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 tract abs tract an l n 妙1 灯 con c e rni n gm e n f u c i u s , stho u ghto f物r a lb i l dun g c 劝 创 加 d 胡1 恤 pa ys s pe c 1 ala tt e ntion tob o wtobc a re a u ym or alpe 。 旧 氏明 d m o r a l 坛 ation isthc key top icofthc e t 址 cs . but for , 0 刃 q e re aso氏介 w例 泊 p l c ha vc s to d l edth e m end us,s th e o ryo f b i l d u n 乡场 化 a t l a 汕 todo in面s th es i s i s to朗 a l yz c 胡 d c l 面 勿t hes y s l e 山 ofme 心吧 、 功 即 斗ofb il d ung . i r e a d m 助 c i 公助d 此 住 口 幼 s es w 对 t te n by c x pertsatm e d ci u ss in 0 旧 th eory, an d put m e n 幼 usand the 加 口 u e d c e of hi s th eo ryinthe hi s t o ryb a c k gr o u n d to右 办 d itsvi v idp i d 泊 rean d d e e p m e 别 田 叮 9 men d uswas 比 功 inzhoud ydas t y du血g th e pe ri od ofth e 叭 la 比 山 9 5 扭 t es,and 地 bom e to 例 ,胡d加面l ygiv eb i ma即o dedu c a l i onal b a c k gr o und . hc inherite d an d d e v e l 卯 ed c 冶 n fu d us、 th eo ry. hcassumed th a t c v c ryo neh as ad e s ir eto becom eam o r a l 伴n 泊 n in hi s妞 口 c rc o n 别 习 。 u s n ess w hi 比isthe fo u n d a t io n of m o ra 1 buildin 乡m e d d 璐怡 出 c 。 理ofm o 招 i bui m 加 9 闭 d l v i d ed in t o 。 刃 o p ar tsa c c o r d in g toits ouje ct l v 卜 一th c pen 泊 . 叭 m o rai buil ding andthe歇 兄 j al e t b l o al b ul l d in g 江 b c fo r 口 er is formo n arc b朗dth e in t cll。 引 泊 al , th e la 叱r t b c d v i li an. me ” ci us,sofm o ra 1 buil d 吨 b as a de叩 andgr e a t 加 己 u e 毗 ou thc c 五 访 es e 仃 adi t 1 0 拙 叭歇 兄 l e t y,es 户 父 1 山yinth epol l t i caj an dm 。 旧 spb e r “ . m 即d 璐s ta t edtbat eve ryh iunanbein g isbomtob av e a s e 理 姆ofc o m p assi o 氏 s h aj 口 e , 心 。 。 , 习 。 usn ess 皿d politel y d ecl ine;we s b o u l d m ake tb 。 记犯口 别 绍翻 泊 5 1 拄 veand p r e fe r e n t i alinour d 斌y livcsino r d e r tot ea c b ourselv esmo r a ll y an d u p 】 讯。 urm o 司 5 切g e . m e d c i uscla汕e d l h atthc m o n aj 陷 b s b o ul d bu加 ed u ca t i o d s ys te ma ft e r p r o v i d 加 9 th ed v i u an 初thth e fo n ds ln e n 回 liv吨 物 山 盯 d , ino r d e r toboild a g cx 劝乳 心目 a t m o s phe reand k in dcus t o 口 . thc mo n ax c hs h o ul dp ro妞 ctandcareth e d v ilian like thc p ax entstothe irc hild r e n . t 七 。 in t e ll 。 以 泊 als b o ul dedu cate hi ms e lf山 山 e t 面e and liv己 a m o 司 旅, hop in g toh elp the m o 盯 c h tobuilda w e l l 一 吨 歇 犯 i aty. 几e v alue ofth isth es i s istofo n ” ul a teth e 画qu eness and 加po比 坦 “ofthc me n d us、m o r a l th eory. 公州叭如: m e n d us ; in o r albuild吨; 声 卿阔 m 。 旧bil d u n g : 即 幼 目d 扮 。 目 b u d u 刀 9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 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 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己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 教育 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 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 手 “ ,:含 铸 替 签 字 日 期 : 叫年 月 四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南昌大学 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的 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 南昌大李 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话编 尸电邮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李 树 梦 签 字 日 期 : 、可 年 月 。口 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对 签字日 期: 年 月1“ 日 学位论文 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 址: 前言 前言 道德教化理论是 在教化哲学的理论视野中来考察人的 心灵如何受到涵养 和 塑造, 并形成道德美德。道德教化理论有两个主要特点,即:一是相信美德是 可教的,因为人心是可以得到塑造的; 二, 教化并 不只是指 灌输一般知识而形 成一些头脑品质,而更是指使人心灵中 的理智、 情感和意志 三者得到扩展、相 互融合和化通,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广阔 、深厚、 灵慧,从而 成为一 个普遍性的 精神个体。 获得心灵品质比 只获得头脑品 质要重要得多,有教养比 仅仅有知识 要重要得多。 现在研究教化的文章很多, 每个研究者的 视角不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也 不一样, 随着对教化理论研究的 发展, 对这一 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成熟。 较早 的 期刊 上有一 些文章把教化简单的等同 于道德教育, 把孟子的有关道德教化的 思想用现在话语方式生硬地解释为 孟子的 素质教育思想;还有的用西方话语方 式来界定教化,把教化理解为 加r a le d u c a t i o n ,助 r a lc u l t u r e , c u s t omi z a t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即 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 和话语方式 来界定和研究教化思想。 国内一些学者对教化的界定是这样的: 全红认为, 所谓教化,即 “ 政教风 化、教 育感化” 之义。 社会教化就是统 治者通过行政的或教育的各种手段对全社会实施的普遍的 道德训练与情感陶 冶,以 便使全社会形成统一的 道德 认识和道德实践。 赵明因 认为, “ 教化” 乃统治者上 施下效的带有强制性的 “ 政令” 或 “ 教 令”,目 的 在于富国、 足食、足兵。 , 朱 克良 指出,教化思想萌芽于周代,至战国末始形成理论形态, 到汉代, 教化作为统治 阶级的治民 术而全面推开。教化是一种政治、 道德和 教育三 者有 机结合的统治术。, 曹影、李 秋认为,教化是 “ 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义。 他们 指出,中国 自西周以来,虽然一直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只是到了汉代, “ 教化,才得 , 全红中国 杜会教化问题探讨【 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卯4 . (l):7 即 2 赵 明 因 . “ 有 教 无 类 ” 新 解 【 几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1 哪. ( 4 ):%j卯 , 朱克良 , “ 教化”含义初 探切一 高等学技文科学报文摘,1 的4 ,( 3):1 的 前言 以 正式兴盛 起来,成为 德育的 基本职能。 王毓明指出, 教化又称德教, 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中 国进入阶 级社会后, 最先主张德教的 是商 朝伊尹,自 此 教化便成为社会政治 活动, 是推行以 德治国 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教化进行 深入探究的首 推周公。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了 较 为系统的 教化思想。 汉儒在其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 使教 化思 想体系臻于成热, 且付诸实践。 詹世友认为,教化是相信人的自力,启发人的善意,尊重人的情感和本然 之性的特点, 并以一种人文性的、 体 现人伦情理的文化样式( 如“ 诗” 、“ 礼” 、 “ 乐” 等)对人们实行 熏陶、归融, 对人的精神进行文 饰, 从而力图 使社会生 活秩序合乎人情 义理, 使 人们在共同 生活中形成一种合乎 礼义的 精神价值态度, 而把经济事务、 人的自 利欲望、发展自我的愿望淹没在 对温文、淳厚、 和睦、 安定的风俗的向 往之中。 在这 个过程中,人们的德性得以 培养, 心灵得以 塑造。 翻阅 辞海 、 汉语大词典 “ 、 汉语大字典 . 等工具书, 不难发现“ 教” 的 含义重在以 下几点:一,教育;教 诲。 诗 , 鱼藻之什. 绵蛮 云:“ 饮之 食之,教 之诲之。 ,史记 苏 秦列传 . 载:“ 未尝得闻明 教。 ”礼记 学 记 . 载:曰 教也者,长 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三句中 的 “ 教” 字都是 教育、 教诲的意思。) 二,政教: 教化。 说 文 支部。 所云 “ 上所施下所效也厅以 及 书 舜典 所载 “ 帝曰: 百 姓不亲,五品不逊, 汝作司 徒, 敬敷五教, 在宽” 中的 “ 教,字 都应解作 “ 教化”之义; 商君书, 更法 1 所载 “ 前 世 不同 教, 何古之 法?” 此处“ 教斤 为 “ 政教”之义。三, 传授知识、 技能。 与 以 上不同, “ 教”作为此义时其音调当为阴平, 而不读作去声。 如 左传 . 襄 公 三十一年 2 所载 “ 教其不知, 而 恤其不 足” 和 论衡. 谴告所云 “ 太伯 1 曹 影 , 李 秋 .汉 代 教 化 的 源 起 及 其 撼 育 职 能 1 耳 北 华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傲 扣 2 , ( 4): 4 书 2 王 城 明 . 古 代 教 化 思 想 与 形 式 闭上海 : 上 海 人 学 学 报( 社 会科 学 版) 么 刃 2 , ( 孙 签1 加 , 詹世 友, 栗玉仕. 论中国古 代教 化的 实践智葱,南昌 : 南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以 扣 , (1) : 1 洲 4 辞 海编辑委员会. 辞 海 幻.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 ”7. 牧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 幻, 成都: 四 川辞书出 版社,武 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 , 肠 罗风 竹,汉语 大词典 21上 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90 , 周 诗经,田 工 许渊冲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 993 8 汉 司 马 迁 . 史 记 )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 1 9 5 9 , 周 礼 仪礼 礼 记 山 陈 戍 国 , 点 校 . 长 沙: 岳 盆 书 社. 1 鲍 9 10汉 许 该, 撰. 说 文解字注 川. ( 清) 段玉裁, 注 上 海 :上海古箱出 版社. 1 阳1 11周 商 软, 等 商 君书 川.章诗同, 注. 上海上 海人民 出版社,1 9 74 气周1 左丘明 , 王守谁,金秀珍,王 风春. 译注左传全译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壮, 1 宫 洲 , 前言 教吴冠带,孰与随从其俗与之俱裸也”中的 “ 教,都为此义。 说文: “ 化, 教行也。”管子 七法 2 : “ 渐也, 顺也, 靡也, 久也, 服也, 习也,谓之 化 不明 于化, 而欲变俗易教, 犹朝揉轮而夕 欲乘车。, 据此,可将 “ 化” 理解为一定社 会条件下的政治思想或伦理规范在社会中推行, 人们置身于 这样 的 环境中,便会自 然而然的 受到它的影响。这主要强调的是 对受众的作用,是 一个 “ 无为”的过程。 观览 辞海、 汉语大字典,可见 “ 化”的 涵义重在以下 几点:一, 变化。二,转变人心、风俗。 说文: “ 化, 教行也。” 礼记 学记: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此二句中的 “ 化”取此义。三,风俗; 风气。 汉书 叙传下卷下 3 所载 “ 逼上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 败俗伤 化” 和 盐铁论 本议 所载 “ 散敦厚之朴, 成贪鄙之 化” 中的 “ 化” 取此义。 四,随 顺: 仿效。 吕氏 春秋 . 大乐:“ 天下太平, 万物安宁,皆 化其上。” 高诱注: “ 化,犹随也。” 仔细考察 “ 教” 与 “ 化”的 诸多解释,我们可以 看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 教”与 “ 化” 都既有名词的词性又兼动词的词性,作为名词的 “ 教”,有 “ 政 教、 教化” 的意思。 作为 动词的 “ 教”, 则是 一个 “ 上行下效” 的过程, 突出 的是在上者的主动作用,通过在上者的言、行对在下者施加影响,有时甚至是 强制性地让人 接受, 但作为一 个行为动词, 则不能 说明 结果。 作为名词的“ 化” , 突出 其 “ 风俗、 风气” 之义。而作为动词的 化, 其义重在说明一定社会条件下 的社会思 想或舆论、风俗对受众者的 影响,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如 陆贾 新语云: “ 故尧、 舜之民, 可比屋而 封,莱、封之民, 可比 屋而诛, 何者? 化使其然也。”说明了“ 化” 在淳化民风、塑造人性方面的重大作用, 既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里社会潜移默化的图景,又说明了民 风大化这种结果。 将 “ 教”与 “ 化” 的涵义区分最明白的当推董仲舒,他指出:“ 性者, 天质之 朴也; 善者, 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 则王教不能化, 无其在教, 则质朴不能善。 ”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 道出了 教与 化的区 别, 在此,“ 教” 强调的 是动作, 而“ 化” 1 汉 王 充, 论衡, 习.诸子百家从书 2 了 ,上海: 上海古箱出版杜,1 的0 2 周 1 管 仲 郭 沫 若, 闻 一 多 , 许 维 集 校 . 管 子 集 校 ( 上 ) 2 .北 京: 科 学出 版 社, 1 9 56 3 皿1 班 固双书 川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 96 2 4 【 汉1桓宽。 盐 铁 论m 上 海 : 上 海 人民 出 版社 , 1 斗 74 , 1 汉1龙 仲 舒 春 秋 公 璐4 实 性 , f 阅上 海: 上 海古 箱出 版 社, 1 兜 9 前言 强调的 是结果,“ 教” 强调的 是在上者的行为, 而 “ 化” 强调的是对受众的影 响。 由 此可见,教 化的内 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 先,教 化是一 个政治概念。说教化是一个政治 概念,是说它是与政治联 系在一 起的, 是出 于政治目 的 而使用的概念, 也即为了政权巩固、 统治的稳定、 社 会的 秩序而 提出 的概念并付诸实践。 汉代教化的兴起, 源于两个基本事实: 其 一是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秦王朝是以 吏为 师的社会,不注重道德教化。 秦 朝的“ 三 老掌 教 化” 豆 注重 以 法 化 民 , 这 与 它 片 面强 调 法治 有 关. 导 致 秦 政 权 迅速灭 亡的原因,就是 它的严法和酷刑, 没有道德上的 教化和统治者的自 我约 束。 汉代儒学 之士十分关注 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他们希望从秦 王朝灭 亡的教训 中找到 长治久 安之策。 其二 是治理国家的需要。 汉王朝夺取天 下是依靠武力获 得的, 但治理国 家不能 仅仅依靠 武力。儒学之士告诫汉王朝的 统治 者,治理 天 下只 靠武力是 不行的, 要在恃仗武力的同时, 用 诗、 书 来教 化百姓, 才能 治理好国 家, 获得稳固的 统治。 这种思想一方面是说打天下和巩固 政权不 是一回事, 打天下可以 靠武力, 而巩固政权主要不是靠武力; 另一方面是说, 巩固 政权要有武力, 但更要教化。 刘邦 称帝后曾 因 儒学士陆贾 称道 诗 书 而责骂“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 诗 书! , 陆 贾反 驳说: “ 居马上 得之, 宁可马上治 之乎 ?且 汤、 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 并用、 长久之术也。分( 史 记 陆贾列传)正是为了 吸取秦王朝的 教训,为了治理好国 家, 巩固政权, 稳定统治, 汉代的儒学之士才提出 教化的主张, 并被统治者所接受。 教化概念 的提出,是与政治即治理国家不可分离的。 其次, 教化是一 个德治的 概念。 教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与 政治 不可分离。 教 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统治的稳定。 教化是教育和感化,教化的两 层含义告 诉我们, 主 要是依靠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和统治者的以身 作则来进行, 它 一方面要 加强 对普通百姓的道德教育, 引导人 们自 觉 遵守社 会规范和统治秩 序;另一方面突出统治者自己 的道德楷模作用,即统治者要以自己 的行为为百 姓 做表率,只有这样统治政权才能巩固和稳定。 教化也正具有 这样两种含义, 它 一方面 强调社会的教育风化, 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自己 的道德行为 感化。 但是, 由 于教化概念对统治者的以身作则要求得比 较突出 和明 显,因 而后来的封建统 治 者中的 有为之君才会强调教化, 专制君主很少 有人主张教化.在现实中,教 化的 概念虽然也 在使 用,但德治的意义即统治者以 身作则的意 义往 往被人们忽 前言 略,就像德治本身要 求君主以身作则的意义也被人们忽略一 样。 其三,教化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 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 化和 角色知识的 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社 会化 和道德社会化。 政治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 某种政治文化,培养 政治立场和政治 参与能力的过程.而道德社会化则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 学习道德规范,内 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在我国,由 于德治理念 的影响, 道德社会化 往往 代替政治社 会化。显 然, 我国 历史上的教化, 就是指政 治和道德社会化的双 层含义。 这里, 我们说教化是社会化的 概念, 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说教化是社会化的手段。教化是什么?教化无非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教育 形式和统治 者德行的 感化,使社会成员接受现实社会中的政治、 道德等规范体 系, 进而使社会成员能够 遵守社 会规范体系, 教化的目 标是规范和秩序。 一方面 教化使人接受社会需要的政治和道德规范,一方面教化使社会生活的秩序乃至 政权得到巩固。 其二是 说它的 对象是面向社 会全体成员的。 教化包括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内,这决定了 它的对象是社会所有的 成员。 其三是社会 系统进行的 教育。教 化突出的是政府和社会对政治道德教育的关注,尤其是政 府和社会组织对政治道德教育的关注。具体而言,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善社会 习俗的带有教育性质的 制度措施,推广礼教,宜传伦理规范,厉行劝善惩恶, 族德扬善、表率示范,都是教化的形式。 在教化理论的思 想背景中,我们发现,在中国 古代儒家思想中,孟子的教 化思想富有非 常鲜明的 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他在教化思想中, 首重启 证人的 本善之心,以 给人们的行为以一种 道德指 导。 他在 本心中确证善, 认为人心中有 先天的、原初的、木真的 道德意向 结构, 它是教化的 前提。可以 说,相对于一 般的 注重以 礼乐诗等教化素材来涵养、 塑造的 人们的 心灵,以获 得德性的做法, 孟子 认为道德教 化的工夫要集中在推扩“ 四端” 于人伦关系中, 从而使我们的 精神空间得到扩展, 使自 我得到扩大, 并要发挥心官之思的功能, 区分 “ 大体” 和 “ 小 体”, “ 先立乎其大”,“ 求放心”, 并通过配义与道来 涵养我们的生 命血气,即使得 “ 情缘理发,欲随理动” ,这样, 我们就涵养起 正大的 “ 浩然之气,。第三,在社会伦理教化问 题上, 孟子的教化思想也有着 独特性, 就是主张要先富而后教,“ 制民 之产” , 使民“ 有恒产” 才“ 有恒心界 , 1 陆谷孤朱汉民 主编. 中国井育思想史1 阅. 杭州: 浙江教育出 版社,l 卯8 93. 前言 然后教以人伦。 在政治措施上, 主张国 君要先修养德性, 行仁政, 并主张士人 应首重德性的 修养, 为社会做出 道德表 率。 只有这样, 才能 上下呼应, 营造良 好的伦理秩序, “ 化民成俗”,达到社会大化。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孟子的 道德教化思想是成系统的,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任何一 个思想家当他着力从学理上建立一个制度构想时,必然是为了 解决 现实中的问 题。孟子作为 一名有着强烈救世情怀的 儒家士人,其从理论到实 践 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的 学说主张得到实行, 结束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 建立 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 其教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他所处的社会大背景 下的产物, 当然也和创立者的 个人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下面就分别来考察一 下 。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 首先,当时的社会秩序非常 混乱,战乱频仍,民 生凋敝。对此世事, 孟子 痛苦地 描述道: “ 争地以 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 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 罪不 容于死。 ” 其次, 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严重: “ 狗良 食人肉 而不知 检, 涂有饿碑而不知 发: 人死, 则曰, 非 我也, 岁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 2 百姓生活也非常 艰辛, 难以 维护家庭的 温饱, 也无法抵御自 然灾害的 侵袭: “ 今 也制民之产,仰不足衣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 。 ”, 再次,旧有伦理秩序崩溃瓦 解、唯利是图风气大盛. 顾炎武对这个时代的 描述是: “ 春秋时, 犹尊礼 重信, 而七国 则绝不言礼与 信矣; 春秋时, 犹宗周 王, 而 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 犹严祭祀,重聘享, 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 则无一言及 之矣;春秋时, 犹宴 会赋诗,而七国则 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 七国则 无有矣。 邦无定 交,士无定主, 此 皆 变于 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拐文, 而后人可以 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 第第 吼嗡 气 清 焦 循 . 诸 子 集 成 第 二 卷 2 1 旬焦 循 诸 子 集 成 第 二 卷 恤 1 焦 循 _ 诸 子 集 成 第 二 卷 , 孟子正义离娄上上海:上海书店,1986,第知3 。 孟子正义,梁惠王上. 上海:上海书店, , 孟子正义,梁惠王上. 上海:上海书店,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下,而文武之道 尽矣。 ” 这段话形象 地描述了当时社 会道德沦丧、 伦理无 序的 状况。 史记中记载: “ 廉颇之免长 平归 也,失 势之时, 故客尽去。 乃复 用为 将,客 又复 至。 廉颇曰: 客退矣。 客曰: 吁! 君何见之晚也? 夫天下以市道 交,君有势, 我则从 君,君无势则 去。 此固 其理也,有何怨乎?” 2 唯 利是图 竟 然成为当时人们理直气壮反驳他 人指责的 根据。当然顾炎武、司马 迁侧重 描写 的是那个时代诸国之间以 及上层 人物之间的不讲 信义、惟利是图的 情况。 其实 这种风气也流行于当时的民间社 会。 据 战国策记载:当苏 秦出 游数年大困 而归家时, “ 妻不下纤, 嫂不为炊, 父 母不与言。 苏秦哨叹日: 妻不以我为夫, 嫂不以我为叔, 父母不以 我为子, 是皆秦 之罪也. , 乃夜发 书, 陈筐数十, 得太 公 阴符之谋, 伏而诵之,简 练以为 揣摩。 读书欲睡,引 锥自 刺 其股, 血流 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 不能出其金玉 锦绣, 取卿 相之尊者乎? ”沐秦学 成之 后很快得势, 在去楚国的 途中路 过家乡时, “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 饮, 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 而视, 倾耳而听: 嫂 蛇行旬伏, 四 拜自 跪而 谢. 苏秦曰: 嫂, 何前据而后卑也? 嫂曰: 以 季子之位尊而多 金。 苏秦曰, 磋 乎! 贫穷则父 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 畏惧。 人生世上, 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里 ” 心 苏秦成名前后 的个人遭遇说明了 在民 众之中也 鲜讲仁爱道德、伦理规范, 有的只是赤 裸裸的 利益关系。 从这种社会风气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非常淡薄,纲纪废 弛。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 道德担当的儒家学者及其政教措施的实践者来说,孟 子必然要思考如何唤起人 们的道德意识 和良 知,重整社会纲 纪。他的道德教化 学说也是在这种救世之志的激励下发展起来的. 气 清 1 黄 汝 成 集 释 : 日 知 录 集 释 卷” 周 末 风 俗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 985 年 , 第1 以 ” . 1 仪 肠页 . 2 啄词马 迁 . 史 记 卷81 盛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北京 : 中 华 书 局。 1 9 刀年, 第2 中 沼页。 3 张清常、王 延栋. ( 战国 策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 卯4年, 第 63页. 刁 张渭常、王延株. 战国策笺注.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哭 麟 年。第 66 页。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2 .当时的社会流行思潮 孟子自己 的描述是: “ 圣王不作, 诸侯放态, 处士横议, 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 杨, 则归墨。 杨氏为 我,是 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也. 仁义充塞, 则率兽食 人, 人将相食。 ” 他以 拾击 杨墨为职志, 维护君父之道, 倡仁义道德, 并以 深刻的理论洞察来论证自己 的理论立 场. 史记, 孟子荀卿列 传载: “ 当 是之时,秦 用商鞍,富国强兵; 楚、魏用 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 务于合纵连衡, 以 攻伐为贤。 而孟柯乃述唐、 虞、 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 潘 究实用的法家、兵家、 纵横家则被各 诸侯国所重 用。 由 孔子开创的 儒家的根本主张是从伦理出发,通 过整顿 人际关系, 进而建 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 谐社会。孔孟以 人的 “ 仁心” 、 “ 善性”为根据, 着重 通过 人的内 在心性的自 觉 修养来成就人的内 圣,从而使人 人都各安其位,达到 “ 君 君 、 臣 臣 、 父 父、 子 子 ” 3 这 样一 个 整 齐有 序的 社 会。 孔 子说 : “ 为 仁由 己 , 而 由 人乎哉?” 4 又说: “ 仁 远乎 哉?我欲 仁, 斯仁至矣. ” 5 , 但是 儒家的这种思想主 张在当 时并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 孟子慨然以继承孔子为志,乃对孔子学 说进 行十字打开,发挥出 “ 性善” 、 “ 小体” 、 “ 大体” 、 “ 养浩然之 气” 等学说, 使孔 子的道德教化学说有了更为细致的展开。 1 【 清 焦 循 . 诸子 集成 , 第 二 卷 , 孟 子 正 义 膝 文 公 下 ,上 海 : 上 海 书 店 , 1 , 86, 第2 6 9 页。 2 司马迁. 史记, 卷 74 盂子荀卿 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 第 2 343页. 3刘宝楠. 诸子 集成 第一卷, 论语正义 颜渊. 上海:上海书 店, 19肠. 第271 页。 弓刘宝楠. 诸子 集成 第一卷, 论语正义 颜渊. 上海:上海书 店, 1986, 第262 页. 刘宝抽 诸子集成第一卷, 论语正义, 述而止海:上海书店, 1 9 肠, 第1 50贾。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3 . 孟子个人成长背景 史记 孟 子荀卿列传说: “ 孟柯, 邹人 也. ” 邹,在 今天山东省的邹 县。从地域文化分析, 孟子所在的 邹地的文化属于邪娄文化, 即炎 族文化,由 于黄族文化称处于东 方的 炎族为东夷,所以 邪娄文化又叫东夷文化。东夷中文 化最发达、 人口 最集中的,当 属三邪地区。以 三邻为代表的邻娄文化,自 唐虞 以来一直就发展较快,远在其他地区之上。这个地区的文化是典型的以伦理为 本位的文化,其民彬彬礼让,文质相宜。黄族对其虽以异族敌视,仍不能不称 道其 “ 有君子国” , “ 夷俗 仁也” 。 他方之人各有贬词, 独于东夷无异言,以“ 礼 让” 、 “ 仁人” 称之。 邹文化最早是从 邪娄文化发展而来的, 其间虽 然经过 变革, 已 经西周化,但邹娄文化重人间亲情的 传统并没有根本消除。孟子从小在这种 孝亲敬长、 彬彬礼让的 文化背景下成长,使他对道德教 化的 力量非常有信心。 在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对孟子父母姓字名氏没有任何记载, 韩诗外 传 和 列女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迁、断机、杀豚、去 妻等故 事虽然只有民间 传说的价值,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孟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良 好的教育,他最 推崇的就是文王、舜和孔子,孔子重义而轻利、富贵如 浮云的 价值选择对他的 影响很大。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为捍卫孔子之道而与人辩难,慨 然以 人心必正,邪说必息,坡 行必拒,淫辞必放为志。 孟子时时以尧舜和孔子 为榜样, 常常以 “ 不免为乡 人”而忧虑。 可以说,孟 子的良 好家风为他培养了 纯正的道德意识,亲证了 人性之善,并为他进行自 我道德教化、 涵养德性开辟 了一条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新路。 1 张 知寒. 略论邻娄文化与棍墨 . 全国 第二次孟子 学术讨论会论文, 未刊稿, 转引自 杨泽波. 孟子评传 . 南 京: 南京大 学出 版社, 2 以 抖 , 第洲5 页。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4 . 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影响 孟子 “ 言必称尧舜” ,以继 承大禹、 周公、 孔子三位圣人的 事业为使命, 希 望端正人心,消灭邪说, 平治天下。三代历史尤其是西周礼制 社会的实践对先 秦儒家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 周 朝典章制度的 基 础, 开启了成康之治。 作为儒 家的 创始人孔子毕生以 恢复周礼为己 任。 他说: “ 周 监于二 代, 郁郁乎文哉里 吾从周. ” 又说: “ 周之德, 其可谓 至德也己 矣。 ” 2 礼 记 中 庸中记载了 孔子的言 论: “ 吾说夏礼, 祀不足征也; 吾学殷礼, 有宋存 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当今学者认为 “ 三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笼 统 地说,都具备礼制社会的某些 特点,但相较而言,周礼 最能 透视礼文化的本 质特征。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夏商之礼因时代久远,多有湮没无可考者,但另 一 方面,也是 更重要的原因还 在于,周王朝作为 三代社 会发 展的 最高阶段,为 周礼集夏商文化积累之大成,将礼乐制度推进到繁荣完备阶段提供了前提条 件。 ” 3 还有学者断言, “ 先秦儒家所面临的是由 于社会大变革所带 来的礼崩乐坏 的 局面,孔孟上承周 文教化, 并通过自 己的损益创造, 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 觉的 道德实践, 从而奠定了 儒家内 圣之学的基调。 ” 从 孔子到孟子, 他 们都十分 重视从三代礼制实践中 汲取经验。 “ 周礼作为三 代社会漫长 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 结构可以 从内 在精神追 求与 外在结构实体两个侧面把握 孔子, 尤其是 孟子, 主要是从内在精神追求的角度,通过创造性的发挥发展了本是作为历史文化的 礼,赋予了它以新的内 涵、 新的活力, 显示出了 儒学作为一种 哲学的突破, 的 内 在 性 关 切。 “ 孔 孟的 重 视内 心自 觉的 内 圣 路 线 离 不 开 三 代 的 礼 乐 文 化. 余 英 时说: “ 仁是孔子思想的 核心, 他终于 在这里找到了 礼乐的内 在根据。 礼乐 是孔子思想中的 传统部 分, 仁 则是其创新部分。以 发生的历 程而言, 后者正 是 突破前者而来。 总之,我们可以 断言,离开了古代的 礼乐传统。儒家中 心思 想的发生与发展都将是无从 索解的。 涌 三 代历史和文 化对先秦儒家思想的 兴 起和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对孟子的道德教化学说的影响 在 孟子,一书 刘宝抽. 诸子集成第一卷, 论语正义 八借,.上海:上海书店, 2 刘宝楠 诸子集成第一卷, 论 语正义 泰伯. 上海:上 海书 店 3 韩德民 荀不与儒家的朴合理报,.济南:齐鲁书杜.2 冈1年.第 1 9 肠.第5 6页- 1986,第 1 68页。 解 纪襄编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 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 以扣1 9 1页. , 韩德民 荀子与孺家的 社会理想,.济南:齐普书社,2 001 嗓英 时 . 士 与 中 国 文 化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 刀 刃 3 年 , 犯 年,第 2 1 8-2 1 9页 页 年 , 第肥 民第 第 1 章 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中更是随处可见。 总 之, 孟子的道德思 想体现了 儒家学说作为成德之教的 本质。正 是这一点, 使孟子 特别注 重体 证本心之善, 并以 此为 统领, 来展开 其独特的 道德教 化思想。 第 2章 个体的自 我道德教化 第二章个体的自我道德教化 本章和下一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分别从个体道德教化和社 会伦理教 化角 度来阐 释孟 子的 道德教 化思想, 分析其教化的 基础、 途径, 考察 孟子的道德教 化 思想的内容和特色。 证性善以备教化之基础 孟子之世, 礼乐的教化功能 进一步式微。 但孟子的 教化思 想同 样指向 成德之 教, 而不只 是灌输一 种规范意识。 孟子要进一步亲证“ 仁” 在人心中的 显露。 一 方面, 他要开廓一种本体的 领域, 把孔 子学生 不可得而闻的“ 性与天 道” 作为 仁 德的根基, 另一方面, 他要把性与天道的价值蕴涵朗 现出 来, 而贯 通于 伦常日 用 之中。 成德的 工夫在于让性的善端通过推扩、 涵养而 成就己 德。 这就是一个不断 提升的教化过程。 首先, 他确证天道的整一、 普遍、 无所缺欠的 特征, 天道是一种自 我完满的 万类存在之源, 其生 物之过程体现的 是一种不言而信之诚: 天 地有序, 四时 不期 而至, 鼓 之以 雷霆, 润之以风雨, 阴阳相摩相荡, 而万物化生, 透露的 是天地有 生物之德, 他把这种德称作“ 诚” , 并认为天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诚者, 天之 道;思 诚者, 人之道也。 ” 这首先就要明乎善: “ 诚身有道. 不明乎 善, 不诚其 身矣尸 .2 性则 与天 道为一, 人虽是天 地生 物之一, 但人心 是天 心之发窍之所, 表 现在 人心有思。 “ 思” 在孟子看来是一种人伦情感的联 通结构、 道德是非的判断结构、 道德行为的反省结构, 所以, 性之四 善端为 “ 恻隐之心、 辞让之心、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 四者既是情, 又是智,是 一种情智相融的意 动结构。 它们是实有, 而不是假设, 于是, 它们必能自 然流露而朗现。 他把此四 端视为 人之为 人的 本质: “ 无恻隐 之心, 非 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 之 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 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 孟子的性善论,一方 面以性 天合一 保证其至善之价值, 另一方面直下鼓舞人们的道德自 信。 从 教化的 角度说,只有对性之善有证觉, 就是立志,就必能走在自 我教化的正道上。 性 清 1 焦 循 . 诸子 集 成 , 气 间焦 循 . 诸 子 集成 、 清】 焦循. 诸子 集成 第二卷, 孟子正义 . 离姿上.上海:上海书店。1956,第2 卯 页。 第二堪, 孟子正义 离娄上.上海:上海书店,1986,第 2 卯页。 第二卷, 孟子正义 公孙丑上.上海:上海书店,1986,第 1 3 8 . 1 3 9页。 第 2 章 个体的自我道德教化 其次, 孟子的论证首先 进行的 是一种还原, 那就是把任何现实的利益、 苦乐 感受排除, 而让原初、 本真的道德生 命的意向朗现出来, 比如, 侧隐 之心就是这 样自 然而然地流露出 来的: “ 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 有休惕恻隐之 心。非 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 然也. ” 他排除了 任何功利或心理的 因素 ( 排除心理因素, 尤有见地) ,认为恻隐 之心是一 种原初 的 生命关怀的流露, 每个人都能亲身体证它的实有性。 另外, 对 他人的 辞让, 对 违背道德的 思想、 情感、 行为感到羞耻, 对是非的判断, 都能在排除了 一切利 益、 个别性的 苦乐情感之后能朗现出 来。 这就意味着, 人心中 有一种原初的结构, 有 着人伦关联的 指向 , 并内涵 着是非 判断。 能 证成此原初结 构, 就接通了 道德生命 的大 本大源, 源头活水。 当 下的 利害和苦乐趋避当然也可能成为人们的行为动机, 甚至把这种动 机看 作是 人的 本性在中国 和西方都大有人在。西方源远流长的幸福主义、 快乐主 义, 中国的 法家 学者、 列子 “ 杨朱篇” 中的杨朱, 都是如此, 所不同的是, 幸福主 义、 快乐主 义就认为 快乐本身就是善, 只是因为当 下的快乐可能会引起更大的 痛 苦, 才主张 应该 着眼长远, 来衡量当 下的快乐是否比 未来可能带来的痛苦更大, 或者当 下忍 受的 痛苦是否能在未来带来更大的快乐, 以 此决定行为的取舍, 而 列 子 “ 杨朱篇”中的 杨朱则把快乐当 下化, 而置未来于不 顾: 法家则认为可以 利 用人 们趋利 避害的 本性, 来为富国 强兵的目 标服务。 他们都不能 排除当 下的、 个 别性的利益、 苦乐, 来朗 现人的原 初的、 本真的 道德生命的结 构, 或者干脆就认 为, 这种结构根本是不存在的。 孟子也承认人有追求口 腹之乐的自 然倾向 , 但是, 他认为, 这并不真的 就是 性之本然 结构, 因为它 有赖于外物, 所以, 君子不把它 叫做“ 性” : “ 口 之于 味也,目 之于 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 之于臭也,四 肢之于安 佚也, 性也。 有命 焉, 君子不谓 性也” . 礁 循注曰; 此五者“ 皆 人性之所欲也。 凡人则触性从欲, 而求可乐。 ” 也是说感官欲望是缘外物而起, 其满足需要有个 善的主宰, 亦即需 要仁义 道德来 指导. 所以, “ 君 子之道,则以 仁义为先, 礼节 为制,不以 性欲而苟求 之也。故 君子不谓性也. ” 从运思路向来看, 孟子 扭转了 从现象性的 个别 利益、 当下 苦乐趋避来考察道 德问 题的思路( 这一思路是很 容易 采取的, 因为 现实利益 和苦乐是直接与当 下的 生命感受相联系的,让人 们感到这是唯一的实 在) ,认为 这一思 路无疑与道德无 缘, 通过从这个方向 来制定道德规则要求人 们遵守, 根本不可能 涵养人们的 德性, 因 为这种思路是只顾现实的利益和苦乐, 而于生 命之本源则无 所顾念, 从而失 却 f 清 1 焦 循 诸 子 集 成 第 二 卷 , 1 孟子 正 义, 公 孙 丑 上 , . 上 海 , 上 海 书 店 . 19 肠 , 第1 38页 1 清 1 燕 循 . 诸 子 集 成 第 二 卷, 孟子 正 义, 尽白 下 . 上 海 : 上 海 书 店 , 1 黝, 第5 82页 【 清1 焦循, 心 诸子集成第二卷, 孟子正 义 尽心下,. 上海:上海书店,19肠,第5 83页 【 清1 焦循. 诸子集成第 二卷, 孟子 正义. 尽心 下,甲 上海: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玉米采购合同书范本
- 2025环保型建材供应合同
- 2025北京家具买卖合同
- 治疗方案沟通核心框架
- 干呕的日常护理
- 巴基斯坦时间管理体系解析
-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数学试卷
- 普通心理学(第2版)课件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机制
- 2025年电工基础知识试题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
- 汉heidenhain itnc用户手册探测循环
- 学习领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心得
- 水稻联合收割机使用与维护
- 供应商考核评分表
- 无土栽培学(全套课件660P)
- 《表观遗传》教学设计
- 2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业主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
- GB/T 3683-2011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GB/T 3036-1994船用中心型蝶阀
- GB/T 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 GB/T 1220-1992不锈钢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