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子一书,自东汉以降,诸多疑问无从考证。1 9 7 3 年河北定州竹简本 文子的出土,虽解决了此书非伪等一些问题,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疑问, 对此学者们也莫衷一是,许多问题尚未澄清,一些领域尚处空白。由于今传本内 容驳杂,竹简本又残佚不全,难于对其进行准确的坐标定位,故而论文探讨时力 求谨慎使用公论,无疑议地将文子置于老子之后进行推求。同时论文认 为欲考察文子在先秦思想史、文学史中的地位,在哲学思想上的纵向建构推 求固不可少,但从文法、修辞、用韵等文学角度对文子的文本给予充分讨论 也是十分必要的。 为搞清其研究现状,理顺其与老子之间的继承关系,关注其修辞上浓厚 的文学色彩,对文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关注。本文选择了从思想与修辞 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思想方面主要从道、德、仁、义、礼几个概念范畴入手,区 分竹简本与今传本,探讨文子道论对老子道论的因袭与变革;修辞方面 依托文本,主要探讨文子与老子最具特点的“翻案语 与“冤亲词”, 以及考辩文本中为表情达意所进行的修辞格上的镕裁,还试图从行文、文体方面 大致整理出发展线索。论文力求通过以上分析,推衍出文子在战国晚期至汉 初之间的整合与兼容过程,使道家之学术进一步迎合时代发展,顺应了时代思想 及文学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文子;老子;思想;修辞 a b s t r a c t t 1 l eb o o kw e nz i f r o mt h ee a s t e mh a nd v n a s t yh a v eb e e nu n a b l et or e s e a r c ha g o o dm a n yp r o b l e m sc l e a t l v 1 9 7 3d i n g z h o u ,h e b e ib a m b o os l i p so ft h ew e nz i u n e a r t h e d ,t h o u g l ln o n b o o kp s e u d o r s o l v e di s s u e ss u c ha s ,b u ta l s oa d d e dal o to f n e wq u e s “o n s ,w h i c ha l s oc o n f l i c t i n gs c h o l a r s ,m a n vo ft h ei s s u e sh a v en o ty e tb e e n c l a r i f i e d ,s o m ea r e a ss t i l lb l a n k a st h ep r e s e n t t e x tc o n t e n t sc o m p l e x ,a n dt h e b a m b o os l i p si n c o m p l e t e ,i t sd i f f i c u l tt oa c c u r a t e l yp o s i t i o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ei s s u e p a p e ro nt h eu s e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t oc a u t i o n ,u n d o u b t e d l yw i l lb ep r o p o s e dt ow e n z i u n d e rl a oz ia f t e r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 p a p e r st os t u d v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a tw e nz i t h i n k i n gi nt h ep r e - q i nh i s t o r y ;t h es t a t u so f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i d e o l o g y i n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o ft h e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n s t r u c ts o l i d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b u t 霉,a m m a r , r h e t o r i c ,i i t e r a t u r e ,e t c r h v m i n gp e f s p e c t i v e0 ft h ew e nz if u l lt e x ti sav e r y n e c e s s a r yd i s c u s s i o n t bb e a to u ti t si n v e s t i g a t es t a t u sq u o ,a n ds e t t l et h ei n h e r i t e dc o n n e c t i o no fl a o z i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n s e n e s sc o l o ri t sr h e t o r i c ,a n da t t e n t i o nt ow b nz ii n 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vo ft h es t a t u s t h i sp a p e fc o m p a r et w oa s p e c tw h j c ha r ei n w a r d l y a n df h e t o r i c :i nt h ei n w a r d l va s p e c t ,m o s t l yc h o o s es e v e r a lc o n c e p t i o nc a t e g o r ys u c h a sd a 仇d e ,r e n ,y i ,l it od i s c u s s 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b a m b o os l i p sf 幻mt h e p r e s e n t t e x t ,d i s c u s st h ef o l l o wa n dt m n s f o 咖a t i o na b o u tt h et h e o r yo fw e nz ia n d l a oz i ;ht h er h e t o r i ca s p e c t ,m o s t l yd i s c u s st h ef u n h e s tc h a r a c t e f i s t i cp a r a d o x ( 翻案 语) a n do x y m o r o n ( 冤亲词) o fw e nz ia n dl a oz i ,a n dv e r i f yt h et m p ei nt h et e x t , a l s o t r y i n gt or e a d ,s t y l i s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g e n e r a l l ys o r t e do u tc l u e s p a p e r st ot h e a b o v e 柚a l y s i s ,d e r i v a t i o nc o n f 0 】b i t yo fw e nz it ot h ee a r l yh a nd y n a s t yi nt h el a t e w a 玎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b e t w e e n ,t a o i s tf u n h e rm e e tt h ea c a d e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t i m e s ,i nk e e p i n gw i t ht h ee r ao fi d e o l o 西c a la n dl i t e r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w e nz i ;l 加z i ;i n w a r d l y ;r h e t o f i c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堕2 1 兰 日期:珈扩)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i 查l 扎 同 期:邋:主7 _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二邋 日 电话: 邮编:一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i j l 月i j 吾 文子一书,在竹简本出土以前,一直未引起充分重视。中唐柳宗元断其驳,宋人 视其伪,到了清代,伪书之说已属定论,只有少数学者坚持其为先秦古籍。n 直至上世纪 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古佚书出土,才使伪书说地位动摇。同年河北定县4 0 号汉墓文 子残简的出土,再次证实了文子应是“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学者们重新对这部 书予以重视,陆续撰文研究,其中包括江世荣乜1 、艾力农1 、熊铁基h 1 、吴光哆1 、谭家健1 等人,李定生、徐慧君还出版了文子要诠。1 9 9 5 年汉简整理小组在文物上公布了 竹简释文及校勘记。1 9 9 6 年,台湾辅仁大学召开了“文子与道家思想发展两岸学 术研讨会”,同年台湾哲学与文化出版了两期讨论文子的专辑,从此掀起了新的 研究热潮。现选取与论文相关问题,仅就眼目所及,作如下简要评述。 ( 一) 文子的真伪 简本文子出土以前,文子的真伪问题一直是文子问题研究的核心。中唐 柳宗元见其书内容驳杂,似非一家之言,乃疑其或为众手成书或为后人增益,遂断为“驳 书。此后学人纷纷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分为三种: 1 驳书说。认为该书真伪掺杂,混乱无统。柳宗元、晁公武一等人也持此见。宋濂还 认为文子可能是道德经之义疏锄。 2 伪书说。认为该书是依托的伪书,乃后人剽窃淮南子而成。主此说者有陈振 孙 、黄云眉砸1 、黄震附1 等人。清人陶方琦认为书中不无文子旧说,但属后人剽窃淮南子 而成,文子虽冠以“老子日”,中间有“故曰 ,实则引淮南子作为老子之剥。 章太炎怀疑文子系张湛作伪。n 们梁启超则认为今所见之文子并非班固所见的版本, 而是抄袭淮南子而成。“u 近人王叔岷还从文献校勘的角度详细论证文子抄袭淮 国 唐 柳宗无辩义了,柳宗元集。中国书店。2 0 0 0 。 圆 明 宋濂东义宪公伞集,中华书局,凹部备要本,转引自张丰乾竹简 探微 d , 博七学位论文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2 0 0 2 ,1 4 。 圆 宋 陈振孙直斋* 录解题,光绪九年江苏书局刊印本,转引自葛刚岩 成书及其思想 d , 博士学位论 文 ,西安:西北姊拖人学文学院,2 4 ,z 。 固 清 陶方琦汉孽室文钞,绍兴先正遗书本,转引自张丰乾竹简 探微 d , 博七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疏哲学系,2 0 0 2 ,1 4 。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子。引 3 真二砖说,认为该书确系文子所作,是无可辩驳的真书。吴全节、杜道坚认为文 子是道德经之传,实归于老予之言,为治世之枢要u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提 出文子之言为苟子、董仲舒、汲黯、班固等人所引用,还引用支子之言,解释仪 礼与公羊传。n 嬲孙星衍认为今本文子确为七录之旧本,淮南子多引文子, 增损其词,谬误叠出n4 | 。王利器还曾进一步提出“淮南,文子之义疏”。 1 9 7 3 年文子残简出土后,文子的真伪问题得到了解决。汉简整理小组指出: “这部书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一部古书的存在,对古籍的整理工作是不无补益的;而且为 古代思想史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价值是相当大的。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恢复其 本来面目,证明文子本非伪本。唐兰先生对马王堆出土卷前古佚书进行整理研究后 发现淮南予有很多辞句与文子相同,当属抄袭文子而来。n 副李定生则撰文推 析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试图证明文子非伪。n 旬赵雅丽认为,传统学者见文 子与淮南子两传世文献重叠太多,便断文子为伪;当代学者又因地下出土材料 与传世文献相符,便断文子为真,似乎均有失偏颇。她还提出应对二者予以区别,不 可过于依靠竹简而忽视今本价值;文子是汉代已有的古籍,是确实存在的古书。n 刀以 为此说颇中肯。此外在探讨该书的真伪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的是,竹简本的行文为问答 体( 平王问,文子答) ,而今本则呈现论说体,文子的身份也由答问者变为提问者。这一 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已经有所关注,但没有引起相对的重视。研究中未曾涉及过从行文 的角度考察文子在文体发展过程中的位置问题,同时许多研究忽略或割裂了简本与今 本之间的继承关系。本文则注意到了简本与今本不可分割的关系,兼用二者,从文本出发, 注重比勘在析出概念时的作用,试图通过概念外延到概念内涵的比对,推求出文子思 想上的特点。 ( 二) 文子的成书时代 关于文子的成书时代,学者有大致以下几种观点: 1 先秦占籍说。唐兰断其为先秦古籍。n 8 1 汉简整理小组认为文子系周秦问作品。 严灵峰以竹简文子成书于齐宣王之后,推论其非自著,乃门人或后学所为。n 蛳李定生 以成书于战幽晚期的韩非子中有称引文子之语而断其成书在战国中后期。瞳们魏启 鹏主周平王时期。豳王葆弦主战国晚期。口2 3 熊铁基主战国木期或秦术汉初。拉3 1 丁原明主秦 。 元 杜道坚通幺真经缵义,道藏本。 河北省义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 文子) 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 9 9 5 ,1 2 。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之际。堙钔 2 汉初古籍说。张岱年认为文子作于汉文景时期或战国末期。乜朝王博认为今本 在汉以后。乜刚吴光主汉初文景间成书,必早于淮南子。1 李学勤依据李善文选引 张湛注之文子与今本同,将今本文子成书下限定为东晋。何志华主文子抄 淮南子,成于淮南子之后,下限为八角廊简下葬时间。啪1 3 主张分别考证简本和今本成书。持此看法有谭家健脚1 等。陈丽桂认为简本文子 是先秦古籍,在淮南子之前,今本形成于淮南子之后。嵋张杰、郑建萍提出古本 成书于战国中期,今本则成书于东汉末至魏晋之间。m 1 王博主简本不早于汉初,可能作于 高祖时,今本则成于汉后,。口3 3 赵建伟主文子成书大致经历齐威宣、齐襄王、齐王建 以降及汉后三个阶段。陈广忠主文子成书在淮南子后,东汉后今本修改了简本, 定稿于六朝。口射赵雅丽认为文子既反映战国时代社会背景,又与秦汉社会思潮相符, 决非一时成书,有些篇章早出,同一篇章中也有后人增益情况,但其主体部分至少在汉初 已经形成。哺3 张丰乾认为今本不早于东汉前期,是抄袭淮南子而成。b 力 在成书时代这一问题上,从思想体系与文化背景方面看,文子是继承和发展了老 子学说的锄,故其成书时间必定晚于老子学说大行其道之后,据吴光教授考证,今本 文子与淮南子是帛书老子古本与王弼注本之间的中间环节,二者的差异表明 文子成书于淮南子之前。论文正是将文子置于老子后进行推衍,这是论 文展开论述的前提条件。 ( 三) 探微 d , 博士学位论文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2 0 0 2 ,1 4 。 罾 清 孙星衍问。章集文子序,中华书局,1 9 9 6 。 回据葛刚岩在( 文子) 成书及其思想中进行的统计得出的数据。 4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可见其端倪。m ”文子中的老庄成分为淮南子所吸收,从而使二者之间有很大 相同之处。今本与简本不相重合内容有思想承继推衍阐发关系;今本与淮南子不相重 叠内容亦有思想承继推衍阐发关系,二者都是讲论道德,各自有着思想偏重,而本归老子。 幻这一观点给了文章一个全新的视角,解决了淮南子与文子关系之辩,从而阐发 文子思想的本源老子道论。这一观点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一个学术前提。 由现有学术研究来看,将文子与老子比较讨论的视野相对还不够宽广,仅仅 在征引、袭用语句及篇章题目上予以关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李学勤认为八角廊简显示 的文子原貌,未曾解说老子,仅仅是征引、袭用了许多文句。竹简文子非老 子古注,今本文子改文子为老子,与老子关系更近一层。文子是帛书老子 古本与王弼注本之间的中间环节。汹1 丁原植认为简本文子是老子缉本之一。射沈 清松认为文子道论分为真人修养和圣人治世,与老子比较,不排除儒家仁义与法 家法治,较实际。汹1 丁原植认为文子是“文子学派对于老子思想推衍的发展,是在老 子始源思想上一种新人文重建要求 。赵雅丽认为欲从根源上理清文子的思想渊源, 应通过比较文子与老子文本,把竹简本与今传本分别与其进行详细比较,发现其 学述脉络和思想异同。7 1 实属知见。本文正是采纳了这一观点,通过简本与今本相关内容 的对勘,逐一与老子对比,比较出思想上的异同与学述上的发展脉络。简本虽残佚, 但整理后可发现,其思想体系较为统一,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间存在一定承继关 系,简本文子中的内容,几乎都能在今本文子道德中找到对应,二者在思想上 的一致之处,充分体现了老子道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儒、墨、法等家兼容的趋势。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文子的思想成为历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研究 论文也仅有几十余篇。其中对文子的文学色彩几乎很少提及,只有蔡靖泉考察了文 子的表达方式后呼吁在先秦文学史上给予文子一定地位,旧1 王三峡试图通过文子 韵读考察其方言的时代特点。呻1 除此之外,关于文学方面的修辞、句法、行文等研究,几 乎还处于完全空白的阶段。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相关问题的学术综述,不难看出前人对文子的研究目光多停留在与淮南子 的关系上,很少把简本与今本综合起来比较,而综合后与老子对比的尚无研究。只有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丰乾将竹简文子与竹简老子合论比较。在二者的比较研究序列中,一些空白 尚有待补充;研究蓝本的单一不能充分阐释文子的思想,也就难于将文子对老学 思想的继承阐释得更加充分。 虽然老子在先秦已有不同传本,帛书甲乙本老子和通行本相比,章节安排和 一些字词虽然也有出入,但它们在文体、句式、语法和大部分用词上都是毫无二致的,在 思想上的一致性更不必赘述。本文在将文子归为道家的前提下,将老子作为参照 系,与竹简本及传世本的文子分别比较,先从概念范畴入手,以点带面,归纳出文 子思想特点,从而得出一条由老子修身无为以治国简本文子社会实用的王 道唯德今本文子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的发展线索,更进一步明确了文子在 先秦道家思想史发展脉络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行文修辞上看,思想的表述离不开语句的锤炼。老子最大的特点是善 于运用“正言若反”的“翻案语”和“冤亲词”,同时掺以其它修辞格,是以韵文为主、 韵散结合特征明显的哲理短诗;简本文子以问答体为形式,语言较平实,但从很多语 句中依然可以看出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格的运用;今本文子属论说体,其中文子 与老子、平王与文子之间的问答形式是为说理而设置,今本继承老子多种修辞手法交 替运用的特点,使论述更为充分而熨帖,同时向战国后期论说体靠拢的特点已露端倪。但 由于思想上的驳杂,使其内容上不如荀子中心明确,论点突出;逻辑上不如墨子、 韩非子严谨;气势上不如孟子,这些差异恰好又可以理顺出文体发展的规律,为 先秦文学发展史填写一笔新的资料。 。见张丰乾天王合与执一无为1 简( 文子) 与竹简( 老子) 合论,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4 期,第4 4 卷,1 0 8 1 1 2 。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广泛而高度的包容性 由几个概念范畴看文子对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一、文子与道者追寻的终极意义 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的学问。致力于如何调节生命,如何运转、安顿生命,这 正是中国哲学不同于希腊自然哲学的特质之处。盯从中国哲学的历史源头的时代特质看, 周代官修不守,学术分裂,儒墨道法均面对这一现实而发,对主体与天的关注成为诸子的 共性。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途) 。 道者自然亦无法脱离此种共性 的关注。 “ 另一方面,传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周之史官,依照“诸子出于王官”的说法,如汉 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那样,道者“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 禀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史官禀执的是清虚、卑弱,其职责是“历记成败 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既要掌管史事的记载,还要掌管星历卜筮的验证,如此一来道者对 天人时空的体验自然深切起来。 若再从文献方面的例证来看,近年来一些记载着古道者之言的简帛文书的相继出土, 依托黄帝之言的黄帝之学国中也体现了很多“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 律历之数”锄等方面的内容,均可以作为佐证,推言道者思路的起点其实是“天道 ,然 后再从“天道 这里推衍出一个知识系统。“道者与儒、墨不同,他们“体验宇宙变与不 变的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 订天地人三才完美的沟通共融才是道 者的理想状态。如果从目的性来看,“道”究其本乃人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其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使人精 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 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之观文子, 其大旨合于司马谈所述的道者特征,而且文子的个别篇目与黄帝书相同,所以“虽 密汉书卷三十,1 7 3 6 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 9 6 2 ,1 9 8 3 。 。银雀山出士的汉简本黄帝伐赤帝、地典,马e 堆汉简本十问、帛书十人经,均类属于黄帝之学 见文予精诚,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诠,5 3 5 4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8 。以下所弓l 今本文子内容, 均参照此书。 鲫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3 2 8 9 页,中华书局,1 9 5 9 ,1 9 8 2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违儒家之说”,而“合黄老之义的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反映了汉代尊 奉文子,将其视为老子的后继之作和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的实际情况。孙星衍问 字堂集文子序指出:黄老之学,“存于文子,西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称道 其说,故其书最显。”再对照简本与今本,“从几个与今本相同的章节证明,凡简书中的 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以答问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这可能也是时人为标 榜黄老学说的j 下统性和增强黄老学说的影响,遂将文子之言托于老子,这也恰恰反映出了 文子与老子同为道者所具有的一致之处,即道者的目的除了禀要执本、自守自持,还要做 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因此,就思想 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论,在当时贵族政治逐渐崩溃的社会背景下,老子虽然主清静无为,但 仍以如何解决政治问题为其思想中的主要环节之一。而文子推衍老子之学,排除了老子 以消极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的可能性,目的还在于积极秉持老子之旨探求圣人修养和圣明之 治与道性相合的终极协调,有很强的政治实用性。 据文献记载,老子门人中继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以庚桑楚派( 庄子学派) 与文子学派 最为著名。“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平王问文子日:吾闻子得道于老 聃”。 抱朴子至理说“夫道之妙者,不可尽书,而其近者,又不足说。昔庚桑楚胝, 文子厘颜,勤苦弥久,及受大诀,谅有以也。”道家的创始入、前期道者的代表老子 思考的中心是试图通过体验宇宙之道,来追寻对天道、世道、人道的全面而终极的理解。 而这一中心通过分化,到了文子更偏向于对经国治世的经验总结,到了庄子却更 偏向于对“人的内在精神超越和自由境界的探寻,道者追寻的终极意义一分为二。严复 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评价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 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言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 利器,其惟儒术乎,而申韩有救败之用。 故而汉初道者的黄老之学最终让位于儒者,或 是道者为求生存吸收儒术为用,这不能不说是“道术为天下裂”的含义所在。 二、“道”的指向性从天道到人事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儒道两家兼容又相离的过程中,老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随时 清 孙星衍问,掌集文子序,8 8 页,中华书局,1 9 9 6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县4 0 寸汉墓出十竹简简介,文物1 9 8 1 年第8 期 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1 6 2 页,陈克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 囝郭庆藩序了:集释,7 6 9 页,中华书局,1 9 6 l ,2 0 0 4 。 文子道德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发展而增入积极成分,文子不仅对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道 有着深入的 阐发,同时扬弃了老子学说的保守、消极成分。据统计,今本文子曾引用或解说老 子中的文字多达五十一章。今本文予中道原、九守、精诚、符言、上 德体现真人的性与道合、归真无为、返朴、内心自由。上仁、上义、上礼、下 德论述治国四经德、仁、义、礼。微明讲圣人依道治天下。口2 1 文子中讲论 道德的真人修养部分又为淮南子所吸收,从而使二者之间有很大相同之处,此即王利 器先生所述之“淮南,文子之疏义”的含义。而今本文子与简本文子虽有 不相重合的内容,但今本与简本存在的思想承继推衍阐发关系仍本归老子。 ( 一) 绝对性文子“道”的基础指向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论,有学者将老子论述的道概括为三方面含义:一是无形无 声无迹之“无”;二是混成之物,即混沌原初之“气”;三是理,即规则、法则。口踟细究文 子之“道,此老子道之三义,竟为文子全盘取用,同时又在老子道论之 基础上进行了概念更为明晰的发挥。其“道”无论是宇宙生成论还是宇宙本体论,“道 不逃物的性质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道无论遵天道或是指人事,都不以。 入的意志为转移,即不在心,而在物。其在圣人修为层面就要以心体道,而非以道体心; 圣王治世层面就要以政从道,而非以道从政。如此一来,“道”的指向作用尤为凸显出来。 在老子中,“道”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拥有绝对性,无法言明,也无法模拟,只能强 字之日“道 ,文子申论“道 的基础正是它的绝对性。道性合一,自然之性超越伦理、 道德,道自然是至高无上的。文子依旧确立了道的至高地位,例如依今本文子道 德,将0 5 8 1 、2 3 3 1 、1 1 7 8 、1 1 8 l 、0 7 9 2 拼队排位固: 【夫道者】,【原】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而【成于刚】,【始】于短 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夫 道者,德之】元也,百事之根。 万物恃之而】生,恃之而成,恃【之而宁】。 这段文字极似老子,也是先秦道家对“道 的普遍认知。先秦道家认为,人无法 用感官感知混沌原初的“道 ,但是“道”又是产生可被感知的万物的材料,道家对经验 世界的归纳推理却成为了经验世界现象产生的源头。如果再对反映人类早期思维形式的神 话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先秦早期对自然与人类的认识是混而不分的,自然的灾变同人类的 盛衰永远交织在一起。而这种“天人之际”的直观的朴素的思维形式沉淀在后人思维上的 囝丁原植文子资料探索,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d ,1 9 9 9 。 。据今本文子作以补充的部分用“ ”标出,下l 叫。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现特征就是:事物的存在与它的规律、实体与功能混沌不分。所以,老子对“道”的陈 述形式,是时代文化意识的必然结果。正如黄帝四经道原说:“恒无之初,迎同太 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稷下道家也说:“虚而无形谓之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 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今本文子首篇道原开章明义,对老子“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进行一番论说:“夫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 禀受无形,原流油油,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 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 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这段 论述“道 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是无形 无声无迹之“无 ;“原流油油,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 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 是混成之物;“山以之 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风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 卑取尊,以退取先,”是万物的规律、法则。这三个层次,正与老子“道 之三义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文子的“道”依然是万物的本原。“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 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圆但老子“惚恍 而“无状之状”、“生万物”的“道”,被今本 文子也称做了“一 ,本由“道”而生的“一”,变为与“道”地位性质完全等同,“无 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止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无形而有形生焉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一也者,无适之道也,力物之本也。” 依照继承的思路可以在简本中找到痕迹: 2 2 4 6 文子日:“一者,万物之始也。”平王日:吖何】 老子从超越性的形而上思维出发,“道 是精神性的本体,文子将道贯通为物质性 与精神性统一之物,“为了强调它的无形和贯通一切,因而称它为无,为了强调天地万 物由此而生,因而称它为一。 圣王要“执一无为 。文子继承了老子内涵丰 富杂芜的“道 ,对“道”的阐释方式更加现实化、系统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间有一个演化过程,而文子的“道 则是万物恃之而生, 恃之而成,恃之而宁,拉近了“道”与万物的直接联系,虽然都是绝对性的“道”化生万 管子心术上,管予校注卷十三第三l 六,7 5 9 ,7 7 0 页,黎翔凤撰,中华书局,2 0 0 6 ,4 。 岱文子九守 文子道原 文子道德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诠1 4 页,复旦大学f i 版社,1 9 8 8 。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的过程,但较之于老子,文子解“道 的论述更通俗而生活化。 ( 二) 实用性:文子“道”的特殊指向 说文;“道,所行道也 。据考察,郭店楚简中的道,都写成“彳人亍”。文子 将老子的“道”进行推衍。“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 道 在“治世”时的指向性倾向于以天道统辖人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圆简本文 子中,很少论及本体论的恒常之道,论说的中心更加倾向于以天道统辖人道固;今本文 子中,对道的这两种形式都有较具体而系统的阐释,但二者目的均在于“法道以明人事”, 这是简本与今本之间的思想承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文子与老子共同探求的终 极目的“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 据统计,简本文子中“天道”一词共出现了9 次,天道作为人事的标准,圣人以 “卑、退、敛、损”法天道,天道难言,唯有象于天道,法于天道。今本则将天道等同于 万物自清自理,实乃“自然”。从此意义上看,天道就是有生于无,长形于短,刚成于柔 的规律,与老子的天道同持卑、退、敛、损。文子的“极即反,盈即损 亦即老 子的“反者道之动”。 0 8 7 1 圣人法于天道,民( 卑) 者以自下 0 9 1 2 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平王日 0 7 6 6 此功者天道之所成,听圣人守道口 2 2 1 9 平王曰:“请问天道? ”文子日:“天之 1 1 8 4 口,天之道何如? ”文子日:“难言于天口 2 4 0 4 何故难言? 文子日:“臣窃闻传日:不 2 3 7 1 故天刑( 形) 其物各不同,能文其口 0 5 8 5 胡象于丕蕉? ”文子日:“天之道,高” 0 6 8 9 法天道。”平王日:“人法天道奈何? 2 2 1 6 天道,德之行也,自天地分畔至今,未 勿挠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是谓苤重也。( 九守) 天道极即反,盈即损。( 道德) 道者,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十围之木, 管子内业,管子校注卷十六第四十九,9 4 2 页,黎翔风撰,中华书局,2 0 0 6 ,4 。 管商君书更法,商君书锥指第5 页,蒋礼鸿撰,中华书局,1 9 8 6 ,4 ,2 0 0 6 ,l l 。 葛刚岩也持相近看法,神:( 文了) 成书及其思想一文中有所论述。 回淮南子汜论训,淮南子集释卷十三9 2 2 页,何宁撰,中华书局,2 0 0 6 ,4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 道德)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消解了意志的天,作为的天,他把前人视 为无上权威、不可侵犯的天,拉下来,屈居于混然之道的下面,而成为漠然存在的自 然之天。 口引也就是“天法道”,而非“道法天”。究其原因,思想史上对老子的创作 时代,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诸侯“大则以王,小则以霸”,王命不听,贡纳不入,意识 形态领域“天道远,人道迩”固,对上帝的信仰失落,对天道观念动摇,统治阶层“道之 以政,齐之以刑 的治理方法,导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恶劣的社会环境促使 老子思考,追寻宇宙的终极本质道。“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 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日道。 n 5 1 道何如? 道法自然。“从存在论的范畴的意义来了解,自然就是可能的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的存在 之极限状况。” 如果单从“道”的规律性出发,似乎背离了道者的追寻,因而在文子 “道”中,政治实用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流露: 【夫道者】,【原】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而【成于刚】,【始】于短 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夫 道者,德之】元也,百事之根。【万物恃之而】生,恃之而成,恃 之而宁】。( 0 5 8 1 、 2 3 3 1 、1 1 7 8 、1 1 8 1 、0 7 9 2 ) 2 3 9 1 辞曰:道者,先圣人之传也。天王不 2 2 6 2 王曰:“吾闻古圣立天下,以道立天下,” 0 8 8 5 平王曰:“为正( 政) 奈何? ”文子曰:“御之以道,口 0 5 6 9 有道之君,天举之,地勉之,鬼神辅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在道至高无上的性质中,发生了一些变化。“道”不仅仅合于道 家的“柔弱”、“短寡 ,“它成于刚强,众长,显然是对强则灭、强则折的思 想修正。 订6 3 它“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它是对现实社会的经验总结 后的反思,更具实践性。因此“道 从“天道降落到人事现实层面时,它的实用性益发 要体现出来,遂变成了“先圣人所传 的合理可行的、治国献策指向人事的“道 ,古圣 以道立天下,今之帝王为政亦须遵循、服从于道,御之以道方能长守民。遵崇于道,还可 老了第九章,老了校释,3 5 页,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 9 8 4 ,1 1 。以下所引老子之文皆出于此书。 罾盂了:滕义公下,孟子正义,4 0 9 负,焦循撰,中华书局,1 9 8 7 ,l o 。 左传昭公f 八年,春秋左传注,1 3 9 5 页,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 9 9 0 ,5 。 锄论语为政,论语译注,1 2 页,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1 2 。 老了五卜七章,老子校释,2 3 2 页,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 9 8 4 ,l l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8 l 页,三联书店,1 9 8 7 。 汉书筐仲舒传,汉书,2 4 9 9 页,中华书局,1 9 6 2 ,6 ,2 0 0 6 ,l 。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得到自然与超自然的力量的庇佑,也就是“天举之,地勉之,鬼神辅”。这与老子 相比,有了一些变化。 纵观简本原文,通篇皆围绕平王向文子咨询御民安邦之术而展开,君主对“道 的遵 依即为对社会客观规律的承认,有“道作为人事标准,“道”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存在的 各个阶层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在文子中被彰显出来,天子、公侯、士庶之间,都达到 理想的和谐状态。服从“道”的意义也说得明白而清楚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 尽行之则天下服。 0 7 1 7 矣。故有道者立天下,则天下治 【天】子有道,则天下皆服,长有口社稷。公侯【有】道,则人民和陆( 睦) , 长有其国。士【庶有口】,f 则全其】身,葆其亲,必强大,有道则不战f 而克】。 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举事有【道】,则功成得福。是以君臣之间有道,则【忠 惠】;【父子之】间有道,则慈孝士庶间有道,则【相爱】。【由是观】之,道之 于人也,【无所不宜也】。( 0 5 9 0 、0 6 2 9 、2 2 1 8 、0 6 1 9 、2 4 6 2 一、0 6 2 5 、2 4 4 5 、1 17 9 ) 【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之则天下服,服则怀之】, 则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适也者】,【王】者,天住( 往) 也,天下 不适不住( 往) ,【不可谓帝王】矣。是故,帝王者不得入不成,得人 失道亦 不能守】( 0 9 3 7 、0 9 2 9 、0 9 9 0 、0 7 9 8 ) 今本承继简本的思路,提出“圣人所由日道”。“道”作为统治者的法宝,欲治国, 先体道,“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 为政要“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视以贤,无加以力” 。“王者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 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 除了统治者, 庶民也应当“举事而顺道” ,“循自然之道 。与黄帝四经同样,文子从老子 抽象之“道,化而成为具体的可行性之理,对社会人事进行指导研究。 如果人君背离“道 ,就会导致“民离散不养”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也是“道”的 社会政治实用性被加强的一个重要体现。 “【夫失道者】,徒暴【寡】,广奢骄洫,谩裾陵降,见余【自显自明,执雄 坚强,作难结怨】,为兵始,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秧( 殃) ,大人行之, 把 义德德守明德卜道道九微下 了了予予卜了文文文文文文 圆圆密晷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灭家亡。浅即起身,深及子孙。】”( 1 1 9 4 、1 1 9 5 、2 4 3 7 ) 无道者,乃天下 之贼。“之德也;以毋道立者,天下之贼也,以【口六日君】”。( 2 4 4 2 ) 三、治国四经德、仁、义、礼 ( 一) 上升的“德 实践价值的体现 “孑l 德之容,惟道是从”,“道 为“德”之元,是力物的根本,也就是“生生不息” w 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又引出“德”的概念。说文:“德,升 也。行有所得也。升,即收获。“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老子三十八 章中说“失道而后德”,显然,“德 在老子的价值观中较“道”要低一个层次等级。 但在文子中,这一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王叔岷先生说老子“虽微妙难通,然近 而观之,理国理身而己。”h 7 1 “修之身,其德乃真”。简文2 2 4 8 :“ 上毋 道德,则下毋 仁义之心,下毋仁义之”,但与儒家将“道德”等同于“仁义”相比,有所差异。可以说 前者是“道德 为体,“仁义”为用,“仁义 不过是应用性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治矣。 ( 0 5 7 5 ) “德 地位上升,与“道 成为并列状态,简文2 4 6 6 :“生者道也,养 者德也, ”。 文子对这种提升的原因虽未明言,但已通过对德之作用进行了不可置疑的表述:“王道唯 德”、“积德成王 、“有德则上下亲 ,这些提法自然能够吸引统治者人主的注意力, 恐怕这也是实用性理论自先秦以降一直非常受各国统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23 8 5 故王道唯德乎! 臣故日一道。”平王 0 7 3 7 曰:“积怨成亡,积德成王,积 2 2 9 3 有德则上下亲矣,上下亲则君 王日:“人主唯( 虽) 贤,而曹( 遭) 淫暴之世,以一【人】之权,欲化久 乱之民,其庸能”然臣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广州市海珠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招用见习人员6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内蒙古恒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辽能股份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混合动力政策推广策略-洞察与解读
- 2025年福建省福安市教育局招聘7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公开引进教育紧缺人才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大亚湾开发区招聘公办学校教师358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北沧州孟村饶安高级中学招聘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上半年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招聘事业单位人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SAP QM质量管理模块配置详解(S4系统)
- 机械制图选择题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安全警示教育
- 2025届名校名师模拟卷(九)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 技术部工作汇报与未来规划
- 学员游泳培训合同协议
- 虚拟电厂综合管理制度
- 2025年周年热点大事件复习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
- 【道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老年人高血压健康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