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 2004 年休斯顿网 球大师杯赛上的 8 位世界优秀职业网球选手为研究对象,对技战术的运用特征了进行了全面的分 析,提出了世界男子职业网球技战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一、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技术运用特征 1)每拍结束频数的分布特征是:前 4 拍为 57;前 6 拍为 74。较 10 年前,现今前 4 拍和 前 6 拍的结束频数各减少 8和 5。 2)除个别特别优秀的网球选手外,绝大部分选手的非受迫性失误多于致胜球。因此,在网球 比赛中,所有运动员都是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在增强进攻性同时,围绕如何减少自己的非受迫 性失误而进行的。水平越高,致胜球个数更接近或略高于非受迫性失误个数。 3)在技术的运用特征方面,发球、接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是运用比例最多的技术,不 同选手在使用不同技术频率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正手击球次数多于反手击球次数。在反手位击 球技术的运用方面,侧身攻技术的运用和该选手的特长技术有关。 4)运动员得分技术主要集中在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截击上,失分技术主要集中在接 发球、正手击球和反手击球上。每名运动员得失分技术所占的比例与该运动员的特长技术和打法 有密切关系。 5)在击球的稳定性方面,发球、正手击球和其它击球技术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击球的得分效 率方面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削球和其它击球技术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世界优秀职业网球选手在 发球的稳定性、正手击球和其它击球技术的稳定性和得分效率方面十分接近;而在发球的得分效 率、接发球的稳定性和得分效率等常规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技战术运用时的空间特征 1)网球单打空间运用的共性特征是“以后场为主,由内而外,由后至前” 。 2) 网球单打争夺的核心是在后场, 后场虽然得分高, 但失分更高; 中场的得分明显大于失分; 前场得失分由每个运动员的打法特点所决定。 3)中路是双方运动员控制的焦点,其得分大于失分。就大部分运动员而言,左路得分略高于 右路得分;就失分而言,每个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规律与个人打法和技术特点密切相关,上网型 打法中路失分较底线型选手多。 三、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战术运用特征 1)运动员的打法不同,各战术阶段运用的频率也不同。全面型和底线型选手相持战术阶段的 运用频率偏高于发球和接发球战术阶段,上网型选手三个战术阶段的运用频率十分接近,接发球 战术阶段运用频率略高于发球和相持战术阶段。 2) 无论运动员为何种打法类型, 三个不同战术阶段得分的效率却一致。 其得分效率的大小为: 发球战术阶段相持战术阶段接发球战术阶段。 四、男子职业网球未来技战术发展方向 发球在追求速度的基础上,更注重旋转和落点的变化;接发球更趋主动,进攻意识更强;技 术更加精准、全面;主动进攻理念不断增强;打法向全面型方向发展,但底线型仍是打法的主流。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网球运动起源于 1213 世纪的法国,在 13581360 年间流传入英国,并作为英 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贵族运动”之雅称。其后,英国人哈利梅姆在草 地上建造 “网球场” ,创建网球俱乐部,扩大网球游戏的影响,促进了网球运动的形 成。1873 年,被享誉“近代网球之父”的美国人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变 成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并取名为“草地网球” 。同年他还出版了一本以 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项运动作了详细的介绍,从此,草地网球问世。随 后,1875 年英国的板球俱乐部制定了网球比赛规则,并于 1877 年 7 月,第一次举办温 布尔顿男子网球单打比赛。 1从此,网球运动从游戏娱乐时代进入了竞技运动时代。 当今,网球运动在国际化、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强力推动下,高速、迅猛 向前发展。世界各大网球赛事频繁活跃,四大公开赛和不同级别的大奖赛、职业巡回 赛、年终总决赛和独资赞助的赛事奖金数额逐年增加。 2运动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 参加更高级别的赛事,挣得更多的积分,获得更多的奖金,都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 战术研究,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从而提 高竞技能力,赢得比赛。同时,随着高科技的介入,网球器材在不断的更新,网球训 练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网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促进了网球 运动整体水平的迅猛发展。 网球运动在 18 世纪末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百年多的历史。 3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也曾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取得了一些较好的运动成绩,并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女子双打冠军。但如同一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项目相比,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男子网球项目,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赛 中,几乎看不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目前我国男子运动员 atp 最高排名是 337 名(截 至 2005 年 2 月 28 日) 。 4多年来, 广大的网球教练员和网球工作者就网球教学与训练、 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竞赛、运动医学、动作的解剖力学分析等方面,撰写了不少 网球教材和普及性读物,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为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1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陶志翔.网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世界体育大事典编辑委员会.世界体育大事典.中国致公出版社.1993 4ranking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讲,网球专著多以说教的形式阐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球专业论文,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技术原理和经验总结,对网球运动的竞技要素与制 胜规律、打法类型、技术风格、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手段等研究较少。网球科研成果偏 少,质量不高。 5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大致由技战能、体能和心智能三个方面构成, 6如图 1 所示。在 决定竞技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技术和战术是组成现代网球运动的基本要素。技术是战 术的基础,战术则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战术的实现,依靠技术全面和准确的发挥,而 技术的提高则依赖于战术合理和巧妙的运用。从这一领域目前研究来看,国内的一些 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和战术原理的教学层面上,除做出一些文字性的描述和常规 的技术统计之外,至今仍未有人做出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而在这些方面,乒乓 球项目为我们树立了表率,该项目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此使乒乓球项目保持长盛不衰。在 2005 年初的全国第五次网球训练工作会议上,国 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女士在网球项目十年来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曾指出:我们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职业选手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训 练规律特点以及制胜要素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入、准确;网球科学化训练程 度还不够高,对技术和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还 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7因此,研究网球项目制胜规律,把握竞技要素,提高科学训练化 程度,提升我国网球选手的整体水平,缩小我国男子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已 成为我国网球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图 1 竞技能力决定要素 如何深入了解和把握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技战术的特征?本文将参加 2004 5赖炳森.1993-2000 年我国网球科研状况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3(2) 6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现代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全国第五次网球训练工作会议材料一 竞技能力决定因素 技战能 体能 心智能 技术 战术 素质 形态 机能 心理 智能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年大师杯赛的 8 位顶尖级职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 一、运动员水平具有最高代表性 网球大师杯赛(tennis masters cup)又称男子职业网球巡回赛年终总决赛,它 汇集了在本年度巡回赛中 atp 年终排名前 7 位顶级选手和 1 位排名在第 8 至第 20 名之 内的当年大满贯赛冠军得主(如果没有选手符合此资格,将按 atp 年终排名第 8 的选 手参加) ,来争夺世界第一的王冠。另外,这 8 位选手将分享赛事所设的 370 万美元奖 金。这对于每一位男子职业网球选手来说,既是每年奖金最高的赛事,也是每年最高 荣誉的赛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4 年在美国休斯顿(houston)举行的大 师杯赛中, 8 位网坛选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 完全能够代表着当今网坛 的最高水平。 二、比赛场地具有最高代表性 2004 年,在 atp 全年的 70 项赛事中,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类型划分,除雅典奥运 会(硬地球场)外,在其余的 69 站比赛中,硬地比赛共有 32 站,占总站数的 46; 土场比赛共有 25 站,占总站数的 36;地毯场地比赛共有 6 站,占总站数的 9;草 场比赛共有 6 站,占总站数的 9。其情况见表 1、图 2。 表 1 2004 年度 atp 赛事场地分布 图 2 2004 年度 atp 赛事场地分布 按不同比赛场地奖金额的多少划分(除雅典奥运会外) ,在全年赛事总奖金数的 92,462,410 美元中,其中,硬地比赛的总奖金数为 52,794,682 美元,占总奖金数的 57 场地类型 硬地(hard) 土场(clay)地毯(carpet) 草场 (grass) 合计 比赛站数 32 25 6 6 69 百分比 46 36 9 9 100 硬地 46% 土场 36% 地毯 9% 草场 9% 硬地 土场 地毯 草场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土场比赛的总奖金数为 23,915,361 美元,占总奖金数的 26;地毯比赛的总奖金 数为 6,387,857 美元,占总奖金数的 7;草地比赛的总奖金数为 9,364,510 美元,占总 奖金数的 10。如表 2、图 3 所示。 表 2 2004 年度 atp 赛事奖金分布 场地类型 硬地 (hard) 土场(clay) 地毯 (carpet) 草场(grass) 合计 奖金数($) 52,794,682 23,915,361 6,387,857 9,364,510 92,462,410 百分比 57 26 7 10 100 硬地 57% 土场 26% 地毯 7% 草场 10% 硬地 土场 地毯 草场 图 3 2004 年度 atp 赛事奖金比例图 从表 1、图 2、表 2、图 3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 atp 全年的赛事中,根据比赛场 地的类型不同划分,无论是比赛的站数,还是比赛的总奖金数(级别) ,硬地赛事对运 动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场地,硬地土场 草场地毯。因此,大部 分运动员势必将以夺取硬地比赛的优胜为主要目标。这次大师杯赛是在硬地上进行, 可见比赛场地具有最高代表性。 此外,硬地适合不同类型的打法,任何打法的运动员都有在硬地上获得冠军的可 能性。 综述所述,对 2004 年网球大师杯赛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深 入了解国际男子网坛技战术的运用规律,把握当今男子网球的技战术发展方向,并为 国家男子网球队备战 2008 年奥运会、指导我国男子网球技战术的训练实践、提高我国 男子网球运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 一、分析不同选手技战术的个性特征。 二、找出优秀职业选手技战术的共性特征。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三、通过对 2004 年大师赛及相关高水平网球职业比赛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世界男 子职业网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 2004 年 11 月 13 日至 11 月 21 日在美国休斯顿举行的大师杯单打比赛为 研究范围;网球技术特征方面,主要以常规技术统计、技术的频数、技术的效率、技 术的稳定性等为范围,进行相关技术特征的分析;战术特征方面,主要以发球战术阶 段、接发球战术阶段、相持战术阶段为范围,进行相关战术特征的分析;对技战术时 空特征进行分析。 1.4 研究限制 一、由于大师杯赛是采用硬地球场比赛,未涉及到土场、草场和地毯球场,故该 研究的结果只适应于硬地。 二、无法将所有的优秀职业网球选手纳入研究对象。 三、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挥受到心理、体能、比赛环境、比赛状态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在该研究中,主要是对技战术的过程进行分析,未考虑技战术时的心理、体能、 比赛环境、比赛状态等难以界定的因素。 四、本研究以 2004 年 11 月 13 日至 11 月 21 日在美国休斯顿举行的大师杯单打比 赛为资料收集的来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能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cctv5)实况转播的录像为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样本不大,同时对某些难以界定 的技术、场区等统计指标的记录与实际情况可能略有偏差。 1.5 名词界定 1.5.1 技术类 发球发球(serve) :将球送出,进入到比赛状态,每分开始的第一次击球。依发球旋转 的性能分类,常见的发球有平击发球(flat serve) 、上旋发球(topspin serve) 、侧上发 球(kick serve) 、切削发球(slice serve) 。 ace:指选手发球进入有效发球区内,造成对手无法利用球拍触击到该发球而失 分。此名词为形容于赞美该发球的表现,而非裁判人员能使用的裁判术语。 双误双误(double faults) :每位选手在发球局的每一分皆有两次发球机会,当第一发 球未发进有效区域时,可继续发出第二发球,当第二次发球再度失误时,称该情况为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双发失误,又称双误。 正手正手:对右手持拍者而言,在身体右侧的击球方法;对于左手持拍者来说,正相 反。 反手反手:对右手持拍者而言,在身体左侧的击球方法;对于左手持拍者来说,正相 反。 反手位侧身攻反手位侧身攻(hit a runaround) :当来球在运动员的反手位时,他绕过反手,侧 身用正手击球技术对该球进行强有力的攻击。它是一个进攻性很强的技术。 一发成功率一发成功率(1st serve %) :第一发球成功的次数与第一发球总次数的百分比。 一发赢球率一发赢球率(1st serve winning %) :指选手在比赛中,第一发球球进后延续所产 生的任何技术行为成功得分的球数除以该场次所有第一发球成功球数所得百分比。 二发赢球率二发赢球率(2st serve winning %) :指选手在比赛中,第二发球球进后延续所产 生的任何技术行为成功得分的球数除以该场次所有第二发球成功球数所得百分比。 接发球赢球率接发球赢球率(receiving points won%) :指选手在比赛中,接发球球进后延续所 产生的任何技术行为成功得分的球数除以该场次所有接发球数所得百分比。 发球贡献率发球贡献率:发球成功率与发球赢球率之积。它是反映由发球而对整局比赛产生 得分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破发点破发点(break point) :网球比赛过程中,接发球者在任何一局中,只要再赢得这 一分就能取下该局的胜利。 破发成功率破发成功率:破发成功的个数除以破发点总数所得的百分比。它是反映运动员掌 握破发点机会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1.5.2 战术类 战术战术:伴有线路、节奏、位置、落点,并带有明显攻击和限制对手的目的,前后 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的组合。 打法打法:指在比赛中所采用的相对固定或重复出现的技、战术。在网球运动中,将 运动员技术与战术的组合形式称为打法,组合形式结构的不同称为不同的打法类型。 网球打法有底线型打法、上网型打法和全面型打法三种。 发球战术阶段发球战术阶段:每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发球方前 2 拍(第 1 拍和第 3 拍)的战术 运用过程。 接发球战术阶段接发球战术阶段:每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接发球方前 2 拍(第 2 拍和第 4 拍)的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战术运用过程。 相持战术阶段相持战术阶段:每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第 4 拍后(不包括第 4 拍)双方运动员 攻防对抗的战术运用过程。 各战术阶段的使用频率各战术阶段的使用频率: (各阶段总得分各阶段总失分)/(全盘得分全盘失 分) 各战术阶段的得分效率各战术阶段的得分效率:各阶段的总得分/(各阶段总得分各阶段总失分) 1.5.3 其它 受迫性失误受迫性失误(forced error) :受到对方压迫性攻击而造成己方的失误。又称“被动 失误” 。 非受迫性失误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 :未受到对方压迫性攻击而己方在攻击或防守时自 己产生的失误。又称“主动失误” ,它是反映运动员技术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制胜球制胜球(winner) :打到对方接不着的球或无法回击的球。又称为“主动得分” 。 它是反映一名网球运动员攻击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得分得分:本方将球合法打到合法的区域,对方未能合法回接,称本方得分。在网球 比赛中,得分包括两种情况:本方打出制胜球;对方出现非受迫性失误。 失分失分:由于本方未能将对方合法来球进行合法回击,或未能回接到合法的区域, 称本方失分。失分包括两种情况:因受迫性失误而失分和因非受迫性失误而失分。 各技术使用的百分比各技术使用的百分比:该技术在比赛中出现的次数除以所有技术出现次数的总和 所得的百分比。 各得分(失分)技术使用的百分比各得分(失分)技术使用的百分比:该技术得分(失分)的总和数除以所有技术 得分(失分)的总和所得的百分比。 各技术的稳定性各技术的稳定性: (该技术使用的总和该技术失分总和)/该技术使用的总和。 各技术的得分效率各技术的得分效率:该技术得分的总和/该技术使用的总和。 击球区域击球区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网球场地划分为不同区域。将网球场地横向 划分,分为前场、中场和后场;将网球场地纵向划分,分为左路、中路和右路,中路 又称内,左路和右路又称为外。本研究将球场划分为 9 个区域,如图 7 所示。 基本单元竞技过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比赛中每一分的争夺为一个基本单元竞技过程。在基本单元 竞技过程中,双方运动员运用各种击球的方式进行攻防对抗,一旦某方击球失误,基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本单元竞技过程终止。 8 2 文献综述 2.1 网球的科学研究 现代网球运动发展至今,虽然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但网球受到科学研究的帮助 是从 70 年代开始的。 9当时只有少数人关心科研成果,虽然科学原则影响了许多运动 的观念,但仍然没有获得普遍的重视。直到 80 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一些研究网球 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究竟在做些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在帮助网球运动员在最 短时间内增强技术的方法。现在网球运动科学家已有许多发现与成效,并陆续不断地 有新的成果出现。70 年代后,也不断出现了网球各种策略和建议,如“百分率网球” 和“强力网球” 、 “不同打法的策略” 、 “制胜策略”等。这些有关技战术方面的研究成 果为网球教练和运动员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网球训练的运动科学知识主要来自于生物力学(biomechanics) 、生理学 (physiology) 、营养学(nutrition) 、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 、运动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和运动心理学(sports psychology) 。由于结合了以上科学理论的基础,促使 网球运动员能快速地获得运动技能,改进效率,促进网球运动高速发展。 10 2.2 网球技战术的研究 2.2.1 技术方面的研究 技术的种类 网球技术大致上有发球(平击发球、上旋发球、侧旋发球) 、接发球、正手击球(东 方式正手握拍击球、半西方式正手握拍击球、西方式正手握拍击球、正手削球、侧身 正手击球) 、反手击球(单手握拍击上旋球、双手握拍击球、单手握拍反手削球) 、截 击(低空截击、高空截击、网前短击、凌空抽击、挑高式截击) 、高压球(跳起高压球、 反弹高压球、反手高压球) 、挑高球(平挑高球、上旋挑高球、侧旋挑高球) 、放小球、 反弹球、击应变球(后退胯下击球、后退击体侧球、后退肩上击球)等 10 多种大类技 术(近 40 多种小类技术)组成 11。如图 4 所示。 8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910groppel.l.(1992)high tech tennis.champaign.illinosi:leisure press 11高级教练员手册.国际网球联合会(中国网球协会译)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本单元竞技过程终止。 8 2 文献综述 2.1 网球的科学研究 现代网球运动发展至今,虽然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但网球受到科学研究的帮助 是从 70 年代开始的。 9当时只有少数人关心科研成果,虽然科学原则影响了许多运动 的观念,但仍然没有获得普遍的重视。直到 80 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一些研究网球 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究竟在做些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在帮助网球运动员在最 短时间内增强技术的方法。现在网球运动科学家已有许多发现与成效,并陆续不断地 有新的成果出现。70 年代后,也不断出现了网球各种策略和建议,如“百分率网球” 和“强力网球” 、 “不同打法的策略” 、 “制胜策略”等。这些有关技战术方面的研究成 果为网球教练和运动员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网球训练的运动科学知识主要来自于生物力学(biomechanics) 、生理学 (physiology) 、营养学(nutrition) 、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 、运动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和运动心理学(sports psychology) 。由于结合了以上科学理论的基础,促使 网球运动员能快速地获得运动技能,改进效率,促进网球运动高速发展。 10 2.2 网球技战术的研究 2.2.1 技术方面的研究 技术的种类 网球技术大致上有发球(平击发球、上旋发球、侧旋发球) 、接发球、正手击球(东 方式正手握拍击球、半西方式正手握拍击球、西方式正手握拍击球、正手削球、侧身 正手击球) 、反手击球(单手握拍击上旋球、双手握拍击球、单手握拍反手削球) 、截 击(低空截击、高空截击、网前短击、凌空抽击、挑高式截击) 、高压球(跳起高压球、 反弹高压球、反手高压球) 、挑高球(平挑高球、上旋挑高球、侧旋挑高球) 、放小球、 反弹球、击应变球(后退胯下击球、后退击体侧球、后退肩上击球)等 10 多种大类技 术(近 40 多种小类技术)组成 11。如图 4 所示。 8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910groppel.l.(1992)high tech tennis.champaign.illinosi:leisure press 11高级教练员手册.国际网球联合会(中国网球协会译)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对发球方面的研究 网球发球是唯一由自己掌握而不受对方控制的击球方法,是当今优秀网球运动员 克敌制胜的强有力的武器。正因为发球在网球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受到了国 内外网球界的极大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内,方兴首先对亚运会单打冠军潘兵比赛中的发球动作进行立体录像分析, 发现潘兵的人体移动速度与发球的速度有很好的一致性。 12刘卉借助三维高速录像及 12网球发球的三维录像分析.第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996 网球技术种类 发球 接发球 反手击球 正手击球 平击发球 上旋发球 截击 高压球 挑高球 放小球 反弹球 击应变球 侧旋发球 东方式握拍击球半西方式握拍击球西方式握拍击球正手削球 侧身正手击球 单手握拍击上旋球双手握拍击上旋球单手握拍反手削球 低空截击 高空截击 网前短击 凌空抽击 挑高式截击 跳起高压球 反弹高压球 反手高压球 平挑高球 上旋挑高球 侧旋挑高球 后退胯下击球后退击体侧球后退肩上击球 图 4 网球技术种类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录像分析手段,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国内优秀女子网球选手的大力发球 技术13进行测试与分析,试图揭示发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及原理,并对受试者动作技 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和评价。严波涛对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 14。 他们都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发球动作进行了分析。另外,蒋中伟运用计算机仿真技 术分析,网球在空气中运动时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球的运动方程,经计算机处理, 求解出不同初始条件下球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初始条件,分析球运动轨迹的变化规 律,找到提高发球成功率的有效办法。 15当然,国内也有很多有关发球技术方面的研 究,但大多数是描述性的说明,水平较低。 在国外,对网球发球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lta 认为(1995) ,发球动作是一个协 调链,先进的发球的爆发力主要来源于腿部动作中的膝部的屈伸,正是这一动作产生 的爆发力传递至整个链条系统。整个发球的发力过程为蹬腿转髋转体手臂绕肩 肘部伸展小臂外旋转腕随球动作和落地脚。通过这种发力顺序,使发球动作 合理化,达到最佳的发球效果。 16 usta 在 1997 年美网公开赛上,利用雷达测速仪和 高速摄像机对发球的球速和球的旋转速度进行了测量,对网球发球时球离开球拍的瞬 间球速和球的旋转进行定量分析 17。bruce elliott,从怎样加快挥拍速度方面介绍了 发球的动作。他认为屈膝和蹬地动作是增加发球力量的重要动作,有效的蹬地动作可 以增加击球的高度;提出击球手臂转动的速度和击球的高度是高水平选手和业余选手 的两个主要区别。 18 对接发球方面的研究 paul dent 认为,顶尖运动员在接发球时,在发球选手球还没有触拍前就有预判。 因为一些快的发球达到对方只需要 0.4 秒;一般来讲,运动员对球的选择、反应和开 始移动的时间需要 0.22 秒,完成击球动作需要 0.30 秒。因此,运动员如果没有预判, 则到击球点时比实际时间慢 0.12 秒。 19 heinz kleinoder 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比 赛中,接发球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要从下面几个 方面入手:提高运动员的预判能力;通过改变运动员接发球的时间,提高运动员处理 13刘卉.我国优秀青年女子网球选手大力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14严波涛.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中国体育科技.2001(10) :3639 15蒋中伟.关于提高网球平击发球成功率的研究.体育科学.2000(7) :4143 16 advanced coaches manual.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 itf ltd. 17 18 bruce elliottthe serve. itf 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 9th year issue 24. july 2001 19paul dent.reading the game.coaches review summary issue(3).199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时间的能力;控制球拍击球的位置等。 20 对正手击球方面的研究 rafael bahamonde 博士对正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为 了更好地掌握大力击球动作,要做到理解基本的生物力学原理,并在不同的技术中正 确运用;握紧球拍对击球偏离中心时非常重要;尽可能地采用关闭式站位击球,不仅 可以产生更好的线动量和角动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采用平稳的幅度小 的环式后摆动作;选择更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和技术的前挥动作;重视转体的重要性; 正确地理解随挥的重要性。 21blackwell, j.r.和 cole, k.j 对优秀网球运动员和新手 反手击球时手腕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反手击球时手腕 一直处于伸展状态,而新手在击球时手腕才开始伸展。 22blievernicht, j.g.对正手 击球的准确性作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右手持拍的运动员来说,正手打直线球 时,拍面角度大约是 7280 度;而打斜线球时,拍面角度大约是 93102 度;斜线球的 击球点更靠前;打直线球时,击球点基本上在右肩的侧面;而打斜线球时,击球点一 般在左肩的前面。 23elliott, b.c., marsh, a.p.和 overheu, p.r.(1987)对正手击 球动作的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运动员一般会采用两种后摆方式,即传统的 (转肩同时后引球拍)和肘部带动前臂和球拍完成后摆;不管哪种后摆方法,都有一 个环形的特征。这可以使动作流畅,并且可以延长球拍加速的距离;两种后摆方法, 后摆结束时球拍的位置相似; “肘部先导”的正手球拍速度要比“传统”的快等。 24 我国宛春宁借助三维高速录像及录像分析手段,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 对国内优秀女子网球选手的正手抽球技术进行测试与分析,试图揭示发球技术的运动 学特征及原理。 25 对反手击球方面的研究 machar reid 对单手和双手反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手 反手更有利。但每一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和打法都不同,因此,教练员要根 20heinz kleinoder. the return of serve. itf 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 9th year issue 24. july 2001 21rafael bahamonde. biomechanics of the forehand stroke. itf 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 9th year issue 24 22blackwell. j.r.& cole. k.j(1994). wrist kinematics differ in expert and novice tennis players performing the backhand stroke: implication for tennis elbow.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7.5.509-516 23blievernicht. j.g.(1966). accuracy in the tennis forehand drive: cinematographic analysis. research quarterly. 24elliott. b.c. marsh. a.p. & overheu. p.r. (1987) .the mechanics of the lendl and conventional tennis forehands: a coachs perspective. sport coach. october-december. 4-8 25宛春宁.我国优秀青年女子网球运动员正手抽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8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据运动员各自的特点选择更适合他们的反手击球动作。 26 elliott, b.c., marsh, a.p. 和 overheu, p.r.(1989)对反手上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反 手击球后摆的结束动作没有太大的区别。击球时,反手斜线比反手直线肩关节转动的 角度更小,手腕角度更大,拍子更靠前。与两种静止状态下的击球相比,跑动中反手 击球时身体要保持垂直。 27elliott, b.c.和 christmass, m.(1993)对高水平右手持拍 运动员反手削球动作进行了研究,对反手削球时的基本动作特征和击球原理进行了详 细的论述。 28groppel, j.l.对单手反手击球动作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手反手击球 是身体多个部分在非常协调的情况下完成的髋、身体、手臂、前臂、手和球拍;而 双手反手击球主要由身体的两个部分协调完成转髋和转肩带动上肢;这可能能解释 为什么单手反手是肘部引导挥拍或者在击球时降低球拍给球施加上旋。 29 对截击方面的研究 jack groppel 对截击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正手截击还是 反手截击,击球时拍面略微打开一点。后摆时,上臂的转动使反手侧截击时拍面打开 的更多一点。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截击都有转体动作,但反手截击转体幅度更小一点。 30van ghelywe, b.和 hebbelinck, m.(1986)对正手截击动作的肌肉力量和地面反作用 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加速阶段,所有 9 大肌肉表现出很强的活动性,除 了肱三头肌和桡肌;截击时,基本上没有手臂的挥动,所以肘部基本没有伸展动作; 三角肌前部在整个截击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活动性;截击动作同样需要很大的肌肉力 量,除了肘部的收缩肌外;地面的反作用力相对来说较小。 31elliott, b.c., marsh, a.p.和 overheu, p.r.(1988)对截击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在网前 截击相比,在发球线截击时后摆的幅度各不相同;高水平运动员在发球线截击时,球 拍一般置于击球肩的后面;在网前截击时,球拍更靠近肩的位置;反手截击比正手截 击的后摆幅度更大;高水平选手的拍头速度更快;高水平选手击完球后球拍继续向前 26machar reid. biomechanics of the one and two-hander backhands. itf 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 9th year issue 24. july 2001 27elliott. b.c. marsh. a.p. & overheu. p.r.(1989). the topspin backhand drive in tennis: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16.1-16 28elliott. b.c. & christmass. m.(1993). the slice backhand in tennis. sport coach. july-september. 16-20 29groppel. j.l.(1983). teaching one and two handed backhand drives. joperd 23-26 30e. paul roetert &jack l. groppel. biomechanics of the volley. itf 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 9th year issue 24. july 2001 31van ghelywe. b. & hebbelinck. m.(1986). muscle action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s in ten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2. 88-89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3 - 下挥,而中等水平的运动员则时将拍面继续打开,并且向下挥。 32 对击球时站位的研究 duane knudson 博士对开放式站位和关闭式站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正手击球时开 放式站位和关闭式站位没有多大的区别,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开放式站位击球并不会 对身体和上肢施加更大的负担。不管采用何种站位方式击球,由于在比赛中频繁地使 用正手击球技术,可能会造成力量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疲劳而导致损伤。关闭式站位击 球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获得更快的挥拍速度和击球的准确性。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初 学者最好采用关闭式站位击球,而中等水平的运动员(nrtp3.5 到 4.5)可以采用开放 式正手击球。职业运动员需要注意,为了减少正手开放式上旋击球的失误,尽量要用 球拍甜点的位置击球;开放式站位有击球时间和移动的优势,同时还会缩小有效击球 区、降低准确性和挥拍速度;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关闭式站位,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 用开放式站位。 33 对随上球击球动作的研究 elliott, b.c. 和 marsh, t.(1990)对正手和反手击球上网动作进行了分析,认 为上旋和下旋击球上网动作的力学原理完全不同,下旋击球时运动员一般不改变上旋 击球时的握拍方式;两种击球上网的准备动作基本相同;后摆动作各不相同;上旋击 球的动作更连贯;与正常的击落地球动作相比,后摆幅度有所减小,下旋击球的幅度 更小;击球时身体的动态平衡非常重要;上旋击球时,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多地是作为 单个部分来发挥作用。而下旋击球上肢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上旋击球的击 球点更靠前;上旋击球的挥拍速度要比下旋击球快得多;下旋击球的随挥动作,球拍 继续向下挥,然后向上;上旋击球的随挥时球拍继续向上挥,在左肩上面结束;速度 更快的上旋击球留给对手的准备时间会更短。 34 2.2.2 网球战术方面的研究 在单打不同打法、不同场地等战术的运用方面,austin, d.a(1980).对单打策略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赢得比赛的运动员并不一定是具有较好击球技术的运动员; 运动员的比赛计划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就应当开始实施;好的比赛计划不仅表明自己 32elliott. b.c. marsh. a.p. & overheu. p.r.(1988). the service line and net volley in tennis: a cinematographic analysi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 10-18 33duane knudson. an open & square stance case 34elliott. b.c. & marsh. t.(1990). the forehand approach shot in tennis: a coachs perspective. sport coach. july-september. 11-15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的优势和对手的劣势,还要对比赛双方进行客观的评价等。 35hughes, m.和 clarke, s.(1995)对高水平运动员就草场和硬地(合成塑胶场地)进行了一个量化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发球在草场上非常有效,但球的落点与场地情况无关;在硬地上,接发球 的成功率非常高,一般将球接到场地中间的位置,保证不失误;草场制胜球比较多, 而合成塑胶场地失误比较多;草场的来回次数比较少(回合的数量和时间) ;草场上网 比较多,而硬地一般守在底线等。 36darren cabill 对底线打法战术进行了研究,他认 为:速度慢的运动员一般会尽力通过控制比赛的节奏来调动对手全场移动;速度快的 运动员一般会奋力救球,但保证不失误,但同时也会找准机会来调动对手,使对手移 动慢的缺点暴露出来,降低回球的成功率。优秀的底线型选手,一旦通过一次穿透力 强的回击球控制了比赛的节奏,一般不会放弃对一分的控制,会进一步进攻直到结束 这一分等。 37sven groeneveld(netberlands)对发球上网战术做了一些总结,他对何 时来到网前、如何接发球上网、如何运用组合战术创造上网机会、在比分领先或落后 的情况下怎么运用上网战术等做了精辟的阐述。 38craig tiley(south africa)对全能 型运动员的比赛战术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如何对付发球上网型运动员和网前打法运 动员、如何对付底线进攻型运动员和如何对付防守型运动员的具体建议。 39antonio martinez cascales(spain)对高水平选手红土球场战术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 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因此更趋向于底线进攻型的打法。另外,很多红土 高手能很快地适应快速球场,逐渐发展成为一名全能型的运动员。同时,他对发球、 接发球、底线击球技术和上网技术的如何运用做了详细的说明。 40 在女子战术研究方面,ivo van aken 认为,现代女子网球选手的打法类型主要有 底线型、全面型和、发球上网型三种。女子选手和男子选手一样明白从一开始就控制 比赛的节奏的重要性。因此,一般会采用大力发球和进攻性接发球。发球不仅仅是注 重落点,而是更注重落点和力量的完美结合。在接发球方面,不再是单纯的将球接到 界内,而是将力量和控制结合起来。 41 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打法类型的研究方面,taylor, m.和 hughes, m.(1998)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