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课时(2),5.答:(1)以反衬的手法来写梅花,以桃李的艳俗来衬托梅花的傲洁。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墨梅虽黑,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的傲洁,“仆奴”一词,是对媚俗的鞭挞。,5.解析:(1)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钟离,名春。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她为无盐。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后被宣王立为王后。清姝():清秀而美丽。这两句是说一个女人长丑了,再画得巧妙些,也不能将其丑除掉。可是,仁人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仆奴。中国文人从古以来,就尊崇气节,赞赏坚贞,而鄙视趋炎附势,所以认为能抵抗严寒的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而逢春暖就开放的夭桃秾李,在品格上就不如它们。,5.答:(2)陈与义对林逋的诗持欣赏的态度,为林逋的才华所倾倒。陈与义把齐己的诗和林逋的诗作对比,觉得林逋的诗远在齐己之上,“绝胜”一词便可看出他的感情倾向。,5.解析:(2)西湖处士诗指林逋梅花两首,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两句,历来被推为杰作。林逋长期隐居杭州西湖中的孤山,故称之为西湖处士(处士是不做官的读书人的通称)。最后两句是写水墨梅悬挂在晴窗之上,非常逼真,胜过了齐己诗中所写的雪夜梅花。,6.答:(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6.答:(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解析:本诗大意: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阴。山上的路罩着浓阴,半山园的屋舍在林木的掩盖中隐约可见,十分幽静。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唱着好听的歌。半山,在今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诗人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中(或作二年,或作五年)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本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起首二句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古人常写红花凋谢,难免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花而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如何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又如何能体现诗人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又怎能跃然纸上?,既然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怎能辜负了那一片厚意,怎能不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铺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三、四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诗写的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气。,至此,读者不禁要问,如此深园,其主人是谁?风度如何?所以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屦,指扶杖漫步。这两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韵。或居家凭几小息,或寻幽扶杖漫步。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欣然自乐的心境。,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7.答:隐喻手法的运用:“斜阳”“柳老”,隐喻人生垂暮;“惊鸿照影”“梦断香销”隐喻所爱者之美和消逝之匆匆。移情手法的运用:“画角哀”“伤心桥”“柳老不吹绵”等语,都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极度伤感之情。对比手法的运用:以今昔对比凸现物是人非的伤逝悼亡之情;以岁月无情与人有情、世事多变与痴情不变的对比,强调思念和伤感之深重。,7.解析:沈园二首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他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前妻唐琬偶然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香销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当时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天即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鬼使神差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潸然落泪。,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缥缈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絮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深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8.答:(1)运用了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赋予西风以人格。,8.答:(2)表达了诗人焦灼地盼望西风早早回去的悯农心情。“尝闻”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关切,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8.答:(3)“如鹤”描绘了白发的形象,“鹤立”的姿态给人持久、执著的感觉,写出了农人的迫切心情;其次,“麦地”的背景,交代了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高处”暗示了农人的急切心情,显得非常形象。,8.解析: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的好坏关系着一年收成的好坏。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后两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著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然而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9.答:(1)“媚”,动态之美也,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的春潮,9.答:(2)午盏之茶香,春盘之蔬美,清清淡淡,但这恰恰是人生清雅欢快的真谛。结句画龙点睛,有叫破全篇之功效,细雨晓寒,晴滩烟柳,并化清欢;没有华堂筵席与金碧楼台,有什么比摆脱羁绊和归向自然更令人欢欣的呢?表达了作者向往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有着高远的哲学意味。,9.解析:这首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进取的精神。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晌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渡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很远,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由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混混沌沌一片浩茫了。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多用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饵等,称“春盘”。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作者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快。,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这首词,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10.答:(1)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10.(2)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10.解析: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别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流水”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比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咸阳经开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达州市教育局部属公费师范生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高血压健康管理试题(带答案)
-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测试试题(附答案)
- 初级美发师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隧道盾构施工项目合同
- 2025年度清洁煤炭绿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合同
- 2025保密协议范本:物流行业货物信息保密
- 2025年美妆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下的行业规范研究报告
- 2025版绿色建筑节能改造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科研项目经理专业知识考试题目答案解析
- 2025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卫生事业单位招聘10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青马考试题目及答案
- 算力中心计算任务优化方案
- 劳务派遣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AutoCAD电气工程制图 课件 项目1 低压配电柜的绘制与识图
- 无人机反制设备原理课件
- 2024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备赛试题库500(含答案)
- 《采购4 0 采购系统升级 降本 增效实用指南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卷烟原料配方设计》配套教学课件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检测与维修习题册》 习题参考答案(劳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