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模块化生产在vs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i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再仅仅考虑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对多样化和个性 化的追求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企业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物美价廉的产品很难在瞬息 万变的市场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既能够快 速应对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够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模块化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被誉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已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制造领域并且效 果明显,在客户定制式设备制造企业中的优势尤为突出:能快速针对客户的需求,生 产出其满意的产品;能减少产品物料的种类,降低库存及采购成本;能大大改善交货 期,提高客户满意度;能提高产品质量,易于维修更换。 本文通过概述多种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发展, 从 20 世纪初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到 80 年 代盛行的精益生产方式,再发展至如今新兴的模块化生产方式。结合客户定制业务模式 对模块化生产方式的需求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运用在客户定制业务模式的优点,以 vs 公 司苏州工厂为实例研究个体,展开模块化生产在客户定制式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 vs 苏州工厂这四大块:工程部门对产品的合理分解和模块优化整合;供应 链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的能力分析和合理分配模块; 质量部门定义模块化物料的进料质 量检验体系核心及生产部门结合精益概念的整体生产线规划, 深入地介绍了模块化生 产方式在 vs 苏州工厂的实际应用情况。同时,提出 vs 苏州工厂在实际生产运营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组模的合理性;供应商的模组化适应能力及备料情况;质量控制的 难度及生产的资源配置及效率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今后可以改进的一些观点。 笔者希望通过对实例应用情况的深入剖析和所遇到问题的探讨, 给更多的研究学 者提供一份借鉴和研究的资料,也希望能丰富模块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模块化生产 方式继续优化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模块化,客户定制式,多样化,个性化 作作 者:者:徐 吉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赵建新 abstract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odular production in vs suzhou factory ii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odular production in vs suzhou factory abstract with the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is a trend that customers are not only care the price and quality of their favorite goods, but also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 need to consider before they make the decision to finalize. therefore it is hard for enterprise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this quickly changing market, if there is only one or few high quality and inexpensive products. the enterprise has to search one kind of new production mode in order to approach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individual demands from the customers because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is raised increasingly. in this background, the new mode named modularized production mode appeared. as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modularized production mode has been utilized into lots of manufacture fields. most of them achieved very nice performance, especially at those customiz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new products could be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a short time base on customers demands. because of the reduction from the stocked material, the relevant inventory and purchasing cost could be declined also. customers will be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improved lead time as well as the high quality. at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easy for repair for after sales service on modularized products. this article overviewed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n several kinds of production modes. the mass production was arisen at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a.d. and the lean manufacture concept was appeared at 1980s. nowadays, the new modularized production mode i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philosophy. combined with the customized business mode and modularized production mode, it presents the interaction and relevance between them. taking the vs suzhou plant as a case, the writer deeply researched its daily modularized operation situation to further proof the academic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odular production in vs suzhou factory abstract iii the whole presentation included four aspects. firstl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eeds to rationally breakdown all the parts then combines them into the modules. secondly,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do the general capacity analysis on the vendors then select appropriate ones to fit the module supply. thirdly, quality department defines the key points on the module kit at the incoming inspection. fourthly, production department set up the module assembly manufacture line with lean production concept. then writer mentioned several issues which were encountered at actual operation of vs suzhou plant. there are the rationality of parts combination and supplier adaptability on module offering and the difficulty on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finally writer brought out the solutions for these mentioned issues and shared some suggestion in future further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on actual modularized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overall discussion on encountered issues, the writer sincerely expected this article could provide the research value or case reference for the scholars and also hope it could not only enrich the modular theories, but also provide the practical contribu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u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modularization, customization, diversification, individuation written by xu ji supervised by zhao jianxin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 1.4 相关研究综述 . 4 第 2 章 模块化生产方式概述.11 2.1 多种生产方式的简述 .11 2.1.1 大规模生产方式.11 2.1.2 精益生产方式 . 12 2.1.3 模块化生产方式. 14 2.2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形成 . 15 2.2.1 专业化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前提要素 . 15 2.2.2 规模经济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形成的驱动因素 . 16 2.2.3 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 16 2.3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优点 . 17 2.3.1 交货期的大幅缩短 . 17 2.3.2 多样化的需求适应性提高 . 18 2.3.3 显著的成本降低. 19 2.4 模块化生产方式是传统柔性生产方式的优化 . 19 2.5 模块化生产方式与客户定制化业务模式 . 20 2.5.1 客户定制化业务模式的产生 . 20 2.5.2 客户定制化业务模式对模块化生产方式的需求. 21 2.5.3 模块化生产方式运用在客户定制化业务模式的优点 . 22 2.6 模块化生产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23 第 3 章 vs 苏州工厂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 25 3.1 vs 苏州工厂简介及其产品介绍 . 25 3.1.1 vs 公司的历史和现状 . 25 3.1.2 vs 苏州工厂现有产品的介绍 . 26 3.2 vs 苏州工厂对模块化生产的研究和应用 . 26 3.2.1 对产品的合理分解和模块优化整合 . 26 3.2.2 供应链的能力分析和合理分配模块 . 31 3.2.3 定义模块化物料的进料质量检验体系核心 . 33 3.2.4 结合精益概念的整体生产线规划 . 35 第 4 章 vs 苏州工厂模块化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 39 4.1 组模的合理性问题 . 39 4.2 供应商的模组化适应能力及备料问题. 43 4.3 质量控制的难度 . 45 4.4 生产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 . 46 4.5 对完善 vs 苏州工厂模块化生产的若干建议 . 48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52 5.1 主要结论 . 52 5.2 未来展望 . 52 参考文献 . 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5 致 谢 . 56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1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初,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来,大规模的生 产流水线一直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 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由于其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 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 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着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而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 式的弱点也日渐凸显。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益生 产模式,作为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在实践中 摸索、创造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生产领域中。 进入 21 世纪,信息技术的腾飞,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使生产方式由单件小批生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向着模块化生产逐渐演变。传统 生产方式的弊端促使企业不得不寻求一种既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 求,又能够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模块 化生产方式理念应运而生。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模块化生产方式开始陆续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哈佛大学商 学院的 baldwin 和 clark 于 1997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一篇模块化时代的管 理的文章,模块和模块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baldwin 和 clark 又在 2000 年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模块化具有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当今产业已经步入模块化技术 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 模块化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工业领域, 尤其是机械制造业, 出现了“模块化的生产”的理念。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变化是如此地日新月异,显著体现在以下 几点: 首先,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再仅仅考虑产 品的成本和质量,他们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 第 1 章 绪 论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2 物美价廉的产品很难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只有按照不同的 客户要求设计、生产不同的定制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客户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企 业的产品,有时候甚至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在所购买的产品能有其所想要的功能或 外观。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必然要求企业提高自身生产的柔性和多变的适应性。 其次,交货期成为主要的竞争因素。在大规模生产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安 全库存来调节市场需求的不均衡性。但在当今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下,库存可能会给企 业带来极大的财务负担和资金压力。目前社会条件下,客户不仅对产品有定制要求, 同样对交货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时间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推动力。企业除了要关 心生产出的产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外,交货期也成为其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之一。能否 以更短的生产周期、以更好的产品质量、以更低的成本推出新的产品投放市场,成为 制造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间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谁能更 快速的推出新产品,谁就能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另外,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步缩短。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导致新产品层出 不穷,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个产品从投放市场到被市场淘汰所经历的时间被大大缩 短。 根据统计,电子产品的平均市场寿命已经从 1978 年的 8 年左右缩短到 1998 年的 2.3 年,到 2008 年已变成 1.5 年,到今天数字化、网络化的全面蔓延地情况下,产品 的生命周期更是短的让人吃惊。 韩国三星电子几乎每一年都会推出两到三款手机旗舰 机型, 美国苹果公司也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推向市场,国产品牌的推 新速度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而与这种趋势相反,由于当前电子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功 能不断增强,新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却从 1978 年的 1.5 年增加到 1998 年的 2.2 年, 到 2010 年已延长到 3.2 年。如何较好地解决这对日益尖锐的矛盾,找到最适合的突 破点,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之一。1 企业越来越发现,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促使其不断寻求既能够快速应 对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够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 式。在这种背景下,模块化生产方式应运而生。有专家预言,继大规模生产,精益生 产之后,模块化生产方式将被誉为生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 1 黄伟平. 基于模块化的大规模定制产品生产计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1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3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结合现有的模块化生产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vs 公 司苏州工厂的运营现状,对其目前所采用的模块化生产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 一个产品为实例, 从工程部门科学设计组模, 供应链管理部门合理分配模组外包加工, 质量部门对模块物料的特定进料检验方法及生产部门平衡各模块工时组建流水线, 多 个视角剖析其实际的运用情况。同时对其中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组模的合理性、 供应商的模组化适应能力及备料情况、质量控制的难度、生产的资源配置及效率等一 系列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今后可以改进的一些观点。 有关模块化生产的理论和书籍很多,但是对于一个个案企业,有针对性的相关应 用研究的资料不是很多。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研究学者了解 模块化生产方式在客户定制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也希望对国内相关设备 制造企业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让先进的模块化生产方式理念更好地 应用到更多的企业中去。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收集和研读国内外有关模块化生产方式理论的专著和文章, 并借助互联网进行大 量的资料检索,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使文章从相关理论着手,一步一步地导入模块化 生产方式的理念。再运用实例调查与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体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 应用情况,从多个方面介绍和剖析模块化生产方式运用的关键点和相关难度。文中运 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在对模块化生产方式作定性分析的同时,通 过采用数据、图表和模型,使分析更为透彻、更易于理解。 首先,概述多种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发展。从 20 世纪初,福特汽车引领大规模生 产方式开始,到 80 年代由丰田汽车生产方式总结而来的精益思想的运用,再到如今, 在客户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下,发展而来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其次,引入客户定制业务模式,阐述客户定制业务模式对模块化生产方式的需求 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运用在客户定制业务模式的优点, 为进一步研究以模块化生产方式 在客户定制式设备制造企业中, 即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实际运营情况, 建立理论基础。 再次,以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一个产品为实例,通过工程部门对产品的合理分解 第 1 章 绪 论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4 和模块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的能力分析和合理分配模块;质量部门定 义模块化物料的进料质量检验体系核心及生产部门结合精益概念的整体生产线规划, 这四大块,深入地介绍了模块化生产方式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实际应用情况。 最后,提出 vs 公司苏州工厂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组模的合理 性、 供应商的模组化适应能力及备料情况、质量控制的难度和生产的资源配置及效率 问题,基于笔者的认知,提出解决的方案和今后可以改进的一些观点。 图图 1-1 研究思路图研究思路图 1.4 相关研究综述 模块化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实体产品的生产领域。starr 于 1965 年在哈佛商业 评论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块化生产(modular production)。这种新兴的生产 模式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制造领域接受和采纳。 模块是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和制造的 部件,而这些部件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企业即要发展模块化生产的能力,同时 也要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管理能力,从而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种类多样化的需求。 1997 年,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吉姆克拉克(k.b.clark)和前副院长卡利斯 鲍德温(baldwin c.y.)合作在 哈佛商业评论 上发表了 模块化时代的管理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的文章,例举了在 1964 年,ibm 公司推出的最早的一款模块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5 型电脑 360 系统的案例,正式开启了学术界对模块化研究的潘多拉之盒。两位学者认 为, 模块化是利用更小的子系统来建造一个复杂的产品或程序,并作为整体来发挥功 能,而子系统可以各自分开设计。模块化的核心是从相对小的、可以独立进行功能设 计的系统、组件成一个复杂产品或流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改进相对独立,其信息处 理过程被包含在模块内部通过标准界面与其他模块相互连接。2 童时中教授在 2000 年出版的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一书中提出模块 化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它通过对模块化对象的特征、规律的科学分析,采用归纳和演 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思维方法,来优化模块化对象体系 的结构,并运用标准化方法,使各对象的构成要素规范化、有序化,达到提高系统综 合运行效率的目的。 模块化产品的构成模式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 新产品 (系统) =通用模块(不变部分)+专用模块(变动部分) 。由于模块化的产品是以现有模块为 基础构成的,可大大缩短新产品设计、研制周期,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 快速应变能力;产品虽是多品种、小批量,但模块是通用部件,仍可取得批量生产的 效率和效益; 模块的设计制造已定型, 其性能和质量已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的考验, 从而可提高整体的可靠性。由于模块化设计能实现多样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企业 欲求得质量、品种、效益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3 schilling 在 2001 年提出模块化是个一般系统概念,它是描述系统组成部分可以 分离和重新组合程度的连续统一体。它涉及组成部分间耦合的紧密程度。以及规范系 统组成部分之间能否混合与匹配的系统架构规则的程度。schilling 和 steensma 建立 了一个模块系统通用模型,并用此模型提出一个企业内部产品模块化模型。通过对 330 家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检验,他们发现:模块化与在行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 需求的异质性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当异质性较高,行业内技术的改变和竞争强度会 为企业实行模块化带来更多推动力。技术变革和组织模块化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快速 的技术水平变化会直接增加企业对柔性化的压力,从而对模块化产生促进作用。4 2003 年,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他的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文 中定义“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 2 baldwin c.y. and k.b.clark.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5). 3 童时中. 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5 4 schilling, m. and steensma, h.k.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6. 第 1 章 绪 论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6 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 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模块化分解化” 。 系统被分割得越细,模块之间的“技术上、性质上的互补关系”也就越强。按照某种 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 我们称之为“模块集中化” 。5 同时,他提出了模块集中化的三种模式,包括事先规 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 模式” ,即金子塔型分割模式,和模块联系规则可以不 断改进的“j 模式” ,即信息同化型联系的模式,以及“硅谷模式” ,即信息异化型、 进化型联系的模式。他甚至认为模块化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本质。 学者朱瑞博在 2004 年的中国工业经济上撰文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 ic 产业为例指出模块化以分解和整合为基础,即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根 据联系规则分解为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又可以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 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他还以 ic 产业为例研究了模块的整合问题, 阐述了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模式可以以较低的成 本,较快的速度来实现某种产品的大批量柔性生产,对于我国打造“世界工厂” ,提 升产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价值模块的协同网战略将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和模块化制造系统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面向制造的设计, 面向个性化、 差异化的制造, 利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网络将分布在各地的可重用模块迅速重构, 快速实现新产品研发 并推入市场。6 同年,胡晓鹏研究员在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作 为一种新兴现象,模块化决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方面,模块化也被普遍地用在经营 管理、 组织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 甚至有人讲模块化称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 他认为,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经济系统的 演进是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7 2005 年,孙晓峰在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以计算机产业为例一文 中提出, 模块化就是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分解和模块集中的过 程, 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在通过即插即用的接口把各独立的部门 联结为一完整的系统。同时,他认为模块化生产方式是对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方式的 5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 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4 6 朱瑞博. 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 ic 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7 胡晓鹏. 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化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7 革命性变革,它适应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产品创新速度更快,产品开发周 期更短, 替代经济大量地节省了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发展和新材 料的出现,模块化生产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等产业,家用电器、制药、化学 工业、生物技术、金融服务业、汽车等产业也逐渐呈现出这种柔性的网络特征。模块 化生产打破了工业时代传统的假设、原则和价值观念,重塑了生产的微观组织基础。 模块化产品不再局限于局部地区, 而具有地理上的分散性与空间上的集聚性相统一的 特点,出现了全球供应商和全球契约制造商,形成了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体系。8 白雪洁,在模块化时代的汽车产业变革中,以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剖析其 模块化的三个方面:产品结构的模块化即设计的模块化、生产的模块化和采购的模块 化。设计模块化将决定可能的模块组合,为生产和采购模块化创造前提。而采购模块 化是促成生产模块化的主要诱因, 因为模块生产活动的空间集中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和 某些交易成本。 汽车产业的模块化发展改变了以往组装企业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企业 构成的汽车企业群关系,出现了组装企业、模块集成供应商、模块构件生产企业以及 非模块零部件生产企业共生的企业群关系,这对传统的汽车产业结构是一种挑战。模 块化既是分工生产的产物,也将改变一些传统的分工生产方式,模块化可能成为部分 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环境,开创一个模块化的时代。9 顾良丰和许庆瑞在 2006 年的产品模块化与企业技术及其创新的战略管理一 文中提到与传统的产品相比,模块化产品由架构和模块组成。模块用来代替传统产品 的部件, 使之在不同产品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模块化架构具有更好的柔性和灵活性, 使之在产品族中具有更好的共用性。 产品模块化特点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制 造提供了很好的平衡手段。他们提出新颖的模块化技术创新(mbti: modularity based technology innovation)的架构模型。mbti 架构模型不仅可以比较有效地分析企业技 术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行为, 也为中国政府与企业制定技术及创新的政策或战略提供理 论依据。10 2007 年,陈劲和桂彬旺在模块化创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机理与路径研究 一书中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模式,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等 方法, 揭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而提出了提高复杂产品系统创 8 孙晓峰. 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以计算机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9 白雪洁.模块化时代的汽车产业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0 顾良丰,许庆瑞.产品模块化与企业技术及其创新的战略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 第 1 章 绪 论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8 新绩效的管理措施。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新领域,将模块化方法应用于复 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中,通过模块化方法改善创新流程与组织管理,以解决复杂产品 系统创新投入大、绩效低、过程管理困难等问题;基于模块化理论与复杂产品系统理 论, 结合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实践调研提出了包含系统功能分析、 架构设计与模块分解、 模块外包与模块开发、系统集成与完善等六个阶段的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 揭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关键是系统功能分析准确、架构设计与模块分解合理、 模块外包商选择合理、注重与模块分包商的资源整合与关系管理等关键要素。11 张其仔在 2008 年出版的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书中探 讨了模块化的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了模块化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可能影 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对模块化时代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 战略措施。他提出,模块化对垂直解体空间发展的影响。模块化不仅在技术上是产业 的垂直解体成为可能,而且有效地较低了垂直解体后产生的交易成本。模块化降低设 计产品、制造产品等的各项任务的关联性,使责任、义务明确,从而降低一般性费用 的和抑制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布局分散化和产业集群的出现。12 韩晶和佛力在 2009 年的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以电子信息 产业为例一文中指出模块化是新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发展在模 块化环境下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模块化产业结构的特征,具体研究了中国 电子信息产业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模块组织模式,从中资模块制造商的竞争优势、核 心模块的技术溢出、 核心模块的根植性 3 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 组织模式; 进而从制造模块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两个角度提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战略。13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及在全球模块化分工 中所处地位的分析,总结了基于模块化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对普通模块 制造商、 模块设计者和产业升级的走向提出了建议,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模块化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便利条件,抓住模块化的大好时机,积极向欧美发达国家学 习,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规模实力。 此外,在 2010 年的时候,学者 nicholas 和 lyda 研究了美国汽车行业的数据,分 析了改革、模块化与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关系,认为模块化生产的增加是伴随着垂直价 11 陈劲,桂彬旺.模块化创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机理与路径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2 张其仔.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 韩晶,佛力.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模块化生产在 vs 公司苏州工厂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9 值链分拆产生的,就是因为高水平的部件标准化,部件标准化会使主流的设计工艺倾 向于提升水准。 2011 年,基于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横向分工一体化和组织模块化的新特点和新 规律,刘茂松在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业组织范 式创新一书中紧扣创建“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柔性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新范式”这 个目标, 系统研究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模式的 “基本原理” 、“耦合机理” 、“运行机制” 、 “技术创新” 、 “治理结构”和“规制方式”等核心问题,揭示过剩经济条件下模块化 垄断结构企业由同质规模经济向范围规模经济转化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福利均 衡与协同的新原理, 阐明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横向耦合集成运行与企业家权威主导的 新机制, 设计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行为规制体制和反垄断行为的新政策,为推进我国 产业集群,提高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中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提供新对策。 姚德文在 2012 年的模块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书中,以信息革命 为标志的新经济为背景,在目前学术界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借助模块化原理,以价值 创造为基准,探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从而建立新型的发展中国家的产 业结构升级模型,通过该模型深入分析产业结构模块化的事实,并预测服务产业模块 化的路径,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及提升传统产业提供具体的建议。作者指出了模块化 的创新效应与协调效应。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解决问题导向的模块化分工的 形成原因和产业组织的演进,阐释了以系统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分类法。然后,分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