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导师:马佳宏教授 研 究 生:汤宇梅(2 0 0 5级)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其内涵是“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包括了农村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 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建设,而不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建设、完善与提高。 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新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也因此 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当前的焦点、难点问题。从新农村建设的 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农村教育的改革 纳入新农村建设体系中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可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 并没有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到规划中来,也就是说,农村教育几乎完全 游离于新农村建设之外,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这种情况, 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面对新的历史时 期,新的使命,农村教育应该怎样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需要? 鉴于以上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江西省莲花县的农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 过对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从而对该 地区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对该地区 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就如何找准其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关键,选准实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扎实推进莲花县农村教育改革,构建和谐的 莲花教育体系进行思考和探讨。另一方面,就新农村建设该如何将农村教育纳入 其中,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论 文分为四大部分。 引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综合分析了前人相关研究的 ii 基础上,明确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介绍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分析了农 村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背景,重点论述了农村教育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 重要地位与突出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了莲花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大量访谈和问卷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了江西省莲花县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不足。同时,根据新农 村建设的内涵要求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最 后,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的新要求。 第三部分,指出农村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接着,深入 分析了制约莲花县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第四部分针对目前莲花县农村教育与当地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现状, 提出 推进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与对策。建议从提高认识、整合资源、深化 改革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 服务; 问题; 对策 iii a study on the issue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jor: educatio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educational economics supervisor: prof. ma jiahong postgraduate: tang yumei (grade: 20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is the communist partys major policy decision made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entral committee. that is not only a major historic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but also a strategic move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peasant and agriculture. it has a rich connotation that includes developed production, rich life, civilized custom, neatly village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vigorous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o on are included in it.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instead of emphasis on only one part. the ru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al education cause but also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ss. the new rural has a more extensive demand for the rural education, for which the rural education become the hot issue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course, it is a focus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 can know that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contents of i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the rural education in its construction plan. but the reality is contrary. that is to say, the present reality shows that there is no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s. such case heavily breaks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rural educ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facing the new period and new task, how the rural education adjusts itself to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above- mentioned research facts, writ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iv the rural education serv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 large investigation of lianhua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investigation is made on the relevant leade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triarchies etc.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has two points. one is trying to do some contributions to setting up a harmonious system for the rural education in lianhua county. the other one is to propose some reasonable advice on how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es in the rural education and makes it work.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systemical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evant study on this subject, i present the clue and way of my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educ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is par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t status and outstanding role of the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lianhua county.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investigation, it all- sidedly analyzes the main achievement and deficienc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lianhua county.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target of harmonious society, it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and targe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new demands on the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n the rural education serv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n profoundly analyzes what cause in lianhua county. the fourth part proposes some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 to put forward the rural education serv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ggesting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on the rural education serv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promoting cognition, making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rural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ervices; issue; countermeasure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的小康社会还只是一个低 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环积累的过程,区 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长期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全国范围内的经济都有了快速发展, 但由于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政策、 经济结构、 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居民收入水平、教育基础及教育水平、文化传统及制度等方 面的差异,区域间,尤其是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日益扩大。有一组数 据是令人吃惊的。2 0 0 4 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 4 : 1 ,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 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 6 :1 ,而改革之初的 1 9 7 8 年,这个比 例是 2 . 5 :1 。这一差距反映的是发展上的差异,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 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 3 9 . 1 % ,远低于城 市 6 5 . 4 % 的水平;目前,9 0 % 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全国还有一 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 0 % 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 1 “农民真 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这呼声足以震动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改 革开放二十多年了,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 大,许多人,尤其是广大贫困的农民根本就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过大的城乡 差距在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堆起了一座大山,若农村凋敝了,农民贫 困了,必然会危及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袋子” 、 “菜篮子” ,也必然会危 及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团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怎样具体落 实“十一五”规划纲要,促进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重大的问题?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举措。其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 ,包括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推进新 11 2 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 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 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等。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的农村建设工程,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这对我们研究新农村建设与 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 统筹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协调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 求。 我来自农村,对于农民的贫穷、农村的落后有切身的体会,对农村的一切怀 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直以来, 对于农民的生存状态我除了怀着深深的同情之外, 更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就想为农民的脱贫、农村的 发展做点什么。大学毕业以后,我曾在农村的中学执教多年,深知农村教育发展 的艰难,清楚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2 0 0 6年初,老家的农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问 及村民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事儿,有的一脸茫然;有的则一脸不屑,一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说这是上面搞“运动” ,一阵风的事儿,长久不了的。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中根本就找不到教育的影子,这新农 村建设似乎与教育无关, 而农村教育改革从形式到内容也都与新农村建设没什么 联系。村民的表现和自己的发现使我产生了一种冲动,即想对当地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就如何协调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提 出当地经济社会与教育和谐发展的构想。 针对莲花县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发展与改 革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索,以期使理性思辨和实际工 作进一步契合,为各级决策层和学术界提供更前沿更真切的规划模本与研究界 面。倘若能够引起有关领导对农村经济社会与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加 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培训, 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 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我的努力也就有价值与意义了。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新农村建 设的水平, 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教育投资的总量及 比例,经济增长的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另一 方面,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建设,农民要富裕,首先要依靠农村教育的发展。农 3 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教育的发展 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同时 也是我国当前的焦点、难点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农村教育 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是很有现实意义 的。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培养和造就 一代新农民,自然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应该处于 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地方政府制定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具 体规划时,应该思考如何去发展当地的教育,使教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前所未有 的促进作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提出,农村教育被提到了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 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普遍重视。许多学者、专家对这 方面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 章和著作。下面仅根据本人所查阅到的一些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分别对新农村建 设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从查阅的资料来看,相关研 究的专门著作比较少,论文比较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 发展的系统研究并不多。 1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关于新农村建设,大量的研究开始于近两年,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论述新 农村建设的概念、内涵及其提出的背景,包括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 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新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三个方面。前两个方 面都是比较纯粹的理论内容, 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和内涵的阐述是着手新农村建 设相关问题研究的逻辑基础,比较系统的有陈卫国、司利民等的正确理解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高海水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几乎 4 所有的研究都一致强调,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及其重要保证就是培养培训新型农 民。 在专家学者们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措施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条就是:大力改革 和发展农村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 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把农村大量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主要的著作有:张汉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新思路探讨 ;潘理权的安徽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 谭福森的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因素 ;龚国余的新农村建设的制 约因素与破解方略 。 2 . 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 与新农村建设相比, 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谓悠久。 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 美国、 日本、 韩国等发达国家就农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主要的经验与启示有:实施全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业科研、教育与 推广相结合;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等。 国内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专家学者们对农村教育的概念和具体内涵的 理解,并不完全统一,但分歧也并不大,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农村教育是一个历 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第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 (1 )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不科学。对于农村教育争议最大的就是农村教育的定位问 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应该是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其教学 内容应该与城市教育的内容不同,应更多地突出地方特色和农业技术等,即农村 教育主要是培养农民的教育。很明显,这种观点有过枉矫正的嫌疑,而且这很可 能加剧城乡二元分化的状态,农村的孩子受的教育是培养农民的教育,这意味着 他们只能是别无选择地成为农民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教育要在进行普通文 化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定位教育,即要求农村教育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 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2 )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 益差。 (3 )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低下是制约我 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 第三,解决农村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农村教 育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新理念。 有研究认为要 “调整农村教育的内容, 调整教育目标” , “农村教育,其目标都应紧紧锁定在服务于农村当地建设这一方 向上。 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培养现代化建设者, 应该向学生传播现代农业观念, 使他们树立起热爱农村、建设农村、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的良好观念。 ” 2 为了 更好地解决农村教育科学定位的问题,应进行课程改革,应因地制宜地增加一些 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其内容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状 况下,不能盲目地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应该是也必须 是政府所承担的一项义务。 (3 )推进人事改革,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3 .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研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成了研究的热 点和焦点。研究一致认为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前所未有的先导性、全 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为了全面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 要,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对农村教育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如农村教 育分布结构的调整、发展农科教结合与三教统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课程 改革、办好农村特色学校、推进农村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李少元、任春荣、王蓉 等人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研究者们大多强调某方面或某种措施的重要性,将 各种思路或措施综合起来的系统研究很少。 研究大多数是就教育论教育或就新农 村建设论新农村建设,研究偏重于对概念的理解,即理论论述较多,对于具体区 域农村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很少, 鲜有研究涉及了真实问题的具体 解决措施。也就是说,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很差。 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区域进行实际调查, 分析具体区域内农村教育为当地经 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状况,根据其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提出该地区农村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对策, 以便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些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及发展决策 的建议和参考,真正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分析教育与经济的问题, 在大 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具体区域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 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 6 务。当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与能力有限,研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对问题的 分析不够深入,有些论述也是很肤浅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主要以莲花县农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状况为调研和研究内容。 在大 范围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莲花县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理由, 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 务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分 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融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其中教育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发 展的规模和速度,反过来,教育的发展程度又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本 文选取江西省莲花县作为特例, 对该地的新农村建设和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 析和评价,对已有的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访谈、问卷的调查结果,指出莲 花县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合理性与不足,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为促 进莲花县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莲花和谐教育与经济发展体系提出了对策建 议。 莲花县目前新农村建设状况怎样?有哪些成绩和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难? 新农村建设中对教育的规划情况如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哪些新 的要求?目前农村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制约农村教育为新 农村建设服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村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调整与改革以促进新 农村建设,真正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 展?是本研究逐步展开的基本逻辑结构。 自 2 0 0 7 年 4 月份开题以来,本人就开始搜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然后,花了 近半年的时间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与整理,确定本文的研究点,理清 论文脉络,形成具体的论文写作提纲。 7 在了解莲花县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的问题之前,根据论文的需要,本 人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了有代表性(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学校和 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 0 0 份,回收 2 9 6 份,回收率达到 9 6 % ,问卷结果 客观有效。除此之外,本人还进行了大范围的访谈,访谈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 任、工作人员、村民、教育部门业务主管领导,等等,走访了 2 1个新农村建设 点,拍摄了许多图片,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 的论据资料。 8 一、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文化皆属 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很清楚,教育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 济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发展。但是,教育不是单纯地被经济基础决定着,它对经济 的发展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政府、社会和个人投资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从而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 基础,另一方面又对教育提出要求,要求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和专门 人才,从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应当同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社会 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劳 动力技能和素质,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当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时,它可以 通过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若教育发 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时,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当教育超前发展时,会 造成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当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时,则会造成人才紧缺,从而 阻碍经济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我国,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而且一直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缓慢、质量低 下,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 度关注和重视。在深入研究农村教育相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农村教育 的概念和特点。 1 . 农村教育的概念 农村教育(r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这一概念是 1 9 9 1 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第一次 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并将其定义为: “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 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 ” 2 9 农村教育在传统的教育学语境中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的教育, 包 括县、乡(镇) 、村的教育。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明庆华认为:农村教育主要是指 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农村居民( 或农民) 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对农民的教 育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民进行的识字扫盲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的 文化常识或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三是对农民进行的生产技术知识教育。对农民 子女的教育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 变化的概念,以前一般指乡村教育或农民教育,同时又与扫盲教育、普及教育、 社会教育等相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 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农村教育概念或许将不存在,或者被其他概念所取代 3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陈敬朴认为: 农村教育是多层次的。 不仅包括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而且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有主要以农村青年为对象的 高等教育。农村教育是多类型的。除了面广量大的基础教育,还有农村职业教育 与农村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教育的 侧重点是不同的。农村教育是多形式的,包括正式、正规的教育和非正式、非正 规的教育。农村正式教育、正规教育是指从农村小学到农村大学的分等级、分阶 段的教育系统,不仅包括一般理论学习,还包括各种专门计划和从事职业技术训 练的全日制学校。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是指多种多样的扫盲运动、农民训练 计划、社区发展活动、年轻人的技术培训等等。随着文化与教育的发展,这种非 正规教育或非正式教育在农村所占的比例会逐步增大。 农村教育是以农业为基础 产业的农村的区域性教育,首先是一个教育的区域性概念,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 展、演变的历史范畴。在现阶段包括县以下的各级各类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其 他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石。 4 也有学者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教育有 着更广泛、更深刻的需求,要求农村教育超越传统的范围与模式。农村教育的区 位概念应该转化为功能概念,即农村教育应该定义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 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固然包含着农村中的教育,但它不仅限于农 村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能发生在农村,也可能发生在城市。它既指农村中的 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 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 功能。概言之,它是指中国当代各级各类教育要努力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因 10 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并不只是农村人的事业。 5 本文 中的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农村中的教育, 主要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 的教育,包括县、乡(镇) 、村的教育。 2 . 农村教育的特点 关于农村教育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较系统的研究要数余永德先生主编的农 村教育论 。该文总结归纳出了农村教育的以下特征: (1 )发展阶段的基础性、 启蒙性。主要是指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较低的文化层次阶段,主要 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 (2 )农村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性和差异性。主要是指农村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复杂,客 观上形成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 (3 )教育类型、结构、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教育类型和结构上看,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各种成人教育;从文化层次上 看,有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教育空间上看,有全日制 学校、半日制学校、星期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短训班和夜校等;从教学形式 来看,有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从教学模式来看,有农科教结合模式、社区教育 模式、企业教育模式、普教与职教结合模式,以及厂校、企校、校校联合模式等; 从办学体制分,有国家办、厂矿企业办、社会团体办、民办、民办公助、国有民 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和一校两制等办学体制。 (4 )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 性。我国的 5 6 个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 、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多生 活在县和县以下的乡村,因此造成了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 (5 )学 校人才优势的先导性和辐射性。农村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学校教师一般都是 当地较高层次的文化人, 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 他们的现代意识、 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和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6 其实,农村教育最主要的 特点是教育质量偏低,具有很明显的弱势性。因为农村教育的地点在农村,农村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都比较低, 这就在整体上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 低水平状态,与城市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背景 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提出的背景是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逻辑 起点,在探讨新农村建设现状、趋势及其他相关问题之前,极有必要对新农村的 11 内涵及其提出背景进行分析和梳理。 1 .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其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它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 程,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发展经济。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 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用统筹城乡发展代替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和任务。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千方 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旋律。 要通过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是新农 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 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 生活观。四是建设村庄,美化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 整治、村庄绿化。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房屋,而且房屋的建 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 讯、 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备,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使农村的生态环境良好, 农民的生活环境优美。五是加强管理,扩大民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即 要加强村级自治机构的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村建设与管理事业,充 分行使其政治权利。 概括来讲,新农村包括“五新” ,即新环境、新保障、新农民、新风尚、新 生活。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其中培养和培训新农民是 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和核心。培养新型农民自然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教育被提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首先要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还 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 等的力度,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转变观念, 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12 水平。 2 .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 5 0年代中期就曾提出过。那 时,我国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 立,建设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水平低,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需求,建设 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在我国现代化 进程中,部分城市的快速发展与部分农村的发展无力,使得城乡差距不断加剧, 2 0 0 4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 6 :1 。为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 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适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 因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 有全国的现代化。 不断加大的城乡差距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 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深刻背景。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 的另一重要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发展经济学的阶段性理论并于国际 实践经验相一致。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 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 g d p 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 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其标志为人均 g d p 达到 3 6 4 - 7 2 8 美元。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 段,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人均g d p 分别为 7 2 8 - 1 4 5 6 美元、 1 4 5 6 - 2 9 1 2 美元和 2 9 1 2 - 5 4 6 0 美元。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根据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分 析,较为统一的判断是,到 2 0 世纪末期、2 1 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入到经 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工业化中期阶段。 7 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 提出的判断标准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交通、通信、商业) 增加值额的比重,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 国( 2 0 % 以下) 、正在工业化国家( 2 0 - 4 0 % ) 、半工业化国家( 4 0 - 6 0 % ) 和工业国( 6 0 % 13 以上) , 那么到2 0 0 1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己经达到5 1 . 5 % , 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阶段。 8 根据国际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由农村为工业化提供 积累到对农村进行反哺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 强,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已初步具备。2 0 0 3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前汇率达 1 0 0 0 美元以上。农业和非农业的产值结构约为 1 5 :8 5 ;农业与非 农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 5 0 :5 0 ;城镇化水平为 4 0 . 5 % 。这四项指标表明,我国已 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9 国际经验表明,进入这一阶段,不同的国家都根据各 自的国情对农业进行反哺。2 0 0 4 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起来,已占到 g d p 的近 2 0 % ,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 g d p 的比重近 3 0 % 。这样,由国家 财政主导提供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资金就具备了一定条件。 (三)农村教育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力 军是“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是农 村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 地位,将发挥前所未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1 . 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 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外延来看,新农村建设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人民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学校教育职能,为培养“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奠定基础,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给农民创 造一个平等的、优越的自我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教育要跟上、要先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陶冶其精神情操,使他们走向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 14 主义新农村生活。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 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 泉;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 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 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加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加 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力资源的主体在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 手段是教育。就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农村人口占全国的 6 0 % 多,但人口素 质低,文盲和半文盲多。目前,我国 4 . 9 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 度占 1 3 % ,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 3 6 . 7 % , 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