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 摘 要 我国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颁布2006 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 表内列报,并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使用。2007 年底,美国次贷危 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同时暴露了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尤其在衍生 金融工具计量属性及信息披露的规范方面表现明显。2009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及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其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内容做出了修订。 通过上市公司对2006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数量小,程度低。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角 度,与准则的应用实践联系不大。 本项研究采用规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 首先通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美 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8-2010 对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 对我国会计准则内容从规 则层面进行研究。其次,选取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现状进行案 例分析,以检验我国会计准则的实践应用状况,同时比较国际航空公司的成功案例, 提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及确 认,现行准则存在管理层判断主观性过强,有效性评估期间过长的问题,需增加衍生 金融工具合约期限,合约结构等披露内容,同时缩短有效性评估的披露期间,以强化 客观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于 我国企业准则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同类交易采用不同的公允价值确定方式的问题, 可 引入独立第三方对衍生金融品交易进行定价的核实,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 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我国准则要求过于宽泛,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企业对信息进行 选择性披露及误导性披露的问题,需及时出台准则修正案对披露内容的要求进行细 化,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品市场尚不成熟的国情,对披露规则进行细化,以进一步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国际比较 信息披露 公允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abstract chinas ministry of finance published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 in february 2006, and requested to put into effect among chinas listed entities from jan 1st, 2007, which held the same efficiency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new cas added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which showed a big improvement in standard framework. in 2008,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d led to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due to abuse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lated parties started to challenge the availability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2009,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and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guidelines for the content of it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made relevant amendment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2006 so far, several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made less use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focused on theoretical study but had less to do with practice. this study used standard analytical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proposed to make innovation on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s, timeliness arguments and views. first of all, by comparing the latest revision of both accounting standards modif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and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urther analyzed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drew con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 hold the same efficiency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china did not follow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vision in the content of adjustment, which wa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econd, select the listed companies application of the air transport industry guidelines for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status of case studies to tes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chinas situation, and compare international airline of the success storie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ur guidelines for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has a subjective selection of accounting policie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misleading issues, while further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ed measures. key words: derivative instrument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air value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论 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 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 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1 页 共 40 页 1 导论 1 导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强烈冲击。 为应对急剧增加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有 效转移、规避及分散风险的措施和方法飞速发展起来。衍生金融产品从简单的商品期 货形式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风险控制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没有完善的会计准则予 以规范,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无法及时反映,巴 林银行破产案,安然事件,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的发生更加暴露了衍生工具应用的会计 问题。相关准则规范的缺失,衍生金融工具的盈亏无法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直至企业 破产倒闭,财务信息的使用人都无法及时知悉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效力。为及时规范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有效反映风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 iasb) 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 fasb) 及时出台相关准则,我国财政部也于 2006 年 2 月颁布2006 企业会计准则 ,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纳入表内列报。2007 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再 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四年实践的基础上,从其内容(确 认,计量,披露)出发,对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实践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进一步 完善准则。 1.1 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论意义 1.1 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进行 系统的理论分析,同时对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会计理论。2004 年以前,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 与披露,我国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释及会计处理规则等,多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基 本会计准则 、 企业会计制度 、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2004 年,财政部对金融 机构套期业务会计处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规范主体限于金融机构。2006 年 2 月, 2006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了系统及全面的 指导和规范。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不断应用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呈 现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高杠杆性、高投机性(高收益与高风险性)的特性,为发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committee),于 2000 年重组,2001 年更名为国际会 计准则理事会,(iasb,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2 页 共 40 页 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研究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应用,进而完善其理论具有重要的意 义。 1.2 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意义 1.2 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意义 从实践角度来看,通过对准则内容系统全面的分析,对准则应用现状的研究,有 利于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为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监管者,投资人,信息使用 人提供有用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风险规避。我国衍 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发展虽然落后于西方,但是近年来,其发展势头迅猛。截止 2004 年 8 月,农行、民生和光大等中资银行以及花旗、荷银和渣打等外资银行获得了全面 经营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牌照;2005 年起,证监会等部门开始着手我国股指期货交易 的研究; 2010 年 1 月 19 日, 中金所发布股指期货交易规则,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以上种种均鉴证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飞速发展。2004 年的中航油事件,引起了人们 对金融衍生品会计准则规范的关注。 中航油没有披露其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的巨亏直 至申请破产前,其财务报表显示公司业绩依然良好,对于我国航空运输行业上市公司 而言,中航油是唯一的原油供应商。我国上市航空公司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控制燃油 成本,对于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上市公司整体层面上来 看, 2006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比率较低,但是就个体 而言,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程度较深,金融衍生品的应用对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 状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规则分析及实践案例分析现行衍生金融工具准则, 有助于发现准则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进一步增 强准则实践性,因此本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规则 层面的分析,同时以 2008 年我国航空运输行业中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四家上市公 司为例, 从准则角度分析航空行业应用金融衍生品导致其损益剧烈变动反映出的会计 问题,以提出建设性建议,完善准则。 本文首先对学术界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从国际规则性研究成 果及理论研究形成的主流观点角度,以及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研究的现状,发现现 行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是 fasb 及 iasb 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的结果, 同时国 际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且样本多集中于上市银行或 金融机构, 我国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基础理论的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3 页 共 40 页 国际准则述评及我国准则的研究,对于 2006 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 法,少有的实证研究也集中于衍生金融工具对于风险防范效力的评价上,缺乏对我国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践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我国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 认与计量 、 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号-金融资产转移 、 企业会计准则第 24 号-套期保 值 、 企业会计准则第 37 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国际金融危 机发生后, fasb 及 iasb 对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及披露准则内容进行了修订, 而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的中国2006 企业会计准则自颁布后并未进行任何修 订, 本文通过对国际准则的最新修订及我国准则内容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 具准则的建议。 本文以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为例, 同时选取国际上市航空公司 作为比较案例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践进行分析。 通过我国对我国 4 家上市航空公 司 07,08 年年报数据及报表附注披露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 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过程中主观性过强,公允价值确 定方法不一致造成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选择性披露误导性披露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降 低等特点。 本文最后结合规则分析与案例分析的结果, 提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套期有效性的评估应建立实时动态有效性评估体制,同时不 论套期是否有效均强制披露有效性评估信息, 以及时全面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带来 的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引入“第三方核查” ,以提高公 允价值的可比性及可靠性;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在准则提供原则规范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及时修订准则,细化披露要求,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创新点 (1)结合 2008-2010 年 fasb 及 iasb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对我国衍生金融工 具准则进行分析。 (2)采用行业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中从事衍生金融品套期保值业务的极 为典型航空运输业为例,同时引入国际上市航空公司作为比较,以分析准则实践过程 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 即便融入案例分析也多采用上市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样本,或某个单独企业的经典案 例, 缺乏结合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准则实践的研究。 本文选取航空运输行业作为样本, 一方面,由于该行业进行航油套期保值业务的金额巨大,影响显著,另一方面,相比 较金融机构而言,航空公司更能代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对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4 页 共 40 页 (3) 结合国际间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最新动态及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准则 应用实践,提出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 的建议。 2 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丰硕,本文文献综述主要 基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研究成果。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规则性研究成果 2.1.1 规则性研究成果 国际上对衍生金融工具形成了两套比较成熟的会计规则体系,即 iasb 与 fasb 准则体系。美国处于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导地位,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模及活跃程 度均位列世界第一,fasb 对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也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早 于 iasb 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随着证券价格、利率和汇率价格的 波动日益活跃,大量衍生工具被创造出来,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衍生金融工具 交易风险,1981 年,fasb 开始将如何规范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纳入议事 日程。1981 年 12 月 fasb 颁布 sfas12外币折算 ,1984 年 8 月 fasb 颁布 sfas80 期货合约的会计处理对当时新兴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规范。然而,随着衍生 金融工具的飞速发展,衍生金融品合约呈现出更强的复杂性,其结构不再仅仅局限于 外汇风险套期及期货合同,同时,由于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客观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合约 价值,1995 年,fasb 制订了 sfas119,即第 119 号准则公告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和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规则要求仅限 于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外披露。接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 营成果影响加剧, 巴林银行股指期货交易失败等案例的发生迫使准则指定机构尽快将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列报,1998 年,fasb 以 safs133,即第 133 号准则公告衍生 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处理 ,取代了先前的 119 号准则公告,新公告中要求所有的衍 生金融工具均按其公允价值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 并按衍生工具的目的对其公允价值 的变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至此,fasb 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框架的建立已基本成 熟。而后,基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fasb 在 2000 至 2006 间多次对 saf133 公告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5 页 共 40 页 行修订,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则进一步完善,以具体指导新兴衍生金融品交易 的会计核算,如 2000 年 sfas138特定衍生金融工具及特定套期保值交易的会计处 理对套期业务的特定类型进行的规范,2003 年 sfas149对 sfas133 衍生金融工具 其套期活动准则的修订进一步修订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条件等。2006 年 9 月, fasb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sfas 157 号准则,系统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 框架,信息披露等内容进行了规范,以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2008 年 3 月,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对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的影响, fasb 发布第 161 号准则公告 衍 生工具及套期行为信息披露 ,对 133 号准则公告进行修订,该公告于 2008 年 11 月 15 日生效,就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暴露的信息披露,公允价 值计量属性应用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iasb 于 1988 年 5 月正式将衍生金融工具规则的建立纳入议事日程,在准则制 定的过程中,iasb 始终遵循保持与 fasb 一致的原则,结构上看 iasb 始终没有将衍 生金融工具从金融工具准则中分离出来单独规范。iasb 于 1991 年 9 月及 1994 年 1 月公布两条征求意见稿,即 ed40金融工具及 ed48金融工具 ,对金融工具的披 露及列报进行规范。1995 年,iasb 颁布了 ias32金融工具:披露及列报 ,标志着 国际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准则内容的初步建立,对金融工具的定义,金融资产及金融 负债的抵消,金融工具的披露等内容进行规范。随后,由于 fasb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确认与计量的规则要求在 1998 年问世,为与美国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同时迫于投资 者及企业上市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压力,1998 年,iasb 颁布暂时性准则 ias39金 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规范了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由于该准则问世较为匆忙, 对于诸如公允价值会计未实现利得的核算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范, 1998 年之后, iasb 不断出台准则修订案的征求意见稿,一方面为完善金融工具准则,另一方面不断减少 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2005 年 6 月,iasb 出台 ias32 及 ias39 修订稿,在计量属 性方面进行修订已最大程度的减少与美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分歧, 至 此,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已基本趋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美国会计准则的修订,iasb 于 2008 年 10 月及 2009 年 5 月出台准则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准则内 容进行修订。 2.1.2 理论研究所形成的主流观点2.1.2 理论研究所形成的主流观点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国际研究成果丰硕,形成了如下主流观点。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研究多集中于是否需要确认,何时确认,是否需要再 确认,终止确认等主题上。walter(1955)认为,对于履行中的金融产品合约, “相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6 页 共 40 页 较没有衍生金融产品合约而言,若该合约的存在会增加企业未来提供服务的义务,那 么该合约应被认为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将与合约相关的义务作为负债项 目进行处理。 ” paul munter(1995)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不符合传统资产或 负债的定义, 但是对于具有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特征并且会导致资产负债表融资风险剧 增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需要及时进行表内确认。但是确认前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 的合约性质,并且判断其交易目的,再决定如何确认。 ahmed,kilic,lobo(2006)检 测了对于衍生工具披露及衍生工具披露并表内确认两种情况下, 投资者对于衍生金融 工具的估值的变动,认为,相比较与仅予以披露的金融衍生品而言,确认金融衍生品 的上市银行具有更为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仅仅披露是不充足的,表 内确认增强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 值计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收益波动性的增 加,并且公允价值的定价方法存在争议。susan schmidt bies(2004)认为,对于历 史成本计量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高的信息透明度及更强的相关性。然而,公允 价值的定价需要一个活跃的市场,对于资产负债项目而言,该市场是充分流动并且透 明的,如果该市场不存在,那么公允价值的选取就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衍生金融工 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不符合套期保值会计定义的金融衍生品利用公允价值核算 会导致利润的浮动盈亏,管理层可能利用这一点操控利润,因此,选定公允价值计量 属性只是一个开始,需要更多规范完善该计量属性的应用。 barth(1994)选取了 1971 年至 1990 年美国上市银行作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证券投资资产的采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言具有更强的增量解释力, 但是无法解 释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是否同样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力。 ashmed,takeda(1995)对 barth(1994)的研究进行了样本数量扩展后的再度考察,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 响效力取决于信息的充分披露。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国际学者研究多集中在上市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信息披 露上, calomiris,khan(1991)认为,完善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的限制银 行的过度冒险行为。 gerald a edwards, gregory e eller(2001)对美国上市的前十 walter,j.e.the treatment of footnotes liabiliti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55.1:95-102 paul munter.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s-the fasb begins to move from disclosures to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barth,m.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69(1):1-25 ahmed, a.s. and takeda, c.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gains and losses on commercial banks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207-225 charles w. calomiris, charles m. kahn, the role of demandable debt in structuring optional banking arrangemen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1, 81: 497-51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7 页 共 40 页 家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 完善,对于风险的披露信息则需进一步量化。 2007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fasb 颁布会计准则公告第 161 条,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及套期交易的信息披露要求做了修改,iasb 也在酝酿相应的准则修正案,国际学者 也将研究的重心转移至完善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要求上来,如 johnny harte(2009) 认为fasb的第161号公告所要求的披露意味着需要利用额外的时间通 过风险敞口的类别识别和分类衍生金融工具,然而,在会计报告期前对必要的信息源 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利于保证信息在及时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披露有利于对投资者提 供更相关的的财务信息。 综上所述,国际学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其样本多集中于金融机构及 上市银行,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分析法,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的完善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特点, 本文研究衍生金融工具准 则(确认,计量,披露)及其相关问题(如可操作性等) ,故对于业界的研究综述集 中在上述方面。 国内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可以 1996 年及 2006 年作为分界点。1996 年前,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衍生工具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葛家 澍、陈箭探(1995)的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揭开了我国衍生 金融工具研究的序幕,研究揭示了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即放松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 制, 同时, 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准则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11陆 德民(1996)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发 展特点进行了解析,认为其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品种多、交易量大,能够帮助投资 者规避风险及套期保值,投机获利性强、风险高等特点,并对其对为财务报表中如要 素定义,确认,历史成本计量,充分披露等原则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变 资产、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定义,重审会计确认标准等相关对策。 12 1996 年后,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出台,研究侧重于将国外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gerald a edwards and gregory e eller, ias and bias in the risk percep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20:123-125 harte, johnny. fas 161 enhancing disclosures for derivative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j. accountancy ireland; dec2009, vol. 41 issue 6, p23-25 11 葛家澍、陈箭探.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1995 3-49 12 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199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8 页 共 40 页 准则系统地翻译引入国内,并细致地加以阐述和说明。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角度来 看,主流观点多集中于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葛家澍(2000)通过对 fasb 及 iasb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的准则内容进行分析,认为衍生金融工具 是否应当纳入表内列报值得商榷,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满足资产及负债的定义,因此 有必要对于资产及负债的定义进行重审;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计量角度来看,公允价 值成为计量属性的研究热点,葛家澍(2000)认为,公允价值虽然具有比历史成本更 高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其定义比较抽象,具有较低的可靠性,从对资产及负债的多样 性及复杂性特点考量,很难采取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单一计量模式,至少应采取公允 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13陈小悦(2002)认为,国际会计 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采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计量方法会 破坏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中所占比例较低,采取不同的计 量属性会削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郑明翠,徐翠萍 (2002) 提出将风险价值披露方法纳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的设想 ,并对风险 披露方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宋常(2006)认为,相比较 fasb 及 iasb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要求, 我国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规范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 内列报, 同时在报表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合约至少披露已确认或尚未确认的合约信 息,计量属性,相关政策,管理政策,会计风险,套期保值会计等信息。 14 同时,随着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蓬勃发展,会计学界同期给予了衍生金融 工具更多的关注,若干较为系统的著作问世。耿建新(1998)认为,我国衍生金融工 具会计的应用应当系统化。 首先, 应建立清晰的概念认识, 明确金融远期、 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的概念,以我过现有法规为依据,同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深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其次,在清晰的概念及规则认识基 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以指导实务操作。 15徐经长(1998)对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概念进行了系统详实的阐述,包括金融工具及其创新,衍生金融工 具的特点及其定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对现行会计理论的突破等等。 16耿建新、 徐经长(2002)全面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描述了衍生金融工 具会计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情况;论述了股票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利率衍生金融工具和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 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上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作了客观的分析和积 极的展望。 17陈小悦(2002)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界定、相 关会计问题、国际比较、套期会计处理、会计准则模式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3 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一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2000 14 宋常.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与列报的思考会计之友 2006 15 耿建新.商品期货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6 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8 17 耿建新、徐经长.金融工具会计新论.20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9 页 共 40 页 并对我国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和交易监管作了调研。 18 2006 年 2 月,财政部会计司颁布2006 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金融工具会计准 则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对象不断深入。但仍然大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即便是实证研究仍基于西方的 研究模型,样本的选择基础集中在上市银行,金融机构等,结合一般企业实务的研究 甚少。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揭开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于是,公 允价值计量属性了研究一时再次成为热点,但是,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衍生金融工 具准则的实证研究成果仍然较少。侯维华(2007)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存在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地进行计量,公允 价值不公允,报表时差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受影响等问题,提出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 工具占相当比例的企业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等建议。 19陈华,李斌(2007)提出了衍 生金融工具低融资成本,高杠杆可能引发需求泡沫,危机金融安全等见解,并得出 2006 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监管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但使用时需要谨慎的 结论。 20陈远志,岳小迪(2008)提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准则规范的核心要义 是,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在当期损益中反映其 公允价值的变化。 21新准则规范的实施对财务报告体系及财务指标等将产生显著或潜 在影响,并且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障碍和产生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对衍生金融合约的 金额要否确认、 会计科目如何具体设置等细节问题必须做出判断, 逐步出台配套规范、 采用控制权分析法作为衍生工具终止确认标准,发布更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建 立必要的财务人员培训机制以及改善整体市场环境等五方面的中短期改进措施及发 展趋势。李珂,陈含,郑微,吴育新(2009)结合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破产案,提出在 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采用模型计价和市场计价的公允价值并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衍生 金融工具。为了平衡会计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计量 方式来反应金融工具的现时内在价值。 由于上市公司 2009 年年报数据不能获取,同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仍不 够充分,因此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分离出来,因 此,近年来,实证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贾炜莹,兰凤云,陈宝峰 2009衍生工具运 用对上市公司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选取我国 1151 家 a 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2007 年横截面数据样本,对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 市公司应用金融衍生品的效力低于西方国家, 对于公司的系统风险和破产风险仅有微 弱影响。 22 18 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东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9 侯维华.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2007 20 陈华,李斌.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研究.2007 21 陈远志,岳小迪. 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列报的影响及改进趋势研究.2008 22 李珂,陈含,郑微,吴育新. 由雷曼兄弟破产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200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10 页 共 40 页 3 衍生金融工具基础理论 3.1 衍生金融工 3 衍生金融工具基础理论 3.1 衍生金融工具界定 具界定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 券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既属于金融工具的范畴,又属于衍生工具的 范畴,属于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交集。 中国财政部 2006 年 2 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 ias32 中的定义, 准则认为衍生金融工 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 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 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不要求初始净投 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 fasb 在 sfas105 号(财务会计准则第 105 号)和 sfas107 号(财务会计准则第 107 号)中将金融工具定义为: “现金、一个主体的权益证券,或是一项合约。该合 约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求,一个主体承担约定的义务即交付现金或其 它金融工具给另一主体,或在潜在不利情况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二是给予另 一主体约定的权利,也即从一个主体收取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或在潜在有利的条件 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 ” fasb 在 1998 年 6 月发布的 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对 衍生工具作出如下定义:衍生工具是同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第一,有一个或多个基础工具,且有一个或多个名义金额或付款支付条款,或两者兼 而有之。这些条款决定交割的金额,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否需要交割;第二,不 需要作初始净投资,或与有同类市场变动反映的合约相比,需要更少的初始净投资; 第三,条款要求或允许以净额交割,或可通过合约要求以外的方式进行净额交割,或 其交割资产的方式使得资产接受方的结算后果与净额交割的后果相同。 iasb 在 ias32(国际会计准则第 32 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对金融工具作 出如下定义: “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 合同。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产 生的基础。 ” 基于对金融工具的定义,ias39(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 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即:其 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第 11 页 共 40 页 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 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净投资;在未来日期结算。 我国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实质上相同。 该定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同时也符合我国金融市场 及衍生金融市场发展尚未完善的现状。相比较美国会计准则而言,我国会计准则并未 强行要求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