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摘 要 摘 要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对人才资源的竞争 上,尤其是“高级人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使得这种竞争的焦点越发凸 现在高等教育人才竞争上。高校的中心任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同时政府和 社会对建设性、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促使了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 制的构建研究。 当前,体制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使我国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然 而转型期,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仍然交 替并存,进而导致人才培养机制链的分岔。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机制中政府职 能错位、人才培养机制中高校单向度的缺失、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 不平衡的矛盾(人才相对过剩和高级人才稀缺) 。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在前人对政 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剖析计划体制下政府对人才 培养的垄断管理机制的弊端, 分析市场体制下高校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 综合两种体制交融的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背景下, 从宏观层面探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定位与机制转换的重大理论问题, 以及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实践问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 理论意义。本文在第二章科学界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关概念,剖析了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与论证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历史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与前提条件。在第三、四章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人才 培养互动机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在第五章试图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一是科学定位政府、社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职能;二是构建以政府 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落实高等教育法 ,扩大高校自主权,加强政府立 法保障、监督和评价;三是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建立“产官 学”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引导市场,建立高等教育多元筹资机制;四是构建以学 校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重构人才培养 模式等等。 通过以上措施, 以求达到政府、 社会、 高校和谐共存、 齐头并进的 “三 赢”局面。 关键词:人才培养;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among states increasingly embodies that of resource of talents with the entry of knowledge and economy era, especially the key function of “higher manpower”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made the focus of this competition all outstandingly represent on the tal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re task of colleges is tal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 need of 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authorities and society, it impels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mong the authorities,society and colleges. at present, 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of system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deal of talents cultivation have already changed a lot.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raditional planning system and market system exists alternately during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which results in branch of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appears higher entropy condition on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t appears as follows: functional malposition of the authorities in th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shortage of unilateralism from colleges in th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ontradiction of inbalance between the talents demand from society and the talents supply from colleges. in chapter on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theory study,history comparison study and synthetic analyse, the problems about monopolistic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planning system and unilateralism from college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market system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lated study on talents cultivation among the authorities, society and colleges in this paper. integrating the mingled feature of two kinds of system and uniquely operating discipline of colleges, some important theory problems on the authorities localization to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alents and system transition are brought forward from macro-layer,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problems 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mong the authorities, society and colleges are brought forward.this study has compatibl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chapter two, the related concepts about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defined;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 logical start and promise for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m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historical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developing 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apter three and four, the newly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s tried to construct in chapter five:firstly,scientifically locate functions of the authorities, society and colleges in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secondly,construct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king the authorities as the dominant factor,such as carrying out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enlarging the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strengthening lawmaking guarantee,supervision and appraisement of the authorities;thirdly,construct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king market as the dominant factor,such as construct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produce-government-study”,conducting market,founding all kinds of collecting funds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fourthly, construct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king colleges of higer education as the dominant factor,such as perfecting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s,reconstructing mod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so on.by means of these measures,seek and achieve a phas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win-win-win” of advance side by side among the authorities、 society and colleges. key words: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authorities,society and colleges;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导论 第 1 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 1999 年开始实施大众 化教育,2003 年就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在校人数从 1999 年的 108.4 万,毛入学率 9.8,发展到 2004 年的 447.3 万,毛入学率 19。 2005 年在 校生总规模超过 2300 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 21, “十一五”时期毛入学率将达 到 25左右。 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满足 了市场、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招生就业比率 失调,高校人才苦于找不到工作,而市场又高呼人才稀缺,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危机。教育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待业率 为 30,约 34 万人;2002 年,这一数字上升为 37 万人;2003 年继续上扬,52 60 万人待业。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2005 年达到 320 万人。中 国人事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 2006 年需求情况 调查分析 ,分析了 2006 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 166 多万名,与 2005 年各地已吸纳的 214 多万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 22%。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413 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 22%,整体就业形 势不容乐观。 越来越苛刻的企业门槛,日趋白热化的就业竞争,让昔日的“天 之骄子”们面临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尴尬,求职之路越来越漫长!大学生 就业生存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亟需构建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国随着体制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 变: 由计划体制下的政府全权包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即统招统分、 “一一对口” 的人才培养形式, 高校只是根据政府的计划执行培养人才的具体事宜)转变为市场 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结构调整学科结构、课 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及任务、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实行人才双向选择等等来培养 人才。然而转型期,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 制仍然交替并存,进而导致人才培养机制链的分岔。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机制 中政府职能错位、人才培养机制中高校单向度的缺失、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 供给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人才相对过剩和高级人才稀缺) 。 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和质量主要并不取决于它的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才资源,取 决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开发的深度和 广度。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尤其是“高级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华网, 2005-09-25 “十一五”期间将达到 25左右,新华网, 2006-03-01 吴素威.2006 年人才需求预计大幅下降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宁波网综合,2006-03-26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2 人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作为从事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再 生产的高等学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提供充足的人才资 源, 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状况。 因此,笔者认为,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 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现状 1.2.1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现状 在本文中,笔者把人才培养研究界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 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征对其进行培养、 开发其潜力的过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探索高校与社会、政府在人才培养整体 运行变化过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笔者所知, 当前涉足于政府、 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研究比较少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镇教授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国家社科“九五” 规划基金资助重点课题系列成果之一),和连漪教授的“基于市场竞争下普通高 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梁镇教授在文中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在深 入进行中外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并重新构建中国高校人 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指导思想、构建高校创新工程、研 制高校个人能力测评体系和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创新设计,以期为高校人力资源的 深度开发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积极影响。连漪教授在文中分析了市场竞争下高 等教育人才需求特征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阐述了普通高等院 校应用型人才规律,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他们一方面基于 创新人才的观点,另一方面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观点,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了新 的认识和突破。然而学者们都忽略了人才培养机制的界定,且这种人才培养机制 只是从高校内部单向度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来研究人才的培养,没有从政 府、社会与高校整体的互动机制上促进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 和谐发展。 1.2.2 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1.2.2 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更多的倾向于另外两个领域:一种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 机制内涵的研究,从微观层面主要涉及到具体“高校如何培养人才”的研究,从 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学 生的德、智、体、美全面整体发展等等,即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 嬗变与改革进行总结和归纳。另一种是基于宏观层面对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系 研究,主要对体制转型、高教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与高校扩大自主权(高 等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关系研究,与社会市场经济联系互动,研究高等教育 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大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力视角构建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1.2.2.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2.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老先生曾指出:“培养人 的教育活动一般是由它的专门机构学校来实现的。”从中世纪大学到近现代 大学历经漫长的年代,但培养专门人才一直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只不过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其所培养的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在不 断的变化中。 华中科技大学杨杏芳在她的博士论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 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嬗变进行总结和归纳,依据进行模式识 别的关键线索的不同,计有如下几种: 按照人才德、智、体等方面的关系作为识别模式的线索,则从古到今的教 育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浑一模式解析模式系统模式。 按照人才的主要知识结构的不同来作为识别线索, 则从古到今的教育模式 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科学与人文知识浑一的教育模式科学知识为主导的教 育模式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 按照人才接受科技知识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来作为模式识别的线索, 则从古到今的教育模式可以划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 按照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定位上的变化(从培养社会精 英到技术精英到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来作为模式 识别线索,则从古到今的教育模式可以划分为: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 按照人才的几个要素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划分标准, 则从古到今的人 才培养模式其演变大致经历了 4 种形态:全才(或百科全书式人才)教育模式 专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培养模式已 大致成型,这个新模式既不是原来的“专才教育模式”,也没有照搬欧美发达国 家流行的“通才教育模式”,而是从面向未来和正视现实出发,在扬弃前者的主 要缺陷的基础上,吸取了后者的长处,采取了一种中间模式,即把模式的重心定 位在“更加注重素质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位置上。这个基本培养模式的思路既充分考虑了面向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因而是一个更加切合我国国情的基本 的主导培养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有所行动: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到素质教育模式到创新教育模式。江苏省教育厅 2002 年 7 月 23 日至 26 日,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更大的时 空范围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2003 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关于全面 关注人才培养创新的论文中,其中一个重点,是如何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互动人才 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革教授的论文坚持教育创新,探索产学研紧密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4 结合的办学模式 , 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谢仁业所长的论文 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 经互动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初探 ,提出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的 初步框架,还提出了促进互动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前者从制度层面拓宽高校 与社会人才培养方式的路径,后者从高校与社会经济互动机制促进经济、社会、 科技的发展,但两者都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另一大影响力,政府的力量。正如 有些学者所说, “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 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由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 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 ” 现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的作用越来越 大,任何一个政府为了国家和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都不会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和控制。 1.2.2.2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系研究 1.2.2.2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系研究 从洪堡科教统一思想、霍布金斯科教并重理念、威斯康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理念、工业大学联合体广泛建立、到大学科技园区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高教 与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 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发动机。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为 社会服务,也就把高校、政府、社会合为一体、共同成长。 许多学者都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约翰范德 格拉夫的学术的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就把师生人数的扩大、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机会均等的观念、知识爆炸、费用的提高、政治化等看成是 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有的学者的研究中,把各种评估、咨询委员 会(包括有的给国家的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作用归结为“学术权力”的作用,认 为高等教育系统就处在由国家权力、市场、学术权威三种力量构成的“三角形的 协调模式”之中。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认 为: “体制的不断复杂化跟任务的日益复杂化有关。第一,当高等教育系统大大扩 张时,入学人员的成分变得更加复杂。第二,和高等教育有关的劳动市场的开拓, 反映了经济和劳动力结构的普遍变化。第三种力量直接寓于科研和批判性学术活 动。这三种力量起作用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些相对独立,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合力。 ” 学者阿什比曾描述: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他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中指出: “大学体系的规模与形式,不外乎三种主要力量来决定。就美国来说,最 突出的力量是来自请求入学者的压力;就苏联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向学校抽调 毕业生的“吸力” ,或称人才的需要;就德国以及不久以前的英国来说,最突出的 力量是大学体系本身的内在逻辑。在所有先进国家中,目前存在着一件很清楚的 事实:如果这三种力量之间失去平衡,高等教育体系必将垮台。在将来,有一点 是肯定的,就是我所称为内在逻辑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的传统力量,必将有所改 变,以便适应日益增长的其他两种社会环境力量。 ” 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从欧美国家高校与政府关系的比较研究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为了在 21 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发达国家都对二战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和“高校与政府关系”的三大模式(中央集权模式、分散控制模式、合作伙 伴模式) 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重大的改革。 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 显现于美国 “分 散控制”模式中的“市场力量”的确可以成为一种政府以外的、优化高等教育资 源配置的力量。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政府无法为社会需要的 每一种专门人才制定万无一失、及时准确的培养计划,也无法及时为每一个要求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安排一个大学的位置,但是政府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发挥市场的 力量,让社会的人才需要和人们的教育希望通过市场及时、动态地反映出来,从 而影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招生计划。 从我国高校和政府、社会关系的研究来看,高等教育学学者姚启和老先生在 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简述了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社会和各级各类高等 学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高等教育是国家的公共服务事业;国家(政府) 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满足国家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的办学主体;社会提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为高等 教育提供办学资源和条件。作者在该书中分析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市场与 高校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通过政策指导、教育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评估等手 段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同时高等教育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引进竞争机制、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科技研究和开发。这也为后来学者对政府职能转变与高 校扩大自主权面向市场的新型关系的研究提供有利的立论依据。 2002 年张德祥教 授等就着手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政府职能转变与高校扩 大办学自主权相互关系的研究 , 从政府职能和大学之间的关系视角展开研究政府 与高校的新型关系。本文正是基于此研究之上发展研究,提出政府、社会与高校 对人才培养的互动,深化政府、社会与高校新型关系的目的研究:促进人和社会 的共同、和谐发展。 教育部“十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系列丛书中, 张振助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指出,高教与区域互动发展既能充分调 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主动为高教发展服务,又能促使高校 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自己 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全国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成果,闵维方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 比较系统、 全面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运行的多种有利途径: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从而在客观上间接地 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对有关人才的需求,进而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产生影 响;第二,政府通过财政杠杆和税收政策调节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第三,政府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6 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劳动、教育、就业、人事、工资等方面的政策来调节高等教 育系统的运行;第四,政府在信息服务上对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进行调节,以弥补 市场运行中常常发生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第五,教育立法是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调节的重要途径。这为政府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 础。两者从教育经济学的不同侧面研究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的互动,但是高等 教育运行机制、高等教育区域互动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才的培养上,只有落 实了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才能从系统、 整体的社会大环境来研究对人才的培养, 才能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孤立的从高校教学观念、 内容、方法和目标上体现对人才的培养。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在前人对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 之上,剖析计划体制下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垄断管理机制的弊端,分析市场体制下 高校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的问题,综合两种体制交融的 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宏观层面 探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定位与机制转换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政府、社会与高校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实践问题,科学界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运行结构,以求达到政府、社会、高校齐头并进的 “三赢”局面。 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理论研究法: 本文在分析中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借助教育学、政 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 学科之间的概念和理论将用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的不同侧面。 文献研究法: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教育刊物和著作及网上文章, 在此基础上获得基本资料和观点依据,并对有关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历史比较研究法: 分析国内外人才培养机制历史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的理 论研究和实践,也进一步的对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提供了参考的建议。 综合研究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大背景下,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构 建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本论文利用手工、光盘和网络三种检索方式,搜索近几年的杂志、报纸、数 据库、网上信息资源以及相关学术著作,收集相关资料。本文写作的文献来源于 全国报刊索引、 人大复印资料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料,以及中国期刊网、 elsevier 数据网、万方数据库等信息资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 2 章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 2 章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相关概念的阐释 2.1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相关概念的阐释 对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读,是分析与论证问题的基本逻辑 起点与前提条件。 人才 人才 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 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316 号) 中明确提出: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 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此外,王通讯、王康认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 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叶忠 海则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 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 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刘圣恩在人才学简明教程中论述道:“人才就是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历 史性是人才构成的前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 的人才,脱离社会、离开历史就无所谓人才。实践性是人才的基础,是重要的必 要条件,人才是实践中的人才,离开实践的人才是不存在的。创造性是人才的核 心,也是人才的最根本的特征,人才与非人才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进行创造性劳 动。” 上述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才的基本范畴。本文则 是从人才的一个视角点来界定人才,即是接受高等教育,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 发展的人。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提 高人力资源素质,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社会人力资源 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视角来 看,人才培养包含着人的德、智、体、美等诸因素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彼此具 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整体。 1999 年开始实施大众化教 育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 格呈多元化的态势,这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元化。首先,社 会需求是多样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结构需求是不同的;其次,高校 的规格也是多样的,用研究型大学衡量教学型大学,用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 其他层次的学校,用精英教育的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是不准确的;第三,高校内 部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的个性更是多样的,必须在满足社会需要和体现学 人才概念内涵探析.中国人才.,2003-04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9,46-52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8 生个性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 因此,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需 要和个人的特征对其进行培养、开发其潜力的过程。 机制 机制 “机制”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 mechane,意指工具、机械,一般解释 为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后来在社会学中也 多有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多次引用“机制”一词。因其借用的方面多, 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 尽管“机制”一词在实际应用中可作的解释各种各样, 但机制必须有一定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机制是机体“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 式的总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机制是事物内在的而非外部环境施加于其上的一种要素。虽然机制必然会受 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在常规情况下,机制主要依赖于事物机体的基本元素所形 成的特定结构。 2、机制又是反映事物机体动态性的要素。这就是说,机制随同机体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对机制的研究,不仅要在机体自身的“结构空间”以及和环境相互作 用的“关系空间”中考察,还要从机体活动的时间进程中来考察。 3、 机制反映了机体的自然能动性, 反映了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保持机体活动的各 种作用能力及其作用方式, 表现了机体自然实现其运行目的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互动机制,即机体“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共同参与、互相推进。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有学者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界定为,是高等教 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构成性要素与过程性要素)的构造、功能及其有机联系 与工作步骤 , 并认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构成性 要素与过程性要素多数一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紧密联系、互相包含,两个范 畴外延基木一致。因此推出,在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创造性教育实践中可以且应当 将二者统筹考虑,合并运作;在理论上,两者可以整合为一个新范畴高等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两者统筹考虑、合并运作的确是人才培养研究中必须考 虑的,但是并不能这样抽象的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混为一谈,应该从微观和宏 观的视角分析模式和机制的运行作用。 综合人才培养及机制的概述,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内在功能及 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具体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依赖于人 才培养的基本元素所形成的特定组织结构,即高等学校,这也就是当今社会对人 才培养单向度思维的根源所在;其次,人才培养机制又反映了人才培养动态性的 要素,它随着人才培养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不仅要考察人才培养的组织结构 “高校” , 同时要考察它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 即 “政府” 和 “社会” ; 再次,人才培养机制还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自然能动性,即在政府、社会和高校三 维度作用力下,人才培养内部所产生的保持人才培养活动的各种作用能力及其作 谢小萌.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3),6-7 周丰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刘红军.论高等教育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2(10),8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用方式。 简言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指,高校人才培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规划, 根据社会市场的发展总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等等,预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 构、规格、模式等,通过政府制度支持,政府、社会与高校联手打造一整套“生 产链式”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即预测、规划、培养(生产) 、就业(销售) 、就 业跟踪(售后服务) 、信息反馈、再预测的循环过程。 2.2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因素分析 2.2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因素分析 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是 学校一切问题的核心。而大学又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所谓遗传是指社会遗传, 即后世大学对先前大学有益的教育范式和理念的继承;所谓环境是指发展中的大 学所面对的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控制。纵观世界高等教 育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国家) 、 (社会) 市场经济和高校,其中心点最终要归结于人才培养。换句话说,人才培养的影响 因素源于政府(国家) 、市场经济和高校。 2.2.1 政府(国家)2.2.1 政府(国家) 正如布鲁贝克所说, “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 来看待它。就象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由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 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 ” 现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的作 用越来越大,任何一个政府为了国家和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都不会放弃对高等教 育的管理和控制。 国家权力干预大学事务始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18 世纪,国家以法令对教 育实施控制,1794 年,普鲁士分布法令,规定“所有的学校和大学均属于国家机 构;由这些机构负责为年轻一代提供有益的科学知识,只有经过国家认可方可建 立这类机构” , “一切教育机构必须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并随时准备接受国家的 检查和视导” 。至此,国家主义在教育中确立了主导地位,政治家们以国家主义 观念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体系,并以此干预大学事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 着国际竞争及利益冲突的日益激发,大学在实现国家利益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 治对大学事务的干预也越来越强。大学的事务越来越成为各国的政党、立法、司 法、行政机构关注的“政治问题” ,政党、政治家、行政官员都纷纷参与到大学的 管理中来。各国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其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 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德国柏林马克斯普 朗克教育研究所所长迪特里希戈尔德施米特教授指出: “在社会、经济和政治 等基本力量的重压之下,高等教育已经由小规模的、选拔性的、关系松散的集团,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 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马风歧.教育中的自由问题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97,35 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10 发展成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的庞大系统。 ” 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 生产力,并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家之间的竞争 已经日益表现为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国家参与对大学的管理并对大学的发 展产生重要影响,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鲍尔斯和金蒂斯曾这 样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客观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 不仅培养了资本主义经济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还具有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 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 在国家权力对大学事务的干预中,政府发挥着最基础、最直接的作用。政府 参与大学的管理,既是政府的管理职能的体现,也是国家的政治目标所在。随着 大众化教育和知识经济全球化, 一些大学正在日益成为多元巨型组织, 规模膨胀、 职能发展、作用增强,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地参与社会并被社会所参与,其中最 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参与高等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的事例日 益增多” ,政府更加易于通过拨款加强对大学的干预和控制。应该说,政府对 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既是必然也是必然的,完全放权必将导致完全卸责,也必将导 致大幅缩减公共教育经费,转嫁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妨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 教育过程的平等性。因此,未来政府对大学的管理问题,不在于管与不管甚至管 多管少,关键在于如何管与管什么。 政府的管理职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治职能,如坚持国家的政治制 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维护公民权利等;另一部分是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