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吸取前人的思想精华并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悟出来的。在 赴贵州途中,他受朱张讲学的启迪,认定了书院讲学之路。在龙场悟道后,王阳 明创办并利用书院来阐发他的心学思想。日后由于人在仕途,他采取了书院式讲 学方式,或官邸或山水间或寺庙,凡有其足迹处,就有其讲学的课堂。这样,推 动了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家乡赋闲的六年时光,他专意于讲学,将心学发展成熟; 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信仰其思想的学者群体,阳明学派诞生了。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往往通过教育 活动传播开来。王阳明在书院讲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且以其心学为指导, 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尤其在“学者学为圣人”、“学贵自得”、“知行合 一”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也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王 阳明教育思想的形成,是明代书院鼎盛的有力见证。 阳明心学是在明初程朱理学僵化、科举腐败与官学空疏的情况下,从理学内 部掀起的一场学术革新运动的产物。阳明心学不仅变革着学术思想,而且也在变 革着书院。在阳明心学和阳明学派的影响下,书院的立学宗旨、教学方法、学术 研究等方面不断变革,才使得明代书院呈现出勃勃生机,再次鼎盛起来。本文从 阳明心学的角度来探究明代书院鼎盛的最重要原因,对研究书院文化是有一定意 义的。 关键词:明代书院阳明心学讲学变革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s e l e c t i n g 廿l ee s s e n c ei ni d e o l o g i e s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i l ds m m i n gu p1 l i s d i s t i n c t i v ee x p e r i e n c e ,gg m i n gr e a l i z e dy a n g m i n gi d e a l i s t s c h 0 0 1 e n l i g h t e n e db yz h u - z h a n ga c a d e m i cl e c t l l r i n g ,h e 、v e n tt og u iz h o u ,a n ds e th i sm i n d o na c a d e m i cl e c t u r i n g a r e rr e a l i z i n gw h yi ts h o u l db es oi nl o n gc h a n g ,w a n g f o u i l d e da 1 1 dt o o ka d v a m a g eo fa c a d e m i e st op r o p a g a l l d ah i si d e a :b e f o r el o n gh ew a s e n g a g e di no 币c i a lc a r e e r ,a 1 1 da d o p t e dt h em o d e lo fa c a d e m i cl e c t l l r i n g b e c a u s eo f l e c t u r i n gi nh j so 伍c i a lr e s i d e n c e ,i n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 ,o r o ni nt h et e m p l e ,h e p u s h e dy 2 l n g m i n gi d e a l i s ts c h o o lf o r w a r d hh i sh o m et o w n ,w a l l gg a v el e c t u r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e dh i si d e a sf o rs i xy c a r s a sy a n g m i n gi d e a l i s ts c h o o lb e c o m i n gr i p e ,ag r o u p o fs c h o l a r s ,w h i c hb e l i e v e dh i si d e a s ,f b r m e da r o u n dw a n a n ds of o u n d e dy a i l g m i n g a c a d e m i cs c h 0 0 1 w a n gw a sn o to n l yat 1 1 i n k e r ,b u tag r e a te d u c a t o r h i sa c a d e m i ci d e a sw e r es p f e d a sh et a u g h t e da 1 1 de d u c a t e d h ea c c u m u l a t e dar i c hw e a l t ho fe x p e r i e n c e si nt h o s e a c a d e m j cj e c 妇s 鲫ds p r e d6 f sv a f u a m e 陆o u 罟b 括o f e d u c a d o n b u f 矗e6 目d 嫡ej d e a s t h a tf o re x 锄1 p i e ,“t ol e a m i n gt ob e c o m eas a g e ”,“m eb e s ts t u d yf r o ms e l f u 1 1 d e r s t a n d i ng ,i ,“t 1 1 eu n i t yo fl ( f l o w i n ga n da c t i n 矿h i s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i sc o n s i s t e n t w i 血t h eh i sa c a d e m i ci d e a p r o s p e r i n gm i n ga c a d e m i e ss a wt h ef o r n l a t i o no fw a n g s e d u c a t i o n a lt l l o u g h t s i np r i m e c a lm i n g ,c h e n g - z h u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h a db e c o m er i g i d ,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w e n ts or o t t e n ,a n dt h eo m c i a ls c h o o lw a se m p t yi nc o n t e n t s y a n gm i n g i d e a l i s ts c h 0 0 1w a s也ep r o d u c eo ft h ei n t e r n a lr e f o n n so fs o m i n g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i tc o n t i n u a l l yr e f o m e db o t h 也e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a 1 1 d a c a d e m i e s u n d e rt h ei n n u e n c eo fb o t hy a n g m i n gi d e a l i s t i cs c h o o la n dy a n g m i n g a c a d e m i cs c h o o l ,m i n ga c a d e m i e sw e r ei n c e s s a n t l yr e v 0 1 u t i o n i z e di nt h ea c a d e m i c g o a l s ,m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a n d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 nm u o fv i g o ra n dv i t a l i t y , a n dw e r ep r o s p e r i n gi n 也eh i s t o r yo f 也e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e so n c ea g a i n t h e r e f o r e , t h i st h e s i sp i c k su po fy a n g m i n gi d e a l i s t i cs c h o o l ,a :n dl o o k e di n t ot h ed e e pc a u s e so f m i n ga c a d e m i cp r o s p e r i 吼w h i c ha r eo f 静e a ts i g l l i f i c a l l c ef o rt l l ec u l t u r eo f a c a d e m y k e yw b r d s :m i n ga c a d e m i e sy 抽g m i n gi d e a l i s t i cs c h o o l l e c t u r i n g r c f i o n n 弓口 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本是为弥补官学之不 足而出现的,同时又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双重基地。我们知道,新兴的 学术思潮往往是在旧的学术空气凝固的情况下诞生的,又往往与统治者的正统思 想或推行的政策相矛盾,也每每遭受打击和禁止。而这种学术思潮不可能在官学 中找到立足点,能且只能靠私学才得以发展和传播。这种新兴的学术思潮以私学 为据点来发展自身,并以此来传播思想,扩大影响,而且在私学中也会因此而形 成一个政治倾向、学术主张基本一致的学者群体,也就是学派。而当私学发展到 制度化阶段时,就诞生了书院,同时也注定了书院必然与新兴学术思潮结合,因 为这才是书院活力的根源所在。我们从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也不难看出,新兴的 学术思潮与书院的结合确实是推动书院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南宋是书院制度确立的时期。而书院制度的确立,又离不开南宋理学的指导 和理学家的讲学。理学在南宋日趋发展成熟;理学家们又热衷于书院讲学,在讲 学中又因他们的学术思想而促进了一个个理学学派的形成。学派的形成又加快了 书院制度的发展形成,自然也加速了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这样南宋理学得以 昌明,南宋书院亦得以鼎盛,构成中国古代书院史上的一大奇观。 因此,研究学术和书院的关系是研究书院文化的一个最好切入点。近年来, 从这个切入点研究书院文化的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李国钧、王炳 照、李才栋的中国书院史等,这是研究学派或学术与书院关系的专著;同时 还有一些论文也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如张克伟的姚江书院与清初国学,邓洪波 的王湛之学与明代书院的辉煌等。他们的研究确实开启了书院研究的新领域, 也开启书院研究的新思路。研究学术与书院的关系成为近年来书院研究的一大热 点。 阳明心学作为明中叶理学内部革新的产物,不同于南宋理学,而阳明学派的 书院讲学又不同于南宋理学学派的书院讲学。明代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史上的“第 二春”,它的鼎盛自然不同于南宋书院,从阳明心学的角度去探讨明代书院的鼎盛, 目前少见有专文涉及。本文择取这一角度来探究明代书院鼎盛的重要原因,这对 我们研究书院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章王阳明书院讲学活动 阳明心学是明中叶理学革新的产物。同时阳明心学的形成、阳明学派的产生、 王阳明的学术活动都离不开书院的讲学活动。换言之,王阳明以书院为基地发展 并传播心学,促成了阳明心学的形成和阳明学派的创立。 1 1 阳明心学初刨时期的讲学( 正德三年至正德四年) 王阳明( 1 4 7 2 1 5 2 8 )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世称 阳明先生。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故其心学亦称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诞生于 贬谪地贵州龙场,即世人称道的“龙场悟道”。王阳明悟道后,在贵州首倡书院讲 学之风,其心学也借助贵州书院讲学得以初步的发展与传播。王阳明在贵州书院 开启了一代学风,从此始贵州书院也逐步变成阳明心学的大本营。 1 1 1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萌芽和书院讲学的向往 在龙场悟道前,王阳明就已经接触了些儒学大师的心学思想。关于这一点 许抗生在王阳明的早期思想与龙场悟道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该文认为明 初吴与弼及其弟子陈献章、娄谅、陈献章的弟子湛甘泉的心学思想正好解决王阳 明对朱子学的疑虑而走上心学的契机。同时该文还从阳明年谱中分析探讨王 阳明早期与心学的关系,发现有几点值得注意:( 1 ) 推崇程明道。王氏读程氏书, 且推崇备至,并举阳明十七岁习书法之例印证,认为王氏受程氏影响,对朱熹 的判心、理为二开始产生怀疑。( 2 ) 参谒过吴与弼的学生、陈献章的同学娄凉, 并与其一起讨论过宋儒格物之学。该文认为由此王氏可能接触到吴与弼、娄谅、 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并认为陈氏走向心学之路很可能启迪了王阳明。( 3 ) 与湛甘 泉共倡圣学。其时阳明三十四岁( 离龙场悟道尚有三年) ,年谱说: 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之, 使人先立强为圣人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至是专志授徒讲学, 然师友之道久废,成目以为立异好名,惟甘泉湛先生若水,时为翰林吉士,一 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2 】 1 1 1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 凡后面引此书者只注全集) 卷三十三,页1 2 2 2 1 2 2 6 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9 5 缸 1 2 】同上 2 该文以为湛若水支持王阳明倡导身心之学,并“一见定交”,共倡圣学,可见两人 当时思想是相通的。湛若水的“心理合一”之学( “心与天理何尝有二”) 不可能 不对王阳明走上心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王阳明在赴谪路上 留下了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王阳明子作 八咏以答之,其诗文充分表达了这一“心理合一”的思想,其诗云“此心还此理, 宁论己与人”,又云:“器道不可离,二之即非性。”这些诗句很可能就是接 受了湛若水的“心理合一”思想后的产物。该文说,这也说明此时王阳明已开始 找到了进入心学的大门,离开他龙场悟道己近在咫尺了。这些儒学大师尤其是湛 甘泉确实在阳明心中种下了心学的种子,阳明此时已有了心学思想的萌芽。 王阳明去龙场路上经过长沙,对王阳明日后讲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王 兴国在其文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湖南的活动情况略考中提到阳明第一次路过湖 南的情况。康熙岳麓志卷三云:王阳明“谪贵阳,道经长沙,游湘江,吊屈 原,寓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对此记载,王兴国认为一是寓居岳麓不可 能,这有王氏的游岳麓书事为证,二是“良知之学”是龙场悟道之后的事, 此时王氏讲良知之学已不可能,且阳明当时也无时间讲学。但能确定的是经过长 沙。王兴国还根据长沙县志认为王阳明到达长沙后,就住在寿星观,并引证王阳 明的长沙答周生诗:“旅倦憩江观”【2 】,认为周生是王阳明在长沙见到的唯一 学生,王阳明忍着牙痛与他谈古论今,并勉励他“善心在寡欲,操存舍即纵”口j 。 第三天还与周生游岳麓山。游岳麓山自然也就少不了与岳麓书院有关,我们且来 看阳明的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上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之二: 林间憩白石,好风亦时来。春阳熙百物,欣然得予怀。缅思两夫子,此地 得徘徊。当年靡童冠,旷代堂登阶。高情讵今昔,物色遗吾侪。顾谓二三子, 取瑟为我谐。我弹尔为歌,尔舞我与偕。吾道有至乐,富贵真浮埃! 若时乘大 化,勿隗点与回。陟冈采松柏,将以遗所思;勿采松拍枝,两贤昔所依。缘峰 践台石,将以望所期;勿践台上石,两贤昔所跻。两贤去邈矣,我友何相违? 吾斯未能信,役役空尔疲。胡不此簪盍,丽泽相邀嬉? 渴饮松下泉,饥餐石上 芝。偃仰绝余念,迁客难久稽。洞庭春浪阔,浮云隔丸疑江洲满芳草,目极 令人悲。已矣从此去,奚必兹山为! 恋系乃从欲,安土惟随时。晚闻冀有得, 此外吾何知! 【3 】 阳明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咀五诗于是阳明作八咏以答之,全集卷十九页6 7 8 1 2 王阳明长沙答周生,全集卷十九,页6 8 8 【】1 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之二,全集卷十九,页6 8 9 3 诗中表达了阳明为能亲睹朱张遗迹的兴奋,兴奋中俨然看到了朱张会讲时的盛况 “当年靡童冠,旷代登堂阶”。王阳明在朱张遗迹之处徘徊再三,足见朱张的书院 讲学对他内心的触动之深。他对朱张会讲的缅怀,透露出“两贤去邀矣,我友何 相违”的心声,表明他有继承朱张会讲精神的意向,“丽泽相邀嬉”,更流露出对 书院讲学的渴慕,且将奋然有志于书院讲学。尤其在目睹朱张遗迹的残败,与佛 道寺庙香火旺盛的景象,阳明心中更不是滋味,我们且看他的游岳麓书事中 部分诗句: 道乡荒趾留突兀,赫曦远望石如鼓。殿堂释菜礼从宜,下拜朱张息游地。凿 石开山面势改,双峰辟阙见江渚;闻是吴君所规画,此举良是反遭忌。丸仞谁亏 一篑功,叹息遗基独延行! 浮屠观阁摩青霄,盘踞区区遍寰宇;其徒素为儒所摈, 以此方之反多愧。爱礼思存告朔羊,况此实作非文具。人云赵侯意颇深,隐忍调 停旋修举;昨来风雨破栋脊,方遣圬人补残敞。予闻此语心稍慰,野人蔬蕨亦罗 置:欣然一酌才举杯,津夫走报郡侯至。l l j 在诗中,他对赵太守修葺岳麓书院之举颇为赞赏,也颇欣慰,这也暗含了他对书 院的情有独钟,由此也结下了他特有的书院情结。游历岳麓,对王阳明的影响是 巨大的,他在龙场悟道后,就创办龙冈书院讲学,这不能不说是朱张会讲于岳麓 书院对他的启迪。虽然他对朱子之学尚有疑惑,但对他利用书院讲学还是肯定的。 因而他日后将朱子的书院讲学方式发扬光大。 1 1 2 “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 “龙场悟道”历来被视为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此一悟的前提和基础,是王 阳明早年对圣人之学的苦苦追索。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记载: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 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m 忍性,因念圣人 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 三变而始得其门。【2 】 这段文字肯定了“龙场悟道”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阳明从此“始得其门”,而此 前的“学凡三变”,又是其悟道的准备。王阳明本出身书香门第的仕宦之家,何况 “泛滥于词章”,是那个时代士人晋身必由之路,王阳明自然不能例外:明代统治 者推崇程朱理学,王阳明曾“遍读考亭之书”也就在所难免,但由于格竹的失败, 游岳麓书事( 全集卷十九,页6 9 0 1 2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之姚江学案 王阳胆对朱子之学产生了怀疑:“出入佛老”表明王阳明在寻找其精神安顿处,但 他很快又悟出释老二氏之非。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仍不放弃对圣人之学的探索。 正如王畿所言:“盖尝泛滥于词章,驰骋于才能,渐渍于老释,己乃折衷于群儒之 言,参互演绎,求之有年,而未得其要。”阳明早期思想博而杂,虽已有心学思 想的萌芽,然寻求至圣之路而不能“得其要”,在于找不到其思想的突破口。而贬 谪龙场就正好为王阳明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使他找到了其学术思想的突破口。 正德元年( 1 5 0 6 ) ,王阳明因执言上谏忤怒了权阉刘瑾,贬谪龙场驿当驿丞。 刘瑾又一路追杀,王阳明可谓穷途末路。但他仍“奋然有志于学”口j ,在别三 子序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 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 ”王阳明去龙场仍有担当大任的决心 与毅力。尽管如此,“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3 1 ,居 无所,“时瑾憾未已”1 4 j ,自身性命难保,无奈之中他曾一度采取了“俟命”的被 动态度,住在石墩之中,这意味着他已抱定等死的决心。为排除种种烦恼与焦虑, 他采取了端居静坐之法,“反求诸己”【5j ,悟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吾性自足,不 假外求。并籍此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月。找到了这个思想突破口,王 阳明终于否定在事上求理的观点,而把求理的方向指向主体和内心,反对朱熹的 “即物穷理”,提出“格物”就是格心,在王阳明这里,格物实际上被取消了认识 的功能,完全成了修养工夫,格物也不可能在外在事物上致索,完全成了在“心 体上用功”的内向性工夫。 基于此,他认识到“心”是自满自足的,它是世界一切道理或者说认识的本 源,理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心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 是认识的对象。由此出发,自然就是“心即理”、“心外无理”的本体论思想。这 点,王阳明在悟道后所写的五经臆说中有充分的说明:“天下之元在于王,一 国之元在于君,君之元在于心。元也者,在天为生物之仁,而在人则为心,心生 则有者也。”从此他在思想上同析心与理为二的朱学分道扬镳。 龙场悟道,王阳明认定了把穷理格物的方向由外在事物转向主体自身的认识 路线和修养工夫,悟出了“心即理”的命题,确立了他的本体论。而且王阳明在 龙场找到了其思想的突破口,步入了其心学的殿堂。龙场悟道因而也就被视为王 王畿,刻明阳先生年谱序,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七,年谱附录二,页1 3 6 0 f 2 1 王阳明,别三子序,全集卷七,页2 2 6 2 2 7 【3 】年潜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2 8 【4 l 同上 嗍同上 5 阳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 1 1 3 贵州书院讲学 悟道之初,王阳明常常兴奋不已,开始与人谈学论道。受朱张书院讲学的启 迪,并在当地人帮助下,他创立了龙冈书院,“诸生闻之,亦皆来集”,王阳明 就在此教授诸夷子弟。名日书院,实为简陋的草庐,可是王阳明将他在龙场所悟 的格物致知论指点学生,草庐也就成了阳明布道之所,“毋为与云鄙事,吾道固斯 存。”【2 】王阳明在龙冈书院讲学,留下了讲学的内容记载:龙场生问答。王阳明 采取师生问答形式,记述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阐述君子、贤者如何认识和处理 仕禄、事道与环境,事君与事父母,为国家、事天下和益人、用世、义利等问题, 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贤者、君子乃至圣人。王阳明在赠陈宗鲁诗中说:“子 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 3 j 陈宗鲁是他在龙冈书院的弟子,王阳明鼓励他成圣成 贤。王阳明还手订教条示龙场诸生来训导诸生,以“立志”、“勤学”、“改 过”、“责善”四条目作为学规来激勉诸生。他首先强调的也是立志,认为立志就 会“圣则圣矣”、“贤则贤矣”【4 j ,不立志,天下便难有成功之事,有如“无舵之 舟,无衔之马” ”,尽管飘荡奔逸,终无成就,后三条目也是为成圣贤服务的具 体修养方法,目的也在于成就圣人之道。教条示龙场诸生虽是阳明“聊以答诸 生之意”【6 】,却也是王阳明教学基本思想的体现。 王阳明博学多能,在龙冈书院日以讲习为乐,且教习得法,深受诸生好评, 在贵州也引起了轰动效应。正德四年( 1 5 0 9 ) ,贵州提学副使毛应奎邀请他到贵阳 讲学,为他婉拒。其后席书复请他主讲贵阳书院。年谱将席书聘请王阳明主讲贵 阳书院的经过记载得甚为详细: 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 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 数四,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同异,各有得失,无事辨诘, 求之吾性本自明也。”【7 j 这段记述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1 ) 王阳明此时尚未论及朱陆异同。席书的问辨 王阳明,龙冈新构全集卷十九,页1 9 7 【2 】同上 王阳明,赠陈宗鲁,全集卷二十九,页1 0 7 2 教条示龙场诸生全集卷二十六,页9 7 4 f 5 1 同上 【6 】同上 m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2 9 1 2 3 0 自然带有疑朱之色彩,而且也代表当时一部分人的思想倾向,但阳明的心学尚处 于初创阶段,体系构建尚未完整,阳明不论朱陆异同。此点阳明多年以后才论及; ( 2 ) 因此他只谈自己所悟,悟出朱学析心与理为二的不足,悟出过去向事事物物 求理之误,强调从内心去格物致知:( 3 ) 阳明开始用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 阳明以心即理为本体,始谈知行合一;( 4 ) 结果席书由疑及省至豁然大悟,“求之 吾性本自明也”,认为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立马“修葺书院,身率贵阳诸子以所 事师礼事之”【l 】。阳明受到席书如此礼遇,就在于他学术思想的独树一帜。在贵 阳书院,他一如既往讲学论道,在此开始阐发“知行合一”。 知行问题,本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程朱理学历来主张知先行后, 久而久之,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就造成一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的恶劣风气,坐而论道,不务实际。王阳明为了补偏求弊,创发了“知行合一” 学说,挽救了颓靡之风。王阳明说: 今人却以为必先知然后能行,且讲习讨论以求知,俟知得真时方去行, 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某今说知行合一,使学者自求本体,庶无支离 决裂之病。【2 王阳明的弟子徐爱此时就对“知行合一”提出疑议,他说:“如今人已知父当孝, 兄当弟矣,乃不能孝弟,知与行分明是两事。”【3 】王阳明指出这是为“私欲隔断”, 既不“知”,也不“行”,并指出知行不能相分,“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鸭“知”是“行”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行”是“知” 的归宿点和完成,两者是一个工夫。并指出“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h 】,概其“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是旨在“合心与理而为一”,使“知”的内容、 目的、动机与效果完全统一在道德实践的“行”上来,“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 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6 j 。他的立言宗旨正 是要人们把“不善”的念头在萌发之初就在心中克倒,使念头始终如一地符合封 建道德修养,不再为“私欲隔断”,也就能“彻根彻底”地去掉人们对于封建伦理 纲常的背叛意识,也就不会发生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这样就必须要以知代行, 】年谱一 【2 】尉上 【3 】同上 h 同上 嘲传习录 【6 】传习录 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2 9 - 1 2 3 0 上全集卷一,页5 下,全集卷三,页9 6 销行归知,取消作为客观实践活动的“行”,从而使“知行合”成为纯粹主观意 识的活动。 在贵阳书院只是开始论及知行合一,在日后的讲学中,王阳明将这一思想发 展得更加成熟,并在日后的军务、讲学中将知行合一实践起来,既破了“山中贼”, 更破了“心中贼”,取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绩。知行合一说,丰 富并发展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在贵州书院传播,很快风靡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阳明在贵州体味到了朱张书院讲学的乐趣,由此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们。 自正德年问王阳明于黔中发明心学之旨并建书院传学开始,历嘉靖至万历,阳明 弟子亦往来黔中不绝,他们都热衷于创办书院,宣扬阳明心学,将贵州书院变为 阳明心学的大本营。 1 2 阳明心学宗旨确立时期的讲学( 正德五年至十年) 正德五年至十年( 1 5 1 0 1 5 1 5 ) ,王阳明在京师、南京、滁州为官,他的讲学 多在政务之余。期间,他论及朱陆之学,以确立其心学的宗旨。这个时期是王阳 明对心学学派性建设的初始阶段。 1 2 1 正德五年至正德七年,王阳明主要与僚友官吏讲学 正德五年( 1 5 1 0 ) 八月,刘瑾伏诛。十一月王阳明就由庐陵知县升调入京。 其时他与黄绾、湛甘泉在大兴隆寺“订与终日共学”【”。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 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他与黄绾、应良讲学论辩,论及为圣学须用实践之功,以 言“知行合一”。正德六年( 1 5 1 1 ) 正月,王阳明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开始招 收在职官吏为门徒,开展书院形式的讲学活动。此时王阳明始论及朱陆之学。当 时“是朱非陆,天下论定久矣”【2 j ,且“世之学者以晦庵大儒,不宜复有所谓过 者,而必曲为隐饰增加,务诋象山为禅学,以求伸其说”f 3 。这种情况下,王舆 庵与徐成之为争辩朱陆之学不决,质于阳明。王阳明认为陆象山专以尊德性为主, 是为了救正学者的陷空支离之弊,但他又未尝不教其弟子读书穷理,即仍以道问 学为要的;认为朱晦庵专以道问学为主,是“虑学者之躐等而或失之于妄作” ”, 朱熹仍重“尊德性”的,只是后学者对朱子之学挂一漏万,求之愈繁而失之愈远, 苦其难而卒无所入,就说其支离,这是后学者的流弊。尤其世人视象山之学为禅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i3 【2 1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3 2 p 】答徐成之,全集卷二十一,页8 1 0 【4 1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3 2 1 2 3 3 学,“遂藩篱之”【i 】,但是“象山辩义利之名,立大体,求放心,以示后学笃实为 己之道,其功亦宁可得而尽诬之! ”王阳明自愿冒天下之讥,为陆象山伸冤明学, 其目的还在于发扬陆九渊的心学观点,借洗象山之冤而立自己心学的宗旨。由于 他在讲学中表现出非凡的反理学的胆识,许多有识之士如僚友方献夫、王舆庵、 徐成之等相继执贽门下,信服和接受他的学说思想。正德七年( 1 5 1 2 ) 三月升考 功清吏郎中,讲学目盛。这一年穆孑l 晖、顾应祥、郑一初、方献科、王道、粱谷、 万潮、陈鼎、唐鹏、路迎、孙瑚、魏廷霖、萧鸣风、林达、陈洗及黄绾、应良、 朱节、蔡宗兖、徐爱等相继及门就业。这些门徒都是在朝官员,他们中有的后来 显达时,但作为阳明心学的信徒和骨干,对阳明学派的形成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的被列入明儒学案,有的载入明史儒林传。正德七年( 1 5 1 2 ) 十二月, 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便道归省,与徐爱同舟归越,二人在舟上论大学 宗旨。徐爱“闻之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2 1 ,并及时记录 整理了这段精彩的讲学内容。后为同门录入传习录首卷,并作了王门书院讲 学的教材。这些在朝官吏后来四处为官,也加速了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 1 2 2 正德八年冬十一月滁州讲学,王阳明开始大规模讲学 王阳明于正德八年( 1 5 1 3 ) 冬十一到滁州,“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时门人 遨游琅琊、襄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 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f 3 。王阳明大规模讲学从 滁州开始。闲适的生活、优美的山水都给王阳明极好的讲学条件,再加上他反对 朱熹的“读书穷理”方法和对时文教育的改造,他的讲学又突破了传统的死记硬 背,正襟危坐的条条框框,将广阔天地当作了书院,而王阳明“点化同志,多得 之登游l l 水间也”h 】,学生们更是从故纸堆中获得了解放,王阳明的讲学也就赢 得了更多的闻风向慕者。次年( 1 5 1 4 ) 四月,王阳明升迁南京鸿卢寺卿。五月, 随着徐爱来到南京,同志日亲,黄宗明、薛侃、马明衡、陆澄、季本、许相卿、 王激、诸称、林达、张寰、唐愈贤、饶文璧、刘观时、郑骝、周积、郭庆、栾惠、 刘晓、何鳌、陈杰、杨杓、白洗、彭一之、朱篪等同聚师门,日夜渍砺不懈【5 1 。 这些学子大都是对世道不满和怀疑程朱理学的热血青年,也有的象阳明青年时期 3n2 页 三三 卷 集全 5 6 7 , 站 1 1 l 一页页 页 谱, ,年上上上上 0同同同同 样内心充满了青春的苦恼与彷徨而求助于释道,如王嘉秀、萧惠之辈好谈仙佛。 先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教诲他们抛弃二氏之学,引导他们不要走弯路,而要笃志 圣学,这样才能把握圣学与二氏之学的隐微差别。更有求学之士放言高论,渐背 师教者,阳明及时发现并教诲他们抛弃空疏的消沉习气和脱落新奇的不良学风, 要求他们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1 】。 总而言之,这段时期,因政务在身,王阳明就发扬在龙冈书院开辟的另一讲 学风格( 此点在第三章论及) ,而择取了不同于朱张等宋儒们的讲学之路,挣脱书 院围墙的束缚,这样他的讲学虽无书院之名,但有书院讲学之实。又因其讲学重 在冲破旧学罗网,提倡个人道德修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生注重于静坐中省察 克治的内心修为,表现出鲜明的“心学”宗旨,再加上王阳明以弘扬陆学来确立 自己的心学宗旨,一些朱学顽固派大肆攻击其为承陆学余绪的异端邪说。于是, 王阳明在南京遂取朱熹著作而检求之,结果他发现朱子晚年已“大悟旧说之非, 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世之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 其中年未定之学,自咎以为旧本之误,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诸语类之属,又 其门人挟胜心以附己见,固于朱子平日之说犹有大相缪戾者。”【2 】于是他辑录朱熹 语录和书信文字为朱子晚年定论,并于正德十年( 1 5 1 5 ) 冬十一月朔为之作序, 试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缓和朱学顽固派对他的攻击,将人们的注意力引 到对朱学的再认识上来,防止更多的人滑入朱学异端。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朱 子晚年定论在手法上断章取义和部分文字在年代上考证失实,而授人以柄,更 加激怒朱学势力的猛烈抨击,指责王阳明歪曲了理学家心目中的朱熹形象和朱熹 学说。冲破旧学羁绊的勇气和胆识鼓舞着王阳明,他没有退却,反而于正德十三 年( 1 5 1 8 ) 七月,刻印出来,并以此作为他书院讲学的教材之一,来倡发他的心 学思想,当然朱学势力的抨击也促使阳明及其弟子在讲学中更加注重自身学术建 设,使阳明心学更具学派性。 1 3 阳明心学发展时期的讲学( 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六年) 正德十一年至十六年( 1 5 1 6 一1 5 2 1 ) 又是他建立不朽政绩和赫赫军功的时月 既是王阳明政务、军务最为繁忙的岁月 同时既是他备受排挤的官运蹇促之时, 又是他心学的发展季节。他在宸濠之变和忠泰之难中悟出“致良知”,这样他的心 川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3 7 嘲朱子晚年定论序全集卷七,页2 4 0 1 0 学又上了更高的境界。 1 3 1 对民众的教化:心学的普及 这是王阳明讲学的又一特点,也易为人所忽略,这一举措将心学更广泛地普 及,应视为王阳明讲学的一部分。 自正德十一年( 1 5 1 6 ) 九月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开始巡抚南赣、 汀、漳等处,从事平定地方暴乱和改良地方政治、地方教育。可以说从此开始了 他所谓的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的活动。王阳明借助政治和军事力量,将社会教化 普及到广大下层社会民众,阳明心学从此走进了平民生活。据年谱载,王阳明在 正德十二年至十三年间( 1 5 1 7 1 5 1 8 ) ,先在江西一带推行保甲联防制度,首倡十 家牌法,并建立地主阶级的地方武装团练民兵,巩固地方治安,接着指挥平定漳、 横水、桶冈、大帽、涮头一带诸寇,王阳明就在要害地区增设了福建平和县、江 西崇义县和广东和平县,疏处南、赣商税,两次疏请疏通盐法,以确保地方长治 久安,王阳明认为“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并感叹“破山中贼易,破心 中贼难”【2 1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 绩”【2 】a 故而在平定一方寇乱后,除整治地方政务,王阳明更注重于地方教化。 也正由于有了以上之举措,他的教化也就易为老百姓接受了。 正德十三年( 1 5 1 8 ) 正月,征三涮。四月,班师,立社学【3 j 。王阳明认为“民 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即颁兴举社学牌,告谕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 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并且规定出入街坊,遇见长官,要 叉手拱立。王阳明还亲自上街赞赏训诱之。久之,市民也知冠服,且朝夕歌声一 片,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4 i 同时还撰写颁行社学教条和训蒙大意示 教读刘伯颂等,通过对童蒙的训导,进一步“化喻其父兄”,“不但勤营于诗礼章 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口 。王阳明注意到了化育一方还得从小抓起, 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这也是他讲学的最根本点。同年十月,进一步举乡约, 即有名的南赣乡约,王阳明从立约的规章、施行办法以及风俗民情的规制上进 行了规范,条条款款都旨在导民于善,“敦礼让之风,成淳厚之俗”【6 1 ,既使民“格 面”,更知“格心”。王阳明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将社会大舞台当成了讲堂,将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4 8 同上 同上,页1 2 5 0 1 2 5 2 全集卷十七,页6 0 4 - 6 1 1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页8 7 8 8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4 7 万民百姓当作受业弟子,巧妙地将他的心学思想融入乡约教条之中,从而阳明心 学就从日常生活中悄然溶入民心了。这种讲学的社会效应也是巨大的,“而赣俗丕 变,赣人多为良善,而自学君子亦多矣。”【1 1 王阳明本人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戴, “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 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1 2 】 王阳明从政治角度进行的讲学,即社会性讲学,而这种讲学独特之处在于王 阳明利用职务之便来发挥自己的学术思想。王阳明对此种讲学方式运用颇得心应 手,且社会效果显著,这也就是阳明的“下欲以其学淑吾民”p 】的目的所在。 1 3 2 对弟子的讲学:学术性讲学 尽管政务、军务繁忙,王阳明也不曾放松对弟子的讲学,也就是从不放松学 术研讨。王阳明“出入贼垒,未暇宁居”,但他的门人薛侃、欧阳德、梁焯、何廷 仁、黄弘纲、薛俊、杨骥、郭治、周仲、周冲、周魁、郭持平、刘道、袁梦麟、 王舜鹏、王学益、余光、黄槐密、黄蓥、吴伦、陈稷刘、鲁扶黻、吴鹤、薛侨、 薛宗铨、欧阳昱等皆聚讲不散。至正德十三年( 1 5 1 8 ) 七月回军休士,王阳明始 得专意于朋友,日与发明大学宗旨,指示入道之方。此时,王阳明正以佥都 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他编撰大学古本、中庸古本,包括大学古本序、修 道说与朱熹学派商榷。甚而不远千里派人将手书“致之洞中”h 垓0 于石碑上, 至今尚存白鹿洞书院碑廊中。同年八月,门人薛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 序二篇,与陆澄各录卷,首刻传习录于虔。王阳明以这些刻印的文集作为 书院教材,教育弟子。王阳明的讲学,随着当时社会思潮的躁动和社会矛盾的加 深,越来越吸引着四方求学者。求学之士日多,射圃住不下,正德十三年九月修 濂溪书院,濂溪书院主要是学者的自修和生活场所,而阳明的讲学多在山水间或 官邸里。尽管如此,但濂溪书院弟子的自学仍以阳明心学为指导,从而深深地影 响着书院体制的建设,这就表现在:书院也因阳明心学的影响能使弟子追随阳明 左右,从容于道德学问。正德十四年七月,平定朱宸濠叛乱的战争最为胶着的时 刻,“先生入城,日坐都察院,开中门,令可见前后,对士友论学不辍”1 5 】,王阳 明一边处理军情战报,一边讲学,既稳定军心,又教导学者处变不惊的运筹帷幄 黄绾,用明先生行状,全集卷三十八,页1 4 1 6 【2 l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页1 2 4 7 【】j 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全集卷三十八,页1 4 2 9 【4 1 邦廷鹄,自鹿洞志,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 全二册) ,页2 1 3 ,中华书局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页1 2 6 7 1 2 之法,“傍观者服其学”【u 。正德十四年( 1 5 1 9 ) ,王阳明在击败并擒获朱宸濠时, 尝派兵进驻南康。次年正月,在开先寺李臻读书台旁岩壁刻石记功,后又来到白 鹿洞书院。年谱说他:“徘徊久之,多所题识。” 宸濠之乱刚平息,王阳明却又受到奸官张忠、许泰等人的谗毁,因功得祸, 内心充满着忧愤。忧愤之余深知个人力量无法挽救社会危机,王阳明将精力倾注 于学术上,潜心于书院讲学,建立自己的学术派别,一是试图借此来排谴内心的 忧愤,二是借此来改变社会面貌,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即“上欲以其学辅吾君, 下欲以其学淑吾民,倦倦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2 1 。正德十五年( 1 5 2 0 ) 六月,少宰罗钦顺以书问学,王阳明回书,认真阐发大学之旨,这就是有名 的答罗整庵少宰书,后弟子钱德洪录入传习录中卷。同年九月,泰州王艮 入师门,王艮本系灶丁出身,地位卑微,但他坚持独立思考的顽强精神及“狂者” 个性,使王阳明颇感惊奇:“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口】“吾党今 乃得一狂者。”c 4 1 王艮入贽王门后,时常代其师在书院中讲学。王艮的及门给王阳 明在心学和学派的建设上带来了有力支持,王艮的及门也表明王阳明讲学面向下 层老百姓的伊始,从此王阳明的追随者也不乏“方巾中衣者”【5 】。 王阳明“在赣虽军旅扰扰,四方从游目众,而讲学不废”1 6 。这时陈九川、 夏良胜、万潮、欧阳德、魏良弼、李遂、舒芬及裘衍日侍讲席,聆听教诲。在王 阳明政治上处于极不利的情况下,巡按御史唐龙、督学佥事邵锐,株守旧学,而 对心学提出疑义,唐龙还以撤讲择交劝阳明自保,王阳明与他们质疑论辩,同时 表明自己不怕身谤,且决意阐发心学宗旨,让世人明白旧学之非。正是这种不悔 的精神激励着他的门人,在唐、邵之疑的同时,人皆指同门中方巾中衣者为异物, 唯弟子王臣、魏良政、良器、钟文奎、吴子金挺然不变,坚信先生心学,“相依而 起者日众”i 。 正德十六年( 1 5 2 1 ) ,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据王阳明自述,“吾良知 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b 】。也就是说龙场悟道, 王阳明就已悟出了“良知”之意,但点此二字不出,为何之后十多年还点此二字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页1 2 6 7 【2 l 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全集卷三。l ,页1 4 2 9 心斋先生全集卷二。年谱三十八岁 h l 欧阳德,奠文,心斋先生全集卷五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页1 2 7 8 嘲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全集卷三十八,页1 4 1 6 【7 l 同f 5 】 【8 l 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全集卷四十一页1 5 7 5 】3 不出呢? 关键还在于找不到其思想升华的突破口。那么正德十五年( 1 5 2 0 ) 前后 的宸濠、忠、泰之变则为阳明思想升华提供了重要契机。据年谱记载: 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先生闻前月十日武宗驾入宫,始舒忧念自经宸 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 神,俟后圣,无弗同者。乃遗书守益日:“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往年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制造标准研究-洞察及研究
- 车辆共享模式创新-洞察及研究
- 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协同应用场景探索-洞察及研究
- 虚拟参考咨询改进-洞察及研究
- 船舶减振降噪-洞察及研究
- 手拉叉车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手性判别课件
- 类星体吸积盘模型-洞察及研究
- 手工安全培训课件
- 水质污染溯源技术-洞察及研究
- 实用美术基础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债权债务法律知识讲座
-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个人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
- 基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关系营销研究
- 肉制品工艺学-香肠类制品-课件
- 超全QC管理流程图
- 2广告实务课程标准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