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要 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趋势,我国逐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2008 年 5 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 范,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2010 年 4 月,相关部门又发 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 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指引规定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在境内外同 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 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至此,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自愿披露进入 了强制披露的阶段。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现代西方经济,而我国国情与国外 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这种制度在我国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基于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 对于内 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理,本文以 20102011 年我国 a 股主板上市的公司 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前后,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 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显著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增长、操控性生 产成本增长、操控性费用增长和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长;(2)内部控制审 计可以有效抑制向上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增长、 操纵性生产成本增长和总体真实 活动盈余管理增长,并显著地抑制向下的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增长、操控性费用 增长和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后, 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增长速度减少得更多。本文认为这 可能是因为非国有企业为了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更有动机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内 部控制审计,从而其内部控制水平的变化引起更高的盈余管理变化。这说明基于 盈余管理视角,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样本公司中是有效的;对于内部控制 审计有效性与审计费用,本文以 20092011 年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为样 本,实证检验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前后,审计费用的变化。研究发现实施内部 控制审计前后审计费用没有显著的变化。本文认为这可能是(1)审计费用的披 露形式不一,导致不同公司间的审计费用间不能直接进行对比即存在不可比性; (2)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由于上市所在证券交易所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不 摘要 ii 一或者存在部分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情况, 致使内部控制审计在同一时间截 面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同;(3)该制度执行时间不长,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存 在长期合约可能致使审计费用变化不大,又加上样本容量小使其影响更小。这说 明基于审计费用视角,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样本公司中是无效的。总之,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并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的检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利用经验数据证明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我 国的有效性。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建立和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其提供经验数据。 关键字关键字:盈余管理 ;审计费用;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 iii abstract conformingto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the china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in 2008 ma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the basic norm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conjunction with csrc, the audit administration,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the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which demand for the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listing corporation. in 2010 april,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ssued the pertai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uch as the audit guidelines for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ever since china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the audit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of enterprises. guidelines provides that the companies, listing at aboard and home, must make the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since january 1st, 2011. besides that the corporations, listing in the main board of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s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should make the audit of ic since january 1, 2012. on this basis, the same implementation in the small board and gem listing corporation will make at proper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non-liste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us, the disclosure of the ic information has turn from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into mandatory disclosure. moder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has originated from the modern western economic, but there are actually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then it is worth us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udit fee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do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chan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fter the audit of ic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main board.wefind that: (1) the internal control audit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2) in the subsample of manipula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up, aic could significantly keep down the growth of the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bnormal production cost and the overall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he subsample of manipula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down, aic could significantly keep down the growth of abnormal cash flow, discretionary abstract iv expenses and the overall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c is more effective in private firms than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hich maybe the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private enterprises will invest more resources for the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to get the favor of investors. this shows that the aic is eff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sample firms; and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and audit fees, this paper this paper do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chan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fter the audit of ic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ies at home and aboard.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audit fee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ic. the reasons for this may be (1) there actually exist many different forms for audit fee disclosure, which leading to different companies audit fees can not be compared directly; (2) the aic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t fees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different exchanges has different ord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c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irms about the voluntary aic; (3)besid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long-term contracts also may cause the little change of the audit fees.while the aic is eff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ic is not effective from the aspect of audit fees. after all, the results implie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is not clear and need further examination. we make a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ic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ior researches.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c, accordingly, our research will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the effective of aic; earnings management; audit fee. 目录 v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 1 第二节研究意义. 2 一、理论意义.2 二、实际意义.2 第三节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3 第二章 文献回顾.5 第一节关于内部控制审计. 5 一、内部控制及其经济后果.5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6 第二节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管理. 8 第三节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9 第四节文献评述. 10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13 第一节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3 一、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理.13 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审计费用.15 第二节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7 第三节模型与变量设计. 18 一、研究模型设计.18 二、主要变量的计量.19 第四节描述性统计. 21 第四章 实证分析.23 第一节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第二节回归检验. 23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管理.23 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研究基于审计费用视角. 34 第三节稳健性检验. 39 第五章 小结.44 目录 vi 第一节研究结论. 44 第二节研究贡献与不足. 45 参考文献.47 致谢.56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57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导论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21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丧失了信 心,并最终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将这些财务丑闻归因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 完善,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 其中404条款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 旨在从根 本上解决财务信息质量问题以尽快恢复投资者的信心。2004年3月,美国上市公 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发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的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简称asno.2),用于指导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标 志着404条款的正式实施。但由于asno.2的操作成本较高,引起实务界和理论界 对404条款的质疑。2007年5月,pcaob颁布了第5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 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简称asno.5) 以取代asno.2。asno.5强调应按 风险导向的要求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审计, 并首次提出整合审计的模式。 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趋势,我国逐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2008年5月,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我评价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在年报中披露, 同时可 聘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2010年4月,相关部门又印发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 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 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 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指引要求实施内控配套指 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至此,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自愿披露进 入了强制披露的阶段。 指引第二条指出“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 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指引第三条指 第一章导论 2 出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 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从监管层的监管思路来看,内部控制审计是完善内 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之一。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 运行,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然而,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毕 竟是一个新生物, 其是否适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能否有效地确保内部控制平稳地运行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研究内部控 制审计前后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的变化, 旨在考察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效 性,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推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提升企业信息披 露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 第二节研究意义 如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作为管制 措施之一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角 度考察样本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否有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意义 sox 法案 404 条款执行以来,国外学术界围绕其实施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 究。但对其有效性的问题,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如 angel et al(2006)认为 sox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但其效益却不一定明显;而 ashbaugh et al(2009)认为 sox 内控缺陷披露有助于内控好的企业降低企业资本成本,schneider and church(2008)、hamersley et al(2008)也发现类似的结论。本文基于盈余管理 和审计费用视角,考察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效性,这将为内部控制审计实 证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证据,此外还将拓宽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的研究领域。 二、实际意义 主板上市的公司是我国第二批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从盈余管理视 角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效果可以为我国相关部门在其他企业执行该政策 提供经验数据,最后对相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同时, 主板上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方法和形式, 第一章导论 3 对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披露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源于西方现代经济,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是学 习模仿西方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本 文的研究将为预测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提供一定的证据。 第三节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考察样本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前后盈余管理增速和审计费用的 变化检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 理,本文以 20102011 年我国沪深两市 a 股主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以年度作 为内部控制审计代理变量,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问题; 同时以 20092011 年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审计费用视角实 证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共有 5 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详细地梳理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及其经济后 果、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 用的研究,最后进行了文献论述。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在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假设 (其中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的假设三个,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有效 性与审计费用的假设两个) ,同时介绍了样本的收集与处理、变量的选择。最后, 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内部控制审计前后盈余管理、 审计费用及其他变量在内部控 制审计前后的变化并初步检验这些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 借助 stata 软件用 tobit 回归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对本文 的五个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利用不同的回归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替换进行稳健性检 验,进一步确认前两步骤的结论。 第五章是小结,包括本文结论、贡献及研究不足。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导论 4 图 1 本文的研究框架 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研究 盈余管理视角 审计费用视角 理论分析: 内部控制 审计、内部 控制与盈 余管理的 关系 实证检验: 实施内部控 制 审 计 前 后,样本公 司盈余管理 的变化 理论分析: 内部控制 审计、 内部 控制与审 计费用的 关系 实证检验: 审计费用 在实施内 部控制审 计前后的 变化 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披露,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否 有效 文献与数据的 收集与阅读 第二章文献回顾 5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文献回顾 21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引起了人们对公司内部控制制 度的持续关注。为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并恢复民众的信心,美国颁布了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sox act),其中302条款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内部控制评价 报告, 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聘请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计并报告。审计 师既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又利用内部控制进行财务报告审计, 前者保证了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可靠,起到了信息增信的作用,后者降低了审计 成本和审计失败的双重风险,实现了信息甄别(陈汉文、董望,2010)。各国监 管机构纷纷效仿美国,实施各自版本的sox法案 1。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及其审计 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第一节关于内部控制审计 一、内部控制及其经济后果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 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其本 质表现为企业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平等利益主体之间的朴素制衡和各科层权力 主体依上而下的监督(阎达五等,2001)。控制的结构则由控制的本质决定, 制 衡关系决定了控制的结构为平等的双方的相互牵制和制约的结构; 监督关系表现 为高层对低层的单向控制结构(谢志华,2009)。 作为现代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内部治理机制(李享,2009),有效的内部控 制可以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降低企业的风险,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吴益 兵(2012)以20072008 年度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一问题及资本市 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定价效应的研究表明, 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内部控 制水平与盈余管理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水平。此外,gong et al(2007)发现相对于美国,那些投资者保护较弱 1英国、澳大利亚也分别在 2003 年出台了相关的法规;韩国在 2005 年颁布了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 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日本在 2006 年颁布的金融商品交易法 ,也要求上 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由审计师出具意见,韩日的相关规定很大程度上与美国 sox 对内控的要求一 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也参照美国的做法,推出了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审计该准则于 2008 年 1 月生效。 第二章文献回顾 6 的国家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较少,而且内部控制披露往往意味着较低的盈余质 量。 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公司往往拥有更复杂的经营、组织变动、更高的会计风 险、更多的审计师辞职和更少的内部控制有效资源,而且公司往往会受到sec更 多的强制行为和财务重述、 更可能聘请主流会计师事务所和更高的机构投资者比 例(ashbaugh et al,2007)。这意味着内部控制水平与审计风险负相关,上市公 司年度报告的审计意见将受到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显著影响: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越差,年度报告收到非标准审计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内部 控制越差的公司越可能收到惩罚力强的审计意见(肖成民、李茸,2012)。杨德 明等(2009)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进一步的研 究则发现, 内控显著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现象, 仅在低审计质量样本(事务所 为非四大样本)中成立;在“四大”样本中,该结论并不成立。这说明, 内部控制 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 内部控制所 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 此外,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融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kim et al(2009)的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更多更严重的公司将更少获得贷款, 即 使能借到款也需支付更高的利息并面对来自借款人更严格的制约。 张然等 (2012) 则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 相对较低,且进一步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更低。这一结论对于国有 和非国有控股公司同样成立。此外schneider and church(2008)、hamersley et al(2008)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由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信息不确定 程度更高,其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有效的内部控制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但投资者(现在的和 潜在的) 不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 极有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为此, 为区别于那些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 水平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企业的 内部控制情况(林斌、饶静,2009)。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产生于委托代理的需 要,道德风险是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外在压力,逆向选择则是内在动力(陈 汉文、董望,2010)。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 第二章文献回顾 7 存在一定的关联(李明辉等,2003)。由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就意味着企业有较 高的内部控制水平, 所以那些没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也纷纷加入披露内部控 制信息的行业。 但张立民等(2003)的研究发现 st 公司 2002 年的披露状况比 2001 年有 所改善,但是不少公司年报当中披露前后矛盾,且以说 “好话” 为主。 此外, 孟焰、 张军等(2010)还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是流于形式,还没有能够真 正揭示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难以起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升公司治理 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等作用。这样就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杨 雄胜等,2007)。 这意味着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公共物品后,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 非排他性,必然需要政府干预企业的内控信息披露行为。也就是说,政府需规范 内部控制的披露并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保证,即可要求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 部控制评价阶段、内部控制审核阶段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三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张龙平等,2008)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进行的审计,包括对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发表鉴证意见,和对 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两个方面(pcaob,2004) 。 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如何进行审计, 其效益又如何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张龙平、朱锦余,2003) 。其中的重点是细化有效性的标准、提高标准的 可操作性(杨有红等,2009)。michael s.goldstein (2004)和linda l.griggs(2004)研究了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准则(即as2)问题,总结 出准则中审计人员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基于管理层的评估对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形成审计意见, 要求外部审计师就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 控制形成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是依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估过程。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的步骤主要是:安排审计计划;评估管理层的评估过程;获取对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理解;测试和评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测试和评 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形成审计意 见。 虽然这些审计程序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但审计人员可以同时进行这些程序。 jack w.paul (2005),goldberg(2007) ,koegel(2008)主要介绍了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中对管理层和审计师责任的区别,内部控制审计包括的实体, 第二章文献回顾 8 测试点的选取及测试内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营效率,利用其他人工作时应考 虑的事, 重大缺陷和重大不足及其评估, 审计报告及其修订等内容。 krishnan and gnanakumar (2005)研究了执行as2准则后,针对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报告缺陷方 面所起到的作用,发现审计人员缺少变化,在他们制定的内部控制报告组成中缺 少针对公司弱点而进行的控制。 研究结果强调应该有超出一般企业特点的控制准 则,在审查报告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治理。 美国sec对sox404条款执行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主要体现在提高财务报 告质量、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孟焰、张军,2010), 让 我们相信如果我国未来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披露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逐 步实施的,那么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就有可能是对自愿披露的帕累托改进。 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措施,旨在确保公司内 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第二节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利用其信息优势有目的地操纵对外财务报告, 以谋取某些 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hipper,1989)。现有文献主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 研究,一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计量 2,二是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3。 内部控制审计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 制审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doyle et al,2007) 。 cohen et al(2008) 的研究发现, 实施 sox 法案 404 条款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将下降。 chan et al(2007)指出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内控水平,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jean(2006)、ang(2011)也得到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将提高被审 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同时审计师为降低诉讼风险将投入更多的审计努力, 从 而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甚至有研究表明,即使是自愿的内部控制审计由于信号 传递的效用降低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而降低资本成本(cassell,2011)。张龙平等 (2010) 通过实证分析沪市a股公司2006年至2008年内部控制鉴证的经验证据, 2主要参考 schipper(1989)、healy(1985;1999)、deangelo(1986)、mcnichols andwilson(1988)、 jones(1991)、dechow and sloan(1991)、dechow et al(1995)、scott(1997)、陆建桥(1999)、孙铮等 (1999)、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l(2010)、zang(2012)。 3主要参考 stephen,et al,2002;mark et al,2002; hyeesoo et al,2003; bartov、mohanram,2004;doyle et al,2007;刘继红,2009;杨德明等,2009,2010;余怒涛,2009,2012;陈俊等,2010;程书强等, 2010;陈小林等,2011;权小峰,2012;王克敏,2012。 第二章文献回顾 9 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会计盈余质量, 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 结论仍然稳健。 还有些研究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chan et al(2007)发现 当披露实质性内控缺陷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水平较高,而gleason(2011)则进一步 指出当企业存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时, 企业与税务相关的盈余管理水平 较高。我国的黄寿昌等(2010)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有 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更低的股票波动,意味着ic报告的自愿披露降低了市场主 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 年度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 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质量内部 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披露内部控制鉴 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 尤其是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 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校正自选择性偏差后, 上 述结论更为稳健。董望、陈汉文(2011)等的研究均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 制盈余管理水平,提高应计质量。ashbaugh et al (2008)研究发现,与未披露 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的盈余质量更低,而且向 上的和向下的盈余管理水平都更高;其次,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里,与没 进行内部控制缺陷修正的公司相比,修正了的公司的盈余质量会得到显著提高; 最后,在随后年度,对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发生改变的公司,其盈余质量的变量与 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一致。 第三节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审计收费作为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 是审计研究的重要对 象(伍利娜,2003)。自simunic(1980)模型产生以来,关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的实证探讨便成为审计费用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朱小平、余谦,2004)。已有研 究表明,公司规模、审计的复杂程度(如子公司数量 、子公司所处位置、各分 部所从事行业类型等)、审计风险(如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存货占总资产比 例、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净利润 、前三年审计意见、前三年是否发生了亏损 等)、会计师事务所类型(是否为国际四大,或者是否为国内十大)、和被审计 单位的其他特征将影响审计的收费(simunic,1980;firth,1985;beatty,1993; willianms,2001;朱小平、余谦,2004)。 第二章文献回顾 10 通过前面论述可知,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 而杨德明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和实施效果;此外,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相比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自评, 既有 替代作用, 也有互补作用, 即审计师的内部控制评价不仅包含了企业自身的内 部控制评价, 还具有其他的信息含量。masli et al (2010)研究发现,进行一系 列的内部控制措施后,在后sox时代,公司将更不可能出现重大缺陷,审计费用 也会更小幅度的上升,此外也更不会发生审计迟延。杨德明、胡婷(2010)发现 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 审计师对盈余管理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 率显著下降。这说明内部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