , 段 志芬, 马 玲 , 汪云 刚, 孙承冕 ( 云南省 农业科 学 院茶 叶研 究所 , 云 南勐海 6 6 6 2 0 1 ) 摘要 : 云 南西双版 纳是 中国最古老 的茶 叶发 源地之 一 , 保 存 了大量 的古茶树 资源。笔者 总结 了西 双版纳古茶树研 究进展 , 明确 了古茶树在西双版纳的地理分布 , 探 讨 了西双版纳 古茶树 的多样性 , 提 出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建议 , 以期为古茶树资源保护、 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西双版 纳; 古茶树 ; 地理分布 ; 多样性 ; 利用 中图分类号 : $ 3 2 6 文献标志码 : A 论文编号: 2 0 1 0 - 1 2 8 2 Ge o gr ap hi c Di s t r i bu t i o n, Di ve r s i t y a nd Ut i l i z a t i o n of Anc i e nt Te a Pl a nt s f r o m Xi s h u a n g b a n n a Ar e a i n Yu n n a n L i u Be n y i n g , S u n Xu e me i , S o n g We i x i , J i a n g Hu i b i n g , Yi Bi n g , Du a n Zh i f e n , Ma Li n g, W a ng Yun g a ng , Su n Ch e ng mi an ( T e a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Y u n n a n Ac a d e m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Me n g h a i Y u n n a n 6 6 6 2 0 1 ) Ab s t r a c t : Xi s h u a n g b a n n a a r e a i n Yu n u a n p r o v i n c e i 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a n c i e n t t e a b i r t h p l a c e , w h e r e a l o t o f a n c i e n t t e a r e s o u r c e s h a v e b e e n s a v e d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u mma riz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f a n c i e n t t e a t r e e s , r e v e a l e d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a n c i e n t t e a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 a n c i e n t t e a r e s o u r c e s i n Xi s h u a n g b a n n a o f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w e r e p u t f o r wa r d ,w h i c h w o u l d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a n c i e n t t e a p l a nt s Ke y wo r d s : Xi s h u a n g b a n n a ; a n c i e n t t e a p l a n t s ; g e o gra p h i c d i s t ri b u t i o n ; d i v e r s i t y ; u t i l i z a t i o n 0 引言 西双版纳位于中 国云南南部边陲, 地处北纬 2 1 。 0 8 一2 2 。 3 6 , 东经 9 9 。 5 6 一 1 0 1 o 5 0 之间, 属北回 归线 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由于入射角高, 冬至时分高 度角最低为 4 5 。 , 本区热量丰富, 终年温暖, 四季常青, 具有“ 常夏无冬, 一雨成秋” 的特点。一年分为两季 , 即 雨季和旱季, 雨季长达 5 个月f 5 月下旬一 1 0月下旬) , 旱季长达 7 个月之久( 1 O 月下旬一次年 5 月下旬) , 雨季 降水量 占全年降水量的 8 0 以上 。又因距 离海洋较 近,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 响, 常年湿润多雨, 所 以森林繁茂密集, 植物盛多 。因 此 , 西双版 纳被 誉为“ 植 物王 国” 和 “ 物种基 因库” 。 1 9 9 3 年 1 0 月 8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 纳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地 图上一眼看去, 会发现在西双版纳 同一纬度上的其他 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 惟有 这里近 2 万k m 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 格 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 5 0 0 0 多种 , 占全 国高等植物种类 的 1 2 , 占云南植物 总数的3 3 。西双版纳独特 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 , 孕育和保护 了大量古茶树资源, 丰富了云南茶树资源, 是 中国古茶树 、 野 生茶树发现最早、 分布最多的地区。 这些资源是云南茶树原产地 的见证, 也是国家珍贵财 富,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 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州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 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条 的发祥地 。分布于境 内各 基金项 目: 云南省农业科学 院院所项 目“ 云南茶树无性系 良种分子鉴别” ( 2 0 0 9 A0 9 3 7 ) ;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 云南茶树 种质 资源及遗传多样 性研究” ( 2 0 0 6 C 0 0 1 2 Z ) 。 第一作者简介 : 刘本英, 男, 1 9 7 2年出生, 湖南怀 化人 , 博 士, 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 改良研究 。通信地址 : 6 6 6 2 0 1 云南省西双版纳卅l 勐海县勐 海镇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 T e l : 0 6 9 1 5 1 7 0 2 5 2 , E ma i l : l i u s u n t a o 1 2 6 c o n。 通讯作者 : 汪云刚, 男, 湖 南祁东人 , 副研究员。E ma i l : w a n g y g t e a 2 1 c n c o m。 收稿 日期 : 2 0 1 0 0 4 2 6 , 修 回 日期 : 2 0 1 0 0 6 0 6 。 刘本英 等 : 云 南西双 版纳 古茶 树 的地 理分 布 、 多样 性及其 利用 3 4 5 地 的古茶树 、 古茶园、 驰名 中外 的普洱茶“ 古六大茶山” 和茶马古道等遗迹 , 是云南茶叶发展悠久历史和人类 发现并利用茶 叶的活见证 , 也是独特而沉积深厚的茶 文化的载体 , 又是茶树种质资源 、 基 因发掘等研究不可 替代 的物质基础 。 1古茶树的地理分布 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州的古茶 园, 从海 拔 7 6 0 m到 2 0 6 0 m都有分布 , 最低在勐腊县曼腊乡曼乃新寨 , 最 高在勐海县的大黑 山, 主要集中在海拔 1 4 0 0 1 8 0 0 m 的山区地带, 历史上著名 的“ 古六大茶 山” 就分布在该 地 ( 图 1 ) 。现 古茶 园主要分布在勐 海县 巴达乡、 格 朗 和乡、 布 朗山乡、 勐混乡和勐宋乡 ; 勐腊县象 明乡和易 武乡; 景洪市基诺乡、 大勐龙乡等地( 图 1 ) 。分布在 该 区的野茶树和 古茶园面积约 5 3 3 3 3 h m2 , 以人工栽培 的古茶园居多, 树龄从 1 0 0 年到 1 7 0 0 年不等 , 但大多数 在 2 0 0 5 0 0 年 。具有代表性 的南糯 古茶 山位于勐海 县境 内, 面积近 1 0 0 0 h m , 是云南现存面积最大的栽培 型古茶 园。树 高一般在 2 5 m, 主干直径 在 0 2 m 以 上; 多为小乔木大叶类 型, 也有部分乔木类型; 其 中有 名的栽培型“ 古茶树王” 南糯 山大茶树就生长在这里 ; 勐腊县曼腊乡还生长着一株高为 2 3 5 m的大茶树 , 可 堪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 的 自然生长栽培型的最高古茶 树 。初 步鉴定全州茶组植物 有 3 个茶 系 、 7 个种和变 种 。 人 工 栽 培 的 古 茶 园 以 普 洱 茶 种 ( C a me l l i a a s s a mi c a ) 分布最广, 全州各地均有分布 ; 其次在勐腊县 分布有 8 0 0 h m 的茶( Cs i n e n s i s ) ( 当地称倚邦 小叶茶) ; 苦茶变种( Cs i n e n s i s v a r k u c h a ) 和大 理茶( Ct a l i e n s i s ) 分 布在景洪勐宋和勐海曼糯 ; 在勐腊县和景洪市还发现 了勐腊茶( Cma n g l a e n s i s ) 、 滇缅茶( Ci r r a w a d i e n s i s ) 和多 萼茶 ( C mu l t i s e p a l a ) 。野 生茶树群落 集 中分布在勐海 巴达贺松大黑山, 处于海拔 1 9 0 0 m的森林之 中。在高 大 阔叶林覆盖下, 茶树生长茂盛 , 基 部围在 1 m以上 , 其中超过 1 5 m有 1 1 株 , 著名 的野生茶树王 巴达 大茶树就 生长在这 里 。这些野生茶树 均为大理茶种 ( Ct a l i e n s i s ) , 叶片绿色, 新叶带红色 , 芽叶茸毛稀少, 树 干灰 白, 多长满苔藓地衣 , 藤本植物缠绕攀 附其上 。与 野 生 茶 树 混 生 的 还 有 近 缘 植 物 厚 短 蕊 茶 f e p a c h y a n d r a ) 。 。比较 著名的古茶树有南糯 山茶树王、 巴达茶树王、 贺开大茶树等 1 5 株 ( 表 1 , 图 1 ) 】 。 2古茶树的多样性 西双版纳 古茶树资源丰 富, 类型 多样 。既有野生 型古茶树 , 也有栽培型古茶树; 既有大叶种古茶树 , 也 有 中小 叶种古茶树 ; 树 型有 高大乔木的 , 也有 小乔木 的; 有树高2 3 m以上的, 也有 1 m以下的; 叶型有大叶 的, 也有小叶的; 有圆叶的, 也有长叶的; 芽叶色泽有绿 的, 也有微紫 的; 叶腋色泽有绿的, 也有红的。古茶树 资源呈现丰富的多样性, 其特点是: 现存的古茶树资源 大部分为栽培型古茶树, 野生型古茶树零星分布; 栽培 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 , 仅在勐腊县象 明乡、 景 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 ; 从树型看, 勐腊 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 , 而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 多为 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杨家寨森林 中生长 表 1 1 5 株 著名古茶树名录 3 4 6 中 回农 学通报h t t p : ww w c a s b o r g c n 古茶山 图 1西双版纳州古茶树 古茶 山示意图 着一株高2 3 5 I n的大茶树 , 可堪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 的栽培型古茶树 中最高 的大茶树E 5 1 。古茶树多样性还 体现在包含有茶组植物的3 个茶系、 7 个种和变种, 即: 普 洱 茶 种 ( C a s s a mi c a ) 、 茶 ( Cs i n e n s i s ) 、苦 茶 变 种 ( Cs i n e n s i s v a r k u c h a ) 、 勐 腊茶( Cma n g l a e n s i s ) 、 滇缅 茶 ( Ci r r a w a d i e n s i s ) 、 多 萼 茶 ( Cmu l t i s e p a l a ) 、 大 理 茶 种 ( Ct a l i e n s i s ) 以及近缘植物厚短蕊茶( Cp a c h y a n d r a ) I 。 在西双版纳所发现 的古茶树资源, 其数量之多、 分布之 广、 类型之丰 富, 为世界瞩 目, 它是茶树资源多样性 的 重要体现 ( 表2 , 表 3 ) 。 3古茶树的利用价值 3 1佐证云南西南部为茶树原产地 中心和演化变异 中 心 的重要证 据 1 9 5 0 年科技人员在 西双版纳勐海县 南糯 山半坡 寨发现 8 0 0多年 的栽培型“ 茶树王” , 随后在勐海县 巴 达乡大黑山发现 1 7 0 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 在整个西双 版纳地区发现大量 的古茶山、 古茶林和古茶树 , 经陈兴 琰等 研究证 明巴达大茶树是迄今 已发现的最古老而 又原始的野生大茶树, 属大理茶种, 说明云南大叶种茶 树比之印度的阿萨姆变种和掸部变种以及其它栽培茶 树在起 源上更 为古老 , 并作为茶树 原产地依据之一。 而巴达野生大茶树更是云南大叶茶的原始型, 表明云 南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地 区可能是茶树原产地 中心。研 究还表 明 : 云南的大茶树f 包括野 生茶树) 资源, 不仅 是 中国主产茶省分布最广 、 数量最大、 种类最多的地 带, 特别是在云南西南部地区更为突出; 通过对全国栽 培茶树品种的染色体组型、 同工酶谱带、 蛋白质亚基和 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 其中最原始的都是云南大叶种; 从被子植物的原始木兰科到茶组植物的进化系统, 云 南是完备的。这些研究结果充分的证明了云南西南部 表2 3 个古茶 区茶树多样性 刘本 英等 : 云南 西双版 纳古 茶树 的地理 分布 、 多样性及 其利 用 3 4 7 不仅是茶树植物 的原产地 中心 , 而且也是演化变异中 心 。 3 2古茶树保存的遗传 多样性为茶树 品种选育、 荼产 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丰 富的基 因源 云南古茶树 资源 的特点是种类 多, 形态上存在着 不同程度 的连续性变异 , 大叶、 中叶、 小叶种类俱全 , 从 野生型、 过渡型到栽培型各种类型齐全 , 而西双版纳地 区古茶树几乎包含了各种类型茶树 。由于古茶区分布 跨度大, 气候环境差异明显 , 再加上云南各地茶 的近缘 种丰 富, 因而在 自然杂交和环境变化 中产生 了各种各 样 的生态类 型。中科院勐仑植物 园陈进研究员对云南 不同地区的地方栽培品种与野生近缘种 的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表 明, 栽培 品种遗传杂合度 日值 并不显著低于 其野生近缘种 , 也就是说云南 的地方品种在长期 的栽 培驯化 中并未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古茶区茶树资 源遗传基础丰富, 几乎包括了原始和进化 的各种类型, 是研究茶树起源、 演化等不可或缺 的材料u 。 3 - 3古茶树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 古茶树群落何 以能够存在 数百年甚至 上千 年 , 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 的研究课题 。除了得天独厚 的自然环境和茶树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古茶树的生存 提供了根本保证外 , 通过实地调查中发现 , 古茶园的管 理方式也有别于其他茶园。古茶 园一般不进行施肥 , 也不翻耕 , 由于 山区交通不便 , 茶叶向外运输 困难 , 古 茶树仅 在春季采摘 , 而在其他 时间就 可 以积累养分 。 古茶树上有较多的寄生和附生植物 , 其他仅发现少量 的茶籽盾蝽、 蚜虫和茶毛虫等病虫害 , 村 民说从未遇到 严重 的病虫害。古茶 园的茶果产量也较低, 尤其是群 众公认 的良种 结实率更低 。因此 , 进一步研究古茶树 的立地条件、 管理方式和古茶树的生理活动, 将为延长 茶树的经济年 限, 更有效地保护古茶园提供科学的依 据 ” 。 3 4古茶树群 落蕴藏 着云南民族荼文化的 多样性 云南是个多 民族 的边疆省份 , 西双版纳是一个 以 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 , 有傣族、 哈尼、 拉 枯、 布 朗、 基诺、 彝、 佤族等 l 3 个世居少数 民族, 各 民族 都有悠久的产茶历史, 是发现和利用茶叶较早 的民族, 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如对茶树品种 的认识 , 从叶型上划分为大叶茶、 细 叶茶、 筒状叶茶等, 从滋 味上则划分为苦茶、 甜茶、 涩茶等 。对茶 的药用, 至少能列举 出5 种不 同功效 , 如提神解乏 、 消炎解毒、 腹泻腹胀等 。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 具特色 。如傣族的“ 竹筒茶” 、 哈尼族的“ 土锅茶” 、 布朗 族的“ 青竹茶” 和“ 酸茶 ” 、 基诺族 的“ 凉拌茶” 、 佤族 的 “ 烧茶” 、 拉祜族的“ 烤茶” 、 彝族 的“ 土罐茶” 等 已作为 传统 的饮茶 习俗, 代代相传 。另外 , 在西双版纳各 民族 3 4 8 中国农 学通报h t t p : w w w c a s b o r g c n 的重大节 目和礼仪 习俗中, 茶对各 民族 的影响已浸透 到精神和宗教方面, 在婚丧、 节庆、 祭祀等活动中, 茶叶 常常作为必需的饮品 、 礼品和祭 品 。如布 朗族有 在 寨子 中心祭台祭祀茶树 、 敬奉祖先的习俗” ; 傣家人婚 俗中, 定亲少不 了定亲茶; 哈尼族称茶叶为“ 诺博” , 象 征哈尼族的质朴善 良; 基诺族则在盛大的“ 特懋克” 节 祭祀大鼓时, 要用火烤的茶叶祭祀大鼓 。另外, 陈进 等 通过茶 民族植物学研究, 认为云南及其邻近地 区 各民族( 主要是布 朗族 、 佤族等) 可能是最 早引种 、 驯化 野生茶树和食用茶叶的先民。可以说茶是各少数民族 通天、 通神的祭物和媒介。遍布于西双版纳境 内的古 茶树、 古茶园是世界茶文化的“ 根” 和“ 源” , 是各 民族悠 久种茶饮茶历史的见证。大面积保存的古茶树 、 古茶 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 景观价值、 文化价值和生产应 用价值。保护古茶树资源就是保护对民族茶文化多样 性的保护。古茶树资源在历史、 文化方面的价值是其 它任何物种都不可替代的。 3 5 古茶树 开发利 用价 值 利用西双版纳拥有享誉全球 的野生型“ 巴达大茶 树” 、 栽培型“ 南糯山大茶树” 及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独 特的民族茶文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业生态旅游, 有助 于西双版纳茶文化的传播 , 也有助于西双版纳旅游业 与茶文化 的共 同发展, 以茶为媒 , 带动全州旅游业发 展 ; 西双版纳古茶园独特的茶林混种系统, 形成了无污 染的 自然有机茶园, 只要在保护茶农利益前提下, 合理 开发以古茶园茶叶为原料的高档茶产品, 必然 能够取 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 大面积的古茶园彰显 了人类对野 生茶树驯化为栽培茶树 的古老种植方式 , 为生物多样 性研究、 有机茶资源开发和建立有机茶园的技术源泉 提供了重要信息。 4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建议 由于古茶树分布较广、 数量较多, 且多分布在交通 不便、 信息不灵、 生活艰苦的边远 山区, 使得保护工作 比较困难 ; 当地群众保护意识差 , 各地损毁古茶树的现 象 时有发生 ; 有的地方虽然对古茶树及其群落投入资 金保护 , 但 由于保护措施不得法 , 反而适得其反; 而有 的地方则急功近利、 盲 目开发古茶 园以适应市场对“ 有 机茶 和 以古茶树鲜 叶为原料的所谓“ 野生普洱茶” 的 需求, 导致古茶园重采轻养、 退化严重 , 许多古茶树群 落正 面临着生态破坏 、 种群数量 减少甚至灭绝 的危 险。针对古茶树存在 的上述 问题和危机, 对于古茶树 资源保护利用, 提出了如下建议 : ( 1 ) 加强古茶树资源 的迁地保护 。以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内“ 国家种质茶树 勐海分圃” 为依托, 加强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的考察征 集, 迁地保护 , 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大叶茶种质资源保存 中心和利用研 究基地 。 ( 2 ) 建立 古茶树原生境保护区。 将分布集 中、 面积大 、 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划定为云 南省古茶树原生境保护区, 如西双版纳“ 古六大茶山” , 这些分布密集 的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可 能存在许 多 目前尚未认识 的优异基因, 只有在原生 地完整 的保存这些资源才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掘其潜 在 的利用价值 。 ( 3 ) 开展古茶树保护生物 学研 究。 目 前 , 古茶园还缺乏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有力支持, 使古茶 园的小生境遭到破坏 。通过对古茶 园的生存条件、 生 物 多样性 、 小气 候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 。 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云南省的古茶树保护生物学理 论, 用于指导古茶树资源的保护。 ( 4 ) 划定古茶园与无 性系 良种茶园距离。近年来, 随着大力推广建设无性 系 良种茶园, 当地群众为 了良种带来的经济利益 , 毁灭 古茶 园, 种植新品种 以及在古茶园周边种植无性系品 种 , 增加古茶树资源的流失 。五是构建云南古茶树 资 源核心种质库 。构建核心种质的 目的主要是便于深入 研究和加强利用 , 同时在分子水平上摸清古茶树资源 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和分布特点, 高效发掘优异种质, 对 促进茶树遗传改 良意义重大 。 5结语 茶源于中国, 广播于世界。古茶树资源是云南西 双版纳种茶用茶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 是老祖宗留给后 人的宝贵财富。这些古茶树资源不仅是世界茶树之源 的活化石 , 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之源、 民族茶文 化之根 。遍布于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双版纳连绵起伏大 山中的古茶树、 古茶园, 分布广、 品种 多, 有野生型、 过 渡型 、 栽培型, 是人类十分宝贵的 自然遗产 , 在 中国和 世界都具有惟一性, 其巨大的科学、 经济、 文化价值具 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 做好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 、 开 发、 利用, 直接关联着科学发展茶产业 、 弘扬 民族茶文 化 、 倡导“ 茶为 国饮” 和加快边疆 民族经济发展 。只有 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加强古茶树 资源的保 护力度 , 才能有效保护古茶树资源, 保持茶树种质遗传 多样性; 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好古茶树资源; 才能保证古 茶树资源能够持续、 稳定发展 , 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 文献 1 许玫, 王平盛, 唐一春 , 等 中国云南 古茶树群落 的分布 和多样 性 J 西南农业学报, 2 0 0 6 , 1 9 ( 1 )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