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的文学现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o f2 0lo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5 1 0 7 2 9 0 1 0 8 5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i t y l i t e r a r y - p h e n o m e n ao f s h a n g h a i d u o l u nr o a di n19 3 0 s d e p a r t m e n t : h i 旦曼墨曼l 垒旦g 坠坌g 曼旦垒亟l i ! 星垒地盟 m a j o r :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2 0 m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s u p e r v i s o r :圣h q 旦gl i 丕i 坠 s t u d e n tn a m e : s i i 堕舀i f i n i s ht i m e :2 01o 4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加巨红批园爹蝴媸玖尔,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蘧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加易年拥哆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少臣纪;呼灰出匀勃z 始豹文学距名l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 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 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 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 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 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幸,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o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二望卜址 加加年j ,月乡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逝登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马以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席 文贵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漆瑗副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晓丽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柳珊副教授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论文摘要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1 9 1 1 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 路而成,从而形成类似租界的性质。它特定城市空间的形成,让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区域拥有 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由此产生了各种文化产业。在文化、i k 态的支撑下,知识分子实践着 丰富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运动,因此,此城市空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活动兴盛的特殊空间。 本文把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2 0 世纪 3 0 年代以多伦路为中心的特定城市空间的形成,于公共租界、华界和日本势力共同管制下 的多伦路以及其附近的地区,形成了所谓的“真空”地带,成为了特定的城市空间;第二部 论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包括繁荣的经济、宽松的政治空间以及 文化杂糅下自由的话语空间,这些为新文学提供了良性发展环境;第三部分论述在租界环境 下相对自由的条件下,以多伦路为中心的特殊文化、l k 态的形成,由此成为了都市空间中知识 分子生存和进行各种文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特定城市空间中,产生了2 0 世纪3 0 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兴盛现象。 关键词:多伦路文学现象城市空间租界环境 a b s t r a c t d u o l u nr o a d ,f o r m e r l yn a m e dd a r r o c hr o a d ,i sal i t t l es t r e e ti n h o n g k o ud i s t r i c to f s h a n g h a i i ti st h ec r o s s - b o r d e rr o a db yt h em u n i c i p a lc o u n c i l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 ,s oi th a s t h en a t u r el i k e dc o n c e s s i o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p e c i f i cu r b a ns p a c e ,s oa st od u o l u nr o a da s t h ec e n t e ro ft h ea r e ah a sar e l a t i v e l yf r e ea n dr e l a x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s u l t i n gi nv a r i o u sc u l t u r a l i n d u s t r i e s b eb a s e do nt h ec u l t u r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c a r r i e do u tav a r i e t yo f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a n d l i t e r a r ym o v e m e n t s s ot h i su r b a ns p a c eh a sb e c o m et h es p e c i a ls p a c ew h i c hc h i n e s em o d e r n l i t e r a r yi sv e r yp r o s p e r o u s m ya r t i c l ei sa sd u o l u nr o a dt ot h ec e n t r a lr e g i o nf o rt h es t u d y , a n d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a r t s t h e f i r s tp a r ti sr e l a t e dt o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p e c i f i cu r b a ns p a c e ,w h i c ha sd u o l u nr o a dt ot h e c e n t r a lr e g i o ni n19 3 0 s d u o l u nr o a da n di t sn e a r b ya r e a si su n d e rt h ec o n t r o l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c h i n a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f o r c e s ,w h i c hf o r m ss o c a l l e d v a c u u m “z o n e ,a n db e c o m e s t h et h eu r b a n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p a c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e x p o u n d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r e l a t i v e l yf r e e s p a c e ,b e c a u s eo ft h eu n i q u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s es p a c e sc o n t a i ne c o n o m i c p r o s p e r i t y , f r e ep o l i t i c a ls p a c ea n df r e ed i s c o u r s es p a c eo fc u l t u r ei n t e r m i x e d ,w h i c hp r o v i d e st h e n e wl i t e r a t u r eas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e x p o u n d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s p e c i f i cc u l t u r ei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c o n c e s s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b e c o m e st h eb a s i s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u r b a ns p a c es u r v i v a la n dv a r i o u s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r e f o r e ,c h i n e s em o d e r n l i t e r a r yf l o u r i s h i n gp h e n o m e n o ni sy i e l di n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u r b a ns p a c e k e yw o r d s :d u n l u nr o a d l i t e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 u r b a ns p a c ec o n c e s s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目录 前言l 第一章越界筑路和特定城市空间的形成3 第一节公共租界的形成3 第二节公共租界的扩张和越界筑路5 第三节日本势力的介入9 第二章特殊城市空间下形成的相对自由1 1 第一节经济的繁华和文学的商业化1 1 第二节政治的“空白 和治外法权的庇护1 3 第三节多元文化的杂糅和自由的话语窄间1 6 第三章文化业态的形成和现代文学的兴盛1 9 第一节以多伦路为中心的特殊文化业态1 9 第二节以多伦路为中心的文学现象3 2 第三节都市空间里的知识分子4 5 结语4 8 附录一4 9 附录二5l 参考文献5 3 后记5 6 前言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于1 9 1 1 年由工部局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而成。它只 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阴j i i 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 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穿过一条逶 迤幽深的弄堂行至尽头处,一利一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感涌上心头,想不到在如 此繁华喧嚣的大上海还有一条如此恬静幽深雅致的小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渲 染着浓浓的怀旧和文化气息。 之所以把多伦路作为我的论文题目, 是因为这短短5 0 0 米的小路却凝聚着2 0 世纪3 0 年代文学的众多文化人,产生了各 种文学现象,它延伸的是上海滩一百多年 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缩影,正所谓一条多伦 路,百年上海滩。在这里,鲁迅、茅盾、 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左联作家的 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 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 馆( 遗址) 、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 祥 熙) 公馆、白( 崇禧) 公馆、汤( 恩伯) 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 物馆”,还有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以及景云 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 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为了重现这一段的辉煌,1 9 9 8 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多伦路改建为“文 化名人街 ,其定位是“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衡市,休闲社区。 成为“寻 访名人踪迹,探索文化源流”之处。所以,我想寻访这些名人的踪迹,探讨多伦 路能够成为文化名人街的源流。 在这里,我要研究的地点是以多伦路为中心,还涉及附近的四川北路和山阴 路等,这些路段也都是由越界筑路而成,越界筑路是工部局扩张公共租界的一种 重要手段,其性质类似于租界,所以文中的叙述都采取“租界”的概念。而时间 范围是从1 9 2 7 年到1 9 3 7 年。1 9 2 7 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作家纷纷南下上海, “在1 9 2 7 年,一些明显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好象受着神秘 的力量驱使似的,他们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不约而同地离开他们原来的栖居之 地向上海迁徒。从欧美游历归来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四一二政变之后在日 本经过了短暂的停留观望之后终于选择了上海的航线。1 9 2 7 年9 月,鲁迅从广 州出发,他和许广平最后的目的地也正好是上海。郭沫若、阳翰笙、李一氓等人 参加南昌起义之后辗转来到上海。茅盾、蒋光慈、钱杏邮、孟超、杨郊人、宋云 彬等从危机的政治中心武汉潜来上海。夏衍、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 王学文、傅克兴、李铁声、沈起予、许幸之等人从日本留学归来。徐霞村、巴金 等人从法国留学归来。洪灵菲从南洋流亡归来。梁实秋、余上沉等人从南京避难 而来。徐志摩从家乡砍石来。柔石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失败后也来到了上海。刘 呐鸥从台湾返回上海,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在上海与外县之间回旋。最为引人 注目的是新文化运动发祥地北京的文化人的大规模南下。闻一多、饶孟侃、沈从 文、胡也频、丁玲、冯雪峰等人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于是一时之间,上海成 为了文化重地。而1 9 3 7 年1 1 月上海沦陷后,许多出版机构、文学刊物和大批作 家又都撤离上海,转移到武汉、重庆等地,上海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也随之失去。 这十年是文学活动最频繁最丰富的十年,所以在这一个大背景下截取这十年与多 伦路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以便更好的探讨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城市空间何 以成为现代文学活动兴盛的特定空间。 目前,专门关于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文学资料还非常贫乏, 只有蔡继福的文章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他通过对景云里、左联遗址、 以及其他名人故居的整理,认为它的形成和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有关,而根本原本是租界的关系。但该文章并未详细系统的分析。另外还有李永 东的博士论文租界文化与3 0 年代文学,他提出了“租界文化“这个概念,以 此来考察的是处于租界文化下整个3 0 年代的文学( 京派和海派) ,但着重选择上 海租界作为范例,研究租界文化以及与文学的关系。其他还有一些类似散文性质 的文章,主要是对多伦路名人故居的描述,如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上海: 多伦路的前世今生等等。所以只能从虹口区和三十年代租界时期的上海的大背 景中,以及作家作品中零星地去搜集相关资料。 。旷新年著:1 9 2 8 文学革命,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5 月版,第1 9 页 2 第一章越界筑路和特定城市空间的形成 多伦路,据上海市虹l 】区地名志记载:旧址位于本区巾部,四川北路北 段至西北段之间,1 9 1 8 年辟筑,以中国内地会传教士苏格兰人窦乐安命名。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公共租界向北越界筑路至北段拐弯处,并向西延长,伸至北 四川路1 9 9 9 弄底。1 9 11 年,公共租界当局把1 9 9 9 弄以南的狭长小路及路西的 无名小溪填浜拓宽。1 9 1 8 年,该路与原1 9 9 9 弄以北的较宽的道路相接,筑成l 形的道路。1 9 4 3 年改名为多伦路。多伦路是公共租界不断扩张的产物。 第一节公共租界的形成 租界,这个半殖民地的畸形产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存在近百年,所谓租界 指的是:1 9 世纪中期至2 0 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 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 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驶这些权力, 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行政管理的围中之圜。而上海租界于1 8 4 5 年设 立,到1 9 4 3 年终结,在中国所有租界中,开辟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 最大,侨民最多,管理机构最为庞大,同时经济最畸形繁荣,影响也最深远。 上海自1 8 4 3 年开埠,此后一步步成为了各国的租界。1 8 4 5 年1 1 月,经英 国领事巴尔富和上海道台宫慕久不断磋商后,出台了上海土地章程,创设了 英租界。自此,土地章程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被看作是上海租界制度形成和发 展的法理,为租界制度组织的根本大法。 因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所获的权利,各国列强可利益均沾,于是美国派顾盛 为公使来华,并于1 8 4 4 年签订了望厦条约,其第三款和第十七款规定美国人 在五港口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同时美国也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其后,在 上海的美侨人越来越多。1 8 4 5 年,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首任主教文惠廉来到 上海,看中了虹口一带的发展潜力,就向上海官府提出在苏州河北岸购地建造传 教士住宅的要求。还未经上海官府的同意,他就已擅自租地造屋。到1 8 4 8 年, o 上海市虹u 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蛆口区地名志,百家出版社1 9 8 9 年9 月版,第3 2 3 页 。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1 年l o 月版,第3 8 4 页 3 他正式向上海道台提出建立美侨居留地的建议,当时官府认为虹口地偏人稀,不 甚重视,再加上已有造屋在先的既定事实,便依据巾美望厦条约的有关条款, 交涉旬日,口头同意将苏州河北岸虹e l 一带作为美侨居留地,这便是“美租界 的由来。由于这并不是由美国官方正式出面,又无文字协定,因此并未明确四面 经界。 1 8 5 3 年,小刀会起义,为避战乱,华人纷纷逃入上海各租界,虹口人口而 随之激增。“小刀会之乱,华官无力保护租界,彼辈西人深感共同组织,以防外 来之危险及改良之行政之需要。惟欲满足此项需要,必须有共守之法规,以资团 结。 以此借口,西人决定改订新土地章程。于是,1 8 5 4 年7 月,并未与上海 道台协商,而完全由英法美三国领事自行商量的新土地章程1 4 款正式产生。美 国记者霍塞在出卖上海滩一书中这样说这部章程“是一个最卑鄙的、最能预 示以后趋势的、最现实主义的文件,具有远见的上海绅士们,利用中国惊惶失措 的当局的软弱,为他们未来世世代代的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他们为一个孜孜求 利、毫无感情的、乐观主义的、纵欲荒淫的城市泥城的蓬勃发展,造成 了适宜的环境”。而随之而来的是,根据该章程第十条规定组织产生了租界的市 政机关工部局,并设立巡捕。这样一来,本来是清政府准予外商的居留地, 完全成了西方殖民地的“独立自治国 了,他们拥有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俨然成了“主人 。 1 8 6 0 年以后,各租界在掠夺中国主权方面有了更多的野心,虹口美租界也 渐渐被重视了。曾经一度做过美国代理领事的旗昌洋行克宁汉和美国领事熙华 德,提议英、美租界合并。1 8 6 2 年3 月3 1 日,英租界租地人会议也正式通过该 议案,决定将虹口美租界并入英租界范围,一个月之后,法租界正式声明退出名 义上的三国租界行政统一。随着英、美租界合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关于美租界 的四界问题也提上议程。1 8 6 3 年6 月2 5 日,熙华德和上海道台黄芳商议妥当后 订立了章程,确定美租界的地界如下:西界从护界河( 即泥城浜) 对岸之点( 今 西藏北路南端) 起,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又沿杨树浦向北三里为止, 再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回到护界河对岸的起点。此范围约呈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 形,占地3 4 6 6 7 3 平方米,为当时英租界划定面积的6 倍多,当初文惠廉实际租 地面积的4 0 多倍! 这样,英美租界合并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该年的9 月 2 1 日,英美租界正式合并,称为上海公共租界。从此,虹口这块区域开始被关 。转引自徐公肃等著:上海公j 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7 月版,第5 2 页 。霍塞著,越裔译:出卖上海滩,上海传店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版,第3 3 页 4 注。 第二节公共租界的扩张和越界筑路 1 8 7 3 年,美国领事熙华德利用虹口租界未仔细勘定和立石的疏漏,提出划 定租界北界的要求,他派其副领事白拉福提议:北界应从护城河北三里处为起点, 划一直线连接东首杨树浦北端三里处。他的意思是要把美租界的形状从三角形变 成一个长方形,而面积等于扩大了一倍。清政府当然不予同意。几经磋商后,熙 华德又提出了一个“折衷”建议,即北岸起点不变,划一直线到东界北端。这便 是后人所称的“熙华德线”。而此议的要求也相当于将美租界面积扩充5 0 ,上 海道台沈秉成仍然不允许。于是双方经历数年,一直悬而未决。到1 8 9 4 年,经 上海道台聂缉架批准,接受了熙华德线,同意树立界石4 0 方,美租界面积扩大 到5 2 3 7 4 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还批准了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这是关于 虹【j 租界的第一个正式文件。 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共八条如下: 第一条所定之界,应立界石,上凿华英文字,以示分划清楚,并另绘一图 备考。所列界石,均有数目。第一号在吴淞江北岸官地,准其永远竖立。该地一 方,工部局每年情愿照缴年租。第六号在界滨南岸,即北河南路西首官地,与一 号界石,事同一律。至于他处界石,立在洋商华民地上者,如系华民之产,已允 永远租于工部局,每年租洋五元,由工部局付与地主以及地主之后裔,或转买该 地之地主。倘工部局与该地主将该一方地租洋( 租费) 归一次总付清结,亦可商办。 若系洋商之产,由工部局与洋商自行商办。 第二条倘工部局欲筑公路,穿过华人产业,则须于动工之前,预先商议购 地及搬迁房屋或坟墓之在路线上者。 第三条华人坟墓,若非其家属自行允准,不得动迁。 o 虹口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虹 j 区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第1 6 2 页 5 第四条凡筑公路,不能穿过义冢。 第五条不论何条通潮之港或河道,向来所有者,工部局愿不填塞,如用填 塞,须先与地方官商议方可。 第六条( 房捐) 一切向来所有住宅,因系华人原业户之产,并系华人原业户 居住,现在并不收捐者,x - 童z 新旧房屋,在华人原业户地上,离马路或应筑之 马路较远,并无利益可得者,工部局情愿概不收捐。 第七条( 地捐) 凡虹口租界内耕种之田,倘常为华人原业户之产,工部局愿 不收捐。 第八条吴淞江不在美租界内,水利之事,归中国地方官经管,所有北岸岸 线,将来应由地方官与美领事工部局员会同勘定,以后修建驳岸,不得填筑线外。 工部局如在吴淞江添造桥梁,同现在所造之桥一律,不能再低。倘在北岸建筑码 头,亦不得填出河外,淤塞河身,有碍水利。 天后宫庙及毗连之屋,系款接出使大臣经过上海时之用,均不归工部局节制。 又以下所开虹口各庙,系载在北京部册,工部局愿不收捐。 计开:三官堂下海庙鲁班殿天后宫净土庵 仅过两年,1 8 9 5 年,工部局致函领事团,再次要求扩展租界,理由是:鉴 于租界及其邻近地区华人人口的剧增,粉厂、丝厂等工厂的创设,此后房屋、居 民还会有增无已,“现在界至以内可供应用之地势将拥挤不堪,决不足以与此种 扩张相适应,而外国居民常与数额众多之华人贴邻相处,复足危及康健 ,因此 亟须扩展租界。1 8 9 6 年1 月,公共租界纳税外人召开年会,讨论扩充租界方案, 要求工部局出面,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工部局将此要求,附所拟新界的地图,函 达领事团转呈北京公使团。公使团与清廷总理衙门交涉,总理衙门未予答复。1 8 9 8 年,在工部局又直接向上海道交涉扩界时,上海道蔡钧即予拒绝。北京公使团又 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终于迫使清政府妥协,蔡钧亦被撤职。1 8 9 9 年5 月8 日, 新上任的道台李光久发布告,扩展后的公共租界四至为:东自杨树浦桥起,至周 6 家嘴角止;又由静安寺划一直线,至新闸苏州河南岸止;南自法租界八仙桥起, 至静安寺镇止:北自虹口租界第五界石起,至上海县北边界止,即上海、宝山两 县交界之线,仍以下至周家嘴直线上为止。6 月2 0 日,公共租界纳税人会议召 开临时会议,通过重订土地章程第一款关于租界界址的规定。1 2 月,北京公使 团批准重订的上海土地章程,所订公共租界四至更详: 东黄浦江,自顾家浜u 至洋泾浜口( 今延安东路外滩) ; 南洋泾浜,自洋泾浜口至接连泥城浜处,由此向西南大西路,沿长浜路 之北首支路,并由此支路至静安寺镇后面之五圣庙( 今延安西路东端) ; 西自五圣庙一直朝北,至苏州河小沙渡。 北苏州河,自小沙渡起,沿苏州河,至接连泥城浜之西约7 0 码之处, 由此处朝北,至上海宝山两县之界线( 今海宁路西端) ,循此界线至接连虹u 河地 方,由此处朝东,直至顾家浜口( 今军工路南端) 。 此次大扩张后,公共租界面积增至2 2 3 3 平方公里,并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 租界。 以下是公共租界扩展示意图:山 羹越界( 公共租界北区囊虫区) 扩展示意囝 越界筑路是工部局扩充租界面积的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掠夺外界土地的一 手段。1 8 5 3 年至1 8 6 3 年为防御太平军之便利,由戈登令筑许多界外军路,如徐 家汇路、新闸路、马霍路、极司非尔路等,“游说洋兵助剿,增辟邑治障山门, o 虹l j 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虹口区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第1 5 9 页 7 并筑西郊马路,以利军行。军事结束后,就由工部局负责管理,并修理为马路。 越界筑路,由此开始。从最初到1 9 2 5 年基本结束越界筑路的6 0 多年间,租界当 局始终积极推行越界筑路。“以之为先声,继之以扩界,相辅而行。”1 8 9 9 年重 订的c _ - k 地章程的第六款议定:“准其购买租借以外连接之地、相隔之地,或 照两下言明情愿收受( 西人或中国人) 之地,以使成街路及建造公园”。这分明 使越界筑路更加的合法化、公开化,此后,租借就以此为据大张旗鼓的进行越界 筑路。1 9 1 6 年,工部局又因为直接交涉企图正式扩张租借而无果,于是决定在 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的越界筑路,以达到扩大实际统治区域的目的。因此 从这年起,“工部局按年拨一笔款项,用作越界筑路”。从1 9 1 6 年到1 9 2 5 年,租 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所拨款项共计达到1 5 6 8 6 7 1 4 8 银两。 以下是虹l j 越界筑路览: 年份旧路名现路名起点终点长宽( 米) 1 8 7 0吴淞路( 北段)吴淞路( 北段) 1 9 0 3北四川路 四川1 北路租界界线江湾路 2 1 3 4 2 2 1 9 0 4黄陆路黄渡路 北四川路江湾路 4 5 7x9 1 1 9 0 3江湾路东江湾路 北四川路公共游泳池1 2 2 0 8 3 1 9 1 1施高塔路山阴路北四川路公共游泳池5 1 8 2 2 1 9 1 1赫司克尔路 巾州路租界界线富润里长1 2 2 1 9 11窦乐安路 多伦路北四川路江湾路口长4 5 7 1 9 1 2狄思威路溧阳路租界界线北四川路 1 1 2 8 6 1 1 9 1 7欧嘉路 海伦路租界界线狄思威路 2 7 4 2 2 1 9 1 2白保罗路新乡路北四川路和平坊1 4 9 7 1 9 1 3汤思路哈尔滨路租界界线欧嘉路4 0 9 1 多伦路正是在1 9 11 年由工部局越界筑路而成,1 8 9 9 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后, 越界筑路所涉区域几乎全部划入了租界,使多伦路及其附近区域具有了租界的性 质。 上海县续志( 卷2 ) ,转引白张伟著:简论上海租界的越界筑路,学术月刊2 0 0 0 年第8 期 上海县续志( 卷2 ) ,转引自张伟著:简论卜海租界的越界筑路,学术月刊2 0 0 0 年第8 期 杨文渊编:上海公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 9 8 9 年2 月版,第4 7 页 虹u 区忐编纂委员会编:虹口区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第1 5 9 页 第三节日本势力的介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势力逐渐渗入公共租界。 日本人一开始来中国时,人数较少,从事的职业也低微,他们基本住在苏州 河北岸。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渐强,来上海的日侨也逐渐增多,同时日本领 事馆也迁到了虹u 。甲午战争后,日本仿效其他列强在中国五个城市开辟租界, 但在上海却未能得逞。其主要原因是,在1 8 9 9 年公共租界扩充时中国政府与列 强有过约定:上海除早已开辟的法租界外,今后各国均加入公共租界,不再设门 的租界。这是老牌帝国主义为维护既得利益,限制新兴帝国主义而立的规矩,为 避免主权的进一步丧失,于是清政府也同意。因此英美等国据此反对上海设立日 租界,当时日本的力量还不足以与他们抗衡,只好作罢,便转而企图在公共租界 内建立自己的势力圈。 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顾及的时机,日木在已有基础的虹口不 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到1 9 2 7 年,上海日本人己达2 5 8 7 2 人,占在沪侨民总人数 的4 7 ,已跃为外侨人数的首位。其中,多数住在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北四川 路、吴淞路一带形成了不少日式社区,以致被称为“东洋街”。日本重要的银行、 商社、企业和朝日新闻等一些报社都在虹口设有分支机构;日式医院、寺庙、 学校也纷纷出现;至于日式商店,更是不计其数。 这时工部局董事会里日本已有席位,但要职还是控制在英美手中。1 9 1 8 年, 日本凭“三角地事件 获得了虹口的警权,全部由日本人充当巡捕。此后日本军 队又趁1 9 3 2 年一二八事件进入虹口,破环了原先租界在各类战争中保持“中 立”的传统。战争结束后,根据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可“临时驻扎”在公共 租界东区、北区极其毗邻的越界筑路地区。于是日军在虹口修工事、建兵营,设 立各种军事机关,还在北四川路底构筑了一幢兵舰式的大楼作为海军特别陆战队 司令部。因此日本的势力越来越在虹口这一带突显。 由此可见,当时属于越界筑路的多伦路及其附近区域受到多国力量的控制, 首先作为越界筑路,一般情况下,越界筑路的路权归筑路者所有,马路以外仍归 中国政府管辖。于是,关于越界筑路的警权归谁管辖就成了问题。有的地方中国 政府和租界工部局同时派人巡视,而有的地方则是两者都不派人管理,所以这些 越界筑路地区就常常变成双方共管而又同时管不了,而后又有日本势力的介入, 9 更使多围的力量得到制衡,从而形成所谓的“真空”状态。至此,在以多伦路为 巾心的区域形成了这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租界、华界、日本势力共同存在的 边缘地带。 1 0 第二章特殊城市空间下形成的相对自由 前面我们说到,虹口一开始是属于美租界,后划定“熙华德线”之后合并为 英美公共租界,而这条“华界”和“租界”的分界线在压过北四川路时,几乎与 一条马路重合,这条马路的名字叫做“老靶子路( 今武进路) ”。这是一条几乎不 根据任何地形的变化而改变方向的直线,于是租界的气息扑面而来。1 9 0 3 年, “租界当局首先以修建新靶子场和公园为由,越过靶子路( 今武进路) 将北四川路 向北延伸到宝山县江湾乡金家库( 今鲁迅公园附近) ,而“越界筑路 在实际 上,却是打通了北四川路南部( 武进路以南) 和北部( 北四川路以北) 的血脉,加强 了租界与华界之间的自由流动、商业上的互相弥合以及文化上的交汇融合。 “人常讥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的怪物, 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 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但一经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候,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彩耀 了。 我想这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区域,越界筑路形成的多伦路 以及其附近,让这一区域成为了类似租界性质的特殊城市空间,特别是“华洋杂 居 之后。在这里,各个国家、民族,各种文化、意识互相撞击,虽然是畸形的 繁荣,正是这利,特殊样貌,让它有了宽容和开放的气度,成为了得天独厚之处。 第一节经济的繁华和文学的商业化 西方列强开埠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对外贸易,因此上海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大的 发展,2 0 世纪3 0 年代的上海,在经济上已享有“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美誉, “一种健康的经济活动局面已普遍出现。同前一个时期由于一时的条件使得工业 投资颇具魅力的现象相比,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业项目可以说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新设的工厂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本的欧洲 罗小未主编:上海老虹口北部昨天今天明天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第4 页 。转引自熊月之著: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租界里的上海,马长林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1 0 月版,第5 3 页 徐雪药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版,第2 1 5 页 战场“重建”的主题超越了“战争”主题,有很大的需求量,于是几年之内,上 海的外贸量大涨,“出u 总值由1 9 1 7 年的4 0 7 亿海关两剧增为1 9 2 6 年的9 5 8 亿海关两拥有内河、沿海和跨国航运便利的上海,1 9 2 0 至1 9 3 0 年间,承担了中 国对外的4 0 到5 0 。”随着外贸量的不断增大,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化浪潮的主 要发源地,在消费品生产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上也很是惊人,“从1 9 1 2 年到 1 9 2 0 年,每年民族工业增长率达到了1 3 8 。 函同时,狂热的消费主义浪潮席卷 着整个上海,上海成了中国市民通俗文化的消费中心。因此在租界的环境下,人 们的价值观是重商主义,因此文学上也具有了商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产生的影 响是知识分子可以卖文为生,而且对于文学的传播,特别是处于以多伦路为中心 的左翼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租界的商业环境中,一利文学现象要成为时代的文学主流,必须在文学市 场中独占鳌头,租界商人利用租界特殊的政治环境,投资于左翼文学的出版销售 事业。他们不大关心文学商品的“左翼”“右翼”之类的标签,其目的不过是以 本求利。1 9 3 2 年,鲁迅讲过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商人参与左翼文学事业的动 机:“当年上海的四马路,号称文化街,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店集中在这里。反动 派看到许多店里摆的是左翼的书和杂志,读者买的是左翼的书和杂志。他们自己 的反动书店门可罗雀,反动书刊无人过问。无可奈何之中。把卖左翼书刊最兴旺 的一个书店老板捉了来,审讯他为什么不卖右翼的书? 为什么爱卖左翼的书? 这 个书店老板回答说:“我是老板,将本求利。我不懂左翼右翼,我只懂算盘”。回 而沈从文则讲得更透彻:一部分作家或因不太明白政治,或因太明白政治, 看中了文治作用,更看中了上海,于是用租界作根据地,用文学刊物作工三五小 书店合作,“农民文学”、“劳动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革命文学 等等名称, 随之陆续产生。租界既是个特别区域,适宜藏污纳垢,商人的目的又只在赚钱。 与同业竞争生意,若投资费用不多,兼有相当保障,为发展营业计,当然就将这 些名词附于名词下的作品想方设法加以推梢。当时江西战事尚相当激烈,看不出 个究竟,上海租界上的工运,环境特别,实有点使当局棘手。年轻学生则在时代 潮流激荡中,情感上不大安定,且寄居上海一隅更容易接受刺激。左翼文学与这 。( 法) 白吉尔著: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版,第1 3 0 页 国( 法) 自古尔著:卜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一卜海社会科学院m 版社2 0 0 5 年5 月版,第1 3 0 贞 固李永东著:租界文化与3 0 年代文学,卜海三联书店2 0 0 6 年i o 月版,第9 8 页 于伶鲁迅北平五讲”及其他,鲁迅在上海( 一) ,孙慎之编i l i 东师院聊城分院1 9 8 0 年2 月版,第 1 8 8 页 1 2 两方面相呼应,商人却将作品向年轻人推稍,当然就显得活泼而热闹。 租界的商人凭自己的商业头脑,意识到左翼文学切合了时代和人们的精神需 求,无形巾推动了左翼文学的风行,造成了在这特定区域左翼文学兴盛的热闹景 象。 第二节政治的“空白 和治外法权的庇护 夏衍曾说:“北四川路、史高脱路、窦乐安路一带是所谓越界筑路地段, 也是日本人集中居住的地区,名义上是公共租界,实质上归日本人统治,这儿很 少有白人巡捕,也没有印度三道头,当然国民党警察也不能在这个地区巡逻。 这就形成了行政上的“空白”现象,这里基本上是国家权力达不到的地方,中 国的军队不准进入租界管辖区,中国军队和警察司法机关也不能直接进入租界逮 捕人。围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要求在租界建立区部、市社会局要求审查租界内出 版物及教育局要求领导和监督租界各级学校的人事及业务,这些试图管制租界的 要求均被回绝。 这样一个行政悬置的地带给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文学运动提供了 较为自由和宽松的政治环境。租界与华界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异质的文化、意识、 制度、法律及政权范围,使各自社会控制的扩展都受到了局限,相互之间造成的 间隙和断裂为各种革命运动以及文化活动的生长提供了安全的想象和活动空间。 为有人就说“左联”成立的地点中华艺术大学是“不管区,党的地下组织常在此 地活动。”作家就利用租界里国民党统治薄弱的有利环境,突破国民党检查机关 的严密文网,创作无产阶级文学,创办刊物,出版书籍,为文学的众声喧哗和自 由论争提供平台,为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条件。 而且更重要的是租界内享有“治外法权”,这里是一个“国中之国”,是一个 有利的避难所。前面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势力随之 介入,于是日本侨民也猛增。所谓日本侨民,是指在上海有一定职业并向日本驻 沪领馆申报的日本人。 1 9 3 0 年左右的上海,生活着来自4 0 多个国家、总人数 超过5 万的外国侨民,而其中日本侨民约占一半,达到2 万以上。他们当时基本 。沈从文“文艺政策”探讨,沈从文批评文集,刘洪涛编,珠海出版社1 9 9 8 年1 0 月版第7 3 7 4 页 夏衍著:懒寻i f l 梦录,北京:一联书店1 9 8 5 年7 月版,第1 3 5 页 固郑祖安著:白j 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版4 月版,第1 8 3 页 转引自周困伟、柳尚彭著:寻访鲁迅侄上海的足迹,上海 弓店出版社2 0 0 3 年7 月版,第8 7 页 。( t _ i ) 高纲博文,陈祖恩著:日本侨民在上海( 1 8 7 0 - - - 1 9 4 5 ) 前苦,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年7 月版 1 3 聚居于苏州河以北公共租界地区,尤以虹口一带更为密集,形成了以吴淞路和北 四川路为经,两路分支马路为纬的一片“日本化”街市,多伦路附近也聚集着很 多日本侨民。 所谓治外法权,又称外交豁免权,指国与国之间相互授予对方外交官员的特 权,包括人身、住所的不可侵犯,不受当地司法、行政的管辖,免除捐税和服役 等。吴颂皋分析到,治外法权有两种意义:从积极意义而言,它只是各项特免权 利的集成,即豁免所在国或所在地方法权管辖,例如不受当地法律的干涉,不付 项捐税等等,这是外交官、元首以及国际的政法机关所属官吏享有的;消极意义 而言,它还含有一种领土以外的司法权的意义,可行使本国的军法来处置犯法的 兵士与水手,这是外国军队和外国军舰享有的。可见,原先的治外法权并不是 所有的侨民都能获得,但延( 0 t ! t 中国,却有了不同情况,因为中国的治外法权, 完全是由于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领事裁判权,租界的侨民犯罪,由其领事按照本 国法律处置,于是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外围侨民。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以多伦路为中心的区域内,得到众多日本侨民利用他 们治外法权的身份帮助巾国知识分子,甚至参与到巾国的文学运动中,从而推动 了中国文学运动的兴盛,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日本进步作家小林多喜二,公开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后被政府逮捕, 毒打致死。鲁迅激于义愤,写下了闻小林同志之死一文。说到:“日本和中 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作为朝日新闻的进步记者尾崎秀实,热情报 道中国的进步文化活动。同时他与陶晶孙、夏衍、山上正义等人合作,出版了日 文版的鲁迅作品集,此书被收入日本四六书院的国际无产者丛书,于1 9 3 1 年1 0 月出版,阿q 正传正是由他和山上正义翻译的。1 9 3 0 年5 月,他出面 租借日本人俱乐部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二次全体大会提供会场。此外,文化人 士鹿地亘( 翻译家) 、增田涉( 汉学家) 、山上正义( 翻译家) 、 山本实彦( 改造社社长) 等都曾在这里活动,介绍中国文学作 品到日本,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内山完造。他开设的内山书店 是传播、交流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书店出售多种有进 步意义的思想理论著作和文艺译作,吸引了众多要求了解世 。吴颂皋著:治外法权,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2025年上半年成都市技师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工作人员2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风险管理中的沟通渠道优化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战略与行业风险趋势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的法律实务技能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生态风险与公司战略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冷冻鲍鱼买卖合同书
- 建立并维护客户关系的计划
- 风险管理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试题及答案
- 公司未来发展的蓝图计划
- 2025年度物品保管合同示范文本
- 幼教培训课件:《家园共育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
- 最新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大全
-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培训课件
- 小学美术1色彩的情感课件
-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
- 项目部临时动火作业审批表
- 机载直流用电设备电源特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表
- 饮料生产公司应急预案汇编参考范本
- 最新-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表模板
- 蓝色大气商务商业计划书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