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doc_第1页
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doc_第2页
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doc_第3页
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doc_第4页
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生活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能让我们在其中轻松自在地行走,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但我们依然能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师长,甚至还有一些后来连名字都不记得的人一直在支撑着我们。总体上看,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回报的。所以,我们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亲友,向需要帮助的人给出我们鼓励的微笑、贴心的话语或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可惜不知何时感恩竟已成为一种失落的情怀,“辛酸父亲的来信”终于醍醐灌顶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尘封的心。 感恩何止只在感恩节,当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快乐的驰骋而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家辛苦劳累的父母在干什么?当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随意挥霍钱财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父母为你准备生活费而节约每一分钱的精打细算?当我们一次次沉浸在花前月下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父母的满脸的希冀期盼? 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疏忽,我们进行了这次大学亲情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有水环,理学院,核工,化生材,软件等十几个学院参加,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通过这次亲情调查,来号召在校大学生学会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沟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呼吁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亲情,我们心灵深处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给我们宝贵财富。 一.对父母的了解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父母缺少关心。 在这次调查中有42%的大学生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有58%的大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 有36%的大学生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且会及时祝福或礼物;而有45%的大学生知道他们的生日,但会经常会忘记生日那天给父母祝福;更有15%的大学生不记得,令我们惊讶的是居然有3%的大学生没去了解过。一二十年了,可能你没有给父母庆祝过生日,没有给父母买过生日礼物,然而同学们可能会经常为同学过生日,给他们送礼物,为何我们不尝试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并说上一声“生日快乐”呢?可见,大学生在爸爸妈妈生日那天很少买礼物什么的,这可能跟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关系:大家都不习惯给父母买礼物。但是,我们建议大家还是在父母生日那天呈上一份生日礼物,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礼物,父母收到后都会无比高兴。 当然,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72%的同学对待家人的关心还是心存感激的,同时希望这一部分同学能将他们的所想付诸于行动,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但是,有23%的同学认为家人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恰恰是因为有些同学的这些想法才使得他们对亲情观的淡漠!此外,我们还发现存在3%的同学在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基本上没什么感觉,虽然仅仅是3%,但这至少反映出了一些问题:现在存在这样一些大学生,他们越来越没有了亲情观念,也很少去关注身边的亲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知感恩,更何况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呢?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难道我们只有被家人关心的权力,就没有去关心家人的义务吗?作为子女我们是否应该去关心一下长辈,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与父母的沟通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变的更加快捷方便。的确,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学生联系父母的方式主要还是打电话。 但是,只有4%的大学生与父母打电话时间超过四十分钟,而5分钟之内的居然占了23%,可见大部分学生与父母打电话时间在二十分钟上下。我们对这调查结果不是很满意。应该说我们需要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对自己在学校的情况有一个相对透彻的了解,对远在他乡的子女安心,同时我们要去了解远方父母的身体状况,父母工作情况,这是我们子女应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其实,经常与家人联系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打个电话那三两分钟的时间总是能抽出来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因为忙着读书而没时间打电话问候父母的还是比较少。也许我们有些同学说这些小事没有必要,但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我们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靠什么来支撑的?不可否认,其中之一便是互相沟通。 调查中,有36%的同学把假期的时间用来陪父母度过;还有56%的同学也会抽出一些时间与父母共同分享;然而却有8%的同学连假期都没有抽出一点时间是用来陪伴父母的。或许一些同学想回家却回不了,但是也有同学不愿意回家,只顾自己在外面玩得开心。 在与父母的谈论的话题中,有55%的同学表示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情况;31%的同学与父母经常谈论的话题是家里的情况;有7%的同学与父母谈论的话题竟然大多是向家人要生活费!相信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钱是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很多父母为了子女,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子女要多少钱,他们也只能给,不愿多说一句,担心儿女受委屈,为了子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心甘情愿付出。但极个别同学表现出一幅“花花公子”或“花花小姐”的脸孔,对父母的钱没有一丝节省的想法,不会有丝毫的负罪感,认为父母就是给子女挣钱就是应该的,就是天经地义的,除了要钱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话题与父母说了。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学是能够理解的,但这极个别的现象我们也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因此我们花钱应适度而行,该花时花,不该花的尽量不要花,学会节俭,才能为父母减轻负担,才能学会做人的道理,又能让劳苦的父母得到欣慰。我们只要能够做到,花每一分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希望这些花钱手大的同学能够收敛一些吧!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同学,希望你们能够对得起自己的父母,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篇二:关于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情况感想 作为情感心理学的亲情观调查小组的一员,我也积极的参加到当代大学生亲情观的调查中,调查成功的完成,调查结果也令我们很满意的。 首先谈谈大学生亲情观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的和谐幸福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而我们大学生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亲情观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学生亲情观的争论也持续不断的,一方指责我们大学生亲情观极度缺乏的,对父母漠不关心;当然还有另一方坚持大学生还是十分重视亲情的。所以调查大学生亲情观是很必要的,可以了解大学生亲情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次调查我们共发放20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1份。现根据调查结果,谈谈自己对当代大学生亲情观现状的感想: 首先说说积极的方面: 1、大部分同学经常联系父母的,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父母亲的生日大部分都清楚,也经常送祝福、礼物给自己的父母亲,在对父母亲的身体状况的调查选项中,有74%的同学选择“非常关注”。 2、大部分同学都心怀感恩的,重视亲情的,能够理解父母的。在调查是否因为矛盾怨恨过父母的,80%都表示能理解。另外调查上大学得目的,有60%都选择的“报答父母”这个选项的。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仍然有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出重孝道,感恩的品质。 3、大部分同学表达出要用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的。调查显示,90%大学生工作后都会经常回家看父母的。 消极的方面也肯定又的: 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益强烈,超过了对感情精神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虚荣心也很足的,包括我也在内,喜欢跟同学攀比,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稍微淡化,调查显示58%的同学一个月乃至更久才联系自己的父母,一般都是为了生活费才联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旦家人寄钱不够及时,有些同学就好发脾气的。父母亲被当成了摇钱树。 2、另外调查也显示很多同学与自己父母亲缺乏真正的沟通,彼此互不了解。调查中“当你不开心的时候选择谁作为倾诉对象的”极少数人选择自己的父母。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家里写信、打电话,但是普遍存在着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谈心太少,彼此互不了解的情况。部分同学上网与陌生人聊天的时间比与家人聊天的时间要长得多,也经常得多。在大学生的家书、电话中,大多数要么报喜不报忧,要么泛泛而谈,只讲些生活琐事,绝少涉及思想和灵魂。 3、另外不得不说的,不少同学对亲情回馈说的多,做的少的。调查中有一项关于父母亲的生日的调查,另外,如何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回馈亲情,他们有的想得很少,有的想到了一些,例如节俭、关怀等,也往往说得多,做得少,难以落到实处。 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初略的了解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发现大学生与家长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要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任其滋长,否则将会破坏家庭来之不易的和谐局面。这需要我们和家长一起努力的。而我们小组也讨论关于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出了几个方面: 1、学校应给予一定的重视。我们觉得学校也开展一些感恩教育课程,帮助我们树立更好的亲情观。 2、创新开展亲情教育的方式。创新的亲情教育方式,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实践亲情教育,同时也可以采取角色互换,让双方更加的了解。 篇三:大学生亲情调查报告 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疏忽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此次“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这次亲情观调查,来号召在校大学生学会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沟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亲情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开展亲情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希望我们的此次调查能够为我校的亲情教育出谋划策,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针对亲情观的相关内容,编制出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在大学生的亲情观的浓厚程度及其对亲情的看法。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及问答的形式进行,采用匿名记票。 问卷内容: 【1】被调查者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第1-2小题) 【2】被调查者对亲情的看法。(第3、18题) 【3】被调查者对亲情的渴望程度。(4、5、9题) 【4】被调查者与家人的联系频度、联系方式、联系的原因及谈论的话题。(第6、7、8、16题) 【5】在被调查者心目中的父母。(第10、11、15、17题) 【6】被调查者对家人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及自己的实际行动。(第12、13、14题) 抽样调查: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钦州学院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了真实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本次调查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600,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2:3的情况下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有效问卷588份。 对获得的有效样本,课题小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调查对象情况如下:后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这既是教育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亲情观教育,还值得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当中很多对家人的基本信息都有点了解,且在特殊的节日中也附上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父母的一些想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12%的女同学、12%的男同学完全不了解的。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和家人之间缺乏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二、调查结果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亲情观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呈现良好积极的一面;同时也由于西方文化中以个人为中心思想的慢慢渗入,呈现出不良消极的一面。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总结得出一下的结果: (一)积极方面 调查显示,当今我校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比较重视亲情。在回答“亲情、友情、爱情三者中,在您的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是”这一问题时,选择亲情的女同学占61.6%、男同学占52。“你是否记得家庭成员的生日”这一问题时,女同学有53.4%选“记得一部分”42.4%选“记得”、男同学有48%选“记得一部分”44%选“记得”在回答“您是否会在家人生日、过节的日子与家人联系并送上您的祝福?”女同学有79.4%选“会”17.8%选“以前没有但以后会”、男同学有64%选“会”20%选“以前没有但以后会”。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日益上升,同学们的感情也日益变得外露。100%的同学选择用电话与家人联系,在联系的时间和频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女同学有43.8%男同学有32%选“一星期以内”同时还有女同学27.6%男同学28%选“两星期以内”与家人联系,由于电话的方便和快捷,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比较主动。 (二)消极方面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加之父母和祖父母的溺爱,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 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孩子与家长缺乏真正的了解。尽管从调查中显示,女同学有43.8%男同学有32%选“一星期以内”同时还有女同学27.6%男同学28%选“两星期以内”与家人联系但是普遍存在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谈心较少,彼此互不了解情况。在回答“你是否经常与家人谈心”这个问题时,只有32.8%女同学24%男同学选“经常”女同学有61.6%男同学76%选“偶尔会”。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时选择家人(女10.9%男12%)作为倾诉对象的远远少于选择朋友作为倾诉对象(女71.4%男64%)。 在与家人的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谈一些生活琐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很少。在大学过程中,虽然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较多,但是大多是嘘寒问暖,对孩子之间的了解很肤浅。另外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对于父母的一些想法,21%的女同学20%的男同学了解,12%的女同学12%男同学是完全不了解。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入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大一的时候,不少同学不会处理生活小事,不会安排生活费,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找家人或是朋友哭诉。久而久之,生活自主自立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对家庭过分依赖,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在调查中也发现同学们对家庭过分依赖,在回答“当你作出重大决定时,您会?”只有6.8%的女同学24%的男同学选择自己决定。可见我们同学自主自立能力确实是有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从上述现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亲情观上,大学生讲究奉献少了,索取多了,如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安乐主义风在校园中弥漫。同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在选择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度,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引起了质变。 (二)学校教育中亲情教育的缺失。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