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货币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借助货币逐步摆脱对实物依 赖的过程,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日益繁荣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被人们创造,人们对货币的依赖逐步加深。 明代工商业在贡赋经济的主导下,从对贡赋经济的服务中逐渐发展壮大,并 使贡赋经济愈来愈依赖于工商业逐渐丧失了其主导地位,并结合货币格局的演进 推动社会经济货币化的深入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晚明显现了走向近代化的曙光。 关键词:经济,货币化,货币格局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m o n e t i z a t i o nr e f e r st oas o c i e t yo f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i v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o fp e o p l ew i t h t h ec u r r e n c yt o g r a d u a l l ym o v ea w a yf r o mr e l i a n c eo nt h ep h y s i c a lp r o c e s so f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i sm o n e t i z a t i o no f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a n db a s i s f o rt h ee o n t i n u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a n di n c r e a s i n gp r o s p e r i t yi nt h ep r o c e s s , m o r ea n dm o r em o n e yi st h ep e o p l et oc r e a t e p e o p l er e l yo nt h ec u r r e n c yg r a d u a l l y d e e p e n e d i n d u s t r ya n dc o m m e r c e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r i b u t eu n d e rt h ea u s p i c e so ft h e e c o n o m y , f r o mt h et r i b u t eo fs e r v i c ei nt h ee c o n o m yh a sg r o w n , a n dt ot r i b u t et h e e c o n o m yi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r e l i a n to nt r a d ea n di n d u s t r yg r a d u a l l yl o s ti t sd o m i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c u r r e n c ys t r u c t u r ef o r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c u r r e n c yo f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i se v i d e n ti nt h en i g h tt o w a r dt h e d a w no fm o d e r nt e c h n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e c o n o m y ,m o n e t i z a t i o n ,c u r r e n c ys t r u c t u r e l i 绪论 绪论 一、问题之缘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或许,在文明史的不同的时代, 利的所指会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指向货币,可以说货币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关系中 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货币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极其复杂。货币的本质问题是极其 复杂的,直到今天不论是马克思也好,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好关于货币的本 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但是在货币经济的同渐发展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 变得越来越纯粹,则是不争的事实,货币逐渐脱离了与其质料的关系,而唯独是履行 交换功能的载体。货币的功能化倾向越来越显著,货币因其功能获得价值,意味着货 币对价值的僭越,货币成了价值的缔造者和符号表征。这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愈加强烈, 货币成了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而这一切都缘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已经高度货币 化。 事实上,不仅在现代,在古代社会人类对货币的依赖和追逐,也表现的很强烈。 正如西梅尔所言:现代性以前的发展状况在于货币经济的发展,后者,而非资本主义 对社会关系的转型和都市生活特征的根源负有责任。简言之,货币是根,j 下是货币化 在塑造着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傅依凌先生也说过货币是向封建制度战斗的武器。在中 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宋明两朝的商业发展成就及其所引起的经济货币化现象特别引 人瞩目。不同的是宋朝开国不久商业就很繁荣,而明朝的商业和货币化发展则呈现出 显著的阶段性,它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从自然经济逐渐演进到货币经济的一个较完整的 形态。 明代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转折。伴随着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空前的加强,社会经济也逐渐恢复和发展。然而,短暂的仁宣之治后,年仅七岁的英 宗继位,明朝开始走向动荡。特别是土木之变后,明王朝的统治愈发受到挑战,加上 朝廷因循守旧,不知变革,渐渐失去了定国安邦的强大实力,内外交困。但是与王朝 的没落相反,明代中国却在以后的近二百年里不断发展创造了新的巅峰。社会经济向 商品经济倾斜发展,新型市镇在江南等地崛起,区域性商人集团的活跃,民间海外贸 易冲破层层阻力得以发展并迫使当局放弃了海禁政策,于隆庆朝实行开关,中外交流 日益扩大;思想文化领域的“厌常喜新、“以情反理 冲击着传统的浪潮,商贾、庶 人、优伶等起而讲学,科学巨著与通俗文艺并相争艳,士人结社风行等,许多方面都 透出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显露出变革的冲动。但是万历末年起,满洲 o (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绪论 的崛起,激烈的党争和宦官专权,加剧了混乱和腐朽,各种矛盾交困的明王朝崩溃了。 随着清军的节节胜利,新旧交替的冲动为一场改朝换代的活剧取代。明代历史既透露 出中国前进的生机,又给人留下扼腕叹息的遗憾。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明代中国 失败了,但我们并不能因它的失败而否认它所孕含的现代性,货币化就是一个重要特 征。 明代中国经济发展到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虽然有其很多的弊端,但依然是中 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它适应了明代社会货币化发展的需要,为大宗交易 和大额转移支付提供了可靠的货币工具。白银摆脱了铸币时代和纸币时代专制政权对 货币供给的控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它中立于各方而存在。无论多么强大的 专制政权都必须遵循着货币化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无视它的存在,蛮横而无知地为 所欲为,必然会被规律的铜墙铁壁碰得头破血流。从对白银有着无限贪欲的明神宗肇 端的三饷加派,使明末岌岌可危的局势急剧恶化,要银子是为了筹军饷保江山,但事 实上却加快了王朝的覆亡。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明朝的崩溃是由于没有认识 和遵循货币化经济的客观规律所致。 二、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涵盖面广、时间长、头绪多,成果汗牛充栋。本文仅就 自身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史领域做一简要回顾。 赋役制度:关于田赋的研究有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近代经 济史研究集刊3 ,l ,1 9 3 5 ;明中叶以后,赋役逐渐归并,梁方仲一条鞭法,中 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4 ,l ,1 9 3 6 ,分类分析了它的主要内容,力图从根本制度上 探明,认为一条鞭法的推广实施乃是对各地既成事实的整齐划一。另外还有田继周明 代后期一条鞭法的研究,历史研究,1 9 5 6 ,3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 土地制度: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提出并论证了明 初全国土地分属于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军事系统的都司、卫所也是地理单位,管辖 着大片不属于行政系统的帝国疆土。张德信、林金树明初军屯数额的历史考察 与顾诚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5 期,关于明代田土管理系统问题, 历史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 里甲人口: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 9 6 1 年;何炳棣明初以降人 口及相关问题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从人口资料的考辩、人 口登记的制度变迁来探讨明初以来的人口,并进而对人口变迁的主要原因进行考察和 分析,并且何氏对上述的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农业和制造业:吴晗明初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 9 5 5 年第3 期;( 美) 2 绪论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 3 6 8 - 1 9 6 8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4 ;李洵从王祯( 农 书) 到徐光启( 农政全书) 所表现的明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5 年;吴晗元明两代的匠户,吴晗文集第l 集;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 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黄启臣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中 州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明 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城市和市场发展: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经济分析,历史教学,1 9 6 4 年第5 期;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韩大 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旌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 0 0 0 年;许檀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历史周 刊2 0 0 0 年3 月3 日。 商业贸易: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明清 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张明富明清商人文化研究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 9 9 6 年;唐文基1 6 - 1 8 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8 。 货币金融: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 9 5 4 年;关于钞,有吴晗记 大明宝钞,读书札记,1 9 5 6 年;关于银,有百濑弘明代的银产与外国银,明 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研文出版社,1 9 8 0 年;梁方仲明代银产考,中国社会经济 史研究集刊6 ,l ,1 9 3 6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 刊6 ,2 ,1 9 3 6 ;全汉异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新亚书院学术年刊9 ,1 9 6 7 ;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5 年。 目i j 学术界对明代货币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赋役征收的白银化和白银货币化两 个方面,梁方仲先生在对一条鞭法的研究中,最早提出明代中后期赋役白银化的趋势, 并且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一条鞭法的实施削弱了国家政权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使 农民的生产活动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适应并推动了明代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有些学者,如彭信威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的加藤繁先 生也都从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角度进行了研究。另外,中国金融货币史是与本文高 度相关的领域,彭信威先生所著中国货币史,叶世昌先生所著中国金融通史 第一卷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说到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剑桥中国明代史、彼得森争取知性活动的动力和 黄仁宇税收与政府讲到明代庞大的人口及大规模的经济活动表明,不论进口再多 也解决不了朝廷铸币用金属常年紧缺的问题,明代晚期中国总体上仍处于货币化程度 3 绪论 不足的状态。 三、研究资料、方法与创新性成果 本文所利用的资料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史书和政书。 第二,古籍。 第三,专著。 基本方法是搜集、统计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其次,运用历史的比较法, 从长时段与广角度进行考察;另外,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以理性 逻辑的证明归纳演绎的结果。 本课题已有的研究都是抓住一点,孤立的看问题,一直没有人从总体上对明代社 会经济的货币化现象进行专题性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史实具体阐释明代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及金融化的初步发展。本文把中国货币格局的演进纳入明代社 会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之中,探寻它背后的推动力和制约因素,考察它对当时社会造成 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说,明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种转折就表现在,明 代经济从1 5 世纪初的通货紧缩,经由一系列的事件货币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 4 第1 章货币化的背景 第1 章货币化的背景 在深入探究明代经济的货币化之前,我们有必要从总体上对明代社会经济做 一初步的认识,以便了解货币化发生的背景。本章主要包括贡赋经济主导下工商 业的逐步发展繁荣,明初大明宝钞的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的货币格局演进和明代的 物价水平。 1 1 贡赋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 这里主要讨论明代社会经济的性质,史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包括明代在内的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都是贡赋经济,即除了赋役的征派以外,整个社会基本上是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确由于经历了宋元明之交的长期战乱和蒙古贵族近百年的 残暴统治,明初的社会经济又回复很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但是,随着明朝统治 的确立,社会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加上王朝实行的一些维护正常商业秩序的措 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我们可以从负责征收商税的钞关,在各年代设立的数量、 分布和征税额看出整个明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洪武时全国有税课司局4 0 0 多处,而岁收课额米不及5 0 0 石者,凡3 6 0 有4 , 超过5 0 0 石者仅有3 0 多处。而据不完全统计,弘治时全国商税共4 6 1 8 0 0 9 0 贯, 至嘉靖时增至5 2 0 6 8 1 0 9 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税课关所的征税理念与现 代税收部门的征税理念迥然不同,明朝的各项税课总额早在太祖洪武朝时即已确 定,而且以后都倾向于遵循祖制,所以许多税课关所都以完成定额为准,而不求 增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税课的增长反映了明代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据黄 仁宇研究的结果,明代赋税征收额占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产出额的百分率是极低 的,在明初仅占3 ,明朝中后期也只是在5 卜1 0 之间。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明初由于经济萧条,工商业活动极不发达,贡赋经济虽 然所占比重很小,但依然居于当时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可以认为是贡赋经济;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工商业正是在贡赋经济的主导下,从对贡赋经济的 服务中逐渐发展壮大,突出证据就是各大商帮的崛起以及他们在各地兴建的会馆 ,这种态势使贡赋经济愈来愈依赖于工商业逐渐丧失了其主导地位,为明代社 会经济的货币化奠定了基础。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九。 。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0 年,第6 8 2 页。 白参看第二章第四节。 5 第l 章货币化的背景 1 2 明初的通货政策及其影响 大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在其刚建国不久,即于洪武七年( 1 3 7 4 年) 设置 宝钞提举司,于翌年发行了大明宝钞,值得注意的是宝钞管理机构中行用库的设 置,它的职能是用宝钞与人民兑换金银。洪武八年设置的行用库可能在后来取消 了,于是永乐五年,又“于京城设官库一所,凡官员军民人等,但有以金银易钞 者,不拘多寡,听于本库收敛,各验成色,照时值倒换官钞行使,在外于府州县 倒换。到仁宗即位后,这类行用库才最后消失。明仁宗实录卷三载:“革户 部及南京户部行用库。初建行用库,专市民间金银,至是罢市,故革之。 关于 明朝以此种方式从民间倒换了多少金银,具体数字不好断言,但从行用库存在了 半个世纪来看当不会太少。这也应是造成日后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 但是洪武帝显然已将元朝末年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的严重恶果忘却。大明宝钞不 设钞本,更为严重的是宝钞的发行额也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使宝钞在发行不久之 后就开始迅速贬值。元末的通货膨胀依然在人民之中记忆犹新,使人民从潜意识 中就对纸币有一种抵触情绪,在这种背景下急剧贬值的大明宝钞很快被人民抛 弃。为了维持大明宝钞的流通停止了铜币的铸造,并且禁止宝钞以外的任何金属 货币的流通。但是由于宝钞的发行量仍在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宝钞仍在 急剧贬值。到十五世纪初,可以说大明宝钞已被人民彻底抛弃,民间交易普遍使 用以前各朝的钱币、散银。 正是由于宝钞的通货膨胀使其自身被市场所抛弃,人民转而用铜钱和白银进 行交易;但是由于朝廷已停止铸造新的铜币,且在洪武年间严禁开矿,有限的各 朝旧币和散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着的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许多地方出现了以货易 货的现象。于是,表象上的通货膨胀与实际上的通货紧缩同时出现,通货紧缩的 表现就是白银价格和白银购买力的上升及钱荒。从北宋交子的起源可以看出,纸 币的出现j 下是为了方便大额交易,明初发行宝钞时也规定大额交易用钞,小额交 易用钱;但是宝钞的急剧贬值,使其不能承担此项职能,价值低廉的铜钱亦是如 此,于是白银便填补了这个空白,逐渐取得货币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这是货币发 展的规律,也是工商业繁荣和货币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参看表1 1 和表1 2 。 表i 11 3 7 6 1 5 6 7 年大明宝钞与银的兑换率叫( 每一贯宝钞兑换的银两数) 年份 l 官率 i市率 。彭信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5 1 9 页。 8 第1 章货币化的背景 表1 4 明代棉花价格指数表 年代 地区每斤棉花价格银两 洪武初为1 0 0 洪武初 全国0 0 3 7 5l o o 洪武 0 12 6 6 6 7 洪武中 0 0 3 7 9 8 6 7 洪武三十年( 1 3 9 7 年) 0 12 6 6 6 7 永乐五年( 1 4 0 7 年) o 3 18 2 6 6 7 宣德三年( 1 4 2 8 年) 0 0 51 3 3 3 3 四年( 1 4 2 9 年) 0 0 51 3 3 3 3 j 下统二年( 1 4 3 7 年) o 0 5 1 3 3 3 3 景泰三年( 1 4 5 2 年) 北边 0 0 3 38 8 七年( 1 4 5 6 年)直隶永平 0 0 2 8 叼0 3 47 4 6 7 _ 9 0 6 7 弘治三年( 1 4 9 0 年)四川建昌 o 0 71 8 6 6 7 六年( 1 4 9 3 年) 山西0 12 6 6 6 7 嘉靖 o 0 8 2 1 3 3 3 六年( 1 5 2 7 年) o 0 71 8 6 6 7 隆庆六年( 1 5 7 2 年)宛平 o 0 61 6 0 万历四十二年( 1 6 1 4 年)河间府 0 12 6 6 6 7 天启松江0 o l 删0 1 7 崇祯初松江 0 0 4 _ 0 5 十六年( 1 6 4 3 年)陕西东部及 0 3 28 5 3 3 3 以上我们简要考察了一下大米、棉布及棉花的价格,从总体来看都呈上涨趋 势,作为初级产品的大米和棉花的涨幅明显大于工业制品棉布。正如斯密在国 富论中所说:“只要能够进行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就能相应地成比例地增长。 各种不同行业之所以彼此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带来的好处的结果。那些具有 最发达的产业和劳动生产率改进程会中则一般都有几个人来分工承担。在那些进 步的社会中,农场主一般只是农场主,而制造者就只是一个制造者。而且生产一 种完全制成品所必需的劳动,也往往都是由许多劳动者共同完成。农业上这些不 同的劳作,要随季节的推移而交替,指定一个人专门从事一种劳作的做法是决不 可能的。所以,农业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总跟不上制造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程 度。圆一般来说,大宗原料的价格更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加上人们通胀 预期心理的作用,商品价格多呈缓慢上涨之势。 在考察明代物价水平的变动时,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上述价格的形成条 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明朝初期由于长途贩运尚未兴起,市场上的物品大多是 其周边地区所产,所以此时的物价中所包含运费成分极少。明朝中后期,随着全 国性的地区分工形成,长途贩运逐渐增多,运输成本在商品价格中比例大幅提高。 。余耀华:中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2 0 0 0 年,第7 9 4 页。 国( 英)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7 页。 9 第1 章货币化的背景 尤其是当时交通运输手段落后,更不能忽视运输成本。其次,据现代经济学关于 商品弹性的理论,弹性较小的食品价格更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且由于价格刚性 的作用,物价上涨有一种惯性。 我们还可以从明末清初人们对但是物价的记载来考察明代物价水平。晚明士 人茅元仪曾记:“江南白米,余幼时不过七钱,近十年乃贵,今有逾一两者,贱 亦不及一两而,民大以为不堪。明清之际的叶梦珠记载:“物价之不齐也,自 古而然。忆予入小学时归依先大父膝下,是时百货乍贵,先大父尝叹息为予 述隆、万间物价之贱。 综合米和棉布的价格水平,再考虑到食品对于人须臾不可缺少的特殊性质, 我们可以得出在整个明代,即包括1 6 世纪之后白银开始大量流入时,物价似乎 没有大的变动。 o ( 明) 茅元仪:掌记卷五。 。( 清) 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一。 1 0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2 1 货币化假说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货币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借助货币逐步摆脱对实物依 赖的过程,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同益繁荣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被人们创造,人们对货币的依赖逐步加深。但是货币化的 进程不是永无止境的,在货币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更好利用货币或者 说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货币的依赖,人们开始不断创造出各种信用工具, 这时就出现了金融化,金融化是货币化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货币化的高级阶段, 同时也开始着对货币化的扬弃。在由美国经济学家r a y m o n d w g o l d s m i t h 开创 的金融结构分析框架中,货币化比率被视作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进程的 最重要标志之一。从理论上说,货币化指数反映了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或者说 是金融深度。 由于自身禀赋和环境的不同,人们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经 验,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出现,进而产生交换的需求,交换的实现依赖于对双方交 换物价值的公正评价,在长期的交易活动中,货币应运而生。货币一经问世,就 逐渐渗透人们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经济日趋货币化。前现代的传统社会 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不同生产者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易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充分发展,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现代信用货币尚未 出现,而且由于政府的乱作为和不作为,社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货币。 这给商品交易造成很大的麻烦,部分交易采用货币,部分交易因货币不足,不得 不实行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就使社会经济分成了两部分:货币化的部分和非 货币化的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非货币化的经济并非仅指以物易物的交易,诸如 农民消费自己所产的农产品,企业消费它自己的产品等,也是非货币化经济的一 部分。 在传统社会的明代初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官府向人 民征收的贡赋也几乎全是实物。社会经济中金融化程度最高的要数在大都市和市 镇里面的自由市场。具体地说,正是贡赋经济赋役制度的变革促进乃至引导了明 代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首先是在明代中后期,在各地逐渐进行的赋役折银, 使明代的财政收支逐步实现了货币化。赋役征收的货币化促使千百万的农户走向 市场,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明代中后期各地集市的大量出 现与之不无关系。开中法的废弃,军饷折银,使大量的南粮北运实现了商业化和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市场化。官员俸禄和宗室勋贵禄米折银,朝廷将原来聚敛的大量白银散出,直接 增加了大量货币,创造了可观的市场需求。官员俸禄和宗室勋贵禄米折银和赋役 征收的货币化,两者汇流推动了明代中后期正在发展的商品经济迅速实现货币 化。本章在下面将首先探讨明代货币化进程发生的基础,即明代社会经济商品化 和市场化的成就,进而论述明代经济货币化的表现。 2 2 货币化的经济基础 市场和商品作为社会经济货币化赖以发生的温床,是明代社会一切领域货币 化的基础,更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日益货币化,本节将分别论述集市和市 镇的大量涌现以及市场交易的日益活跃。 2 2 1 集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每个县只有两三个集市,几乎都是定期的。最长为1 0 天一集, 5 天一集更为常见。县城作为每个县的中心市场,大都是长期开放。例如,河南 鲁山县城的七个集市中,四个1 0 天一集,两个半月一集,一个一月一集。但是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县城直到1 5 世纪才有定期市场。值得注意的是, 明代的集市大多是由民间自发设立,官府予以认可,但通常不予监管。 1 5 0 0 年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许许多多的市镇如雨后 春笋般在全国兴起和发展,同时,长期性也逐步代替定期性。河南光山县1 5 5 6 年的县志上列了8 个集市,其中4 个每天一集,4 个每隔一天一集。县城的大集 和南门内的市场在固定的基础上每天都有集。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代乃至民国各地集市的规模、格局,大体奠定于明代。 翻检明代的地方志的集市一览,印象最深的便是集市的星罗棋布,其数量和密度 实属空前,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广东琼州府并非发达地区,但正德时的琼 台志卷十二所载墟市数量之多令人吃惊,而且还注明“非大者不录 ,澄迈县 有2 0 处墟市,琼山县有3 9 处墟市。如果“非大者”也录的话,那就更令人吃惊 了。河南南阳府邓州,也非经济发达地区,但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 1 5 2 2 - - 1 5 6 6 年) 邓州镇店集市已有5 0 处之多。南直隶凤阳府颍州,毗邻河南,为贫瘠之乡, 但据正德颍州志亦已有3 8 处集市。参看表2 1 。 表2 1 嘉靖万历年间集市数量 省区i 资料载各省区i 平均每州i 各省区实际l估计全省 国孙铎:鲁山县志1 5 5 2 年,第一卷。 。王家士:光山县志1 5 5 6 年,第一卷。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1 2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州县数集市数 县集市数州县总数集市总数 北直( 关内) 1 41 3 2 9 41 3 01 2 2 2 山东 4 2 7 0 71 6 81 0 71 7 4 7 陕西( 关中) 1 61 4 38 94 03 5 6 四j j i 湖北 江西 4 54 5 91 0 2 7 9 8 0 6 福建 1 9 1 3 l 6 95 84 0 0 广东 南直6 79 9 2 1 3 01 6 2 6 浙江 5 43 6 86 87 65 1 7 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松江地区人民生活的全面货币化,嘉定县的一名 官员于万历二十一年( 1 5 9 3 年) 在其奏本中描述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时说:以 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购米,缴米给士兵作为漕粮运往京城;不仅是漕粮,而 且家庭用于支付地租,用于衣食杂物抚育子女和丧葬费用等各方面的支出都仰赖 卖棉布所得的银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为货币的银子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 的中心,这正是经济货币化的有力证据。 集市的大量出现和市镇经济的繁荣,说明明代社会经济正在稳步地向市场化 转变,只要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的稳步市场化势必将导致商品化、货币化的 逐步发展,因为货币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2 2 2 市场交易的增长 就全国性的主要贸易商品来说,以大米为主的粮食贸易最为重要。自从以粮 食换取盐引的开中法在1 5 世纪中后期被废弃之后,北方边镇的大批驻军的军饷 改折银两发放,这些军士的日用衣食便由原来的政府供应转向市场。但是北方边 区附近几个省份,自然条件恶劣,当地的粮食生产显然不能满足那里庞大的粮食 需求,这就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商品性粮食的大量流动。江南地区由于日益转入商 品性的丝织业和棉织业,本地粮食供应越发不能自给;加上朝廷因为江南大米品 质优良,对江南的大米征收高额的田赋。从1 6 世纪开始,江南从长江上游购进 的大米量同益增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六册苏松嘉定县志兵 防考载:“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 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爨,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另外,东南沿海 的福建,那里大多属于山区,耕地资源有限,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又减少了粮食 产量。明代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载:“甘蔗干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 售焉。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 直海贩。 在1 5 世纪晚期以后,福建也长期被迫从江南、广东或广西等地购入粮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食。郑若增筹海图编卷四福建事宜说:“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 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而惠、潮之米为多;在北则资于浙,而 温州之米为多。 据吴承明估计,在1 6 世纪,每年大约需要有1 0 0 0 万担大米进入长途贩运, 这些粮食价值大约为8 5 0 万两。这还不包括政府征收的田赋和漕粮。 最初,商品是作为剩余物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的。随着社会分工的 发展,不同的生产者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和劳动技能的不同,越来越专注 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这时的生产者必须将其产品售出,或同其他生产者直接进行 交换,他才能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物资。 正如斯密所说,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从剩余物品的交易到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是明代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 成果。在纺织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中趋势。 自从元朝引入之后,棉花的种植在明朝得到逐步推广。而在明初棉纺织业还 不普遍,主要集中在南直隶的松江等地,北方一些地区如河南的鄢陵、北直隶的 河间等地的棉纺织业,是在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虽然如此在整个明代北棉南 运和南方棉布贩运北方一直不断。故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五,木棉说:“今 北方之吉贝贱而布贵,南方凡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南运的棉花主要产地在山东、河南,两省均地接南直隶,山东经由运河,而 河南经由淮河水系通达南直隶,都有比较方便的水运条件。另外,南直隶太仓州 甚至松江府所产棉花也向浙江和福建贩运,广东也多从江西购进原棉。但是由于 资料缺乏,我们很难估计全国原棉市场的市值。 与棉花市值不同,多位前辈学者在明代棉布的总产量和市值的估算上取得较 为可靠的数据。据范金民的估算,明代后期松江棉布年产量约为2 0 0 0 万匹,松 江以外的江南地区商品年棉布产量约为5 0 0 万匹,因此江南地区棉布的年总产量 约为2 5 0 0 万匹,按上述的单价计算约值银4 1 2 5 万两。而李伯重根据明代后期 江南地区户口数和每户年均棉布消费量,估算出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消费量约 为3 4 0 0 万匹,年总产量约为5 0 0 0 万匹,这样按上述单价计算出的年市镇约值银 8 2 5 万两 。但是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的作者认为,相对于他们关于清代的 估计值,这些数据是相当保守的。如果加上全国其他地区,市值应该会更大一些。 从有关史料对北方一些棉纺织业发展状况的描述中,笔者推测全国棉布市值应在 1 0 0 0 万两银以上,若再加上原棉的市值则会更大。 上述大宗商品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经济在农产品的商品化 。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卜3 0 页。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社会科学文献 j 版社,2 0 0 0 年,第3 9 贞。 1 4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明代后期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 已卷入商品经济之中。在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江南地区的平原和山区、福建 省的许多地方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民都种植经济作物、水果等。如广州周围各 县的农民多种植荔枝、龙眼、茶、橄榄等,供应广州市民消费。南直隶太湖中洞 庭两山的出产的水果,在明代极为有名:遍种果实,集繁且美,兴贩南北, 远近鬻售。橘柚为产,多至千树。翳游目之观瞻,实卒岁之衣食。长江三角洲 的太仓、松江一带,农民普遍种植棉花,给本地纺织业提供原材料。在福建、浙 江、江西、广东、湖广南部和南直隶南部的山区,出现了许多种植染料的农户, 如江西西南部山区的“蓝户,“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各地各省亦常 流聚其问,皆以种蓝为业。”福建永福山区的“菁客”,“则漳泉延汀之民,种菁 种蔗,伐山采木,其利乃倍于田,久之穷冈邃谷,无非客民”。锄 水果、蔬菜的种植在北方各地也有较大的发展,农民在山区和高原干旱地带 多种水果。如河北魏县“其终岁勤动,大抵力树艺,务蚕缫。丝成则坐贸山右之 商,梨熟则远趋江南之利”固。河南安阳县的山区“多种柿梨枣核桃” 长垣“又 一二梨枣间远鬻江淮” ,山东东昌府盛产“胶枣”,“商人先岁冬计其本,夏相 其时而直之,货于四方。陕西朝邑县的农民种植瓜、果、菜,获得“衣食滋殖 和“富家安业 。城市郊区的农户,多以种菜为业,如山东登州府,“近郊之家, 间开园圃种蔬菜,利倍于田而劳亦过之 北京周围有专业菜户,“京师花卉瓜果 之属,皆穴地温火而种植。其上不时浇灌,无弗茂盛结实,故隆冬之际,一切菜 蔬皆有之。 从上面对明代社会市场规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明代后期大宗商品的 市值( 不包括盐和茶) 应在2 0 0 0 万两白银以上,这样一个市场规模必然要求有 与之相对应的货币量,使商品交易得以实现。虽然商品化不一定等于就是货币化, 但是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即商品交换需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来实现,必然引致经济货币化的成长。 ( 明) 上擎:洞庭山赋。 圆同治万载县志卷七学校。 固万历永福县忠卷一风俗。 ( 清) 李尚斌修,王锡命纂:康熙魏县志卷一风俗。 嘉靖章德府志卷二。 ( 清) 宗琮增修,王元旦增纂:康熙长垣县志卷二方物。 o 嘉靖山东通怎卷八物产。 万历续朝邑县志卷四。 康熙脊州府志卷八风俗。 9 ( 明) 杨世聪:玉堂荟记卷下。 1 5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2 3 贡赋领域的货币化 上文我们论述了明代社会的商品化,即市场网络的成长和商品交易量的增 长,可以看出货币化已是水到渠成,但是市场和商品作为社会经济货币化发生的 温床和主体只是货币化的间接证据,下面我们将论述明代经济货币化的表现,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本节所要论述的贡赋领域的货币化,而贡赋领域以外的表 现将在下节论述。 2 3 1 折色、金花银、纳银代役、均徭与一条编法 由于赋税征收的广泛性,人类社会自从国家出现以来,财政就在整个社会经 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明代中国的金融化过程中,赋役制度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乃 至引导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先从明代赋役制度的演化着手分析明代中国经济的 货币化进程。欲研究明代赋役制度,需要必先了解明代特殊的户籍制度。明初承 袭蒙元旧制,将全国人民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由于军户世袭兵役的 特殊性质,不承担一般意义上的赋役,以下我们的论述重点集中在民户和匠户。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自民户征发田赋和徭役构成当时财政收 入的主体部分。田赋历来是以实物的征收为主,至明初,依然如是。明朝田赋分 夏秋两季征收。夏季所征称夏税,限当年七月完纳;秋季所征称秋粮,限当年十 一月交清。有明一代,夏税都是以证麦为主,秋粮都是以米为主,称为本色。田 赋之外还有徭役。从以征发实物和劳役为主,折色为辅,经历各地形形色色的纳 银代役和均徭法试点,发展到最后的一条编法的实施,明代赋役的征发初步实现 了货币化,为中国财政金融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从客观上推动者中国 财政金融制度的变革。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初规定田赋为夏秋两税,夏税征收日米麦,日钱钞, 日绢;秋粮征收日米,日钱钞,日绢。梁方仲对于明代田赋素有研究,他概括 如下:所谓田赋可以有广狭两义之分。从广义说来,凡随同田赋正项缴纳的税物, 亦未尝不可以归入田赋之中。故一切附加的杂项( 不管长久的或暂时的) 都可当 作田赋的一部分看待。但从狭义说来,只有对一般田地所赋的标准品物,才算是 真正的田赋狭义的田赋,在明代为米麦两项。麦是在夏天,米是在秋天收的, 故叫麦作夏税,米作秋粮。圆 那么,何谓折色? 所谓折色,是与本色相对的概念。明代立国之初,田赋一 律征收粮食,夏麦秋米称为本色,但是,由于各地风土物产不同,这种硬性规定 既给农民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朝廷的赋税征收,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加以变通, 。明会典卷二十四会计一税粮一。 。梁方仲:明代“两税”税目,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7 8 页。 1 6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而改征其它实物或银钱的就叫折色。洪武三年( 1 3 7 0 年) ,因军队士兵急需用布, 朱元璋便批准户部的奏请,命令棉花种植广泛、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府可以棉布 代替秋粮。此为明代田赋改征折色之始。洪武六年( 1 3 7 3 年) ,诏令直隶各府 州县以及浙江、江西二省本年的秋粮可以改纳棉布圆。到洪武九年( 1 3 7 6 年) , 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银、钱、钞、绢代纳,这样,就把改折的地域范 围由局部扩大到全国。当时,户部以米、麦为基准,议定了本色与折色的比例“每 银一两、钱千文、一贯,折输米一石,小麦则减值十之二;绵、苎布一尺,折米 六斗、麦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麦五斗;以丝绢代输者,亦各以轻重损益。 朱元璋诏谕户部:“折纳税粮,正欲便民,务减其价,勿泥时值可也 。洪武 三十年( 1 3 9 7 年) ,明太祖令户部:“凡天下积年逋赋,皆许随土地所便,折收 绢、布、金、银等物,以免民转运之劳。尔百司一如朕命,勿怠。 可以看出,早在洪武年间即已开始将田赋折色征收,折色缘于为了便民或便 于官府运输,这也正是货币化的端倪,货币的本质即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因 此折色物就是货币的初级形式。这在对渔户所课之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更为清 晰,明初,对渔户所课之税包括税丝和鱼课等名目。税丝即是向渔户所课的丝, 因为渔网用丝。鱼课也是明初曾设河泊所,向渔户证鱼油翎嘌等,后来改折麻铁 铜漆诸物;或折米,就叫作“鱼课米 ;或折钞,就叫作“鱼课钞 。以后又撤河 泊所,令州县代办。亦于人户丁粮内带征。最后,都改折征银。 但是,在折色的征纳过程中,存在着“所贡非所产,所产非所贡 的问题。 同时“胡兰之狱”后,勋臣武将纷纷将原钦赐的田土退还官府,改领禄米。这些 禄米“皆于浙西苏松等府官田内拨赐” 。周忱“京俸就支法”实行后,从北京 到江南领薪,路途遥远,所得难尝所耗,只好将俸帖出售,“南京米贱时,俸帖 七八石仅易银一两 。即江西巡抚赵新所奏:“江西属县,有僻居深山,不通舟 楫者,岁赍金帛于通津之处易米上纳,南京设遇米贵,其费不赀。今行在官员俸 禄于南京支给,往返劳费,不得实用。请令江西属县,量收布、绢或白金,类销 成锭,运赴京师,以准官员俸禄为便”。御史周铨亦上奏:“各卫官员俸粮在南 京者,差官支给,本为便利,但差来者将各官俸米贸易货物,贵买贱售,十不及 一。朝廷虚费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令该部会计岁禄之数,于浙江、江西、湖 广、南直隶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户部尚书黄 福也有类似的奏请。围绕赵新等人建言,朝廷经慎重议论,遂于正统元年诏命“江 明太祖实录卷五六。 圆明太祖实录卷八五。 明太祖实录卷一零五。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 固诸司职掌户部民科。 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 ( i e 统实录卷二一 1 7 第2 章货币化的基础和表现 南租税折收金帛”,“米麦一石,折银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 东、广西,凡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余万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 金花银出现以后,明前期在南北两京先后设立的内承运库,改以收贮金花银 为主,这些金花银原本是为发放给武臣的俸禄,而现在实际上“自给武臣禄十余 万两外,皆为御用 。也就是说,全国税粮9 的折征银两被转移到皇宫内库,作 为宫廷开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正统七年于户部另设太仓库,“各直省派 剩麦米,十库( 即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承运、广盈、广惠、广积、 赃罚十库) 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课、关税凡折银者,皆入太仓库。籍没家财, 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援例上纳者,亦皆入焉” 。太仓库的收入供国家军政开 销。 据王鏊震泽长语卷上“食货 记载,正统时岁征金花银8 1 4 0 0 0 余两; 而正统年间( 1 4 3 6 - 1 4 4 9 年) 的田赋每年多者2 7 0 0 余万石,少者2 4 0 0 余力石, 平均是2 6 8 0 余万石。8 1 万余两的金花银占全年税粮总数的1 2 7 ,田赋货币化 的比率较明初已大大增加了。正德初户部尚书韩文报告:“查得京库银两,以岁 入言之,夏税共该五万五百余两,秋粮九十四万四千八百余两,总计达9 9 5 3 0 0 余两”。 通过上述折色和金花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明代前期折色在 赋税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太大,并且以折纳其他实物为主折征钱钞的数额较 小,而且在折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曲阳文综考试题库及答案
- 销售合同电子签署与审核模板
- 城市绿化环境美化承诺书6篇
- 2025年国电电网安规考试配电部分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新疆籽棉种植基地施肥合同书
- 2025年新疆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合同
- 材料力学证考试题及答案
- 化纤厂应聘考试题及答案
- 运维管理岗考试题及答案
- 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商家服务合同书
- 2.3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 专题04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压轴题8大类型专项训练)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一(解析版)
- 2025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公安分局文员招聘30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风险限额管理与应用
- 2025年三方股权合作合同协议书
- 工程结算审核工作方案(3篇)
- 地方病竞赛试题及答案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 秋季企业施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社工抗压与情绪处理课件
- 起重机作业人员Q2证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