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6 6 3 581 “七”体是指由西汉枚乘首创的一种以“七”名篇且着力铺陈 七事以寓劝谏的文体形式。此种文体在汉魏六朝创作非常繁荣,有 专集出现,但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创作日少。由于此体作品的体制 内容大都雷同,属模仿的系列之作,且兴盛的时间不长,故而后代 评价不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详尽搜罗汉魏六朝“七”体作品和历代文人的评论的基 础上,采用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注重对文 学作品本身的探讨,另一方面对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 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思想才情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述了“七” 体的界定、渊源及在汉魏六朝的演进情况,这应该说无论对“七” 体本身,还是对中国文学史或文体发展史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主要观点有:“七”作为文体最早被挚虞提出,到南北朝得到普 遍承认;“七”体是赋的分支,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其基 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招隐取代 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 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折射了思想界的矛盾斗争;艺术上 的新变表现为人物取名的艺术化和人物的观念化以及在内容形式相 互因袭的前提下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倾向。 关键词:汉魏六朝:“七”体;界定;渊源;演进 a b s t r a c t t h e “q i ”s t y l ei sa1 i t e r a r ys t y l ef i r s te s t a b l i s h e db y m e ic h e n g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w h i c hi sn a m e da f t e r “q i ”a n dn a r r a t e si nd e t a i1s e v e na f f a i r st oc o n t a i n r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t h i s 1 i t e r a r ys t y l ef l o u r i s h e dd u r i n gt h e h a n ,w e ia n ds i xd y n a s t i e s ,a p p e a r e dl i t e r a t u r ec o l l e c t i o n h o w e v e r ,i t sc r e a t i o nd e c l i n e d1 i t t l eb y1 i t t l ea f t e rs u ia n d 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y s t e ma n dc o n t e n to ft h i s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a r e m o s t l yi d e n t i c a lb e c a u s et h e yb e l o n g st os e r i e sw h i c ha r e i m i t a t e de a c ho t h e r i na d d i t i o n ii tf l o u r i s h e di nas h o r t t i m e a sar e s u l t ,c r i t i c si nl a t e rd y n a s t i e sd i d n tv a l u ei t m u c ha n dp a y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t oi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h a v eg a t h e r e dt h ed e t a i l e dw o r k so ft h e “q i ”s t y l ed u r i n gt h eh a n ,w e ia n ds i x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 c o m m e n t so ft h em a no fl e t t e r si nt h ep a s ta g e s o nt h i sb a s i s ,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e x p o u n d s t h e d e f i n a t i o n ,o r i g i n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 “q i ”s t y l ed u r i n gt h e h a n ,w e ia n ds i x d y n a s t i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e a n so f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i n s i d e 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o u t s i d e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1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t h e m s e l v e so nt h eo n eh a n d w h i l eo nt h eo t h e rh a n ds t u d i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a n d t h et i m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c i a l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i nw h i c ht h e w r i t e r se x i s t e d i n d i v i u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o u g h t ,1i t e r a r yt a l e n to ft h ew r i t e r s a sa r e s u l t 、i td o e sg o o d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 “q i ”s t y l ea s w e l1a s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1 i t e r a t u r eo rt h e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t h em a i nv i e w s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r ea s f e l l o w s :a sa 1i t e r a r ys t y l e ,t h e “q i ”s t y l e w a sf i r s tp u tf o r w a r db yz h i y ua n di tw a sw i d e l yr e c o g n i z e di nt h e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b e i n g ab r a n c ho f f u ,i th a s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t h e rb r a n c h e so ff ua n di t sb a s i c s y s t e m i se s t a b l i s h e db ym e ic h e n g s q if a 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i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c r u i t i n gh e r m i tw h i c ht o o k t h ep l a c eo fa s k i n gs i c k n e s sb e c a m e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t h e 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t h e nt h ed e b a t ea b o u t o f f i c i a la n dh e r m i t p r o v i d e da na p p r o p r i a t ew a yf o rt h em a no fl e t t e r st oe x p r e s s t h e i rp r i v a t ef e e l i n g s ,v a l u ec h o i c ea n dt h e m o r a l ,o l i t i c a l c r i t e r i o n ,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t h ec o n f l i c t i nt h e i d e 0 1 0 9 i c a l c i r c l e :t h ec h a n g e si nt h ea r t i s t i cq u a l i t ya r es h o 胃n i nt h e a r t i s t r y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n a m e s ,t h e i d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 c n a r a c t e r s ,t h et e n d e n c yt op u r s u ea r ts k i l l u n i l a t e r a l l yi n t h ep r e m i s eo fc o p y i n gt h ec o n t e n t a n df o r me a c ho t h e r k e yw o r d s :t h eh a n 、w e ia n ds i xd y n a s t i e s ,“q i ”s t y l e , d e f i n a t i o n , o r i g i n ,e v o l u t i o n 引言 人们阅读汉魏六朝时期的作品时,很可能就会看到一些以“七” 名篇的作品,如七发、七激、七启、七励等。这些作品 为何都以“七”名篇? 难道是巧合吗? 稍加考究,我们不难发现, 这并非巧合,而是文学创作中的模仿现象。由于作品大多以“七” 拟题立意,“虽华藻随时,而体律相仿”,自成系列。梁昭明太子 萧统文选在其文体分类中为此系列作品另立门户、别为一体一 一“七”。“七”体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演进轨迹是怎样的? 西晋傅玄七谟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杂 文都对此类作品的题材来源及艺术风格作过论述,但只是概括性 的。唐以后许多文人以为此体的体制内容大都雷同,屋上架屋,了 无新意,评价不高,故而不予重视。当今的学者对于此体也只是在 论赋之时才稍稍提及,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阐述。 从完善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对这种文体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比较而言,此体在汉魏六朝时创作最为繁盛,作品数量多,而唐以 后创作渐趋衰微,数量较少,故而以汉魏六朝时期的“七”体作品 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此种文体是适宜的。汉魏六朝时期“七”体作品 虽多,但在后代流传中大多亡失,现存可见篇名的此时期的作品据 统计仅有四十七篇。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作品的分 析,从“七”体的界定、渊源和在汉魏六朝的演进等方面来探讨此 种文体。 l 、“七”体的界定 1 1 “七”体单独作为文体的被提出与确立 一种文体,常常是惯例化、规范化的,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 言操作模式。从起源上看,它的源头常常可以追溯到某一位或一群 作家( 或民间无名艺术家) 的创造性实践。但一经众多作家自觉不 自觉的模仿,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权威性,因而成为一种 传统和惯例。这种惯例为众多的作家、读者、批评家所认可和尊重, 逐渐内化为“文体意识”、“文体期待”等接受心理。 “七,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应追溯到枚乘七发。 枚乘是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汉书枚乘传载:“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枚乘今传七发、柳赋、 梁王菟园赋三篇作品,比较而言,七发的影响最大。傅玄七 谟序云:“昔枚乘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胭、 李尤、桓麟、崔琦、刘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 ( - t z 激、 七兴、七依、七疑、七说、七蠲、七举之篇,于是 通儒大才马季长张平子亦引其源而广之,马作- - l z 厉,张造七 辩,扬辉播烈,垂于后世者,凡十有余篇。自大魏英贤迭作。 有陈王七启,王氏七释,杨氏七训,刘氏七华,从父 侍中七诲。并陵前而邈后,扬清风于儒林,亦数篇焉。”3 由此 可以看出,由于枚乘的创造性实践,导致了大量以“七”名篇的作 品的出现。 文体从客观存在到被承认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很自然的。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学的自觉和繁荣,文体的划分渐趋细密。如 曹丕典论论文就把文体分为四类,并指出其特点:“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晋代陆机则将文体分为十类:诗、 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傅玄虽然注意到了大量承 七发之流而出现的以“七”名篇的作品的现象,“集古今七而论 品之署日七林”凸3 ,并模仿创作了七谟,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将 其作为文体看待。就目前知,把“七”体作为一种文体来对待,当 以挚虞为最早。挚虞有文章流别志论,惜已亡佚,在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中存有片断佚文。从片断佚文中,可以看见该书至少 论列了颂、赋、七、箴、铭、诔、哀辞、解嘲、碑、图谶等十一类 文体。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也将“七”体和其它文体分开。如 后汉书- 崔驷列传载:“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 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凡二十一篇。”又日:“瑗高于文辞, 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颂、七苏、南阳文学官 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后汉书文 苑列传傅毅载:“毅早卒,著诗、赋、诔、颂、祝文、七激、连 珠,凡二十八篇。”后汉书文苑列传李尤载:“所著诗、赋、 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后汉书张衡列传载: “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以上各传所提到的七依、七苏、七激、七叹、七辩都 是“七”体作品,它们与诗、赋、铭、诔、颂等文体并列。刘勰文 心雕龙有“杂文”篇,专论“对问”、“七”、“连珠”,谓皆“文章 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3 。文心雕龙定势云:“箴、铭、碑、 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 随变而立功者也。”“七辞”不过是“七”体的变文,可见,他是把 “连珠”和“七”体作为独立的文体来看待的。梁昭明太子文选 设有“七”目选录有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张协七命 三篇。萧纲昭明太子集序提到文体,赞扬昭明太子诸体兼善, 日:“铭及盘盂,赞通图象,七高逾疾之旨,表有殊健之则,碑穷典 正。”铭、赞、七、表、碑并列。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则说:“书 令视草,铭非润色,七穷炜烨之说,表极远大之才。”书、铭、七、 表并列。种种迹象表明,在梁代,“七”体作为一种文体已得到广泛 的承认,也可以说此种文体的“文体意识”在文人心中已经确立。 1 2 汉魏六朝时期“七”体的创作情况及“七”体的特征 “七”体创作在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非常繁盛,说文人个个都 曾写作过,可能有些夸张,但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大却是事实。经 历西晋末年惠怀之乱、梁武帝末年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大量书 籍遭受厄运,“七”体典籍亦难幸免。隋书经籍志仅著录有刘 宋时期谢灵运编的七集十卷、梁卞景编的七林十卷,颜之 推七悟一卷;经隋末唐初战乱、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宋靖 康之难,又损失一批,新唐书艺文志只著录有卞氏七林集 十二卷和颜之推七悟集一卷,而宋史艺文志己不见著录, 流失殆尽。 笔者参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艺文类聚、文馆 词林、南史、梁书、魏书、隋书,能辑录到的魏晋六朝时 期的“七”体篇目有:枚乘七发、傅毅七激、桓麟七说、 桓彬七设、马融七广、刘广世七兴、崔明七依、崔瑗 七苏( 七厉) 、崔琦七蠲、李尤七叹、 张衡七辩、郦 炎七平、刘梁七举、王粲七释、徐干七喻、曹植七 启七忿、杨修 - - l 训、卞兰七牧、刘劭七华、傅巽七 诲、应贞七华、杜预七规、傅玄七谟、成公绥七唱、 左思七讽、陆机七徵七羡、张协七命、湛方生七欢、 谢灵运七济、颜延之七绎、孔欣七诲、简文帝七励、 竟陵王宾僚七要、昭明太子七契、到镜七悟、臧严七算、 萧子范七诱、何逊七召、郦道元七聘、陆嗥七诱、颜 之推七悟。另外,先唐有吴氏七矜、柴子大七折、卫洪七 开、孔炜七引,由于作者生活年代处于南北朝末期到隋代,具 体情况不可考,姑且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做 法置于此时期内。( 唐代以后的“七”体作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故 不列举) 这些作品或是有目无辞,或是残缺,完整的不到半数。( 见 “秣袢一”)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枚乘始作七发,后有傅毅七 激,诸公驰骋文词,又欲齐驱枚乘,大抵机括相同,而优劣 判矣。”“机括相同”,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相似。通观汉魏六朝时期 结构和内容比较完整的“七”体作品,我们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 首先,在结构上全篇主体部分用七段文字铺陈七件事,开头部分有 序曲以介绍缘起,句式用韵散结合以韵为主的形式,借主客问答将 各段加以连缀。其次,在描写内容方面,偏重于描摹饮食、声色、逸 游等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事物。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云: “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田猎,穷瑰之服馔,极蛊媚 之声色,甘意摇骨髓,艳辞动魄识。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 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子云所谓先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 者也。”即是对内容方面的特点的概括。 七发就是典型的七体特征。从结构上看,作品借楚太子有 疾而吴客前来探望为发端,说明楚太子的病因起于安逸享乐,引出 正文。正文七段,吴客分述七事以启发诱导太子,每事之间都以“太 子日:仆病未能也连缀。七事呈线型结构分布,移步换彤,逐 层推进,到最后才“于是太子据几而日: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漶然汗出,霍然病已”以结束全文。此种结构匠心独具,清代何焯 义门读书记评论:“数于言之赋,读者厌倦,裁而为七,移行换 步,处处足以回易耳目,此枚叔所以独为文章宗。”从内容上看,枚 乘七发开了借问疾以行讽谏的先例,针对楚太子因“宫居闺处” 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吴客大谈音乐之美、饮食之佳、车马之贵、游 观之乐、畋猎之壮、江涛之奇、圣人要言妙道等以让太子开阔视野 和“发蒙解惑”,以“变度心意”。前面六件事与最后一件事之间存 在“六过一是”的关系,即在表意上否定前六件而肯定末一件。七 事之中的前六享乐之事都只是铺垫,强调圣人“要言妙道”引导的 重要性从而否定懒惰淫靡才是目的。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亦认为 七发“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喻之义川。西晋傅玄在其七 谟序中云:“昔枚乘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 朋、李尤、桓麟、崔琦、刘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 他认为七体的母体是七发,后代七体作品都是七发衍生出来 的。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云:“及枚乘撒艳,首制七发, 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也承认枚乘首创的地位。在后代如南 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等著作中亦可 见到同样的看法。细察七体作品,最早具有“七”体特征的就是七 发,故而我们可以说是七发铸就了“七”体的基本模式。 1 3 “七”体与赋的关系 “七”体与赋的关系应是从属关系,即“七”属赋,是赋中的 小类。理由有二:一是“七”体的母体是枚乘七发,七发是 赋。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枚乘现存有七发、柳 赋、梁王菟园赋三篇,从七发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其结构形 式来看,铺陈宏衍、设论问答、物情的渲染与夸饰等,具备赋的基 本特征,故应在“赋九篇”之列。清刘熙载称七发为赋,并指 出“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旧3 ,后代汉赋研究者基本上 也认为七发为赋,且认为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散体大赋体制 的正式形成 1 。七发之后的“七”体作品都是对七发的摹拟, 体制上并没有超出七发所创立的基本模式,故而“七”体在文 体上的界定取决于七发。七发是赋,那么“七”体也应当作 为赋看待,属赋体;二是后代辞赋评论者谈到“七”体作品时,都 按辞赋的原则与标准进行评价。如挚虞文章流别论以为“( 七 发) 因膏粱之常疾以为匡劝,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输之义也。 其流遂广,其义遂变,率有辞人淫丽之尤矣”a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只将枚乘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 贾谊、王褒等十家并列,指出“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而枚 乘七发及其衍生出来的作品被剔除出来置于“杂文”篇中讨论: 萧统文选也没有将“七”体作品列入赋体中而单列为一体。缘 由为何? 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赋的界定非常严格,标准是以赋名篇。 魏晋南北朝人的文体观念与汉人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汉代人的赋的 观念是很宽泛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文体 的划分渐趋细密,而且在划分原则上有着浓厚的重名轻实的倾向。 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苟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六义附庸,蔚成大国。”在刘勰看来,只有以赋命名的作品才算是赋,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七”体作品自然被排除在外。名不正则言不顺, 六朝以后,人们一般不把七发一类作品列入赋类,直至清代大 都如此。如宋代文苑英华收有三篇七体作品,即萧统的七契、 萧纲的七励、何逊的七召,列入杂文类。清代陈元龙所编的 历代赋汇专门收录赋作,但“七”体之作一篇未收,所收作品 都是以赋名篇的。另一方面,刘勰、萧统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 都注意到自七发以来的仿作系列,有着相对凝固的模式,且数 量上形成一定规模。有单独讨论的价值。 虽然刘勰没有把“七”体归于赋,而是置于“杂文”类,但他 实际上是认同七发及衍生出来的系列作品是赋的事实。如刘勰 在文心雕龙杂文中说:“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 各入讨论之域。”既说明了七体作品被归于杂文的原因,又指出杂文 中论及的作品经过甄别,在讨论时可以归入其它文体。如杂文 所列“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 或吟、讽、谣、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解释说:“凡此十六名, 虽总称杂文,然典可入封禅藕,诰可入诏策篇,誓 可入祝盟篇,问可入议对篇,曲、操、弄、引、 吟、讽、谣、咏可入乐府篇,章可入章表篇, 所谓各入讨论之域也。”七发非诗非文,当入赋体讨论了。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也说“七”体之文“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t t 艳辞动魄识”、“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实际上也是按赋的标准来 评价的。 对于六朝以来把“七”体同赋体分开的作法,并非人人信从。 清代的古文家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就说:“汉世校书有辞赋 略,其所刻者甚当。昭明太子文选,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 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编辞赋,一以汉略为法。”姚鼐在古 文辞类纂中将文体分为十三类,将枚乘七发列入辞赋类。清 代章学诚对文选文体分类也不赞成,文史通义诗教下在论 及“七”体时说:“七林之文,皆设问也。今以枚生发问有七, 而遂标为七,则九歌、九章、九辩,亦可标为九乎? ” 章学诚认为“七”体应归入赋体中的设问类。虽然姚鼐和章学诫不 同意“七”体单独成体,但实际上都认为“七”体应属于赋的范畴。 如果把赋分为骚赋、散体大赋、小赋三类,那么,根据“七” 体的特征,“七”体应属散体大赋类。与其它的散体大赋作品相比, 以“七”名篇、描写内容上有所限定和结构上主体部分大都为七段 等特点使“七”体作品独树一帜。 2 、“七”体的渊源 2 1 以“七”名篇的来由 古代学者文人喜欢用数来归纳事物,七也是其中一个。如在天 有七政( 舜典) 、七纬( 新论、思慎篇) ,在地有七泽( 子虚赋) 、 七赋( 法言问道指五谷桑麻等) ,有时七又如三九,以指成数。 如诗经大东日:“终日七襄”,尔雅释地谈到七戎六蛮等 等。七发以前也有以“七”名篇的作品,如管子中的 ( - t z 臣 七主篇。管子七臣七主篇写七种臣子和七种君主,都是先肯定 其中的一种,然后否定另外的六种,即“一是六过”。以“七”名篇 是把“一是”与“六过”合起来说。 “七”体作品为何以”七”名篇呢? “七”体的母体是七发, 其后的“七”体作品以“七”名篇都是踵继于它。因而,探讨“七” 体以“七”名篇的原由应从七发入手。向来解释七发篇名 取“七”的原由,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李善的说法。李善文选 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辞七谏之流。”七 谏是东方朔的作品,全篇包括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 命、谬谏等七段。王逸楚辞章句称:“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 而待放,原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也。或日七谏者,法天 子有争臣七人。”解释了七谏取名的来由,也解释了为何不取“五” 或“八”而取“七”的原由。( 七谏从体式上看应属骚体赋,不 入“七”体之列。) 枚乘七发,先谈六事来起发太子,每事的最 后,都有“太子能强起”的问句。虽然吴客极力渲染音乐、饮食、 车马、田猎以至八月广陵波涛,但不足使太子从病痛中摆脱出来, 太子都以“仆病未能也”回答,最后谈到要言妙道太子才“据几而 起”,“漶然汗出,霍然病已”。因为用七件事起发太子,故取名七 发。“发”,宋玉风赋云:“发明耳目,宁体便人”。七发在 “八月观涛”一节中称“发皇耳目”,这应是“发”的含义。由上可 以看出,李善认为取“七”是由于文中谈到七事的缘故。为何举七 事而不是举五或八事以起发楚太子呢? 李善文选注又云:“乘恐 梁孝王与吴王濞同反,故作七发以谏之。七者,少阳之数,欲 发阳明于君也。”李善以“七”为“少阳之数”。“七”于易数为少 阳,说文解字注七字:“易之正也。”易复卦云:“反复 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这个数字,在易有来复的意思。 七发为太子起沉疴,以“七”为名,大概取疾病去除而阳气复 来的内涵。二是刘勰的说法。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云:“枚乘撵 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子弟也。”在此,刘勰以为“七”是指“七窍”, 即眼、耳、口、鼻七孔。庄子应帝王云:“人皆有七窍,以视 听食息,而浑沌凿窍,七日乃死”。刘勰是从枚乘七发的主旨考 虑的,因为枚乘以为膏粱子弟,贪于感官( 七窍) 的享受,这是致 病之源,需要贤者引导。如七发序曲中吴客分析了楚太子的病 因: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 舆入辇,命日蹙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日寒热之媒;皓齿 蛾眉,命日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今太子 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 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宴,纵恣于曲房隐问之中。 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 在揭示病根的基础上,吴客进行劝谏,指出“独宜世之君子,博见 强识,承间语事,变度心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沈之乐,浩 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l ” 从七发的结构层次和内容看,李善的说法是对的;从文章 的主旨看,刘勰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从七发以后的“七” 体创作实践看,仿作者应是赞同李善的观点。七发“说七事以起 发太子”时,由于“要言妙道”部分吴客只是说“将为太子奏方术 之士有资略者”,还没有“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让人觉 得苍白无力,与前六事的夸说相比,不成其为一事,故面有些争议。 如饶宗颐以为“枚叔七发之为篇,原共八首。首篇是序,而末 为总结,中间所陈,仅六事耳,李善谓说七事,必合序言之,方 有七也。”哺1 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不能让人信服。倒是赵逵夫先 生给予了个较好的解释,他以为七发的作者枚乘确实是铺陈 七事包括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和要言妙道,前 六事讲述了而末一事“要言妙道”却没有具体讲述,这是刻意安排 的,“七发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出要向太子讲论要言妙道,实 际上却没有讲,乃是以此为由头,希望当面陈述一些关系重大的话, 采用文内与文外结合的办法。正由于其实质在以此为语端进而 谈政治上安身立命的道理,故才说到“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1 这个解释新颖独到,很好地说明了“要言妙道”一段何以草草收 场的让人困惑的问题。 2 2 楚辞和战国游士说辞对 - t z 发创作的影响 文学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七”体也是如此。作为“七”体母 体的七发,对继后的仿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探寻“七”体的渊 源自然要看七发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枚乘创作七发的起因,李善文选注云:“乘恐梁孝 王与吴王濞同反,故作七发以谏之。”以为是为劝谏梁孝王而作。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以为“戒膏粱子弟也”,认为不是针对具体 的某个人或事而作,而是有感而发,带有普遍的劝戒意义。孰是孰 非,时过境迁,史料缺乏,难以确言,不过,用于讽谏劝戒统治阶 层人物是可以肯定的。在写作思路上,挚虞文章流别论日: 七发造于枚乘,借昊楚以为客主,先言出舆入辇蹙萎 之损,深宫洞房寒署之瘐,靡漫美色,宴安之毒,厚味暖 服,淫曜之害,宜听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导体, 蠲淹滞之累,既设此辞,以显明去就之路,而后说以声色 逸游之乐。其说不入,雳陈圣人辨士讲论之娱而霍然疾瘳, 此固膏梁之常疾,以为匡劝,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喻 之义也。 挚虞指出了七发篇章的组合方法,描写内容的安排顺序及为文 的目的。 枚乘七发创作的成功,一方面源他出众的文学才华,另一 方面,前代文学尤其是楚辞和战国游士说辞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一是叙客主以首引、以主客问答来构结全文的方式的来历。叙 客主以首弓i 、以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并非枚乘首创,比如战国之时 庄子人间世、德充符、天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莫敖子华对楚威王,屈原卜居、渔父,庄辛谏顷襄 王等都具有对问的特征。由于这些作者生活的时代相对集中,很 难说谁最先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枚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应算是受战 国游士说辞的影响,是战国时代时风所致,而不是此前某篇文章的 启发。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著书立说者或假设人物互相驳难来 阐说自己的观点,或把与人辩争的过程记录下来,文章往往采用这 种结构方式。到枚乘所处时代,战国遗风犹存,假借吴楚以为客主, 阐说自己的主张是很自然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曾指出“荀 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以 原始,命赋之厥初也”,如果因此丽认为七发是借鉴了苟子的 赋篇,那未免偏狭;七发是赋且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指出“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如果因此 而认为七发叙客主以首引、以主客问答来构结全文的方式一定 源于楚辞如卜居、渔父等,那就过于拘泥。 二是铺叙内容的渊源。七发中吴客为引发楚太子聆听的兴 趣,先大肆谈论了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等声色逸游之事。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七发来自鬼谷子七箝之篇。” 七箝之篇不可考,但鬼谷子飞筘篇有云: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 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 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 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 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飞箝”即制造声誉然后加以箝制。如何“飞”呢? 其中一种办法 就是“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鬼谷子捭 阖第一:“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 轻重,乃为之度数。”对于“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的 喜爱是人之常情,在“料其情”的基础上谈论其人所喜好的事物以 “结其诚”,从而因势赢得其人的好感达到目的是必要的,也是有 效的。可以说鬼谷子的论辩之术对后人有很大影响,谢榛的话有一 定道理。但如何“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却没 有现身说法,故而不能算是直接的渊源,最多算是有启发。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指出:“孟子问齐王之大欲,历 举轻煨肥甘、声音采色,七林之所肩也,而或以为创之枚乘, 忘其祖矣。”章学诚所言“孟子问齐王之大欲”之事应出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章,此文中孟子问齐宣王: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或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 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章学诚认为“历举轻媛肥甘、声音采色”不是创于( - i z 发,而是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这颇有些牵强。孟子所举“轻媛肥甘、 声音采色”,只是点到为止,根本没有铺说开来,孟子也并无以此 来打动齐宣王的想法,故而根本不能算是渊源所在。 七发铺叙内容的直接源头在哪里? 近代章炳麟国故论 衡辨诗云:“枚乘又以大招、招魂散为七发。” 近代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七发始于枚乘,盖楚辞、 九歌、九辩之流亚也;阙后曹子建作七启。张景阳作 七命,浩瀚纵横,体仿七发,盖劝百讽一,与赋无殊,而 盛陈服食游观,亦近招魂、大招之作,诚文体之别出者也。” 大招、招魂内容都是招徕魂灵的。为诱引、呼唤魂灵归来, 都铺陈饮食、女乐、宫室苑囿、游戏等让世人沉迷追求的事物,每 一事物都作了具体渲染,而非仅仅提及。如招魂写“饮食”一 节: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稻麦,挈黄梁些。大苦成 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膈若芳些。和酸若苦,陈昊羹 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躺凫,煎鸿鹤些。露鸡膳 螭,厉而不爽些。粗敉蜜饵,有娠鳇些。瑶浆蜜勺,实羽 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来 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就对美味不厌其烦地列举。大招、招魂无论在具体对象还 是实际渲染上都与七发有相似之处,鉴于其创作的时代早于七 发,应是七发铺叙内容的源头。当然,七发并非亦步亦 趋。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谈艺珠丛云:“枚生七发, 其原玉之变乎? 措意垂竭,忽发观潮,遂成滑稽,且辞气跌荡,怪 丽不恒。”指出七发在继承大招、招魂的基础上的新 变,即“措意垂竭,忽发观潮”,八月观涛的描写是枚乘的创新。 三是艺术上的借鉴。七发全篇着力铺陈音乐、饮食、车马、 宫馆宴游、校猎、观涛、要言妙道等七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是以 宏大为美,极尽铺采搬文之能事,且移步换形,层层递进,。这与大 招、招魂在铺叙时,所叙事物表现为一个层面的简单罗列有 所不同,故钱钟书管锥篇说:“棱乘命篇,实类招魂、大 招,移招魂之法,旖于疗疾,又改平铺为层进耳”“。七发 表现手法上的铺采摊文和以宏大为美的艺术精神是主要受游士说辞 的影响。近代刘师培论文杂记云:“骋词之赋,其源出于纵横 家( 如纵横家所言,非徒善辩,且能备举各物之情况以炫其才,七 发及羽猎等赋,其遗意也。章氏文史通义叙诗赋之源流, 已言出于纵横家矣。”其南北文学不同论又云:“而枚乘、司 马相如,咸以词赋垂名,然恢廓声势,开拓宦实,殆纵横之流欤! ( 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也。) ” 七发中吴客表面上是要替楚太子疗疾,实际上却有借此向“楚 太子”灌输一套政治伦理思想的意图。在具体谈论中,吴客针对楚 太子“虚中重昕,恶闻人声”的藕理特征,采用循序渐进的赞骼, 从音乐、饮食等琐事叙起,由小到大,由内而外,将楚太子的视野 由宫闱深处一步步引向广阔的大自然,使楚太子由最初虚弱疲惫到 “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再到“然而有起色 矣”,最后谈到方术之士治国安身的“要言妙道”,“于是太子据 几而起日:涣乎若一听圣人之言。涩然汗出,霍然病已。”从 而稳步有效地达到目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表明七发确实 受到了先秦诸子纵横家之言的影响。“吴客”是一个虚构的形象, 但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游士形象。 应该说,在叙事的艺术技巧方面,宋玉高唐赋对七发 的影响也是直接巨大的。七发与高唐赋相比,至少有两点 相同。第点是层层铺张,面面俱到,卒章讽谏。宋玉高唐赋 写陪侍楚王游观云梦台之事,先写朝云始出的壮观情景,接写百川 汇流的奔腾声势,再写草木花卉的丛生繁美,又写峰峦山岩的参差 纵横,最后写楚王田猎的盛况,将叙事推向高潮,结尾陈志以讽谏。 七发的叙事的层次也是如此,前六件事件件铺张步步推进, 最后转入正论,以“要言妙道”讽谏。第二点是善于侧面烘托,淋 漓尽致地进行描写。如枚乘写江涛的汹涌与宋玉写百川汇流的迅猛, 都用禽兽失惊和鱼鳖失势的情态,从侧面烘托水势: 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 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 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 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 鼍缒鲔,交积纵横,振鳞奋翼,矮矮蜿蜿,中阪遥望。( 高 唐赋) ) 侯波奋振,舍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 兽不及走横暴之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沈沈滠泼, 蒲伏连延。( ( ( 七发) 当然,枚乘七发自有特点,诸如篇幅的宏大、内容的繁富、 描写的更加详尽,这是宋玉所不及的。 3 、“七”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发展 洪迈曾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 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 ( - f z 辩、崔翮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 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以为七林, 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对枚乘七发评价很高,但 对后继者似有不屑。徐师曾也认为:“按七者,文章之一体也, 然考文选所载,唯七发、七启、七命三篇,余皆略而 弗录。由今观之,三篇辞旨宏丽,诚宜见采。其余递相摹拟,了无 新意,是以读未终篇,而欠伸作焉,略之可也。”n 钔徐师曾肯定的范 围扩大到七发、七启、七命三篇,对于其它的“七”体作 品仍然持否定态度。“递相摹拟”、“规仿太切”是事实,但“了无新 意”却也未必。其实,七体作品在模仿的基础上是不断有创新的。 3 1 题材内容的变化:“招隐”取代“问疾”,成为主流 3 1 1 七激对( ( - i z 发的改造 西汉的七体作品保存下来的只有七发一篇,东汉初年傅毅 的七激u 3 1 是对七发的模拟,写的是一个“清思乎黄老”的 徒华公子“托病幽处”,而“挟六经之指”的玄通子对他进行说服, 先诱以音乐、饮食、骏马、狩猎、宫宴等,没有效果,直到宣扬“汉 之盛世,存乎永平”,“于是群俊学士,云集辟雍。含咏圣术,文质 发噱。达羲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遵孔氏之宪则,投颜闵之高 迹”,才使“徒华公子”终于“自知沉溺”,愿意接受儒家的“法度”, 有出山之意。 七激对七发进行了改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它把“问疾”改为“招隐”。枚乘开创了借问疾以行讽谏的先例,吴 客借探病之机向楚太子进良言,在情节上表现为吴客的侃侃而谈确 有效果,最终使楚太子的病痊愈。而傅毅七激却是“徒华公子” “托病幽处”,成了隐士,玄通子认为“何图身之谬也”,故而相劝, 在情节上表现为玄通子的话最终让徒华公子放弃了隐居的做法。归 隐心理和隐逸个体在汉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已有反映。诗经邶 风式微有“式微! 式微! 胡不归! ”之思隐之叹;楚辞渔父中 的渔父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潇洒送日月:隐逸传中也记录了大量隐士的事迹。不管出于 何种原因,从嘈杂喧嚣的尘世中脱身出来,隐形埋名是其表面特征。 招隐的题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非始自七激,西汉淮南王刘安的 宾客小山就有招隐士,用山中的丛林阴森和野兽出没劝说王孙归 来,以为“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但是,招隐士是楚辞作品,从 现存的“七”体作品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昭通凤侨高级中学招聘教师7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垃圾分类服务合同
- 2025年电气试验电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
- 2025江西景德镇昌江区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68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考古学基础每日考古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甘肃庆阳市陇东学院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19人(第二期)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英语口语绕口令初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熟人才招聘3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创客教育课程设计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蔡林学校非在编语文教师招聘1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出国留学高中成绩单最强模板
- 《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 规则》)
- 关节镜设备及器械
- 第十七章-全身系统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
- 干部人事档案目录(样表)
- GB/T 5080.7-1986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 人物《袁隆平》PPT介绍
- GB/T 13576.1-2008锯齿形(3°、30°)螺纹第1部分:牙型
- 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矿
- 高中英语3500词汇
- 幼儿园中班社会:《田野里有什么》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