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亚当·斯密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亚当·斯密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亚当·斯密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亚当·斯密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亚当·斯密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经济与伦理的统一经济与伦理的统一 “亚当斯密问题”研究“亚当斯密问题”研究 姓名:张卓莉 导师:刘琼豪 副教授 年级:2004 级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经济与伦理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对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意义 重大。然而,社会经济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却一直困扰着人们。如何推进经济发展和 道德进步呢?在诸多经济伦理理论和研究方法中,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德哲学 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见解独特而又深刻。亚当斯密面对 18 世 纪前工业资本主义的英国社会现实,探讨了社会经济、社会伦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基本问 题,运用“同情” 、 “经济人假设” 、 “看不见的手”等原理整合出一个井然有序、和谐有 益的人类社会,初步形成了市场社会的经济理论和道德学说。因此,研究亚当斯密的 思想学说,发掘其中精华,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及其道德伦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富有直 接的现实参考价值。 “亚当斯密问题”是指斯密的两部传世著作即伦理学方面的道德情操论和经济 学方面的国富论之间存在着矛盾。历史上关于“亚当斯密问题”的争论虽然早已 根据史实和逻辑给出了公正和公认的结论,但是,随着现实的发展,它不断地向我们昭 示着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动态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彰显出 新的意义并指导着现实实践。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紧扣主题经济与伦理的统一,选择“亚当斯密问题”作为 切入点,运用文献阅读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斯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时期经济与伦理一致性的思索与把握,拟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界定。由于以“亚当斯密问题” 作为切入点,而它又涉及到斯密对于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理解,因此本文首先从总体上考 察“亚当斯密问题”的来龙去脉,解释“亚当斯密问题”的涵义,剖析“亚当斯 密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的原因,了解学术界对“亚当斯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加 以简单的评议。 本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斯密本人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基本看法。 “亚当斯密问题” 引发了各式各样的传闻与争论,然而,理解斯密的最好办法是斯密本人的教诲。本文认 为, “亚当斯密问题”的真谛在于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为什么在斯密那里经济与伦理是 ii 统一的?两者的统一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入手,考察了斯密生活 的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持、共同发展的 关系,这就影响并决定了斯密基本上是把二者的统一视为主要的,而且赋予了斯密构建 适应新生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的历史使命。既然如此,又怎样理解斯密要分立著述道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呢?本文通过考察斯密时代的学术状况及其个人的知识背景, 认为斯密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事实上均属于其道德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此,本文接着 梳理这两部著作的逻辑脉络和主要思想,进而论证斯密是在道德哲学的统一框架下运用 “同情”和“看不见的手”两大原理实现了两书逻辑的完整与内在本质的联系。那么, 经济与伦理的统一是如何体现在斯密的著作之中呢?本文主要是通过剖析斯密“经济人” 的特性即趋利性与道德性的融合以及发掘“经济人”逐利行为的伦理意蕴来解决这一问 题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斯密的意识和著作里经济与伦理具有着深层 的内在关联性。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旨在研究斯密关于经济与伦理统一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斯 密的这一思想不仅对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前我国的经济 实践和道德建设也具有有益的借鉴价值。 本文的主要用意是实事求是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斯密本人的原著,广泛引鉴国内外学 者的研究成果,试图探究斯密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理论建设,以之为当今社会、经济的 诸多问题的正确理解与合理解决,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伦理道德 的建设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古典学说。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 伦理 统一 “亚当斯密问题” iii the unit of economy and ethic -research on “adam smith problem” name: zhang zhuoli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qionghao enrollment-year: 2004 major: ethics research-orientation: economy ethics abstract economy and ethic are interdependent and closely interrelated, which is importantly significant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however, people are always confusing by the moral problems which appear in social economic practice. how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 progress then? in most economic ethics theories and studies, adam smith, british famous thinker, morality philosopher and economist in eighteenth century, has his own particular and profound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and ethic. confronting the british social realit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before 18th century, adam smith explored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social economy, social ethics and law system, and primarily created economic theory and moral doctrine in the market society by using the principles such as “sympathy”,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invisible hand” and so on to work out a regular and harmonious human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valuable to learn adam smiths theories and excavate their essence for the theo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moral ethic. “adam smith problem” refers to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miths two famous books: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n ethic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on economy). although a fair and accepted conclusion of the controversies on adam smith problem has been given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events and log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still shows the dynamic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y and ethics; economics and ethics, emerging its value and directing the reality practic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n the basis, the thesis chooses the unit of economy and ethic as the theme and focuses on “adam smith problem” to discuss smiths thinking and mastering of the consistency of economy and ethic in the period of the sprouting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reference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the thesis is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mainly defines “adam smith problem”. because it i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thesis iv and affects smiths interpretation on the relation of economy and ethic, this part explores the origin of “adam smith problem” in general and explains its definition,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it is proposed, finally does some simply comments about the problem. part two stresses on discussing smiths no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thic. “adam smith problem” raises all kinds of hearsay and controversies. however, the best way to interpret it is smiths instruction. in the thesiss opinion, the essence of “adam smith problem” lies on the unit of economy and ethic. why the economy and ethic is unit in smiths notion, and how to reflect? 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it from times; it examines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society in 18 century, t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capitalist economy and ethic was interdependent, supporting each other and developing together, which determined smith to view the two as unit and entrusted smith historical mission to construct a theory that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pitalism. since it was the fact, how can we understand smith wrote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respectively? after examining the academic situation and the knowledge that smith had in the period, the thesis thinks that smiths ethics and economics actually are parts of his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thus the thesis continues to sort out the log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main ideas about these two works, then proves smith made the logical accomplishment and intrinsic relation in the two works became true by using the principles “sympathy” and “invisible hand” under the unit framework of moral philosophy. how the thought of “unit of economy and ethic” is embodied in the two works? the thesis solves the problem by main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man” and exploring moral entailment about the behavior that “economic man” quested for profit. from the analysis of above,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eep intrinsic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y and ethic in smiths notion and his works. part thre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tual value of smiths thought on “unit of economy and ethic”. the theory of smith is provided with not only important eff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thic, but also profitable value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and moral construct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thesis is to practically combine with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analyze smiths books, the paper widely consults others study results from abroad to home, trying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smiths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and ethic; which are useful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able solution of many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addition, it offers us available references of classic theor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thical morality. key words: economy ethic unit “adam smith problem”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引 言言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伦 理思想传统都非常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解答,如中国先秦时期 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辨,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德福关系的思索。经济 发展与道德进步,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普遍追求的共同目标,但在实践中,两者却 经常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不仅历史上如此,亦同样呈现于所有生活在以市场经济体制 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面前。市场经济以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造就了富裕繁荣的社 会生活,但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当年马克思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 并警告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商品拜物教和等价交换原则,一旦进入社会生 活各个领域,会对道德产生恶劣的影响,使人和人之间仅仅存在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 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全都淹没在利 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爱情、良心、尊严和人格也都变成了金钱关系。金钱是衡量道 德的最高标准,也是最高的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的原则。而我们中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亦卷入了一个不能自主的历史旋涡之中,经济活动 与伦理道德之间产生了许多摩擦和冲突。 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来源于经济主体对“利”的追求与社会对 “义”的内在要求的冲突。人们既追求经济的价值,也追求道德的价值, “我们不想生活 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里什么也买不到;我们也不想生活在一个有效 率的、富裕的社会里,这个社会把它的金钱用于道德上受到指责的目的”1。经济活动 的目标是追求利益,在经济主体的眼里,对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是不容侵犯的权利。当 经济主体在竞争与冲突中实现利益共谋时,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益的最大追求推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的“利”与社会要求的“义”是统一的,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是 统一的。当经济主体的利益追求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经济主体的“利”与社 会要求的“义”则是矛盾的,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互相冲突,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问题 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抵御物欲横流的诱惑,捍卫道德的纯洁和尊严? 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一个既“有效率的、富裕的” 、并且又是“公正的” 、 道德的社会?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早已远去的古典时代的思想家,从对人们熟知的大 师作品的重新解读中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启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 18 世纪英国著 名的思想家、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他以其渊 博的知识、深刻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自然、简洁、合情、合理地解决了经济与伦理之 间关系的问题,对我们现代极富启发性。而由他的两部主要著作即道德情操论 (the 2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年)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年,简称国富论 )之间的关系所引 发的“亚当斯密问题” (adam smith problem)虽然已经被史实和逻辑充分证伪并成为 历史,但是,就我们的认识而言,它永远不会终结,并且随着现实的发展及其与历史的 全面的深层的联结和接触,蕴涵的内容更为丰富,彰显的价值更具时代性。因此,本文 以“亚当斯密问题”作为切入点,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从这个旧的问题中发掘斯密思想 宝库所蕴涵的现代价值,赋予斯密原著的历史性含义以新的生命。 本文试图回归斯密的时代,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斯密整个道德哲学的立场上,研 究斯密对于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解决方案,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斯密问题”的 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斯密对其经济学 与伦理学甚至整个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 研究方法。斯密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历史、伦理、经济、政治的人类社会生活 几乎所有重要方面。斯密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众多领域,与他所采取的系统的方 法进行研究是分不开的。借鉴斯密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的客观现实,我国的经济学与 伦理学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事业、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同时,在整体上相互参照、 相互支持、良性互动是非常必要的。从实践层面上看,斯密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把握与 解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当前我国的历史任务 类似于当年斯密的历史课题,而斯密运用“同情” 、 “经济人假设” 、 “看不见的手”等原 理整合出市场社会的有序和谐,这些理论探索无疑可为我国建立以经济激励为基础、以 自律性道德为根本,并以法律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互补的整体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 启示。简而言之,研究斯密关于经济与伦理统一的思想,能够为促成经济与伦理的融合 与统一、为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进步提供丰富的思想史资源、具体科学的学术 背景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据此,构建全文如下: 第一部分“亚当斯密问题”的界定。由于以“斯密问题”作为切入点,而它又涉 及到斯密对于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理解,因此这一部分专门对“斯密问题”进行了界定, 解释“斯密问题”的涵义,剖析德国历史学派之所以提出“斯密问题”的原因,综述中 外学术界众多学者对“斯密问题”的研究概况、基本结论及其主要根据,并对已有研究 进行简单的评议。 第二部分“亚当斯密问题”的真谛经济与伦理的统一。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说明在斯密那里经济与伦理为何是统一的以及是如何统一 的:第一,考察斯密生活的 18 世纪英国的经济、政治等基本状况,得出结论即当时资本 主义的经济与道德呈现出相辅相成、彼此支持、共同发展的状态。这一客观现实赋予了 斯密的历史使命是从理论的高度系统地勾画出新的经济世界的轮廓以及充分地证实一种 适合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标准。第二,探讨斯密时代的学术历史背景,可知斯密 3 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均属于其道德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接着勾勒 这两部著作的理论框架以及梳理其中的伦理学和经济学思想,进而论证斯密是运用牛顿 式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借助于“同情”和“看不见的手”两大原理实现了两书逻辑层面的 完整一致和内在本质的紧密联系。第三,论证斯密的“经济人”不但是一个道德人,而 且是一个利他、利社会的道德人, “经济人”是趋利性与道德性的统一体, “经济人”的 逐利行为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不仅是创立市民社会的美德的基础,而且是增进公共福 利、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源。这就更加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在斯密的内心里经济与伦 理是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和统一,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的。 第三部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与伦理统一思想的发展、影响和现实价值。这一部分指 出,斯密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独特的理论把握和建设不仅对经济学与伦理学从斯密时期 的统一到近代的分离对立到现当代复归于统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 且在现实中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和指导作用。 4 一、 “亚当斯密问题”的界定一、 “亚当斯密问题”的界定 亚当斯密一个奔走在人类道德情操世界与经济行为领域之间并致力于两者协 调统一的伟大的思想先行者,他的精神世界充满着哲学思辨与现实关怀、理性思考与感 性体悟,他的理论体系奇妙广博、完美精巧,牵动了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智慧, 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进程。然而,伟大的思想家往往会 留下一些令人费解、困惑不已、争执不休的谜团。 “亚当斯密问题”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的困惑和争执之一。 (一) “亚当斯密问题”的深层内涵及其提出原因(一) “亚当斯密问题”的深层内涵及其提出原因 “亚当斯密问题”是由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希尔德布兰德和克尼斯于 19 世 纪中叶首先发现和提出的。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看成是“道德人” , 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强调人的同情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动机,同情心是连接 社会的主要纽带;而在国富论中则把人看成是“经济人” ,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强调人的利己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一切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均出自这一动机,他们 因此得出结论:斯密的这两部著作是互相矛盾。他们将这一前后矛盾解释为斯密随着时 间的推移以及在旅法期间受到重农学派魁奈的影响,从而在国富论中改变了道德 情操论的思想。 “斯密问题”的核心,是所谓斯密思想观点上“自利论”与“利他论” 的分裂与对立,实质上则是指斯密的伦理思想与经济思想的矛盾问题。 那么,德国历史学派为什么会提出“斯密问题”呢?本文认为,既与德国历史学派 的经济学家所面临的本国特定的现实经济条件有关,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斯密思想的特 点本身。 德国历史学派是以批判英国古典学派的形式登上经济学舞台的, “斯密问题”正是德 国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一种对抗性的反应。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仍是一 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英国经济一个世纪,中央集权毫无凝聚力, 地方上各自为政,北方的城市商业资本与英国的产业资本建立了牢固的贸易联盟,斯密 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政界和经济学界;而南部新兴的工场手工业者、 工人和农民,正陷于封建势力的控制和束缚,受到北方商业资本和英国进口商品的压迫, 难以发展,更难以形成近代的国民经济和统一的国内市场。虽然德国经济学家这一时期 的历史任务与当年斯密为英国所奋斗的历史课题正好相似,但是 19 世纪现实的国际经济 的联系却决定了他们的理论必定与斯密的理论互相对立。为了解放中、下层人民的生产 力,开展产业革命,建立现代的国民经济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以追赶经济发达的国家,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从德国的特定现实状况出发,以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与国家 5 利益为使命,对古典学派所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以及经济动机的利己性假定的普遍 适用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特别强调德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干预、国民的文化与 道德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发现和揭示了存在于斯密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内在对立 斯密在经济上强调利己,在伦理上强调利他,由此形成了两者之间内在的分裂和紧张 即所谓的“斯密问题” 。 德国历史学派之所以提出“斯密问题” ,主要是由斯密思想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第 一,斯密的思想中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本身就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误解。例如, 马克思在考察斯密著作中关于价值的观点时就指出: “我们在亚当斯密的书中不但看到 关于价值概念的对立见解的痕迹 ,不但看到两种,而且看到三种,更确切地说,甚至 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 ”2而 且斯密在其经济学研究中同时运用了经验归纳与逻辑演绎的方法, “一方面,他探索各种 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隐蔽结构。另一方面,他同时又按 照联系在竞争现象中表面上所表现的那个样子把联系提出来。这是两种理解方法, 一种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 另一种则只是把生活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 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之中。这两种理解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不仅安然并 存,而且相互交错,不断自相矛盾” 3。由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在外在的形式 上是完全相互分立的,加之两者的问世相隔 17 年之久,斯密自己对两者的关系又几乎没 有任何明确的说明,这就难免使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他的这两部著作产生迷惘 和疑惑并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第二,斯密的思想是一个庞大完整的道德哲学体系,斯 密则更像是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家,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只是其整个写作计划 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置身于斯密的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之中, 才能正确地理解斯密的经济学说和道德学说,也才能正确地认识他的两部主要著作之间 的关系。德国历史学派正是没有从总体上去理解斯密的每一个主要概念和主要观点,也 没有深入考察斯密思想的逻辑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而只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地将斯密 的经济学说从其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孤立出来加以理解并与他的伦理思想进行比较,这 样一来, “斯密问题”的提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亚当斯密问题”研究状况(二) “亚当斯密问题”研究状况 自从 19 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 “亚当 斯密问题” 以后, 关于亚当 斯 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其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在 200 多年的时 间里就不断地被人们议论、探究。纵观“斯密问题”论争,主要形成了“对立论”与“统 一论”两种不同思想和观点。 “对立论”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两大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着 6 悬殊的对比或相互的分歧, 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利他主义,而国富论中的核 心思想是利己主义,这种伦理上的道德人和经济上的非道德人,反映了斯密前后思想上 的碰撞和矛盾。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9 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如罗 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斯卡尔津斯基、布伦塔诺等人,他们评论甚至指责斯密 制造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人格分裂和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价值紧张。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卢森贝在他颇具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史一书中认为:斯密 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4,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 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的利益”5,这两个世 界是相互区别、对立相异的,但是“斯密没有说明为什么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在伦 理学中变成了相反的东西,即变成了利他主义”6,其原因是由于斯密“不能把经济看 做是基础,而把观念形态看做是上层建筑。他的二元论是自然的;因为这是受资产阶级 的自然的本性所决定的” 7。我国学者宛樵东、吴宇晖在他们合著的亚当斯密与国 富论 一书中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斯密问题”是存在的。此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陈其人先生认为“斯密难题”是客观存在着的并根据历史唯物论来解释“斯密难题”的 产生原因,指出斯密论述的道德人实际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在物质 利益不受侵犯时,其道德没有利己和利他的区别与对立;而斯密假设的经济人则是商品 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其行为的目的是利己,手段是利他,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然而斯密却将道德人的特性和经济人的特性相混淆,既不能理解精神生活是由物质生活 决定的,又没有清除道德情操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国富论的影响,所以造成 两者的对立。8 “统一论”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两大思想体系之间具有着内 在的联系,是协调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斯密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构成 要件。主张“统一论”的专家、学者众多,在国外首先是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边 际效用学派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提出质疑,此后,美国学者 g.r.莫罗、著名经济思想 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康芒斯和约翰加尔布雷斯、学者亨利威 廉斯皮格尔和帕特里夏沃哈恩、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英国 历史学家巴克尔、著名经济学家 l.罗宾斯、d.d.拉斐尔和 a.l.麦克菲,日本著名学者大 河内一男、田中正司和星野彰男等都同意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内在思 想是一致的。国内学术界关于“斯密问题”的研究,主张“统一论”的学者主要是以朱 绍文、陈岱孙、蒋自强、万俊人等人为代表。虽然诸多学者都对斯密的经济思想与伦理 思想持统一的观点,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处理,主要从史实和逻辑两 大方面来进行论证。 就史实而言,第一,从斯密在旅法之初写给休谟的信9中推测,大约从那时起他就可 能已经开始写作国富论了,此后,两书交叉修订再版,虽有发展但基本观点并无变 化。第二,1896 年爱德温坎南出版了亚当斯密于 1763 年任职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 7 教授时的讲稿法学讲义 ,其中已阐述了自利是经济行为的动机,证明了斯密于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早在他去法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就逻辑而言,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当首推 g.r.莫罗于 1932 年出版的亚当斯密的伦 理学说与经济学说一书,此书试图证明在斯密那里经济思想和他的伦理思想是相辅相 成、不可分割的,从逻辑上解决了“亚当斯密问题” ,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被誉为斯 密研究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从逻辑上证伪“斯密问题” ,有的学者是通过考察斯密 的利己思想在两部著作中的体现来进行的。康芒斯在其主要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中根 据他所谓的斯密“天赐恩惠的神学”思想,来阐述斯密的同情心和利己心总是相互补充 的关系,认为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和他的国富论里并不矛盾。l.罗宾斯认为, 人们对斯密的“误解常常是因为对自利概念解释得过于狭窄而引起的”10;大河内一男在 其著作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中把斯密描绘为一个探究 商业社会市民伦理的思想家,认为斯密将伦理问题放在经济中解决,在 18 世纪下半叶英 国的所谓“市民社会”里,在自然神论的预定协调观念下,利己心的原则比利他心更为 本原,因为前者最终会带来公共善行,可以形成良好的近代美德,而后者的过度发挥反 而会阻碍这一进程;陈岱孙把“斯密问题”定性为斯密两部著作中存在的同情心和利己 主义这两个相反的人性论的矛盾,认为道德情操论中利己主义以被批判或控制的形 式提出来, 国富论中对其的处理是道德情操论中这一思想的继续,二书之间存在 着连续性;11道德情操论中文版的译者蒋自强、钦北愚等在“序言”中指出, 道德 情操论和国富论虽然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无论是对其学 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 本性是利己的。有的学者则认为斯密主张人性二元论,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伦理学 与经济学中认为,前人关于人性“自利性”与“利他性”分裂与对立的解读完全是对 斯密思想的误读,因为斯密不但指出人性“自利性”的一面,也强调了人性“利他性” 的一面。朱绍文通过分析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指出斯密两部 著作中人的本性是一致的,而且斯密的“经济人”的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12还 有一些学者如帕特里夏沃哈恩、贾旭东等人是通过从整体上解读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 法学讲义和国富论 ,得出结论即斯密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杰出的思想家, 道德 情操论是国富论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斯密问题”主张“统一论”的研究成果中,本文感觉湖南师范大学聂文军看待 “斯密问题”的见解新颖、独到而又深刻,他运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以及史实 与逻辑密切联系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斯密问题” ,在此特值一提。聂文军在其博士论文亚 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指出,对“斯密问题”截然二分、或此或彼、非此即彼 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僵化的看法。因为“斯密问题”反映和蕴涵的是现实 的经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 的、动态的矛盾发展或展开的历史过程,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斯密问题”存在或不存在, 8 不能简单地断言斯密的两部著作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体系之间存在着对立或者不存在 对立,而应当辩证地历史地予以考察,在其和谐一致中发现蕴涵于其中的差别与对立, 在历史的演进与理论逻辑的展开中揭示二者之间的统一。 关于“斯密问题”的争论,还存在一个属于中间派的第三种观点。13这种观点虽然承 认道德哲学家斯密与经济学家斯密是互相矛盾的,但却认为两个斯密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道德情操论所涉及者是广泛的社会道德的问题;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所涉及者只是较为狭窄的人类经济行为的问题,二者疆界不同,互不干犯。这种观点表 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与实际则相距甚远,且有离题之嫌,孤立了斯密的经济思想与伦理 思想,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避而不谈。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斯密问题”是视而不见的。例如,古典经济学派就完全 是根据国富论来解释和发展斯密思想的, “斯密问题”在他们眼中是不存在的。又如, 现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熊彼特在其经济分析史和英国经济学家埃里克罗尔在其 经济思想史中也都没有提到“斯密问题” 。他们都根据国富论来解释斯密的经济 思想和人性理论,基本排除了道德情操论对斯密经济思想和人性理论的意义。 总之,关于“斯密问题”的现有理论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和深度。这些研究成果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激发了人们对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和伦理学思想之间关系研究 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着斯密思想研究更为广阔、更为深入并日益趋于成熟,从涵 盖历史、伦理、经济、政治的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重要领域去全面而综合地研究斯密的学 说,力求揭示斯密的多面性、总体性和全人类性。其次,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论发展 和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学理思考,伴随着现实的经济与伦理的客观的动态演进, 作为学术研究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既要清楚自己的限制和范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 学科、自己的专业上,才能有所作为,又要学会“越界” ,走向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在 思想方式、分析方法乃至阐述风格上都可以互相启发,这样才能更加完善地诠释人类自 身的行为。还有,引起人们关注人性、美德、公平等问题,并从理论上探寻如何使经济 与伦理、利己心与利他心、追求财富与培育美德、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协调统一。通过 解读“斯密问题” ,我们可以得知,斯密是从经济的内在因素或经济运行的规律即“看不 见的手”去统一市场经济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化解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的。这 一理论思路对于我们研究上述问题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此外,这些研究成果也具有重 要的实践意义,促使我们在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地思考经济与伦理的复杂关系以及 有效地解决人自身的现实冲突与理论困惑,为实现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双赢积累了很 多可供借鉴的因素和教训,从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9 二、 “亚当斯密问题”的真谛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二、 “亚当斯密问题”的真谛经济与伦理的统一 当人们围绕着“斯密问题”争论不休时,人们最想知道的是斯密本人是如何看待这 一问题的;而当学术界将“斯密问题”断定为一个假命题时,人们最想知道的是斯密本 人是否赞同这一结论。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然而,当人们满怀热情 去向斯密请教时,他却“三缄其口” 、 “沉默不语” 。人们在他的两部伟大又“分裂”的著 作的字里行间寻找着二者的关系,却因没有发现清晰的答案而感到失望甚至不可思议, 疑惑和迷惘也仍然在继续着下去。为此,要探寻斯密本人对“斯密问题”的看法,除了 尽可能设身处地地回到斯密的时代并站在斯密的立场上去把握他的两部著作之间的关 系、探讨他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解决方法之外,似乎别无他法。正如斯密所说的: “由于 我们不能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如何,所以如果不是想象自己与他人站在相同的立场上 时一定产生的感觉,恐怕我们就不能清楚地知道他人的感受。 ”14笔者通过考察斯密生活 的那个时代的基本状况、梳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逻辑脉络和主要思想以及 剖析斯密“经济人”的根本属性,揭示出“亚当斯密问题”的真谛在于经济与伦理的 统一。为此,本章着重从这些方面去剖析在斯密那里为何经济与伦理是统一的以及是如 何统一的。 (一)(一)18 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与亚当斯密的历史使命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与亚当斯密的历史使命 任何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所肩负的时代的历史 课题。任何一种有影响的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都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斯密生活于 18 世纪的英国,他的思想无疑带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他的道德 情操论和国富论正是对 18 世纪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思考的产物。因此, “亚当斯密所说的伦理与经济一致,只是在将他的伦理思想和经济理论同时代背景结 合起来考虑的情况下,即只是在将它同 18 世纪中叶新兴市民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的 情况下才能够理解。 ”15 1、18 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 18 世纪,这是一个在本质上有别于古代社会、中世纪社会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洗礼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之后,整个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