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学位类型学位类型 : 学术型学位 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 : 工商管理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 张 巍 作者学号作者学号 : 09011503020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 李海深 研究员级高工 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 : 刘友金 教授 学院名称学院名称 : 商 学 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学 位 授 予 单 位学 位 授 予 单 位 : 湖南科技大学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undertaking on employment in hunan province type of degree academic degree discipline (type of professional degree)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ndidate zhangwei student number 09011503020 supervis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li haisheng professor practice men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liu youjin professor school business school date 2012-6-1 universit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摘 要要 本文是在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环境 承载力的基本理论和量化分析方法来研究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要素问题。目前,研 究环境承载力并没有统一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尝试从两个污染(水、大气) 的角度,建立一个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承载率评价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对湖南 14 个地市 2003 年2009 年的环境系统做了评价和测算计算 14 个地市的环境阂值,评 估 14 个地市是否达标,对于环境阂值不达标(株洲)的城市,根据政策及法律标准, 不予同意承接产业转移。然后根据所选的指标和数据,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条件来分析 其自身所适合承接的产业转移。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它能否承接产业转移, 也 会影响到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对承接产 业转移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能源 环境承载力,交通环境的承载力,人口环境承载力等。 本文从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现状出发,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明确的目的和 范围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环境承载力的功能,内容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研究,建立一 个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充分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在湖南的 14 个城市的经济和 环境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湖南的 14 个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 标体系,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本文尝试在产业转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中,取得新的突破,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 the central region to undertake 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 process, as a precondi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the hunan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present,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lution (water, ai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load factor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coefficient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 of hunan province in 2003 - 2009 environment system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o calculate the 14 cit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 assess whether the target of 14 cities, the city is not up to th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 (zhuzhou), according to policy and legal standards, not to agre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n, according to its own conditions of each city according to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and data analysis of its own suitable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size of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to undertake the l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directly affect its abilit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can also affect the industries to relocate to.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clud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dustries to relocate to the greatest impact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land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departur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combination of a clear purpose and scop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ntent and other related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index system. fully studie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14 cities in hunan,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14 cities in huna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industries to relocate in hunan stu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in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research and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nstraint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 3 1.2.1 产业转移的源起、现状及趋势 . 3 1.2.2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现状 . 3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5 1.4 本文的创新点 . 6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 7 2.1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 7 2.1.1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7 2.1.2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 7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8 2.3 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 9 2.4 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分析 . 9 第三章第三章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3.1 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思路 . 11 3.2 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 11 3.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 11 3.2.2 承载力评估方法的选取 . 11 3.2.3 各指标阀值的确定 . 13 3.3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4 3.3.1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14 3.3.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设计 . 15 3.3.3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15 3.3.4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说明 . 15 3.4 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 . 16 第四章第四章 湖南湖南 14 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 1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湖南省 14 个地市环境现状分析 . 17 4.1.1 水环境现状分析. 17 4.1.2 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 17 4.2 湖南省 14 地市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18 4.3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各系统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 20 4.3.1 湖南省 14 个地市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 20 4.3.2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 24 4.4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综合环境承载力阈值的评估 . 29 4.5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 30 4.5.1 水环境承载力 . 31 4.5.2 大气环境承载力. 31 第五章第五章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分析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分析 . 33 5.1 湖南 14 个地市的环境污染承载力分析 . 33 5.2 湖南省 14 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环境承载力分析 . 33 5.3 湖南矿产资源分析 . 35 5.4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 36 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 37 6.1 结论 . 37 6.2 建议 . 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9 附录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3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增长特别迅猛的世纪,人类文明以惊 人的速度向前推进,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物质文明更是高速发展,但是接踵而来的却 是环境的迅速恶化。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济的迅速增长是以对大自然的过度 能量、物质索取而换来的,从而引发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影响 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越加升级,环境承载力面临 巨大挑战,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人类所期望的高经济增长越来越难以持续,今天的地 球已经百孔千疮: 臭氧层愈来愈空洞, 大气层也愈来愈浑浊, 森林覆盖面积也愈来愈少, 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耕地面积愈来愈有限,水资源愈来愈紧张,矿产资源愈来愈紧缺 等等大自然正向人类展示它无穷的威力,以各种自然灾害来宣泄它的愤怒。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增长第一战略”来发展本国经济,大力推行工业化, 谋求 gdp 的快速增长。传统片面的经济增长战略,虽然使得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资源被大量消耗浪费,环境恶化成了不可避免的问 题。70 年代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可持 续发展逐渐被人们接受及认同。我国先后提出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提倡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1。但是,在经济模式的变革过程中,各类问题的难度都很大,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考虑各种环境问题,那么评估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是必然前提,力图实现在环境承载 力的限制范围内最优化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的地 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然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 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必然也不可忽视,那么,研究产业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就不可 或缺。但是,就目前而言,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关于环境承载力方面的 研究就相对较少了,在研究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方面就更少了。 保护环境,实现合乎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新一次 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本文最终确定 以湖南省部分地市为研究对象, 可以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实际意义, 增强研究的实用性。 1.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环境日益恶化, 也随着新一次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 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是实现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最大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也 是协调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必由之路。正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的重要 第一章 绪论 - 2 - 性和紧迫性,从文献检索来看,理论成果也很有限,本文的研究显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环境承载力理论随着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应运而生,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量化 依据,虽然该理论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探索 空间依旧很大。 随着新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国内也开始再一次产业转移,即中西部地区承接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 很多学者试图从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上寻求突破,在研究内容方面,很少学者尝试 拓展。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环境承载力及要素环境承载力。其中,区域环境 承载力从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等方面综合考虑,而要素环境承载力却只针对单独的 某环境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在产业转移方面,目前处于一种只要有产业转移进来,当 地政府为了政绩、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基本上都只会考虑转移进来对当地经济有没有 促进作用,对于在当地环境承载力限度范围内,能否进行产业转移,以及转移进来后对 当地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并未给予更过的考虑,并且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本文从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力的角度,建立一个以多个环境系统为研究内容,以各 环境系统的国际环境质量指标为评价指标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在评估过程中,以国 际质量指标来评估各污染物指标的承载力,进而以此来评估各环境系统的综合承载力, 来检测当地环境承载力是否超限,并最终以此来判断当地是否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或 者可以承接怎样的产业转移。 另外,通过最终的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也可分析湖南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能有 效评估湖南环境状况与国际标准阀值之间的差距,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依据。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理论服务于现实,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学术价值,而环境承载力理论正是以解 决实际环境问题,缓解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压力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 环境问题的有效处理依赖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认知程度。环境承载力理论中关 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以及性质描述,深化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了解,也是开展 各项实践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与此同时,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分析对环境规划、保护以 及经济增长计划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更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在能够对环 境承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分析的条件下,根据确切具体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实事 求是的、 经济可持续的增长目标和增长速度, 制定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的环境工作任务。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可持续发展,那么改善环境问题并将之控制 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成了一个重要环节。对湖南地区环境承载 力的评估和研究,可以分析湖南地区的污染状况与基本标准状况之间的差距,也能分析 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承接不同产业的转移,并为中部其余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 程中发生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也为迫切改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这些研究对促进 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促进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无论是环境问题本身,还是经济与环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境的关系问题,都少不了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大力支持。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产业转移的源起、现状及趋势产业转移的源起、现状及趋势 产业区域转移,简称产业转移(陈建军,2002)2,是 20 世纪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 象之一(卢根鑫,1994)3。gereffi(1999)4、hemphrey 和 schmitz(2002)5等人指 出产业转移就是集群式价值链重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产业区域转移从本质上来说, 是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陈建军,2009)6,而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就是资本,因此, 它的最早表现形式是资本输出。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国际生产资本流动阶段(黎金钊, 2009)7。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实践的考察,认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四次浪 潮。20 世纪初,大规模的资本输出经济现象既是产业区域转移的早期表现形式。也是其 第一次全球性的浪潮,在此期间出现了韦伯的区位选择理论与列宁的国际资本流动理 论。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 代到 80 年代。第四次产业转移,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自第一次全球性的产业 转移浪潮后,很多学者在对产业转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其动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 分析。b.l.maccarthy(2003) 8通过实证分析,不仅证明了工序间国际转移的普遍存在, 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决定这种工序间国际转移四种动因,即资源动因、市场动因、效率 动因和战略动因。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41-44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研究范围上,由传统 的侧重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演变为现在的从全球视角,不仅由发达 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也研究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 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逆向转移(2)在研究内容上,不仅限于对生产领域 的转移问题的研究,也开始了对研发和服务领域的转移问题的研究 1.2.2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现状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复杂,今天所能见到的承载力概念很多。因此,要对环 境承载力概念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首先要明确几个常见的承载力概念: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承载力及区域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最 早是由承载力的概念派生而来的, 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 (1789) 时代。 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种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单要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研究。 由于承载力概念源于生态学,所以研究的最早,并且今天也是研究得最为深入的是各种 单要素承载力。在力学里面,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park 和 burgess9于 1921 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承载力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 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就形成了“环境承载力” 的概念。在资源方面,主要有土地资源承载力10-11和水资源承载力12-13等;在环境方 面,主要有大气环境承载力14和水环境承载力15-17。 第一章 绪论 - 4 - 然而并不是讲各种单要素的资源放在一起讨论就是综合的资源承载力,也不是将各 种单要素的环境放在一起讨论就是综合的环境承载力。 事实上,“环境容量”的概念刚刚被提出,即有学者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而与其他常 规意义上的资源,如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等放在一起对地球的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odum18-19于 1953 年在生态学原理(fundamentals of ecology)中赋与承载力概念较 精确的数学形式。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的 d.meadows 等学 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便开始在地球的承载力中同时考虑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极 限。到了今天,研究人员都在其所做的“资源承载力” 20-23中考虑各种环境要素。 而环境承载力概念更是在提出的时候就不单纯是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无论是“环 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者,还是后来的研究人员,他们都认为,建立在“环境容量”这一 理论雏形基础之上的“环境承载力”概念,与“环境容量”概念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24-25: “环境容量”只考虑了环境的纳污能力,而“环境承载力”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所提供 的自然资源量。bishop29于 1974 年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 力表明在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人类活动的强 烈程度”。d.schneider 于 1974 提出:环境承载力是“自然或人造环境系统在不会遭到严 重退化的前提下,对人口增长的容纳能力” 26-27。1990 年,英国的 slesse28提出采用 ecco 模型作为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该模型在“一切都是能量”的假设前提 下,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能量为折算标准,建立系统 动力学模型,模拟在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弹性关系,从而确 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该模型在一些国家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2002 年,美国环保局进行了 4 个镇区环境承载力 的研究,具体计算了 4 个湖泊的环境承载力,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湖泊水质的建议。 国内研国内研究现状究现状 自从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之后, 环境承载力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 普遍重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曾维华(1991)等30首次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对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 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该研究认为,环境 承载力的落脚点是人类活动(包括生活与开发活动) ,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 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为了探讨环境承载力的物理意义和数 学表述,该研究定义了两种变量: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以说明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约 束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环境承载力分析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所选限制因子的限度,即在维持环境系 统功能的前提下,限制因子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 * 1 _ * n ccc (1.1) 并指出,所谓环境承载力,即为限制因子分别达到其限度值时,环境所能承受人类 活动作用的阈值,可以由以下两个层次描述: 从承载体的角度量化环境承载力,以个发展因子的阈值表示,利用以下规划模式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确定: ii inii dcce cdddfc max ),.,( * 21 1 ),.,2 , 1(ni (1.2) 式中,ccei即为环境承载力在发展因子 di方面的分量。由此可得出一个地区的环 境承载力: ),.,( 21n ccecceccecce (1.3) 从承载对象的角度量化环境承载力,由人类活动作用强度表示,利用以下规划模 式确定 (1.4) 式中,p 和 o 分别为人口作用强度与投资强度。由此可得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max,( maxopcce (1.5) 叶文虎 (1992) 等31对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科学意义进行了完整的研究, 认为“环 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促使环境科学整体化发展,建立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 的联系桥梁,使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了准则,也为区域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崔凤 军(1995)32-33以环境质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差别为基础,提出了相类似于曾维华的环 境承载力概念。彭再德(1996)等34提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毛汉英(2001) 等35-36以对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分别进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区域承载力”的概 念。夏军(2004)等37则提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结合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掌握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承 载力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 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点、内涵等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一套恰当的评估指标 体系。 在充分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 14 个地市的经济与环境现状,采 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湖南 14 个地市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 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根据评估结果,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方面,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 问题,提出建议,实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 第一章 绪论 - 6 - 1.4 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研究内容上取得突破,创新性的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 载力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环境承载力适应于环境科学、旅游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研 究,产业转移的研究中,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很少,本文在这个方面着手研究,从环境承 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从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主要包括水 环境、大气环境两个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选取了 7 个指标,作为阈值来评估城市是否具 有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研究承接地适合承接那些产业的转移, 再结合交通、矿产、人力等方面的全面分析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本文的研究不仅对 今后的环保工作的防治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的前提 “环境”研究也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 考。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2.1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2.1.1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从环境科学的理论角度分析,“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题的外部世界的总体。从在 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与人类是对立的。然而两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人类对环 境的依赖性, ,即人类的发展依赖于环境的支持。但人类在利用环境对其支持的时候, 又会以各种方式对环境产生干扰作用。“环境科学”正是以人与环境的矛盾为研究对象, 寻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使得环境能更好的支持人类的发展。 环境系统之所以对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支持能力,这是由环境系统的物质组成所决定 的,其包含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然而,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是有限的。粮食生产、资源消耗、污染的 产生和净化等若干因素,造成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存在很多极限。从本质上来 分析,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存在阈值,与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有直接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的一种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本质上是由环境系统的特定组成与结 构所决定的其与人类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输入输出能力限度,这种能力极其 限度是环境系统特定组成与结构的综合反映及外在的功能表现。 2.1.2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由于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因而应该围绕其“组成与 结构”来把握其特点。根据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其具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 区域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而保持其自 身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即在一定时间内,区域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不会发生 质的变化。因此,在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本质变化的前提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是 可以被量化的。 2.区域性 在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支持能力的限制时,通常以某区域为对象。区域是一个 开放系统,其与邻近区域存在着不断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和污染物的越境迁移等。这些交换对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研究环 境承载力,首先必须要明确研究的空间范围及其产生影响的区外范围。 3.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结合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是由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所决定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输入输 出能力,而环境系统又会因为自身的运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所施加的作用而变化。所以 环境承载力具有绝对的变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夫妻离婚协议违约金执行程序及违约责任合同
- 离婚房产赠与及婚后财产分割协议范本
- 夫妻双方基于情感破裂离婚及子女抚养、财产分配协议
- 生态工业园区厂房租赁及绿色设备共享协议
- 住宅小区绿化带租赁合同续签及绿化养护服务协议
- 离婚协议书模板:婚姻关系终止与财产分配方案
- 《家庭变革真相:离婚协议全文阅读与青苔条款分析》
- 离婚时宅基地房屋分割、共有权处理及财产分配协议
- 2025年节目互动题目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otc药品管理办法
- 康复医学科病历书写规范与质量控制
- 商用厨房设计汇报
- 战术搜索教学课件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测试卷及答案(含四题)
- Linux操作系统基础任务式教程(慕课版)课件 任务4 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中的硬盘
- 自控系统报警管理制度
- 口腔服务5S管理
- 保安投诉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江苏卷物理真题(原卷版)
- 【公开课】种子植物+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