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当代文坛,山东作家张炜被称为“大地守夜人 ,“野地” 意象几乎贯穿其所有作品。在其作品中,“野地 意象包容万象, 成为了统领不同生态意象群落的母体。本文以张炜小说为主要文 本,通过对附着于“野地上的意象解读,探讨这些意象所呈现 出的精神内核、艺术特质和生成源流。 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对张炜小说中的“野地 意象进行解读: 引言部分从国内研究现状入手探寻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并在 此基础之上阐明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关键问 题。 第一章分析张炜小说中野地意象的基本构成,选取了河、植 物、动物、碾盘、石磨和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组成元素。通过宏 观总体把握和分段切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张炜小说意象建 构的生态学支点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实质。张炜通过营造他的意 象世界,使情、理、景达到和谐的统一。借由情智相兼的艺术符 号和表现载体,作家不仅找到了道德言说和激情喷发的艺术支点, 同时使小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梳理“野地 意象所呈现的艺术特质,包括多样的象 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和层进的重复四个层面。 第三章主要从西方生态思想的影响、齐鲁文化的浸染、童年 记忆的再现、生态危机的警示等方面,探求张炜小说中“野地 意象的生成原因。 结语部分通过对于张炜小说的“野地 意象解读,从中可以 看出在日益市场化的语言表达里,张炜对于自身文学创作理想的 坚持。同时指出“野地”意象存在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不足,在强 大现实压力之下,暂且不可能具备实现的条件与环境,这对于整 个民族和社会各领域发展都具有积极建设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张炜小说;野地意象;解读 i i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a u t h o rz h a n gw e ii ns h a n d o n g i sc a l l e d “t h ee a r t hn i g h tp r o t e c t o r ,t h ew i l d e m e s s t h ei m a g ep a s s e s t h r o u g hn e a r l ya l l h i sw o r k s i nh i sw o r k , t h ew i l d e m e s s i m a g e c o n t a i n i n ga l lp h e n o m e n ao ne a r t h ,b e c a m eh a sc o m m a n d e d t h ed i f f e r e n t e c o l o g yi m a g ec o m m u n i t yt h ep a r e n ts u b s t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o p e n s t h eb r i g h tn o v e la st h em a i nt e x t ,t h r o u g ht oa d h e r e st os t i c kc o h e r ei n “t h ew i l d e m e s s ”o ni m a g ee x p l a n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e st h ee n e r g e t i ce s s e n c e w h i c h ,t h ea r t i s t i c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e s ei m a g e sp r e s e n ta n dp r o d u c e t h es o u r c ea n dc o u r s e t h i sa r t i c l et oo p e n si nt h eb r i g h tn o v e l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p l a n e s 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 t h e i m a g e t o c a r r y o n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o b t a i n sf r o mt h ed o m e s t i cr e s e a r c h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t oi n q u i r ea b o u tt h a tt h es e l e c t e dt o p i c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 v a l u e ,a n de x p o u n dt h ep a p e rr e s e a r c ha i m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 ,t h e 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a n dt h ek e yq u e s t i o na b o v e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t h e a n a l y s i so p e n s i nt h e b r i g h tn o v e l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i m a g eb a s i cc o n s t i t u t i o n ,h a ss e l e c t e dt h er i v e r , t h ep l a n t ,t h e a n i m a l ,t h ee d g e r u n n e rp a n ,t h es t o n em i l l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s oo n h a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o m p o s i t i o ne l e m e n t g r a s p st h r o u g h t h e i m a c r o s c o p i c o v e r a l lw i t ht h e p a r t i t i o nc u t s i n t ot h ew a yw h i c ht h e r e s e a r c hu n i f i e s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p e n st h es p i r i t u a le s s e n c ew h i c ht h e b r i g h tn o v e li m a g ec o n s t r u c t i o r lt h ee c o l o g yp i v o ta n db e h i n dc o n t a i n s o p e n st h r o u g hb u i l d sh i si m a g ew o r l db r i g h t l y , e n a b l e st h es e n t i m e n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t h es c e n e r y t oa c h i e v et h eh a r m o n i o u su n i f i c a t i o n t a k i n g a d v a n t a g eo fb yt h es e n t i m e n tw i s d o mc o n c u r r e n t l ya r tm a r ka n d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c a r r i e r , t h ew r i t e rn o to n l yf o u n dt h em o r a l st os p e a kt h e a r t i s t i cp i v o tw h i c he r u p t sw i t ht h ef e r v o r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c a u s e st h e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w h i c ht h en o v e lp r e s e n t sh a sad i s t i n c t i v es t y l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t h ea r t i s t i c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c o m b s “t h ew i l d e r n e s s ”t h ei m a g et op r e s e n t ,i n c l u d i n gd i v e r s es y m b o l i c ,t h e p o e t i cs e n t i m e n te x a g g e r a t i o n ,t h ep l a i nn a r r a t i o na n dt h el e v e le n t e r st h e r e d u n d a n tf o u r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p l a n e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f r o mt h ew e s t e r n e c o l o g yt h o u g h t s i n f l u e n c e ,t h eq il uc u l t u r e i s c o n t a , m i n a t e d ,c h i l d h o o dm e m o r y r e a p p e a r a n c e ,e c o l o g i c a lc r i s i s sa s p e c t sa n ds oo nc a u t i o n ,t h es e a r c h o p e n si nt h eb r i g h tn o v e l “t h ew i l d e r n e s s t h ei m a g ep r o d u c t i o n r e a s o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t h r o u g hr e g a r d i n go p e n st h eb r i g h tn o v e l 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 ”t h e i m a g ee x p l a n a t i o n ,m a y s e ei n d a yb yd a y t h e m a r k e t a b i l i t yl a n g u a g ep e r f o r m a n c e ,o p e n sb r i g h t l yr e g a r d i n go w n l i t e r a r yp r o d u c t i o ni d e a li n s i s t e n c e s i m u l t a r i e o u s l y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 t h ei m a g ee x i s t e n c e sm o r a li d e a l i s m s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 , u n d e r i v t h ef o r m i d a b l er e a l i s t i cp r e s s u r e ,i si m p o s s i b l ef o rt h et i m eb e i n gt h e c o n d i t i o nw h i c h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r e a l i z e s ,t h i sh a sr e g a r d i n gt h e e n t i r en a t i o n a la n dt h es o c i a lv a r i o u sd o m a i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s t r u c t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p o s i t i v e l y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w e i sn o v e l ;w i l di m a g e s ;a n a l y s i s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叛。埭 洲,年多月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瓠叼。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强球日期:o 7 p 年占月f 日 导师签名:乏撕勃 日期:对矿一年占月f 日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国内研究现状 引言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山东籍作家张炜是个有着强烈个性气质 的著名作家。他始终在自己坚守的天地里创作,并能持久保持着 高度的写作热情。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一直充盈着对大自然强烈 的爱。除此之外,张炜对于文学艺术的态度,也犹如宗教一般的 无比虔诚。他用自己独到的方式,“融入”了隐含在内心深处的一 片“野地 之中,并默默地不懈寻找着人类最善良、最美好的精 神家园。张炜创作了众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古船、九月寓 言、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 歌等,在这些作品中,张炜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幅独具特色、感 人至深的自然群像。可以说,张炜是一个温柔敦厚的大地之子, 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大地守夜人,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 感的知识分子。他以执着、深情和良知写作,为人类尘世中喧嚣 浮华中的心灵寻找到了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正因为如此,张炜 也一直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作品与创作有 着较为详细的评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 已较为详尽,形成了多元、立体构筑的研究格局,其中主要涉及 到了小说文本、主题、创作等诸多方面,并且还兼及中外文化的 对比、理论批评、心理分析等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个部分。 硕士学位论文 一、侧重于张炜创作“民间倾向 的研究,这主要是以张炜 对民间文化的挚爱为主线,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是从这一思想倾向 出发,兼及民间文化、民间情怀、民间取向等诸多方面,形成了 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其中,发表在文艺争鸣1 9 9 9 年第6 期 的两篇论文最具有代表性,即陈思和的张炜:民间的天地带来 了什么和王光东的民间的当代价值重读( 九月寓言) 等。 二、着重于张炜小说创作转变或发展历程的研究,较为关注 的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张炜创作所体 现出的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主要代表论文有摩罗的灵魂搏斗 的抛物线张炜小说的编年史研究、张炜:需要第四次腾跳, 陈连锦、艾品的论张炜创作心态的矛盾、郑坚的消费时代的 欲望激荡与人性挣扎世纪初小说的精神纬度一瞥等。 三、着眼于张炜小说中的道德、苦难救赎和流浪主题。研究 者普遍认为张炜的这些小说主题实质上是作家在面对社会转型与 当代文化语境变迁时的无奈选择,是知识分子良知和社会现实矛 盾的集中体现。并从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等角度,阐释作家的 执着坚守与“无家可归 命运是历史的必然与无奈,也是人类寻 求精神家园中探索与艰辛的寻路历程。这类论文比较多,最具代 表性的有李茂明的苦难及其救赎:张炜创作中的文化主题、宋 炳辉的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的三部长篇小说、谢有 顺的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 看张炜的艺术理想等。 四、从现代性主题的角度来解读张炜的小说,研究者通过对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张炜小说现代性的解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代表性论 文主要有赵亮的沿着现代性的向度望去一一张炜、张承志之于 现代文坛的意义、彭维锋的自然权利诉求与现代性断裂一一张 炜小说研究的新路径、郭宝亮的返回大地与大地乌托邦的幻灭 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等论文,其中涉及到了农业保 守性、价值观俗化、神话破灭、人文关怀的失落、精神家园的虚 妄等与现代性相关的话题。 此外,对于张炜小说精神内核研究,不少论文和专著有着一 定程度的解析,且对于张炜所坚持的精神哲学进行了阐释,着重 探讨他以“土地 与“自然 为本源,建立起的精神哲学,并为 着呈现病态的文化、时代以及生存灵魂号脉等。如王春林、贾捷 的神圣家族从 看张炜的道德乌托邦理想、贾振勇、 魏建的形而上学的悲呛与文化操守一一从张炜小说看小说作为 一种精神形式的价值和罗金良的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一 一论张炜的小说等文章。 总的来说,在概述的以上这些类别中,张炜小说总体所透露 出的是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知识分子的良知、精神以及道德理 想主义。同时,笔者也发现,对于这些作品中所透露出的苦难救 赎意识、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现代性主题 以及乌托邦理想的追寻等都已经成为了当下学界评论的热点、焦 点。当然,对于小说文本的深入分析,对于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 象、蕴含的艺术手法、结构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有了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加深读者对于张炜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同时,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也起着积极地引导和借鉴作用。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毫无疑问,张炜算得上是当代文坛“鲁军”作家群中的主要 代表,他在中国当代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从“乡土 之恋 到“社会批判”再到关注世俗社会,张炜的小说取材紧跟 社会的沧桑巨变。可以说,他的创作始终高擎着浪漫主义、理想 主义的大旗,坚守着纯洁、高尚的艺术情怀。从表现重心的转移 来看,张炜在经历了“古船风波”、“人文精神大讨论 等文艺 界的大争论之后,也使得他的文艺思想日趋成熟。他在不同阶段 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精神诉求都能给当下的中国文坛带来丰富的可 解读性和极富价值的研究意义。 面对诸多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怎样开掘张炜作品研究的广 度与深度,寻找全新的研究视角,成为了笔者思考的重点。笔者 认为,尽管当前对于张炜小说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了多方位、多角 度的研究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发掘的研究之处。 首先,当下对于张炜的研究存在过于集中化的倾向,研究的 角度大多选择在对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倾向性研究。学界普遍的 观点是,张炜高举着道德与理想主义旗帜,构建的是一个人类的 “乌托邦”世界,来拯救日益滑坡的人文精神。因此,他手持的 是社会道德批判之笔,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及其所产生的根源,深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刻揭露出了人性的黑暗与丑陋等等。当众多研究者将笔触放在这 里时,势必会忽略小说中蕴含的其他意义。如,关于张炜小说生 态性的研究只在个别论文中有所涉及,总体来说仍然非常薄弱, 尚属张炜研究的薄弱领域。其中,四川师范大学阮阿陶的构筑对 抗还原一一论张炜小说的生态性等硕士毕业论文有涉及,但 都只做了一个初步的梳理,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有关 张炜小说生态性的研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尚未有专门关于张 炜小说生态内涵研究的专著。因此,对于作家生态伦理世界的分 析有助于了解作家文学创作发展与成型过程,也能够较为深入地 解读作家的文艺创作心理、个人主义意识等诸多问题。 其次,目前学界对于张炜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但是较为完整系统全面的张炜研究资料并不是很多,如山东 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出版的张炜研究资料中几乎未有涉及张炜 作品生态性研究的论文。可以说,对于张炜小说其中内含的生态 价值,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研究和认识。单就张炜小说中的生态 意象而言,整体研究的系统性更为不够,也缺乏详尽的研究和梳 理,更不用说对于“野地 意象的阐释与内在价值分析。张炜小 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象是他的小说内蕴传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 小说采纳的田园之地气,补以儒家文化的浑然守拙、用以民为本 的人文精神与浪漫、理性互溶的思考,几乎都可以在这些意象中 需要说明的是,汪树东的专著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出版) 中,设有“生态意识与张炜小说”一节,但只限于对于三想、九月寓言等 作品的分析阐释,对于意象等方面,并没有涉及或有专门的探讨。 硕士学位论文 得以显现。因此,笔者认为张炜研究中存在的忽略整体的意象研 究,特别是“野地 意象的研究,这是一个具有积极地开拓意义 的研究领域,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工作。可以说,在当代著名作 家中,能像张炜一样始终坚守着一种生态理念的人,可谓寥寥无 几。因此,这更加增添了对其小说中“野地 意象探寻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论文旨在对张炜“野地 意象为主进行深入开 掘的生态研究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建设意义的。 现在,讨论当代文学,一般是限定在两个视角。其一是新时 期三十年文学的发展历程;另一个是进入新世纪后文学所发生的 种种变化。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小说生态性悄然发生了诸多变化, 甚至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倾斜。当然,这种倾斜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小说外部,小说受到流行美学和时尚趣味 的挤压,受到市场的生存压力,受到新艺术类型与新兴传媒挑战。 另一方面,来自于小说内部,主要指小说美学传统断裂、小说艺 术标准失范和创新能力的疲软,以及社会参与度的削弱。问题是, 小说生态还没到丧失自我修复能力地步,小说家们已意识n d , 说 文学文体之生态危机,并且正在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他们正努力 寻找着时代与审美的重合面,续接与传统的关系,承继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的“先锋遗产”,以启蒙方式来参与社会的建设,试图在 倾斜中求平衡,通过保持小说形态的多样化来增强其活力。对此, 张炜认为,职业化创作和作家所需生命爆发及对事物感动和心灵 悸动是背道而驰的。文学创作要真正有生命力,就得从职业化写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作中走出来,要“不断地把自己的肉体放在那种非常激烈的和社 会生活客观实践的冲撞当中,这种冲撞会破坏他原有的感觉,建 立新的感觉;破坏原来的文字,建立新的文字;破坏对他自己形 成巨大笼罩的不可摆脱的文学桎梏,才可能写出全新的东西。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张炜小说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批判城 市文明,追求简朴诗意的野地生活。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分是直 接描绘与怀念自己记忆中的那一片天空;另一部分则是质疑欲望 和喧闹的外部世界。张炜在对整个欲望的世界进行质疑与批判的 同时,又以深情的笔触对美丽诗意的自然进行描绘,营造的是一 个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且还与一切自然生灵和谐共处的理想 境界。可以说,这一生态理念始终贯穿在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因 此,对于张炜小说生态意象的解读,能够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另 一方面,在对张炜小说生态性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于生态意象 的解读,还能看出在城市化日渐加剧的社会背景中,张炜所坚守 与捍卫着人类纯净美好的自然家园。这样不仅能给整个小说创作 带来一种全新的创作路径,也能够使得作家本身的创作理论与水 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因此,对于张炜小说中生态意象的研究,既能丰富中国当代 文学,又有益于整个社会和谐体系,特别是生态和谐的建构。科 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正日益深入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核 心价值体系中,生态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张炜文学的盛宴【n 】文艺报,2 0 0 7 0 6 2 9 硕+ 学位论文 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对于张炜小说的生态解读,可以窥 见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人类在思想发展、精神状况、生存环境 与理念的演变历程,这对于整个民族和社会各领域发展都具有积 极建设意义与参考价值。 研究目标与内容 张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理想主 义和浪漫主义者。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着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好 家园,营造出“天人合一”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当然,他还对整个欲望化的世界进行着强烈的批判和质疑,作为 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张炜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污染 非常忧虑。自然,张炜在创作中便掘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他向 往着广袤“野地”,他笔下的草、树木、猫、狗、刺猬、鱼等动植 物都成了一个个自由生命个体,拥有着独立的生命尊严。可以说, 这些也是张炜小说中所营造的意象,本文以张炜小说为主要文本, 通过这些附着于“野地”上的意象解读,探讨这些意象呈现出的 艺术特质,并试图分析张炜这种“野地 意象生成的源流所在。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引言由 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于近3 0 年来,张炜小说创作基本情 况和张炜小说研究基本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意在理清本文写作的 学术研究基础与背景;第二部分,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选 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三部分,陈述本文写作的基本状态,呈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现选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第四部分,表明文章写作的 难点和基本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张炜被称 为是“大地守夜人 ,“野地 意象是几乎贯穿其作品,本章是在 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张炜小说中野地意象,选取了河、 植物、动物、碾盘、石磨和人等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解读其是怎 样构筑张炜小说创作的生态学支点,揭示张炜及其小说创作的精 神世界,探寻其小说生态思想的发展,并对张炜小说生态意识的 显现进行挖掘并探寻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生态之思。第二章,主 要是介绍张炜作品中“野地意象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质,主要 包括多样的象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和层进的重复等方面。 第三章,介绍生态学的缘起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研究张炜小说创 作的生态思想资源,旨在探求作家创作中生态意象( 主要是指野 地意象) 的生成原因,从西方生态理念的影响、齐鲁文化的浸染、 童年记忆的再现以及生态危机的警示等四个层面探讨。结语部分 就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思想蕴含的要旨进行归纳、总结,并就 写作的所思所感加以说明,并解析张炜及其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 和文学价值,以及张炜这种理想化的生态追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 矛盾所在。 研究方法及关键问题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利用新的资料,运用新的方法和新的理 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再审视、再研究,并补漏拾遗。为此, 硕十学位论文 根据笔者对于张炜小说创作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 本文主要是从生态意象中“野地意象 的角度入手,对张炜小说 的创作进行生态意识层面的研究分析。 论文以思想性研究为主,对张炜小说创作的生态价值和生态 意义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社会历史分析、文化批评、心理研究、 哲学思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张炜小说中野地意象的生态思想 资源进行梳理,寻求理解与认识张炜小说世界的一条线索,尝试 填补当前研究的不足,由此,来构筑张炜小说创作思想平台,理 清其中的生态思想构成。可以说,论文中运用了中国思想史知识、 现代性理论和生态思想等进行的哲性研究,来概括和提炼出小说 的基本生态思想结构,这是深化张炜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对于张炜创作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深刻了解其创作的心理 世界,用以探寻张炜创作的源泉所在。本文采用了社会分析、文 化学、心理学、哲学、现代性理论等诸多的理论方法,对张炜小 说中野地意象进行生态学解读,以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与 探索。 当然,张炜小说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怎样拓展研究层 面,发掘研究深度,寻找新研究问题,开辟新研究领域,提升整 体研究水平。为此,笔者所选课题的关键就在于应紧抓住张炜小 说所蕴含生态思想、内在逻辑、心理世界、生态思想等容易被人 忽略或较少涉及的方面,深入发掘,以扩大研究的视野,并且以 生态思潮和人文领域生态问题为基础,以中西哲学、文化理论为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知识背景,从张炜小说所坚持道德、理想主义对于市场经济带来 的世俗化的反拨意义开始,通过作品中呈现的多样的野地意象, 把张炜小说所蕴含生态思想作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完整整体,以 “生态意识 为主线,深入理解张炜的野地意象中蕴含的价值、 思想。把握张炜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追思,发掘创作和思想隐秘核 心,就在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破解其思想元素,探索张炜心 理世界,才能进行创新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野地”意象的基本构成 在张炜的文学世界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着许多会经常出 现的意象,譬如土地、碾盘、石磨、地瓜、蘑菇、芦青河、树、 葡萄园、磨房、刺猬以及鱼等等。它们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是属 于大自然的意象,在小说中充当的是展示张炜生态主张的“道具”。 然而,笔者通过仔细阅读后发现,如同莱奥波尔德所认为的大地 是一个共同体,其不仅包括了土壤、水和空气,还包括着生长于 其上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在张炜的作品中,“野地 意象统率着几 乎所有的意象群落,“野地 很多时候也可以被认作是荒野、土地、 大自然、河流、山川和田园,甚至还会是泥土,当然,也包括着 生长在其中的所有动植物和人类。张炜一贯把自己当成是“大地 之子”或是“尘世守夜人 ,“野地”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蕴含在 众多作品中,作者倾注的是倾心的赞美与真情感悟的溢漫。如张 炜所说:“没有对一片土地痛苦真切的感知和参悟,没有作为一个 大地之子的幻想和浪漫,就永远不会产生那种文学。 张炜的作 品正是借助着许多的具有浓厚的哲理内涵与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诠 释其坚守的“大地伦理 。这是张炜文学思考的一个出发点,所有 当然,在张炜看来,人类也只是“野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个“集体”的形成,既有着 对于每个野地成员的尊重,也暗含着对于共同体本身的尊重在张炜的理念里,“野地” 是自然万物的共生之体,谁也不能去主宰它。人类只算是“野地”的一个器官,是一棵能 够移动的树,这里蕴含着对大地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张炜张炜文集( 散文随笔诗卷六)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7 :2 1 0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的意象都是以“野地 为基础和依托,体现出的是积极的生态主 张与意蕴。 张炜曾说“当我还一时无法表述,野地这个概念时,我就 想到了融入。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 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 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年不得的那个安慰。野地是万物的生 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 润了万千生灵 。以“野地 为中心,张炜小说匠心独具地巧妙 运用多种意象的设置,将生态与意象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呈现出丰 富多彩的生态意蕴。其实,这也是张炜内心里的“绿色的遥思 以及生态理念的一种直观体现。 为此,笔者特意选取了张炜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野地 意象,它们分别是:“河 意象、碾盘、石磨意象、植物意象、动 物意象、人物意象,借由这些各具特色的意象群落,来表述关于 “野地 意象的基本构成类别及其内在精神价值与内核。其实, 张炜笔下的“野地”是一个统领生命万物的母体,不论是以有机 状态存在的生命形式:如,动物、人类;还是以无机状态存在的 生命形式:如,植物、石磨、碾盘等。它们在张炜的作品中,都 是深深根植于“野地 这一母体形态之中的某种生命存在的状态。 它们就如同“野地”上的一个个器官,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发 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与对待。 张炜融入野地 a 】绿色遥思 m 】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5 :5 1 3 硕士学位论文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野地 在张炜的笔下之所以能焕发 出勃勃生机并体现出生命的张力,就是因为统领在“野地意象 之下的各个群落良性循环、互相依赖,偏废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造 成“野地 整体生命力的陨落与消逝。由此可见,尊重生命、敬 畏自然、万物有灵的生态理念,在张炜的笔下通过一个个有血有 肉真实可感的生态意象得到了最生动直观的表现,这也是张炜小 说为什么具有内在生命震撼力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河”意象 可以说,河是土地的血脉,也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众多作家 都将“河 写入作品中,以表达一种无言的爱意。对于张炜而言, 尤为如此,他深爱着故乡的芦青河,因为这条河给与了养育之恩, 并留下了他成长的印迹,“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芦青河,这条故地 的河流,使人浑身灼热的河流。雨水、雪天,渔人、小船。河上 的独木桥用最老的柳条做成,滑腻腻、湿漉漉。大雪蒙住河水, 河水又被水流击碎”于是,他将这种难言的挚爱积淀着,并 且外化为其小说中“河”意象,以诉说自己心中的这份难舍的依 恋之情。 当然,“河 意象总是反复的出现在张炜小说之中的。而且, 在不同时期,这个意象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风貌,出现较多是清秀 的芦青河,如一潭清水里“芦青河匆匆流水声是守夜人的安 张炜融入野地 a 】绿色的遥思 m 】。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5 :2 7 1 4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慰 。此外,还有的是如古船里的那一条不再奔涌、己然断流 的河。张炜曾说过:“我的确不是为了写河而写河的,不知是染上 了什么写河的怪癖,以至于由于心虚胆怯而非要将好端端的一二条 河拉进作品不可一我回忆生活、回忆童年,我的欢笑和哭泣,一 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它。 其实,张炜钟情于“河”,不仅仅是出 于内心的挚爱,笔者在秋天的愤怒中读到这样一段抒情描写, “家乡的河啊,家乡的一股水流,一股绿色透明的液体,你滋润 了海滩小平原,你使一地庄稼油绿油绿;你不断洗去尘埃,洗去 血迹,使小平原美丽而整洁”。可见,在“河 这个意象中,还 融注了张炜的某些观念和思考。 在张炜的世界里,河水既是纯净、透明的,又是圣洁、美丽 的,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享受到的是这种天赐恩惠,他们在河水的 润泽里生生不息。当然,河水的流动是永恒的,它有着坚守时间 与见证历史的双重特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炜笔下的河水还具 有着“洗涤”功能。笔者认为,这里的“洗涤”蕴涵着双重的含 义:其一,它是指对于污渍、沙尘等外在的污染有着去渍的作用; 其二,也是更为重要一点,张炜小说中“河”意象还具有净化心 灵,洗净人类喧嚣浮躁的功能。 张炜作品中常出现的芦青河连着大海,它是文明的汁源,也 是人类幸福、苦难和荣辱兴衰精魂的见证,更是生命自然以及和 谐生命张力的象征。张炜的小说芦青河边中,第一次写到了 转引自:夏瑞虹诗意的叙述张炜小说艺术二题 j 】云梦学刊1 9 9 5 ( 1 ) : 张炜秋天的愤怒【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4 6 硕士学位论文 芦青河。自此,芦青河便一直是张炜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小 说写的是:在芦青河边,小碗儿和李林过着青梅竹马的生活,不 过,封闭的生活环境制约着他们爱情的发展。然而,有一天,芦 青河边来了一群外地的地质工作者,这些人有着开放的思想,其 中女地质工作者郭蝈与男友自由恋爱着,这种生活给小碗提供了 爱情范本。最终,他们冲破桎梏公开恋爱了。芦青河的清澈流淌 和他们的恋爱交相辉映,算得是“天人合一 的典范。 在丑行或浪漫中,雷丁就住在芦青河的东边,他是刘蜜 蜡知识的启蒙者、精神的引路人。刘蜜蜡一直把这个曾经住在鹌 鹑泊的男人当成是自己心灵的归宿。然而,在那段鬼魅当道的岁 月中,芦青河水是冰冷而湍急的,雷丁淌过了芦青河,从此便走 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而蜜蜡过了河,她用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失 望与痛苦。在葡萄园中,张炜借着老奶奶之口以述说心中的 芦青河,“那也是一个人。我是说芦青河也是一个人。它是个好人, 就是脾气太暴了些你妈来信那天,它哭了一天。它的心多软! 那一整天我都听见它呜噜呜噜地哭” 当然,最能传达这些涵义的还是张炜的代表作古船。河水 面临着干涸的危险,生活在其间的众多女子,如隋含章、葵子等, 都像这条被榨干了乳汁的芦青河。但是,当沉稳的隋抱朴接管粉 丝厂时,地下河又重新发出了轰轰的水声。在这里,芦青河成为 了人性的试金石:当人欲膨胀,它萎缩;当人恢复本真状态,它 张炜张炜文集( 卷一)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7 :4 5 7 1 6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流淌。河所蕴含的“洗涤”功能算是明显的呈现着。再看,小说 中描绘的洼狸镇的河,过去它总是奔流不息,也带来了小镇的繁 荣。不过,随着河道的滞塞,商贾往来逐渐减少,昔日繁盛的小 镇也由此变得封闭和落后了。人们变得食古不化,并开始无休止 争斗,默默地见证这一切的唯有那艘破败的古船。河水的涨落与 小镇的起伏,都是对时间奔涌和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见证。虽然, 河道滞塞了,但河自身的生命力仍在,河水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 时间所拥有的流动与永恒性在河流特质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河流的流动是对时间的坚守,这在古船中主要在以下几点可 以得到体现:首先,不论河水流动以何种形式存在或出现,也不 论干涸或充盈,它始终承载着人类命运发展的轨迹。从某种意义 上说,河水的流动算是终极的,又是永恒的。古船结尾处,小 镇的居民们在干涸多年的河道里发现了奔涌不息的地下暗河,这 也恰恰说明了河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存在形式。其次,水是 一切生命之源,这种“源头”的追溯不仅在于它孕育和滋养着人 类。更为重要的正在于,它对人类精神、灵魂有着洗涤与净化功 能。在创作精神层面上来说,从对河的赞美到对河的忧思,张炜 体现出了从童年生活的回忆转入对社会甚至是生命的哲学思考。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以过度开发和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换 取的。河道,表现出自然资源的枯竭。当然,解决问题途径只有 清除障碍,使得河流继续奔腾入海。这就要求去人们改变贪婪的 生存观念,并接受自然生命规律和法则的洗礼,这样才是实现民 硕士学位论文 族振兴之正道。人类不能任由欲望的“河水”泛滥成灾,这样是 欲望洪流所吞噬的不仅是人类自身,还有人类所迷失的生存与发 展方向。古船结尾处,见素终于又“看到了那条波光粼粼的宽 阔河道上,阳光照亮了一片桅林 。这里表现出的是张炜对人类 家园美好未来的一种希望。当然,“河 意象不仅局限于自然意义, 而且还富于生命意识,甚至还带有些情绪化的意味。譬如,在一 潭清水和芦青河告诉我等作品里,张炜通过儿童的眼睛来 观察芦青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风俗礼仪和人情世故,用清新抒情 的笔触给读者展示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生机盎然,而又乡 风纯朴的美好画面,这些都寄寓着张炜“返回家园”和“融入野 地”的精神指向。 可以说,张炜心中的芦青河是美好人性的安放之地,也是荡 涤卑鄙、龌龊人性的神圣殿堂。不过,在人类的无止尽的蹂躏之 中,河在无言、悲伤的哭泣。河水以涨落来告诉人们,生命之力 是绵长而持续的,人类需要以适度的张弛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如 果,任由欲望的洪水泛滥成灾,那么,真正枯竭的不会是“野地”, 而恰恰是人类自身的精气之魂和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第二节碾盘、石磨意象 在“野地”意象之中,与“河 意象紧密相关的意象是碾盘 意象和石磨意象。与“河 意象一样,这两个意象也都指向“野 张炜古船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7 :3 6 8 1 8 论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地 。当然,它们都不具有生命存在的外化特征。但是,它们都能 通过对时间的坚守而存在获得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在九月寓言中,碾盘意象是集中而反复出现的。小说的 开始就是女主人公肥坐在一个“四周茂长出茅草 、废弃的碾盘 上的回忆,“大碾盘在阵阵歌声中开始了悠悠转动,宛若一张黑色 的唱片。她是磁针,探寻着密纹间的坎坷。她听到了一部完整的 乡村音乐:劳作、喘息、责骂、嬉笑和哭泣,最后是雷鸣电闪、 地底的轰响、房屋倒塌、人群奔跑所有生息被如数拾起,再 也不会遗落田野”。然而,这些都成了肥心中永存的记忆和长久 的依恋。因为,原本充满着原始野性生命冲动的活力村庄早已不 见了,沉重的大碾盘也只是停留在了九月的荒芜之中。小说的结 尾,也与碾盘紧密相关。肥与所生活过小村的道别选在了“碾盘 : 她和龙眼在碾盘上发生了性关系。之后,肥和挺芳开始了浪迹天 涯的生活。除了主人公肥以外,碾盘与整个小村的村民们的生活 也是紧紧相依:村民们用碾盘碾碎瓜干和杂粮,姑娘、小伙们在 碾盘上嬉戏,“全村体面的孩子都要在正午的日光下蹲到碾盘上撒 尿,让母亲看着它濡湿青石 ,成群的鼹鼠、兔子、草獾、刺猬 和一些不知名的小兽都在碾盘下栖息碾盘的转动,带来的是 一个充满朝气、有着充沛元气的村庄。 石磨意象主要集中出现在古船里。隋抱朴就是从石磨旁 0 张炜九月寓言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2 张炜九月寓言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3 张炜九月寓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3 硕士学位论文 走出来的,“老隋家族的命运也许注定了要与这些老磨房连在一 起。抱朴喜欢清静,多年来就坐在方木凳上看老磨 。隋抱 朴和弟弟隋见素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父亲为他们取其名的意思是希望他们能保持本质与素朴,减 少私心,并削弱欲望。隋抱朴用多灾多难的人生诠释着父亲的期 望,在磨房中,他反思到“我不是恨哪一个人,我是恨整个苦难、 残忍”因而,他反对弟弟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