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科研人员年龄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科研人员年龄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科研人员年龄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科研人员年龄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科研人员年龄与绩效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相对于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显然更有价值。而作为知识员工的代表性群体,科研人 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是知识创造。在这一背景下,对科研人员知识创造规律的研究 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选取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影响科 研人员知识创造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们分别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年龄和科研人员绩效的文献。文献证明在不 同类型的职业中,年龄对绩效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两者之间 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另外有关科研人员绩效的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累计优势理 论,社会网络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证明,科研人员的年龄,性别,学科类别,所 在科研院所的层次和合作程度都会对其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进 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 1)科研人员的峰值年龄一般在 45-49 岁左右;2)科研人 员在地区间及科研机构间有集中化分布的趋势,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3)科研人 员的性别对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 应建议,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 知识员工 科研绩效 年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 the knowledge era, the accu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s the major incentives to economy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knowledge application, knowledge creation is even more valuable. researcher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factor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roles to play in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of researchers. first we summarize literatures on age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it shows that age has a varying impact on job performance within different career domain and it is much more complicating with regard to knowledge workers. life cycle model, cumulative model, social network model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further suggest that several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clude age, subject area, gender, institutional type and collaboration. then we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cross-sectional data on researchers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fields. it turns out that 1) the performance peak age of researchers is between 45 and 49; 2)researchers are heavily clustered in few major institution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especially in social science domain; 3) the gender of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researchers. finally, implication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 word: knowledge worker research productivity ag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风云多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 进,世界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一个崭新的名词“知识经济”脱颖而出。如今,这一概念已被广为传播和接受, 知识因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未来学家们预计 21 世纪的 核心产业将是知识产业,21 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型社会。 按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 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 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与,它的繁荣不是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 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相对于知识应用(信息 加工) ,知识创造显然更有价值,这也正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反复 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原因。而作为知识员工的代表性群体,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内 容即是知识创造,而科学论文是科学知识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科前沿成 果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对科研人员知识创造规律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现 实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高 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不仅是知识员工的代表性群体,而且对其绩效规律的 认识将有助于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对于推进我国科研 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3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对影响科研人员绩效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如下: (1) 检验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其年龄之间的分布特征 (2) 分析科研人员的性别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科研人员所在的机构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4) 检验科研人员的学历,职位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1.3.2 论文的框架及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 ,叙述了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目的, 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 第二章为相关领域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国内外有关科研人员年龄与工作绩效 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分别介绍了有关员工年龄与科研人员绩效的相关 理论与模型及主要研究结论。最后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并指出了以往研究 的不足。 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研究方法及研究构思。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科研人员的年龄,性别,专业背景,所 属单位等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讨论了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年龄与 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为讨论,结论和建议。本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 论,同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进一步展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2.1 绩效的定义绩效的定义 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在不同的任务场合下,绩效所 包含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也会不同。在个体层面上,绩效主要可以分为 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两个维度(borman denneis,1966; lehman,1953;mounlin,1955; roe,1972; simonton; van heeringgen lehman,1953;over,1982;z usne,1976 历史学,哲学,医 学,小说写作 绩效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上升, 绩效高峰出现在 40 岁或 50 岁,随 后绩效仅会出现微弱下降 fulton hermann,1988; mcdowell,1982;zhao eagle,1974; haefele,1962) ,另一种则是在生命周期中存在两个 同样大小的绩效高峰 (如abt, 1983, bayer blackburn, behymer, pelz faust,1997) 。 “无形的学院”包括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术会议,学会,学术团队和电子通讯等各种形式。price(1963)47提出整个科学研 究过程即存在于学术著作发表前,也在发表过程中和之后,并强调了在知识链中三 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eaton等(1999) 51检验了1977至1996年间1215名消费者行为领域论文作者的产 出情况与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所有高产的作者之间有一个将他们联系 在一起的宏观网络,在他们周围还有很多微观网络。而且论文产出的数量与其在合 作网络中的社会结构位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随着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多,通讯科技的发展,学科领域 的高度分化,科研合作的现象在各学术领域内均出现了大幅增加的情况。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对科研合作与论文产出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hudson (1996) 52对经济学权威学术期刊的研究发现, 1950 年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和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所刊登的论文中,作者人数在两人以上的论 文比例分别是 6%和 8,至 1993 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 39.6和 54.9%。 newman(2004) 53 对 1995 至 1999 年 medline 数据库收录的生物学,物理学和 数学论文的研究发现,生物学家比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有着更高的合作率,而且生物 学家比数学家有着更为广泛的合作网络。 bayer 和 smart(1991)54研究了在 1960 至 62 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 150 名男性 化学家。他们发现独立作者的论文所占比例会在其职业生涯中出现下降的情况,非 第一作者的论文通常出现在博士后的头两年中,在两年之后出现下降,在职业生涯 的其余阶段会大幅度上升。而多作者的论文会随时间而大幅增加,占到最近六年内 论文数量的一半以上。 lee 和 barry (2005) 55通过对美国大学各研究中心的 443 名科学家的调查,检验 了论文合作度对科学家产出的影响。在引入了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位,获得研究资 助的情况,性别,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国籍,工作满意度和合作策略等一系列调 节变量后,他们发现科学家论文产出的数量与论文合作度显著正相关,但是如果将 论文数量除以作者数量,论文合作度与论文产出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但获得研究 资助的情况,国籍,合作策略和学科类别仍与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相关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2.3.4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个人健康等方面的投入能够提 高科研人员的能力水平,因此可以用于预测科研人员未来的绩效。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科研人员所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其未来的绩效正向相关。研究也确实发 现早期接受的学术训练会对科研人员未来的绩效产生长期影响。long 和 zuckerman (1977)56指出许多 nobel 奖获得者认为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训练是其日后成功 的关键。获奖者指出博士期间的学习对于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学术研究 方面自信心的建立等起到了重要作用。hunter 和 kuh(1987)57总结相关文献提出 在研究环境中的社会化过程是影响研究者未来绩效的主要因素,与同行所建立的联 系,研究方向的确定,作为助研的经历,基于团队的研究学习活动等都与未来的绩 效正向相关。 2.3.5 激励与科研绩效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有着直接影响。 ann roe (1973)58对杰出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并归纳出了著名理论与实验物理学 家(全部为男性) 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她发现杰出的科学家都对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 投入。cole 和 cole (1973)59发现很多高绩效的学者其动力均来源于他们对研究 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及对研究的热爱。simonton (1988)33提出热情与经验是决定研 究者绩效的两个重要因素。热情是激励研究者保持创造性的持之以恒的动力,经验 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但同时也会压制创造力。两者在生命周期中 均有不同的最佳时期。热情通常在早期最强烈,然后会随年龄下降,而经验会随着 时间慢慢累积,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一般在 3840 岁左右。 还有一部分学者,如 mcdowell 和 diamond,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科学家 是利己主义的理性个体,其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只不过是他们在追求某种利益最大化 时(通常指物质上的利益)的副产品。diamond (1986) 60认为科学家所追求的是收 入的最大化,并使用数学家的样本检验了这一模型,他发现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 都会随着年龄而降低。但这一结论显然与大多数研究者所发现的科研产出的数量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质量均呈倒 u 型分布的研究结论相矛盾, stephan 和 levin (1992) 61整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效用的观点。该观点认 为科学家即追求外在报酬,如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在同行之间的学术地位,也追求 内在报酬,如对疑难问题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在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中与年龄有关的 三种主要激励源, 分别是难题(内在乐趣) ,奖章(认同) ,金钱(外在报酬) 。他们 认为这三类激励源构成了一种自我控制的激励机制,是促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 主要动力。科学家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而不断进行投入,至到生命中的某一点进 一步的投入将不再带来回报。 eva katz(2002)62对高校教师的研究发现,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期的年轻教师从 事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外在报酬,如得到博士学位,更高的薪酬或获得提升,处 于职业生涯稳固期的中年教师希望从事科研能够帮助其晋升为教授,处于职业生涯 晚期的教师将科研看成获得职业成长或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更看重内在报酬, 如自尊,归属的需要,以及工作中的自治。 2.3.6 性别与科研绩效 科研产出在性别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 一。helmreich(1982)63提出了用于解释科研产出的模型,他认为研究者的激励水 平与性别是决定科研产出的两个主要因素。他对美国心理学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 统计分析,发现男性心理学家所发表论文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其中 66.98%的论文 作者是男性,而 33.02%的论文作者是女性。 yu xie 等(1998 ) 64深入分析了 1969,1973,1988 和 1993 四年间美国高等院 校教师的横截面数据,发现在不同性别间确实存在科研产出上的差距,但正在随着 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 在 60 年代的晚期, 女性与男性所发表论文的数量之比为 60%, 在 80 年代晚期和 90 岁的初期这一比例达到了 7580。他们认为在科研绩效上的 差距并不是因为性别差异所导致的,而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所造成的。并 将随着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统一认识而消失。maulen 和 bordons(2005)65对 西班牙科学研究院共 333 名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 1996 至 2000 年间的论文发表 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男性与女性科学家在论文总体数量(被 sci 以及 icyt 索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1 的论文) ,影响因子,论文在顶级刊物中所占的比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虽 然从整体来讲,男性的产出要高于女性,但两者具有不同的产出生命周期曲线,尤 其是在 4059 岁之间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最大。 许多著作试图对科研产出在性别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做出解释.。 kyvik 和 teigen (1996)66认为需要承担照顾子女等家庭责任以及缺乏研究资源和科研合作的网络 是导致女性科研人员产出偏低的主要因素。stack(2004)67对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5 年收集的在学术界任职的 11231 名博士学位获得 者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拥有年幼子女的女性产出相对较低,但在女性博士 学位获得者比例最高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性别与产出之间没有相关性。研究同时发现 能够预测产出的主要变量是所在研究型大学的地域和工作时间,子女情况对产出的 影响尽管在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但比较微弱。katarina prpi(2002)68通过对克 罗地亚的 840 名科研人员的调查发现虽然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教育背景以及资历 等对于预测男性与女性的论文产出具有同等的效力,但是女性的论文产出与其职位 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此外,男性科学家与女性科学家在总体数量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不同性别的科研 人员在绩效上的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美国截至 2000 年止,尽管在所有学术领 域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的数量几乎占到了半数,但在某些学科内如物理和数学, 女性科学家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而且在整个学术界女性在职业上的流动性上远远 高于男性(orand, angela m,2004)69。over(1989)70选取了 1985 年被 ssci (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的心理学期刊中收录的被引用率超过 15 次以上的 564 篇论文,并对这些高引用率论文作者的性别构成比率与同一期刊中低引用率论文作 者的性别构成比率进行了比较,尽管两组之中男性作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如果 对两种性别的作者在总体数量上的差异加以考虑,男性与女性所发表的论文在总体 质量(影响因子)上并无明显差别。 2.3.7 小结 在已有的文献中,有关科研人员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多 局限于某一个或有限几个学科类别,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少,尤其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 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根据现有理论,我们可以推测社会科学研究者峰值年 龄应该相对较高,而且科学产出持续时间应相对较长。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 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已有的有关科研人员绩效的理论是否普遍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也需实证研究来加以检验。另外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以男性科研人 员为主,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女性科研人员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3 3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概述研究对象的概述 本研究主要选取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 了年龄,性别,学历,职位,所在院校的排名等变量对科研绩效的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不同种类的学术刊物对论文评价标准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期刊赋 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决定选取某一综合性学术刊物的论文作者作为研究 样本。同时为了减少论文在质量上的差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笔者在研究样本的选 择上充分考虑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问题。考虑到期间效应(period effect)对研究结 果的影响,本研究仅选择了近年内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经过筛选,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 (中文版)和管理科学学报 载文作者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和管理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至 1980 年 1 月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 的关注,被学术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据已有的期刊评 价体系的测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 影响因子与被引用率均名列同类期刊首位。 管 理科学学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我国管理科学领域 的重要学术刊物。重点刊载有关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学术性研究成 果,以及已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有着公认的学术性与权威 性。近年来该刊的论文引用次数及影响因子均居管理科学类学术刊物首位。 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研究构思。 然后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有关论文作者年龄,性别,学历, 职位,所在单位等横截面数据。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4 3.3 研究变量的定义研究变量的定义 1 绩效 本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绩效主要由其论文产出的数量来衡量。由于科研人员产出 数量最高的阶段一般来说也正是其做出最重要产出的时期(over,1989)70,而且 本研究在样本的选择过程中已对论文的质量进行了预先控制。因此可以认为在本研 究中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是一致的。 2 年龄 本研究中的年龄采用的是论文作者在论文发表当年的年龄数据,具体做法是用 论文发表的年份减去作者出生时的年份 3 教育背景 作为研究性的刊物, 中国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学报的绝大部分论文作者 至少拥有硕士或以上学历。因此在分析作者的教育背景与其产出之间的关系时,本 研究仅将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学历划分的唯一标准。 4 职位 在本研究中,职位被划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 和其他。其中正高级职称主要包括教授与研究员,副高级职称主要包括副教授,副 研究员和高级经济师,中级职称包括讲师,助理教授和助理研究员等。 5 所在科研机构的排名 本研究主要参考教育部 2002-2004 年间对全国各高校一级学科的排名作为对科 研机构排名的依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5 4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4.1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4.1.1 样本分析 本部分研究选取 20012005 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作为研 究对象。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剔除了所有笔谈类文章,另外由于国际关系学论文整 体数量较少(仅为 11 篇) ,因此未包括国际关系学方面的论文及另外未经归类的论 文 2 篇。在本研究选取的 479 篇学术论文中,哲学论文共 110 篇,经济学论文共 107 篇,社会学论文共 64 篇,法学论文共 74 篇,文学语言学论文共 57 篇,历史学论文 共 67 篇。 各学科论文所占比例 13% 15% 12% 14% 22% 24% 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文学语言学 历史学 图 4.1 各学科论文所占的比例 所有论文中独立作者的论文数为 377 篇, 作者人数为两人或以上的论文数为 102 篇,其中包括作者人数为三人以上的论文共 17 篇。考虑到各作者的贡献率问题,本 研究仅包括了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有效样本 581 人中,第一作者共 479 人,占 总比例的 82.44,第二作者共 102 人,占总比例的 17.56。其中哲学论文作者共 122 人,经济学论文作者共 159 人,社会学论文作者共 83 人,法学论文作者共 83 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6 文学语言学论文作者共 62 人,历史学论文作者共 71 人。 4.1.2 性别与产出 在 581 名作者中,男性作者共为 522 人,女性作者为 59 人,女性作者人数仅占 作者总人数的 10.15。在哲学论文作者中,女性作者人数占作者总人数的 4.10; 在经济学论文作者中,女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 7.55;在社会学论文作者中,女 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 26.5;在法学论文作者中,女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 13.25 ;在文学语言学论文作者中,女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 3.22;在历史学论文作 者中,女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 9.86。在所有学科中,社会学女性作者有着最高 的比例,而文学语言学与哲学类作者中女性作者的比例最低。 不同学科男性与女性作者的比例 117 147 61 72 60 64 5 12 22 11 2 7 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文学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文学语言学 历史学 女性 男性 图 4.2 学科间不同性别作者的比例 4.1.3 年龄与产出 所有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4.34 岁,哲学类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7.83 岁,经济学类 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0.02 岁,社会学类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5.13 岁,法学类作者的平 均年龄为 41.55 岁,文学语言类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9.32 岁,历史学作者的平均年龄 为 46.65 岁。在各类作者中经济学类作者有着最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其次是法学类作 者,而文学语言学类作者的平均年龄最高。通过图 4.3(a)和图 4.3 (b) 可以看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7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绩效峰值年龄基本在 4549 岁之间,法学的峰值年龄稍稍 提前,在 4045 岁左右,而哲学的峰值年龄略微偏后,在 5054 岁之间。值得注 意的是经济学和法学作者的年龄均表现出明显的马鞍型分布的状态,而且第一个峰 值年龄均出现在 3034 岁左右,而第二个峰值年龄分别出现在 4044 岁和 4549 岁之间。另外,哲学类作者的论文产出在 60 岁以后又重新显示出了上升的趋势。 社会科学领域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93539454955596569 年 龄 产 出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图 4.3 (a) 社会科学领域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人文领域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0 5 10 15 20 25 30 35 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 年 龄 产 出 哲学 文学语言学 历史学 图 4.3(b) 人文领域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8 在所有作者中,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3.90 岁,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4.39 岁,哲学类作者中,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2.2 岁,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8.06 岁; 经济学类作者中, 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39.75 岁, 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0.04 岁; 社会学类作者中, 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4.77 岁, 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5.26 岁; 法学类作者中, 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43.09岁, 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41.32 岁; 文学语言类作者中,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68.5 岁,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8.68 岁;历史学作者中,女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3.57 岁,男性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46.98 岁。通过图 4.4 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在生命周期中的峰值年龄基本一致,均在 45 49 岁之间。但是女性在生命周期中的产出分布似乎更加均匀。 不同性别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9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70 年 龄 产 出 女 男 图 4.4 不同性别的作者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4.1.4 教育背景与产出 在所有作者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共 243 人,占总比例的 41.82。其中哲学类为 51 人,占其总人数的 41.80;经济学类为 76 人,占其总人数的 47.80;社会学类为 24 人,占其总人数的 28.91;法学类为 47 人,占其总人数的 56.63;文学语言学 类为 19 人,占其总人数的 30.64;历史学类为 26 人,占其总人数的 36.31。可 见作者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最高的是法学类,其次是经济学类,而博士学位获得 者比例最低的是社会学类,其次是文学语言学类的作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9 4.1.5 职位与产出 在各类高校或科研院所任职的 490 名作者中,拥有正高级职称者共 370 人,占 其总人数的 75.51%;拥有副高级职称者共 91 人,占其总人数的 18.57%;拥有副中 级职称者共 29 人,占其总人数的 5.92%。从表 4.1 可以看出,在所有学科中拥有正 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体具有最高的产出,其次是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体。 表 4.1 学科间职位与产出的关系 职 位 正高 副高 中级 学科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哲学 97 87.39 11 9.91 3 2.7 经济学 79 65.83 33 27.50 8 6.67 社会学 50 74.63 11 16.42 6 8.95 法学 46 66.67 19 27.54 4 5.79 文学语言学 48 85.71 6 10.71 2 3.58 历史学 50 74.63 11 16.42 6 8.95 4.1.6 作者的分布趋势 作者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少数沿海和东部发达 省市。其中以北京最多,比例高达 48.19,其次是上海,其他作者人数在 10 人以 上的地区还有广东,浙江,湖北,江苏,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和香港。仅以上 11 个地区的作者人数就占到了作者总人数的89.65。说明作者在地区间有非常高的 集中分布趋势。 表 4.2 作者的地区分布 作 者 地区 人数 比例 北京 280 48.19 上海 63 10.84 广东 34 5.85 浙江 31 5.33 湖北 24 4.13 江苏 26 4.48 天津 16 2.75 山东 14 2.41 福建 11 1.89 辽宁 11 1.89 香港 11 1.89 其他 60 10.35 合计 581 10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0 在各学科中作者分布最密集的前五所科研机构中,作者人数之和均大于该学科 作者总人数的 30,尤其是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领域中,这一比例竞超过或接 近 50,说明作者在科研机构间的分布高度的集中。通过比较发现,这些高产院校 的学科排名基本在前10名以内, 说明所在科研机构的层次与产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表 4.3 作者在科研机构间的分布 作者 科研机构名称 学科排名 人数 比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4 13 10.66 清华大学 11 11 9.02 复旦大学 3 9 7.38 北京大学 1 8 6.56 浙江大学 9 7 5.74 哲学类 总计 / 48 39.36% 中国社会科学院* 29 18.24 中国人民大学 1 12 7.55 北京大学 4 11 6.92 复旦大学 3 10 6.29 南开大学 2 8 5.03 经济学类 总计 / 70 44.03 中国社会科学院* 15 18.07 北京大学 2 11 13.25 清华大学 3 8 9.63 北京师范大学 * 7 8.43 中国人民大学 1 4 4.82 社会学 总计 / 45 54.20 北京大学 4 19 22.89 中国社会科学院5 11 13.25 清华大学 9 4 4.82 中国人民大学 1 4 4.82 浙江大学 11 3 3.61 法学 总计 / 41 49.39 中国社会科学院 * 7 11.29 浙江师范大学 22 4 6.45 北京师范大学 2 3 4.84 首都师范大学 19 3 4.84 华东师范大学 6 3 4.84 文学语言学 总计 / 20 32.26 北京大学 1 10 14.08 复旦大学 3 8 11.27 中国社会科学院 * 8 11.27 中山大学 7 7 9.86 北京师范大学 4 5 7.04 历史学 总计 / 38 53.52 * 表示暂无排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1 4.1.7 合作度分析 在历年 489 篇论文中,合作论文共为 101 篇,合作率为 20.63。值得注意的 是女性作者的合作率达到 23.73%,高于平均合作率。不同学科间,哲学合作论文为 13 篇,合作率为 11.81,经济学合作论文为 52 篇,合作率为 49.06,社会学类合 作论文为 19 篇,合作率为 29.69,文学语言学合作论文共 5 篇,合作率为 8.79, 历史学合作论文共 4 篇,合作率为 5.97。 在所有社会科学类论文中,经济学合作率最高,接近一半左右的论文是由两个 或以上的作者完成的。而历史学与文学语言学的论文合作率最低,合作率均不足 10%。 表 4.4 历年合作论文分析 学科 年份 哲学 经济学 社会学法学 文学语 言学 历史学 合计 2001 1 9 5 1 3 0 19 2002 5 8 4 2 0 0 19 2003 1 11 3 4 0 1 20 2004 3 8 2 1 1 1 16 2005 3 16 5 1 1 2 28 历年合 计篇数 13 52 19 9 5 4 102 比例 12.75% 50.98% 18.63%8.82%4.90% 3.92% 100% 4.2 管理科学领域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管理科学领域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样本分析 本部分研究选取 20032005 间在管理科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作为研 究对象。由于该刊物仅提供第一作者的相关信息,因此研究对象只包括了第一作者, 有效样本的数量为 230 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4.2.2 性别与产出 在所有作者中,女性作者仅为 22 人,占作者整体比例的 9.57,虽然低于社会 学和法学女性作者所占的比例,但是却高于经济学及哲学和文学语言学领域中女性 作者的比例。 4.2.3 年龄与产出 所有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36.28 岁, 远低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科研人员的平均 年龄。从图 4.8 中的年龄绩效曲线可以发现,管理科学领域的论文作者有两个比较明 显的峰值年龄,与法学与经济学一样,第一个峰值年龄也出现在 3034 岁之间,但 与之不同的是并没有在 4050 岁左右出现一个较强的绩效高峰,绩效在该年龄段反 而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仅在 5559 岁之间出现了略微的回升。 管理科学领域论文作者年龄与产出关系曲线 0 10 20 30 40 50 60 70 =60 年 龄 产 出 图 4.8 管理科学领域年龄与产出的关系 4.2.4 教育背景与产出 在所有作者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共 100 人, 占有较高的比例, 达到了总人数的 43.48 ,仅次于法学与经济学类的作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3 4.2.5 职位与产出 在各类高校或科研院所任职的 92 名作者中,拥有正高级职称者共 27 人,占总 比例的 29.34%;拥有副高级职称者共 38 人,占总比例的 41.32%;拥有中级职称者 共 27 人,占总比例的 29.34%。从整体来看,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不同的是,拥有 副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体具有最高的产出,并且明显高于拥有正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 者。而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和拥有中级职称的作者的产出基本持平。 4.2.6 作者的分布趋势 在地域上,论文作者虽然仍相对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少数几个地区,但除了北京, 上海以外,四川,辽宁,天津,江苏等地区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表 4.5 作者在地区间的分布 作 者 地区 人数 比例 北京 38 16.52 上海 30 10.84 四川 24 10.43% 辽宁 23 10.00 天津 22 9.57 江苏 22 9.57 陕西 18 7.83 湖北 15 6.52 广东 7 3.04% 黑龙江 5 2.17% 湖南 5 2.17% 其他 209 88.66% 合计 21 9.13% 论文作者在科研机构中也具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产出与所在院校的排名存 在一定的联系但是远小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论文产出位列前五位的院校中,有 两所并非学科排名前 10 名的院校也具有非常高的产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4 表 4.6 作者在科研机构间的分布 作 者 科研机构名称 学科排名 人数 比例 东北大学 29 18 7.82 天津大学 4 16 6.96 西安交通科技大学 1 13 5.66 南京大学 * 10 4.35 电子科技大学 30 10 4.35 总计 / 67 29.14 * 表示暂无排名 4.2.7 合作度分析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管理科学领域的合作程度远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 作程度,近年来的论文合作率均在 90以上。这一比例接近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 率,说明管理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领域及跨地区间的合作。这反映了现代 管理科学体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特征。高度分化使得科学家能迅速进入 该领域并取得成果。 另一方面高度综合又决定了学科间的相互交融, 科研人员在科学 研究上需要进行更多交流与合作。 表 4.7 管理科学类论文作者的合作率 合作论文 年份 数量 比例 2003 67 91.78% 2004 70 92.11% 2005 75 92.5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5 5 讨论、结论与建议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果讨论 1. 年龄与绩效的关系 以上研究证实在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绩效峰值年龄一般在 4550 岁左右, 这一发现与国外已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论相吻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对 于管理科学来说其产出的峰值年龄更高。尤其是哲学领域,在所有学科中的峰值年 龄是最高的,而且产出周期也是最长的,很多作者在 70 岁高龄的时候仍有高质量的 产出。说明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对人文学科学者的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某些学科领域内,如管理科学,经济学和法学,作者年龄出现了明显的马鞍 型分布的现象,而且最初的峰值年龄均在 3034 岁左右,笔者认为这主要与这些学 科领域近几年内的蓬勃发展有很大关系。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学者, 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有更多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另外随着计 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论文发表的时间成本更低,同时对于他们来说竞争也更为激 烈,因此他们会比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在相同年纪时有更高的产出。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两个峰值年龄段之间出现的绩效回落的现象,这是由于科研人员的年龄断层,还 是因为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