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摘 要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控制点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长年训练并且每周训练次数在二次以上,来自五 个区的 7 所中学的 18 岁以下的 109 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分数,确定沈阳 市中学排球运动员是否具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以及不同位置、不同训练年 限、 主力与替补运动员在心理控制点上是否存在差异, 并找出它们的相关关系。 通 过对沈阳市排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点方面的研究,能够使运动员清楚自己的不足 之处,合理的进行自我调控,同时为教练员在选材方面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也为心理技能训练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一、沈阳市中学生排球 运动员具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 二、训练年限二年以下的运动员和训练年限 五年以上的运动员在失败的情境下心理控制点差异显著;各位置运动员在成功或 失败的情境中心理控制点无显著差异;主力运动员和替补运动员在成功的情境下 心理控制点差异显著。 三、训练年限和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成负相关,随着 训练年限的增加,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有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排球运动员 心理控制点 差异性 abstract content: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locus control,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interview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was aimed to perform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109 athletes below 18 years old from 7 middle schools in 5 different districts of shenyang city. the athletes have been training twice or more times per week for a long period, their questionnaire scores were obtai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iddle school volleyball players in shenyang city exhibit suitable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years of training, main and substitute players, as well as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play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shortcomings and undertake the self-control, so as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ical sele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of shenyang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middle school volleyball players in shenyang city have a suitable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seco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between players training less than 2 years and those training more than 5 years when facing a failure; no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the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of players at any position when facing a success or failure; the main players and substitute player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when facing a success. thirdly,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under a failure situ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years of training, it could reduce with an increasing years of train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volleyball players; mental locus of control; difference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7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8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 1前言 1前言 现代排球运动是一种集体运动,无论是发球、接发、传球、进攻、拦网都需 要队友之间的配合以及熟练的技术和战术支持。由于现在排球比赛是每球得分制, 且在同级别比赛中,各队之间技战术水平差异一般不大,这时取胜的关键就是看 谁的心理素质更好,能够正确的分析场上形势把握每一分,直至取得胜利。因此 分析研究影响排球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心理因素,运用适宜的心理训练方法显得十 分重要。上个世纪 80 年代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有研究表明归因理 论依旧是个很价值的研究领域,并且在运动领域中归因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归因研究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心理控制点问题。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在此 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心理控制点,对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成功和失 败归因于内部还是外部进行分析,使教练员能够了解运动员的心理控制点类型, 从而能够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控制点向更合理、 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为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且具有一 定的指导作用,并结合沈阳市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文献综述 2文献综述 21 心理控制点的概念21 心理控制点的概念 心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概念的提出。 尽管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但对它的 解释却大体一致。 “心理控制点”可以定义如下: 人们(个体)在与周围环境(事物, 包括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及其行为结果的各种心理 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心理控 制点在体育领域是指运动员在与周围环境(主要运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控 制自己运动成功(泛指运动中的积极事件)或运动失败(泛指运动中的消极事件)而 言的力量的评价和认识。 心理控制点的结构一般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外部控制类型和内部控制类型(简 称外控型和内控型)。外控型的个体往往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自己无法控制或只能 少部分控制,其主要受外部力量控制(机会、命运、运气、环境、不可预期的因 素等等) 。缺乏自我信念是外部控制类型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内控型的人刚好与之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2 相反,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了所从事活动的结果, 认为自己的能力、技能以及付出的努力,是造成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不是 外部的各种因素。 22 心理控制点的理论分析 22 心理控制点的理论分析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阐述了心理控制点预测行为的原理,用公式定义为 bpx,s1, ra=(ex,ra,s1rv ra,s1)。 其中表示行为,ra 表示强化,s1 表示情 境 1,bp 指行为潜能,bpx,s1,ra 则指在与强化有关的情境 1 中,行为发生 的潜在可能性;指期望,ex,ra,s1 则是指在情境 1 中行为发生之后对强化 出现的期望;rv 代表强化价值,rvra,s1 则表示情境 1 中强化的强化价值。 该公式的含义为,在与强化有关的情境 1 中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是对于情境 1 中行为所带来的强化预测某一行为在某一具体情境中是否会发生,即某一行为 是否发生主要是由对这一行为能否受到强化的期望以及这一强化对个体的价值决 定的。 简单地说,个体对强化的期望及强化的价值愈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 大。 2.2.2 概括化期望 2.2.2 概括化期望 概括化期望是指当个体知觉到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情境时,期望可以从某一特 殊的情况概括到这一系列类似或相同的情境之中。其可分为强化的内部控制概括 化期望和强化的外部控制概括化期望。具有强化的内部控制概化期望的人们往往 在多种情境中能够看到自身行为与强化的联系,认为强化物受自己的控制;具有 强化的外部控制概括化期望的人却没有看到这种联系,他们认为强化物的影响具 有偶然性,自己无法控制,强化物是受外界力量控制。 2.2.3 作为个性特征的心理控制点2.2.3 作为个性特征的心理控制点 个体的心理控制点 rotter 认为,从概括化期望中发展而来的,是在过去的强 化历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稳定的个性。这些强化经验(亲身的经历、 观察学习、社会文化因素等)随着个体的成长,使其逐渐形成对一般情境的概括 化期望(即形成一般性的心理控制点) 。这种心理控制点一旦形成,对个体在各个 方面的心理控制点都会产生影响。 2.2.4 可预测行为的心理控制点2.2.4 可预测行为的心理控制点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3 心理控制点的内外控是从概括化期望发展而来的,它所测量的是一种对强化 的概括化期望。由于内控者认为其行为本身就可决定强化是否出现,而外控者则 认为自己某一行为是否受到强化是自己不能决定的,而是由无法控制的力量带来 的。 由此可见,一般情境中外控者的强化期望要低于内控者。如果某种情境中个 体间的强化经历缺乏或一样,那么内控者的强化价值可恒定或忽略。根据社会学 习理论,在强化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强化期望越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就可以用心理控制点来预测行为。 2.3 国内外在控制点方面的研究 2.3 国内外在控制点方面的研究 有关控制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加工、焦虑唤醒、领导策略、性别差异、 运动成绩等五个方面。 2.3.1 信息加工与控制点2.3.1 信息加工与控制点 关于控制点和信息加工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内控者和外控者之间有一些明 显差异。 内控者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任务本身的特点上 (pines, 1973;pinesjulian,1972) ,并且表现出更高的处理问题的技能(christopher, 1989) 。 而外控者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pines,1973;pinesjulian, 1972) ,在赛前赛中更易从外部来源获得信息,更关注外部的、可控性较小的因素 (julian,lichtmanrychman,1968;lefcourt,1966;pines,1973) 。 他们 似乎需要更多的社会强化,更重视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因而也就更容易受到他人 期望、 消极强化和外界干扰的影响 (christopher, 1989) 。 但也有人认为 (anshell, 1990) ,外控型的运动员通常不感到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教练员对他们的成绩 做出评价时,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也较小。 2.3.2 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2.3.2 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内控者往往比外控者能更合理地处理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对自己努力的功效 也更有信心。 这种信念给内控者提供了一种进行自我调节的坚实基础,而这种自 我调节可以导致赛前焦虑水平的降低(phares,1976) 。 另有研究者发现(watson,1967) ,高焦虑与外控之间有可靠相关,实际的或 主观上的缺乏控制会导致焦虑。 2.3.3 领导策略与控制点2.3.3 领导策略与控制点 就领导策略与控制点的关系而言,内控者更倾向于努力控制和操纵外界环境,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4 且更善于进行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lefcourt,et al.,1969;phares,1968; seeman,et al.,1962) ,更少倚赖于外部强化。外控者则相信,按照别人的要求 去做并满足别人的期望,是控制强化和奖励的最好办法。因此,外控者往往对于 来自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行政领导者的社会强化和外部奖励有更强烈的需要。 2.3.4 性别差异与控制点2.3.4 性别差异与控制点 尽管关于控制点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太多,但据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来说,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外控 (anshel, 1990) 。 霍纳认为, 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是女性的一种个性特征,影响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特里斯墨(tresemer,1976) 却并未发现有充足的证据支持霍纳的观点。 但雷斯和杰斯玛 (reisjelsma, 1978) 仍认为,在女性中,对成功的恐惧仍然是一个有效概念,它可以描述女性的一种 特殊归因模式,即在失败时自我职责(缺乏能力)和成功时的否认荣誉(幸运、 任务容易) 。我国心理学家祝蓓里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心理控制点比男性更趋向于内 部.在这一点上一直存在争议。 2.3.5 运动成绩与控制点2.3.5 运动成绩与控制点 chalip(1980)的研究表明,内控者在应激情境下成绩比外控者更为稳定,也 能更好的以任务为目的的控制自己的行为。anshell(1979)研究表明内控者在积极 反馈下成绩较外控者好;外控者在消极反馈下成绩较内控者要好。通过对运动心 理学领域中有关内、外控制点的研究,祝蓓里发现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运动员的 控制点无差别,但内控的运动员要比外控的运动员成绩更好。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沈阳市长年训练且平均每周训练两次以上的中学生排球运动员。 分别来自和平区、皇姑区、沈和区、大东区和铁西区的 7 所中学的 109 名运动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的需要,阅读了大量心理学、统计学、科研方法等方面的 书籍和相关的科研论文。 3.2.2 访谈调查法 3.2.2 访谈调查法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5 在实施问卷前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祝蓓里老师(问卷设计者)就问卷实施 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访谈,并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问卷实施过程中现场 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访谈。在整个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 各方面专家进行沟通。 3.2.3 数理统计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用 spss11.5 及 excel 分析软件对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与分析。 3.2.4 问卷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祝蓓里老师编制的运动成就责任测验量表(sar),对被试运动员进行 发放问卷,得出数据。 3.2.4.1 问卷的建构与结构3.2.4.1 问卷的建构与结构 本文采用的运动成就责任(sar)归因定向测验手册中的运动成就责任问卷 表为祝蓓里老师所设计,它是测量运动员对运动成败责任归因定向的心理控制点 问卷表,用来描述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成功和运动失败的心理控制点倾向的个别 差异的。 3.2.4.2 问卷的实施方式 3.2.4.2 问卷的实施方式 问卷由本人亲自到训练场地,在训练的间歇进行发放,问卷以记分的方式, 要求在 20 分钟内答完 44 道题,每一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不可以漏答任何测题。 3.2.4.3 本测验的记分方法3.2.4.3 本测验的记分方法 本测验共 44 道题, 分别为两个分量表。 其中 22 道题供被试做回答记号(“”) 用的方框位置遍于左侧或中间;另外 22 道题供被试回答记号(“”)用的方框位 置偏于右侧或中间。如果被试在左侧方框或右侧方框里打了“”记号,均记一 分。如果被试在介于左右中间位置的方框打了“”记号,则不记分。每一题的 得分为 1 分或 0 分,所以每一分量表的最高分为 22 分。分别将原始分 s1、f1 换 算成标准分 s、f,既可得知被试者或被试组的成功内部控制点和失败内部控制点 所在区间。总分越高,表明在运动成功(或失败)时更多地把行为结果主要归于 自己内部控制的原因, 如自己的能力、 努力等。 总分越低, 则表明在运动成功 (或 失败)时更多的把行为结果主要归于来自于外部控制的原因,如训练条件、教练 员水平、运气、其他人的影响与作用等。 3.2.4.4 标准分的核算3.2.4.4 标准分的核算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6 根据原始分,对照 sar 常模表,得出标准分。外控极高为 0-1 分,外控偏高 为 2-4 分,内外控适宜为 5-7 分,内控偏高为 8-9 分,内控极高为 10-11 分。 3.2.4.5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3.2.4.5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对沈阳市中学长年训练且每周训练次数在两次以上的七个队(分别来自 和平区、铁西区、大东区、沈和区和皇姑区)中 109 运动员名进行发放,马上全 部回收,找出符合年龄 14-18 岁年龄段的有效问卷 97 份,有效问卷率为 88.9%。 4结果与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被测试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的分布4.1 被测试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的分布 运用运动员问卷(sar), 对沈阳市五区常年训练且每周训练次数在 2 次以上 97 名运动员进行问卷分析调查,结果见(表 1、2) 表 1 研究对象心理控制点分布一览表 标准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数 人数(s) 1 1 0 9 111910 24 10 9 3 97 人数(f) 1 2 2 2 7 7 22 13 25 9 7 97 *s 为成功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f 为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 表 2 研究对象心理控制点得分一览表 人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s 97 0.00 10.00 6.0515 203571 f 97 0.00 10.00 6.7010 21368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成功情境下和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各个定向(内控极 高、内控偏高、内外控适宜、外控偏高、外控极高) ,这说明,无论是在成功还 失败的情境下,队员个体间是存在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失败情境下的平均分为6.7010,成功情境下的平均分为 6.0515。根据常模中标准分与对策的对应表,内外控适宜为5-7分,可见本文的研 究对象无论在成功的情境还是在失败的情境,都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 本人在发放问卷过程中通过与教练员及运动员家长的交谈及后来与相关专家 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家长在对运动员的培养过程 中,往往鼓励他们把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归于自我责任。要使运动员从评价行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7 为效果发展到评价动机和效果达到一致,应在教练员、家长的引导下,逐渐增强 运动员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评价能力,使其不仅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外部表现, 也能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 4.2不同位置运动员心理控制点4.2不同位置运动员心理控制点 表3 不同位置运动员心理控制点描述 情境 位置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s 二传 18 6.3333 1.78226 3.00 9.00 主攻 35 6.2286 2.28917 1.00 10.00 副攻 27 6.0740 1.72495 3.00 9.00 接应 17 5.2941 2.14373 0.00 8.00 f 二传 18 6.7778 1.89598 3.00 10.00 主攻 35 6.4571 2.41737 1.00 10.00 副攻 27 6.7407 2.06793 .00 10.00 接应 17 7.0000 1.87082 4.00 10.00 表4 不同位置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差异性检验 情境 (i) 位置 (j) 位置 z. sig. s 二传 主攻 -.965 .322 副攻 -1.524 .172 接应 -.993 .309 主攻 副攻 -.547 .612 接应 -.320 .753 副攻 接应 -.328 .761 f 二传 主攻 -1.352 .177 副攻 -1.360 .172 接应 -.332 .782 主攻 副攻 -.065 .950 接应 -.875 .390 副攻 接应 -.864 .385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8 从表4可以看出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下,被测运动员各位置间无显著差异。二 传与接应二传、主攻与副攻之间基本无差异,而二传与攻手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性的。特别是在失败情境下,二传与攻手之间的差异比在成功情境下要明 显。现在排球运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技战术的多样性都有可能造成以上结果的 出现。尽管我们强调全面,但全面是基于分工明确上的全面。根据沈阳市中学生 排球比赛的要求无自由人,因而场上六名队员划分为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 传。二传是衔接攻防的枢纽,二传手往往是一个队的场上核心。它的首要任务是 即稳又准的将球分给适合的攻手进行有利的进攻,正确的分析场上形势或是迷惑 对方造成网上优势或是直接进攻得分。由于二传在全队中的作用,大多数二传手 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够决定比赛的成攻与失败,自己的正确判断,合理的运用技战 术,是比赛最后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主攻和副攻能通过有力的进攻得分,同样 对鼓舞士气和取得良好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成功情境下,攻手与传手的 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失败的情境下,攻手的受外因影响要更多些(如对手的网拦 好、身高弹跳更有优势、对方的防守很好)这些都会影响到攻手的进攻效果。 4. 3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心理控制点 4. 3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心理控制点 表5 不同训练年限心理控制点描述 情境 训练年限 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s 1.00 33 5.5455 2.23734 .00 10.00 2.00 46 6.1739 1.74234 3.00 10.00 3.00 18 6.6111 1.25281 1.00 9.00 f 1.00 33 6.5757 2.62383 1.00 10.00 2.00 46 6.7826 1.84881 2.00 10.00 3.00 18 6.6667 1.81497 3.00 10.00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9 表6 不同训练年限心理控制点差异性检验 情境 (i) 年限 (j) 年限 z sig. s 1.00 2.00 -.253 .703 3.00 -.264 .791 2.00 3.00 -.565 .545 f 1.00 2.00 -1.623 .104 3.00 -2.576 .012 2.00 3.00 -1.672 .094 将被测试运动员根据其训练年限分成三个阶段,一到二年以下(在表5和6中 用“1”表示) ,三年到四年(在表5和6中用“2”表示) ,五到六年以上(在表5和 6中用“3”表示)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在成功的 情境下无明显差异。训练年限为“3”的运动员和训练年限为“1”的运动员心理 控制点在失败的情境下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1”所代表的运动员训练时间短, 技术水平低或者不稳定。在成功情境下,他们首先会肯定自己的成绩,觉得是因 为自己的技术有所提高因此在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同时也会考虑到一定的外 部的因素(对手实力、运气、抽签顺序等) 。而在失败情境下通常也会对自己的成 绩做出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是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长大,训练 年限的增加,参与训练和比赛的次数也在增多,他们会觉得自己技战术日趋完善, 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内控增加。随 着训练年限的进一步增加,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进一步提高,思考问 题也更加全面。他们逐渐认识到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受自 身条件限制(能力、努力) 、受外界条件(如机遇、对手实力等)的限制、教练员 指导等。由于归因正确,使心理控制更趋向于内外控平衡。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0 4. 4主力运动员与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4. 4主力运动员与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 表7 主力、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情况描述 情境 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s 主力 70 6.2428 2.05317 .00 10.00 替补 27 5.5185 1.92893 3.00 10.00 f 主力 70 6.8571 1.97291 .00 10.00 替补 27 6.2592 2.44301 1.00 10.00 表8主力替补运动员差异性检验 情境 z sig. s 主力 替补 -2.192 .028 f 主力 替补 -1.824 .064 通过表 8 可以看出, 主力和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在成功的情境下差异显著; 主力和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在失败的情境下不存在差异。以上结果的出现可能 是由于,主力运动员多是全队中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场上比赛时间较长, 且是场上主要得分手。 因而无论比赛成功或者失败,都会把其归为自己的责任。 替补运动员上场一般是因为主力队员发挥失常(短时间替换) 、场上队员受伤、或 者场上情况非常明朗比赛成绩不可能变动等的情况,他们上场得分少、时间短, 对比赛结果影响较小。因此在成功情境下,他们会认为是主力运动员努力的结果, 而不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5 讨论 5.1 改善归因,激发动机,使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向内部转化 5 讨论 5.1 改善归因,激发动机,使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向内部转化 内外控(心理控制点)作为归因的一个维度,是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因此, 如果没有特殊的训练和教育,要改变归因是很难的。但是,由于教练员对运动员 有极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超过父母,因此,教练员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归因 还是可能的,这是个逐步改变的过程。运动动机是直接影响一个运动队或运动员 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在排球比赛和训练中,有的运动队或队员能 够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惊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某些运动员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1 确知不能获得外部奖励的情况下则训练不积极,这都与其运动动机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教练员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在实践方面,国内排球队很少有针对性的运 动动机培养和激发体制,而一味以外部奖励、处罚等手段去调动训练和比赛的积 极性,把成绩、金牌、利益放在第一位,较少考虑运动员成长的心理因素和运动 动机对于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影响。所以应该通过对排球运动员的动机及与之相关 的归因方式的研究,发现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使排球运动员有适 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 5.2 改善归因、激发动机的方法 5.2.1 进行积极的反馈 5.2 改善归因、激发动机的方法 5.2.1 进行积极的反馈 尽量多给运动员提供积极的反馈(如“再抬高一点手臂就能打到这个位置 了”)而不是消极的反馈(如“我看你今天是完成不了”) ;要使运动员感到自己 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练员所完全接受、喜欢;要使运动员的态度从“这不 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化;要尽量利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等动作,来向运动员表示赏识、满意、承认、关 心、接受等积极性情感;失败时避免用讽刺(如“这球可打绝了,真行!” ) 、 侮辱 (如“你就不能聪明点么! ” ) 自罪 (如“我真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惭愧! ” ) 性的言语。当然,这不是说只对运动员进行鼓励和恭维,适当和适度的批评也是 必要的。研究发现,主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的教育效果比只给 积极反馈的效果好。 5.2.2 增加成功的体验 5.2.2 增加成功的体验 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不会轻易改变,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看法从儿时就已开始逐渐形成,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要建立一个人 对自己能够改变事物和环境能力的积极看法,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常体验到 只要自己努力,能力得到提高,就能够获得成功。只有有了足够的成功体验,才 可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只要我努力就可以把握、改变自己的命 运”。为此,可以将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训练或比 赛,以使不同的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 5.2.3 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2.3 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何为可控制因素、何为不可控制因素,对于运动员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分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2 辨或是分辨不清的,从而不能正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应及 时对情况进行分析,并引导运动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可 控的因素上,尽可能忽视不可控因素。例如刚开始训练不久的排球运动员会过多 的注意场地、对手强弱、观众的反映、幸运等(不可控因素) ,而对技术动作的发 挥和战术的运用(可控因素)注意不够。 5.2.4 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5.2.4 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确立个人责任。要使运动员清楚:设置 目标做出努力达到目标的因果关系,从而有意识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或部分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增强控制事物结果的现实感和自信心。 5.2.5 强调个人努力5.2.5 强调个人努力 总体来说,教练员在比赛成绩不理想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应尽 量少用外部归因(任务难度和运气)来解释失败的原因。这样会造成运动员的无 助感,会让他们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有状况。即使努力提高了技战术也 不能取得胜利,会对训练失去信心。 在训练和比赛中强调个人努力,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有重 要意义。约克尔森等人的一项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这项实验中,他们 让高水平的队员进行投球并告诉他们,他们的成绩要与参加此项研究的其他同学 比较,看看谁的成绩好。让他们感觉他们在与其他人竞争,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 进行比较。在进行了所谓的计算之后告诉他们,投球的成绩高于或低于其他同学 五分。接着,给他们以不同的指示语,让他们继续投球活动,以引导他们进行不 同的归因:能力定向指示语:告诉运动员他们的运动成绩极大的取决于能力,相 对来说不受努力程度的影响,有些运动员天生就善于投球。然后再给他们 10 次投 球机会;努力定向指示语:告诉运动员这一技能极大地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也就是说极大地取决于一个人要做好的动机程度。当然,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 中,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些小的能力差别,但这并不太重要。如果不尽最大努力, 没有人能做的好。 然后在给运动员 10 次投球机会。研究结果发现,和进行能力 归因的被试相比,进行努力归因的被试,其成绩比较好,当他们认为任务的难度 提高了时,他们的努力程度和成绩也随之提高。因此对排球运动员进行归因训练 时,应该教育运动员,个人努力(而不是个人能力)是技能提高和成绩提高的最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3 重要决定因素,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导致更好的成绩。对那些水平较低、 成绩较差的运动员来说,努力定向归因就更为重要。 5.2.6 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5.2.6 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像“你怎么就不能像某某扣球那么有力呢”或者“你要是有一半某某的技术 就好了”等类的评价,会降低运动员的自我能力感。当然,对运动员分析其队友 的长处并无不妥,但应注意使用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比如使用操作性的、 具体的评论来指出运动员的不足,像“某某在比赛时的整体发挥比你好,他能把 自己的情绪调节好, 而你容易紧张, 这个不是大问题, 以后注意一下就好了。 ” 这 样做等于给了技能较差的运动员一个正确的引导,使他知道应当做怎样才能改进 技术,同时也不会让他产生失落感和羞愧感。 5.2.7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5.2.7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为教练员对队员和全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这是很重要的。比如在 经历一次失败的体验后,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经过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后认定确实尽 到了最大努力,但还是失败了。这种情况下,努力归因引导运动员就不在适用了。 这时运用一些外倾型的归因比较适合,如与对手水平差距较大、对环境不适应、 赛前调整不充分等。 总之,教练员要了解每个运动员的归因倾向,引用恰当的方法使运动员的归 因向好的方向发展,不管是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都要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6.1.1 参加测试的沈阳市中学生排球运动员成功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的平均分 分别为 6.1505;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的平均分为 6.7510,两者都分布在 5-7 之间。这说明被测运动员在运动成就情境中把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归因于内部控 制,具有适宜的心理控制点结构。 6.1.2 6.1.2 从训练年限上看,训练年限五年以上的运动员和训练年限二年以下的运动 员在失败的情境下心理控制点差异明著,其他训练年限无论在成功的情境下还是 在失败的情境下均无差异;从位置上看,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中,所有队员心理 控制点无显著差异;从主力替补方面看,在成功的情境下,主力和替补运动员心 理控制点存在差异。 在失败的情境下主力和替补运动员心理控制点不存在差异。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4 6.1.3 6.1.3 训练年限和失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成负相关,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失 败情境下的心理控制点有下降的趋势。 6.2 建议 6.2.1 6.2 建议 6.2.1 心理控制点均衡的运动员更易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应注意运动员的心理训 练。通过训练提高技战术、教练员引导、研制运动员正确归因的心理技能训练方 案等手段加强运动员的成功体验。 6.2.2 6.2.2 教练员应当掌握每个运动员的心理动向,能及早的发现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并了解原因,利用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行指导,从而使运动员有正确的归因。 沈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 15 参 考 文 献参 考 文 献 1王树明.运动中归因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04 2马红宇.心理控制源与体育运动(综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3李万虎.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市场机会与战略应对试题及答案
- 数据通讯安全技术考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必考试题及答案分享
- 2025年变化中的客户需求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及试题及答案
- 数据可视化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甘肃省庆阳市名校七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信息处理技术员执业资格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例题解析与答案2023特供
- 新疆克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六一儿童节英语介绍课件
- 中科曙光2025测评
- 免修申请表(模板)
-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的实验报告
- 公司应急救援物资台账
- 超限梁板支撑架专项施工方案(滨州医院)
- 最新中山市中小学校情况一览表
- 地理信息安全在线培训考试-填空题
- 多介质过滤器计算书
- 常用钢制管件弯头、三通、异径管、管帽理论重量体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